中医的拔罐文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261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医的拔罐文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逸清远

ZxID:1084672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沅牧生。
似曾相识燕归来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8-21 0
中医的拔罐文化
[align=center]
[align=center][table=70%,#01b468,#01b468,2][tr][td][align=center][color=#ffffff][size=4][font=宋体][b] 中医的拔罐文化[/b][/font][/size][/color][/align][/td][/tr][/table][/align][table=70%,#ffffff,#01b468,2][tr][td][align=left][size=3][font=宋体] [b][color=#01b468]火罐疗法的源流[/color][/b][/font][/size][/align][align=left]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火罐疗法,是祖国医学遗产之一,在我国民间使用很久了。晋代医学家葛洪著的《肘后备急方》里,就有角法的记载。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size=2][font=宋体]所谓角法,是用挖空的兽角来吸拔脓疮的外治方法。
    
   唐代王焘著的《外台秘要》,也曾介绍使用竹筒火罐来治病,如文内说:“……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脓出,亦有虫出者,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
    
   从以上介绍的角法和青竹筒制火罐的情况看来,我国晋、唐时代早已流行火罐了。
    
   此外,清代赵学敏写的《本草纲目拾遗》、吴尚先的《理瀹骄文》以及《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对于我国火罐的产地、使用方法和适应症等,介绍的就更为清楚了。
[/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center][b][size=3][color=#01b468][/color][/size][/b] [/align][align=center][b][size=3][color=#01b468][/color][/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3][color=#01b468][/color][/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3][color=#01b468][/color][/size][/b]


[/align][align=left][b][size=3][color=#01b468]拔罐的发展简史[/color][/size][/b]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color=#01b468][b]先秦时期
[/b][/color]    
   拔罐疗法,古代典籍中亦称之为角法。这是因为我国远古时代医家,是应用动物的角作为吸拔工具的。在一九七三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中,就已经有关于角法治病的记述:“牡痔居窍旁,大者如枣,小者如核者,方以小角角之,如孰(熟)二斗米顷,而张角”。其中“以小角角之”,即指用小兽角吸拔。据医史文献方面的专家考证,《五十二病方》是我国现存最古的医书,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这就表明我国医家至少在公元前六~二世纪,已经采用拔罐这一治疗方法。[/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b][color=#01b468]晋唐时期
[/color][/b]
   东晋人葛洪,在其所撰的《肘后备急方》中。提到用角法治疗脱肿;所用的角为牛角。鉴于当时此法盛行,应用不当易造成事故。所以葛洪特别告诫要慎重地选择适应症候,书中强调:“痈疽、瘤、石痈、结筋、瘰疬、皆不可就针角。针角者,少有不及祸者也”(《肘后备急方•卷中》)。这显然是有道理,即使以今天的目光来看,所列的多数病症,也确实不是拔罐的适应症。

   到了隋唐时期,拔罐的工具有了突破性的改进,开始用经过削制加工的竹罐来代替兽角。竹罐取材广泛,价廉易得,大大有助于这一疗法的变及和推广;同时竹罐质地轻巧,吸拔力强,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治疗的效果。在隋唐的医籍中,记载这方面内容较多的是王焘的《外台秘要》。如《外台秘要•卷四十》中就有关于用竹罐吸拔的详细描述:“遂依角法,以意用竹做作小角,留一节长三、四寸,孔经四、五分。若指上,可取细竹作之。才冷搭得螯处,指用大角角之,气漏不嗍,故角不厌大,大即朔急差。速作五、四枚,铛内熟煮,取之角螫处,冷即换。”指出应据不同的部位,取用不同大小的竹罐。而当时所用的吸拔方法,即为当今还在沿用的煮罐法,或称煮拔筒法。值得指出的是,《外台秘要》对这一方法在多处加以具体的介绍,在第十三卷中提到,先在拔罐的部位上,“以墨点上记之。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吸拔工具和吸拔方法和改进,对后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b][color=#01b468]宋金元时期
[/color][/b]
   如果说,在隋唐时代还是兽角和竹罐交替使用的话,那么,到了宋金元时代,则竹罐已完全代替了兽角。拔罐疗法的名称,亦由“吸筒法”替换了“角法”。在操作上,则进一步由单纯用水煮的煮拔筒法发展为药筒法。亦即先将竹罐在按一定处方配制的药物中煮过备用,需要时,再将此罐置于沸水中煮后,乘热拔在穴位上,以发挥吸拔和药物外治的双重作用。元代医家萨谦斋所撰的《瑞竹堂经验方》中曾明确地加以记述:“吸筒,以慈竹为之削去青。五倍子(多用),白矾(少用些子),二味和筒煮了收起。用时,再于沸汤煮令热,以筋箕(箝)筒,乘热安于患处。”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color=#01b468][b]明代
[/b][/color]
   拔罐法已经成为中医外科中重要的外治法之一。当时一些主要外科著作几乎都列有此法。主要用于吸拔脓血,治疗痈肿。在吸拔方法上,较之前代,又有所改进。用得较多的是将竹罐直接在多味中药煎熬后的汁液中,煮沸直接吸拔。所以,竹罐又被称之为药筒。明代外科大家陈实功,对此曾作过详尽的记载:煮拔筒方:“羌活、独活、紫苏、艾叶、鲜菖蒲、甘草、白芷各五钱,连须葱二两。预用径一寸二、三分新鲜嫩竹一段,长七寸,一头留节,用力划去外青,留内白一半,约厚一分许,靠节钻一小孔,以栅木条塞紧。将前药放入筒内,筒口用葱塞之。将筒横放锅内以物压,勿得浮起。用清水十大碗筒煮数滚,约内药浓熟为度候用。再用披针于疮顶上一寸内品字放开三孔,深入浅寸,约筒圈内,将药筒连汤用大磁钵盛贮患者榻前,将筒药倒出,急用筒口乘热对疮合上,以手捺紧其筒,自然吸住。约待片时,药筒已温,拔去塞孔木条,其筒自脱。”(《外科正宗•痈疽门》)。这种煮拔药筒的方法,在明清的一些重要外科著作如《外科大成》等以及《医宗金鉴》,都有详略不等的载述,表明此法当时十分流行。

   除了煮拔筒法,也应用一些更为简便的拔罐法,如明•申斗垣的《外科启玄》就载有竹筒拔脓法:“疮脓已溃已破,因脓塞阻之不通……如此当用竹筒吸法,自吸其脓,乃泄其毒也”。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b][color=#01b468]清代
[/color][/b]
   至清代,拔罐法获得了更大的发展。首先是拔罐工具的又一次革新。竹罐尽管价廉易得,但吸力较差,且久置干燥后,易产生燥裂漏气。为补此不足,清代出现了陶土烧制成的陶罐,并正式提出了沿用至今的“火罐”一词。对此,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一书叙述颇详:“火罐:江右及闽中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人大指,腹大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表明陶罐已作为商品买卖,广为流行了。

   其次拔罐方法,有较大进步,“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如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或颠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舍于内,即卒不可脱,须得其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此类拔罐法即目前仍颇为常用的投火法。同时,一改以往以病灶区作为拔罐部位,采用吸拔穴位来提高治疗效果。

   同时,拔罐疗法的治疗范围也突破了历代以吸拔脓血疮毒为主的界限,开始应用于多种病症,恰如《本草纲目拾遗》所云:“拔罐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可使“风寒尽出,不必服药”。

   另外,清•《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中还提到一种治疗疯狗咬伤的特殊拔罐之法,即在咬伤处,“急用大嘴砂酒壶一个,内盛于热酒,烫极热,去酒以酒壶嘴向咬处,如拔火罐样,吸尽恶血为度,击破自落”。

   综上所述,拔罐疗法在我国已有二千余年的历史,并形成一种独特的特殊的治病方法。但是,应该指出的是,其发展过程是十分缓慢,它长期以来,主要是用以治疗痈种疮毒,清代虽有所拓展,而从总的情况,仍宥于疮疡外科的外治法之中。因此,本来属于刺灸法之一的拔罐法,在我国古代大量针灸著作中却十分鲜见。尤其是清末之后,随著针灸医学本身的衰落,拔罐法也流落于民间,其发展更趋于停滞。[/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color=#01b468][font=宋体][b]现代时期[/b][/font][/color][/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拔罐疗法真正越出中医外科外治法的界限,取得突破性进展,并成为针灸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疗法,则是最近数十年的事。其现代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以几个方面。[/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color=#01b468] 一、各种变革之法纷呈:[/color][/font][/size][size=2][color=#92d050][font=宋体][/font][/color][/size]

[size=2][font=宋体]   纵观历代拔罐用具,虽经数千年,亦仅只兽角、竹罐和陶罐、金属罐四种,其中兽角早在唐宋就已逐渐淘汰,金属罐,因其价格贵,又有传热快,易烫伤的缺陷,实际上并未在临床上推广。现代,除了继承传统的拔罐用具外,已创制出很多新的器具,诸如玻璃罐、橡皮罐、塑料罐及穴位吸引器等。特别是玻璃罐及塑料罐,应用最广,似有取代传统工具之势。[/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在拔罐操作方法上,更为古人所望尘莫及。如以吸拔的排气法分,有利用火力排去空气的火罐法,包括闪火法、投火法、架火法、滴酒法等等;有利用煮水排去空气的水罐法;有利用注射器或其他方法抽去空气的抽气罐法。如以吸拔的形式分,又有单罐、排罐、闪罐、走罐之别。另外,近年来,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法结合运用日趋增加,其中不少已成有机整体,如用中草药煎煮竹罐后吸拔,或在罐内预行贮盛药液吸拔的药罐;在针刺过的部位或留针处拔罐的针罐;用三棱针或皮肤针等刺破体表细小血管之后拔罐的刺络拔罐,等等。[/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通过以上这些方法上的改进和发展,有助于简化操作方法,提高吸拔质量,适应不同需要,扩大治疗病种,增进防治效果。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color=#01b468]二、适应病症迅速增加:[/color][/font][/size][size=2][color=#92d050][font=宋体][/font][/color][/size]

[size=2][font=宋体]   如前所述,古代应用拔罐法治疗的病症十分局限。近几十年来,拔罐疗法已经普遍应用于内、外、妇、儿、五官各科病症。据我们对1950年至1990年四十年间大陆公开出版的医学杂志统计,发表有关拔罐疗法的临床报道,就有二百余篇之多。所涉及的病症达五十二种。其中既有急性病症,诸如急性阑尾炎、胆绞痛、急性扁桃体炎、急性腰扭伤、带状疱疹等,也用于治疗某些为现代西医所束手的疑难病症,如牛皮癣、红斑性肢痛症、遗尿等。对其中不少病症取得了颇为独特的效果。[/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为了客观验证拔罐疗法治疗效果的可靠性,大多数拔罐适应症都积累了较大的样本,以表明其的可重复性。如神阙穴拔罐治疗急性荨麻疹,近几年就有多家报道,总共例数达数百例之多,平均有效率超过90%。有的学者,还从临床研究的角度出发,选择有关实验指标,进行对照观察,以证实其疗效的可靠性。如支气管哮喘,针刺拔罐治疗前后肺功能各项测定指标均有明显差异(P<0.01~P<0.001),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极为显著(P<0.001)。这些都显示拔罐疗法的科学价值。[/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color=#01b468] 三、综合治疗日益重视:[/color][/font][/size][size=2][color=#92d050][font=宋体][/font][/color][/size]

[size=2][font=宋体]   综合治疗是拔罐疗法近年来临床应用的一个重要倾向。所谓综合治疗,是指拔罐与其他一种或几种穴位刺激疗法(有时也可包括中、西药物)结合治疗。这是由于针灸治疗疾病谱的变化、疾病难治程度提高所使然。拔罐与其他穴位刺激疗法的结合,有以下几种情况:一为在不同穴位或部位施治:如中风偏瘫,在头部穴位施头皮针,在患肢上拔罐。它可以以拔罐为主,也可以以其他疗法为主;可以与一种穴位刺激疗法结合,也可以与多种方法结合。二为在同一穴位施治:此法用得较多,如针罐法、刺络拔罐法即是。综合治疗有助于拔罐疗法提高和发展,以适应现代病防治的需要,但是,如何更好地进行有机的优化组合,使与各种疗法结合获得最大程度的互补效果,尚有待进一步探索。[/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color=#01b468]四、机理研究初见成效:[/color][/font][/size][size=2][color=#92d050][font=宋体][/font][/color][/size]

[size=2][font=宋体]   拔罐为什么能起到防治疾病的作用,长期以来都是应用传统的中医理论,主要是脏腑经络学说进行解释的。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采用现代科学主要是现代西医学的方法探索拔罐的机理,虽然工作做得还不多,但已取得了一些可喜的结果。[/font][/size][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有的学者发现,拔罐所产生的局部吸力,可造成所吸拔部分的浅层组织发生被动性充血,有助于改善机体组织间的营养状况,调整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同时,拔罐的局部刺激还可通过外周神经系统反射到大脑皮层,使其兴奋性增强,从而有助于病症的康复。[/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另有针灸工作者认为,拔罐疗法有自溶血治疗作用。由于罐内形成负压,可使局部毛细血管破裂,皮内出血,随即产生一种类组织胺的物质,随体液进入体循环,调整全身功能,增强机体抵抗能力。[/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最近,通过对实验动物模型(大白兔)臀部以药罐拔治试验发现,加负压组的动物131碘的吸收率明显地高于未加负压组。表明,药物一方面可借负压使毛孔、汗腺等开放,药液的渗透可循穴位、经络而弥散,另一方可通过负压所致的局部瘀血,加强引邪出的作用。从而达到新的生理平衡。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贮药罐的作用原理。总之,拔罐疗法无论在工具改革、临床治疗乃至机理研究在现代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但是也毋庸讳言,与刺法、灸法以及其他一些重要的穴位刺激法相比,拔罐疗法的研究,特别是较高层次研究,仍是薄弱的一环。希望海内外针灸工作者能够对此引起更大的重视,使这一独特的疗法放射更为璀灿的光彩。[/font][/size]



[size=2][color=#01b468][font=宋体][b]紫铜拔火罐[/b][/font][/color][/size]
[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21/15/56645289201108211527551144687990167_002.jpg[/img]

[size=2][font=宋体] 出土地点:内蒙古包头
 出土年代:1978年
 质地:铜质
 大小:高5cm,底径3.4cm
  简介:紫铜拔火罐是藏医、蒙医传统的拔火罐。[/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font][/size]
[size=2][font=宋体]
[b][color=#01b468]钧瓷拔火罐[/color][/b][/font][/size]
[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21/15/56645289201108211527551144687990167_001.jpg[/img]
       [size=2][font=宋体]出土时间:内蒙古托县出土
  质地:瓷
  大小:高10.4cm,口径5.5cm,底径6cm,腹围30.5cm
  收藏单位:藏于陕西医史博物馆藏
  简介:灰釉。罐口沿有烧痕。

[/font][/size]

[/align][align=left][b][color=#01b468]耀瓷拔火罐[/color][/b][/align][align=left]
[img]http://img2081.poco.cn/mypoco/myphoto/20110821/15/56645289201108211527551144687990167_000.jpg[/img]

[size=2][font=宋体][font=Arial]       [/font]出土地点:陕西铜川黄堡唐代窑址出土
    出土时间:70年代
  质地: 瓷
  大小:高4.7cm,口径2.3cm,底径2.1cm
  收藏单位:陕西中医学院医史博物馆藏。
  简介:罐口沿已有残缺。[/font][/size]

[/align][/td][/tr][/table][table=70%,#01b468,#01b468,2][tr][td] [/td][/tr][/table][/align]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8-21 0
已审
相关帖
中医知识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8098_u11335430/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4-08-22 0
        
梅韵流芳

ZxID:11667504

等级: 小有名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6-02-13 0
超有用的说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