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节日总览     那些遗忘的传统节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2551 回复:22

[人文通史] 中国传统节日总览     那些遗忘的传统节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前庭雪

ZxID:9537993


等级: 热心会员
病啊病的就习惯了~~~潜啊潜的会潜没的。。。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27 0
— 本帖被 天若舞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5-03) —
资料来源:百度汉服吧

资料收集者:
  原整理者——白衣庶民,溪山琴祝
  复查验证者——0南枝0

资料分类:
  一、总览表—→主楼同色框
  二、详介一月节日—→主楼红框
  三、详介二月节日—→主楼篮框
  四、详介三至四月节日—→1楼浅绿
  五、详介五月至六月节日—→1楼墨绿
  六、详介七月节日—→1楼黄框
  七、详介八月节日—→1楼橙框
  八、详介九至十一月节日—→2楼紫框
  九、详介十二月节日—→2楼浅蓝
  十、详介除夕年关—→3楼红框
复查者0南枝0的说明:

  原整理者白衣庶民。非常感谢他的辛勤搜索,惜因其无法完整发表,故我最初打算下载后发在博客上暂存。
  在复查并验证资料时,发现原整理者给出的内容绝大多数复制于百度百科。由于百度百科资料任人自由编辑,很多内容重复混淆,还有的存在错误。于是南枝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整理修订,并重作排版,分篇目试发。
  在数目上比溪山琴祝前辈的【民族传统礼仪•节日 复兴计划】多,在很多冷僻的节日上有特色。可供有需之士查找之用。有几个为众人熟悉的节日(如清明)反而用墨较少。做为文化拾遗资料,南枝认为这样也不错。
  由于内容极长资料很多,决定分八篇文章依序发出。分别是:
  一、总览表(原作者自称可能有遗漏);二、详介一月节日;三、详介二月节日;四、详介三至五月节日;五、详介六至九月节日;六、详介十至十一月节日;七、详介十二月节日;八、详介年关除夕。


节日名称日期(农历)简要说明
春节正月初一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年正月初一持续到正月十五
立春节立春从这天到立夏期间都被称为春天
路神生日正月初五祭拜路神,即“五头神”
人日正月初七传说女娲创造苍生,并於第七天造出人,故此初七为人的生日
谷日正月初八第八日为谷
天日正月初九第久日属天
地日正月初十第十日属地
元宵节正月十五亦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
天穿节正月二十*女娲补天
填仓节正月廿五五谷丰登
正月晦晦日唐朝时废止
中和节二月初一*与春龙节混合
春龙节二月初二与中和节混合
花朝节二月十五花神节,百花之神生日
观音诞二月十九[佛教]观音诞生日
春分节春分昼夜均而寒暑平
上巳节三月初三春日恣情,祓除畔浴
寒食节冬至日后一百零五日,
清明前一二日
亦称熟食节、禁烟节、冷节
清明节清明祭祖扫墓
浴佛节四月初八[佛教]释迦牟尼诞辰。又称佛诞节、龙华会、华严会等
碧霞元君节四月十八[道教]碧霞元君诞辰,即泰山娘娘
端午节五月初五亦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等
雨节五月十三亦称下雨节、竹醉日、关公磨刀日
分龙节五月二十*分龙降雨
夏至节夏至致地方物魈
天贶节、姑姑节六月初六六月六、晒虫节、虫王节、回娘家节?
观音会六月十九*[佛教]观音登莲台日
观莲节六月廿四莲花生日
七夕七月初七又名乞巧节、七巧节或七姐诞,牵牛星织女星银河相会
秋禊七月十四秋日拔禊
中元节七月十五又称盂兰节、盂兰盆节,俗称七月半、鬼节等,
有祭祀灵魂等习俗。
落苏节、地藏节七月廿九茄子节;[佛教]地藏节
天医节八月初一祛病
中秋节八月十五又称秋夕、八月节、月节、团圆节等。
习俗有赏月、吃月饼、玩灯笼等。
重阳节九月初九九是阳数,因此重九就叫“重阳”。
习俗有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等。
观音会九月十九[佛教]观音出家日
寒衣节十月初一又称授衣节、冥阴节,是祭祀祖先的日子。
下元节十月十五“水官大帝”禹的生日,又称消灾日、下元水官节
冬至节冬至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驱傩日腊月初七驱傩除疫
腊八节腊月初八相传是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的日子,
故又被称为「佛成道节」。?
尾牙节腊月十六商人聚餐,祭拜福德正神
祭灶日腊月廿三小年
除夕除夕又称为大年三十、年三十、年三十晚
注:
    一、我国的夏历(也就是农历)的正月初一是春节,又称上日、元日、朔日、朔旦、元正、正日、正旦、正朝、三元、三朔和元旦。现代统称春节,“元旦”一词改指“西历一月初一”。
    二、带“*”号的日期表示存在争议。
    三、中和节与春龙节实已混合。
    四、一些重大节令(如春分、冬至等)因普遍隆重或内容丰富可归入节日类,但其余普通节令未归入。
    五、民俗传统毕竟不等同于宗教传统,因此里面几个民间曾盛行的佛教节日不作详介,仅在总览中列出。
    六、一些节日虽有固定宗教活动,但民俗文化色彩更浓,故在本资料内不归宗教节日类。(如天日节、中元节)

第一篇*正月节日
  各节详介第一部分——春节、路神生日、人日、谷日、天日、地日、元宵、天穿、填仓、正月晦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古代称元日,又称正旦、元旦、元正、岁朝、年朝等。《尚书大传》又称正旦为岁只朝、月三朝、日之朝,故又称撊瘮。
  自从以公历纪年为主后,俗将公历一月一日称为元旦。农历正月初一便不宜再称元旦,以免混淆。因正月初一离立春节很近,故称为春节。元日为一年之始,故官方民间,皆以为大节日。宋《野客丛书》云:国家官私以冬至、元正、寒食三大节为大节日,七日假。
  春节是民间最隆重的传统节日。般从农历腊月最后一天(除夕)起至正月初五。除夕晚餐最为丰盛,煮猪头猪尾(寓做事有头有尾)、公鸡、鱼(寓年年有余),吃葱(寓聪明)、蒜(有算计)、大杂菜(寓团结和睦),米中掺谷(得“谷子多”的吉利话),以熟食祭天地、灶君、祖宗,举家欢聚,尽情吃喝。晚上,人人将脚洗干净(寓可有好运气),年长者给年幼者“压岁钱”,数角至数十百元不等。年轻人守岁到深夜,零点钟声敲过,竞相燃放烟花爆竹,辞旧迎新。大年初一,早起抢头水,在井边燃香一柱,寓有好兆头。赶早贴春联(或头天贴好),放鞭炮,穿新衣。起床时不催喊,在堂中撒零钱,任由孩子们早起而拾。不动菜刀(认为一年四季可平安),不扫地(认为会把财气扫走),开大门时要念“财门大打开,金银财宝滚进来”。早点吃蒸糕、米花,中饭吃汤圆(俗称圆宵)或饺子,饭后皆出门玩耍。不少村寨耍龙耍狮子、唱花灯。

  苗族春节期间,初一至初五“踩花山”(青苗语称“奥道”),举行隆重文娱活动,称主办人为“尤厚道”。有的过年时用糯米饭喂牛,牛角上贴红纸,拉到井边给牛“照镜子”。正月初二、初四、初六这三天要杀猪祭“门主”,或称祭“火龙猪”,祭时外人和妇女不得参加,汉族人不得偷看。认为祭过“门主”才能得到祖先庇佑,来年才能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另外,正月或二、三月全村寨在山坡上祭“火星”(即“火神”),以祈求寨内不发生火灾。

  (注:详见全资料最末一章:除夕)

路神生日
  元月初五,“路头神”是吴地所信奉的一位财神。俗以是日为他的生日,祭晒迎接,颇为壮观。
  “路头”又称“五路神”。据说元末有一何五路,为抵御外寇而死,人们因此祀他为神,名“五路神”。但此“五路神”似乎与作为财神的“路头五路神”无涉。或又以“五路神”实为“五圣神”,或曰“五通神”,在康熙年间汤斌毁禁上方山五通寺以后,民间不敢祀“五通神”,故改其名为“路头”而祀之。一般以此“路头”为古五祀中的“行神”,所谓五路乃东西南北中也;财货无不凭路而行,故人们以行神为财神,谨加祭祀,冀求它引财入门,或出行获利。
  古人外出行旅,祭祀路神以求平安,此为“祖道”之俗;吴俗接路头,祭祀的也是路神,而这路神变成财神,是因商业的发展,财货流通的加剧。财货往来于陆水之间,人们直观地认为,路在冥冥之中主宰了财货。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有的地方,真的在元日初四便“匆匆抢路头”了,且相沿成俗。既然路神的意味已不再偏重于行旅的保护者,人们便不再在赴旅时祭祀它了。
  至于人们在元月初五祭拜路头神,并以此日为其生日,也许乃五路神中之“五”与初五之“五”牵连之故。北方于此日祭“五穷”也是一样。
在正月而非其他月,乃取新年新气象,图一年吉利,财源茂盛,东西南北中,财富五路并进。

人日节
  汉族传统节日,时在农历正月初七。汉东方朔《占书》载,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传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
  古人相信天人感应,以岁后第七日为人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到了唐代,民间仍相当重视人日节。高适的《人日寄杜二拾遗》诗中就有“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的感怀之句。它证明唐代的人日节,已不仅仅专用作祈祥祝安,又衍添了一层思亲念友的气氛。
  时至今日,也有在外的游子在年前回家,过了人日节才能远走他方。人日节这天不出远门,不走亲串友,在家团聚。人日节下午一般吃长面,也叫拉魂面。意即过年时人都走东串西,心都野了,人日一过该准备春耕生产了。故而吃拉魂面,把心收回来,准备春耕生产

  此节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传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此外还有登高赋诗的习俗。唐代之后,更重视这个节日。每至人日,皇帝赐群臣彩缕人胜,又登高大宴群臣。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人日的来历与传说中女娲每日造一生物的故事有关。又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后面都将提到。

----人日节习俗----
  *皇上在人日这天往往赐给群臣金彩人胜,“胜”,也称“巧胜”,是一种装饰品。《荆楚岁时记》:“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戴之头鬓。又造华胜以相遗。”也就是说,或者剪彩纸,或者镂金箔,制成人形,贴在屏风上、帐上,戴在头上,还相互馈赠
  温庭筠《菩萨蛮》:“水精帘里玻璃枕,暖香惹梦鸳鸯锦。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月天。藕丝秋色浅,人胜参差剪,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
  辛稼轩有词:“春已归来,看美人头上袅袅春幡。”草未青,树未绿,花未红,只从人日里美人头上飘摆的幡胜看到了春天的到来。

  *人们还以人日这天的天气阴晴占卜终年的吉灾,日晴为吉,日阴为灾。
  东方朔《占年书》:“人日晴,所生之物蕃育;若逢阴雨,则有灾。”
  杜甫《人日两篇》之一:“元日到人日,未有不阴时。”忧心年成,恐怕丰收无望。

  *人日还有饮酴醾酒的风俗。阎朝隐《奉和圣制春日幸望春宫应制》:“彩胜年年逢七日,酴醿岁岁满千钟。”
  这天,君臣也往往聚会,登高饮酒赋诗。中国历史上唐代人登高不限于九月九日,人日和上元也有登高的风俗。《唐诗记事》卷九:“景龙三年人日,清晖阁登高遇雪。”景龙是唐中宗的年号,景龙三年是公元709年。清晖阁在大明宫中蓬莱殿的西边。中宗的诗已佚,但此事在大臣们的诗中有反映。
  宗楚客有《奉和人日清晖阁宴群臣遇雪应制》,刘宪、苏颋有同题诗,李峤亦有《上清晖阁遇雪》诗,都说的人日登高遇雪这件事。

  *古人多在人日写怀人之诗,高适《人日寄杜二拾遗》:“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是高适在蜀州刺史任上寄怀杜甫之作。
  *成都人日游草堂
  成都人自古就有人日游览杜甫草堂的习俗 ,也是表示了成都人对杜甫的尊敬与怀念。

  *人日菜
  过去,每逢初七到来之际,在江门、新会、鹤山、开平等地,从城市到乡村,几乎家家户户要做“人日菜”。
  五邑地区的人日菜也称“吃菜茶”、“吃盆菜”。据了解,在正月初七早上,家家户户都会用煎堆、炒米、芥菜、番蕃薯、芋头等混在一起煮,老老少少都要吃上几口,以祈求一年人口平安,丰衣足食
  七样羹
  潮州人在正月初七有吃“七样羹”的风俗(这也是大部分广东人的习俗)。而“七样羹”是指:“大(芥)菜、厚合、芹菜、蒜、春菜、韭菜、芥蓝”等蔬菜同煮,寄寓“新(芹)春发(蒜)大财(大菜),久(韭)合各人(芥蓝)”的吉祥彩语。

  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
  此日也是老广州人一个较重要的传统日,这和潮汕地区习俗差不多,就是吃“七样菜”:
  (1)葱——聪聪明明
  (2)蒜-像算盘一样——合合算算[着数]
  (3)生菜——生生猛猛
  (4)芹菜——勤勤力力
  (5)芥菜——有借有还(也就是意在“年年有余”)、财源广进
  (6)春菜心——春风得意、心想事成
  (7)白萝卜、红萝卜——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出人头地、红红火火(也有的意头为,没结婚的能穿上白色婚纱——百年好合,结了婚的能在新年生个又白又胖的宝贝)。
  有经验的老人,还会先把这七样菜放在一起炒炒——炒一下样样都有!
  摊煎饼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陆龟蒙《人日代客子》:“人日兼春日,长怀复短怀;遥知双彩胜,并在一金钗。”
  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人日那天恰逢立春,二节同庆,才刚过去的丙戌年即是如此。

谷日
  紧接初七的的人日,正月初八则为“谷日”。女娲创世,一日一物,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
  这个节日习俗不多,主要有占谷和顺星:
  占谷:民间认为,这一天天气好,则这一年稻谷丰收,不好则年歉。
  顺星:民间以正月初八为众星下界之日,制小灯燃而祭之,称为顺星,也称“祭星”、“接星”。祭祀用两张神码,第一张印着星科、朱雀、玄武等,第二张是“本命延年寿星君”。二张前后撂在一起,夹在神纸夹子上,放在院中夭地桌后方正中受祀。神码前陈放着用香油浸捻的黄、白二色灯花纸捻成的灯花,放入直径寸许的"灯盏碗",点燃。再供熟元宵和清茶。黄昏后,以北斗为目标祭祀。祭祀后,待残灯将灭,将神码、香根与芝麻秸、松柏枝一同焚化,祀成。祭星结束后,全家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即使在当今时代,谷日节中所蕴涵的重视农业、珍惜粮食的思想,仍值得继承。民俗也是可以发展的,一成不变的民俗是不存在的。在这个我们早已疏离了大自然、对农作物极其陌生的年代,重过谷日节,感受农业的重要、粮食的意义,对于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当代人来说,还是很有价值的。可进行的活动比如:
  ①观谷
  谷日节当日,全家到乡村田野,大人向小孩子介绍基本农业知识,全家观看各种越冬作物的长势,一起亲近农业,树立尊重农业、农民、爱惜粮食的意识。在体验的过程中,爱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到郊外田野,也是一种很好的休息远足活动。
  ②食谷
  返家后,亲手制作一餐谷物晚餐给全家食用。如亲手淘米蒸饭、亲手熬粥,通过这种方式,更真切的懂得粮食的珍贵。
  ③养谷
  城市生活节奏很快,人们难得亲近一次自然。建议谷日节,全家赴花卉市场选购一些观赏作物在家中栽培,一年四季悉心养护这种“作物”。

天日节
  紧接初八的谷日,正月初九为天日。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传说此日为玉皇大帝诞辰,有些地方俗称天爷生日。古人以九为尊,此日一般都是在立春的节气刚过,恰是“一阳初始”是大自然开始“万象回春”的时刻。明王逵《蠡海集》记载:“神明降诞,以义起者也。玉帝生于正月初九日者,阳数始于一,而极于九,原始要终也。” 明黄道周的《月令明义》:“正月初一日,天神地只朝三清玉帝;初九日,玉皇大帝圣诞。” 清《月令注解》也有类似记载。
  玉皇全称昊天金阙无上至尊自然妙有弥罗至真玉皇上帝,是中国世俗心目中的至高天神。相传他于普明香严山中学道修真,辅国救民,度化群生,历三千二百劫难始证金仙,又经历了亿劫,才成了玉帝。其生于丙午岁正月初九午时,掌管三界十方人、神、鬼,统领有四大天王、九曜星官、五方揭帝、四值功曹,二十八宿、四海龙王及文武天官。

----天日节习俗----
  这是一个在过年期间的节日,因此带有浓烈的民俗喜庆色彩。
  *拜天公
  有些地方,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也有的地方是在自家专设祭台。福建和台湾地区,一家老小,斋戒沐浴,上香行礼,祭拜诵经,有的地方还唱戏娱神。中国北方过去还有举行玉皇祭,抬玉皇神像游村巡街的习俗。
  据记载,于家中祭拜天公的典礼相当隆重,在正厅天公炉下摆设祭坛,一般都是用长板凳或矮凳先置金纸再迭高八仙桌为「顶桌」,桌前并系上吉利图案的桌围,后面另设下桌。顶桌供奉用彩色纸制成的神座象征天公的宝座,前面中心为香炉,炉前有扎红纸面线三束及清茶三杯,炉旁为烛台;其后排列五果柑、橘、苹果、香蕉、甘蔗等生果、六斋金针、木耳、香菇、菜心、菀豆、绿豆等祭奠玉皇大帝;下桌供奉五牲鸡、鸭、鱼、卵、猪肉或猪肚、猪肝、甜料生仁、米枣、糕仔等,红龟粿像龟形,外染红色,打龟甲印,以象征人之长寿等祭玉皇大帝的从神。
  在祭拜天公之前,全家大小都得斋戒沐浴,初九当天,更禁止家人晒服装,尤其是亵服,或倒垃圾桶,以表示对玉皇大帝的尊敬;祭品假如要用牲口的,一定要用公鸡、不能用母鸡。若是要还愿时,必需用全猪或全羊。有些虔诚的家庭认为在家里祭拜还嫌不足,会连夜赶往各地的天公庙礼敬,像台湾台南终义路的天坛、高雄的天公坛、木栅指南宫等,每年的农历大年初八便灯火通明,热闹不凡。
 
  *安太岁
  天公生当日也有安太岁的典礼,当年生肖冲犯太岁的人便可以到庙中,写上自己的姓名、年岁,再添一点香油钱,委由庙方负责供奉即可。另有一个安太岁的方法:年初时在家里用平日盛米的米筒围上红色片作炉,写上太岁星君到此,再逐日供奉即可。
  *朝山会
  大型的庆典活动往往以道观为舞台。各地道观会举行盛大仪式,诵经礼忏,人们接踵而至,热闹非凡。与佛教等外来宗教的节日不同,此节的民俗文化色彩远胜宗教仪式色彩。
  以天水玉泉观为例,正月初九日,天水男女老幼齐奔玉泉观朝山进香,俗为朝观。时值春意方兴,观内人流潮涌,殿堂灯火通明,旗幡高挂,香烟氤氲。朝观者每人手持长约二尺半、宽约三寸的木板,名曰夹板,边行边舞,前有彩旗宫灯开道,龙旗、三清幡、圣像、凤旗、飞虎旗、金伞紧跟其后。唢呐、管子、笛子、笙等吹奏乐,筛锣、鼓、铰子、七星子、三星子、呆锣、爆锣等打击乐居中,夹板队由数十名身着黄衣云边服,头系蓝布巾的男子组成,舞步为行香步,鼓点为“吃呯吃呯呯呯,呯吃呯吃啪”。
旧时舞队从东桥头集合,经万寿宫、十方堂、东关关帝庙、文昌宫、娘娘庙、孤魂堂、仁和里、东关城门、城隍庙、文庙、奋斗巷、北寺、陕西会馆、忠义巷、育生巷、西关关帝庙、人宗庙、火神庙,再经西湖嘴进上庵沟,进玉泉观玉皇阁,再折北至三清殿,结束于三仙洞。


谷日节
  紧接初九的天日,正月初十为地日。据《北史·魏收传》,晋朝议郎董勋《答问礼俗》云:“正月一日为鸡,二日为狗,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还有补充的说法,初八是谷日,初九是天日,初十是地日。
  传说这是石头的生日,称为石头节,亦称老鼠娶亲日,俗称十指。
  地日又名石头节,也许是从初十的“十”音化来。十与石同音。这一天,民间忌动石器,不搬石头。此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十不动”。有的地方家家向石头焚香致敬。午餐必食馍饼,认为吃饼一年之内便会财运亨通。还有抬石头神之举。初九夜,人们将一瓦罐冻结在一块平滑的大石头上,初十日早晨,以绳系罐鼻,由十个小伙子轮流抬着瓦罐走。石头不落地则预示当年丰收。也有习惯祭祀碾神、磨神、碓臼神、泰山石敢当神等等。旧俗在除夕于这些石器上贴春联后,正月初十日以前,是禁止使用的。过了正月初十日,则可以开封使用,无所讲究了。

  石头节,与原始人类的大山及石头崇拜有着源流关系。
  因为墙基用石头垒砌,老鼠又多生活在墙角窟窿里的缘故,正月初十日,民间传说是老鼠娶媳妇的日子。
  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作蒸食,称为“十子团”。夜晚时,放置于墙角土穴等处供老鼠吃。
  晋南地区是在墙根置放面饼,以庆祝老鼠娶媳妇。
  忻州地区在这一大习惯吃莜面或高粱面鱼鱼。妇女们搓鱼鱼一手五根,两手同时动作,面板上搓动着十根细长的面鱼,故把这一天称为十指。搓面鱼的时候,要捏一些花轿同时蒸熟,放置墙角瓮底等处,以备鼠郎娶亲使用。
  初十日,许多地方要在屋隅、墙角及水瓮里点灯、焚香、敬纸,对老鼠娶亲志贺。而在晋北一些地方,晚上却忌点灯,忌说话,以免惊扰了娶亲事宜,惹下鼠神,一年为患。小孩子不明事理,往往信以为真,闹着不睡觉,要看个明白。大人们便接过祖辈的传说,对孩子们说:要嘴里含着驴粪蛋蛋,耳朵里塞上羊粪蛋蛋,眼皮上夹着鸡屎片片,在满天星星的时候,趴在磨眼里,才能看到老鼠娶亲的热闹场面,听到鼓乐声。这样的事情,孩子们当然不愿干了,也就只好睡觉了。这个民俗,充分反映了历史上民间既恶鼠害,又怕鼠害的传统心理。

  初十日,民间孩童习惯踢葫芦玩耍,称为“老鼠嫁女”。 
  与老鼠娶媳妇的民俗相仿佛,晋中地区习惯在正月十三日将米面撒在房屋顶上,供寒鸦啄食,祈祷这些鸟类不糟害田地里的豆子。
  初十日,民间还有许多希冀粮丰的活动。晋南地区,用面食蒸成农作物禾穗形状,象征农业丰收,并把此日称为“实子日”。晋东南地区习惯用谷面捏成十二个灯盏,象征十二个月。闰月年则捏十三盏。按顺序摆在笼里,蒸熟后仔细观察灯盏内是否有水,那一盏里有水,表明那一个月有雨水。水多则雨涝,无水则干旱。(也有的地方,是在正月十五元宵节、二月二青龙节蒸灯以测旱涝丰欠。)

元宵节
  正月十五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夕或灯节。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元宵节起于汉代,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一元复始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

----元宵节习俗----
  *燃灯会

  自从元宵张灯之俗形成以后,历朝历代都以正月十五张灯观灯为一大盛事。梁简文帝曾写过一篇《列灯赋》:“南油俱满,西漆争燃。苏征安息,蜡出龙川。斜晖交映,倒影澄鲜。”描绘了当时宫廷在元宵张灯的盛况。
  隋炀帝时,每年正月十五举行盛大的晚会,以招待万国来宾和使节。据《隋书·音乐志》记载:元宵庆典甚为隆重,处处张灯结彩,日夜歌舞奏乐,表演者达三万余众,奏乐者达一万八千多人,戏台有八里之长,游玩观灯的百姓更是不计其数,通宵达旦,尽情欢乐,热闹非常。
  在唐代发展成为盛况空前的灯市,中唐以后,已发展成为全民性的狂欢节。唐玄宗(公元685——762)时的开元盛世,长安的灯市规模很大,燃灯五万盏,花灯花样繁多,皇帝命人做巨型的灯楼,广达20间,高150尺,金光璀璨,极为壮观。
  唐代是实行宵禁的,夜晚禁鼓一响就禁止出行,犯夜要受处罚;唯独在上元节,皇帝特许开禁三天,称为“放夜”。
  沿至宋朝,张灯由三夜延长至五夜,灯彩以外还放焰火,表演各种杂耍,情景更加热闹。《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每逢灯节,开封御街上,万盏彩灯垒成灯山,花灯焰火,金碧相射,锦绣交辉。京都少女载歌载舞,万众围观。“游人集御街两廊下,奇术异能,歌舞百戏,鳞鳞相切,乐音喧杂十余里。”大街小巷,茶坊酒肆灯烛齐燃,锣鼓声声,鞭炮齐鸣,百里灯火不绝各地同胞欢度元宵节。
  到了明代,朱元璋在金陵即位后,为使京城繁华热闹,又规定正月初八上灯,十七落灯,连张十夜,家家户户都悬挂五色灯彩,彩灯上描绘了各种人物,舞姿翩翩,鸟飞花放.龙腾鱼跃,花灯焰火照耀通宵.鼓乐游乐.喧闹达旦,这是我国最长的灯节。
  清代,满族入主中原,宫廷不再办灯会,民间的灯会却仍然壮观。日期缩短为五天,一直延续到今天。

  *猜灯谜
  “猜灯谜”又叫“打灯谜”,是元宵节后增的一项活动,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而来的,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
它是一种富有讥谏、规戒、诙谐、笑谑的文艺游戏。谜语悬之于灯,供人猜射,开始于南宋。《武林旧事·灯品》记载:“以绢灯剪写诗词,时寓讥笑,及画人物,藏头隐语,及旧京诨语,戏弄行人。元宵佳节,帝城不夜,春宵赏灯之会,百姓杂陈,诗谜书于灯,映于烛,列于通衢,任人猜度”,所以称为“灯谜”。如今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
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南宋时,首都临安每逢元宵节时制迷,猜谜的人众多。开始时是好事者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

  *舞龙灯
  舞龙灯,也称耍龙灯或龙舞。它的起源可以追溯上古时代。
传说,早在黄帝时期,在一种《清角》的大型歌舞中,就出现过由人扮演的龙头鸟身的形象,其后又编排了六条蛟龙互相穿插的舞蹈场面。见于文字记载的龙舞,是汉代张衡的《西京赋》,作者在百戏的铺叙中对龙舞作了生动的描绘。而据《隋书·音乐志》记载,隋炀帝时类似百戏中龙舞表演的《黄龙变》也非常精彩,龙舞流行于我国很多地方。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

  *舞狮
  舞狮是我国优秀的民间艺术
,每逢元宵佳节或集会庆典,民间都以狮舞前来助兴。这一习俗起源于三国时期,南北朝时开始流行,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踩高跷
  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
高跷本属我国古代百戏之一种,早在春秋时已经出现。我国最早介绍高跷的是《列子·说符》篇:“宋有兰子者,以技干宋元。宋元召而使见其技。”

  *划旱船
  划旱船,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治水有功的大禹的。
划旱船也称跑旱船,就是在陆地上模仿船行功作,表演跑旱船的大多是姑娘。旱船不是真船,多用两片薄板,锯成船形,以竹木扎成,再蒙以彩布,套系在姑娘的腰间,如同坐于船中一样,手里拿着桨,做划行的姿势,一面跑,一面唱些地方小调,边歌边舞,这就是划旱船了。有时还另有一男子扮成坐船的船客,搭档着表演,则多半扮成丑角,以各种滑稽的动作来逗观众欢乐。划旱船流行于我国很多地区。

  *吃元宵
  我国民间有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
民间相传,元宵起源于春秋时期的楚昭王。某个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经过长江,见江面有漂浮物,为一种外白内红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请教孔子,孔子说“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复兴之兆”。元宵和春节的年糕、端午节的粽子一样,都是节日食品。吃元宵象征家庭象月圆一样团圆,寄托了人们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元宵在南方称“汤圆”、“圆子”、“浮圆子”、“水圆”,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
祭祀的方法是,把杨树枝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
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宝宝就不得好死。
  《荆楚岁时记》中说,正月十五的时候,有一个神仙下凡到一个姓陈的人家,对他们说:如果你们能祭祀我,今年就让你们的桑蚕丰收。后来就形成了风俗。

  *送孩儿灯
  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
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陕西西安一带是正月初八到十五期间送灯,头年送大宫灯一对、有彩画的玻璃灯一对,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每到迎紫姑这一天夜晚,人们用稻草、布头等扎成真人大小的紫姑肖像,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走百病
  “走百病”,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
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走百病是明清以来北方的风俗,有的在十五日,但多在十六日进行。这天妇女们穿着节日盛装,成群结队走出家门,走桥渡危,登城,摸钉求子,直到夜半,始归。

天穿节
  天穿节是人们非常陌生的一个传统节日,据史料记载,这一节日风俗从宋代以后就逐渐流失。现在,只有客家等少数地区的人们还有此风俗残留。它是元宵之后的第一个汉族传统节日,时间有正月二十、二十一、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甚至三十等几种说法,以正月二十为多。

----天穿节的起源----
  在东晋以降的资料多说是源自女娲补天的传说,故又名“补天节”。
  补天传说在民间广泛存在,据部分现代史家分析,原因很可能在于“治水”。现代也有把下大雨称为“天漏了”的说法,古人生产生活中的天敌之一就是水患,于是便有了补天的动机与传说。治水在于治“天穿”之水,故炼石补天。民间以煎饼补天,是模拟女娲炼石补天的行为。
  有学者将天穿节与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联系起来。“考‘天穿’日即二十四节气中的‘雨水’日,一般在每年阳历二月十九日,阴历正月十九至二十三日左右,是日‘天一生水’,多半有雨,故谓之‘天穿’。这是古代科学不发达对气象的一种解释。”(叶春声《广州岁时节令通考》,载《岭南文史》1984年第2期)(南枝注:这里的日期与部分地区天穿节为"25日"有差别,或许是文化在各地传播时产生的差异)
  天穿节作为人们对“雨水”期间开始有雨自然现象的解释是成立的而女娲补天的神话透露出古人把下雨归结为天漏的结果,因此,女娲补天即治水的神话势必会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结合,这就是天穿节的由来
  还有资料可以佐证笔者的这一观点。民国年间修的陕西《安塞县志》记载:“二十日,家家吃煎饼,名曰补天。二十三日夜,家家院内打火,又淋搌布水于火上,谓之‘炼干’。”搌布(即抹布)水淋到火上,立即会蒸发,以火克水。虽然与将煎饼放在屋上象征补天方法不同,但异曲同工,目的是相同的。“炼干”之俗属于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的行为。天穿节融合了女娲补天传说和人们对“雨水”节气的认识。

----天穿节的多种日期----
  关于这个节日,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区,节日时间有所不同,节俗也不一样。清人俞正燮《癸巳存麓》记载:“《拾遗记》曰,江东俗正月二十四日为天穿。……池阳以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饼投屋上,谓之补天。”又记:“明杨慎《词品》引之,云:‘宋以前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日,言女娲氏以是日补天,俗以煎饼置屋上,名曰补天穿。’”可知宋代天穿的次日为“穿地”日,有水中摸石习俗。明代对正月二十三日为天穿节也有记载,正德修陕西《朝邑县志》卷一《风俗》说:“二十三日置煎饼屋上补天,是日仍不得食米。”这条资料还透露出天穿日有不食米的风俗。又载“《荆楚岁时记》曰,江南俗正月三十日为补天日,以红丝缕系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穿。

  大多数地区的天穿节是在正月二十日,如陕西省的乾隆《富平县志》、乾隆《临潼县志》、乾隆《同州府志》、乾隆《蒲城县志》、光绪《高陵县志》,山西省的康熙《解州志》、同治《阳城县志》、光绪《河津县志》,河南省的嘉庆《渑池县志》的记载。

  但也有其他日期的,陕西光绪《渭南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一日,陕西道光《咸阳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三日,河南光绪《重修灵宝县志》记载为正月二十日。清代天穿节的风俗与前代相同,一些地区也有补地之说。如前引乾隆《富平县志》说:“二十日,置面饼屋宇上下,曰补天地。”嘉庆《渑池县志》记载:“二十日,撂煎饼房屋上,并置地上,名曰补天补地。”值得注意的是广东增城也有天穿节,而从日期到内容与北方略有不同。嘉庆《增城县志》卷一《风俗》记载:“十九、二十两日名天机癞败,挂蒜以辟恶,又作馎饦祷神,曰补天穿。”
  又说二十五日。有民间传说天穿节本是二十三日后因为女祸采来五色彩石日夜冶炼,炼了七七四十九天后,正是正月廿五这一天,终于把破裂的天空修补好。为了纪念女娲氏,人们就在正月廿五这天吃烙饼、煎饼,并要用红丝线系饼投在房屋顶上,谓之“补天穿”。
  (南枝注:某些地方天穿节与25日的填仓节混淆,见“填仓节”介绍)

----天穿节形成于何时----
  根据女娲补天的神话见于汉代资料,中国二十四节气的划分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代已定出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四大节气,秦汉间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成为农事活动的主要依据;现存文献对于天穿节的记载是在东晋,且已经成俗,我们推断,天穿节可能形成于汉代。

  最早记载天穿节的资料是东晋王嘉所撰《拾遗记》,清代所修类书《渊鉴类函》卷一三《岁时部》记载:“补天穿。《拾遗记》云:‘江东俗称正月二十日为天穿日,以红缕系煎饼置屋上,曰补天穿。’相传女娲氏以是日补天故也。”由此可知,东晋时正月二十日已有补天穿的习俗。宋代南城(今江西南昌)人李觏《正月二十日俗号天穿日以煎饼置屋上谓之补天感而为诗》说:“娲皇没有几多年,夏伏冬愆任自然。只有人间闲妇女,一枚煎饼补天穿。”(转自赵杏根选编《历代风俗诗选》,岳麓书社1990年版,第47页)诗序所记天穿节的日期,以煎饼置屋上的习俗与《拾遗记》的记载相同,可知此节东晋以来一脉相传。诗中还提到以煎饼补天穿是妇女所为,并把此节同“娲皇”即女娲联系起来。看来清人“相传女娲以是日补天”的说法,宋代已然。

  明代地方志虽然有天穿节的记载,但是极少。至清代,地方志中有关天穿节的记载多起来,可知天穿节主要流行于陕西、山西和河南。清代地方志中风俗志有关天穿节的记载说明,前引清人俞正燮说天穿节“今其俗废久矣”是不确切的,此说可能符合江南地区,但在北方和个别南方地区是不适宜的,若从整个历史过程看,天穿节可能是逐渐衰落的。清代方志较多记载此节,这大概是清人所修志书重视岁时节日记载的反映。  


----天穿节习俗----
  煎饼“补天穿”,天穿射,甜饭扎针。

填仓节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这一天黎明,家家户户都在自己的院子里或打谷场上,用筛过的炊灰,撒出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粮囤形状,并在里面放一些五谷杂粮,象征五谷丰登。  
  在古代,填仓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每当节日到来,民间亲朋往来,佳肴盛餐,醉饱方归。宋代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就有这样记载:“正月二十五日,人家市牛羊豕肉,恣飨竟日.客至苦留,必尽而去,名曰填仓。”每年正月二十五日,我国北方民间都要过填仓节。在华北农村,还流传这样一句谚语:“填仓填仓,小米干饭杂面汤。”这一天要吃香喷喷的小米饭,细丝滑韧的杂面汤,庆贺节日。可见北方人民生活的俭朴了。  

----填仓节由来----
  有民间传说,填仓节是为了纪念一位好心的仓官。该仓官是谁?在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西汉淳于衍曾做过粮仓官,为人正直,遭人陷害,判死刑入狱,经女儿上诉赦免,后人为了纪念他,定正月二十五为天仓节。另一种传说是,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我国北方遇到连年旱灾,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可是,皇家不管黎民百姓的死活。照样征收皇粮,弄得民间怨声载道。看守李家粮仓的仓官,目睹这一惨景;于心不忍,便毅然打开皇仓,救济灾民。他知道,这样做是触犯了王法,皇帝绝不会饶恕他。于是,他让百姓把粮食运走了以后,就一把火把皇仓烧了,连同自己也活活烧死。这一天正好是农历正月二十五日,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放粮救灾民的无名氏仓官,每到这一天,就用细炊灰在院内外打囤填仓,以示对仓官的怀念,也祈盼新年有好收成。这样,填仓节的习俗就世代流传下来。
  后人为了纪念这名仓官,每年这天清晨,就用草木灰撒成圆圆的囤形的粮仓,有的还镶上花边、吉庆字样,并在囤中撒以五谷,象征五谷丰登,来表达人们填满仓谷救仓官的深情厚意。现在这些习俗已经消失,但填仓佳话却世世代代流传下来,提醒人们从这天起清仓扫囤,晾晒种子,整修农具,准备春耕。不过,后来填仓的意义扩大了,人们又赋予其他各种不同的含义。
  *另一说填仓节又叫天穿节(南枝注:这里与前面的“天穿节”重合,应是一个民间各地习俗交流混淆的典例)

----填仓节活动----
  *腌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宝、包袱、锅、鸡、狗等各种形状的灯盏,盛满食油,到晚上点燃放置室内各处,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兴旺,五谷丰登。和顺、榆社蒸谷面团。祁县是家家户户蒸一种包有豆、枣或糖馅的口袋状面食。左权是蒸制一种叫“仓谷连”的面食埋入粮囤内。昔阳县是用黄米面蒸成五谷(谷穗、高粱穗、玉茭、瓜果等)、碾、磨等形状食品,并要蒸一个人形仓官。平遥县是用白面包红糖蒸成口袋状或元宝状的面饼,俗称“布袋袋”。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一致,都是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粮食满囤,丰衣足食,人丁兴旺。

  *搬运填仓
  在天仓之日,各县居民都要采用担煤、担土、担水等形式,寓意添仓,企盼丰年。民间有许多填仓活动,皆与饮食习惯紧密相连。晋北地区习惯蒸莜面窝,取其形如粮囤。用荞面作丸,置莜面窝中空处,是谓填仓。晋东南地区用黍米面作团,置于粮仓。晋中地区又是用谷面作团填仓。吕梁地区喜吃糕。文水县将粮仓内灯熏的墙土取一些谓之填仓。晋南地区要用稀面摊极薄饼,中裹以菜肴,卷而食之。如果民家娶有新媳妇,新媳妇要亲手将煎饼置放粮仓。山西境内旧有民谣:“过了年,二十二,填仓米面作灯盏。拿箕帚,扫东墙,拾到昆虫验丰年。”讲的是填仓的民俗。

  城镇里的平民百姓虽不举行祀祭,但在这一天都要到庙会或粮油铺购买些米面油盐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为生活储备比喻添仓。当天天津地区必吃米饭熬鱼汤,吃鱼比喻连年富裕有余(鱼)之意;山西地区吃黄米糕,“糕”谐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庆之意;老北京人则全家要吃烙饼,吃薄饼卷“盒子菜”。吃饼有饱腹胀满填仓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时传统吃食,由熟肉铺或猪肉杠子(猪肉铺)制作出售。那时四九城里最盛名的是西单天福号酱肉铺、前门外粮食店的福云楼等。将酱好的清酱肉、酱肘子、猪头肉、猪肚、猪肝、酱口条等京味酱肉,分别放入雕漆食盘内,然后装进有九个格子的食盒内,顾客订购时,用带手提梁的笼盒负责送至家中供食用,吃薄饼时抹些甜面酱夹些大葱丝一起服食。
  *画仓囤
  寿阳在老天仓之日,要在地上画一个粮食囤,放置五谷,用石头压住,象征粮盈食满。民俗要在院内或场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匀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环套或五环套圆圈,意为粮仓或者粮囤。讲究的人家还要在灰窖旁边撒画出耙子、扫帚、甚至扇车等图案。
小填仓日的灰窖,象征夏粮丰收,要在圆圈中心放置少许夏粮;大填仓日的灰窖,象征秋粮丰收,圆圈内则放秋粮。然后用砖石将粮食盖住,称为压仓。再将鞭炮点燃,在圈内爆响,取意粮食爆满粮仓。
  *打扫院落
  祁县等县在天仓节这一天,要用笤帚打扫院落墙壁,扫除昆虫以防虫害,并烧纸焚香祭奠,以消灾除难,祈祷丰收和人财兴旺。
  *不外借东西
  天仓节这一天,各家各户均不向别人家借东西,即使有人来家里借东西也必须拒绝,在民间已成为古老的习俗。讲究喜进厌出。囤里要添粮,缸里要添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旧俗农民卖粮,忌在此日。粮店收购粮食却喜欢在此日。是日,粮店要摆酒设宴,对前来卖粮者热情款待。一些被生活所迫的农民,也就只好在此日卖粮了,反正能赚顿好饭。至今,一些上年纪的城市居民,仍习惯在填仓日购米买面。
  *点灯以祀仓神
  大部分地区晚间点灯以祀仓神。凡是与饮食有关的地方均要置灯。俗称“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
吕梁地区最为典型。按照家庭人口数,各人属相,用面捏成相应的本命灯。然后再捏上两条狗、一只鸡、一条鱼,以及人口盘子、仓官老爷,酒盅、酒壶、银钱、元宝、驮炭毛驴等等。夜晚,再将这些面灯注油点燃。本命灯置家中炕上,狗置大门口,鸡放院中,鱼浮水缸、驴站畜圈,仓官老爷挂在天窗,其余均在家中。置放面灯时,口中还要高呼相应的吉利发财语言,如“仓官老爷送粮来”!“鸡娃鸡娃多下蛋”等等。
  *祭仓官
  是填仓节一项重要的习俗。
人为了纪念仓官,每到这一天都要进行祭奠、纪念仪式,有的是用细炭灰或柴草灰在院内外打囤添仓,有的是向仓官画像焚香、点灯。平遥的居民是在天仓节夜晚,点灯烧香供奉天仓官,并大声喊“天仓爷填仓来,粮食元宝填到咱家来”,“黑小子,赶车来,元宝粮食赶到俺家来”,意在祈祷丰收,希望生活富裕。

----各地填仓节----
  *老北京
  老北京时,农历正月里几乎每天都是“节”,都有好些典故、传说与民俗。正月里过了“破五”后,初六是各商铺开市之日,初七是古老的“人胜节”(即人日,这天祈福全家平安子孙满堂),初八是“顺星日”(祭祀诸星君,以获星君保佑),初九祭祀玉皇大帝……正月十五前后七天欢庆灯节。到正月廿五日,则是填仓节。北京有民谚道:“过了年,廿三,填仓米面做灯盏。拿簸帚,扫东墙,捡到昆虫验丰年。”又说:“天仓,天仓,大米干饭杂面汤。”“点遍灯,烧遍香,家家粮食填满仓。”这些谚语流传至今。
  这天的早饭,要吃当时最好的,吃小米干饭杂面条,比喻饮食丰富腹中饱食填满粮,有“填仓”之意。吃饭前要先放鞭炮焚香祭神,饭后把压粮食的砖拿开,任自家的鸡狗等动物去啄吃,表示粮满仓囤不怕鸡狗吃。那时家家粮囤要添些粮,缸里添满水,门口放些煤炭以镇宅。晚间农院里要点满灯烛以祭仓神,并且还打着灯笼或电筒在院屋内外找各种已复苏的小昆虫,发现越多兆头越好,那时称为“填仓虫”,有些人家还剪些彩纸小葫芦,贴在门窗或毡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除百病保一家平安。这个习俗,一直到上世纪五十年代仍很盛行,至今我记忆犹新。正像一些县志上所记载:“正月廿五日……用柴灰摊院落中为图形,或方或圆,中置爆竹以震之,谓之涨囤,又谓之填仓。”

  在老北京的东直门内曾建有很多粮仓,清代时最多达十五座粮仓,至今北京仍保留有禄米仓、海运仓、南新仓、北新仓等地名,而南新仓的遗址仍像六百年前原样保存着。当年每逢正月廿五这天,粮仓及粮商们都要张灯结彩,设供致祭,焚香叩拜仓神——附会敬仰的韩信神像。清韶公的《燕京旧俗志》云:“相传仓神为西汉开国元勋韩信,俗称之曰韩王爷。”韩信的第一任官职就是仓官,并曾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来被民间奉为仓神,将韩信定为粮仓的祖师爷。在北京的东岳庙里,就供有韩信的神像供人们拜祭,旧时还曾有过很多民间香会活动。
  填仓节晚上,晋北地区民间习惯打着灯笼,在院内各处找“填仓虫”(即各种复苏的小虫蚁),发现的越多,兆头越好。
  *西北地区
  填仓节,临汾地区的一些县、市,又传说为老鼠娶亲日。是日夜晚不点灯,称为鼠忌。
填仓节,临县等地在门首燔柴,表示对先亡之人的哀思。陵川等地要用各种饭菜在门外祭奠,俗名送祖先。
  晋南地区一些乡村,剪彩色纸片,贴于门上,剪彩色纸葫芦,贴于帽上。称此日为太上老君炼丹日,可以除百病,四季平安。
  填仓日,洪洞县等地习惯请女婿吃煎饼。
  *天津地区
  到了正月二十五的时候,也是正月的尾声了,但是还是有浓郁的年味儿,在这天老人们都会有“填仓,填仓,吃米饭,熬鱼汤”的说法,以图五谷丰登,年年有余的好兆头。
在大年三十所帖的吊钱也会在填仓这天撕掉,并且把撕下的吊钱叠整齐后放在柜子里或压在床下保存一年(但是所帖的窗花、福字却不在收藏的范围,因为他们没有像“掉钱”那么好的兆头),这样也有钱满柜的意思。



正月晦
  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称为晦日,此日无月,正月的晦日受到先民格外的重视,被当做一个节日来过,称为“晦节”或“正月晦”。

  正月晦也与“送穷”这一风俗密切相关。送穷习俗源于有关“穷神”(即穷鬼)的传说。《四时宝鉴》记载:“高阳氏子好衣弊食糜,正月晦日巷死。世作糜,弃破衣,是日祝于巷,曰除贫也。”高阳氏,即传说中炎黄联盟的首领颛顼.《文宗备问》云:“昔颛帝时,宫中生一子,性不著完衣,作新衣与之。即裂破以火烧穿著,宫中号为穷子。其后以正月晦日死,宫人葬之。相谓曰‘今日送穷子也’。”
  (南枝注:此节被唐德宗下诏废除。见后文“中和节”)


第二篇*二月节日
  各节详介二部分——中和节、花朝节、春分
中和节
  早春二月,大地回春。所谓“中和”指不偏不倚,儒家认为喜怒哀乐的情感未曾发时叫“中”,若情感发出来,但没有偏颇,很中肯,叫“和”。人的道德修养能够达到中和,就是进入一种和谐的境界,天地万物各得其所,相安无事。《礼记·中庸》云:“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农历二月初一乃是古代的“中和节”。民间又常说是二月初二,与“龙抬头”之日相混淆,又称“春龙节”、“青龙节”。现代有些活动宣传在查古代节日时,往往只查到二月初二。这是一个重要、却偏偏在历史长河中被流传得颇为模糊的节日。
  一、首先是有日期之争。从史料来看,真正的中和节是二月初一;但从民间流传来看,很多地区只道二月初二有节为中和。
  二、其次是与“三令节”的关系。有人说三令即正月初九、二月朔和三月上巳合称三令。又有说是中和节、上巳节(三月初三)、重阳节(九月初九)合称三令。
  三、最后是纷纭传说。史料记载它本是唐德宗下诏创立的节日,民间却给它添加了诸多神话,有龙王获救日、太阳星君生日等等。光是神话也就罢了,令现代人纠结的是:它倒底是不是黄帝的诞辰?

----中和节的起源----
  一、关于“中和节”:

  中和节这个名字则始于唐贞元五年(公元789年)。据《唐书·李泌传》记载,唐中叶以前,春天只有三个节日——正月九、正月晦(三十日)和三月上巳节,二月无节日。唐德宗贞元五年,李泌上书,废正月晦,以二月一为中和节,以示务本。德宗十分赞同,下诏说:“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该日官员休假一天,允许宫女与家人见面,民间则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当时的京城还以江米制成糕,叫“太阳糕”,用来祭祀太阳。
  (南枝注:从以上史料来看,中和节应是二月初一,而且是官方订下的节日。但在流传之后不免被广大民众染上了各自的理解与传说。最大的变动是被与次日(二月初二)“龙抬头”的“青龙节”混合;之二是被传为黄帝诞辰;之三是被加上各种神话。见后文介绍。)

  二、关于“春龙节”:
  春龙节是典型的由民俗传说形成的日子,与“龙抬头”之说密不可分

  我国北方广泛的流传着“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的民谚。其源起当在原始社会的神话之中。“龙”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易经》乾卦中“见龙在田”即指田野里安眠的“龙”。冬去春来、万象更新,此时正值惊蛰前后,春归大地,万物复苏,蛰伏在泥土或洞穴中的昆虫蛇兽将从冬眠中醒来,传说中的龙也从沉睡中醒来,故名龙抬头。“龙”苏醒了,抬起头来欣迎美丽的春天,于是,以“龙的传人”自居的子民们,便开始了春耕……过去,人们在这一天照例用青囊盛百谷瓜果互相赠送谓“献生子”,农家自酿“宜春酒”祭勾芒神以祈丰年,朝廷百官都进农书表示务农……举国上下都在“春祈”中寄托“四季平安”和“五谷丰登”的希望。
  关于春龙节在我国北方还有个民间传说。说,武则天当上皇帝,惹恼玉帝,传谕四海龙王,三年内不得向人间降雨。不久,司管天河的龙王听着民间人家的哭声,看着饿死人的惨景,担心人间生路断绝,便违抗玉帝的旨意,为人间降了一次雨。玉帝得知,把龙王打下凡间,压在一座大山下受罪,山上立碑:龙王降雨犯天规,当受人间千秋罪;要想重登灵霄阁,除非金豆开花时。  
  人们为了拯救龙王,到处找开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人们正在翻晒玉米种子时,想到这玉米就像金豆,炒一炒开了花,不就是金豆开花吗?就家家户户爆玉米花,并在院子里设案焚香,供上开了花的“金豆”。龙王抬头一看,知道百姓救它,便大声向玉帝喊到:“金豆开花了,快放我出去!”;玉帝一看人间家家户户院里金豆花开放,只好传谕,诏龙王回到天庭,继续给人间兴云布雨。从此,民间形成了习惯,每到二月初二这一天,人们就爆玉米花吃。
  这个传说开头三年不雨的原因,无疑反映了“男尊女卑”思想在中国古代扎根至深。即使是“贞观之治”让百姓生活获得较长丰裕年代的武则天,也因其女性身份,光是在位,就成了民间传说中坏事的根源。而龙王在二月二后获救继续行雨,其实,在农历二月以后,“雨水”节气来临,冬季的少雨现象结束,降雨量将逐渐增多起来,这本来就是华北季风气候的特点。从一个传说中,后人可以窥视到古代的地理气候、人文思想等等情况。

  ——总之,不管是“龙抬头”,还是“中和节”,都是围绕着春耕的,它是服务于农耕社会的重要农事节令。虽然这古老的民俗事象如今已逐步淡化模糊,但作为农耕节令,将永留人间。

  (南枝注:中和节与春龙节混合的原因,也可考虑朝代更替的影响。它既然是唐朝皇帝所立之节,那么唐灭之后,新的朝廷会乐意承认它并照规矩庆祝吗?多数会低调处理。反而是民间的“春龙节”与政至无关,有延续流传的生命力。两节相混合,于是,属于中和节的真相渐渐少人提起,属于春龙节的习俗传说则愈流愈广……二月初二,逐渐成为民间普遍认同的“中和节”了。)

----中和节的习俗----
  *与龙相关
  由于民间把中和节与春龙节混合不辨,于是与龙相关的习俗不少:
古时龙是神圣的象征,所以就借龙来驱逐害虫。
  明代曾流行熏虫儿,二月二这天人们要把元旦祭祀余下的饼,用油煎,以此熏床和炕,叫熏虫儿。也有以蜡烛照房子墙壁,有“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之语。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天早晨家家户户打着灯笼到井边或河边挑水,回到家里便点灯、烧香、上供,叫做“引田龙”。或用草木灰蜿蜒围宅一圈,再入院内绕水缸一圈,叫做引龙回。这一天,家家户户还要吃面条、炸油糕、爆玉米花,比作为“挑龙头”、“吃龙胆”、“金豆开花,龙王升天,兴云布雨,五谷丰登”,以示吉庆。
  有趣的是,这天的饮食也多以龙为名。吃水饺叫吃龙耳,吃春饼中吃龙鳞,吃面条叫吃龙须,现在的“龙须面”大概就是由此得名的。吃春饼等习俗至今还有。小孩这天剃头理发,叫“剃龙头”。妇女在这天还不动针线,据说是为了避免伤龙眼。

  *祭勾芒神
  勾芒神是传说中的一种主管树木的神,《
尚书大传》曰:“东方之极,自碣石东至日出搏木之野,帝太 神勾芒司之。”东汉班固《白虎通义》则说:“其神勾芒者,物之始生,其精青龙。芒之为言萌也。”正是迎春和万物生长的象征,明代杨慎《春雨》诗云:“春雨掩柴扉,勾芒力尚微。”清代“农歌”:“中和节庆龙抬头,春祭勾芒祈丰收;白天耕田忙播种,夜里切草喂牲口。”
  *献生子
  民间以青布口袋盛百谷果实,互相赠送,号称“献生子”。
古代术数家用青囊装物寄予一种美好的意愿,人们互相赠送优良瓜果种子,用以预祝今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祭太阳星君
  中国古代祭太阳神,有三个时间:二月初一、三月十九和十一月十九。
老北京人说农历二月初一中和节是太阳的生日,到这一天百姓要祭太阳。各自在家中祭祀设香案,也有的还摆上太阳星君和神马。还要请“太阳糕”来作为供品,码放于盘中置于供桌中央,以此来报答太阳神的恩泽。按照男不拜月女不祭日的说法,由男性家长率男性家眷面向东方太阳膜拜。在这天祭祀太阳,是唐德宗鼓励农桑,祈祷丰收之举。

  明清时期,每到这一天,皇帝都要举行隆重的“御耕”仪式,亲自扶一下犁以示重视农业,并象征性地赐给农夫百谷;在民间,亲朋好友则畅饮中和酒,祭日神,并互赠刀尺,勉励耕作。这些反映了古代社会中,人们乞求丰收岁稔的愿望。二月初一这一天,按照老北京的民俗,家家户户在这个日子冲着太阳打扫家里的卫生,清理春节期间的对联。热闹了一个多月的春节年禧期结束了,家中贴的对联、挂笺、福字……有的脏了、破了,而这些旧了的对联、挂笺、福字不能让它们在门口放上一年,中和节就是清理的时候。旧对联、挂笺、福字在这一天可以拿下来,向着太阳方向烧掉,是送给太阳的钱粮。家家都以清洁的面貌迎接新春大忙。

  清代的潘荣陛在《帝京岁时纪》中详细记载了北京过中和节时的情景:“京师于是日以江米为糕,上印金乌圆光,用以祀日,绕街遍巷,叫而卖之,曰太阳鸡糕。其祭神云马,题曰太阳星君。焚帛时,将新正各门户张贴之五色挂钱,摘而焚之,曰太阳钱粮。太阳糕是每个家里必请的供品,即使手头拮据也总要请几块太阳糕应个景儿,以图吉利,祈求吉祥。太阳糕一般使用和好的糯米粉垒放成多层,层与层之间撒上黑糖,再加些青红丝等,上面用红曲水印昂首三足鸡星君(金鸡)像,或在上面用模具压出“金乌圆光”代表太阳神。太阳糕每五块为一碗,顶端还插有一只寸余高的面捏小鸡,十分喜气,很受市民欢迎。卖太阳糕的一年只能做一次太阳糕生意。北京的糕点铺元宵节后便开始制作太阳糕;一些小贩亦自制太阳糕,提前两三天开始出售,于是“供佛的太阳糕啊”叫卖声随处可闻。当时北京左安门内的太阳宫,每逢二月初一,人们聚在那里要热闹一天。
  中和节民间祭日、春分皇帝祭日的做法一直延续至明清。民间农历二月初一吃太阳糕的风气最盛于清初。常人春先生所著《老北京的年节》一书中说“据说明朝之后,庶民为纪念末代皇帝崇祯,假托祭祀太阳真君而设的,依次来寄托清兵入关之后,广大汉民的故国之思。”据说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专做年糕的小店,唤做“袁记斋”。这便是大名鼎鼎的“年糕袁”的前身。现已耄耋之年的“年糕袁”传人袁仲山,自小便在那里跟着大人学做年糕。那时候,京城走街串巷的年糕小贩一大清早便聚集在这里批购太阳糕,人来人往,好不热闹!

~~附上关于中和节太阳糕的文~~
  二月初一太阳糕  ——止敬

  我清晰地记得小时候每逢中和节这天,天不亮时京城沿街就响起了吆喝声:“太阳糕嗳,太阳糕!”这个人的叫卖声过去不久,又有一个小贩高喊:“太阳糕嗳,太阳糕!”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民间很早以前就传说,二月初一是太阳星君的生日,京城旧俗于当日日出时在院内设香案供太阳糕三五碗,并焚香向东遥拜。据《清稗类钞》记载,太阳糕是“以米面团成小饼,五枚一层,上贯以寸余小鸡。”民国时期,糕的开头有所改变,为二寸大小的长方块,内包豆沙馅。糕上的小鸡原样保留,还涂上了色彩,使小鸡更加逼真。糕上的小鸡大约是脱模于传说中太阳中的一只三足乌鸟,缘于上古的神话。因此,无论糕形怎么样,小鸡不能变,它是太阳的象征。清代宫门口外有一家小店叫“袁记斋”,最早创制了“太阳糕”。“太阳糕”原为“小鸡糕”,是打上小鸡戳记的一种普通糕点。这糕点进了宫,慈禧太后尝到认为不错,鸡打鸣,太阳升,吉祥,遂将糕名改作“太阳糕”。家家百姓二月初一吃太阳糕,是为了求吉利。
  中和节始于唐,德宗曾下诏说:“四序月,勾萌毕达,天地和同,俾其昭酥,宜助畅茂,自今宜以二月一日为中和节。”从这里看不出中和节的最初制定与上古关天太阳的神话有什么渊源。
  不过,《山海经·海外北经》中有一则神话,与太阳有关:“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为什么这么一位夸父英雄却没有成为节日的纪念,而一只“三足乌”化身的小鸡,人们不仅为它塑像,还描上了美丽的色彩了呢?这原因是被另一则传说所取代。汉代王充《论衡·说日》:“日中有三足乌。”在《淮南子》中说:“尧命羿仰射十日,中其九日,日中九乌皆死,堕其羽翼。”九个太阳被射落了,只剩一个太阳,那里面的三足乌成为了精灵,后来人们把三足乌当成了日中神禽。
  英雄与宠物的冷热失衡,就像太阳糕的神话一样让人要费一番心思去加以理解。太阳要过生日了,它不习惯吃蛋糕,还是供奉太阳糕吧!

花朝节
  花朝节,简称花朝,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汉族传统节日,在流传中也成为一些少数民族的节日。流行于东北、华北、华东、中南等地。中原和西南地区以夏历二月初二为花朝;江南和东北地区以二月十五为花朝,据说这是与八月十五中秋节相应,称“花朝”对“月夕”。此外,还有一些地区以二月十二或十八为花朝节。这种现象,可能与各地花信的早迟有关
  晋人周处所撰的《风土记》一书:“浙间风俗言春序正中,百花竞放,乃游赏之时,花朝月夕,世所常言。”春序正中就是农历二月十五,这一点在明人田汝成所撰的《熙朝乐事》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花朝月夕,世俗恒言,二、八两月为春秋之半,故以二月半为花朝,八月半为月夕。”南宋杨万里的《诚斋诗话》谓“东京二月十二日为花朝”。陶朱公书亦载:“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无雨百花熟。”
  总之,花朝节大致在节气“惊蛰”到“春分”之间,在公历中大多出现在3月份。此时春回大地,万物复苏,草木萌青,百花或含苞或吐绽或盛开,定其中一天为“百花生日”是十分恰当的。世界上像中国那样定出花的节日的民族是不多的,可见中华民族对花的热爱有悠久传统。“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朝一半春;万紫千红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这是旧时江南民间庆贺百花生日风俗盛况的写照,夜间在花树枝梢上张挂“花神灯”,灯火与红花绿枝相映成趣;青年男女漫步花丛中,赏花谈情;文人墨客触景生情,吟诗作画……对于各地花匠或花卉爱好者,更是一展各自手艺的好时节。
  古时有“花王掌管人间生育”之说,故又带着生育繁衍的色彩。
  南宋梁元帝有花朝诗云:“花朝月夜动春心,谁忍相思不相见”;张正见花朝诗云:“诘晓三春暮,新雨百花朝”;唐代诗人方干诗云:“花朝连郭雾,雪夜隔湖镜”。对于花朝节的歌咏,在古代诗人们的笔下是很多的。

----花朝节起源----
  这个美丽的节日是因何而起的?这点可好奇之,考究却有些无绪。对于美好的事物,任何时代的人都能找到多种理由来共攘乐举,于是创造的传说也不少。
  花朝节最早在春秋的《陶朱公书》中已有记载。《博异记》、《镇洋县志》还为其起源提供了一个美丽的传说:唐朝天宝年间,有位名叫崔玄微的花迷,远近闻名。某年二月之夜,一群百花之精幻变的艳丽女子入其花园,对他说本欲迎春怒放,可封姨(风神)出头阻挠,故请他帮忙解难。崔氏遵彼指教,置备彩帛,画日月星辰其上。二月二十一日(一说十二日)五更时分,他将彩帛悬于园中的花枝上。届时果然狂风大作,但枝上花卉有彩帛护持,一朵也没被吹落。喜爱花卉者争相仿效,因以成俗。由于悬彩护花的时间必须安排在五更,故称“花朝”。
  按上述解说,花朝应属追述崔玄微悬彩护花的纪念性节日。但是在宋元以来的一些史地风俗记载中,花朝却是庆贺花神诞辰的祭祀性节日,就是说悬彩花枝的意义并非护花,而是为花神祝诞。如《铸鼎余闻》卷四引《昆山新阳合志》云:“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花神生日,各花卉俱赏红。”《清嘉录》云:“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虎丘花神庙击牲献乐以祝仙诞,谓之‘花朝’。蔡云《吴歈》云:‘百花生日是良辰,未到花期一半春。红紫万千披锦绣,尚劳点缀贺花神。’”《清稗类钞·时令类》中也载有慈禧太后于花朝节到颐和园剪彩系花,观看“演花神庆寿事”的记述。
  至于花神是谁,说法不一。《花木录》称“魏夫人弟子善种花,号花姑”。《月令广义·岁令一》谓“女夷,主春夏长养之神,即花神也”。《夷坚支志》丁卷一○中也有花神的描述,是三位红裳艳丽的女子。大约花神为女性形象是约定俗成的。
  此外,在民间传统还往往影响到宗教活动,导致有人认为花朝节与佛教有密切关系。(南枝认为不如反过来说:中国的佛教活动也受花朝节之类的大节影响)明田汝成《熙朝乐事》载:“二月十五日为花朝节,盖花朝日事,世俗恒言……宋俗有扑蝶之戏,今虽不举,而寺院启涅盘会,谈孔雀经,拈香者麇至,犹其遗俗也。”可见该节与佛教的祭祀礼仪有关,赴会进香、祭神拜佛是节日期间的重要活动(钱国旗《佛教与中国岁时节日》)。看来,花朝节还曾被佛家拿来共用了。
  宗力、刘群《中国民间诸神》有关于花神以及过花朝节习俗的专论。论者以为初民自然崇拜的内容之一,是植物崇拜。到“自然宗教进化至人为宗教以后,这类崇拜形式逐渐消亡。但万物有灵的观念未能彻底从人们头脑中铲除”,遂有花神信仰、花神生日的出现。此说言简意赅,确为精论,但仍无法从史料中取证,勾勒出自上古植物崇拜到花朝节俗形成的逶迤足迹。这样,花朝节的来历问题,还是未能取得使人信服的答案。

  花朝节至迟在唐代即已形成,因为在唐代的诗文及史籍中,关于花朝的记载已很是常见,如司空图的“伤怀同客处,病眼却花朝”(《早春》)、卢纶的“虚空闻偈夜,清净雨花朝”(《题念济寺晕上人院》)。而在成书于后晋出帝开运二年(公元945年)的《旧唐书》的《罗威传》中亦有“威每到花朝月夕,与宾佐赋咏甚有情致”这样的文字记载。据《广群芳谱》所引《翰墨记》、《秦中岁时记》,过花朝节的习俗在唐代已经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民间传说,唐太宗李世民在花朝节这天就亲自于御花园中主持过“挑菜御宴”。

  而花朝节在全国盛行,据传始于武则天执政时期(公元690-705年)。武则天嗜花成癖,每到夏历二月十五花朝节这一天,她总要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米一起捣碎,蒸制成糕,用花糕来赏赐群臣。上行下效,从官府到民间就流行花朝节活动。在那时,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二月十五的花朝节、八月十五的中秋节,这三个“月半”被视为同等重要的传统佳节。

  到了宋代,花朝节的日期有被提前到二月十二或二月初二的。据《广群芳谱·天时谱二》引《诚斋诗话》:“东京(即今开封)二月十二曰花朝,为扑蝶会。”又引《翰墨记》:“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可见花朝节日期还因地而异。到清代,一般北方以二月十五为花朝,而南方则以二月十二为百花生日。中国南北气候条件不同,南方比北方提早几天为节日是合理的。
  “花朝节”的节期因时代、地域的不同而有二月十五日、十二日、二日的不同,如《提要录》一书说:“唐以二月十五为花朝。”南宋吴自牧《梦粱录·二月望》中亦言:“仲春十五日为花朝节,浙间风俗以为春序正中、百花争放之时,最堪游赏。”而清人汪灏在《广群芳谱·天时谱二》中引南宋诗人杨万里的《诚斋诗话》云:“东京(今河南开封)二月十二日花朝,为扑蝶会。”至于以二月初二为花朝节的记载亦见于《广群芳谱》一书,该书《天时谱二》篇引《翰墨记》云:“洛阳风俗,以二月二日为花朝节。士庶游玩,又为‘挑菜节’。”此外,旧时浙江绍兴、河南光山还有以二月二为小花朝节、二月十五为大花朝节的民间习俗,如清光绪《光山县志》云:“二月二日,俗云‘小花朝’,十五日云‘大花朝’。”

----花朝节的习俗----
  花朝风俗,各地不一,丰富多彩。二月仲春,正值芳菲盛开、绿枝红葩的时节,为花朝节的活动提供了繁丽丰硕的天然背景。节日期间,人们结伴到郊外游览赏花,称为“踏青”。
  明马中锡《宣府志》载:“花朝节,城中妇女剪彩为花,插之鬓髻,以为应节。”到了清代,花朝节又有“赏红”之俗,清顾禄《清嘉录·二月》“百花生日”条亦言:“(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闺中女郎剪五色彩缯粘花枝上,谓之赏红。”这一天花贩在出售莳花时,照例用红布条或红纸束缚花枝,许多养花人家亦将彩帛红纸等悬挂在花枝上,谓之“赏红”或“护花”。清人张春华在其《沪城岁事衢歌》一诗中亦云:“春到花朝染碧丛,枝梢剪彩袅东风。蒸霞五色飞晴坞,画阁开尊助赏红。”正是此俗的写实。
  众多的花农花贩及从事其他种植业的农民,率于此日会集花神庙前,杀牲供果以祝神诞,或演戏文娱神,引得成群结队的游客前来观看,形成热闹的庙会场景。好事者或择园亭胜地举办类似今日花展的“斗花会”、“扑蝶会”,或于夜晚聚众提灯游行,谓之“花神灯”。各地还有“装狮花”、“放花神灯”等风俗。
  文士们多是郊游雅宴,盛唐即有此风,参加者多是些骚人墨客,有时也有亲朋好友,在观景赏花中饮酒赋诗,欢声笑语,持续不断。在宋代以前,过花朝节的一些高雅习俗只限于一些士大夫和知识分子之中,在民间并不普及。自北宋开始,其活动又有了新内容,增加了种花、载树、挑菜(采摘野菜)祭神等,并逐渐扩大到民间的各个阶层。
  东北是要为花神设置神位,用素馔祭之。开封是举行民间的“扑蝶会”,优胜者可获大奖,《诚斋诗话》载:“二月十二日曰花朝,为扑蝶会”。在洛阳,不管是达官贵人,还是市井百姓,在花朝节这一天都要到龙门石窟等处游玩,挑食野菜,品尝时鲜。商丘人更注重天象与丰收的关系,是以花朝日之阴晴,占卜全年小麦与果菜的丰收。在苏州,人们要在虎丘花神庙前宰杀牲畜,祭祀花神,恭祝仙诞。在节庆中,一般都有酒食宴乐助兴。
  宁波地区,少女在花朝节这天用绸缎缝作(内塞棉絮)百花娘子布人孩,祈祷像百花娘子一样美貌聪明,会绣百花。妇女则停止刺绣和针线活,烧香点烛膜拜供在桌上的绣花绷子。
  旧时江南一带以农历二月十二日为百花生日,这一天,家家都会祭花神,闺中女人剪了五色彩笺,取了红绳,把彩笺结在花树上,谓之赏红,还要到花神庙去烧香,以祈求花神降福,保佑花木茂盛。这祭花神倒真是风雅的事了,这一天,大概不会只是女人们的事了,一冬的禁囿让男人们有机会出来活动活动,或是放下手中的活,或是抛开案上的书,帮着系红绳,顺便可以看一看当下的颜如玉了。女人们祭完花神,急急的去找和自己相对应的花神了,正月的是柳梦梅,二月的是杨贵妃。

  明清时的北京,花农一般多住在右安门外南边草桥和丰台一带。据明人刘侗《帝京景略》载:“右安门外南十里桥,方十里,皆泉也……,土以泉,故宜花,居人遂花为业。都人卖花担,每辰千百,散入都门、入春而梅、而山茶、而水仙、而探春。中春而桃李、而海棠。春老而牡丹、而芍药、而孪枝……。”清初冯勋《六街花市》也说“丰台种花人,都中目为花儿匠。每月初三、十三、二十三日,以车载杂花,至槐树斜街市之。”这些描述记载了旧时北京地区种花业及花卉商业的一些情况。在花朝节这天,北京的“幽人雅士,赋诗唱和,并出郊外各名园赏花。”据说,当年清宫的“花朝宴”最为讲究,太监们在颐和园中用红、黄绸条装扮牡丹花丛,以使满园春色,霞光飞扬,慈禧太后一边品尝着花卉做的点心,一边观看《花神庆寿》的喜剧。
  在北京丰台区还有一座花神庙,此庙坐落在丰台镇东纪家庙村北,是春天祭祀花神的场所,同时也是丰台地区各花行会的会址。据说,这座花神庙始建于明朝,庙门上方曾悬有“古迹花神庙”的牌匾,庙内前殿有花王及诸路花神的牌位。传说洛阳牡丹等十二位花神因得罪了玉皇大帝,被打入凡间,花神们便来到京城南郊大地使得,丰台一带开满各种鲜花。人们为感谢花神对人间的恩赐,于是京都各花行集资建造了这座花神庙。
  在广西龙州、宁明等地,尚有青年男女在花朝节这天聚集平坝对歌之俗,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迄情深意浓处,则互抛绣球,流连忘返。
  不知什么原因,这一传统节日后来却日渐消亡了。目前,花朝节仅存在于中国广西宁明、龙州一带壮族人民的生活中。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区旧街镇的花朝节虽盛行八百余年而至今不衰,但早已失去了旧时的诗意,而演变成一个商贾云集,影响远及鄂、豫、皖三省十几个市县的大型农贸交流会了。除此之外,花朝节已鲜为人知、很少有人提及了。

  ~~附上少数民族的花朝节~~  
   *壮族的花朝节
  壮族花朝节又称“百花仙子节”。
壮族民间节日。流行于广西龙州、宁明等地。每年农历二月初二举行。节日里,男女青年汇集在长有木棉树的平坝对歌。歌中必有歌颂百花仙子的内容。青年男女对歌情深,歌为引子花为媒,在真挚的歌声中赠花定情,便抛绣球和互赠礼物。所得绣球不带回家,待日落分手时,挂到木棉树(民间认为百花仙子常住在木棉树中)上,以求百花仙子保佑爱情永结,心地洁白。
  *白族花朝节
  
大理山下的白族人民,则于农历二月十四举行“春会”,届时家家户户门前以盆栽花卉搭成“花山”,形成花山栉比的一条条“花街”,绚丽多彩,蔚为壮观。古城及城郊的居民和农民身着盛装走出家门,到大理古城各条街道逛花街,赏花景。

春分节

  春分,中国古代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3月21日前后(20日~22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春分是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之一。中国古代习惯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四季的开始。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则处于各季的中间。
  仅就自然现象来说,这是一个全球通行的特殊日子,太阳到达黄经0°,阳光直射赤道,昼夜几乎相等,其后阳光直射位置逐渐北移,北半球开始昼长夜短,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
  中国很早就将其列入年历,并有天文解释。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农历书中记载“斗指壬为春分,约行周天,南北两半球昼夜均分,又当春之半,故名为春分。”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12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color=#666666]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玄鸟至(原资料与很多复制文中都写作“元鸟”,南枝查证应为“玄鸟”,即燕);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春分在中国古历中的记载为:“春分前三日,太阳入赤道内”。
  除全年皆冬的高寒山区和北纬45°以北的地区外,中国各地日平均气温均稳定升达0℃以上,严寒已经逝去,气温回升较快,尤其是华北地区和黄淮平原,日平均气温几乎与多雨的沿江江南地区同时升达10℃以上而进入明媚的春季。辽阔的大地上,岸柳青青,莺飞草长,小麦拔节,油菜花香,桃红李白迎春黄。而华南地区更是一派暮春景象。从气候规律说,这时江南的降水迅速增多,进入春季“桃花汛”期;在“春雨贵如油”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广大地区降水依然很少,春旱是预防重点。

----春分的习俗----
  在周代,春分有祭日仪式。《
礼记》:“祭日于坛。”孔颖达疏:“谓春分也”。此俗历代相传。清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春分祭日,秋分祭月,乃国之大典,士民不得擅祀。”
  日坛坐落在北京朝阳门外东南日坛路东,又叫朝日坛,它是明、清两代皇帝在春分这一天祭祀大明神(太阳)的地方。朝日定在春分的卯刻,每逢甲、丙、戊、庚、壬年份,皇帝亲自祭祀,其余的年岁由官员代祭。

  古代帝王的祭日场所大多设在京郊。北京在元朝时就建有日坛,现在北京的这座日坛建于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它被正方形的外墙围护,每次祭祀之前皇帝要来到北坛门内的具服殿休息,然后更衣到朝日坛行祭礼。朝日坛在整个建筑的南部,坐东朝西,这是因为太阳从东方升起,人要站在西方向东方行礼的缘故。坛为圆形,坛台1层,直径33.3米,周围砌有矮形围墙,东南北各有棂星门1座。西边为正门,有3座棂星门 ,以示区别。墙内正中用白石砌成一座方台,叫做拜神坛,高1.89米,周围64米。明朝建成时,坛面用红色琉璃砖砌成,以象征大明神太阳,这本是一种非常富有浪漫色彩的布置,但到清代却改用方砖铺墁,使日坛逊色不少。
  祭日虽然比不上祭天与祭地典礼,但仪式也颇为隆重。明代皇帝祭日时,用奠玉帛,礼三献,乐七奏,舞八佾,行三跪九拜大礼。清代皇帝祭日礼仪有:迎神、奠玉帛、初献、亚鲜、终献、答福胙、车馔、送神、送燎等九项议程,也很隆重。

----春分与农业----
  俗话讲:“春分麦起身,肥水要紧跟”。一场春雨一场暖,春雨过后忙耕田。春季大忙季节就要开始了,春管、春耕、春种即将进入繁忙阶段。春分过后,越冬作物进入生长阶段,要加强田间管理。由于气温回升快,需水量相对较大,农民朋友要加强蓄水保墒。北方春季少雨的地区要抓紧春灌,浇好拔节水,施好拔节肥,注意防御晚霜冻害;南方仍需继续搞好排涝防渍工作。江南早稻育秧和江淮地区早稻薄膜育秧工作已经开始,早春天气冷暖变化频繁,要注意在冷空气来临时浸种催芽,冷空气结束时抢晴播种。群众经验说:“冷尾暖头,下秧不愁。”要根据天气情况,争取播后有3—5个晴天,以保一播全苗。春茶已开始抽芽,应及时追施速效肥料,防治病虫害,力争茶叶丰产优质。
  “二月惊蛰又春分,种树施肥耕地深。”春分也是植树造林的极好时机,古诗就有“夜半饭牛呼妇起,明朝种树是春分”之句。在火热的农忙季节,要继续用我们的双手去绿化山河,美化我们的环境。

----春分的养生----
  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

  《素问·至真要大论》:“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是说人体应该根据不同时期的阴阳状况,使“内在运动”也就是脏腑、气血、精气的生理运动,与“外在运动”即脑力、体力和体育运动和谐一致,保持“供销”关系的平衡。避免不适当运动的出现而破坏人体内外环境的平衡,加速人体某些器官的损伤和生理功能的失调,进而引起疾病的发生。平衡保健理论研究认为,在人生不同的年龄段里,根据不同的生理特点,调整相应的饮食结构,补充必要的微量元素,维持体内各种元素的平衡,将会有益于我们人类健康。
  《素问·骨空论》:“调其阴阳,不足则补,有余则泻”。传统饮食养生与中医治疗均可概括为补虚、泻实两方面。如益气、养血、滋阴、助阳、填精、生津为补虚;解表、清热、利水、泻下、祛寒、去风、燥湿等方面则可视为泻实。中医养生实践证明,无论补或泻,都应坚持调整阴阳,以平为期的原则,科学地进行饮食保健,才能有效地防治很多非感染性疾病。

  从立春节气到清明节气前后是草木生长萌芽期,人体血液也正处于旺盛时期,激素水平也处于相对高峰期,此时易发常见的非感染性疾病有高血压、月经失调、痔疮及过敏性疾病等。在此节气的饮食调养,应当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能够保持机体功能协调平衡的膳食,禁忌偏热、偏寒、偏升、偏降的饮食误区,如在烹调鱼、虾、蟹等寒性食物时,其原则必佐以葱、姜、酒、醋类温性调料,以防止本菜肴性寒偏凉,食后有损脾胃而引起脘腹不舒之弊;又如在食用韭菜、大蒜、木瓜等助阳类菜肴时常配以蛋类滋阴之品,以达到阴阳互补之目的在思想上要保持轻松愉快,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在起居方面要坚持适当锻炼、定时睡眠、定量用餐,有目的地进行调养,方可达到养生的最佳效果。

----春分的趣话----
  在每年的春分那一天,世界各地都会有数以千万计的人在做“竖蛋”试验。
这一被称之为“中国习俗”的玩艺儿,何以成为“世界游戏”,目前尚难考证。不过其玩法确简单易行且富有趣味:选择一个光滑匀称、刚生下四五天的新鲜鸡蛋,轻手轻脚地在桌子上把它竖起来。虽然失败者颇多,但成功者也不少。春分成了竖蛋游戏的最佳时光,故有“春分到,蛋儿俏”的说法。竖立起来的蛋儿好不风光。

  春分这一天为什么鸡蛋容易竖起来?虽然说法颇多,但据说也有科学道理。首先,春分是南北半球昼夜都一样长的日子,呈66.5度倾斜的地球地轴与地球绕太阳公转的轨道平面处于一种力的相对平衡状态,有利于竖蛋。其次,春分正值春季的中间,不冷不热,花红草绿,人心舒畅,思维敏捷,动作利索,易于竖蛋成功。更重要的是,鸡蛋的表面高低不平,有许多突起的“小山”。“山”高0.03毫米左右,山峰之间的距离在0.5~0.8毫米之间。根据三点构成一个三角形和决定一个平面的道理,只要找到三个“小山”和由这三个“小山”构成的三角形,并使鸡蛋的重心线通过这个三角形,那么这个鸡蛋就能竖立起来了。此外,最好要选择生下后4~5天的鸡蛋,这是因为此时鸡蛋的蛋黄素带松弛,蛋黄下沉,鸡蛋重心下降,有利于鸡蛋的竖立。
  数学中对鸡蛋的外形也专门有番研究。匀称光滑的曲线是它难以竖立起来的原因,也是它的魅力所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达芬奇,曾经废寝忘食两年多,天天练画蛋曲线,这为他后来成功地塑造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我国民间把脸庞称为“脸蛋”,并以蛋形作为脸庞美丽与否的标准,充分说明了我国人民高超的美学鉴赏水平和蛋形的美学属性。可是,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一直找不到蛋形曲线的数学表达式,就连数学家也只能凭借直尺和圆规来近似作出蛋曲线。难怪画了成千上万个蛋圆的画家也说,没有两个是一模一样的。直到现代,数学家才找到下列蛋曲线的数学方程:x^2/a^2 + y^2/(ky+b)^2 = 1,其中|k|<1,终于解开了蛋曲线作图这个困惑几代人的难题。今天,造型为蛋形的汽车、飞艇、桥梁、隧道、体育馆、音乐厅和其他建筑物,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它们完善地实现了科学与文化、科学与艺术、科学与美学的结合。
  
~附:春分日期的计算~
  计算公式:[Y*D+C]-L

  公式解读:年数的后2位乘0.2422加20.646取整数减闰年数。21世纪春分的C值=20.646。
  举例说明:2092年春分日期=[92×.0.2422+20.646]-[92/4]=42-23=19,3月19日是春分。
  例外:

2084年的计算结果加1日。

[ 此贴被前庭雪在2011-05-03 20:5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30

嘲笑bb347

ZxID:62582568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2楼  发表于: 2015-05-09 0
Re:中国传统节日总览     那些遗忘的传统节日
很棒,辛苦了~这个对我中考有很大帮助。
timemyself

ZxID:12148391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1楼  发表于: 2014-08-23 0
留名……
中国节日还是相当多的,不过现在过得不多了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20楼  发表于: 2014-08-22 0
        
萧祈珞。

ZxID:958787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叶二离。
1.4/4.21/11.6 ヤ言珞メ ☞即木°逝 ☞穆珞 ☞萧祈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12-07-05 0
好强大啊!于是长见识了呢,以前只知道几个╮( ̄▽ ̄")╭


钱映@伊

ZxID:8884191


等级: 热心会员
“纠结于不可改变的过往是最无用的事”,的确,可也正因为这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12-07-05 0
看晕-________-''



追忆
徘徊
无奈
这些都是人生必不可少的
可我却因此迷惑了…
a467305659

ZxID:18538947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12-07-03 0
Re:中国传统节日总览     那些遗忘的传统节日
第一次来 留个脚印!
淘宝刷钻
默染墨

ZxID:14215245

等级: 文坛巨匠
下辈子做只考拉,挺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12-04-18 0
楼主桑好牛叉~
万年坑什么的,最讨厌了!!!
sldfjlk

ZxID:17983473

等级: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12-04-18 0
Re:中国传统节日总览     那些遗忘的传统节日
支持 我是路过的
http://www.bodadiaosu.com长沙城市雕塑-http://www.junming888.com广东钢支撑-
http//www.jiazetuzhuang.com高温烤漆房-http://www.qd-kaizhifeng.com青岛旋转门-
http://tgcl007.net114.com膨润土防水毯GCL-http://www.zhongruitz.com涂装流水线-
http://www.hnmcffsb.com木材防腐设备-http://guanjunwa.net114.com点读笔哪个牌子好-
http://bjycjn.net114.com热管余热锅炉-http://jxwd0534.net114.com长城网带-
http://www.zhushusc.com竹鼠养殖-http://www.tycailiao.com供应EPDM彩色颗粒-
http://www.Yiyoutx.com打印飞机票行程单-http://www.dcclbw.com硅酸铝保温管-
http://www.hsershoushebei.com二手淀粉设备-http://hbysding.net114.com机床附件防护罩-
http://zgjswyl.net114.com滑触线-http://www.dahuagalss.com组培瓶
lagunajoy

ZxID:14628615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11-07-14 0

楼主留言:

请不要纯表情回复哦。。。请快点回来修改,不然会被斑竹当做恶意灌水的

s8d0

ZxID:12249406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7-14 0
现在好像那些神的节日啊都没有了,
陈骆清

ZxID:14421830

等级: 文学俊才
你以为我刀枪不入,我以为你百毒不侵。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1-07-14 0
楼主辛苦了

想不到传统节日有这么多
金鱼花火

ZxID:646768


当时明月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1-07-13 0
整理的好详细啊,好多现代的都没有了呢
绫紫夜雪

ZxID:14159146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1-07-13 0
不仅不过,而且不知道,算悲剧。
s8d0

ZxID:12249406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1-05-08 0
好多节日现在都不过了
吾。茗止°

ZxID:13451103


等级: 热心会员
好运连连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1-05-04 0
有些真还不知道。

楼主留言:

小止~~o(>_<)o ~~我原本知道是也就十来个那样而已

搜集素材也是给自己扫盲的

so~~小止你也来加入蔬菜园吧

五班三倒

ZxID:14527076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1-05-04 0
谢谢楼主辛苦了。。。。。。。。。。。。

楼主留言:

资源来自汉服吧,你可以去那边看看哦

素净淡雅

ZxID:106429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唯衍玦
工作,潜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5-04 0
雪儿,好棒的帖子啊,勤苦了,我要好好看看。

楼主留言:

资源来自汉服吧,汉服吧是很有爱的地方哦

贤贤sama

ZxID:4951397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宁毛
贤贤,白菜,咸白菜🤭🤭🤭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5-04 0
年初五不是财神的生日么

楼主留言:

路神是指五路神,路通五向,所以路神也称为财神

=  = ! 贤贤,你就看了个开头吧,后面有解释来着的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5-03 0
已审,优秀的帖子。小雪~(≧▽≦)/~

细心的目录O(∩_∩)O~

楼主留言:

是汉服吧里的资源好。。。我不敢居功的 (*^__^*)

[ 此帖被wj宝宝在2015-07-27 22:46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