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陵寝各种迷团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473 回复:3

[人文通史] 康熙陵寝各种迷团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陌 | 缓缓

ZxID:1123832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eting0426
心有戚戚TAT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13 0
康熙陵寝各种迷团
[color=#FF0000][size=2]康熙陵寝建造之谜[/font][/size][/color]

[size=2][font=黑体]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大帝病死在京西畅春园。畅春园,大家不太熟悉,实际上,它在当时皇家园林的中心圆明园的南侧。当时的圆明园,只不过是康熙皇帝赠给皇四子胤禛的一个小小的私家花园。

[attachment=11330890]  畅春园

清朝入关以后,在河北的遵化和易县,修建了两处规模宏大的皇家陵园,也就是现在的清东陵,清西陵。清东陵葬有清朝的顺治,康熙,乾隆,咸丰,同治几个皇帝。清西陵葬有清朝的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个皇帝。

清东陵的陵址,是当年顺治皇帝,到遵化昌瑞一带打猎的时候,亲自选定的。顺治的陵寝叫孝陵,位于清东陵陵区的正中,它是清东陵第一座皇帝陵,也是清朝入关以后,修建的第一座皇帝陵。

[attachment=11330888]  清东陵

  [attachment=11330889]  清西陵

遵循中国传统的子随父葬的伦理观点,康熙也把自己的陵寝建在清东陵内。康熙陵寝位于孝陵的东侧,叫景陵。

[attachment=11330887]  景陵

景陵北靠昌瑞山,南望象山,那里是山清水秀,景物天成,堪称是风水中的一处“上吉佳壤”。康熙大帝和他的四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就长眠在此。

景陵是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修建起来的。康熙十三年,即公元1674年,康熙21岁。这一年对清王朝来说,是一个多事之秋。以平西王吴三桂为首的“三藩之乱”,正进入第二年。当时的形势对大清朝非常危急,不仅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南方各省被叛军占领,而且福建,两广,还有陕西也在蠢蠢欲动,岌岌可危。大半个中国,烽火连天,刀兵四起,康熙皇帝正在调兵遣将全力应付声势浩大的国内叛乱,偏偏在此时,五月初三的下午,在皇宫里平空炸响了一声霹雳,康熙帝的孝诚皇后,因生子难产,死在坤宁宫,年仅22岁。这对年轻的康熙来讲,可谓雪上加霜。

我们知道,皇后是中宫之主,母仪天下,皇后的死属于国丧。皇后死了以后,当然不能草草了事。康熙皇帝在悲痛之余,既要绞尽脑汗对付三藩叛乱,同时还得亲自操持皇后的丧事,真是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在中国封建社会,有皇帝一登基就建陵的说法,可是,康熙帝登基之时,才8岁,还只是一个小孩子。加上当时的政局,也不太隐定,权臣当道,好不容易把鳌拜除掉,三藩之乱又爆发了,所以,康熙虽然继位十多年,也一直没有为自己选建陵寝。但皇后一死,建陵之事不得不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按照中国的传统,有夫妻合葬的习俗,皇后是要跟皇帝合葬在一起的。人死之后,入土为安,皇后要是长期停灵不葬,有失大清朝的面子。在这种情况下,康熙才按照“子随父葬”的传统做法,派遣一干大臣,到清东陵昌瑞山孝陵附近,为自己选择万年吉地。

一年之后,陵址选好了,定在孝陵东侧。康熙皇帝专门对负责陵寝工程的礼部和工部发出一道上谕,对陵寝的建造做了具体安排。康熙在上谕中是这样说的:仁孝皇后陵寝,已卜定于孝陵附近之山,理应备依典制营建,但因今军需浩繁,民力维艰,著将地宫先行修造,其余一应工程,候国用充足之日,次第举行。

从这一段话里,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年轻的康熙皇帝,对皇后的死,非常悲伤,但是,他头脑清醒,以理止情,皇后的陵寝固然重要,那也是他将来自己的陵寝,可是,国家正处于危难的当头,前方战事吃紧,军费开支浩大,所以,先解燃眉之急,把地宫先建起来,让皇后入土为安,其他的工程等国家渡过难关,国力充足的时候,再逐渐兴建。

钦天监选择了吉日,康熙十五年,也就是公元1676年的二月初十,伴随着三藩叛乱的隆隆炮声,陵寝工程正式开工。虽然康熙正在指挥平叛,可以说是日理万机,但是,他对皇后的陵寝工程总是牵挂在心。皇陵工程那是钦命大工,绝非儿戏,在中国封建社会,陵寝是被认为关系到“帝运兴衰和国祚长短”的大事。所以,在第二年的九月份,康熙在百忙之中,专门抽出时间亲自到了清东陵的施工现场,阅视陵寝工程的进展情况。经过五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陵寝主体工程基本完工,在三月份下葬了孝成皇后。

据清朝档案记载,在下葬孝诚皇后的时候,整个陵寝的主要宫殿,隆恩殿还没有完工,所以,我们从景陵诞生的历史背景来看,如果不是孝诚皇后的意外死亡,景陵的修建很可能还要向后推迟。

[attachment=11330891]  孝诚仁皇后

由于孝诚皇后的意外死亡,康熙的陵寝不得不提前修建,但是,陵寝应该按照什么规制来修建呢?清朝在入关之前,已经在关外营造了两座皇帝陵,一座是努尔哈赤的福陵,一座是皇太极的昭陵。这两座陵寝的规制各异,并无定制。

清朝入关以后,所营造的陵寝基本上沿袭了明陵的规制。按照规制,圣德神功碑亭里的功德碑,应该是单碑。可是,当我们走进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时,却发现这里史无前例地竖立了两统石碑。那么,康熙的景陵为什么会竖立两统石碑呢?康熙陵寝称作景陵,究竟有何寓意呢?

清代皇帝陵寝的名称,皇帝活着的时候,是不能定陵名的,都是在皇帝死后由嗣皇帝来定陵名,嗣皇帝就是下一代新继位的皇帝。康熙六十一年,康熙大帝病死在畅春园,雍正继位。当时的内阁大学士,拟定了6个陵名,恭恭敬敬地让雍正皇帝从中选定一个,通常情况下,皇帝选中哪一个,就用朱笔来圈一下。可是,雍正皇帝是“哀恸不胜,亲刺指血”,用手指上的血圈出了“景陵”二字。

那么这个“景”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中国封建社会皇帝陵寝的名字,都是取一些有吉祥含义的名字。这些字在中国古代的谥(shi)法里面,都可找到它们的含义。“景”字,在中国古代谥法里有13条解释,其中两条,与康熙一生的行事风格,非常符合。一条是耆意大图曰景。耆,老也,少而老成之谋,能大其功曰景。康熙少年继位,幼有大志,除鰲拜,平三藩,可谓少年老成。

另外一条是:德行可仰曰景。“景”在这儿,就是景仰的意思。康熙帝在位61年,功业隆盛,他的德行被后世所景仰,所以,雍正皇帝取“景陵”作为康熙陵寝的名字,我认为是非常恰如其分的。

景陵,是清朝入关后修建的第二座皇帝陵。在陵寝的规制上,景陵的修建它是以孝陵为主,尊孝陵为主陵。但是,在局部,又有它的创新和改革,对后世的帝陵营造影响很大,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圣德神功碑亭立双碑。圣德神功碑亭,顾名思义,就是给皇帝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地方。一般情况下,皇帝生前就开始修陵了,但是,只有这座建筑他生前是不能修的。中国讲究盖棺定论,你的功过如何?自己不能吹,死了以后,棺材盖盖上,由后人来评说。所以,皇帝的功德碑,都是由嗣皇帝来给他修的。

开国皇帝的,称做是神功圣德碑亭,把“神功”二字放前面,后世皇帝的,叫做圣德神功碑亭。把“圣德”放前面。为什么?所谓祖有功而宗有德,祖是打江山的,要以功为重,后继的皇帝,是守江山的,要以德为重。

顺治皇帝陵寝的功德碑,是康熙给立的,在碑亭里建了一统石碑,石碑上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了顺治一生的功德。可是,在康熙景陵的圣德神功碑亭里,却史无前例地竖了两统石碑。这又是为什么呢?

雍正皇帝在给他爸爸康熙修建功德碑的时候,认为康熙帝,在位六十余年,功德隆盛,文章字数甚多,一碑不能尽载。也就是说康熙的功德太多,一个石碑上写不完,所以,立了两统石碑。一刻满文,一刻汉文,碑文长达4300多字,洋洋洒洒,记载了康熙一生的丰功和伟绩。

康熙是咱们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竖双碑的皇帝,后来,雍正的泰陵,乾隆的裕陵,还有嘉庆的昌陵,也都仿照康熙的景陵,在他们的碑亭里,也竖了两统石碑。实际上,这些后世帝王的文治武功,我认为是不能跟康熙皇帝相提并论的。这是第一点。

首创牌楼门之制。在清代皇家陵园的神道上,在石像生的北侧,通常要设置一道礼仪性的门户,孝陵仿照明长陵修建了龙凤门。龙凤门,在明朝的时候,称做棂星门,它是一座被神化了的天门,规制非常高。康熙在修建陵寝的时候,改龙凤门为牌楼门,虽然它们所起的作用是相同的,但是,牌楼门跟龙凤门相比,在规制上要相对低一点,表示康熙对他父亲孝陵的尊崇。尽管如此,景陵牌楼门的建筑非常精巧细致,彩画鲜明,别具一格。所以,景陵的这一创举,被清代后来很多皇帝陵所沿用,成为型制的主流。这是第二点。

御笔亲书陵寝碑匾。在清代皇帝陵寝中,在明楼还有大殿,还有宫门,上面都要悬挂一块匾额。在明楼的匾额上,比如说像孝陵就写“孝陵”二字,景陵就写“景陵”。在宫门上要写“隆恩门”,在大殿的那个匾额上,要写“隆恩殿”。

在神道碑亭里的石碑上,要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总称。在明楼的朱砂碑上,要镌刻皇帝的庙号和谥号的简称。比如说康熙皇帝,他的庙号是圣祖,死后他的这个谥号的简称是“仁”,所以,在明楼的朱砂碑上,就写上“圣祖仁皇帝之陵”。这件事对整个陵寝来讲,比较重要,可以说起到画龙点眼的作用。雍正皇帝对此非常重视,他特意召见九卿,还有南书房的翰林们,来商量这件事。

雍正皇帝说,景陵碑匾事关重大,诚亲王,淳亲王,他们一向书法很好,我已经让他们来书写了,翰林中书法最好的我也让他们写了。我从小受父皇的教诲,模仿父皇的书法,经常受父亲的嘉奖。今天,景陵的碑匾,我也恭恭敬敬小心翼翼地来书写了。我这样做,并不是为了炫耀自己的书法好,实在是因为大礼所在,我不亲自写,于心不安。你们这些大臣们,一定要出于公心,仔细看,仔细挑,一定要把书法最好的选出来,这样才符合我的心意。

大家想想,哪个大臣他敢说自己的字比当今皇上写的还好?又有哪个大臣敢让当今皇上于心不安?所以,毫无悬念,自然是雍正皇帝的御笔书法被选中。大臣们还恭维地说,御笔之妙天纵自然,而仁孝诚敬之意,流溢于笔墨之间,正与陵寝大事相称,圣祖仁皇帝实为欣慰。

大臣们是说,您的字写得太妙了,简直就是天纵自然,而且在您的笔墨之间,流露出您的诚意和孝敬,康熙帝在天之灵,一定会非常欣慰。

大臣们的恭维,确有溜须拍马之嫌,但是公正地讲,雍正皇帝的书法,确实造诣非常高,他的字写得非常漂亮,而且他不跟他儿子乾隆那样,全国各地到处题诗留字。所以,雍正的字,反而更加珍贵。景陵所有碑匾上的字,都是雍正皇帝的亲笔书法。在这些碑匾的落款处,都有“雍正尊亲之宝”的宝文。

从景陵以后,清朝皇帝陵和皇后陵,这些碑匾上的字,一般都由嗣皇帝来书写,成为定制。这是第三点。

景陵石像生。什么叫石像生?在皇家陵园神道的两侧,一般都会设置一组石人,石兽,这就称做是石像生。这些石像生如仪仗队一般,终年守候着帝王的陵墓。在景陵神道两侧,一共设置了5对石像生,分别是文臣,武将,马,大象和狮子各一对。都是立像,这些石像生雕刻十分精美。

在陵寝之前,设置石像生,源于中国汉代,这样做有两点作用:一是表明墓主人的身份和地位,象征死者生前的仪卫,二是镇墓驱邪。

清代陵寝制度,来源于明朝,在明十三陵中,只有首座皇帝陵,也就是明成祖朱棣的长陵,在神道两侧,修建了18对石像生。顺治皇帝的孝陵,仿照明长陵,在神道上也修建了18对石像生。从明朝十三陵长陵以后,其他后代的帝王,都没有修建石像生。所以,康熙皇帝在修建陵寝的时候,依照古制,在他的陵寝神道上并没有修建石像生。那么,景陵的这5对石像生,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景陵的这5对石像生,是他的孙子乾隆皇帝给补建的,不仅如此,在清西陵中,雍正皇帝的泰陵,那5对石像生,也是乾隆皇帝的手笔。

乾隆皇帝不遗余力地给他爸爸,给他爷爷的陵寝补建石像生,用意何在?仅仅是出于对老人的孝敬和崇拜吗?事情好像并没有那么简单。原来,乾隆在自己修建陵寝的时候,他特别想在自己的陵寝里,修建石像生。可是,景陵和泰陵已经有先例在前了,爸爸和爷爷都没有修,你怎么能在自己的陵寝里修呢?这是超越祖制的,是大不敬,会招来世人的非议。怎么办?乾隆思来想去,想出一个好办法,先把爸爸,爷爷陵寝里的石像生补上,然后我再去修自己的,这不就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吗?

所以,我们今天才能看到景陵神道上的这5对石像生。景陵修建石像生的这段神道,由于受两侧起伏砂山形势的影响,神道在向东侧的地方出现了一个优美的弧线,修在神道两侧的石像生也就随弯就弯。在弯曲的神道上,修建石像生,在清代的陵寝里,只有景陵这一处,这样,给肃穆的皇陵平添了几分柔美和灵动。景陵的石像生,由于是乾隆年间的作品,它的工艺更加精巧,它的雕刻更加细致,跟顺治皇帝孝陵石像生古朴粗犷的风格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开创了人性化的丧葬方式。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皇帝与后妃之间,后妃与后妃之间,他们之间的感情都非常融洽,这跟康熙帝重情生义的管理是非常有关系的。对于后妃死后的丧葬,康熙皇帝表现得很开明,富有人情味。

在丧葬制度上,康熙做了几项开创性的举动,一是废除人殉制度,康熙以前的清朝皇室成员,他们死后,都有不同人数的活人殉葬现象发生,这与满族奴隶制的残余是分不开的。有一部书叫《宁古塔志》,这是专门记载满族入关之前社会形态的一部史料书。其中就有这样的记载,只要丈夫死后,就一定要有一个侍妾来殉葬。被殉葬的人选定以后,你不能推辞,这个参与殉葬的人还不能哭,要梳妆打扮,穿着艳妆,坐在炕上,接受众人的朝拜,然后,用弓弦活活把她勒死。如果你反抗,大家就会一拥而上把你活活掐死。

我们在考察清初皇室妻妾,奴婢殉葬中,时有发生。努尔哈赤的孝慈高皇后,皇太极,顺治皇帝,还有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死后,都有不同人数的活人殉葬现象。在《满洲实录》卷三中有这样的记载:孝慈高皇后崩,努尔哈赤将四婢女殉之,并宰牛马一百致祭。

努尔哈赤死的时候,他的大妃阿巴亥,也就是多尔衮的母亲,在“遗言”难违的逼迫下,自尽身亡,同时被殉葬的,还有努尔哈赤的两个庶妃,阿吉根和代因扎。太宗皇太极死的时候,他的两个侍卫,敦达礼和安达礼二人殉葬。顺治皇帝死后,他的侍从傅达礼,随之殉葬。为了表彰他,清朝还特意赐予他“忠烈”的谥号,而且把傅达礼埋葬在清东陵风水墙的外面,称为贞臣墓。顺治皇帝的宠妃董鄂妃,死的时候,为了免得皇妃在另外一个世界里缺乏服侍者,宫中的太监与宫女30人全部被赐死。这在清朝皇室的埋葬史上,是记载殉葬人数最多的一次。

这种残酷的人殉制度,在康熙十二年,被康熙皇帝明令禁止。康熙帝能断然废止祖宗留下来的这一野蛮传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真的是难能可贵。从此以后,满族残酷的人殉制度才被废止。这是开创人性化丧葬方式的一个方面。

另一方面,改火化为土葬。大家可能觉得有点奇怪,我们汉族人,传统的丧葬观念是土葬,解放后,逐渐实行火化。为了移风易俗,节省用地。但是,满族在入关之前,一直实行火化。这跟他们自身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密不可分。大家都知道,满族在早期,它是一个游牧民族,常年逐水草而居,迁徙不定,这种生活习俗,使满族的先人养成了人死后火化的习俗,用乾隆的话来讲,这是对尸体弃之不忍,携之不能,所以,才把亲人来火化。骨灰随身携带,方便祭祀。

清初的皇室,他们一直沿用火化的习俗。像努尔哈赤,皇太极,还有顺治皇帝,他们死后,全部都是火化的。一直到康熙的孝诚,孝昭皇后死后,满族才彻底摒弃了世代相沿火化入葬的习俗,改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葬。

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呢?主要是当时满族入主中原,他们在社会生活形态上,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他们再也不需要游牧为生了,也不需要迁徙不定了。另外,在文化观念上,这时候的满族贵族,已经把汉民族的儒家伦理道德,把汉民族传统的“孔孟之道”,作为他们的人生信条了。

尸体火化制度的废除,对清朝的皇室来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其一是吸收了汉文化,拉近了与汉族士大夫的距离。土葬符合汉族传统的伦理习惯,这就更加有利于它的统治。其二减少了浪费。火化的时候,满族实行“烧饭”的习俗,什么叫“烧饭”?就是把他生前的遗物,不管是衣服还是各种珍宝,都要全部烧掉。

当年,在顺治皇帝的丧葬活动中,他生前的很多遗物都被烧掉了。因为有很多丝绸的衣服,还有很多奇珍异宝,都被扔进火里,发出了爆豆般的声响,整个火焰散发出五彩的光芒。康熙感到这种做法,太浪费,太可惜。实行土葬以后,也会烧掉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一般都用假物来替代,会烧一些什么呢?金银锞子,五色纸,纸钱等。另外顺治皇帝他的大棺里装满了各种奇珍异宝,在百日的时候,随着顺治的遗体,一把大火全都给烧了。实行土葬后,这些随葬的珍宝,就不会再遭此厄运。

其三,先葬皇后,以待皇帝。在景陵以前,清代的皇家陵园之中,没有先葬皇后的先例。康熙的景陵,是在康熙二十年,先葬了孝诚和孝昭两位皇后,八年以后,又葬了孝懿,这第三位皇后入葬地宫以后,并没有关闭地宫的石门,只是在地宫的入口处,设了一道木门。真正的墓主人是康熙,是在孝懿皇后入葬34年以后,雍正元年,也就是1723年的九月初一,才正式在此下葬。

景陵,它对清代后来的陵寝影响巨大,在清代陵寝制度上,如果说顺治的孝陵是初步开创的话,到了康熙的景陵,已经形成了陵寝的基本制度。景陵对清朝后世帝陵的营造起到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皇陵,一直被人们看成是神秘的禁区,而皇帝,皇后他们死后,灵魂安息在地下宫殿,更是隐秘的核心所在,令人充满遐想。[/font][/size]

[color=#FF0000][size=3][font=黑体]康熙陵寝陪葬之谜[/font][/size][/color]

[size=2][font=黑体]陪葬景陵地宫的到底有哪些人呢?一共有4位皇后,还有一位皇贵妃。她们分别是: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孝懿皇后,孝恭皇后,还有敬敏皇贵妃,一共是5位。

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为什么只有这5位后妃,能够脱颖而出,她们凭借什么条件,能够与康熙死后同穴,享受这么高规格的特殊待遇呢?

我认为,至少有以下五个条件:

条件之一是:生前地位尊贵。像孝诚,孝昭和孝懿这三位皇后,她们之所以能够与康熙合葬在景陵,因为她们生前是六宫之首的皇后,地位尊贵,这是最直接的一个原因。到了清朝康熙年间,后宫的制度,等级分明,制度也非常完备。

后妃一共分8个等级:皇后,皇贵妃,贵妃,妃,嫔,贵人,常在,答应。她们的名分是有区别的,而且高低贵贱等级都不一样,按照规定在同一时间段内,每一个等级的人数有严格控制,也就是说,人员有一定的编制,不能超编。

作为国母,母仪天下,皇后是1人,皇贵妃1人,贵妃2人,妃4人,嫔6人,贵人,常在,答应,这三个级别的人数不定,根据皇帝的个人爱好及需求,可以多几个,也可以少几个,由皇帝本人决定。

我们一般说,皇帝拥有后妃三宫六院,七十二嫔妃,实际上在清朝的10个皇帝中,拥有后妃最多的就是康熙了,一生才只有55位后妃,还没有达到七十二嫔妃。

在八个等级的后妃里,只有皇后才是康熙的正妻嫡后。我们汉族讲究夫妻合葬,生而同榻,死而同穴的夫妻伦理观念。在康熙看来,这个观念,皇后作为国母,母仪天下,只有帝后的名分才是相当的,只有生前贵为皇后的女人,死后才有资格跟皇帝合葬。所以,只有孝诚,孝昭,孝懿这三位皇后在她们死后,入葬景陵地宫。宫中的其他妃嫔,她们死了以后,只能葬在景陵东侧的一个叫妃园寝之中。

条件之二是:出身名门望族。孝诚,孝昭,还有孝懿这三位皇后,全部出身于满族的世家大族。在她们的家族史上,都有显赫的军功,可以说是大清朝的擎天柱。她们中的每一个家族,都与皇族有千丝万缕的关系,可以说与皇族的命运休戚相关。所以,死后能陪葬于景陵,以示恩宠。

先说一下孝诚皇后,她是康熙的原配皇后,只有这位皇后,是从清朝的大清门抬到皇宫里去的。大家对孝诚好像不太熟悉,但是要说她的家族,那可以说是太有名了。孝诚皇后是赫舍里氏,满族正黄旗人,她爷爷是大清朝的四朝元老,清初辅政大臣,排在第一位的索尼。孝诚的爸爸是谁呢?是领侍卫内大臣喀布拉,她叔叔是谁呢?是康熙朝大学士,当朝宰相索额图。在康熙四年的时候,孝庄文皇太后,不顾当时权臣螯拜的反对,亲自为康熙跟这位大清朝功臣的女儿来主持婚礼,这是典型的政治婚姻。

再说孝昭皇后,她同样出身名门。她是满洲镶黄旗人,她爸爸同样是康熙初年的四大辅臣之一,一等公遏必隆。孝昭皇后刚入宫时,是封为妃,在孝诚死后三年,孝昭被立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在册文中,称赞这位皇后是钟祥世族,毓秀名门,是说她出身高贵,所以才被立为康熙的第二位皇后。

其实,这跟清初康熙年间的政治斗争有关,你看在四个辅臣中,有两个大臣家的女孩子嫁给了康熙,而且这个遏必隆家族,不光是孝昭皇后一个人嫁给了康熙,孝昭的亲妹妹也嫁给了康熙。所以,在四大辅臣中,有两个肯定是要死心塌地为康熙效劳的,因为他们的命运,都紧紧联合在一起了。这是第二个皇后。

第三个孝懿皇后,就更不一般了。她原是汉军旗的,后来抬入了满洲镶黄旗,她爸爸是领侍卫大臣佟国维。

佟国维跟康熙是什么关系?是他的老丈人,这是肯定的。实际上,不仅仅是翁婿关系,还是舅舅跟外甥的关系,康熙的亲生母亲是孝懿皇后的亲姑姑,也就是康熙跟孝懿是姑表兄妹。这不是近亲结婚吗?没错,这是典型的近亲结婚。

不过,在那个时候,好像还没有研究过遗传学问题,不知道近亲结婚对于后代有多大的危害,不仅在皇家,而且民间也是如此。经常是姑姑做婆婆,姨姨做婆婆的。在《红楼梦》里,大家都知道,薛宝钗跟贾宝玉他们就是姨表姐弟,宝玉跟黛玉,是姑表兄妹。

那个时候非常讲究,这叫亲上加亲。佟氏一门,在康熙朝是名人辈出,出将入相,他们被称做是“佟半朝”,是一个典型的世族豪门。

这三个人,死后全部葬入景陵,这也是对她们家族的一种宠幸。

合葬的条件之三:与康熙帝感情融洽。你想,如果皇帝不喜欢你,你死了,肯定不会让你跟皇帝合葬的。康熙对孝诚,孝昭和孝懿的感情都非常真挚,非常深厚。

据史料记载,康熙大婚的时候,孝诚才13岁,康熙12岁。按照我们现在的婚姻法,小学五六年级的孩子怎么能结婚?简直不可想象!但是,在当时,社会背景不一样,所受的教育不一样,所以,康熙皇帝是少年老成的一个皇帝。

档案记载,婚后帝后二人是举案齐眉,相敬如宾。婚后4年,孝诚给康熙生了一个儿子,起名承祜,由于是皇后所生,那是嫡出。皇帝可以有很多儿子,但是皇后生的这个儿子,生下来以后,他的地位就不一样,因为他是属于嫡出。所以,被康熙看做是掌上明珠,可惜的是,这位皇子活了4年,就夭折了。这给皇帝和皇后两人沉重的精神打击。

两年后,孝诚又为康熙生了一个皇子,康熙欣喜若狂,为了使这个皇子能平安无事,仿照汉族人的做法,给这个皇子取了一个乳名,叫保成,大名叫允礽(reng)。可惜,孝诚在生下这个皇子以后,因失血过多,几个时辰以后,就死在了坤宁宫,年仅22岁。

孝诚皇后的死,康熙皇帝悲痛欲绝,当时虽然正处于三藩叛乱时期,可是,康熙仍然按照国丧辍朝五日,每天到皇后的灵前奠酒举哀,上灵行礼。皇后下葬的时候,康熙帝亲自护送皇后的棺椁(guo:古代棺材外面的套棺)到清东陵,双手扶着棺椁给安放到地宫的宝床上。可以这么说,孝诚的死,是康熙一生中最痛心的事。

在皇后临死之前,康熙对她许下心愿,一定要报答她,准备把她所生的儿子立为皇太子。果然,在皇子2岁的时候被康熙立为皇太子。可惜的是,后来曾两次被废。由于康熙对孝诚的这种真挚感情,康熙皇帝对这个皇子寄予太多的希望,两立两废之间,康熙帝既矛盾又痛苦。

孝诚皇后是清朝所有皇后里惟一的一个因为生子难产而死的皇后,也是寿命最短的一位皇后。皇太子允礽被废,其中有一条理由竟然是“生而克母”。

再说说第二位皇后孝昭皇后,她是幼年入宫,入宫时被封为妃。这位皇后,是惟一没有为康熙生儿育女的皇后,但是她的性情非常贤惠,康熙对孝昭非常有感情。可惜这位皇后,也是红颜薄命,在她当了皇后半年以后就病死了。孝昭死后,康熙同样是非常悲伤,当时还处在三藩叛乱时候,康熙照样辍朝五日,为孝昭皇后大办丧事。短短4年,康熙痛失两位贤德皇后,可真是皇家的不幸。

康熙对后宫的封后,产生了一种恐惧心理,他感到自己是克皇后的,所以,在以后的十多年里,再也没有立皇后,把他特别宠爱的表妹佟佳氏,封为皇贵妃来管理后宫事务。到了康熙二十八年,佟佳氏得了一场重病,眼看就要不久于人世,康熙既伤心又心疼,想到自己的表妹这么多年来,跟自己感情那么好,对上孝敬皇太后,对自己的所有子女,精心抚育,任劳任怨,康熙便下诏,把他的表妹封为孝懿皇后。

实际上,康熙的这个举动,是想为他的表妹冲喜,希望通过这个举动让他的表妹生命出现转机。可惜天不从人愿,这位孝懿皇后,被封皇后的每二天就病死了。

孝懿死后,康熙的心情更加悲伤,因为自从孝昭和孝诚死后,孝懿皇后是他惟一的精神寄托,是他的精神支柱,如今是睹物思人,康熙皇帝已经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他亲自为孝懿皇后写了四首挽诗,这些诗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其中一首是这样写的:  

月掩椒宫叹别离,伤怀始觉夜虫悲,

泪添雨点千行下,情割秋光百虑随。

雁断衡阳声已绝,鱼沉沧海信难期,

繁忧莫解衷肠梦,惆怅销魂忆昔时。

在《康熙御制诗文集》序言中写道,悲从中来,不能自己,握管言情,聊抒痛悼。表达了康熙对孝懿皇后的这种真挚感情。

合葬条件之四:母以子贵。如果说孝诚,孝昭,孝懿这三位皇后是因为生前地位尊贵,才得以和康熙合葬,那么孝恭皇后和敬敏皇贵妃之所以能够享此殊荣,完全是母以子贵的结果。

孝恭皇后乌雅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她是护军参领威武的女儿。威武的职位虽然不算低,但是乌雅氏的出身,跟康熙帝以前的三位皇后比起来,她的地位就卑微多了。乌雅氏一进宫的时候,只是康熙的一个低级嫔妃,可是,乌雅氏却在康熙十七年的时候,为康熙生了一个与众不同的皇子。这个皇子,就是大清朝入关以后的第三位皇帝清世宗雍正。乌雅氏母以子贵,从而使她列入了大清朝皇太后的队伍,有幸葬入景陵地宫。

乌雅氏生雍正那年,是19岁,从此以后就有了好运,地位不断上升,可以看出,她是非常受康熙宠爱的。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以后的几年里,乌雅氏连续为康熙又生了5个孩子,这5个孩子分别是,皇六子允祚,皇七女,皇九女,皇十二女,皇十四子允禵,加上皇四子胤禛(即雍正帝),一共是6个孩子。这在清代的妃嫔里是比较少见的。

康熙一生拥有55位后妃,正好拥有55个儿女,平均每个妃嫔生一个,实际上孝恭皇后一个人就生了6个。在乌雅氏所生的6个孩子中,除雍正外,还有一个皇子,也特别有名,即皇十四子允禵,就是后来的抚远大将军。因为允禵在争夺皇位的时候,跟雍正帝对立,所以,最初的时候,雍正把他的这个十四弟给调回来以后,派到清东陵给他爸爸看景陵去了。后来才给他调回京师软禁起来,一直到雍正死了以后,乾隆当皇帝才把他叔叔放出来,并晋封他为恂郡王。允禵活到67岁才死。

在康熙帝死的时候,乌雅氏饮食俱废,不吃不喝,非常伤心,非要以身殉主,要追随康熙而去。雍正皇帝跪在母亲面前,一边哭,一边哀求,跟她说,父皇把国家的大事交给了我,您要是这样的话,我该怎么办?你让我怎么来面对天下的臣民?乌雅氏仍然不吃不喝,雍正皇帝最后说,如果您坚持要殉死,那我这个皇帝也不做了,我也跟您一块儿去死。在这种僵持的情况下,乌雅氏才被迫进食。雍正当了皇帝后,立该把他的母亲封为皇太后,而且拟定了“仁寿”这两个字的徽号,但是还没来得及举行徽号大礼,乌雅氏就病亡了,享年64岁。

在跟康熙帝合葬的五位后妃里,还有一位皇贵妃,首开了清朝的皇帝陵中,袝(fu 合葬)葬皇贵妃的先例。这个女人就是敬敏皇贵妃章佳氏。章佳氏也是满洲镶黄旗人,她是参领海宽的女儿,刚一进宫的时候,被封为妃,康熙对敏妃比较宠爱,章佳氏所生的子女有皇十三子允祥,皇十三女,皇十五女。在康熙三十八年的时候,敏妃去世,康熙特意给她赐了谥号,敏妃是妃子的谥号。在清宫的后宫里,只有皇后和皇贵妃死了以后才有谥号,要是贵妃获得谥号,这是非常罕见的,妃子一般都没有谥号。可见康熙帝对敏妃格外的恩典。即使这个敏妃她生前比较受宠,但要想在死后在皇帝陵中占有一席之地,那是她从来都不敢有的奢望。她之所以能够有幸陪葬在景陵地宫,今天我们看来,完全是母以子贵的结果。

章佳氏生的皇十三子允祥,可以说是慧眼识珠,在争夺皇位的时候,他坚定不移地站在雍正这一边,成为雍正皇帝的左膀右臂。雍正皇帝登上皇位以后,立即把十三弟封为怡亲王,总管子户部,执掌财政大权。

允祥非常谦虚,雍正皇帝对他的十三弟非常满意,所以,就把允祥的亲生母亲敏妃升格为敬敏皇贵妃,连升两级,她的地位仅次于皇后。这还不够,雍正还下令把已经死去24年的敏妃棺椁,从康熙的妃子陵里,移至景陵,跟康熙帝,还有孝恭皇后葬在一起。

与康熙合葬的条件之五:死在皇帝以前,或皇帝入葬以前。因为皇帝的陵寝修好以后,如果皇后先死了,可以先于皇帝入葬地宫,但是,等皇帝一死,皇帝的棺椁一旦入葬地宫后,地宫的四道石门全部要关闭,后死的皇后,就不能再惊动已经死去的皇帝的安宁了,这叫卑不动尊。

历史上的孝庄,慈安,慈禧,她们都是死在自己丈夫后面,所以,她们死后就不能跟先帝合葬,而是自己单独修建皇后陵。

我们从跟康熙合葬的五位后妃身上,可以感觉到,康熙皇帝他特别重视夫妻人伦,对自己的后妃,至情至义。康熙既是一位伟大的君主,在儿女情长上,在对待自己的后妃上,又表现出一种浪漫的,细腻的感情,用现在的标准来评价康熙的话,他也是一个好男人。

那么,在景陵地宫里,究竟陪葬了一些什么呢?景陵地宫的陪葬品,大体上可以分为六类:穿戴,含口,塞棺,经被覆盖,金井随葬和册宝。

一穿戴。就是皇帝和皇后死后,在小殓的时候,要一层一层穿戴整齐,相当于现在我们说的穿寿衣。皇帝的穿戴,最外面要穿朝服,佩戴朝珠,一般以冬装为主。皇后跟皇帝差不多,只不过皇后会佩戴各种精美的饰物,头上要戴一种金累丝点翠,镶有各种珍珠和宝石的钿子,相当于我们说的凤冠。这些穿戴,说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每一件物品,做工都非常精细,镶有各种不同名目的珍珠,宝石和玉饰件等等。让人看上去眼花缭乱,尽显皇家气派。

二含口。什么叫含口?含口又叫口头实,就是人死了以后,含在嘴里的东西。这种习俗自古就有,为什么要这么做?有两点作用:一个是压舌头,防口舌之灾。俗话说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为了避免死后的灾难,让他嘴里含一些东西,不要在阴间乱吃东西,乱讲话。二是口中有物,可以防饥饿。从我国春秋时候起,就有一个明确的制度,那个时候规定:天子含珠,诸侯含玉,大夫含碧,士含贝。到了清朝,主位的含口,也有明显的等级区别,皇帝死后含什么呢?档案里没有明确记载,但我们在清理乾隆皇帝裕陵地宫的时候,发现一枚被雕成蝉状的玉片,经确认,这就是乾隆皇帝的含口。皇后含的是珠类,慈禧太后死的时候,嘴里就含有一颗大的夜明珠。一般皇后含口是东珠,也叫正珠。这种珠产于我国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一带,特别珍贵,民间是不允许使用的。

三塞棺。什么叫塞棺?就是皇帝死后,在他的棺椁之中,除了尸体及随身穿戴以外,在棺椁里要塞满各种奇珍异宝,以填补棺椁的缝隙,这一部分随葬品,就叫塞棺。

这些随葬品,它的来源有三:第一种就是皇帝皇后生前的日常用品,以及特别心爱的物品,包括一年四季的各种衣服,各种珍玩。第二种是大殓时,大殓就是盖棺,在盖棺前由宫中其他后妃,还有主要宗室成员,他们赠送的一部分随葬品。第三种就是先人的遗念。在清朝,长辈死后,他的日常用品要赏赐给晚辈,作为纪念。而在这些晚辈他们死后,要把这些先辈给的纪念物带入棺中。塞棺的随葬品有这么三种。

四经被。清朝的皇帝和皇后死后,他们都要盖上陀罗尼经被,就是在丝织的棉被上,绣上各种咒语,还有佛像。帝后们盖上这种陀罗尼经被,是对死者的一种安慰和尊敬。这些经被的做工非常繁复,是佛教密宗的圣品。这种经被,民间的老百姓是不允许使用的。

五金井安放。什么叫金井?就是在地宫里,在最里面的墓室安放皇帝棺椁的正下方,有一个洞穴,它的直径有14厘米,深1米5左右,这叫金眼吉井,它的作用很重要,它决定陵寝的基准点。也就是说,这个洞穴它决定陵寝的地宫,以及地面建筑的相对位置。

历来的清朝皇帝和皇后,特别重视这个金眼吉井,在他们活着的时候,都要把一些珍贵的心爱的宝贝,放到这个井里去,叫息壤,是祈福求祥的意思。这一部分随葬品相当可观。

六册宝。“册”就是册文,是后人对死者一生功德的追述,“宝”就是刻有谥号的玉玺。在清朝,册宝被看得特别重。景陵地宫里的册宝,是用紫檀木做的,它放在棺椁的外面。在墓室的东西两侧都设有石台,上边放有册宝箱,在册宝箱里放着册和宝。

景陵开创了这六种陪葬品的做法,在清代陵寝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一直到清末,所有的皇帝和皇后,他们死后的随葬品,都遵循景陵的这种做法。

随着康熙大帝入葬景陵地宫,地宫的四道石门一一关闭,康熙时代就此结束了。在以后的岁月里,景陵又发生了哪些令人瞩目的事情呢?景陵中这些珍贵的陪葬品,是否被盗呢?[/font][/size]

[color=#FF0000][size=3][font=黑体]康熙陵寝劫难之谜[/font][/size][/color]

[size=2][font=黑体]陵寝是封建帝王的万年吉地,是他们人生最后的归宿地。康熙大帝的陵寝,从它修建到现在,已经三百多年了,它就像一位历史老人,既经历了康乾盛世的辉煌,也饱受了晚清衰败时期的沧桑,还有战乱年代的劫难。

在景陵的历史上,曾经遭受过两次火灾,第一次大火,发生在景陵的隆恩殿,这场大火烧得非常怪异。隆恩殿是整个陵寝地面建筑中,最重要的祭祀的场所。在清朝一年的五大祭和二十四小祭,都要在这里举行。

这五大祭是指:每年的清明,中元(即七月十五鬼节),冬至,岁暮(就是过新年的时候),还有皇帝和皇后的祭辰。另外每月的初一和十五,要举行朔望小祭,一年对一个皇帝的祭祀就有二十九次之多。所以说,清东陵一年四季总有活干,大祭的时候,皇帝要亲自到清东陵,即使国家公务繁忙,也要派王公大臣代为祭祀。大祭要杀牛宰羊,做祭品,各种丰盛的祭品,做好以后,都要供奉在隆恩殿里。

隆恩殿面阔五间,建筑面积700多平方米,看上去非常恢弘壮观。在隆恩殿里,有三间暖阁,什么叫暖阁?就是相当于皇帝生前居住的卧室一样,暖阁里有丝绸被子和褥子,上边放着皇帝皇后的神牌,就好像他们在这儿休息一样。这是中国视死如视生的思想,就是说他活着的时候享受什么待遇,死后仍然要享受什么待遇。

隆恩殿,它的作用非常重要,平时保护和管理也十分到位,非常严格。但是,在光绪三十一年,即公元1905年的二月二十日凌晨,值班的八旗兵正在巡逻,突然发现景陵的隆恩殿上边冒起大烟,值班的八旗兵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没有任何征兆,大殿的门还关着,上边怎么会冒烟呢?烟冒得越来越大,越来越浓。

后来他们知道,是隆恩殿起火了,赶紧报告长官,等到所有的官兵赶来救火的时候,已经晚了。大火熊熊,根本无法控制,慌忙中有人喊,赶紧救祖宗的牌位,几个官兵冒着大火和浓烟,跑进隆恩殿,把已经熏得黑黑的祖宗牌位,抢了出来。隆恩殿其他所有的陈设,全部付之一炬。

大火一直烧了好几个时辰,最后隆恩殿全部都给烧落架了,就连大殿的台基,柱石,绕殿的石栏杆,也大部分都被烧酥了,或者被砸断了,大殿前面的月台上,供奉着铜鹿,铜鹤,还有铜鼎等这些东西也都烧得面目全非。雄伟壮观的隆恩殿,变成了一堆废墟,一片狼籍。

隆恩殿为什么会烧得这么厉害?因为它全部是木结构的中国传统的古建筑,它有很多特点,比如能抗震,保暖,也有它的弱点,容易糟朽,最致命的弱点是怕火。一旦起火,根本没法救。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守灵的大臣们吓坏了。载泽,寿全,韦升阿,三位守护大臣,惊惶失措,他们心里明白,皇陵出了这么大的事,官肯定保不住了,弄不好连命还得搭上,所以,谁也不敢怠慢,赶紧写好奏章,上报朝廷。在奏章中要求自行请罪。

三天后,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接到了奏折,好像晴天霹雳一样,因为祖陵失火,被认为是不祥之兆,它关系着大清的帝运兴衰,所以,慈禧太后是又惊又怒,立即传旨内阁,把载泽等守陵大臣捉拿治罪,还派了两个钦差大臣,赵尔巽和铁良,赶紧前往清东陵,现场查办。

两个钦差大臣到了清东陵后,气氛异常紧张,他们明查暗访,严刑审讯,使出种种手段,但是,没有查出丝毫线索。所有的供词都是一个样,大殿是突然起火,不知道是为什么。查不出原因,折腾了好几天,也没有结果,只好返回京城,向慈禧复旨。在写给朝廷的奏折中,无可奈何地说,火自上起,别无可疑情景。慈禧心中真犯嘀咕,她说,无缘无故,没有人为因素,自然起火,难道真的是大清的气数要尽了?所以,对这些大臣也没有严厉治罪,只是把一部分官员,免职的免职,充军的充军,对抢救神牌的官员,还以功抵罪,免于处分。此案用了20天,才算了结。

供奉祖宗牌位的隆恩殿,至关重要,必须马上抢修。虽然当时大清朝的财力比较困难,可是,对这件事慈禧太后舍得花银子,专门从国库中拨出专款,抢修隆恩殿。

景陵隆恩殿重修工程,历时4年,一直到慈禧太后死,溥仪继位后,工程才告结束。我们今天参观景陵,看到的隆恩殿那是光绪年间重建的。

这场大火,烧得实在太怪异了,是天灾还是人祸?直到现在我们都解不开这个谜。隆恩殿在陵寝的院内,平时的保护和管理特别严格,要想进入大殿的门,得经过两道大门,一个是陵院的宫门,一个是大殿的殿门。要打开宫门需要两个守陵部门的长官,一个是内务府,还有八旗兵,加上两个守陵长官,同时到场,互相监督,才能把门打开。

再说,陵区周围八旗兵日夜巡逻保卫,外边人根本无法靠近隆恩殿,而且起火那天也不是祭祀的日子,既不是初一,也不是十五,根本没有火源。起火的凌晨时分,天上既没有打雷也没有下雨,雷击起火也可以排除。关于那场大火,人们议论纷纷,众说纷纭,总结起来一共有四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神兽报复。说康熙的景陵初建时,这里的地势比较低,原来有一个池塘,池塘里居住着一个神灵的异兽。老百姓都说这个异兽是一个神龟,已经有上千年的道行了,人家世世代代住在这里,过着惬意的生活,可惜这个风水宝地,被皇家看中,在这儿修建陵寝,一时间大批修陵工人,来到此地,大兴土木,扰乱了神龟安静的生活。但是,它又得罪不起康熙,惹不起还躲不起?于是,神龟只好举家搬迁,搬到了陵区清东陵的前边,有个叫龙门口的地方。但是这个神兽对自己的领地被皇家占领,一直心存怨恨,总想趁机兴风作浪进行报复,可是,康乾盛世的这些帝王们对神兽来讲,也无可奈何。他们都是真龙天子,神龟拿他们也没招。沉寂了200年,到了江河日下的光绪朝,终于找到机会,然后引火报复。这是第一种传说。

隆恩殿火灾的第二种说法:江洋大盗。

有一个江洋大盗,他要盗取康熙皇帝生前最喜欢的一盏九龙玉杯。这九龙玉杯是白玉制的,长方体,长6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此杯有盖,杯身四棱各雕刻二龙戏珠,把手也雕了一条龙,一共是9条龙,所以称做九龙玉杯。

这玉杯的玉料,细腻纯净,做工精巧,栩栩如生,最为神奇的是,只要一倒满酒,就可以在杯中看到9条翻转不息的蛟龙,所以康熙皇帝生前特别喜欢这个杯子。每每饮酒庆事,必用此杯。这是一件价值连城的宫中珍宝,一直是盗贼惦记的焦点。

这天夜里,这个江洋大盗窜入景陵院内,在院子里搜来搜去,没有找到九龙玉杯。因为他不了解清代皇家的葬制,他以为九龙玉杯一定放在最高大,最雄伟的建筑隆恩殿内。他窜入隆恩殿找了半天,没有发现九龙玉杯的影子。可是,天马上就要亮了,慌忙之中,把用来照明的火种打翻,点燃了殿内的帐幔,火势迅速蔓延,无法控制,这个大盗只好落荒而逃。

第三种说法是:监守自盗。守陵人监守自盗,为了销毁罪证,一把大火把隆恩殿烧了。

第四种说法是:借刀杀人。守陵的官员他们是位帮结派的,分成几派,互相倾轧。每一派都想把对方置于死地,其中有一伙就故意点火,烧了隆恩殿,然后栽赃陷害对方,想来一个借刀杀人。

现在,我们来分析一下这四种说法,第一种说法,大家可能觉得可笑,显然不符合唯物主义,这只能是一种传说而已。第二种说法也不太可能,因为皇陵是皇家禁地,守陵官兵达上万人,戒备森严,层层设防,一般人你连陵区都不能靠近,更别想要进入隆恩殿,只要被人发现,就把你发配,要不就杀头。这种说法可能性也很小。

第三种和第四种说法,是说大火是人为因素引起的。我们联想一下1860年,英法联军在盗取大量珍宝以后,一把大火把圆明园给烧了。清朝灭亡以后,故宫建福宫花园的一场火灾,也是因为太监偷完珍宝后一把大火给烧掉的。

隆恩殿的这场大火,在当时的那种情况下,只有内部的人,也就是说只有守陵的人,才有机会,才有可能进入隆恩殿。总之,发生在100多年前这场令人惊心动魄的大火,很可能就是内部的人,人为纵火造成的。但是,真正的原因至今无法知晓。

景陵在历史上,还有第二次火灾。如果说第一次火灾算是人祸的话,那么第二场大灾那就是天灾了。

景陵二次大火,发生在景陵的大碑楼。大碑楼在景陵的最前方,学名叫圣德神功碑亭。它是专门给皇帝歌功颂德树碑立传的场所。碑楼高30多米,碑楼四角各立一根华表,衬托出碑楼的高大和雄伟。碑楼里的双石碑,记载了康熙皇帝一生的丰功和伟绩。我们可以从石碑的碑文上清楚地了解清朝的重大历史事件。

景陵的双碑碑亭,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双碑碑亭。这种独特的双碑规制,成为中国帝陵的空前之作。可惜这样一座高大雄伟的景陵大碑楼却在一场大火中,遭到毁灭性的灾难。

这场大火发生在公元1952年的7月14日,当时,清东陵地区大雨滂沱,雷雨交加,电闪雷鸣,突然有一道厉闪,划破天空,紧急着一声巨雷,当空炸响,景陵大碑楼殿脊的鸱(chi)吻,被雷电击中,这个鸱吻是中国古代建筑琉璃瓦顶殿脊两头的吞脊兽,它的嘴张着,把脊梁咬着的那个龙王爷其中的一个儿子,吞脊兽的位置最高,而且是突出的部位,上边有它的龙头,还有一宝剑,压在龙头上,本意是靠它来避火灾的,而这种装饰特别容易遭雷击。

只见浓烟四起,火势迅速向四周蔓延,不大一会,景陵大碑楼的所有木质构件也熊熊燃烧起来。顷刻之间,大碑楼在滂沱大雨中变成了一团巨大的火球,金蛇乱舞,烈焰腾腾,瓦片烧得乱崩,气流冲天。

大碑楼熊熊燃烧,它的火光映红了半个天,在二十里地外都能看见。当时很多东陵附近的百姓纷纷赶来灭火,但根本无济于事。据当时曾到现场参加灭火的百姓讲,他们说,大碑楼就像一座火山,烈焰四射,人根本无法靠近,奇怪的是在滂沱大雨中,大碑楼的火,不但没有丝毫减弱,反而越烧越旺。巍峨的景陵大碑楼在这场大火中遭到灭顶之灾。记载康熙皇帝一生文治武功的双碑也被烧得酥裂了,破裂的功德碑石块,满地都是。

这场大火,主要是因为清东陵地区,它地处山区,地下含金属矿多,形成较强的电磁场,是一个雷电多发区,加上大碑楼四周特别空旷,没有其他建筑物,本身又那么高大,高30多米,当时也没有避雷设施,所以,很容易遭到雷击。

正是因为这场大火,引起了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在1952年底,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也就是我们现在清东陵文物管理处的前身。从此以后,清东陵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在1961年,清东陵被国家列为第一批国宝单位。现在陵区里我们都安设了避雷针,这种起火的现象,以后再也没有发生。

经国家文物局批准,自2001年到2002年,由专业技术人员,对景陵大碑楼的双碑,进行了粘接。现在景陵大碑楼全面的修缮工程正在有序的进行之中,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会看到复建以后大碑楼的雄姿。

皇陵地宫中,珍贵的随葬品,一直令盗墓者蠢蠢欲动,不肯罢手。清政府为了防止陵寝被盗,制定过严苛的防护法令,在严密的护卫下,直到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之时,整个东陵区,尽管也有一些小范围的失火,砍伐,偷盗等现象,但是要想钻到墓里去开棺偷宝无异于痴人说梦,然而,随着清王朝的终结,清东陵这座与世隔绝的皇家禁地,还是没能逃脱厄运。

那么康熙皇帝的景陵,最终有没有遭遇这样的劫难呢?作为一代盛世帝王,在他的地宫中,究竟埋藏着哪能些珍贵的随葬品呢?

前面我们介绍了景陵地宫陪葬品的分类情况,但是,每一类究竟有多少陪葬品,在现有的档案里都没有明确记载。不过,可以想像,一定特别可观。为什么这么说?

在中国封建社会,历来有厚葬的习俗。受汉族传统文化的影响,清朝从康熙开始,才实行真正意义上的土葬。康熙皇帝对自己的身后之事,应该是非常重视的。康熙在位61年,开创了康乾盛世,他完全有条件安排一些珍贵的随葬品,死后带入地宫。康熙的丧事是他儿子雍正给操办的,雍正的继位一直被人们议论纷纷,所以,雍正一方面极力掩饰,一方面为他的父亲康熙制造出许多超乎以往的丧葬场面,很多地方不惜超越祖制。

中国封建社会讲究什么呢?厚葬以明孝,也就是说儿孙给长辈准备的陪葬品越多,越代表你孝敬。雍正皇帝为了表示对父亲的孝敬与诚意,肯定会刻意安排一些珍贵的奇珍异宝,随葬在景陵的地宫里。

跟康熙合葬的后妃,有四位皇后,和一位皇贵妃。有五个人跟他合葬,像孝诚,孝昭,孝懿,这三位皇后,她们都出身名门,地位尊贵,跟康熙的感情特别好,三位皇后的丧事都是由康熙皇帝亲自安排的,为了表达自己的哀思之情,康熙肯定会安排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珍宝,放在他的妻子们的棺椁之中。那孝恭皇后,更不用说,她是雍正的亲生母亲,给自己亲妈的随葬品,肯定也少放不了。所以说,这六具大棺中的陪葬品,一直是盗贼们惦记的主要目标。

这些陪葬品是否被盗了呢?

清朝灭亡以后,清东陵陵区的防护和管理,一片混乱,尤其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军阀混战,中国的整个形势都很乱。在1928年,爆发了震惊中外的孙殿英东陵大盗案。军阀孙殿英以军事演习为借口,把东陵给全部封锁起来,指挥部队把清东陵最珍贵,最富有的,两个墓给盗了。一个是乾隆皇帝的裕陵,一个就是慈禧太后的定东陵。

在那一次盗墓中,虽然景陵地宫幸免于难,但是它的地面建筑已经弄得残破不堪。据当时曾经到东陵参与地宫清理工作的一些清朝宗室成员他们记载的档案来看,说景陵的地面建筑,所有的铜缸,铜鹿和铜鹤都被人偷走卖了。大殿的殿宇门窗,隔扇,也被拆得七零八落。所有的仪树,什么叫仪树?就是成材的松树,在陵区通道两边各五行十行的,像仪仗队一样,所以叫仪树。这些仪树也全被砍伐了。当时的景陵,一派破败景象。

1928年发生的东陵盗宝案,其手段令人发指,清东陵被掘地三尺,其中,最奢华的慈禧陵寝,和乾隆陵寝地宫遭到洗劫。慈禧和乾隆被开棺晾尸,价值超过五千万两白银的地宫殉葬品,被洗劫一空。虽然康熙皇帝的景陵地宫在这次盗宝行动中幸免于难,但它最终也没有逃脱被开棺盗宝的厄运。

景陵真正被盗,发生在1945年,抗日战争结束,日本战败投降,当时清东陵地区的局势特别混乱,光天化日之下盗匪横行。一部分土匪,在这个时候趁机联手,掀起了第二次盗掘清东陵的高潮,景陵就在那段时间被盗的。

据相关资料记载,1945年9月一天的夜里,当地的土匪,纠集300多人,来盗景陵。土匪们手里都有熗,外人不敢靠近。他们分工明确,持熗的土匪把景陵包围起来,站岗放哨,另一部分人挖景陵地宫。由于地宫特别坚固,上百人挖了大半夜,才把地宫的盗洞口打开。经过一长长隧道,面前就是紧紧关闭的景陵地宫石门。

当时正值多雨季节,地宫里积了水,说明当时修建地宫时的排水问题没有很好解决。但是匪徒们也顾不上这些了,他们连撞带砸,把景陵的四道石门全给撞开了。最后来到一个墓室,借着火把的光亮,他们看到了六具巨大的棺椁,泡在水中,匪徒们高兴坏了,要知道那里边全是宝贝啊!不管三七二十一,匪徒们抄起携带的斧子,就向棺材劈去,奇怪的是,他们在劈棺材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在中间最大的一个棺材里,突然喷出火来,紧急着就听到几声惨叫,当场烧伤了3人,匪徒们吓得目瞪口呆,连连后退,大气都不敢出,有人说康熙显灵了。这也许是精明的康熙皇帝对盗贼发出的警告!

棺材喷火,真的很奇怪,您可能会问,是不是景陵的地宫里设置了一种特殊的暗器或机关呢?实际上,没有这回事。清代皇帝陵寝的地宫都是石结构的,它一共有9个券堂,4道石门组成,什么叫券?就是拱式的这种建筑,就叫券。石门背后有顶门石把它顶住,要想打开石门,只要把里面的顶门杠弄断,石门就能推开了。皇帝和皇后的棺椁是放在最后的一个堂券里,叫金券。

所有皇帝和皇后的棺椁都由两层组成,外面的一层叫椁,里面的一层叫棺。一般的都是用名贵的金丝楠木做成,棺材里面并没有什么暗器机关,除了尸体,就是奇珍异宝,其他什么也没有。它的外椁,要刷49遍漆,然后再由喇嘛书写上四天王的咒语,为死者超度亡灵。

那么,棺材为什么会冒火呢?按照我们现在的分析,应该是棺中尸骨产生的磷成分,遇上斧头劈棺时摩擦产生的热,所引起的一种自燃现象,是磷自燃。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阻挡住这帮匪徒的贪心,景陵还是难逃厄运。

一时间,人影憧憧,棺材板子横七竖八,在水中飘荡,有的土匪在棺材里取宝,有的在水中捞宝,一时间忙成一团。经过整整一夜到第二天早晨,景陵的地宫被彻底抢劫一空。最后这帮匪徒带着所有的赃物,一哄而散。只留下一个黑漆漆的洞口,和四扇打开的石门。

经过这次盗墓,大家可想而知,景陵地宫那么多珍贵的陪葬品,荡然无存!匪徒们所盗走的这些宝物中,真有那件宝贝,九龙玉杯。传说在康熙年间,有个江湖豪士,叫杨香武的,曾三次到紫禁城里,来盗取此杯,都没有成功。但是随着杨香武三盗九龙杯惊险故事在社会上不断演绎,流传,九龙杯的身价倍增,神秘不可测。康熙后历代名盗,都把盗取九龙杯作为终生追求的最高目标,成了盗术修炼的最高境界。

由于康熙生前对此杯严加看管,死后带入景陵地宫,所以历代名盗只能对九龙杯垂涎三尺,望陵兴叹。可惜这么一件富有神奇色彩的宫中宝贝,却落入盗匪手中,一直到现在,九龙玉杯仍然下落不明。

1952年,清东陵成立了文物保管所,当时的工作人员,就把景陵的盗洞口密封起来,但是,对地宫里面没有做任何清理。也就是说,现在景陵地宫还是当年被盗后的老样子,所有的陪葬品没有了,只有那些人的尸骨还躺在里面。

1995年到1996年,清东陵文物管理处,对景陵的地面建筑进行了一次全面的修缮,现在,景陵的地面建筑基本上已经恢复历史原貌。今天,如果您再到景陵参观,不仅能看到雕刻精美的石像生,别具一格的牌楼门,还能看到宏伟壮观的隆恩殿,还有雍正亲笔写的景陵的神道碑,还有明楼的朱砂碑。

康熙大帝的景陵,它是清朝杰出帝王留给我们的历史印记,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鼎盛时期,康乾盛世留给人类的宝贵的文化遗产。如今康熙大帝的景陵殿宇巍峨,松柏苍翠,人们来到这里,或感悟历史,或凭吊先人,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景陵正以其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内涵,向世人阐释着康熙大帝波澜壮阔的人生历程。[/size]
[ 此帖被夏夏。寻在2011-08-15 17:26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大黄蜂XXX

ZxID:12827891

等级: 略有小成
我行故我在!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5-15 0
悲,康师傅还躺在地宫的水里?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14 0
康熙有55个后妃。。天。。那不是不止和55个女人KISS或睡过。。

根据我们单位数据显示。。那个。。OOXX行为人过多会有艾滋的。。康熙免疫抗体真强。。

已审。不错的内容。不过希望能多一些皇陵的图片。。嘿嘿。。特别是内部的。。喜欢的说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修希

ZxID:14047700

等级: 读书识字
见或不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14 0
不错
除非白骨黄土,我守你百岁无忧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