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各朝各代官服图片和简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7372 回复:6

[人文通史] 中国各朝各代官服图片和简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mylord

ZxID:3331904


等级: 热心会员
倦怠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13 0
— 本帖被 瑶池碧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4-16) —



? ? ? ? ? ? ? 中国服饰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到近现代,都以鲜明特色为世界所瞩目。原始社会服饰(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战国时人撰写的《吕氏春秋》、《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黄帝、胡曹或伯余创造了衣裳。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9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有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证实当时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中华服饰文化史由此发端。距今约1万年,进入了新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服装形式发生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度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夏商周服饰


? ? ? ?  夏商周时期,我国进入了奴隶制社会。奴隶主阶级为了稳定内部的秩序,制定了以国王的冕服制度为中心的章服制度。而与之相应的一般服装,也随着历史的演进,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 ?  西周时,等级制度逐步确立,周王朝设“司服”、“内司服”官职,掌管王室服饰。根据文献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冠服制度,初步建立于夏商时期,到周代已完整完善,春秋战国之交被纳入礼治。王室公卿为表示尊贵威严,在不同礼仪场合,顶冠既要冕弁有序,穿衣着裳也须采用不同形式、颜色和图案。最著名的为《尚书?益稷》所载十二章服:“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绘,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绣,以五彩彰施于五色作服。”十二章纹遂成为历代帝王上衣下裳的服章制度,一直延用到清帝逊位、袁世凯复辟称帝( 中国传统的十二章纹作为衮服、朝服的纹饰。这是儒家的规制,历代皇帝的冕服,从舜帝时代就用这十二章纹为饰了,以后历代都奉承古法,经数千年而不变 (十二章纹即日、月、星、山、龙、华虫、宗彝、藻、水、粉米、黼、黻。这十二章纹的意义是:日、月、星象征光照大地,山兴云雨,龙能灵变,华虫象征华栅多彩,宗彝表示不忘祖先,藻表不文采,火象征兴旺,粉米能够养人,黼象征权力,黻表示君臣离合及善恶相背 )。这十二纹章是皇帝最高权力的象征,除皇帝之外,其他人不能穿用。)。从周代出土的人形文物看,服饰装饰虽繁简不同,但上衣下裳已分明,奠定了中国服装的基本形制。

? ? ? 商周时期的礼服,代表当时最高级的服饰式样。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是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裳是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古人叫作"行滕",或"邪幅"。脚上穿各种质料制的鞋子。头上戴的,是贵族男子专用的冕、冠、弁等"头衣"。

  在寒冷的冬天,人们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的礼服大多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色的狐裘,极为珍贵。贵族们为显示礼仪,就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西周宗法礼仪制度的形成,不但确定了尊卑上下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要求随着不同的礼仪换用不同的服饰。

  周代的帝王礼服由衮、冕、黻、带、裳、幅、舄、衡等服饰组成。衮,是绘制上或刺绣有各种图案的彩色上衣。冕,是帝王戴的顶上有平版的冠帽。黻,又叫蔽膝,是腹前悬挂的长方形织物。带,指用皮革制作或丝线编织的腰带。裳,是下身穿的长裙。幅,又叫邪幅是缠在腿上的布带。舄,是金线和红线编织的厚底鞋。衡,是用来固定冠冕的头饰。

? ? ? 商周时期的衣服,有长及足部的长袍,也有分为两截的上衣下裳。衣一般以对襟为主,也有偏衽的式样,窄袖、紧口、领子缘有宽边。裳是一种长齐小腿的裙子,腰间束带,腹前悬挂一块长方形的“黼黻”。当时没有裤子,只在小腿上缠绕裹腿。冬天要加穿各种兽皮制成的皮裘。贵族们的礼服是狐皮裘袍,特别是白狐袍。为显示礼仪,还在毛裘外面罩上丝织的锦衣,叫作“裼”。有时在裼衣上还可以再加上一层外衣,叫作正服,这是在重大礼仪中穿的礼服外衣。

? ?  西周礼仪制度确定了各个等级的不同服装式样,而且不同礼仪要穿着不同的服饰。帝王的服装花纹共分成12种,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候们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的服装上可加上粉米纹。



? 左图是窄袖织纹衣、蔽膝穿戴展示图。该图是根据出土玉人服饰复原绘制。

这个时期的织物颜色,以暖色为多,尤其以黄红为主,间有棕色和褐色,但并不等于不存在篮、绿等冷色。以朱砂和石黄制成的红黄二色,比其他颜色更鲜艳,渗透力也较强,所以经久不变并一直保存至今。经现代科技分析,商周时期的染织方法往往染绘并用,尤其是红、黄等正色,常在织物织好之后,再用画笔添绘。

左图是矩领窄袖长衣展示图。周代服饰大致沿袭商代的服制,只是略有变化。衣服的样式比商代略宽松。衣袖有大小两式,领子通用矩领,如图所示的样式。这个时期的服装还没有扭扣,一般在腰间系带,有的在带上还挂有玉制的饰物。当时的腰带主要有两种:一种以丝织物制成,叫“大带”或叫“绅带”。另一种腰带以皮革制成,叫“革带“。本图所系的为绅带。

左图为窄袖织纹衣穿戴展示图,根据出土铜人服饰复原。

这种服装为矩领,领、袖、襟、裾均有缘饰,肩上有披肩,腰系绦带,并在右侧挂玉佩。此服属于当时一般士人的服饰。

? 左图为山西侯马市东周墓出土陶范。

此像为高举双手,作跪状,似为当时被俘者。戴平顶帽、穿雷纹窄袖矩领上衣、腰束绅带的男子。周代男子服装款式特点为右衽、窄袖,长至脚踝,腰间束带的较多,也有衣长与坐齐的。本图即为此种款式,下着裤。

? 左图为穿窄袖服装、腰间佩剑的侍卫,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出土钟虞铜人。上衣是矩形交领、紧身、窄袖、衣襟下摆左长右短呈波浪形,领缘有几何形花边。下穿折裥裙裳,裙裳左右两侧各有一条几何纹直条图案为饰。裙的长度短的及膝,长的及地,均穿于上衣之内。腰系革带,挂有垂缨及心形囊。腰右侧佩短剑。






春秋战国服饰

? ? ? ?  春秋战国服饰(公元前770~前221)春秋战国时期织绣工艺的巨大进步,使服饰材料日益精细,品种名目日见繁多。河南襄邑的花锦,山东齐鲁的冰纨、绮、缟、文绣,风行全国。工艺的传播,使多样、精美的衣着服饰脱颖而出。春秋战国时期,不仅王侯本人一身华服,从臣客卿也是足饰珠玑,腰金佩玉,衣裘冠履,均求贵重。古人佩玉,尊卑有度,并赋以人格象征。影响所及,上层人士不论男女,都须佩带几件或成组列的美丽雕玉。剑,是当时的新兵器,贵族为示勇武兼用自卫,又必佩带一把镶金嵌玉的宝剑。腰间革带还流行各种带钩,彼此争巧。男女的帽,更引人注目,精致的用薄如蝉翼的轻纱,贵重的用黄金珠玉;形状有的如覆杯上耸。鞋,多用小鹿皮制作,或用丝缕、细草编成;冬天皮衣极重白狐裘,价值千金。女子爱用毛皮镶在袖口衣缘作出锋,还有半截式露指的薄质锦绣手套,无不异常美观。春秋战国时期的衣着,上层人物的宽博、下层社会的窄小,已趋迥然。深衣有将身体深藏之意,是士大夫阶层居家的便服,又是庶人百姓的礼服,男女通用,可能形成于春秋战国之交。深衣把以前各自独立的上衣、下裳合二为一,却又保持一分为二的界线,上下不通缝、不通幅。最智巧的设计,是在两腋下腰缝与袖缝交界处各嵌入一片矩形面料,其作用能使平面剪裁立体化,可以完美地表现人的体形,两袖也获得更大的展转运肘功能。据记载,深衣有4种不同名称:深衣、长衣、麻衣、中衣。从出土广物看,春秋战国时衣裳连属的服装较多,用处也广,有些可以看作深衣的变式。公元前307年赵武灵王颁胡服令,推行胡服骑射。胡服指当时“胡人”的服饰,与中原地区宽衣博带的服装有较大差异,特征是衣长齐膝,腰束郭洛带,用带钩,穿靴,便于骑射活动。春秋战国时期的衣服款式空前丰富多样,不仅表现于深衣和胡服。乐人有戴风兜帽的,舞人有长及数尺的袖子,有人还常戴鸱角或鹊尾冠,穿小袖长裙衣和斜露臂褶的下裳。这些都与多采的社会生活相关。






秦汉服装

?   秦汉服饰(公元前221~公元220)这一时期的衣料较春秋战国时期丰富,深衣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特别在汉代,随着舆服制度的建立,服饰的官阶等级区别也更加严格。秦汉服装面料仍重锦绣。绣纹多有山云鸟兽或藤蔓植物花样,织锦有各种复杂的几何菱纹,以及织有文字的通幅花纹。西汉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张骞奉命两次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与西方各国的陆路通道,成千上万匹丝绸源源外运,历魏晋隋唐,迄未中断,史称“丝绸之路 ”。于是,中华服饰文化传往世界。自秦而汉,深衣有了一些发展和变化。从东汉社会上层来看,通裁的袍服转入制度化。秦代服制与战国时无大差别,保中国服饰持深衣的基本形制。西汉男女服装,仍沿袭深衣形式。不论单、绵,多是上衣和下裳分裁合缝连为一体,上下依旧不通缝、不通幅;外衣里面都有中衣及内衣,其领袖缘一并显露在外,成为定型化套装。下着紧口大裤,保持“褒衣大裙”风格。足下为歧头履。腰间束带。秦代服制,服色尚黑。汉代有了舆服制度。史书列有皇帝与群臣的礼服、朝服、常服等20余种。服饰上的等级差别已十分明显。主要表现在:①冠服在因袭旧制的基础上,发展成为区分等级的基本标识;②佩绶制度确立为区分官阶的标识。

?  秦代废除了原有的六种冕服,仅留下一种黑色的玄冕供祭祀时使用。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员三品以上穿绿袍、深衣,庶人白袍,多以绢制作。

? ? ? ? 秦人以绿.红.紫.蓝四色为主要流行色.其中绿色最受欢迎.白.黑色很少.秦人很注意上下衣及袖口.领口的色彩相异和搭配.如绿色的上衣.下身穿天蓝或粉紫或红色的裤子,红色的上衣.下穿深蓝色或浅绿色的裤子,绿色的长衣.镶着朱红色的领和袖口,红色的长衣.镶着绿色或粉紫或天蓝色的边缘.这种颜色的搭配采用强烈.鲜艳的对比色.显得明快.热烈.生机盎然。.
? ? ? ? ? 另外.服装的等级色彩不是很明显.例如.军官和士兵的服色没有明显区分.军官中将军与中下级军官之间也无严格界限.他们身着的铠甲由政府统一发放的.所以同一兵种.地位相同的士兵穿的铠甲的形制和颜色比较一致.即:铠甲片为褐色.甲带为红色.其他的衣服.则因为秦代并不统一发放.而因人而异.秦汉时期,男子以袍为贵。袍服属汉族服装古制,秦始皇在位时,规定官至三品以上者,绿袍、深衣。平民穿白袍,都用绢制作。汉代四百年来,一直用袍作为礼服。

? ? ? 帝王仍遵循古代帝王臣僚参加重大祭祀典礼时戴冕冠之规章不改。冕冠其制为:綖板长一尺二寸,宽七寸,前圆后方,冠表涂黑色,里用红、绿二色。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衣纁裳组成,中单素纱,红罗襞积,革带佩玉,大带素表朱里,两边围绿,上朱锦,下绿锦,大绶有黄、白、赤、玄、缥、绿六彩,小绶有白、玄、绿三色;三玉环,黑组绶,白玉双佩,佩剑,朱袜,赤九、赤舄,组成一套完整的服饰。据汉朝制度规定:皇帝冕冠用十二旒,质为白玉,衣裳十二章;三公诸侯七旒,质为青玉,衣裳九章;卿大夫五旒,质为黑玉,衣裳七章;通天冠为皇帝的常服,其衣为深衣制。秦汉帝王的服饰是沿袭战国时期的冕服,它成为中国历史上传统帝王的典型帝服,直到明代。?



? ? ? ? ? ? ? 西汉的官服,只不过是一种长袍而已。而且是一年到头都穿黑色的袍服。官服相同,只能靠冠帽来区分官职的不同和高下。不同的官员佩带的冠不同。加上自周代开始,官员们就要佩带绶带。这种官绶制度在汉代被严格执行着。

? ? ? ? 汉代皇帝冕服、冕冠、赤舄图冕冠,是古代帝王臣僚参加祭祀典礼时所戴礼冠,用作皇帝、公侯等所穿的祭服。冕冠的顶部,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方形冕板,冕板前后垂有“冕旒”。冕旒依数量及质料的不同,是区分贵贱尊卑的重要标志。汉代规定,皇帝冕冠为十二旒(即十二排),为玉制。冕冠的颜色,以黑为主。冕冠两侧,各有一孔,用以穿插玉笄,以与发髻拴结,并在笄的两侧系上丝带,在颌下系结。在丝带上的两耳处,还各垂一颗珠玉,名叫“允耳”。不塞入耳内,只是系挂在耳旁,以提醒戴冠者切忌听信谗言。后世的“允耳不闻”一语,即由此而来。按规定,凡戴冕冠者,都要穿冕服。冕服以玄上衣、朱色下裳,上下绘有章纹。此外还有蔽膝、佩绶、赤舄等。

? ? ? 西汉各级官员的官服一年到头都是黑色的长袍,官职的不同则用冠帽和绶带来加以区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官服基本上沿袭汉代的式样。





? ? ? 袍的样式以大袖为多,袖口部分收的很小,称之为祛,全袖称之为袂,领口、袖口处绣方格纹等,大襟斜领,衣襟开的很低,领口露出内衣,袍服下摆花饰边缘,或打一排密裥或剪成月牙弯曲之状,并根据下摆形状分成曲裾与直裾。



? ? ? 曲裾袍,承接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交领,领口较低,以便露出里衣,袖有宽窄二式,袖口饰有花边,通身紧窄,下长曳地,下摆呈喇叭状,行时不露足。左图为西汉时期的朱红罗曲裾长袍。衣长140cm,袖通长245cm,袖宽36cm,袖口宽25cm,腰宽52cm,下摆宽58cm,领缘宽21cm,袖缘宽35cm,摆缘宽29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



? ? 直裾袍,西汉时出现,东汉时盛行。但初时不能作为正式礼服,《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有“衣敬”之语,显然与内穿裤子无裆,直襟衣遮蔽不严有关。当时的裤子仅有两只裤管套在膝部,用带系于腰间。后因内衣改进,曲裾绕膝,深衣制已为多余,到东汉,直裾逐渐普及,替代了深衣。右图为印花敷彩黄纱直裾袍,衣长132cm,袖通长228cm,袖宽38cm,袖口宽28cm ,腰宽54cm,下摆宽74cm,领缘宽20cm,袖缘宽37cm。湖南省博物馆藏,1972年湖南长沙马王堆1号墓出土。汉代文吏穿曲裾、直裾时,头上必须裹巾帻,再加戴进贤冠。



禅衣

? ? ? 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禅为上下连属,样式与袍略同,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的衬衣,也可以解释为罩在外面的单衣。



? ? ? 裤为袍服之内下身所服,早期无裆,类似今日套裤。后来发展为有裆之裤,称裈。将士骑马打仗穿全裆的长裤,名为大袴。西汉士儒妇女仍穿无裆的袴。汉昭帝时(公元前87年至前75年),大将军霍光专权,上官皇后是霍光的外孙女,为了阻挠其他宫女与皇帝亲近,就买通医官以爱护汉昭帝身体为名,命宫中妇女都穿有裆并在前后用带系住的“穷裤”,穷裤也称“绲裆裤”,以后有裆的裤子就流行开来。汉代男子所穿穷裤,有的裤裆极浅,穿在身上露出脐子,但没有裤腰,裤管很肥大。
?
? ? 平民男子百姓束发髻或戴小帽、巾子,也有戴斗笠,穿交领,衣长至膝,衣袖窄小,腰间系巾带,脚穿靴鞋或赤足。裤角卷起或扎裹腿,以便劳作,总体仍较宽松,也有外罩短袍者。夏天也可赤裸上身,下身穿犊鼻裈,一般是体力劳动者或乐舞百戏之人。据当时规定:百姓一律不得穿杂彩之衣,只能穿本色麻布,直到西汉末年才允许百姓服青绿之衣。








魏晋南北朝服饰

? ?  魏晋南北朝服饰(220~589)魏晋和南北朝时期,等级服饰有所变革,民族服饰大为交融。冠帽已多用文人沿用的幅巾代替,有折角巾、菱角巾、紫纶巾、白纶巾等。魏初,文帝曹丕制定九品官位制度,“以紫绯绿三色为九品之别 ”。这一制度此后历代相沿杂而用之,直到元明。晋代的首服除幅巾为社会沿用之外,有官职的男子还戴小冠子,而冠上再加纱帽的称漆纱笼冠,本是两汉武士之制,传之又传,不仅用于男官员,并流传民间且男女通用。南北朝时,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人民错居杂处,政治、经济、文化风习相互渗透,形成大融合局面,服饰也因而改易发展。北方民族短衣打扮的哑褶渐成主流,不分贵贱、男女都可穿用。女子衣着“上俭下丰”。东晋末至齐、梁间,衣着为襦裙套装,原始于汉代,晋代时具有了上衣短小、下裙宽大的特色。足穿笏头履、高齿履(一种漆画木屐),流行一时。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服饰受汉朝典章礼仪影响,穿起了汉族服装。鲜卑族北魏朝于太和十八年(494)迁都洛阳后,魏孝文帝推行华化政策,改拓跋姓氏,率“群臣皆服汉魏衣冠”。原来鲜卑族穿着夹领小袖衣服,这次改革旧俗,史称“孝文改制”,使秦汉以来冠服旧制得以赓续,推动了中华服饰文化的发展。






隋唐官服

? ? ? ?  隋唐服饰(581~907)隋唐时期,中国由分裂而统一,由战乱而稳定,经济文化繁荣,服饰的发展无论衣料还是衣式,都呈现出一派空前灿烂的景象。彩锦,是五色俱备织成种种花纹的丝绸,常用作半臂和衣领边缘服饰。特种宫锦,花纹有对雉、斗羊、翔凤、游鳞之状,章彩华丽。刺绣,有五色彩绣和金银线绣等。印染花纹,分多色套染和单色染。隋唐时期男子冠服特点主要是上层人物穿长袍,官员戴幞头、百姓着短衫。直到五代,变化不大。天子、百官的官服用颜色来区分等级,用花纹表示官阶。隋唐女装富有时装性,往往由争奇的宫廷妇女服装发展到民间,被纷纷仿效,又往往受西北民族影响而别具一格。隋唐时期最时兴的女子衣着是襦裙,即短上衣加长裙,裙腰以绸带高系,几乎及腋下。隋唐女子好打扮。从宫廷传开的“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半臂历久不衰,后来男子也有穿着的。当时还流行长巾子,系用银花或金银粉绘花的薄纱罗制作,一端固定在半臂的胸带上,再披搭肩上,旋绕于手臂间,名曰披帛。唐代妇女的发饰多种多样,各有专名。女鞋一般是花鞋,多用锦绣织物、彩帛、皮革做成。唐人善于融合西北少数民族和天竺、波斯等外来文化,唐贞观至开元年间十分流行胡服新装。

? ?  隋唐时期帝王官员礼服制度有了重大改变,形成了十分完备且等级森严的体系。

? ? ? 隋朝改革了北周的冕服形式后将它定型,隋代末年,隋炀帝又下令用颜色来区分官员和平民的衣着,限定五品以上的官员可以穿紫袍,六品以下的官员分别用红、绿两色,小吏们用青色,平民用白色,屠夫商人只许穿黑色衣服,士兵穿黄袍。

? ? ? 唐代继承了隋代的冕服定制。规定了群臣的礼服有10种,只在盛大的典礼中穿。在其它的日子里,皇帝百官都另外穿统一规定的朝服、公服及常服。朝服,是朝见时穿的服装,只限七品以上的官员穿用。公服又叫省服,它与朝服基本相同,但更为简便一些。常服是一种圆领窄袖,左右开衩的长袍。

? ? ? 唐朝官服也分颜色:三品以上紫袍;五品以上绯袍;六品以下绿袍。官吏有职务高而品级低的,仍按照原品服色。这种服色制度,到清代才完全废除,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后,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

? 宋代官服色调趋于单一.有向质朴.洁净.自然方向倾斜的趋势。

 宋朝统一全国后,在宋太祖建隆二年,颁布了新的服饰制度。宋代的官服仍分为祭服、朝服和常服三种。祭服维持唐代的式样,但各种的等级略有降低。宋初,朝服的式样仍与唐代朝服相同,仅将进贤冠的梁数做了改变,由二梁开始,直至五梁。到元丰二年,宋神宗废除了隋唐以来依照官员品级确定冠绶的规定改由官员职位决定服饰,共分为七等冠绶。 从宋代开始,官员穿朝服,必定在脖子上套一个上圆下方的饰物,叫作方心圆领。宋代的常服继承了唐代的衣式,并和唐代一样,常服靠颜色来区别品级。 宋代官服中变化最大的是头的幞头。唐代的软幞头在宋代变成了硬胎硬脚的一种帽子,有了固定的形状。胎架用铁丝和竹篾制成,外面罩漆纱。官员最常戴的是直脚幞头,脑后有两根直尺一样的脚,水平伸出。开始较短,后来越伸越长,甚至有一丈长。至于低级吏员和皂隶,服装较为简单,衣裾较短,衣袖较窄,戴的多是脚向上弯起的交脚幞头。










宋辽夏金元服饰

 宋辽夏金元服饰(947~1368)宋代基本保留了汉民族服饰的风格,辽、西夏、金及元代的服饰则分别具有契丹、党项、女真及蒙古民族的特点。各民族服饰再度交流与融合。宋代服饰大致有官服、便服、遗老服等三式。宋代官服面料以罗为主,政府因五代旧制,每年要赠送亲贵大臣锦缎袍料,分七等不同花色。官服服色沿袭唐制,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官服服式大致近于晚唐的大袖长袍,但首服(冠帽等)已是平翅乌纱帽,名直脚幞头,君臣通服,成为定制。宋代官服又沿袭唐代章服的佩鱼制度,有资格穿紫、绯色公服的官员都须在腰间佩挂“鱼袋”,袋内装有金、银、铜制成的鱼,以区别官品。“方心曲领”也是朝服的特征,即朝服项间套上圆下方的饰物。宋代官员公服、制服之外的日常便服,主要是小袖圆领衫和帽带下垂的软翅幞头,依然唐式,脚下却改着更便于平时起居的便鞋。宋代遗老的代表性服饰为合领(交领)大袖的宽身袍衫、东坡巾。袍用深色材料缘边,以存古风。东坡巾为方筒状高巾子,相传为大文学家苏东坡创制,实为古代幅巾的复兴,明代的老年士绅还常戴用。宋代民间首服也有种种流行。男子流行幞头、幅巾,女子则流行花冠和盖头。妇女发式和花冠,是当时对美追求的重点,最能表现宋代装束的变化。唐及五代的女子花冠已日趋危巧,宋代花冠再加发展变化,通常以花鸟状簪钗梳篦插于发髻之上,无奇不有。辽、西夏、金分别为中国古代契丹、党项、女真民族建立的政权,其服饰反映了在与汉民族进行长期文化交流中,各自发扬民族传统的发展轨迹。党项族妇女多着翻领胡服,领间刺绣精美。契丹、女真族一般穿窄袖圆领齐膝外衣,足下着长统靴,宜于马上作战射猎;妇女穿窄袖交领袍衫,长齐足背,都是左衽,正与汉人相反,所习惯穿用的钓墩传到内地曾广为流行。辽金政权考虑到与汉族杂处共存的现实,都曾设“南官”制度,以汉族治境内汉人,对汉族官员采用唐宋官服旧制。辽代以丝绸官服上山水鸟兽刺绣纹样区分官品,影响到明清官服的等级标识,金代则以官服上花朵纹样大小定尊卑,品级最低的用无纹或小菱纹的芝麻罗。契丹、女真男服因便于行动,也为汉人采用。元代于延钓元年(1314)参酌古今蒙汉服制,对上下官民服色等作了统一规定。汉官服式仍多为唐式圆领衣和幞头; 蒙古族官员则穿合领衣,戴四方瓦楞帽;中下层为便于马上驰骋,最时兴腰间多褶的辫线袄子(圆领紧袖袍,宽下摆、折褶、有辫线围腰),戴笠子帽。元代纺织物有纳石矢金锦、浑金搭子、金段子、兜罗锦、三棱罗、大绫、小绫、南绢、北绢、木锦布、番锦布……种种名目。元代每年举行10余次大朝会,届时万千官员穿同一颜色、式样并加饰纳石矢金锦珠宝的高级礼服,称作质孙服,糜费为历朝少有。这种服式到明代却被用作差役服装。



元代官服

? ? ? ?  元朝地域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元代在唐宋官服式样的基础上确定了和它们大致相似的冕服、朝服、公服。









明代官服

? ? ? ?  明清服饰(1368~1911)明代以汉族传统服装为主体,清代则以满族服装为大流。而两代上下层社会的服饰均有明显等级。上层社会的官服是权力的象征,历来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自唐宋以降,龙袍和黄色就为王室所专用。百官公服自南北朝以来紫色为贵。明朝因皇帝姓朱,遂以朱为正色,又因《论语》有“恶紫之夺朱也”,紫色自官服中废除不用。最有特色的是用“补子”表示品级。补子是一块约40~50厘米见方的绸料,织绣上不同纹样,再缝缀到官服上,胸背各一。文官的补子用鸟,武官用走兽,各分九等。平常穿的圆领袍衫则凭衣服长短和袖子大小区分身份,长大者为尊。明代官员的主要首服沿袭宋元幞头而稍有不同。皇帝戴乌纱折上巾,帽翅自后部向上竖起。官员朝服戴展翅漆纱幞头,常服戴乌纱帽。受到诰封的官员妻、母,也有以纹、饰区别等级的红色大袖礼服和各式霞披。此外,上层妇女中已着用高跟鞋,并有里高底、外高底之分。明代普通百姓的服装或长、或短、或衫、或裙,基本上承袭了旧传统,且品种十分丰富。服饰用色方面,平民妻女只能衣紫、绿、桃红等色,以免与官服正色相混;劳动大众只许用褐色。一般人的帽,除唐宋以来旧样依然流行外,朱元璋又亲自制订两种,颁行全国,士庶通用。一种是方桶状黑漆纱帽,称四方平定巾;一种是由六片合成的半球形小帽,称六合一统帽,取意四海升平、天下归一。后者留传下来,俗称瓜皮帽,系用黑色绒、缎等制成。清王朝时,以暴力手段推行剃发易服,按满族习俗统一男子服饰。顺治九年(1652),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从此废除了浓厚汉民族色彩的冠冕衣裳。明代男子一律蓄发挽髻,着宽松衣,穿长统袜、浅面鞋;清时则擞发留辫,辫垂脑后,穿瘦削的马蹄袖箭衣、紧袜、深统靴。但官民服饰依律泾渭分明。清代官服主要品种为长袍马褂。马褂为加于袍的外褂,因起源于骑马短衣而得名,特点是前后开衩、当胸钉石青补子一方(亲王、郡王用圆补)。补子的鸟兽纹样和等级顺序与明朝大同小异。清代官帽与前朝绝然不同,凡军士、差役以上军政人员都戴似斗笠而小的纬帽,按冬夏季节有暖帽、凉帽之分,还视品级高低安上不同颜色、质料的“顶子” ,帽后拖一束孔雀翎。翎称花翎,高级的翎上有“眼”(羽毛上的圆斑),并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别,眼多者为贵,只有亲王或功勋卓著的大臣才被赏戴。皇帝有时还赏穿黄马褂,以示特别恩宠。影响所及,其他颜色的马褂遂在官员士绅中逐渐流行,成为一般的礼服。四、五品以上官员还项挂朝珠,用各种贵重珠宝、香木制成,构成清代官服的又一特点。

? ?  明代文武官服补子,洪武二十六年(1393)以后,朝延官吏,不论文武,不论级别,都必须按规定在袍服的胸前和背后缀一方补子,文官用禽,武官用兽,以示差别,这是明代官服中最有特色的装束。

? ?  明代发明的补子,清代沿用,但形制上有些区别。明代补子织在大襟袍上,所以补子前后都是整块。清代补子是缝在对襟褂上的,因此补子前片都在中间剖开,成两个半块。明代补子以素色为多,底子大多为红色,上用金线盘成各种图案;五彩绣补较少见。清代补子大多用彩色,底子颜色很深,有绀色、黑色和深红等。明代补子四周,一般不用边饰。清代补子都装饰有花边。明代有些文官(如四、五、七、八、九品)的补子,常织绣一对禽鸟。而清代的补子都绣织单只禽鸟。清代命妇礼服也缀有补子,所绣纹饰,视其夫或子的品级而定。武官之母、妻则不用兽纹,只用鸟纹,且尺寸略小,长宽约24厘米左右。

? ?  明代文官服补子:文官一品用仙鹤,二品用锦鸡,三品用孔雀,四品用云雁,五品用白鹇 (一种产于我国南部的观赏鸟),六品用鹭鸶,七品用鸂鶒 (古时指像鸳鸯似的一种水鸟),八品用黄鹏,九品用鹌鹑,杂职用练鹊。法官 (风宪官)用獬豸(古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 ?  明代武官服补子: 武官一品、二品用狮子,三品用虎,四品用豹,五品用熊,六品、七品用彪,八品用犀牛,九品用海马。

? ?  杂职用练鹊。法官(风宪官)用獬豸(古丁代传说中的异兽,能辨别曲直,用角争斗)。定职官常服用补子为:公候、驸马、伯,用麒麟、白泽。

? ? 清朝补服,也叫“补褂”,为无领、对襟,其长度比袍短、比褂长,前后各缀有一块补子,清朝补子比明朝略小,是清代主要的一种官服,穿着的场所和时间也较多。

? ? ? 凡补服都为石青色。而以金、银等彩线绣成补子是不同的图案,文官绣鸟,武官绣兽。缀于官服的前胸和后背。




?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打敗了元朝帝國,也廢止了元代的服飾制度,從皇帝到老百姓,都做了大規模的調整。大臣們參考周、漢、唐、宋的服飾形式,加以修改,先後試用了二十多年,才在洪武二十六年(西元一三九三年),確立了基本的款式。

? ? ? 明代袍的顏色,也分等級。一至四品官穿緋色(大紅),五至七品官用青色,八品以下用綠色。官袍圓團花紋直徑的大小也區分等級,一品用大獨科花,直徑五寸;以下品級用品,隨品級大小而縮小。

? ? ? 官袍的補子,也依照官階的大小有一定的圖像:

一、公、侯、駙馬、伯用麒麟補、白澤補(白澤、麒麟,是神話動物或古代絕種的動物)。

二、文官,一品畫仙鶴的補子。二品畫咫u。三品畫孔雀。四品畫雲雁。五品畫白鷴。六品畫鷺鷥。七品畫鸂鸂。八品畫黃鸝。九品畫鵪鶉。雜職畫練鵲。風憲官畫懈廌。

三、武官,一品、二品畫獅子。三品、四品畫虎豹。五品畫熊羆。六品畫彪。七品也畫彪。八品畫犀牛。九品畫海馬。

一、二品官服補子實物


明代官袍圓團紋,除了龍團紋,還有蟒衣(四個爪的龍)、飛魚(有翅膀和魚尾巴的龍)和鬥牛(頭上有兩隻彎角的龍),以及麒麟的紋路,穿這一些花紋大紅袍的人,都是一、二品到公、侯、伯、駙馬以上的高官。



? ? ?  明代官像補子,有許多是直接繡在衣服胸腹部位上,沒有另外繡貼一個方塊補子,大概是通用,或者官補子規定未全盤流行。不過在婦女官補子表現上卻很普遍。而同一家的婦女,補子的禽鳥樣,有時是左右對稱。

? ?  我們可以從官服的補子禽獸文樣知道官品的階級。以下我們來探討它的職稱

1.正一品官:太師、太傅、太保、宗人令、宗正宗人、左右都督,都屬於正一品的官職。官階,初授特進榮祿大夫,陞授特進光祿大夫。勳位,文官叫左柱國,武官叫右柱國。

2.從一品官:包括少師、少傅、少保和太子太師、太傅、太保以及都督同知。官階,初授榮祿大夫,陞授光祿大夫。勳位,文、武官都叫柱國。

3.正二品官:太子太師、少傅、少保、六部(吏、戶、禮、兵、工、刑)尚書、都御史、都督僉事、正留守都督指揮使、衍聖公(孔子的後代)都是正二品官。文官初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武官初授驃騎將軍,陞授金吾將軍,加授龍虎將軍。勳位,文官叫正治上卿,武官叫上護軍。

4.從二品官:布政指揮同知。文官初授中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武官初授鎮國將軍,陞授定國將軍,加授奉國將軍。勳位,文官叫正治卿,武官叫護軍。

5.正三品官:太子賓客、侍郎、副都御史、通政使、大理卿、太常卿、簷事府尹、按察使、副留守都指揮、僉事指揮使。文官初授嘉議大夫,陞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武官初授昭勇將軍,陞授昭毅將軍,加授昭武將軍。勳位,文官叫治資尹,武官稱上輕車都尉。

6.從三品官:光祿、太僕、參政、苑馬卿、呤埂⒘羰刂笓]同知衛、指揮同知宣慰使。文官初授亞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武官初授懷遠將軍,陞授定遠將軍,加授安遠將軍。勳位,文官叫治資少尹,武官叫輕驥都尉。

7.正四品官:僉都御史、太僕、通政太常、苑馬少卿,少詹太常、京府丞副使、鴻臚卿、知府衛指揮僉事、宣慰同知。文官初授中順大夫,陞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武官初授明威將軍,加授廣威將軍。勳位,文官叫贊治尹,上騎都尉。

8.從四品官:祭酒、參議咚尽⑿扛笔埂⑿麚帷N墓俪跏诔写蠓颍吺诔h大夫,加授朝清大夫;武官初授宣武將軍,陞授顯武將軍,加授信武將軍。勳位,文官叫贊治少尹,武官稱中騎都尉。

9.正五品官:華蓋殿、謹身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春坊的大學士、翰林學士、庶子通政參議、大理寺丞、尚寶卿、光祿少卿、太醫院使、郎中欽天上林監正、寺中宗人經歷、按察僉事府同知、長史、儀衛正、正千戶宣慰僉事、宣撫同知。文官初授奉議大夫,陞授奉政大夫;武官初授武德將軍,陞授武節將軍。勳位,文官叫治少尹,武官叫驍騎尉。

10.從五品官:侍讀、侍讀學士、諭德洗馬、尚寶、鴻臚少卿、員外、五府經歷、知州、吒薄⒄崤e、京府判、衛所鎮撫、副千戶、儀衛副、招討使、宣撫、副安撫使。文官初授奉訓大夫,陞授奉直大夫;武官初授武略將軍,陞授武毅將軍。勳位,文官叫協正庶尹,武官叫飛騎尉。

11.正六品官:大理寺正詹事丞、中允侍講、侍讀、司業、太常、都察院留守、尚寶司丞、大僕寺丞、京知縣、司都司經歷、通判、上林欽天監副、五官正、太醫院判、兵馬指揮、斷事百戶典仗審理、正神樂觀提點長官、副招討宣撫僉事。文官初授奉直郎,陞授承德郎;武官初授昭信校尉,陞授承信校尉。

12.從六品官:贊喜司直郎、修撰、光祿、鴻臚寺丞、大理寺副署正、京府推官、布政司經歷、正理問、吲小⒅萃⒄崤e安府副長官。文官初授承務郎,陞授儒林郎,吏目:宣德郎;武官初授忠顯校尉,陞授承信校尉。

13.正七品官:都給事中、編修、監察御史、大理評事、行人司正、五府都察院留守、司都司都事通政、司按察司經歷、太常博士、典簿、兵馬副、營膳正、京縣丞、府推官、知縣、副斷事審理、副安撫僉事、蠻夷長官。文官初授承事郎,陞授文林郎,吏稱:宣義郎;武官初授忠靖校尉,陞授忠勇校尉。

14.從七品官:檢討給事中、中書舍人、行人司副、光祿典簿、署丞詹事、太僕主簿、京府經歷、靈臺郎、祠祭署奉祀、州判、副提舉、問衛咚拘拷洑v、布政司都事副理、蠻夷副長官。文官初授從仕郎,陞授徵仕郎;武官初授敦武校尉,陞授修武校尉。

15.正八品官:國子監丞、行人部院司照磨、五經博士、通政司衛、按察司咚局隆⒕┛h欽天監、主簿、御醫、保章正、協律郎、營膳副、王府典膳奉祀等所正府經歷、縣丞。文官初授迪光郎,陞授修職郎;武官沒有正八品以下的官階。

16.從八品官:翰林典籍、光祿事監事、典簿博士、國子助教、鴻臚主簿、京府咚局隆㈥鼔卣艏朗痨胴⒉颊菊漳ァ⑼醺渖欧铎氲人毙麚峤洑v、知觀。文官初授迪功郎,陞授修職佐郎。

17.正九品官:校書、倚書、國子學正、部院司檢校、鴻臚署丞、上林典署監候司歷、營膳丞、各館局大使、京府照磨、贊禮郎、奉鑾府、縣主簿、宣慰安撫知事。文官初授將仕郎,陞授登仕郎。

18.從九品官:待詔、詹事、上林錄事、司諫通事舍人、正字司務、國子學錄、國子典籍、鳴贊序班、韶舞司樂、五官司晨、漏刻博士、京府檢校、京縣典史、院司衛州所各吏目、內外教授、府照磨、司獄、巡檢、驛丞、各大使副使、僧道陰陽雜職。文官初授將仕佐郎,陞授登仕佐郎。

19.未入流的官:包括孔目、國子典館、儒學正、教諭、訓導長官、司吏目、府檢校、縣典吏等。

做官人家的太太叫「命婦」,也依官人的等級不同,稱謂也不一樣:

1. 一、二品都可稱「夫人」。
2. 三品叫「淑人」。
3. 四品叫「恭人」。
4. 五品叫「宜人」。
5. 六品叫「安人」。
6. 七品叫「孺人」。

官像畫中的主,角許多是穿官便服的,看不出官像的品階。如果是夫妻合繪,就可從女主角的稱謂上,判斷男主角官品的階級。








清代官服

?
  清代官员的礼帽十分特殊,就是人们很熟悉的拖着羽毛长翎的圆顶大帽。它分为两种:一种是从8月戴到来年2 月,叫暖帽,另一种在3月至8月戴 ,叫作凉帽。暖帽为圆形,中间圆顶官服
,周边有一道宽折檐,用黑色的呢料、绒布或绸缎制成。帽檐是貂皮、海龙皮、狐皮等名贵皮料做成。帽子顶上缀有红色的帽纬,中央装着顶珠。顶珠用宝石、珊瑚、金、银等制作,是区分官品高下的重要标志。凉帽是一个圆锥体的笠帽,用玉草或藤丝、竹丝编成。外面罩上罗纱,缀有红色帽帏,加有顶珠。皇帝的帽子最为华贵,有3层帽顶,上面嵌有金龙。冠顶用金丝嵌制,上镶4条金龙,每条龙都口衔宝珠,冠顶中央嵌1颗大珍珠,周围也嵌有珍珠宝石。 马蹄袖,本名"箭袖",是武士射箭时挡在手部的防护衣物。外形酷似一只马蹄。它装在清人常穿的开衩箭衣袖口上,平时可以翻起,行礼时放下来盖住手。它是清人特别看重的满族民族服饰。

 ?  满族袍褂是最主要的礼服,它与汉族袍服明显不同,上身紧窄贴身,袖子较细瘦,下身的前后左右开衩,这也是有等级限制的。皇室袍子开四衩,官员百姓的袍褂只许在前后开两衩。袍子均为圆领,右衽。皇帝的礼服袍子用明黄色,绣有龙纹。官员和命妇们穿绣有蟒纹的袍子。

  在袍服外面加穿外褂,是满族服装的一大特征。外褂比袍子短,一般是对襟、圆领、袖子较宽松,袖口平齐。马褂是一种非常短小的外褂,长不及腰,袖子不过肘部。对襟马褂也经常被当作宫中礼服穿用。黄色的马褂最为尊贵。与马褂相近的还有马甲,这也是由骑射生活决定的衣服式样。马甲没有袖子,主要贴穿,用以保暖,后来逐渐成了外衣。

? ? ? ?  清代官服以顶戴花翎显示其不同的身份和地位.男子的服饰以长袍马褂最为流行.妇女服饰在清代可谓满.汉服饰并存.满族妇女以长袍为主.汉族妇女则仍以上衣下裙为时尚.






品级

官职
正一品 领侍卫内大臣
从一品 将军,督统,提督
正二品 副督统,总兵
从二品 副将
正三品 参将
从三品 游击
正四品 都司
从四品 城门领
正五品 守备
从五品 守御所千总
正六品 门千总,营千总
从六品 卫千总
正七品 把总
从七品 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外委千总
从八品 委署骁骑尉
正九品 外委把总
从九品 额外外委
未入流
武官无未入流



一品武职麒麟补服
建威将军、领侍卫内大臣、銮仪卫掌卫事大臣、八旗都统、各省驻防将军、
提督等均穿戴一品麒麟补服。
二品武职狮子补服
武显将军、左右翼前锋统领、八旗扩军统领、九门提督、八旗副都统、
各省驻防副都统、总兵、散秩大臣等均穿戴二品狮子补服。
三品武职豹补服
一等侍卫、圆明园营总、扩军参领、骁骑参领、陵寝总管、围场总管、
参将、一等扩卫、驻防协领、游击等均穿戴三品豹补服。
四品武职虎补服
二等侍卫、佐领、南苑总管、宫殿总管太监、都司、指挥金事等均穿戴四品虎补服。
五品武职熊罴补服
三等侍卫、步军副尉、关口守御、守备、守御所千总等均穿戴五品戚罴礼服。
六品武职彪补服
蓝翎侍卫、亲军校、骁骑校、门千总、营千总、卫千总、步军校等均穿戴六品彪补服。
七、八品武职犀牛补服
城门更、游牧正尉、把总、武信骑尉、奋武校尉、委署亲军校等均穿戴七品犀牛补服。
九品武职海马补服
修武校尉、各营蓝翎长、外委把总、额外外总等均穿戴九品海马补服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正一品:
文职京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职外官:无


从一品:
文职京官:少师、少傅、少保、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协办大学士、各部院尚书、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职外官:无
武职京官:提督九门步军巡捕五营统领、内大臣
武职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正二品:
文职京官: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内务府总管
文职外官:各省总督
武职京官:左右翼前锋营统领、八旗护军统领、銮仪使
武职外官:副都统、总兵

从二品:
文职京官:内阁学士、翰林院掌院学士
文职外官: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职京官:散秩大臣
武职外官:副将


正三品:
文职京官:督察院左右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职外官:顺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职京官: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
骁骑参领、王府长史
武职外官: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从三品:
文职京官:光禄寺卿、太仆寺卿
文职外官:都转盐运使司运使
武职京官: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护卫
武职外官:游击、五旗参领、协领、宣慰使、指挥同知


正四品:
文职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仆寺少卿、鸿胪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给事中
京职外官: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
武职京官:二等侍卫、云麾使、副护军参领、副前锋参领、副骁骑参领、
太仆寺马厂驼厂总管、贝勒府司仪长、侍卫领班
武职外官:防守尉、佐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

从四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国子监祭酒
文职外官:知府、土知府、盐运使司运同
武职京官:城门领、包衣副护军参领、包衣副骁骑参领、包衣佐领、
四品典仪、二等护卫
武职外官: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参议、光禄寺少卿、给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医院院使
文职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隶州知州
武职京官:三等侍卫、治仪正、步军副尉、步军校、监守信礮官、分管佐领
武职外官: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慰使司佥事、宣抚使司同知、千户

从五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读、翰林院侍讲、鸿胪寺少卿、司经局洗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员外郎
文职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
武职京官:四等侍卫、委署前锋参领、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鸟熗护军参领、
委署前锋侍卫、下五旗包衣参领、五品典仪、印物章京、
三等护卫
武职外官:守御所千总、河营协办守备、安抚使、招讨使、宣抚使司副使、
副千户


正六品:
文职京官:内阁侍读、左右春坊中允、国子监司业、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经历、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经历、
太常寺满汉寺丞、钦天监监判、钦天监汉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乐署署正、僧录司左右善事、道录司左右正一
文职外官:京府通判、京县知县、通判、土通判
武职京官:兰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前锋校、护军校、鸟熗护军校、
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武职外官:门千总、营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副招讨使、
长官使、长官、百户

从六品:
文职京官:左右春坊赞善、翰林院修撰、光禄寺署正、
钦天监满洲蒙古五官正、汉军秋官正、和声署正、
僧录司左右阐教、道录司左右演法
文职外官:布政司经历、理问、允判、直隶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职京官:内务府六品兰翎长、六品典仪
武职外官:卫千总、安抚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编修、大理寺左右评事、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丞、
内阁典籍、通政司经历、知事、太常寺典籍、太仆寺主薄、
部寺司库、兵马司副指挥、太常寺满洲读祝官、赞礼郎、
鸿胪寺满洲鸣赞
文职外官:京县县丞、顺天府满洲教授、训导、知县、按察司经历、教授
武职京官:城门史、太仆寺马厂协领
武职外官:把总、安抚使司佥事、长官司副长官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声署署丞
京职外官:京府经历、布政司都事、盐运司经历、直隶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职京官:七品典仪
武职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职京官:司务、五经博士、国子监学正、学录、钦天监主薄、太医院御医、
太常寺协律郎、僧录司左右讲经、道录寺左右至灵
文职外官:布政司库大使、盐运司库大使、盐道库大使、盐课司大使、
盐引批验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经历、县丞、士县丞、
四氏学录、州学正、教谕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外委千总

从八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典薄、国子监典薄、鸿胪寺主薄、钦天监挚壶正、
祀祭署祀丞、神乐署署丞、僧录司左右觉义、道录司左右至义
文职外官:布政司照磨、盐运司知事、训导
武职京官:八品典仪、委署亲军校、委署前锋校、委署护军校、委署骁骑校
武职外官:无


正九品:
文职京官:礼部四译会同馆大使、钦天监监侯、司书、太常寺汉赞礼郎
文职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县主薄
武职京官:各营兰翎长
武职外官:外委把总

从九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侍诏、满洲孔目、礼部四译会同官序班、国子监典籍、
鸿胪寺汉鸣赞、序班、刑部司狱、钦天监司晨、博士、
太医院吏目、太常寺司乐、工部司匠
文职外官;府厅照磨、州吏目、道库大使、宣课司大使、府税课司大使、
司府厅司狱、司府厅仓大使、巡检、土巡检
武职京官:太仆寺马厂委署协领
武职外官:额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职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库使、礼部铸印局大使、兵马司吏目、
崇文门副使
文职外官:典史、土典史、关大使、府检校、长官司吏目、茶引批验所大使、
盐茶大使、驿丞、土驿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县仓大使
武职京官:无
武职外官:百长、土舍、土目





? ?  清朝以马上得天下,服饰也体现了这种观点,整个臣子如同一匹马:袖子是马蹄袖,跪下,双手伏地,如同一匹马状;朝珠就是马缰绳;补子就是马鞍。

1、王子服饰
亲王朝服:绣五爪金龙四团,前后正龙,两肩行龙,用石青色;大臣补服也用石青色。
郡王朝服:绣五爪行龙四团,前后二团两肩各一团。
贝勒朝服:绣四爪正蟒前后各一团。
贝子朝服:绣五爪行蟒前后各一团。固伦公主的额驸(驸马爷)也穿同样朝服。
镇国公朝服:绣五爪正蟒方形补子,前后各一片。
辅国公、和硕额驸、民公(非皇族之大臣因功而受封公爵者,分三等如岳钟琪因平定青海被封为二等威信公)、侯、伯等,都穿五爪蟒补子的朝服。

2、文官服饰
一品:绣仙鹤
二品:绣锦鸡
三品:绣孔雀
四品:绣云雁
五品:绣白鹇
六品:绣鹭鸶
七品:绣鸿漱
八品:绣鹌鹑
九品:绣练雀

3、武官
一品、镇国将军:绣麒麟
二品、辅国将军:绣狮
三品、奉国将军、一等侍卫:绣豹
四品、奉恩将军、二等侍卫:绣虎
五品、三等侍卫:绣熊
六品、蓝翎侍卫:绣彪
七品:绣犀
八品:绣犀
九品:绣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清代的服饰禁异(作者:何志华)


  古代冠服,上自皇帝、后妃,中至文武百官、命妇,下至庶人、乐妓、僧道、农夫、商贾,都有系统规定。服装是人类文明生活的首要支柱,跟随着思想统治的日益严厉,服装的章身功能也被置于更加重要的位置。历朝历代都把章服定为制度,以法令的形式加以推行。如清代满、汉官民服色均有定制,崇德元年(1636)定:亲王以下臣民等均不得用黄色。顺治八年(1651)定:凡官民披领、荷包、腰带、靴底牙缝不得用黄色,朝服、便服表里均不得用黄色和香色。顺治九年(1652)定:凡黄色、秋香色上赐者许用外,余者禁用,亦不得制被、褥、幔帐,若有越用及存留者,系官照品议罚,常人鞭责等。

  明黄色在清代只有皇帝享用,其他臣民是绝对禁止使用的。《清史稿·舆服制二》:“皇帝龙袍色用明黄。领袖俱用石青色,片金缘。”又:“皇后朝服制之三皆明黄色。”“除帝后其余人员一律不得服用此色。”皇子、嫔妃礼服通常只用绛色、香色及金黄色以示差别。这是清代服色的禁异。

  服饰的禁异更不得越章滥服,袍凡四开衩者仅限于皇室、宗室服用,余者皆穿两开衩,宗室束黄腰带,觉罗系红腰带,异姓不得束用。皇帝赏者不在禁例。宗室或觉罗不系黄、红带在街市闲游者查处。官补中的团补惟宗室的亲王至贝子可用,又分四团补、两团补。官员则用方补,黄马褂非因职任或上赐者不得服用。革除者不得服用原品级冠服,貂皮不得赏赐五品以下官员。

  清代满族服饰原料有严格规定,也不得越章滥用。五品以下不得用蟒缎、妆缎、貂皮、猞猁狲皮等;八品官以下不得用大花缎、纱及白豹、天马等皮;奴仆、优伶、皂隶不准用纺、丝、绸、绢、缎、纱、绫、罗及各种细毛,冬帽不得用貂皮。

  康熙元年(1662)题准军民等不得用蟒缎、妆缎、金花缎、片金缎、倭缎及貂皮猞猁狲皮、狐肷。康熙十一年(1672)题准举人、贡生、监生、生员不得用貂皮、猞猁狲皮、白貂皮、蟒缎、妆缎、金花缎。护军、领催,未入流笔帖式不准用狐肷、缎、纱及缎靴,靴上不得缘绿斜皮。革职者不得用貂皮、猞猁狲皮、蟒缎。

  乾隆二十年(1755)定,各衙门与隶等役及民间奴仆长随不得用缎、纱及各种细皮,违者治罪。

清朝时期的官服都是由“江南织造局”来完成制作的,一般的裁缝是不能制作官服的。“补子”的绣法复杂多样:线外包金银的叫做平金绣,在夏服上用的叫戳纱绣,只用彩线而线外不包金银的叫彩绣,还有打籽绣等多种方式.









清代朝珠等级制


朝珠的由来

  朝珠原是佛教数珠的发展,清代皇帝祖先信奉佛教,梵文称满洲为“曼殊”的转音,佛教徒对清朝皇帝有“曼殊师利”大皇帝之称,“曼殊师利”就是文殊菩萨。因此,清代冠服配饰中的朝珠也和佛教数珠有渊源。按清代冠服制度,君臣、命妇凡穿朝服或吉服必于胸前挂朝珠。

  朝珠是古代官服中特有的饰物,由佛珠衍化而来,亦108颗。按照清代的制度,在佛珠上增加一些配件,并与官服中的顶带花翎(即帽顶、翎管、花翎)、补子、朝靴等相配合,精美典雅,琢磨精细,镇配亦讲究。清代朝珠多以翡翠、蜜蜡、珊瑚、琥珀、绿松石、桃核(雕刻)等世间珍物顶制。朝珠除1O8颗珠之外,还须加上佛头、记捻、背云、坠角等用丝线编织的长带贯穿之,用以佩带。

  清代的制度规定:皇帝、宗室、王公、异性世爵侯以下至文官五品,武宫四品以上本人及妻室或儿女穿着朝服时,可以配挂朝珠,称文五、武四。因此,清代文武百官在上朝时,够上等级者方可佩用朝珠,是显示身份和地位的标志之一。

皇帝专用的东珠朝珠



朝珠的编制规范


  朝珠的色泽必须匀净,彼此间色差变化不大,温润细腻,光洁晶莹,每颗珠的直径均在12毫米左右。不可有大的误差。联缀时,每27颗珠间嵌入一颗优质的由其它色泽的宝石制成的朝珠“佛头”为间隔,佛头共4颗,直径比朝珠大一倍,即25毫米。4颗佛头色泽和大小一致,圆浑敦实,洁净纯正,其色泽与朝珠对比强烈,鲜丽明艳,彼此衬托相映成趣,犹如画龙点睛,神采飞扬。

  朝珠上还加有多种装饰,朝珠顶端的一个佛头,其穿孔的方式与所有的朝珠、佛头不一样,作倒置的“T”字形穿孔,即把朝珠串的二头各从对穿的孔的一头穿进,而都从中间上部的孔中收出,合二为一,接着再紧贴一颗长约2、4至2.5厘米,宽约1.2一1.6厘米的葫芦状佛头塔,佛头塔的顶端用阔丝带系缀有一块用银丝珐琅裹着的宝石大坠子,在佛头塔与大坠子中间还垂有一块大小约4—6厘米长,5—7厘米宽的厚薄不一的椭圆形宝石,谓之“背云”。

  有珍贵的背云仅是一块大尺寸的红批霞;有的则是在银丝珐琅(烧蓝)的底盘上再镶嵌1至5块多种色彩的小宝石。葫芦状佛头塔的两侧又有三串宝石或红珊瑚或珍珠(天然海珠)的小珠串,每串10粒,珠串的末端各有用银丝珐琅裹着宝石的小坠角,统称谓“记捻”。朝珠的材质珍稀高贵,一般都以光素的形态出现,着意表现它的材质,以显其气质非凡。

  朝珠由108粒珠贯穿而成,每隔27粒穿入1粒材质不同的大珠,称为“佛头”,与垂于胸前正中的1粒佛头相对的1粒大珠为“佛头塔”,由佛头塔缀黄绦,中穿背云,末端坠一葫芦形佛嘴。背云和佛嘴垂于背后。在佛头塔两侧缀有三串小珠,每串有小珠十粒,名为纪念(或称之为“三台”,当时称尚书为中台、御史为宪台、谒者即言官为外台。又一说天子有三台,即观天象的灵台、观四时施化的时台、观鸟兽鱼龟的囿台。寓意圣明高贵)。一侧缀两串,另一侧缀一串,两串者男在左,女在右。



朝珠佩戴的规范

  清代帝后、王公大臣和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等,穿朝服或吉服时,都要佩带朝珠,挂在颈上,垂于胸前。根据《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有些文吏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在一些特殊场合虽然也可悬挂朝珠,但礼毕即不准使用,平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许佩挂朝珠。

  朝珠的备挂有定式,将朝珠挂于颈项之中。分前胸与后背两部分,以佛头紧贴后颈与后脑相垂直。前胸部分的尺寸为1.2xl08+25x4= 1396厘米。再加上珠粒的间隔和联系的小配件应在140至145厘米之间,备挂时前胸出现的三颗佛头作中心对称,而三串“记捻”,右侧二,左侧一。后背的“背云”紧靠后背心,下垂大坠子,尺寸大致在65至7O厘米间(即二尺)与清代男子所蓄辫子长短相符,亦可相互遮掩。朝珠的备挂不可乱挂一气,乱了方寸,有悖礼仪。

?


皇家帝后的朝珠佩戴

  皇帝的朝冠有冬夏之分,是皇帝在朝会、祭祀时戴的礼帽。冬朝冠面为熏貂和黑狐,夏朝冠面为玉草。无论冬夏朝冠皆帽檐上仰,覆以珠穗,正中饰三层金顶,每层间饰以一等大东珠一颗,环绕金顶周围,饰以四条金龙,龙的头上、脊背各镶嵌一颗一等大东珠,四龙口中各衔一颗大东珠,帽后饰一等东珠七颗,皇帝的朝冠上共饰有二十二颗大东珠。

  皇后、皇太后朝冠亦以一、二、三等东珠为主要饰物。完顶为三只重叠的金凤,凤间饰三颗一等大东珠,每只金凤的头部、翅膀各饰二等东珠三颗、三等东珠一颗,金凤的尾部各饰小珍珠十六颗,三只金凤的口中各衔三等东珠一颗。朝冠的檐部缀七只金凤,每只金凤各饰二等东珠九颗、小珍珠二十一颗,猫眼石一颗。冠后部饰金金一只,猫眼石一颗,小珍珠十六颗。金尾垂珍珠横二排竖五行共三百零二颗四等东珠。

? ? ? 东珠除在朝冠上作主要礼仪饰物外,还用于清代皇帝、皇后、皇太后穿礼服时戴在颈部、垂在胸前的佩饰——朝珠。

  只有皇帝、皇后、皇太后才能佩戴东珠朝珠,东珠朝珠由108颗东珠串成,每27颗东珠又用4粒红珊瑚结珠等距间隔出上、下、左、右四部分,其上部结珠呈葫芦形称“佛头”。佩戴朝珠时,佛头垂于背后,并用黄绦带连接一组玉饰,称作“背云”。朝珠垂在胸前的左右红珊瑚结珠处,分别饰一串和二串绿松石珠串,称为“纪念”。朝珠的构成,有着深刻的含义。108颗东珠代表一年十二个月,四个红珊瑚结珠象征春、夏、秋、冬四个季节,下垂于背后的佛头、背云,寓意“一元复始”,三串绿松石纪念表示一月中的上、中、下三个旬期。皇帝穿朝服时戴一盘东珠外,还在两肩斜持两盘红珊瑚结珠,以示身份特殊。作为天地与人间纽带的东珠朝珠,为皇帝、皇后、皇太后所专用,体现了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帝后的尊贵形象。


 ? ? 皇帝穿吉服时,朝珠随意佩带。皇后穿朝服时,身挂3 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所宜。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带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带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身穿朝服时所挂的3 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朝珠的材质与规范

  朝珠多以东珠、珊瑚、象牙、密蜡、琥珀、翡翠、水晶、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按照典制,东珠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挂。所谓东珠,实际为产于黑龙江诸支流域的野生东江珠,其珠圆润,极为稀罕,为至尊至贵的象征。皇后着朝服时,通常佩挂三盘朝珠,即一盘东珠,两盘珊瑚,佩挂时一盘东珠挂在正中,两盘珊瑚从左右肩过挂一备用,交叉于胸前。

  朝珠的质料以产于松花江的东珠为最贵重,只有皇帝、皇太后、皇后才能戴。此外有翡翠、玛瑙、红蓝宝石、水晶、白玉、绿玉、青金石、珊瑚、绿松石、蜜珀菩提、黄碧、伽南香、白檀、催生石、金刚子、崇珠克石等。



  其定制:

  皇帝朝珠用东珠,祀天以青金石为饰,祀地用蜜珀珠,朝日用珊瑚珠,夕月用绿松石珠,均明黄绦。

  皇后、皇太后朝服朝珠三盘、东珠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均明黄绦。

  皇贵妃、贵妃、妃朝服朝珠三盘、蜜珀一、珊瑚二,吉服朝珠一盘,明黄绦。

  嫔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

  皇子、亲王、亲王世子、郡王,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金黄绦。?

  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朝珠,不得用东珠,余随所用,石青绦。

  民公、侯、伯、子、男朝珠,珊瑚、青金石、绿松石、蜜珀随所用,石青绦。

  皇子福晋朝服朝珠三盘,珊瑚一、蜜珀二,吉服朝珠一盘,金黄绦。亲王福晋、世子福晋、郡王福晋均同。贝勒夫人、贝子夫人、镇国公夫人、辅国公夫人石青绦。

  民公、侯、伯夫人朝服朝珠三盘,吉服朝珠一盘,珊瑚、青金石、蜜珀、绿松石随所用,石青绦。

  品官文五品、武四品以上,命妇五品以上,及京堂翰詹、科道、侍卫均可用朝珠,以杂宝及诸香为之。礼部主事,太常寺博士、典簿、读祝官、赞礼郎,鸿胪寺鸣赞,光禄寺署正、署丞、典簿,国子监监丞、博士、助教、学正、学录,在庙坛执事及殿廷侍仪时准用,平时及在公署则不许用。内廷行走人员不分品级均可用。这种制度到后期逐渐放松,晚清时连捐纳为科中书(从七品)者也挂朝珠。

  朝珠除由皇帝赏赐之外,也可由自己到珠宝店购买,较高贵的一盘朝珠价值千金,珍贵者价值连城。

? ?  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朝珠由身子、佛头、背云、大坠、纪念、坠角6 部分组成),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此外,还有一些规定:如命妇穿着吉服参加祈谷、先蚕等古礼,只需佩挂一盘朝珠;若遇重大朝会如祭祀先帝,接受册封等时,则要佩挂三盘朝珠,同时还必须穿着朝服。三盘朝珠的具体佩挂是正面一盘佩于颈间,另外两盘由肩至胁交叉于胸前。至于男子,在任何场合都只悬挂一盘朝珠。

?



朝珠质地的等级

  清代《大清会典》记载,皇帝、皇后、皇太后、皇贵妃及妃嫔以至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官员皆可穿朝服、戴朝珠。但根据等级身份不同,朝珠的质地亦不相同。

  清代典制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有着严格的区分和等级规定,不可越雷池一步。朝珠的质地有东珠、珊瑚、翡翠、玛瑙、青金石、蜜蜡、琥珀、水晶、芙蓉石、玉、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等等。其中东珠(产于松花江的珠子)朝珠,只许皇帝、皇太后、皇后佩带,不准皇子、妃嫔和大臣们使用。

  以皇帝和皇后为例:皇帝穿朝服时,要佩带东珠朝珠,绦用明黄色,其佛头、背云等杂饰随所宜。皇帝祭圜丘(天坛)时,佩带青金石朝珠;祭方泽(地坛)时,佩带蜜蜡朝珠;祭朝日(日坛)时,佩带珊瑚朝珠;祭夕月(月坛)时,佩带绿松石朝珠。由此看来,清帝在祭天地所佩饰物上选用宝石的颜色,还是因循《周礼》中“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的规定。

? ?  以桃核作材质朝珠为最低微,桃核周身满雕细花、山水、人物、楼台、殿阁,用深雕和镂空雕的技法来表现,雕工有粗细之分,细者玲珑剔透、惟妙惟肖,人物的神态、面相清晰可辨,其打磨光洁细腻,在手中越盘越佳,应归属立体微雕的范畴。

? ? ?  按中国习俗,桃为寿的象征,放朝珠之选只用桃核。同时桃核的挑选必须果核圆浑丰满,大小一致,直径在1.3毫米间的核材,雕刻时利用桃核表皮纵横无序交义凹凸的纹理刻成山水人物楼台殿阁并择其凹入的部分多处适当的钻空,既可把桃核中的仁捣碎取出以防蛀,又可给人一种玲挑剔透之感。

? ? ? 亦有一类用桃核雕刻的朝珠,工艺稍粗,核的直径亦小,约1厘米许。其它饰件如佛头、背云、记捻等与上述佛珠完全一致,只是按同比例缩小,但此类小桃核雕的朝珠配件,有以松耳石、杂色水晶、红珊瑚制作的佛头、记捻、背云等,绝大多数均系伪品(即以假松耳石、假红珊瑚和以劣质水晶煎色制作)。有的还在上面稍稍刻有简单的云头纹或如意头纹,意在遮其伪迹,该类桃核的小型佛珠都属清代晚期和洪灾、伪满时期制作,估计所备之宫品亦是官卑职微的了。

  朝珠的大小质量也表示了官位的高低。官员觐见皇帝时必须伏地跪拜,只要朝珠碰地,即可代替额头触地。朝珠的直径越大,珠串就越长,佩挂者俯首叩头的幅度就可减少。




朝珠丝绦的等级

  清代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其颜色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贯朝珠的线条,皇帝用明黄绦,而下为金黄绦、石青绦。据《大清会典》记载,朝珠系结明黄色绦,只能由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绦用金黄色。亲王、郡王朝珠制同。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奉恩将军、县、郡官应用朝珠者,绦皆石青色。故宫博物院珍藏着近百件清宫遗存下来的质地精纯、工艺精巧、美观雅致的各种朝珠,除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制作外,余为王公大臣或地方官吏进献宫中。



佛门念珠及手串

  清代的僧尼和佛门信徒所用的念珠(数珠),也有108粒的,称为“百八牟尼珠”。当时佛寺每天朝暮都要撞钟108响,称为“醒百八烦恼”。京城内的钟楼及紫禁城神武门楼上的钟,每日早晚也击钟108下,是按12个月,24气、72候为1周年的说法,总数为108而定的。这与朝珠每盘为108粒,也有文化内涵的联系。不过念珠多用香木或玛瑙、玉石制作。也有18粒、27粒、54粒数种,是念佛计算诵读次数的工具,后因材质、色泽、雕工等精美而成一般人把玩珍藏之物,由18粒珠串成的,称为“手串”或“十八子”。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品中,有椰子嵌银丝梵文数珠、嘎巴拉嵌金银珠宝数珠、金泊数珠、翠玉数珠、砗磲珊瑚数珠、雕橄榄核镂空八仙手串、伽楠水手串、伽楠木嵌金、珠团寿手串、黄碧玺手串、珊瑚间翠玉手串、红宝石手串、青金石手串、粉碧玺手串等珍贵的文物,是清代手串的代表性作品。









顶戴花翎(顶珠和花翎)

?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一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按清礼仪,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是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二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 ? ?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翎管,质为白玉或翡翠,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

? ?  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花翎又分一眼,二眼,三眼,三眼最尊贵;所谓“眼”指的是孔雀翎上的眼状的圆,一个圆圈就算做一眼。

? ?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 ?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 ?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清朝爵位中最为显贵的亲王、郡王、贝勒,按清初的规定是不戴花翎的;但乾隆年间,许多人以兼任内大臣等职务为由乞翎,因此之后亲王、郡王、贝勒开始佩戴三眼花翎。

? ? ? 得到花翎的也有特例,如道光帝得知擒获在新疆叛乱的张格尔后,即赏报捷音者戴花翎、军机处行走;道光后期,花翎的赏赐范围渐大,各方面对国家有功之人均可赏戴花翎;而第一次鸦片战争后,因国库空虚,竟有了捐翎的例制,花翎为7000两实银,蓝翎为5000两实银!



1、顶珠

? ? 清代改冠制,替以礼帽。礼帽分二种:第一种为,暖帽,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帽纬、帽子最高处有顶珠,其材料多以宝石制成、有红、蓝、白、金;第二种为,凉帽,无檐,喇叭式,初期扁而大,后期小而高,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也有湖色、黄色,上缀红缨顶珠。

官员品级对应顶珠:

一品:红宝石
二品:珊瑚
三品:蓝宝石
四品:青金石
五品:水晶石
六品:砗磲〔chēq_车渠,一种南海产的大贝,古称七宝之一〕
七品:素金
八品:镂花阴纹,金顶无饰
九品:镂花阳纹,金顶。
无顶珠者无官品

? ? 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更定官员冠顶制度,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至乾隆以后,这些冠顶的顶珠,基本上都用透明或不透明的玻璃,称作亮顶、涅顶的来代替了。如,称一品为亮红顶,二品为涅红顶,三品为亮蓝顶,四品为涅蓝顶,五品为亮白顶,六品为涅白顶。至于七品的素金顶,也被黄铜所顶替。


一品:红宝石朝冠

?





二品官用珊瑚,是重要的有机宝石之一,珊瑚的颜色常呈白色,但宝石级珊瑚为红色、粉红色、橙红色,可以用作官帽之上,仅次于红宝石。珊瑚与佛教的关系密切,印度和中国西藏的佛教徒视红色珊瑚是如来佛的化身,他们把珊瑚作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来做佛珠,或用于装饰神像,是极受珍视的首饰宝石品种。 下图:二品朝冠



二品吉服冠(凉帽)






三品官用蓝宝石,是色美、透明的宝石级刚玉。实际上自然界中的宝石级刚玉除红色的称红宝石外,其余各种颜色如蓝色、淡蓝色、绿色、黄色、灰色、无色等,均称为蓝宝石。以缅甸、斯里兰卡质量最佳。 下图:三品朝冠(凉帽)



三品朝冠(暖帽)


三品吉服冠(暖帽)




? ? ?  四品官用青金石,是古老的玉石之一。它以其鲜艳的蓝色赢得东方各国人民的喜爱。不透明,为玻璃至油脂光泽。其硬度为5.5,比重是2.7-2.9。青金石拥有独特的蓝色、深蓝、淡蓝及浅青色等,青金石是我国自古以来进口的传统玉料,其多数来源于阿富汗。迄今为止,在我国沿未发现青金石英钟的产地。 下图:四品吉服冠(暖帽)




? ? ? 五品官用水晶,是自然界3000多种矿石中的一种,化学成分是二氧化硅,晶体透明、常呈六棱体状。自古以来备受人类宠爱,世界各国均列入宝石行列。硬度为7,相当于钢锉一般坚硬,这使得脆且易碎的黄玉、钻石、欧泊石、祖母绿之类的宝石相形见绌。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有水晶,比如:巴西、乌拉圭、美国、南非、赞比亚、俄罗斯、 中国、越南、巴基斯坦等等,其中巴西水晶最有名。 下图:五品吉服冠




五品吉服冠(暖帽)


五品朝冠(暖帽)


五品朝冠



? ? ? ? 六品官用砗磲,也叫车渠,是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一类大型海产双壳类。世界上报道的只有6种,都生活在热带海域的珊瑚礁环境中。我国的台湾海南、西沙群岛及其他南海岛屿也有这类动物分布。砗磲是世界上最白的物质(钻石的硬度是10,砗磲的白度是10),是稀有的有机宝石,亦是佛教圣物。 砗磲是海洋贝壳中最大者,直径可达2m。 砗磲一名始于汉代,因外壳表面有一道道呈放射状之沟槽,其状如古代车辙,故称车渠。后人因其坚硬如石,在车渠旁加石字。砗磲、珍珠、珊瑚、琥珀在西方被誉为四大有机宝石,在中国佛教与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珍珠也被尊为七宝之一。 下图:六品吉服冠


六品吉服冠(暖帽)


六品朝冠


六品还有用白色涅玻璃代替砗磲的,如下图


七、八、九品都是金顶,区别是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


七品吉服冠


? ? ? 一品和二品顶子趋向于红色 三品和四品趋向于蓝色 五品和六品趋向于白色 七、八、九品趋向于金色 亲王的顶子是红宝石顶中最高级的.









2、花翎

? ? ? ? 清朝的礼帽,在顶珠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用玉、翠或珐琅、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枝。清翎枝分蓝翎和花翎两种。蓝翎为鹖羽所做,花翎为孔雀羽所做。花翎在清朝是一种辨等威、昭品秩的标志,非一般官员所能戴用;其作用是昭明等级、赏赐军功,清代各帝都三令五申,既不能簪越本分妄戴,又不能随意不戴,如有违反则严行参处;一般降职或革职留任的官员,仍可按其本任品级穿朝服,而被罚拔去花翎则是非同一般的严重处罚。

? ? ? 翎有蓝翎、花翎之别。蓝翎是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较花翎等级为低。花翎是带有"目晕"的孔雀翎。"目晕"俗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以翎眼多者为贵。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曾对花翎作出规定,即亲王、郡王、贝勒以及宗室等一律不许戴花翎,贝子以下可以戴。以后制定:贝子戴三眼花翎;国公、和硕额驸戴双眼花翎;内大臣,一、二、三、四等侍卫、前锋、护军各统领等均戴一眼花翎。

? ? 蓝翎是与花翎性质相同的一种冠饰,又称为“染蓝翎”,以染成兰色的鹖鸟羽毛所作,无眼。赐予六品以下、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也可以赏赐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鹖鸟生性好勇斗狠,至死不却,武士冠上插鹖翎,能够显示武士的英勇,到也贴切。

? ? ?  在清朝初期,皇室成员中爵位低于亲王、郡王、贝勒的贝子和固伦额附(即皇后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三眼花翎;清朝宗室和藩部中被封为镇国公或辅国公的亲贵、和硕额附(即妃嫔所生公主的丈夫),有资格享戴二眼花翎;五品以上的内大臣、前锋营和护军营的各统领、参领(担任这些职务的人必须是满洲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这上三旗出身),有资格享戴单眼花翎,而外任文臣无赐花翎者。由此可知花翎是清朝居高位的王公贵族特有的冠饰,而即使在宗藩内部,花翎也不得逾分滥用;有资格享戴花翎的亲贵们要在十岁时,经过必要的骑、射两项考试,合格后才能戴用。但后来花翎赏赐渐多,就不一定经过考试了。

? ? ?  花翎如此高贵,故此在清朝特别被人重视、向往。福建水师提督施琅在降清后被赐籍汉军镶黄旗,平台后力辞靖海侯而恳求照前此在内大臣之列赐戴花翎,康熙特旨许之;后乾隆帝下明诏,不但上述亲贵大臣可以戴用,如有显赫军功者也可以戴用。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这在当时是千古犹荣的恩宠。








相关帖子

http://www.paipai.fm/r5888001_u3331904/
清朝文武官服补服图鉴(25P)

http://www.paipai.fm/r5885481_u3331904/
浅谈清代皇帝朝服:上衣以象天下裳以象地

http://www.paipai.fm/r5885585_u3331904/
古代官服:颜色代表不同等级

http://www.paipai.fm/r5885362_u3331904/
清代官服上的"补子" 的详细介绍

http://www.paipai.fm/r5884464_u3331904/
古代帝王官服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4-16 21:02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5
zise330530

ZxID:3796792

等级: 热心会员
何解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9-10-04 0
涨知识了,谢谢分享了啊
小新寻蜡笔°

ZxID:10262996


等级: 热心会员
你破碎的梦的碎片刺进了我的胸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8-15 0
还是喜欢汉唐时候的衣服
不存在的117

ZxID:14265585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8-05 0
感谢分享
fasybz

ZxID:11761265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6-25 0
大为收益
~~~~~~~~~~~~~~~~~~~~·
mgyn

ZxID:11037290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17 0
从七品:
文职京官:翰林院检讨、銮仪卫经历、中书科中书、内阁中书、詹事府主薄、
光禄寺署丞、典薄、国子监博士、助教、钦天监灵台郎、
————————————————————
看到祖先的了,原来是从七品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16 0
已审
从奴隶社会到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服饰到帽子到挂件,好齐全
每次看到图片上的清朝官服,都会吓一下,感觉像僵尸。。。
有几个图片看起来好像水晶球( ⊙ o ⊙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