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妃最多子女最多的康熙为何难立遗诏?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341 回复:5

[人文通史] 后妃最多子女最多的康熙为何难立遗诏?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4-06 0
后妃最多子女最多的康熙为何难立遗诏?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782]

[/align][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2]清朝皇帝画集:康熙皇帝(资料图片)[/size][/font][/align]
[font=verdana]由于孝庄皇太后和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的努力,顺治帝崩后,年仅8岁的玄烨顺利登位,建立了康熙朝,并成为功绩赫赫的一代英主。[/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康熙六年,玄烨14岁,开始亲政。如果说康熙皇帝在亲政前无所作为,他的治国天才是由于自己的年幼和四大臣的牵制掣肘而无法发挥,那么在亲政后,玄烨的旷世奇才便迅速显示和爆发出来。他先是用计铲除了顾命四大臣之一的鳌拜集团,夺回朝中大权,然后平定“三藩”,统一西南。接着派靖海将军施琅出兵台湾,收降郑克,统一台湾地区。再接下来,于康熙二十八年,在击败沙俄侵略军的基础上,同俄国签订了《中俄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东段边界。康熙三十五年至三十六年,三次亲征噶尔丹,统一漠北及新疆东部地区。五十九年,进兵安藏,驱逐策妄阿拉布坦的叛乱势力,并派驻藏大臣,册封达赖喇嘛为西藏的宗教领袖。六十一年,进军乌鲁木齐,为后代最后勘定新疆奠定了基础……整个康熙朝,大清帝国的版图已是东起库页岛,西跨葱岭,北连西伯利亚,南达南沙群岛的连绵疆域。康熙在位期间,为清王朝的全盛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开创了大清王朝统治下延及于整个十八世纪的所谓“康乾盛世”。康熙由此以一个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杰出才能和辉煌伟业,被后人冠以“一代英主”和“康熙大帝”的敬畏称号。[/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清代历史上,[b]康熙除了文治武功堪称最杰出的皇帝外,还有三个之最。这便是后宫的女人最多,其中有名号的后妃就有55位,其他侍奉的无名号的女人则不计其数。其次是子女最多,一生共有子35人,女20人,共计55人。[/b]再一个是在位最长。从顺治十八年(1661年)即位,至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驾崩,共在位61年。[/font]
[font=verdana][/font]
[attachment=11330783]

[align=center][size=2]纪录片《圆明园》剧照:愤怒而失望的康熙[/size][/align][font=verdana]按照中国人的风俗和生活准则,多子、长寿被视为人生难得的福气,但在康熙朝却变成了一种灾难。康熙生前[b]已成年的儿子就有近20个,而每个儿子都渴望自己能接过父皇的宝座过几天皇帝瘾,并且每人都有这种希望和可能。但康熙帝却在宝座上居然61年不下来,这就不能不让儿子们心焦和气愤甚至对他产生了仇恨[/b]。而这时的[b]康熙又偏偏在立太子的问题上,立了废,废了立,反复无常,狡黠多变,又使儿子们在希望与绝望,绝望与希望中加深了矛盾[/b]并引发了一场混战。当这种父子之间、兄弟之间的矛盾与混战交织而来时,一代英主康熙大帝也无可奈何,只有倒地恸哭的招数了。[/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就在康熙在废立太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父子、兄弟间的矛盾与仇恨近似一锅粥地错乱交织了半个多世纪后的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本朝历史终于出现了一个明朗的兆头和缓解矛盾的可能。这个兆头,就是皇十四子允被任命为抚远大将军。[/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自康熙即位以来,蒙古族准噶尔部落的势力发展迅速,并逐渐走上了与清王朝为敌的道路。到康熙五十年以后,这个部落已控制了今内蒙古西部、青海、新疆、西藏一线极为广大的地域,并威胁到陕西、甘肃、四川、云南一带地区。平定准噶尔之叛,保持清王朝的领土完整和尊严,[b]已成为当时最为首要和重大的政治、军事任务。就清王朝而言,由于这一任务的非同小可和情况复杂[/b],必须委派一个在政治、军事上都较为成熟的人在前线镇守,以便掌握全局。而在当时尚未立太子的情况下,[b]任何一位皇子担当这一重任,都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这个意义不仅仅表现出对一个皇子能力的信任,更重要的是,满族是以马上得天下的民族,一向对战功极为推崇,如果此时哪位皇子能挂帅出征,无疑是一次建立功业的绝好机会,从而可以借此树起服众压雄的威望[/b]。[/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ttachment=11330784] [/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lign=center][size=2]纪录片《圆明园》剧照:精心算计的雍正[/size][/align][font=verdana]在这种无人可及的威望中,继承大统,荣登皇位,自是顺理成章的事情。这个肩负国家重任与个人前途命运的担子,极幸运地落在了时年30岁的皇十四子允的肩上。[/font]
[font=verdana][/font]

[align=center][size=2][/size][/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早在允挂帅出征的前一年年底,[b]康熙就对混战中的众皇子和参与皇子之间夺位阴谋的臣僚颁布了一道分量极重的诏书,表示自己已经对悬而未决的立太子问题有所考虑,并言词咄咄地声称:“我一定选择一个坚固可靠之人为你们做主,并让你们倾心悦服。”[/b]事隔不久的次年,他便委派允以抚远大将军的名号率队出征。这两件事连在一起,无疑是做了更加明确的暗示。不仅如此,允在出征前,康熙亲自为他举行了十分隆重、规模宏大的送行仪式,[b]封允为“大将军王”称号,并特许使用王所用的旗帜。[/b][/font][/align][align=left][b][/b][/align][font=verdana]从满清立国开始,所有的皇子,分为亲王、郡王、贝勒、贝子四个不同的等级,以亲王最高,贝子最低。而此时在诸皇子中年岁较小的允,其爵位仅是一个最低的贝子。出征前的一番任命和恩准,无疑是康熙向众人宣布,尚是贝子的允已经享受了王的待遇,若一旦将来真要立为太子,可不必一级级地晋升爵位,一切都顺理成章地操作了。康熙的这一连串动作,使所有的人都心照不宣,暗自领悟。允以及暗中拥戴允的臣僚更是心中有数,喜不自禁。允带着一个辉煌的梦想出征了。[/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ttachment=11330785] [/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lign=center][size=2]纪录片《圆明园》剧照:当时尚年幼的乾隆,据该剧采纳的一种说法,[font=verdana]康熙是欣赏孙子乾隆,而把帝位传给了雍正,好让他死后传位乾隆。因而也开创了又一个掌位60年的“英主”,以及所谓的“康雍乾盛世”。[/font][/size][/align][b]踌躇满志的允率部出征后,不负父望,经过四年的浴血奋战,终于取得了收复西藏的胜利。而后在康熙的指令下,与准噶尔部进行和平谈判,并很快达成了一致的协议[/b]。到了康熙六十一年,西部战争基本得到平息。正当允大功告成,威望倍增,欲带着那个辉煌的梦想,班师回京,顺利地当太子时,本朝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将他的梦打得粉碎。康熙皇帝突然驾崩,皇四子胤神秘地继承了大位,始称雍正皇帝。

[font=verdana]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b]十一月初七,康熙驾临京城郊外的畅春园。[/b]初八,有旨传出:皇帝偶然受了风寒,当天已经出汗。由于龙体欠安,从初十到十五,将为冬至的祭祀大典进行“斋戒”,一应奏章都不必送来。皇帝的“斋戒”和独居静休,本是一件正常的事,没有引起多少人的格外关注。但就在这看似平静的宫廷生活中,[/font][font=verdana]有一个人却极敏锐地看到了平静的背后那可能改朝换代的非凡时刻的到来——此人就是皇四子胤。[/font]
[font=verdana][/font]

[align=center][size=2][font=verdana][/font][/size][/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还在各位皇子围绕皇位的继承问题而结交朝臣、培植私党并闹得矛盾重重,沸沸扬扬之时,[b]皇四子胤却显得老练、持重,他的言行也未引起父皇和兄弟们的格外看重和猜疑[/b]。在父皇和众皇子的眼中,这位四贝勒好像是一位颇为安分守己对皇位没有多大兴趣的人。但后来的事实证明,所有的人都看错了。他的一切做法只不过是来自门下谋士戴铎的告诫:“父皇英明,做儿子的就很难。太张扬外露,势必会引起父皇的疑心。若一点也不显山露水,又会被父皇和众兄弟看不起,从而弃之不顾。故此,两者之间的分寸,势必要把握得恰当。”[/font][/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font][/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attachment=11330786] [/font][/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font][/align][font=verdana][align=center][size=2]纪录片《圆明园》剧照:雍正,该剧演员的选择都根据历史画像认真挑选,力求神型具似[/size][/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b]极端聪明老辣的胤,在听了戴铎的告诫后,一直在露与不露之间悄悄地做着文章。[/b]他没有像其他皇子那样明火执仗地结交朝臣、培植私党,而是暗中结交了两个重要人物,[b]隆科多和年羹尧。[/b]隆科多是当朝皇后的胞兄,官拜步兵统领,掌管京城的戍卫。年羹尧则是四川巡抚,在与准噶尔作战的西线战场拥有一支精锐军队。结交这两个人的目的是,一旦京师有变,由隆科多控制。若西征中的允有变,年羹尧可派兵与之抗衡,迫使允无法用武力达到争位的目的。皇四子胤算是一位真正能审时度势,并悟透了权力争斗原则的天才。就在康熙患病畅春园,而众皇子尚处在梦中的关键时刻,长期蛰伏的胤却要引弩待发了。[/font][/align]
[font=verdana]从九日到十二日,胤或明或暗地不断派人入宫探视父皇的病情。当他得知父皇的病越来越重时,便开始在暗中做各种应急和夺位的准备。到十三日凌晨,康熙的病情已处于十分危急的状态。一直在皇帝身边担负侍卫任务的隆科多,忙派人传达诏命,令允祉、允、允等七位皇子火速赶到畅春园。胤也在诏令之内,但不知什么原因,将近中午方匆忙赶到。[/font]

[font=verdana]此时,畅春园内的空气异常紧张,康熙帝早已昏迷不醒,赶来的皇子们都未能和父亲说上一句话。所有的皇子都为父皇的病情感到突然、惶恐,甚至感到内心焦躁不安。眼前太子尚未确立,而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皇十四子允又远在西北。一旦父皇突然驾崩而不留下一句话,那局面将如何收拾?[/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ttachment=11330787] [/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lign=center][size=2]纪录片《圆明园》剧照:夺下“皇脉”的雍正乾隆父子[/size][/align][align=left][font=verdana]太阳渐渐落了下去,夜幕笼罩了畅春园。尽管宫里宫外都亮起了灯盏,但随着凄厉的北风一阵紧似一阵的啸叫,每个人都感觉一股股阴森森的鬼气迎面扑来,令人惊恐不已、胆战心寒。这样僵持到戌刻(晚十点左右),一个小太监从康熙的内寝惊惶失措地冲了出来,嘴巴哆嗦着说不出一句话。此时的众人便箭一样一齐向内寝冲去。众皇子围住病榻,俯首细看,只见父皇嘴巴微微张着,眼睛似睁非睁,早已气绝身亡。[/font][/align]
[font=verdana]突然,隆科多用略带不安和沙哑的声音向众皇子宣布:“皇上遗诏,命皇四子继承大统。”[/font]
[font=verdana]遗诏?!犹如晴天一个霹雳,几乎所有的皇子都惊得跳了起来,纷纷瞪大了血色的眼睛问道:“遗诏何在?!”隆科多望望众人,镇定了一下那颗怦怦跳动的心答道:“是口诏。”众皇子恍然大悟,什么都明白了。口诏就是没有真凭实据的口头遗诏,而口头遗诏怎么说怎么是了。[/font]

[font=verdana]一切都已晚了。就在畅春园最后决定各位皇子命运的非凡时刻,手握京师卫戍兵权的隆科多,已严密地控制了北京。凡是可能与胤为敌的皇子及王公大臣,都已处于他的监视和控制之中。与此同时,胤又手写密书,派心腹星夜兼程送给四川巡抚年羹尧,令他火速率领精锐之师以奉皇帝密诏的名义,接近允的兵营。一旦这位皇十四子有反常举动,将予以搏杀,能歼之则歼,不能歼则牵制其兵力,使其无法杀回京师……就在这一切布置妥当之后,胤与隆科多等在康熙驾崩的当晚,装载遗体回京,同时封锁了皇宫,不许其他皇子进入。后来又经过一连七天的秘密筹划,皇四子胤正式登基坐殿了,这便是历史上的雍正皇帝。[/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lign=left][font=verdana]雍正登基后,尽管仍潜伏着各种威胁,但他公开要做的第一件大事,自然是对先皇葬仪的办理。[/font][/align][font=verdana]早在康熙十五年,康熙皇帝就下旨在昌瑞山顺治孝东陵东南一里左右的地方兴建自己的寿寝。经过6年的紧张施工,到康熙二十年营建完成。初葬孝诚、孝昭皇后,二十八年葬孝懿皇后。康熙的寿寝,尽管秉承了孝陵的建筑格局和规则,但由于康熙朝在经济上的日趋繁荣,综合国力的明显加强,因而较之顺治的孝陵,其布局更加严谨集中,建筑水平有明显提高,工艺更趋精美。康熙六十一年十二月初三日,康熙的梓宫被安奉在景山寿皇殿。雍正元年二月十七日,当朝臣僚恭拟康熙皇帝的陵名九字进呈雍正,雍正亲自刺破手指,以指血圈定“景陵”二字,于是康熙陵寝定名为景陵。至三月二十七日,康熙的梓宫由寿皇殿发引,四月初二日梓宫抵达陵区,暂安放于景陵隆恩殿。九月初一葬于景陵地宫。随康熙葬的还有孝恭仁皇后(雍正生母)、敬敏皇贵妃。[/font]

[font=verdana][color=#ff0000]摘自《考古中国:清东陵地宫珍宝被盗记》 作者:岳南 出版社:海南出版社[/color][/font]

[font=verdana][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3][b]揭秘康熙遗诏真假 雍正继位是阴谋吗?[/b][/size][/font][/align][font=verdana][size=2]关于雍正的继位问题,近代以来已有越来越多的史学家认为雍正是正常继位。[/size][/font]
[font=verdana][b]雍正继位是阴谋吗[/b][/font]
[/font][/font][/font][/font][/font][/font][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font=verdana]在金庸的《书剑恩仇录》、梁羽生的《弹指惊雷》、二月河的《康熙大帝》等不同时期发表、出版的文学作品里,能够见到雍正将康熙遗诏“传位十四子”改为“传位于四子”、雍正用手掐死病中的康熙等传奇。2005年1月20日,《新民晚报》文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康熙传位遗诏是伪造的”》的报道,报料人金恒源自称是“圣祖康熙第八世孙、抚远大将军胤祯嫡孙”,他认为正在上海档案馆外滩新馆举行的《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展》中的康熙传位遗诏是假的。各地媒介纷纷转载此文,影响巨大。[/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font=verdana]从2005年1月延续到2005年3月底的珍品展,展出了129件中国档案文献遗产珍品,分为唐、元、明、清、民国5大部分,时间跨度达1200多年,分别来自国家档案局中央档案馆和二十余家地方各级档案馆。主办这样大规模的展览主要是为申报“世界文献遗产”作准备工作,同时也让社会公众增强对档案工作的认识和理解。除了本次展览中增加的上海展品外,从各地调来的展品均已入选《中国档案遗产名录》,是我国档案中的精品。[/font]
[font=verdana]“世界文献遗产”是继“世界文化遗产”和“世界自然遗产”之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92年启动的一个文献保护项目,又称“世界记忆工程”或《世界记忆名录》。其内容涉及档案馆、图书馆保存的各种介质的珍贵档案、文件。我国馆藏的清代内阁秘本档案、纳西东巴古籍和我国传统音乐录音档案等3件档案已入选《世界记忆名录》。[/font]

[font=verdana]国家档案局局长、中央档案馆馆长毛福民和此次活动承办方上海市档案局的冯绍霆均表示,在新中国的文化展览历史上,这样大规模的珍品集体展出还属首次。康熙传位遗诏也因为卷入了一段历史公案而倍受瞩目,据记者了解,收藏康熙传位遗诏的单位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在记者现场采访中,上海档案局宣传负责人不同意这一报道,同时向记者提供了一篇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研究馆员高换婷写的《从康熙皇帝遗诏看诸皇子储位之争》,表达了自己的观点。[/font]
[font=verdana][/font]
[attachment=11330788]

[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2]在畅春园的北边,有一个小型花园,这是康熙的第四个儿子胤禛的居所。康熙一生偏爱牡丹,这个花园就以牡丹而著名。1722年3月25日,胤禛邀请父亲欣赏牡丹。康熙在牡丹丛中第一次看见了自己的孙子,12岁的弘历。[/size]  [/font][/align][font=verdana]记者在展览现场看到康熙传位遗诏是用汉、满、蒙三种文字书写的,其中写明“雍亲王皇四子胤礻真,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有关雍正(胤礻真)继位的问题,一直是清史研究中的谜案之一。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卧床已久的康熙患病急剧恶化,戌刻(晚7时至9时)逝世于京西畅春园,终年69岁。根据康熙皇帝遗诏,7天后皇四子胤礻真即位,即雍正皇帝。但遗诏公布之后,在朝廷内部、诸子之间引起轩然大波,对其真假产生了质疑。一种观点认为康熙钦定雍正,雍正合法继承了皇位;另一种观点则认为雍正在康熙病逝前后精心策划了篡位阴谋,夺取了皇位。雍正皇帝是合法继位还是阴谋篡位,成为惊动朝野之间的一大疑案。在几百年里,不仅是史学界专家们深入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成为街头巷尾的谈资和民间文艺的一部分。[/font]
[font=verdana]在2004年第3期的上海《史林》杂志上,金恒源撰文《雍正帝篡位说新证》从几个方面论证自己的观点:现存遗诏满文部分均无由皇四子继位的明确记载,也没有“雍亲王皇四子胤礻真,人品贵重”这最重要的一句话。雍正在当了7年皇帝之后,突然举出证据:康熙在临终这一天的凌晨1至3点间“急召”胤礻真,在胤礻真到达畅春园之前的早上7点左右,康熙已将7位皇子及隆科多急召入宫,宣布了“皇四子人品贵重……著继皇帝位”的决定。金恒源认为,如果这件事情属实,以胤礻真的一贯为人和即位合法性斗争的惨烈程度,胤礻真断无可能把如此重要的信息拖延到7年以后再作宣布。[/font]
[font=verdana]所以,答案只有一个,“八人同受面谕”一说完全是雍正、张廷玉等人编造的伪证。台湾“中研院史语所”精通满文的清史专家李学智也指出,史语所保存着康熙六十一年11月13日至12月28日的满文《上谕档册》共75件,其中有一件内容如下:“康熙六十一年11月14日诸阿哥等奏:恭阅尚书隆科多撰书《遗诏》。奉旨:是。著交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可见,康熙去世时胤礻真、隆科多并没有拿出遗诏来,是隆科多抢先“口述”了由皇四子“继承大统,即皇帝位”的康熙“遗言”。而且在康熙去世的第二天,又是隆科多一人在雍正命令下独自起草了遗诏,16日宫内宣读的遗诏虽然是内务府、翰林院会同撰写,但底本却出自隆科多之手。[/font][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ttachment=11330789] [/font]
[font=verdana][/font]
[font=verdana][align=center][font=verdana][size=2]弘历的出现极大地安慰了这个老人脆弱的精神世界。祖孙三人第一次、也是惟一一次相会的这个花园,就是日后闻名于世的圆明园。由牡丹促成的这次聚会,影响了清帝国一个多世纪的历史。就在这年的冬天,康熙在自己的离宫——畅春园悄然死去。继承帝位的人就是他的第四个儿子胤禛,弘历的生父。当时北京城里更多的人相信:老皇帝因为喜欢自己的孙子弘历,才将帝位传给了雍正。[/size][/font][/align][font=verdana]除了金恒源的质疑,雍正篡位的故事早已在民间演绎得活灵活现,高换婷曾归纳出三种说法。第一种说法是:康熙帝弥留之际,想传位于皇十四子允礻题,便叫隆科多(雍正帝的舅舅)传旨,召回皇十四子。但因讲话舌头謇塞,当说到“十”字时,停了一会儿,方说出“四子”二字。这样一来,隆科多便钻了空子。故意大声喊道:“皇上有旨,诸皇子到园,不必进内,单召皇四子见驾。”就这样,皇四子胤礻真,继承了皇位。第二种说法是:康熙皇帝本意是想把皇位传给十四子允礻题,所以诏书里写了“传位十四子”的字祥。而胤礻真在舅舅的帮助下,偷偷把“十”字改写成“于”字。于是诏书里“传位十四子”变成了“传位于四子”,所以皇四子胤礻真便成了皇帝。第三种说法是康熙遗诏是康熙皇帝死后,胤礻真即位后几天公布的,这期间胤礻真有可能篡改了遗诏的内容。[/font]
[font=verdana]研究清史多年的高换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一反驳了这些观点,尤其是流传甚广的第二种观点。[/font]
[font=verdana][b]第一,清朝对皇子的称呼,一般不会直呼四子、十四子等,而是在这些称呼之前冠于“皇”字,称他们为皇四子、皇十四子。按照这一习惯,遗诏应写成“传位皇十四子”。那么如果将其中的“十”字改成“於”,就念不通了。[/b][/font]
[font=verdana][b]第二,清代“于”、“於”二字是不通用的,传位给谁,应该用“於”字,用“于”字也是说不通的。[/b][/font]

[font=verdana][b]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从当时文书制度来看,也不能令人信服。清代的文书,特别是清代前期的文书,都是满、汉文合璧的。康熙帝的遗诏,不用满文,只用汉文书写是不可能的。而用满文和汉文两种文字写成的遗诏,汉文可以篡改,那么满文是不容易改的。[/b]所以说第二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font]
[/font]
[/font][/font]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jjja311

ZxID:6379039


等级: 热心会员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6-12 0
古代无论是皇族、贵族、官吏还是平民、奴隶,无论男女,都身不由己,中下层百姓战战兢兢小心翼翼过活,上层人勾心斗角步步为营的或者,医疗水平有限,大多短命,都苦哇!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冥司。

ZxID:14571086

等级: 博览群书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5-05 0
最是无情帝王家啊
秦恪

ZxID:10366380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5-04 0
想想繁体字的于吧!再想想遗诏需要几种文字吧!
只能说人类的想象力是很丰富很丰富的~~~~~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4-06 0
生在帝王家,连儿子孙子都要防着半分,实在悲哀
婳溪

ZxID:13867232


等级: 派派贵宾
老友重逢,人生一乐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4-06 0
表示~这就是古代的帝制~摊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