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道详解——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15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国茶道详解——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摇泠

ZxID:7118615


等级: 内阁元老
Don't trust too much. Don't love too much. Don't hope too much. Because tha ..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4 0
——中国茶道详解——
— 本帖被 灬千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1-25) —
[backcolor=#d73135][table=80%][tr][td]
[backcolor=#faeac9]
[table=100%][tr][td][align=center][color=#d73135][/color][/align][align=center][size=4][color=#d73135]中国茶道[/color][/size][/align][align=center][color=#d73135][size=4][/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table=95%][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151] [/align][/td][/tr][/table][/align]
[align=center][color=#d73135][/color][/align][align=left][size=2]廉、美、和、敬 和韩国的茶礼一样,中国的茶道精神也有不同的提法。中国虽然自古就有道,但宗教色彩不浓,而是将儒、道、佛三家的思想溶在一起,给人们留下了选择和发挥的余地,各层面的人可以从不同角度根据自己的情况和爱好选择不同的茶艺形式和思想内容,不断加以发挥创造,因而也就没有严格的组织形式和清规戒律。只是到了20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随着茶文化热潮的兴起,许多人觉得应该对中国的茶道精神加以总结,归纳出几条便于茶人们记忆、操作的“茶德”。

已故的浙江农业大学茶学专家庄晚芳教授在1990年2期《文化交流》杂志上发表的《茶文化浅议》一文中明确主张“发扬茶德,妥用茶艺,为茶人修养之道 ”。他提出中国的茶德应是“廉、美、和、敬”,并加以解释:廉俭有德,美真康乐,和诚处世,敬爱为人。具体内容为:
  廉——推行清廉、勤俭有德。以茶敬客,以茶代酒,减少“洋饮”,节约外汇。
  美——名品为主,共尝美味,共闻清香,共叙友情,康起长寿。
  和——德重茶礼,和诚相处,搞好人际关系。
  敬——敬人爱民,助人为乐,器净水甘。

[size=3][color=#d73135]『道家与中国茶道』[/color][/size][/size][/align][align=left][table=98%][tr][td][attachment=11330152] [/td][td][attachment=11330153] [/td][/tr][/table][/align][size=2][align=left]
(一)天人合一[/align][align=left]
中国茶道吸收了儒、佛、道三家的思想精华。佛教强调“禅茶一味”以茶助禅,以茶礼佛,在从茶中体味苦寂的同时,也在茶道中注入佛理禅机,这对茶人以茶道为修身养性的途径,借以达到明心见性的目的有好处。而道家的学说则为茶人的茶道注入了“天人和一 ”的哲学思想,树立了茶道的灵魂。同时,还提供了崇尚自然,崇尚朴素,崇尚真的美学理念和重生、贵生、养生的思想。[/align][align=left]
(二)尊人[/align][align=left]
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 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align][align=left]
(三)贵生[/align][align=left]
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align][align=left]
(四)坐忘[/align][align=left]
“坐忘”是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 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align][align=left]
(五)无己[/align][align=left]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处世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align]
[size=3][color=#d73135]『佛教与中国茶道』[/color][/size]
[table=98%][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154][/align][/td][/tr][/table]
佛教于公元前6--前5世纪间创立于古印度,在两汉之际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传播与发展,到随唐时达到鼎盛时期。而茶是 兴于唐、盛于宋。创立中国茶道的茶圣陆羽,自幼被智积禅师收养,在竟陵龙盖寺学文识字、习颂佛经,其后又于唐代诗僧皎燃 和尚结为"生相知,死相随"的缁素忘年之交。在陆羽的《自传》和《茶经》中都有对佛教的颂扬及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可以说,中国 茶道从一开始萌芽,就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其中僧俗两方面都津津乐道,并广为人知的便是--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

(一)"禅茶一味"的思想基础

  茶于佛教的最初关系是茶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而僧人与寺院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进而,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找到了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方面的共通之处。

  其一曰"苦"
  佛理博大无限,但以"四谛"为总纲。
  释迦牟尼成道后,第一次在鹿野苑说法时,谈的就是"四谛"之理。而"苦、集、灭、道"四第以苦为首。人生有多少苦呢?佛以为, 有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等等,总而言之,凡是构成人类存在的所有物质以及人类生存过程 中精神因素都可以给人带来"苦恼",佛法求的是"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参禅即是要看破生死观、达到大彻大悟,求得对"苦"的解脱。 茶性也苦。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载:"茶苦而寒,阴中之阴,最能降火,火为百病,火情则上清矣"从茶的苦后回甘,苦中有甘 的特性,佛家可以产生多种联想,帮助修习佛法的人在品茗时,品味人生,参破"苦谛。

  其二曰"静"
  茶道讲究"和静怡真",把"静"作为达到心斋座忘,涤除玄鉴、澄怀味道的必由之路。佛教也主静。佛教坐禅时的无调(调心、调身、 调食、调息、调睡眠)以及佛学中的"戒、定、慧"三学也都是以静为基础。佛教禅宗便是从"静"中创出来的。 可以说,静坐静虑是历代禅师们参悟佛理的重要课程。在静坐静虑中,人难免疲劳发困,这时候,能提神益思克服睡意的只有茶, 茶便成了禅者最好的"朋友"。

  其三曰"凡"
  日本茶道宗师千利休曾说过:"须知道茶之本不过是烧水点茶" 次话一语中的。茶道的本质确实是从微不足道的日常生活琐碎的平凡生活中去感悟宇宙的奥秘和人生的哲理。禅也是要求人们通过 静虑,从平凡的小事中去契悟大道。

  其四曰"放"
  人的苦恼,归根结底是因为"放不下",所以,佛教修行特别强调"放下"。近代高僧虚云法师说:"修行须放下一切方能入道,否则徒劳无益。"放下一切是放什么呢?内六根,外六尘,中六识,这十八界都要放下,总之,身心世界都要放下。放下了一切,人自然轻 松无比,看世界天蓝海碧,山清水秀,日丽风和,月明星朗。品茶也强调"放",放下手头工作,偷得浮生半日闲,放松一下自己紧绷的神经,放松一下自己被囚禁的行性。演仁居士有诗最妙:放下亦放下,何处来牵挂?作个无事人,笑谈星月大。愿大家都作个放得下,无牵挂的茶人。

  (二)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

  自古以来僧人多爱茶、嗜茶,并以茶为修身静虑之侣。为了满足 僧众的日常饮用和待客之需,寺庙多有自己的茶园,同时,在古代也只有寺庙最有条件研究并发展制茶技术和茶文化。我国有"自古名寺出名茶"的说法。唐代《国史补》记载,福州"方山露芽",剑南"蒙顶石花",岳州"悒湖含膏"、洪州"西山白露"等名茶均出产于寺庙。僧人对茶的需要从客观上推动了茶叶生产的发展,为茶道提供了物质基础。此外,佛教对茶道发展的贡献主要有三个方面。

  1.高僧们写茶诗、吟茶词、作茶画,或于文人唱和茶事,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

  2.佛教为茶道提供了"梵我一如"的哲学思想及"戒、定、慧"三学的修习理念,深化了茶道的思想内涵,使茶道更有神韵。特别是 "梵我一如"的世界观于道教的"天人和一"的哲学思想相辅相成,形成了中国茶道美学对"物我玄会"境界的追求。

  3.佛门的茶是活动为茶道的发展的表现形式提供了参考。郑板桥有一副对联写得很妙:"从来名士能萍水,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院持续不断的茶事活动,对提高茗饮技法,规范茗饮礼仪等都广有帮助。在南宋宗开禧年间,经常举行上千人大型茶宴,并把四秒钟的饮茶规范纳入了《百丈清规》,近代有的学者认为《百丈清规》是佛教茶仪与儒家茶道相结合的标志。 三、"禅茶一味"的意境要真正理解禅茶一味,全靠自己去体会。这种体会可以通过茶事实践去感受。也可以通过对茶诗、茶联的品位去参悟。

二、茶道中的佛典与禅语

"石蕴玉而山晖,水含驻而川媚。"中国茶道得佛教文化的滋养,如石蕴玉,如水含珠。在茶道中佛典和禅语的引用,往往可启悟人的慧性,帮助人们对茶道内涵的理解,并从中得到悟道的无穷乐趣。

  (一)无

  "无"是历史上禅僧常书写的一个字,也是茶室中常挂的墨宝。"无"不是世俗所说的"无",而是超越了世俗认为的"有""无"之上的"无",是 佛教的世界观的反映。讲到"无",不能不提起五祖传道的典故。禅宗五祖弘忍在将传授衣钵前曾召集所有的弟子门人,要他们各自写出对佛法的了悟心得,谁写得最好就把衣钵传给谁。弘忍的首座弟子神秀是个饱学高僧,他写道: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弘忍认为这偈文美则美,但尚未悟出佛法真谛。而当时寺中一位烧水小和尚慧能也作了一偈文: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弘忍认为,"会能了悟了"。于是当夜就将达摩祖师留下的袈裟和铁衣钵传给了慧能,。因为慧能明白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的真理。只有认识了世界"本来无一物"才能进一步认识到"无一物中物尽藏,有花有月有楼台。"茶学界普遍认为,只有了悟了"无"的境界,才能创造出"禅茶一味"的真境。"无"是茶道艺术创造的源泉。

  (二)直心是道场

  茶道界把茶室视为修心悟道的道场。"直心"即纯洁清静之心,要抛弃一切烦恼,灭绝一切妄念,存无杂之心。有了"直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修心,若无"直心"就是在最清静的深山古刹中也修不出正果。茶道认为现实世界即理想世界,求道、证道、悟道在现实中就可进行,解脱也只能在现实中去实现。"直心是道场"诗茶人喜爱的座右铭。

  (三)平常心是道

  "平常心"是指把"应该这样做,不应该那样做"等等按世俗常规办的事的主管能动彻底忘记,而应保持一个毫无造作,不浮不躁,不卑不亢,不贪不嗔的虚静之心。

  (四)万古长空,一朝风月

  这句话典出于《五灯会元》卷二。有一次有僧人问崇慧禅师:达摩祖师尚未来中国时,中国有没有佛法。崇慧说:"尚未来时的事暂且不论,如今的事怎么做?"僧人不懂,又问:我实在不领会,请大师指点。"崇慧禅师说:"万古长空,一朝风月。"隐指佛法于天地同存,不依大摩来否而变,而禅悟则是每个人自己的事,应该着眼自身,着眼现实,而不管他大摩来否。

[size=3][color=#d73135]『中国茶道发展』[/color][/size]
[table=98%][tr][td][align=center][attachment=11330155][/align][/td][/tr][/table][size=2]
(一).唐时的基础

我国的茶道是到六世纪(唐朝)时陆羽集前人之大成,再加上他
自己的精心研究撰写『茶经』,进而推广传播,才奠定了茶叶今日之 基础。陆羽的『茶经』分为三篇(即上、中、下三卷),而事实上是 分为十章如下:

一之源:茶的起源

二之具:制茶的工具-------二~六为茶道实务:

三之造:茶的制造 -------有关之工具、器具大部份已被时代 淘汰,而制造方法则因茶叶由来

四之器:制茶的器具-------早期的固型茶到现在的散型茶,其 制造过程、方法、情况均有所

五之煮:茶的煮法 -------不同;至于煮与饮,因茶叶改为冲 泡方式而不再用烹煮,

六之饮:茶的饮法 -------所以仅有〞饮〞聊具参考价值。

七之事:茶的历史

八之出:茶的产地

九之略:茶的概略

十之图:茶的挂图

以下仅就『茶经』之内容作一简要的探讨──

1.从前的固型茶,成以后是又乾又硬,要煮用时必须先用以火 烤。

2.烤时持茶近火,经常里外翻转;如是以火烤而乾之茶,则烤至火气透为止;如是以日光乾燥之茶,则烤至柔软舒展为止。

3.烤过后,又须加以研碎;其粉末如米粉者方为上等,如细角 者为下等。

4.煮茶时之炭、薪规格:

A.木炭为佳─如桑、槐、桐、枥之类。

B.坚薪次之─膏多之木或无用废材不用。

a.膏多之木:如柏、桂、桧。

b.无用废材:指朽腐之木。

5.煮茶之水,用山水者上等,用江水者中等,井水者下等,总 之须用活水。

6.煮水标准:

A.第一沸:水沸之程度,如鱼目而微有声;使水合乎茶之量, 以盐调味。

B.第二沸:容器之边缘,泉涌如连珠,水泡上升;酌水一瓢, 以竹筷于

水之中心回旋搅和,量粉末,投至水之中心。
C.第三沸:如腾波鼓浪,煮至翻滚;取所酌之水止之,以育茶 之华,并将火移开。

D.过此以后则不可饮用。

7.饮茶之法,趁〞热〞为之,边煮边饮。

以上为陆羽所力倡的『茶道』,也是唐朝时集大成的饮茶方法, 成为我国茶道最原始、最具体的指导原则,然而到宋朝时便革去一大 部份。

(二)宋时的讲究

宋朝饮茶的习惯,基本上固然依循唐时的准则,却从高雅的享受 中去谋求发扬光大,尤其士大夫阶级争相讲究茶品、水质、火候、茶 具、煮法、饮用之效果。此时『饮茶』习惯已成附庸风雅之士聚集的 原动力,藉茶吟咏,各机其妙,甚至评茶论器,名目、花样百出,蔚 成风气,因此『斗茶』也成为我国比赛茶之始。

『斗茶』交战时,以三件事来分优劣:一为茶、二为水、三为茶 具,彼此夸耀其优点(品种、采摘、制作、来源、水质、成份、质料 、特色 ),优则称胜。

(三)明时的改革

可是唐、宋这套饮茶的准则,到了明时,固型茶惨遭潮流淘汰, 改为以散型茶为主,煮茶也改为泡茶,至于过程方面就更见紧缩,只 注重茶品、水质、茶具,其余则不在讲究之列;尤其对水质讲究到极 致,除了使用泉水、江水、井水外,还风行雪水、雨水,甚至于露水 、竹沥水。

民间所盛行之〞功夫茶〞,也是在改良泡散型茶后的产物,且不 再以大壶冲泡,而崇尚小壶泡法(重品茗、忌牛饮);对茶器、茶具 之讲究,要求陶、瓷、紫砂土质良好、制作精巧、造型高雅,因此在 官方及民间的推波助澜下,成就了傲视国际的『陶、瓷艺术文化』, 其中以〞景德镇〞的瓷器与〞宜兴〞的紫砂茶具享誉中外,间接地提 升尔后「饮茶文化」走向精致化与生活化。

[size=3][color=#d73135]『茶道礼仪』[/color][/size][/size]
[align=left][size=2]
心灵美所包含的内心、精神、思想等均可从恭敬的言语和动作中体现出来。表示尊敬的形式(礼节)和仪式即为礼仪,应当始终贯穿于整个茶道活动中。宾主之间互敬互重,美观和谐。[/size][/align][align=left][size=2]
(一)鞠躬礼[/size][/align][align=left][size=2]
  茶道表演开始和结束,主客均要行鞠躬礼。有站式和跪式两种,且根据鞠躬的弯腰程度可分为真、行、草三种。“真礼”用于主客之间,“行礼”用于客人之间,“草礼”用于说话前后。 [/size][/align][size=2][align=left]
  1.站式鞠躬
  “真礼”以站姿为预备,然后将相搭的两手渐渐分开,贴着两大腿下滑,手指尖触至膝盖上沿为止,同时上半身由腰部起倾斜,头、背与腿呈近90°的弓形,略作停顿,表示对对方真诚的敬意,然后,慢慢直起上身,表示对对方连绵不断的敬意,同时手沿脚上提,恢复原来的站姿。“行礼”要领与“真礼”同,仅双手至大腿中部即行,头、背与腿约呈120°的弓形。“草礼”只需将身体向前稍作倾斜,两手搭在大腿根部即可,头、背与腿约呈150°的弓形,余同“真礼”。[/align][align=left]
  2.坐式鞠躬
  若主人是站立式,而客人是坐在椅(凳)上的,则客人用坐式答礼。“真礼”以坐姿为准备,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前移至膝盖,腰部顺势前倾,低头,但头、颈与背部呈平弧形,稍作停顿,慢慢将上身直起,恢复坐姿。“行礼”时将两手沿大腿移至中部,余同“真礼”。“草礼”只将两手搭在大腿根,略欠身即可。 [/align][align=left]
  3.跪式鞠躬
  “真礼”以跪坐姿为预备,背、颈部保持平直,上半身向前倾斜,同时双手从膝上渐渐滑下,全手掌着地,两手指尖斜相对,身体倾至胸部与膝间只剩一个拳头的空档,身体呈45°前倾,稍作停顿,慢慢直起上身。同样行礼时动作要与呼吸相配,弯腰时吐气,直身时吸气,速度与他人保持一致。“行礼”方法与“真礼”相似,但两手仅前半掌着地,身体约呈55°前倾;行“草礼”时仅两手手指着地,身体约呈65°前倾。[/align][align=left]
(二) 伸掌礼 [/align][align=left]
  这是茶道表演中用得最多的示意礼。当主泡与助泡之间协同配合时,主人向客人敬奉各种物品时都简用此礼,表示的意思为:“请”和“谢谢”。 [/align][align=left]
(三) 寓意礼 [/align][align=left]
  茶道活动中,自古以来在民间逐步形成了不少带有寓意的礼节。如最常见的为冲泡时的“凤凰三点头”,即手提水壶高冲低斟反复三次,寓意是向客人三鞠躬以示欢迎。茶壶放置时壶嘴不能正对客人,否则表示请客人离开;回转斟水、斟茶、烫壶等动作,右手必须逆时针方向回转,左手则以顺时针方向回转,表示招手“来!来!来!”的意思,欢迎客人来观看,若相反方向操作,则表示挥手“去!去!去!”的意思。 [/align][/size][align=center][color=#000000][/color][/align][/size][/td][/tr][/table]

[/backcolor][/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1-26 12:01重新编辑 ]

CatRyoma

ZxID:12290453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03 0
于是……这个很有爱!!谢谢楼主~~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26 0
已审,有重复有补充,谢谢支持素材区O(∩_∩)O~

[宗教民俗]    名茶道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fm/r5887971_u789464/
莫の桑

ZxID:10084895


等级: 内阁元老
泡面味的奶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25 0
中国茶文化的确是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啊!从古时起,中国茶叶更是倾销海外,为世界闻名…古中国丝绸之路把中国瓷器,茶叶和丝绸等传播出去,为世人所知,更被海外国家视为珍稀之物…当然在现代,茶文化仍然无处不在…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2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