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组任务】名人堂清朝太医吴谦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476 回复:1

[人文通史] 【发帖组任务】名人堂清朝太医吴谦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半旬

ZxID:12064541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雙生丶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23 0
【发帖组任务】名人堂清朝太医吴谦
— 本帖被 瑶池碧落 从 素材组工作区 移动到本区(2011-01-23) —
[backcolor=#ffffff][table=400][tr][td][size=2][color=#660000][b]【生平】[/b]

吴谦(生卒年月不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是清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

[align=center][img]http://www.tcm-china.info/zjg/mjmz/gdmz/qingd/images/2007/4/30/s679.jpg[/img][/align]

吴谦像
(出自《中国历代名医图传》)

[b]【佚事】 [/b]

吴谦精通医学各科,临床上尤其以伤科见长,早年曾拜10余位民间伤科医师为师,学到了不少独门秘技,成为疗伤整骨的一代圣手。在清代康熙年间,吴谦与张璐、喻嘉言三人并称为全国三大名医,被选入京城,担任太医院院判。吴谦曾任太医院右院判,在为宫廷服务期间,多次受到恩赏。

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皇帝诏令编纂医书,命令吴谦与钱斗保为总撰修官。接受钦命以后,吴谦立即组织人员广搜博引,征集了很多传世验方和民间私家秘籍良方,分门别类,去伪存真,抓紧编撰此书。自公元1739~1742年,前后历经五年终于完成该书,乾隆皇帝阅后,赐名为《医宗金鉴》。

[align=center][img]http://www.tcm-china.info/zjg/mjmz/gdmz/qingd/images/2007/4/30/s681.jpg[/img][/align]

清乾隆七年武英殿刊本 /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藏

吴谦不仅精通临床各科,而且对《内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也颇有研究,在《医宗金鉴》中列为全书之首的《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二书,就是由吴谦亲自增减编撰的。

[b]【学术成就】 [/b]

《医宗金鉴》是一套综合性的医书,其对针灸的阐述和发挥主要集中于《刺灸心法要诀》中。其突出特点是把针灸学的基本知识编成歌诀,并附以注文和图,便于学者诵读、记忆,是学习针灸的较好的参考书之一。

[align=center][img]http://www.tcm-china.info/zjg/mjmz/gdmz/qingd/images/2007/4/30/s680.jpg[/img][/align]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
清·吴谦等 / 清乾隆七年刊本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图书馆藏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全面搜辑了清朝以前有关针灸学的重要知识。经考查,其所采用的文献及图最多的是明末张景岳的《类经图翼》,其次是《针灸大成》、《医学入门》两书。

该书重视经脉、孔穴。全书中的歌及图,有八分之七属于经脉、孔穴内容。另外,在刺灸法方面,它浓缩了三个侧面,以展示清朝针灸医学的发展水平。首先从头、胸腹、背及手足等不同体位论述了145个针灸要穴,其次,论述了18种病证的22个取穴,再有,论述了这些常用22个主要孔穴的针灸主治。从以上三方面表现出清代重视普及治疗范围广泛、疗效好、危险性小的经穴;同时,还重视普及针灸对内、妇、外等科危急证、疑难证的治疗,而且对传染病也提出了灸疗的方法。

《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一书在清代曾被作为学习针灸的教科书,对针灸知识的教育和普及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是体现清代针灸发展特色的代表性著作。

《医宗金鉴》是清乾隆四年由太医吴谦负责编修的一部医学教科书。《医宗金鉴》这个名字也是由乾隆皇帝钦定的。《医宗金鉴》被《四库全书》收入,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对《医宗金鉴》有很高的评价。自成书以来,这部御制钦定的太医院教科书就被一再的翻刻重印,广为流传。公元1739年,乾隆皇帝诏令太医院右院判吴谦主持编纂一套大型的医学丛书。吴谦,字六吉,安徽歙县人,他是清朝雍正、乾隆年间的名医。吴谦奉旨后,下令征集全国的各种新旧医书,并挑选了精通医学兼通文理的70多位官员共同编修。历时三年的时间,终于编辑完成。《医宗金鉴》全书共分90卷,是我国综合性中医医书中比较完善而又简要的一种。全书采集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明清时期历代医书的精华。图、说、方、论俱备,并附有歌诀,便于记诵,尤其切合临床实用。流传极为广泛。

清初,天花流行,危及宫廷,特别顺治皇帝死于天花,宫廷十分紧张,康熙亦曾感染天花, 幸得隔离治疗保全了性命,也正因为康熙曾因天花获得免疫而得继承帝位。因此,他在位时十分重视痘疹一科与种痘术之推广。乾隆即位后,发扬康雍两朝重视医学之余风,接受太医院 院 使等鉴于古医书“词奥难明”“传写错讹”,自晋以下“医书甚夥”,“或博而不精,或杂 而不 一,间有自相抵牾”的奏折,请求发内府医书,并征天下秘籍“分门别类,删其驳杂,采其精粹,发其余蕴,补其未备”。乾隆于四年(1739)诏令供奉内廷御医,太医院右院判吴谦, 与康雍乾三朝御医、院使刘裕铎,共同领衔编纂医书,由吴谦与刘裕铎任总纂修官,其下有纂 修官 14人,副纂修官12人,校阅官10人,收掌官(书稿保官)2人,誊录官23人,以及画家等组成编纂班子。

所有参与编纂的御医等,都是按照清府批文“令太医院堂官并吴谦、刘裕铎等将平日真知灼 见、精通医学兼通文理之人,保举选派”而组成的。若太医院合格人员不足者,“令翰林院 ……查派”,“选取字,画好者以备誊录。如不敷用,照例行文国子监……秉公考试,务择 字画端楷,咨送本馆以凭选取”可见对所有编纂、绘画、誊录人员都是经过严格选择或经考 试后择优录用的。

《医宗金鉴》经过三年时间完成,共90卷,15个分册。即伤寒17卷、金匮8卷,名医方论8卷,四诊1卷,运气1卷,伤寒心法3卷,杂病心法5卷,妇科心法6卷,幼科心法6卷,痘疹心法 4卷,种痘心法1卷,外科心法16卷,眼科心法2卷,针灸心法8卷,正骨心法4卷。该书特点 :图、说、方、论俱备,歌诀助诵。细读之有着十分明显的时代性,适应18世纪中国疾病谱 。例如:公元17-18世纪,康熙、乾隆由于天花危害甚大,对太医院压力更大,因此,太医院在分科设置上也有明显的反映,如将痘疹作为一科从幼科中分立出来,在《医宗金鉴》中也单独成册,特别还将《种痘心法》作为一卷与幼科心法并列,可见对天花一病的专 门研 究与防治得到了高度重视,促成幼科被分解为三科。由于接种人痘的推广与普及,天花之危害明显降低,太医院又将痘疹一科合并回幼科。另外,还有对正骨一科整理提高也十分明显 ,通过《医宗金鉴》的编纂,使中国历代相传的正骨理论与技术更加系统,更将宫廷上驷院绰班 (正骨) 处的丰富经验融为一体,使太医院正骨科与上驷院绰班处合并一处,理论与技术均得到提高 。

编纂完成后,乾隆看后十分满意,赐书名为《医宗金鉴》,正式确定该书名为《御纂医宗金 鉴》,于1742年,以武英殿聚珍本与尊经阁刻本印行,在全国推广,影响巨大。1749年即被定为太医 院医学教育的教科书,“使为师者必由是而教,为弟子者必由是而学”。

《医宗金鉴》逐步成为全国医学教与学的必读书、准绳。由于广泛之需求,政府与商家刻本印刷十分频繁,至今其版本流传已有50余家,平均4-5年即有一次新版本问世。这既是由于该书内容的丰富简约,深受读者喜爱,同时,乾隆皇帝给予的高度评价与肯定,也助了有意义 的一臂之力。

[attachment=11330113]
[/color][/size][/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瑶池碧落在2011-01-23 17:40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23 0
已审
原来还有《医宗金鉴》这本宝贝( ⊙ o ⊙ )啊!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