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诗人——————丘逢甲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839 回复:3

[人文通史] 现代诗人——————丘逢甲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洛子珩。

ZxID:3576070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1-01-15 0
现代诗人——————丘逢甲
— (瑶池碧落) 【||。写 作 素 材。||】———— 素材工资统计,发帖即拿。(1月发帖请及时登记)
本文来自派派小说论坛 :http://www.paipaitxt.com/r5358684_u11335430/ (2011-02-01 14:49) —
[backcolor=#000000][align=left][table=100%][tr][td][font=宋体][color=#6699cc][color=#cccccc][size=4] [/size][/color][/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6699cc][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6699cc][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6699cc][color=#cccccc][size=4][color=#cccccc][b]丘逢甲[/b][/color][/size][/color]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6699cc]    [size=2]丘逢甲出生于1864至1912,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 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
   
   
    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授任工部主事。
   
   
    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size][/color][/font]


[align=left][backcolor=#000000][color=#6699cc][/color][/backcolor][/align][align=center][backcolor=#000000][color=#6699cc][attachment=11329919] [/color][/backcolor][/align][align=left]
[/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b]人物简介[/b][/size][/color][/font][/align][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align=left][b]
[/b][/align][align=left][color=#6699cc][/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cc][color=#6699cc][/color][/color][/align][align=left]    [color=#6699cc][size=2]台南,台湾沦陷。
   
   
    丘逢甲内渡后在广东任兴民中学首任校长,中华民国建国后,丘逢甲被选为广东省代表参加孙中山组织的临时政府。
   
   
    民国元年(1912)元旦因肺病复发,正月初八日病逝于镇平县淡定村,终年48岁。
[/size][/color][color=#6699cc][/color]
[color=#ff0000][b]        [/b][/color][/align][align=center][color=#ff0000][b]                                    [/b][attachment=11329920][/color][/align][color=#ff0000][align=left]
[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b]人物小传[/b][/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6699cc][b]        [/b][size=2]生于台湾省苗粟县,可以说是出生在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为躲避战乱而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因不愿在入侵者面前苟且偷安而举族南迁。
   
   
    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即先祖是因外族侵扰而辗转南迁,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
   
   
    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丘逢甲的父亲丘龙章,台湾贡生,毕生从教,为乡村塾师。他不仅是一位热心桑梓教育、培养后进的塾师,而且是一位关心国事、具有爱国心的封建知识分子。
   
   
    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湾南部牡丹社地区,以及1884年法军占据台湾鸡笼(今基隆)等事件,使丘龙章倍感忧虑和警惕,对台湾的将来担忧。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闽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台。1888年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
   
   
    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光绪十五年1889)进士,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但他却无意仕途,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 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
   
   
    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和社会矛盾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 尽,边疆千里将材难。”他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他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
   
   
    不久,160营(实际上经训练的只有30余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在日本国马关春帆楼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李鸿章的卖国行径。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清政府不但置台湾领土和几百万同胞于不顾,而且急诏撤回守土官兵。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
   
   
    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 责。由于唐平时放纵部下,纪律松散,无心抗战,一与日军交手,便节节败退,不久基隆失守,唐化装逃离台北,台北被日军轻易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唐已内渡,气愤至极。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退。
   
   
    1895年秋,失败后离台内渡,定居镇平,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从赞同维新保皇逐渐倾向革命,掩护同盟会员的反清活动,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 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民国成立,以广东代表身份赴南京参加筹组临时政府,被推举为参议院议员。
   
   
    1912年初,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size][/color][/font]
[/align]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921] [/align][b][align=left]
[/align][/b][align=left][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b]亲属[/b][/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b]  [/b]
[b]    [/b][color=#6699cc][size=2]子丘念台
   
   
    因在清雍正年间,“丘”改成了普遍常见的“邱”姓,故丘逢甲后代子 孙姓“丘”或“邱”。 侄子邱钦洲曾任第四届台中市市长侄女陈邱阿慎(邱钦洲的姐姐)曾任台中市议员,其夫陈彩龙曾任台湾省临时省议会第三届议员,其子陈端堂曾任第七届台中市市长
   
   
    迁善楼
   
   
    1904年春节,刚受聘担任兴民学堂校长的邱逢甲先生,于元月十五(元宵节)大清早,坐着轿子到兴宁、石马:星窝子“顺裕庐”,拜访同事:兴民学堂“学监”——何子渊先生,宾主相见、揖让周旋、好不热闹!
   
   
    正当大家谈兴正浓的时候,管事传话:“马下村黄彩平先生求见?”,“快快有请!”,子渊先生爽快答应,热情相邀。
   
   
    原来,黄彩平是石马镇小有名气的文化人——私塾先生,两人素有交 往,当时,黄正在修建一座占地几百平方米的双层楼房。好不容易盼到了春节,便打算待子渊先生回乡探亲,借元宵节“旺丁旺财”的喜庆气氛,请他题写屋名。
   
   
    只两盏茶的工夫,黄彩平便说明来意,子渊先生一听,楞了,感为难。因为现场正坐着一位鼎鼎大名的教育家——邱逢甲先生。
   
   
    后来,见实在无法推辞,便提议采取一种折衷的办法:“屋名由我拟定,字由逢甲兄代劳。”经再三推敲,最后将屋名定为“迁善楼”,意取教育子孙、学生要时刻牢记:“智者改过而迁善,愚者耻过而逐非”。真是三句不离本行,足见两位教育大家过人的胸襟和智慧!笔墨伺候!只见邱逢甲抬头起身,气定神闲!提腕运笔,一挥而就——迁善楼!逢甲先生力透纸背、入木三分的风格,赢得了满堂赞叹和喝彩!
   
   
    “迁善楼”至今仍矗立在兴宁市、石马镇、马下村,老革命家、教育家“何子渊先生故居”斜对面——东南方向的一座小山下,因时空久远,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它的来历……[/size][/color][/align][align=left][color=#6699cc][size=2][/size][/color][/align][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922] [/align][align=center]
[/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font][/b][/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size][/color][/font][/b][/align][align=left][b][font=宋体][color=#cccccc][size=4]民主革命胜地——箭竹顶[/size][/color][/font] [/b][/align]
[align=left][b]  [/b][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话说1904年正月十五,邱逢甲在星窝子——顺裕庐挥笔写下“迁善楼”三个字后,在子渊先生家里住了一晚。为了掩人耳目,第二天一早,吃完早点便坐着轿子,跟何子渊一前一后到了离星窝子大约八里开外的“箭竹顶”古茶场,因箭竹顶茶场是何子渊家的祖传产业,地避山高,环境险峻,外人轻易不敢涉足,正是革命党人畅谈国是,针砭时弊的理想场所。
   
   
    故,但凡党内、盟内有重大事项要最后敲定,均要到箭竹顶协商、拍板。
   
   
    那天,先后赶到箭竹顶茶场的还有子渊先生的“拜把子”兄弟兴宁:肖惠长、平远:姚竹英等同志……在那次碰头会上,大家基本敲定筹划汕头黄冈起义的行动方案,并做了具体分工:由姚竹英继续保持与潮安人许雪秋的单线联系,肖惠长负责联络志同道合的革命党人,何子渊负责经费筹集工作,“光汉茶庄”作为革命党人联络、避风、掩护的秘密据点……
   
   
    但,思想一贯激进的邱逢甲先生,这一次却异常冷静,认为条件并未成熟,自始至终均持保留意见。后来也正应了邱逢甲的高见,两次黄冈起义均因泄密及诸多原因而导致失败,姚竹英、肖惠长等革命党人被迫走避箭竹顶达一月有余,其中:姚竹英在箭竹顶茶场住了40多天,肖惠长住了11天……但黄冈起义给满清王朝所造成的冲击却堪与广州黄花岗起义相媲美,其非凡意义与黄花岗起义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
   
   
    邱逢甲在箭竹顶茶场一共住了两晚,直至正月十八才下山。期间,特地以及子渊的字:“东汉”为据,为子渊先生题下“光汉茶庄”和“渊庐”两幅墨宝。[/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      [/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attachment=11329923][/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   
    “光汉茶庄”座落在石马镇石马圩“光记”商店对面,营业面积约100多平方米,由何子渊的弟弟子韶负责经营,是箭竹顶茶在海内外的经销母店,同时也是革命党人的地下联络点;箭竹顶茶在清朝乾隆年间非常出名,行销海外、南洋一带,民国时期,曾以此茶馈赠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许崇智、陈济堂、李济深蒋光鼐、蔡廷锴、张发奎等名人,均赞不绝口;“渊庐”座落在“光记”旁边,建筑面积约50多平方米,专供何子渊在石马中小学上学的子孙寄宿及革命党人临时落脚之用。
   
   
    不料,两座极具历史价值、文物价值的建筑均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被“土改”时没收,房契、地契被强制烧毁,打到“四人帮”后,石马公社革委会又以何子渊家没有“台湾关系”为由拒绝归还……   话说邱逢甲1904年正月十八回到兴民学堂,当天便接到广东省政府的调令,不久便奉调广东学务处任职……
   
   
[b][color=#cccccc][size=3]文学创作
[/size][/color][/b]   
   
    丘逢甲少有诗名,内渡前所作已多,但代表其诗歌思想、艺术成就的,是内渡后的作品[/size][/color][/font][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这部分诗约1700多首,以怀念台湾和感愤时事之作最为突出。
   
   
    《愁云》、《春愁》、《往事》、《送颂臣之台湾》、《夏夜与季平肖氏台听涛追话旧事作》和前后《秋怀》等,倾诉台湾沦亡的悲愤,抒写思念故园的愁情和恢复失土的壮志。《香港书感》、《海军衙门歌》、《闻胶州事书感》、《汕头海关歌》、《答敬南见赠次原韵》(其三)等,揭露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瓜分和掠夺,谴责清政府的昏聩无能,要求变革图强,"诛秦"除暴。这些诗都具有鲜明的时代内容,体现了丘逢甲"重开诗史作雄谈"(《论诗次铁庐韵》)的创作特点。此外,他的怀古、纪游诗,表彰前贤,刻画山川,往往寄托了忧时济世的怀抱。在艺术风格上,抒怀感时之作悲凉激越,写景小诗清新爽秀,叙事之作酣畅淋漓。
   
   
    在形式上,颇为放恣,不为格律所拘,语言圆熟流畅,好用俗语新词。所作以七律、七绝及七古居多。在风格卑靡、崇尚拟古的晚清诗坛上,丘逢甲的爱国诗篇,气壮而志奋、情真而意切,"震动一时"(江□《丘仓海传》)。梁启超称他为"诗界革命之巨子"(《饮冰室诗话》),黄遵宪说"此君诗真天下健者也"(《与梁启超书》)。唯其诗骋笔而书,不免有题意乃至语言雷同的缺陷,表现上也较率直而少含蓄。
   
   
    诗集主要有《柏庄诗草》、《岭云海日楼诗钞》等。《柏庄诗草》为内渡前作品,作者原以为毁于战火,后人亦长期未见。
   
   
    1979年始被发现,今由丘氏后人收藏,有手稿影印本传世。《岭云海日楼诗钞》12卷,为其弟丘瑞甲从遗稿选辑编年,均为内渡后所作,1913年粤东编译公司刊印。
   
   
    1936年中山大学出版《诗钞》13卷本,系将原书第5卷"己亥稿上、下"分为2卷,又另辑"选外集" 1卷。198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的标点本,即以此为底本。
   
   
    1984年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岭云海日楼抄》12卷,附《选外集》、《选外集补遗》、《柏庄诗草》、《其他诗作》,为现行丘诗的最足本。
   
   
    此外,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仓海先生丘公逢甲诗选》,是丘逢甲之子丘琮据《诗钞》12卷本所选,增入《离台诗》等作品。[/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size][/color][/font][/align][align=center][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color=#ff0000][attachment=11329924]
[/color][b][color=#cccccc][size=3][/size][/color][/b][/size][/color][/font][align=left][font=宋体][color=#6699cc][size=2][b][color=#cccccc][size=3]名篇共赏
[/size][/color][/b]   
   
[color=#cccccc][color=#6699cc]    [/color][b]春愁[/b][/color]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心惊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b][color=#cccccc]山村即目[/color][/b]
   
   
    一角西峰夕照中,断云东岭雨蒙蒙。 林枫欲老柿将熟,秋在万山深处红。
   
   
    [b][color=#cccccc]秋怀(八首选一)
[/color][/b]   
   
    古戍斜阳断角哀,望乡何处筑高台? 没蕃亲故无消息,失路英雄有酒杯。
   
   
    入海江声流梦去,抱城山色送秋来。天涯自洒看花泪,从菊于今已两开。
   
   
    [b][color=#cccccc]纪梦二首
[/color][/b]   
   
    知是前身与后身,诸天变现起微尘。人间无此丹青本,幻出崟崎历落人。
   
   
    梦中因果画中身,弹指心惊隔两尘。天上碧桃花再放,下方还是未归人。
   
   
  [b][color=#cccccc]台湾竹枝词
[/color][/b]   
   
    任他颜色照银泥,一样朱唇黑齿齐。螓首娥眉都易事,教人难觅是瓠犀。
   
   
    盘顶红绸里髻丫,细腰雏女学当家。携篮逐队随娘去,九十九峰采竹芽。
   
   
[b][color=#cccccc][size=3]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size][/color][/b]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已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曰“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为“诗界革命巨子”、“天下健者”。
   
   
    [b][color=#cccccc][size=3]负面评价[/size]
[/color][/b]   
   
    1895年反割台运动期间,丘逢甲虽首先刺血上书反对割台,尔后却提前内渡,其前后言行不一,实际表现未尽理想,使后人稍有微词。连雅堂在《台湾通史》便作总评为“成败论人,吾所不喜,独惜其为吴汤兴、徐骧所笑尔。”丘氏内渡之际,有谓其挟带巨额公款而,但因无实据,亦有持不同意见者迄今仍无定论。
   
   
    年甲午战争后,1895年4月17日李鸿章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割让 台湾,台湾人民激愤,丘逢甲坚持反对并组织义军反抗。
   
   
    同年5月23日,唐 景嵩发表宣言,宣称“台湾同胞誓不服倭,与其事敌宁愿战死”。丘逢甲任 义勇军统领,隔日,国会议长林维源逃亡至福建省厦门。
   
   
    在5月29日乙未战 争掀起战端,6月4日总统唐景嵩弃职逃亡福建厦门,镇守北台湾的正规军溃败。其后丘逢甲见局势不可为,携带家眷内渡广东嘉应州。
   
   
    其后虽有名将永福率领的黑旗军及吴汤兴、姜绍祖、徐骧等人率领的诸多民间义勇军奋起 抗日,但由于装备及训练均远不如日本,终究于10月21日被日军攻入大本营[/size][/color][/font][/align][/align][/color][/size][/color][/font][color=#6699cc][color=#6699cc][/color][/color][/td][/tr][/table][/align]

[/backcolor]
[ 此贴被15°的苝尐緈在2011-01-15 18:31重新编辑 ]
莳悦

ZxID:13833272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1-17 0
辛苦啦~~我也在这挣扎呢~

轮舞曲

ZxID:12404425


等级: 职业撰稿
家里真压抑。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1-01-17 0
咳咳,你加油。我相信你的。

楼主留言:

需要你的协助啊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15 0
已审
感谢支持素材区
O(∩_∩)O~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