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用人政策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611 回复:1

[人文通史]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用人政策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暮夏°

ZxID:2905679


等级: 总版主
配偶: 貓夫人°
深深深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30 0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和用人政策
— 本帖被 夏恋天使 从 学习管理普会发书区 移动到本区(2010-12-31) —
[backcolor=#66cccc][table=500][tr][td]
[backcolor=#ffffcc][table=500][tr][td]
[font=宋体][color=#31849b][size=2]内容摘要[/size][/color][/font][font=宋体][color=#595959][size=2]: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是我国历代封建政府巩固统治的措施之一,在封建社会也是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重要内容之一,历朝历代的统治者大多信奉“中兴以人才为本”,自古以来就有“得人者昌,失贤者亡”之说,认真总结我国古代选官与用人的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对于我国今天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借鉴意义。 [/size][align=left][font=宋体][color=#548dd4][/color][/font][/align][align=left][font=宋体][color=#548dd4][size=2][/size][/color][/font][/align][align=left][size=2][font=宋体][color=#548dd4]背景材料
[/color][/font][font=宋体][color=#595959]    2010[/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年公务员考试即将于明年1月16日进行,其中温州市有近4.2万名考生参加角逐1166个职位,报名人数超过去年同期的3.8万人。今年最热门的一个职位是市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的“综合管理”,有499人报名。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一年一度的公务员考试被赋予太多希冀,这是希望和失望交织、理性和狂热交加的竞技淘汰赛,发生在考生中的报考经历可谓五味杂陈,他们身上悲喜自成一体,随着社会发展不断迸发出新感悟,也引发了人们对公务员报考火热现象的反思!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公务员报考热度年胜一年似乎已经成为一种趋势。不可否认,公务员以其良好的工作环境、稳定的薪酬加上发展前景广阔等因素,足以吸引一大批人才重新审视择业。“公务员热”现象的背后是渴望稳定、安逸生活。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这种过热现象的背后,折射出当前职业价值取向的偏差。市人事局有关人士担忧,由于公务员对专业技术要求并不高,这样盲从的心理,将会导致原本应当在技术和专业性更强、更需要创造性的部门发挥作用的人才一下子无用武之地,也使不少年轻人丧失闯劲、冒险精神,盲目跟风的公务员考试背后,有大学生自身的原因,也有社会现实的无奈。
[/color][/font]

[/size][/align][/color][/font]
[/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table=500][tr][td]
[font=宋体][color=#595959][size=2][/size][/color][/font][size=2][font=宋体][color=#e36c0a]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与用人政策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孔子主张“学而优则仕”,那么我国古代有哪些选官制度和用人之策呢?选官制度,是一个国家或政权选拔官吏的实体和程序规章,又可以称作仕进制度。它与我们今天的人事制度中公务人员录用大体相当。由于官吏担负着国家的日常管理职责,因此中国历代王朝的统治者都把官吏的考核选拔置于特别重要的地位,并十分注意积累经验,完善制度。由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最高统治者的重视,从夏、商、周三代到明清,中国古代社会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选官制度体系。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一、[/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综述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选官制度是与国家同步出现于人类历史舞台。苏东坡说:“三代以上出于学,战国至秦出于客,汉以后出于郡县吏,魏晋以来出于九品中正,隋唐至今出于科举。”这段话,实际上划出了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几个发展阶段。我国古代选官制度,萌芽于原始社会末期“军事民主制”时期的禅让制,而它的正式形成,则是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的事。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选官制度的发展,大致可分三个大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三个时代。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1、[/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商周时期,采用“世卿世禄制”(世官制)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在这种制度下,公门有公,卿门有卿,贱有常辱,贵有常荣,赏不能劝其努力,罚亦不能戒其怠惰。至奴隶社会鼎盛的西周,世官制也进入鼎盛时期,周世官制的特点是:它与当时推行的宗法制、分封制紧密结合。那些担任王室或诸侯国官职的大小贵族,便是受封的各级封君,他们均遵照嫡长子继承制的原则代代相袭,占有封地,所以也就时代垄断官职。这种世卿世禄制,与后代的“选贤任能”有着本质上的差异。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在“世卿世禄制”下,也有“选贤任能”的现象,比如商汤重用伊尹(伊尹,又名阿衡。商汤的贤相,是夏末商初重要的政治家、军事谋略家。他具备运筹策划的才能,在灭夏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夏朝末年,夏王桀荒淫暴虐,统治出现危机。伊尹辅佐汤先攻灭位于夏、商之间的韦、顾等夏的属国,使夏处于孤立,而后趁昆吾部族为乱,再乘胜讨伐夏桀。),建立商朝;武丁大力选拔人才,任用傅说、甘盘、祖已等贤能志士,达到商朝后期的鼎盛——“武丁中兴”;文王起用姜尚。但这种选贤任能未能打破世卿世禄制的基本原则,只是较为个别的“破格”现象。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西周在继承商代教育体制的基础上,建立起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古典教育官学体系,形成当时先进的六艺教育。西周六艺教育的特点是官学为主、官师合一,教师既行教又兼国家事务。这对西周的选官制度和人才选拔有一定意义。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2、[/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选贤任能成为春秋时的流行风尚。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春秋时代,各国的君主卿相为了充实自己的政治军事实力,广泛网罗人才,养士之风盛行。诸侯为争霸图强,纷纷打破贵族才能当官的限制,广招治国领军人才。讲究家族血缘关系、任人唯亲的官吏制度被打破,这种任人唯贤的新风气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为后来的统一创造了有利条件。像齐桓公纳鲍叔牙之谏,重用同他有一箭之仇的管仲,委以军国要务,奠定了东方大国的基础。秦穆公在用人上不拘一格,把来自敌国的丕豹、少数民族的由余、五张羊皮换来的奴隶百里奚,统统网罗在自己的麾下,成为西方霸主。还有如楚庄王任用“鄙人”孙叔敖,问鼎中原,饮马黄河;吴王阖闾重用楚国亡臣伍子胥,几乎灭了楚国;越王勾践重用范蠡和文种,卧薪尝胆,灭吴复仇。整个春秋时期,选拔优秀人才的事例还有很多。但是,这时的选贤任能,属于一种“伯乐相马”式的人治方式,“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所以这只是对世卿世禄制形成了较大的冲击,并没有形成规范化的新制度。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春秋时代,诸侯争霸,需要大量人才。私人办学满足了统治者对人才的需要,私学迅速发展。孔子就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学,打破了奴隶社会“学在官府”、只允许贵族垄断文化教育的局面,使平民的子弟也有受教育的机会,这对人才的培养有着积极意义。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3、[/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前221年),在官吏选拔上广泛推行军功制和养士制。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军功制就是把功劳大小作为选拔官员的基本条件。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说苑·政理》)。特别是秦国,商鞅变法时明确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史记·商君列传》)真正做到了如同商鞅所说的那样:“利禄官爵专出于兵,无有异施也。”(《商君书·赏罚》)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从春秋时就已兴起的养士之风到了战国时更加盛行,还形成了养士制。“士”在战国时期已经成为在政治上具有重大影响和作用的社会群体,是当时新型职业官员的主要来源。贾谊曾说:“齐有孟尝,赵有平原,楚有春申,魏有信陵。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秦相吕不韦,门下也有食客数千,李斯就是其中之一。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军工制和养士制的推行,彻底打破了世卿世禄制,同春秋时期的选贤任能相比,选官不再是因人而异的“相马”,而是制度化的“赛马”。养士制完全打破了血缘宗法关系,当时异国人士被选作官,得到卿的地位,被成为客卿,甚至升任相国,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军功制下的“功”同管理国家需要的“能”,有可能会不一致;养士制易形成私人势力集团。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墨子的“尚贤”,主张任人唯贤,反对王公贵族的任人唯亲,这对当时“百家争鸣”的局面的形成有着积极意义。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4、[/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秦统一前后的仕途主要有:保举、军功、客、官吏、通法、征士等。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保举又称作“任”,是负有法律责任的举荐,即“举其显,复保其微;举其始,复保其终”;吏道即由“吏”选“官”的入士途径,主要通过考课制度实现;通法是指凡通晓法令者,即有可能入仕;征士,即以征召的方式收罗人才。秦王嬴政选拔人才不在地位上设置条条框框,提拔李斯为客卿,又看到李斯攀强欺弱的本性和极重功名之心,嬴政更加重用他,李斯就更加发挥潜力为大秦效劳。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5、[/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汉代——察举制,包括察举、皇帝征召、公府与州郡辟除、大臣举荐、考试等内容。其中察举和征辟是两汉选官最主要的途径。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未曾统兵的都尉——韩信,南征北战,攻城拔寨,为汉王室立下了赫赫战功,没有刘邦登坛拜将的尊崇,韩信就是有天大的本事,又怎能指挥得动那一帮如狼似虎的将领呢?刘邦时期的人才还有谋士张良、相国萧何,陈平、周勃、夏侯婴、郦食等,俱为所用,而项羽怀疑范增,不会用人,最终失去大好机会。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从汉文帝到汉武帝,建立了察举制,此后,察举就成为汉代最重要的选官制度。两汉的察举,以孝廉最多。察举笑脸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性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为了保证察举的质量,汉代规定:州郡长官有推荐人才的责任和义务。“不察举,不奉诏,当以不敬论;不察廉,不胜任也,当免。”(《汉书·武帝纪》)凡是发现察举有不合格的,举荐人要承担连带责任,察举贤良,一般还要进行对策考试。如董仲舒的“天人三策”。征召是皇帝对特殊人才直接聘任的选官制度。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这种选官制度从武帝以后以儒家思想作为基本准则,同意了官吏的价值标准,并由此产生了一批以文人为主的职业官吏,适应了当时的大一统王朝治理国家的需要。但是这种制度也有它的缺陷,东汉中期以后,随着地方豪强地主势力的发展,声望影响被官僚家族所支配,门第族望成为选举的主要依据。汉末民谣:“举秀才,不知书;察孝行,父别居。寒清素白浊如泥,高第良将却如鸡。”就是这一弊端的写照。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此外,汉朝任用官吏很有特色,例如规定地方官要回避本籍;罪犯及其子弟不得为官;任职时间没有规定,管理能否久任关键在于政绩等。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6、[/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595959]    [/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曹丕220年建魏称帝以后,接受陈群的建议,创立了九品中正制。九品是划分人才优劣的九个等级,中正是品评官,一般由中央有名望的官员兼任。中央有关部门依据中正对士人评定的品第,选拔官吏时授予相应的官职。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九品中正制创立之初,评议人物的标准是家世和才能并重;但是自曹魏末年以来,中正官一般由士族出身的官员担任,发展到西晋,主要看门第和家世,甚至成为唯一选才的标准。九品中正制是东汉末年以来世家大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的实行,进一步促进了魏晋之际士族的形成以及西晋以后士族制度的巩固和发展。九品中正制成为世家大族垄断官吏选拔、培养私家势力、维系政治特权的工具。九品中正制必然随着士族门阀制度的衰落而消亡。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东汉末年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不以相貌取人,任用庞士元;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了他为实现政治抱负而要延揽天下人才的思想;西魏大丞相宇文泰知人善任,主张选才“当不限荫资,惟在得人”,提包苏绰,帮宇文泰改革官制、颁行均田制、创立府兵制,从而使西魏一天天强大起来,为北周政权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943634]7、[/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隋唐至明清的科举制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595959]    [/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科举制是我国封建社会最重要的选拔官吏制度。“科”指的是考试科目,“举”指的是选拔人才。科举制历时1300余年,始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发展于北宋,衰落于明清。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隋文帝即位以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他令“诸州岁贡三人”参加考试,合格者可以做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唐朝继承和完善科举制度。贞观时,增加了考试科目,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时,大量增加科举取士的人数,还首创了武举和殿试。开元年间,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把诗赋作为进士科的主要考试内容,有利于唐诗的发展。唐代科举能否考中,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更要看平时文章如何。当时有纳卷和行卷至制。参加考试的学子,要把自己的优秀旧作汇集成卷,在考试前送给文坛名士或政坛要人以求推荐,称行卷;或者直接送到礼部供主考录取时参考,称纳卷。例如,白居易向诗人顾况行卷。科举考中后,只是取得了任官资格,即出身,是否能够任职还需要经过吏部铨选。科举制的创立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冲破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起到抑制门阀的作用;扩大了官吏来源,大批门第不高的庶族地主知识分子,通过科举考试参加了政权,“大者登台阁,小者任郡县”;科举制把读书、考试和做官紧密联系起来,从而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科举取士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地方豪门士族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局的稳定,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此外,唐太宗知人善任,虚怀纳谏,他认为“为政之要,惟在得人”,令臣下“广开耳目,求访贤哲”。他用人不避仇怨,不拘门第、民族,兼收并用,“量才受职”。贞观一朝,人才济济。贤相有房玄龄、杜如晦等,名将有李靖、李勣等。著名谏臣有魏征等。唐太宗还以儒为师,大办学校。武则天破格用人,为广揽人才,她创立“自荐”求官的制度,如名相狄仁杰、姚崇等。唐玄宗选贤任能,改革吏治,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人担任宰相,如宋璟等。设集贤院,广聚学者,这都对人才的选拔、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北宋初年的科举制比唐朝有了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在:第一、严格了考试程序,考试分为乡试、省试、殿试三级,皇帝直接掌握录取权,进士及第者称为“天子门生”。第二、简化考试科目,进士科成为最主要的科目。第三、在考试方法上实行糊名法,以防止考官舞弊。第四、扩大录取名额。北宋科举制的发展,向整个地主阶级乃至一般平民敞开了大门,使北宋的政权基础进一步扩大,也起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但也导致官吏人数激增。王安石对科举考试的内容进行了改革,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进士科专考经义和时务策。设明法科,专考律令,断案等。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明清的科举制严重束缚了人们的思想,扼杀了知识分子的聪明才智和创新精神,僵化了思想,严重阻碍了我国科技文化的发展,是造成我国社会发展缓慢、近代科技文化落后的重要原因。清末,科举制被废除。
[/color][/font]
[font=宋体][color=#595959]                          [/color][/font][font=宋体][color=#943634]  [/color][/font][/size][size=2][font=宋体][color=#943634]经验和教训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古代选官和用人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社会兴衰。因此,选官制度是保证和巩固统治者统治的重要举措。影响我国时间最长的选官制度是科举制,明朝之前的科举制推动了我国教育饿坏文化事业的发展,积极性占主导地位;但明朝之后的科举制消极作用占据主导地位,阻碍了社会进步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所以说选官制度、用人的政策要与时俱进,因人而异。不过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主要标准由家世、财产、门第逐渐发展到才学,选拔方式渐趋严密科学,标准逐渐趋向公开、公平、客观,这些还是值得肯定的,现如今我们更要完善人才的选拔制度,对人才进行定期考核,规范考核方式。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人才是国家的宝贵财富,晚上考试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任用德才兼备的人则国兴,任人唯亲,姑息养奸则国衰,我们应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尊重知识和人才。十五期间,中共中央进一步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和完善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流动配置、激励监督的制度,形成了有利于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机制。培养造就高素质干部队伍的关键就在于——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提高选人用人公信度,形成充满活力的选人用人机制,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color][/font]
[/size][size=2][font=宋体][color=#595959]我觉得现在的“成绩论英雄”是不可取的,虽然升学考试失败可以复读,但是这种失利对一部分人来说是重大的打击,我倒比较欣赏唐朝科举不仅在于考场发挥如何,还要看平常的文章如何,这样不至于一棍子打死。王安石废除了死记硬背的明经诸科,古人尚且有那种觉悟,可是现在的莘莘学子还是对着书本大背特背,为升学考试、考公务员等挤破头。难道人才的选拔真的只能靠这种比较僵化的方法。现在教育体制不是那么的合理,大家都是从小背到大,但是等到大了,却要主张创新,那时人们的思想已经僵化,不知变通,不利于全面发展,更不利于人才的培养。不过现在我国也在出台一些利于人才培养、选拔、任用的政策,也慢慢地上了正途,比如科技立项等都是有利于创新,一些企业领导人也提高自身的用人艺术,“知人”然后“择人”。这时候我国古代的选官制度和用人政策还是有很大的借鉴意义的。国家应该多出台一下激励人才的政策,增加选拔人才的方式,加强素质教育;企业管理者要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不以资历取人,学习领导艺术,善于发现人才,做个好“伯乐”;每个人自己要珍惜在校学习的机会,全面的发展自己,除了学习理论知识,也要多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总之对于人才的培养、选拔等需要我们各方面的努力。
[/color][/font]
[/size][/td][/tr][/table][/backcolor]
[backcolor=#ffffcc][size=2][table=500][tr][td][align=right]
[font=宋体][color=#595959]版权归面团三少所有,转载请注明。[/color][/font][/align][/td][/tr][/table][/siz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夏恋天使在2010-12-31 19:20重新编辑 ]
瑶池碧落

ZxID:11335430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齐小憩
小憩哥哥。哪去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1-01-02 0
已审
相关帖
南北朝:官职制度-任用制度
http://www.paipai.fm/r5885836/
科举以前的人才制度介绍+封建科举常识+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明朝科举制度
http://www.paipai.fm/r5884389/
O(∩_∩)O~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