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帖组任务】盛世文化,神秘龟兹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787 回复:13

[人文通史] 【发帖组任务】盛世文化,神秘龟兹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12-02 0
【发帖组任务】盛世文化,神秘龟兹
— 本帖被 灬千ヽ 执行提前操作(2010-12-07) —
[backcolor=#8b2500][table=490][tr][td]
[backcolor=#ffffff][table=470][tr][td]

[color=#9a32cd]“龟兹国”,是我国古代西域大国之一。在这里拥有比莫高窟历史更加久远的石窟艺术它被现代石窟艺术家称做"第二个敦煌莫高窟"。居民擅长音乐,龟兹乐舞发源于此。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为古来西域出产铁器之地,有名之国也。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6县市。[/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6] [/align]


[align=center][img]http://l.paipai.fm/118851/10/03/29/104_3331904_6eca60fc798542d.gif[/img][/align]

[color=#088360][b]简介[/b][/color]

[color=#9a32cd]西域古国名,中国唐代安西四镇之一。又称丘慈、邱兹、丘兹。古代居民属印欧种。回鹘人到来后,人种和语言均逐渐回鹘化,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辖境相当于今新疆轮台、库车、沙雅、拜城、阿克苏 、新和6县市。
都延城,唐代称伊逻卢城(今新疆库车东郊皮朗古城)。
西汉时隶属于匈奴。汉昭帝元凤四年(前77),龟兹服从于汉。神爵二年(前60),汉廷在龟兹东乌垒城设西域都护。王莽时重又隶属于匈奴。东汉明帝永平十六年(公元73),汉使班超经营南道,北征匈奴,西域各国重与汉通。和帝永元三年(公元91),龟兹降汉。汉以班超为都护,居龟兹它乾城。但因与中原交通被阻,西域都护撤回。终汉之世,龟兹叛服不常。
魏晋时,龟兹遣使入贡。其后,先后顺属前凉、前秦、北凉。又向北魏遣使朝献。
5世纪中叶,龟兹一度为柔然部控制。
5世纪末,曾隶属于西方强国?哒。
此后,龟兹曾先后遣使于北魏、北周和南朝的梁。
隋代时,龟兹臣属于北方西突厥汗国。炀帝大业十一年(615),曾遣使入朝。
唐初,龟兹与唐有交往,但仍附属于突厥。贞观十八年(644),唐军攻焉耆,龟兹与焉耆连兵相拒。二十一年,唐兵进击龟兹。翌年擒 其国王、权相,唐移安西都护府于龟兹。显庆三年(658)唐将安西都护府迁至龟兹都城,下设龟兹、于阗、焉耆、疏勒四镇,龟兹开始成为唐朝统治西域的中心。由于吐蕃势力进入西域,唐被迫多次放弃龟兹等四镇。直到武则天长寿元年(692),才恢复四镇 ,此后约百年间,安西都护府得以稳定在龟兹,故龟兹王城又称作安西。在德宗贞元六年(790)前后为吐蕃攻占。
840年后,龟兹进入西州回鹘势力范围,人种也逐渐回鹘化。随着黑汗王朝(操突厥语的民族在今新疆、中亚建立的封建王朝)的强盛,大概在11世纪末 ,龟兹脱离西州回鹘,归附喀什噶尔汗,皈依伊斯兰教。从此,龟兹不再是一个独立或半独立的政权。
乾隆二十三年(1758)归入清版图,定名库车。
龟兹地区气候温热,盛产麻、麦、葡萄、梨、桃等;出良马、封牛;山中有矿,故黄金、铜、铁等冶铸业闻名西域;又因处在丝绸之路干线上,中转贸易发达,龟兹锦尤负盛名。
在伊斯兰化以前,一直以佛教为国教,是西域小乘佛教的中心。龟兹乐从前秦吕光西征时传入河西,再入中原。隋乐有西国龟兹、齐朝龟兹、上龟兹三部。入唐后,龟兹乐又编为十部乐之一。[/color]

[color=#088360][b]地理[/b][/color]

[color=#9a32cd]龟兹国以库车绿洲为中心,最盛时北枕天山,南临大漠,西与疏勒接,东与焉耆为邻,相当于今新疆阿克苏地区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部分地区。[/color]

[attachment=11329062]
吕光攻龟兹之战地图

[color=#9a32cd]吕光攻龟兹之战是前秦建元十九年(383年)至次年,前秦骁骑将军吕光率军攻西域龟兹(今新疆库车)获胜的作战。[/color]

战争详情

[color=#9a32cd]建元十八年九月,车师前部王弥寞、鄯善王休密驮到前秦都长安(今西安西北),朝见前秦王符坚。恳请前秦像汉朝一样设置都护统治西域,并请求作为向导,讨伐西域那些没有归附的国家。
苻坚任命骁骑将军吕光为使持节、都督西域征讨诸军事,与凌江将军姜飞、轻车将军彭晃、将军杜进和康盛等人率10万(一说7万)大军讨伐西域。阳平公苻融认为大军万里远征,得不偿失。苻坚不纳。十九年,吕光自长安出发,苻坚在建章宫送行。加封休密驮使持节、散骑常侍、都督西域诸军事、宁西将军,弥真为使持节、平西将军、西域都护,率领本国军队为吕光向导。[/color]

吕光攻龟兹之战-经过

[color=#9a32cd]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前秦主苻坚既平山东(泛指今太行山以东),国力强盛,遂欲统一天下,扬威西域。适值车师前部王弥寘、鄯善王休密驮来朝,愿为向导,以伐西域之不服者,并请依汉法置都护加以统理。朝臣以西域荒远、得之无利可图、出兵虚耗过大为由,竭力谏阻。苻坚不纳。九月,命骁骑将军吕光率将姜飞、彭晃、杜进、康盛等,总兵7万(一说10万)、铁骑5000往攻西域。十九年,吕光从前秦京都长安(今西安西北)出发,出玉门(今甘肃敦煌西北),越流沙300余里,焉耆等国皆请降,惟龟兹王帛纯闭城(今新疆沙雅北羊达克沁废城)固守。吕光率部逼进,于城南每5里设一营,深沟高垒,广设疑兵。帛纯驱使城外民众入城,附庸侯王也各坚城自守。二十年七月,帛纯以财宝重赂狯胡求援。狯胡王遣其弟呐龙等率骑20余万,并引温宿、尉头等诸国兵共数十万来救。西域兵长于弓马,善使矛矟,披连环销甲,弓矢难以射入;又以革索套人。吕光部众颇惧。诸将欲每营结阵,按兵拒之。吕光认为彼众我寡,力不宜分,下令迁营接阵,用勾锁之法;另派精骑为游军,机动补缺。两军战于城西,吕光军大胜,斩万余,克其城。帛纯出逃,王侯降者30余国,远近诸国皆来归附。吕光立帛纯之弟震为龟兹王。八月,苻坚闻吕光平定西域,以光为都督玉门以西诸军事、西域校尉。因道路阻绝,任命无法通达。二十一年三月,吕光率部班师。途中闻苻坚被杀,长安危逼,遂于九月占据凉州(治今甘肃武威),自领刺史。[/color]

吕光攻龟兹之战-结果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3]
龟兹[/align]

[color=#9a32cd]吕光率军在茫茫戈壁和沙漠中行进300多里,进至焉耆,国王泥流率其旁国投降,唯龟兹王帛纯据城抗御。吕光命部众在龟兹城南集中,每5里设一营,挖战壕、筑高垒。吕光指挥军队攻城,至次年七月,龟兹王渐渐不支,向狯胡(另一少数民族)请求援兵。
狯胡王派其弟呐龙、侯将馗率骑兵20余万,另集中温宿和尉头等国军队共70多万人救援龟兹。西域各国部众弓马便利,善于使矛,铠甲坚硬,箭射难入,战斗力很强。吕光军惧。诸将欲每营摆阵,吕光认为敌众我寡,各营相隔,力量分散,不利抗敌。遂令各营聚于一地,又操练勾锁之法,另派精骑作为游军,随时补充各个缺口。双方在龟兹都城屈茨(库车东)西展开决战,吕光军大胜,斩杀万余。帛纯急忙收拾珍宝出城逃走,王侯降者计30余国。吕光率军入城,发现建筑布局模仿长安,宫室壮丽。西域各国害怕吕光的威名,竞相贡奉归附。[/color]

吕光攻龟兹之战-评价

[color=#9a32cd]吕光远征西域的胜利为尔后建立后凉政权奠定了基础。[/color]

吕光攻龟兹之战-吕光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4][/align]

[color=#9a32cd](338~399) 十六国时期后凉的创建者。字世明,略阳郡(今甘肃天水东北)人,氏族。前秦苻坚时太尉吕婆楼之子。在位约十四年。他受王猛知遇,被推荐给苻坚,任步兵校尉、骁骑将军,在多次作战中颇有威名。382年,车师前部王和部善王入朝前秦,愿充向导攻打西域诸国。苻坚命吕光率兵七万和铁骑五千,进军西域。383年,秦军越过流沙三百余里,焉者等国皆降,只有龟兹拒守。384年,吕光大破各方援军七十余万,攻下龟兹。三十余国投降,有的交出汉王朝所给节传,吕光换给苻秦的信物,因贪图龟兹富足,他本打算留居,但将士都希望东归,名僧鸠摩罗什也加劝阻,于385年,以骆驼两万余头满载掠自西域的珍宝奇玩,骏马万余匹,从龟兹回到姑臧,据有凉州。后任其子吕覆为西域大都护,率大臣子弟镇高昌。苻坚死后,386年,吕光自称凉州牧、酒泉公,建国后凉。以后又改称三河王,396年自号天王。晚年昏聩,听信谗言。儿子和外甥贪暴,臣下离叛,政治混乱。399年吕光死。403年后凉为后秦所灭。[/color]

[color=#088360][b]历史[/b][/color]

[color=#9a32cd]西汉元康元年(公元前65年)龟兹王及夫人来朝,王及夫人皆赐印绶。夫人号称公主,赐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绮绣杂缯琦珍凡数千万。后数来朝贺,学习汉朝衣服制度,归国后,按汉朝制度治理宫室。汉成帝、汉哀帝龟兹和汉朝关系亲密。(《前汉书•西域传》)
  东汉建武二十二年(46年)莎车王贤杀龟兹王,将龟兹分为龟兹、乌叠国(Bougour),封则罗为龟兹王,封驷鞬为乌垒王。几年后,龟兹国人起义杀则罗、驷鞬,遣使匈奴,请立新王。匈奴立龟兹贵人身毒为龟兹王,于是龟兹属匈奴。(《后汉书•西域传》)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龟兹王建为匈奴所立,据有北道,攻破疏勒,杀疏勒王,立龟兹人兜题为疏勒王
  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班超从间道到疏勒,去兜题所居橐城九十里,遣吏田虑先往说降。兜题见田虑轻弱,无降意。田虑乘兜题无备,劫缚兜题,兜题左右惊惧奔走。田虑驰报班超,班超即赴之,召集疏勒全部将吏,说以龟兹无道之状,因立其故王兄子忠为疏勒王,疏勒国人大悦。疏勒王忠及官属皆请杀兜题,超不听,欲示以威信,释而遣之。疏勒由是与龟兹结怨。
  东汉永平十八年(75年),汉明帝驾崩。焉耆以中国大丧,遂攻没都护陈睦。超孤立无援,而龟兹、姑墨数度发兵攻疏勒。班超守盘橐城,与疏勒王忠为首尾,士吏单少,拒守岁余。
  东汉建初元年(76年)肃宗初即位,恐班超单危不能自立,下诏征超。疏勒两城自超去后,复降龟兹。
  东汉建初三年(78年),班超率疏勒、康居、于窴、居弥兵一万人攻破姑墨石城,斩首七百级。班超欲因此叵平诸国,上疏请兵:“窃见先帝欲开西城,故北击匈奴,西使外国,鄯善、于窴即时向化。今拘弥、莎车、疏勒、月氏、乌孙、康居复愿归附,欲共并力破灭龟兹,平通汉道。若得龟兹,则西域未服者百分之一耳…………今西域诸国,自日之所入,莫不向化,大小欣欣,贡奉不绝,惟焉耆,龟兹独未服从。臣前与官属三十六人奉使绝域,备遭艰厄。自孤守疏勒,于今五载,胡夷情数,臣颇识之。问其城郭大小,皆言“倚汉与依天等”。以是效之,则葱岭可通,葱岭通则龟兹可伐。今宜拜龟兹侍子白霸为其国王,以步骑数百送之,与诸国连兵,岁月之间,龟兹可禽。以夷狄攻夷狄,计之善者也。臣见莎车、疏勒田地肥广,草牧饶衍,不比敦煌、鄯善间也,兵可不费中国而粮食自足。且姑墨、温宿二王,特为龟兹所置,既非其种,更相厌苦,其势必有降反。若二国来降,则龟兹自破。愿下臣章,参考行事。”书奏,帝知其功可成,建初五年(80年),发兵千人就班超。
  东汉建初七年(82年),疏勒王忠与龟兹密谋,遣使诈降班超。班超知其内奸而外伪许之。忠大喜,即从轻猗诣超。超密勒兵待之,为供张设乐,酒行,乃叱吏缚忠斩之,击破其众,杀七百余人,南道于是遂通。
  东汉建初九年(84年),龟兹、姑墨、温宿皆降;班超废龟兹王尤利多,立白霸为龟兹王。
  魏文帝黄初三年(222年)鄯善、龟兹、于阗王各遣使奉献。
  《晋书•西戎》“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人以田种畜牧为业,男女皆翦发垂项。王宫壮丽,焕若神居”
  晋武帝太康中(285年),龟兹王遣子入侍。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坚之大将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龟兹王白纯不降,吕光进军讨平龟兹。
  北魏高祖孝文帝延兴五年(475年)龟兹等国遣使朝贡。太和二年(478年)龟兹国献名驼龙马珍宝。三年(479年)吐谷浑、龟兹、粟特等国遣使朝贡。
  公元5世纪后,龟兹先后沦于嚈哒、吐蕃、回鹘之手,佛教文明曾受摧残。
  《隋书•龟兹》“龟兹国,汉时旧国,都白山之南百七十里,东去焉耆九百里,南去于阗千四百里,西去疏勒千五百里,西北去突厥牙六百余里,东南去瓜州三千一百里。龟兹王姓白,字苏尼咥。都城方六里。胜兵者数千。风俗与焉耆同。龟兹王头系彩带,垂之于后,坐金师子座。龟兹国土产多稻、粟、菽、麦,饶铜、铁、铅、麖皮、铙沙、盐绿、雌黄、胡粉、安息香、良马、封牛。隋大业中(615年),龟兹国王遣使贡方物。”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龟兹、吐蕃、高昌、女国、石国遣使朝贡。贞观十六年(642年)唐太宗派遣昆丘道副大总管郭孝恪讨伐龟兹,破都城,郭孝恪自留守,龟兹国相那利率众遁逃。那利等率众万余,与城内降胡表里为应攻郭孝恪。郭孝恪中流矢死,将军曹继叔收复都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设安西节度使,抚宁西域,统龟兹、焉耆、于阗、疏勒四国。安西都护府治所,在龟兹国城内,管戍兵二万四千人。
  唐高宗麟德四年(667年)吐蕃陷白州等一十八州,又陷龟兹拨换城,之。罢安西四镇。上元中(675年)龟兹王白素稽献银颇罗、名马。
  宋朝咸平四年(1001年)、大中祥符三年(1010)、六年、天禧元年(1017年)、四年、天圣二年(1024年)、七年、九年、景祐四年(1037年)、宁熙四年(1071)、五年、绍圣三年(1096年),龟兹前后遣使朝贡十二次。
公元10世纪末,回鹘的喀喇汗王朝改宗伊斯兰教,对西域诸佛国发起了旷日持久的“圣战”。公元14世纪,改宗伊斯兰的察合台汗秃黑鲁帖木儿对龟兹的佛教教徒进行了残酷的迫害,对佛教文化进行了毁灭性的破坏。佛教寺院庙宇被拆毁,佛像被捣毁,佛教经典文献被焚烧,佛教教徒被屠杀,具有千余年历史的龟兹佛教文化被破坏殆尽。当地佛教僧侣或被迫接受伊斯兰教,或逃往异国他乡,或抗拒被杀。[/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8]
龟兹遗址[/align]

[color=#088360][b]龟兹王列表[/b][/color]

[color=#9a32cd]身毒

尤利多
白霸
白英
白纯
白震
白素稽
白苏尼咥
苏伐勃駃 (jue)
苏伐叠
诃黎布
诃黎布失毕
白素稽
延田跌
白莫苾
白孝节

[b]白/帛为龟兹国姓,据冯承钧考证,为梵语puspa的音译,意为“供佛的花”。[/b]

[color=#088360][b]语言[/b][/color]

[color=#9a32cd]龟兹语属于印欧语系中Centum语组的吐火罗语方言B,用印度的婆罗米文字(Brahmi)书写。由于在语言学分类学上吐火罗语与其近邻—印欧语的主要东方分支Satem语组的印度-伊朗语(Indo一Iranian)的距离较远,反而与分布于欧洲的Centum语组的拉丁一凯尔特语与日尔曼语有较近的关系,故它在印欧语分类学的研究中占有举世公认的重要地位。这使得龟兹成为古印欧语在东方分布最远点的标志地名之一。[/color]

[color=#088360][b]文化[/b][/color]

[color=#9a32cd]龟兹文化的辉煌早已是不用过多论证的事实了,在西域漫长的发展变化史中,龟兹就是西域的一个文化源,是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地,兼收并蓄各种文化特别是中原文化而形成的龟兹文化,在历史的天空中留下的那一抹亮色至今还让人们叹服。近日,400多万字的《龟兹文化研究》的出版,再一次让人们为龟兹文化的辉煌所叹服。

长久以来,龟兹文化和中原文化犹如两位惺惺相惜的“智者”,它们之间的相互借鉴、吸收,使它们各自都形成了耀眼的光环。

在西域各种文化中,龟兹文化对中原文化产生的影响无疑是最大的。[/color]

[/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5]
[color=#000000]龟兹乐舞壁画 [/color][/align]
[color=#9a32cd][color=#000000][/color][/color]
[color=#9a32cd][font=宋体]龟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是[color=#ff0000]龟兹乐舞[/color]。龟兹乐舞旋律优美,使用的乐器也非常丰富。而龟兹乐舞对中原的影响也早就开始了。公元384年,吕光从龟兹携“奇伎异戏”而还,这是龟兹乐传入中原的最早的记载。此后,在后魏、北齐、北周、隋朝、唐代龟兹乐都处在显著的地位。

唐玄奘《大唐西域记》中,写到屈支国“龟兹伎乐,特善诸国”。丝绸之路的繁荣,使龟兹成为东西方文化的重要交汇之地。龟兹文化受到了来自中亚、西亚和南亚文化以及中原文化的影响,并融合当地文化,形成了具有不同特色的龟兹文化。在龟兹文化中,最具代表性和影响最大的,就是龟兹乐舞。龟兹乐舞旋律优美,富有西域特色。使用的乐器也非常丰富。[/font][/color]

[color=#9a32cd]“回裾转袖若飞雪,左旋右旋生旋风,一曲似从天上来……”龟兹乐舞的艺术魅力,从这几句诗里可见一斑。龟兹乐舞是中国古典文化的盛宴,是东方民间舞蹈的彩虹,是音乐与舞蹈完美结合的优秀典范。植根于大自然、民族文化和佛教艺术的龟兹乐舞是有灵魂的,它的生命有着恒久的美,它的欢乐、它的激情是对这个世界珍贵的馈赠。

龟兹的音乐家苏婆、白明达、白智通、白付间、白迦等龟兹音乐家都来到中原,为中国音乐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其中,影响最大的是苏婆,他将龟兹音乐中的“五旦七调”的乐理体系传授至中原,直接推动中原的音乐变革。白明达也是龟兹人,历经隋唐两朝,一生创作了许多乐曲。

龟兹乐舞与中原传统音乐相互融合,对中国音乐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盛唐乐舞的高度昌盛,就与龟兹乐舞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当时,龟兹的乐师常常是中原宫廷里的座上宾,唐诗里俯拾皆是对“琵琶”、“胡旋舞”之类西域音乐舞蹈的描写。有专家研究认为,唐朝著名的歌舞大曲《霓裳羽衣》也是吸收了龟兹音乐的素材而成的。[/color]

[font=宋体][color=#000000]龟兹乐舞的发展历史[/color][/font]

[color=#9a32cd]龟兹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的大国,经济发达,文化昌盛,公元前就与中原交往频繁。汉宣帝时,龟兹王绛宾,娶乌孙公主为妻,后绛宾携公主去长安朝贺,汉宣帝赐给“车骑旗鼓,歌吹数十人”。以后绛宾“数来朝贺”,回龟兹后“治宫室,作徼道周卫,出入传呼,撞钟鼓,如汉家仪”。这一重大改革,对龟兹乐舞艺术发展有深刻的影响。  南北朝时期,在文化和民族大交流、大融合中,龟兹文化进一步发展,音乐艺术日趋繁盛,成为西域一个乐舞胜地。前秦国主苻坚,派吕光平龟兹,将一大批龟兹乐舞伎人带至中原,从此揭开了龟兹乐舞大规模东传的序幕。  至隋代已有三种不同形式的龟兹乐流行在中国内地,《隋书·音乐志》载:至隋有“西国龟兹”、“齐朝兹”、“土龟兹”等三部。唐代是龟兹乐舞的黄金时期,唐代诗人元稹《连昌宫词》曰:“逡巡大遍凉州彻,色色龟兹轰发续”。  隋唐时期,龟兹本地的音乐舞蹈也进入发展高峰。唐初著名高僧玄奘去印度取经,回国撰写出的《大唐西域记》,对当时龟兹音乐艺术作了高度的评价,称:“屈支(龟兹)国……管弦伎乐,特善诸国”。迄今龟兹地区尚存500余佛教石窟和1万多平方米壁画。其中,音乐舞蹈形象十分客观,舞蹈约18种,舞蹈姿态数十种。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等乐舞造型可以说滥觞于龟兹乐舞。  龟兹乐在南北朝隋唐时期已发展到相当的规模和水平,音乐种类有“歌曲”“解曲”和“舞曲”。 龟兹乐舞萌发于西汉初期,在东晋时传入中原。在古代宫廷乐中,龟兹乐被归为隋九部乐、唐十部乐中的一部。从《隋书》所记,隋朝音乐主要用龟兹乐器来演奏,呈现出“妙绝弦管,新声奇变”的效果。到了唐代,“管弦乐曲多用西凉乐,鼓舞曲多用龟兹乐”。其实,其中的“西凉乐”也是龟兹乐的变声。令唐玄宗无比痴迷的《霓裳羽衣舞》,就属于龟兹乐的大曲形式。在我国唐代,龟兹乐舞不仅传入了民间,“大盛于阊巷”,而且还远播到日本、朝鲜、缅甸、越南。[/color]

[color=#000000]龟兹乐舞的内涵[/color]

[color=#9a32cd]龟兹乐使用七声音阶和多种调式,苏祗婆推动了龟兹调式在中原的发展,龟兹“五旦七声”乐律,冲击了宫廷僵化的乐制,为中国传统音乐注入了新的活力。龟兹乐中的“般遮调”在中原长期流行,至今在民间还有影响。   [/color]
[color=#9a32cd]龟兹善于吸收各方乐器,组成了配置齐全的乐队,[color=#ff0000]乐器[/color]有:         弦鸣乐器:弓形箜篌、竖箜篌、五弦琵琶、曲项琵琶等。   [/color]
[color=#9a32cd]气鸣乐器:排箫、筚篥、横笛等。   [/color]
[color=#9a32cd]打击乐器:大鼓、腰鼓、细腰鼓、羯鼓、铃、铜钹等。   [/color]
[color=#9a32cd]龟兹乐以热烈激昂著称,所谓“铿锵镗镗,洪心骇耳”。龟兹乐中打击乐器占主要地位,《唐书》记载:“鼓舞曲,多用龟兹乐”。生发于龟兹本地的乐器一筚篥是龟兹乐中的主奏乐器。源于西亚的曲项琵琶和竖箜篌,经龟兹艺人的改良和传播,在中原风行一时,目前仍为中国的传统乐器。   [/color]
[color=#9a32cd]龟兹乐的传入,促进了中原乐器的改革。今内地民间使用的许多乐器,如[color=#ff0000]管子、古称筚篥、琵琶、腰鼓、横笛等[/color]都和龟兹乐的传播有密切的关系。   [/color]
[color=#9a32cd]南北朝时,龟兹舞蹈已经逐步脱离了劳动模似性和自娱性,发展到具有表演手段以及情节内容的艺术。最突出的成就,是“歌舞戏”形式,包括“苏幕遮”、“大面”、“拔头”等。其舞蹈一个共同特点是舞者头戴面具,模似各种人物和动物形象,表达一定的故事情节,这是戏剧的初级阶段。“歌舞戏”在西域普遍流行,传入内地后颇受朝野喜爱。   [/color]
[color=#9a32cd][color=#ff0000]“狮子舞”[/color]是唐代宫廷“龟兹乐”中有特色的节目。唐《乐府杂录》中“龟兹部”有“五方狮子”。我国南北方流行的狮子舞当与龟兹乐舞的流传有关。   [/color]
[color=#9a32cd]旋转和腾跃是龟兹舞蹈艺术的表演特色,著名的[color=#ff0000]“胡旋舞”、“胡腾舞”[/color]都是龟兹乐舞的重要组成部分。唐代《通典》记载龟兹舞蹈开始缓慢舒展,后开始转急,“情发于中,不能自止”。   [/color]
[color=#9a32cd]龟兹舞蹈还多用道具,如花绳、顶碗、布帛等。 从龟兹壁画中可以看出,龟兹舞蹈中胯的摆姿、手形的多变、面部的“撼首…“弄目”等,多为印度舞的特点;被唐代诗人白居易赞叹为“回雪飘摇转篷舞”、“奔车轮缓旋风迟”的胡旋舞,又是吸收了中亚旋转技巧而来;缚身的彩带和披纱随舞的飘逸,恰如中原善舞绸帛的写意……如此不断地吸收扬弃,龟兹舞形成了它独特的风格——舞姿以身体线条呈S型、双脚交叉、出胯、扭腰为基本造型,此舞擅长各种姿势的旋转,节奏时急时缓,起伏对比,强而多变。

[color=#ff0000]龟兹乐器[/color][color=#9a32cd]有竖箜篌、琵琶、五弦、笙、笛、箫、篦篥、毛员鼓、都眃鼓、答臘鼓、腰鼓、羯鼓、雞籹鼓、銅鈸、貝、彈箏、候提鼓、齊鼓、檐鼓等二十种。
[/color]
[align=center][attachment=11329067]

[/align]
[color=#ff0000]龟兹乐曲有[/color][color=#9a32cd]:《万岁》、《藏钩》、《七夕相逢》、《投壶》、 《舞席》》、《同心髻》、《玉女行觞》、《神仙留客》、《掷砖续命》、《斗鹳子》、《斗百草》、《泛龙舟》、《还旧宫》、《长乐花》、《十二时》、《善善摩花》、《婆伽儿》、《小天》、《疏勒盐》等。

龟兹乐历史 根据历史学家向达考证,龟兹琵琶七调起源于印度北宗音乐。龟兹乐娑陀力(宫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Shadja,般赡调(羽声)来自印度北宗音乐的Panchama调。龟兹音乐传入中国后,在唐代演变成为唐代佛曲。

前秦建元十八年(382年)苻堅之大将吕光灭龟兹,将龟兹乐带到凉州。吕光亡后,龟兹乐分散。后魏平定中原,重新获得龟兹乐。

南北朝北周周武帝时有龟兹人苏祗婆,从突厥皇后入国,善胡琵琶,其所奏琵琶乐有七声:宫声、南吕声、角声、变徵声、徵声、羽声、变宫声。

隋文帝开皇初(581年)定令置《七部乐》:《国伎》、《清商伎》、《高丽伎》、《天竺伎》、《安国伎》、《龟兹伎》、《文康伎》。开皇中(590年),龟 兹乐器大盛于朝野。当时著名乐师有曹妙达、王长通、李士衡、郭金乐、安进贵等人,精通龟兹弦乐、管乐,新声奇变,公王之间,争相慕尚。

隋大业中(611年)隋炀帝定《九部乐》:《清乐》、《西凉乐》、《龟兹乐》、《天竺乐》、《康国乐》、《疏勒乐》、《安国乐》、《高丽乐》、《礼毕乐》。

龟兹音乐舞蹈对唐代也有重要影响。唐朝设乐工196人,《新唐书》记载“分四部:一、龟兹部,二、大鼓部,三、胡部,四、军乐部。龟兹部,有羯鼓、揩鼓、腰 鼓、鸡娄鼓、短笛、大小觱篥、拍板,皆八;长短箫、横笛、方响、大铜钹、贝,皆四。凡工八十八人,分四列,属舞筵四隅,以合节鼓。大鼓部,以四为列,凡二 十四,居龟兹部前”。 [/color]

[/color][/td][/tr][/table][/backcolor]
[/td][/tr][/table][/backcolor]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02 20:00重新编辑 ]
囧妹好囧

ZxID:13701066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1-01-05 0
长见识了
糖果效应

ZxID:5996330


等级: 热心会员
论白日梦的美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12-18 0
厉害啊……总结的好哦
子颜

ZxID:2725961


等级: 职业撰稿
我.并不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12-07 0
太……太太太……辛苦了!  
应付生活

ZxID:11448466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訫亂乄傷
改名后的生生,淡━━( ̄ー ̄*|||━━定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10-12-07 0
我也慢慢看wa头疼
好多哇


阳晴

ZxID:13112654


等级: 明星作家
考研考研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10-12-05 0
好全面,还有图啊..
小眼睛的姑娘

ZxID:8547283

等级: 热心会员
一只一直想睡觉的趴趴熊。。。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10-12-05 0
克孜尔千佛洞
挺漂亮的风景。。。
打打卡,领领钱,最近偶是个大穷人
aesaesaesaes

ZxID:13576837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10-12-05 0
好东西啊

楼主留言:

O(∩_∩)O谢谢

乐乐T

ZxID:8445309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0-12-05 0
昭昭弟弟你真有才!

楼主留言:

无忌哥哥╮(╯_╰)╭你们这签不低调吧。。。╭(╯3╰)╮

清小酒。

ZxID:12275015


好久不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不错的国家
哥哥 么么

楼主留言:

青青妹妹╭(╯3╰)╮新签好漂亮~


睡着的饼干

ZxID:4260391


等级: 内阁元老
万丈红尘没有如果,只有可是。。。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12-04 0
哇哦。。我最喜欢看图说话咧~~徒儿~

楼主留言:

咳咳,师父╭(╯3╰)╮看图说话。。。

青_池

ZxID:13066653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汐影洛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12-02 0
我坐下来慢慢看啊

楼主留言:

草草╭(╯3╰)╮

云七公子

ZxID:11758271


等级: 热心会员
今年的目标是存下30w~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12-02 0
涨见识了。。。╭(╯3╰)╮

楼主留言:

╭(╯3╰)╮小云~

秋靖寒

ZxID:1219036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竹伊哝哝
惜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12-02 0


这一段属于龟兹文化部分
龟兹昭怙厘寺舍利盒乐舞图



被遗忘的艺术珍宝

  位于库车县城以北20多公里处的昭怙厘佛寺,饱经战争、自然风沙的破坏,满目沧桑。

  先后有俄、法、日、英、德等国的探险家来此,拿走了大批佛像、壁画、古钱币和文书木简等文物。特别是日本大谷光瑞探险队和法国的伯希和,在这里发现并带走了不少舍利盒。其中有一个不平常的舍利盒,由大谷探险队的渡边哲信和掘贤雄于1903年带往日本,先由私人收藏,现存东京国立博物馆。这只木制舍利盒为圆柱体,盒盖呈尖顶形,高31公分,直径为38公分,盒身漆有红、灰白、深蓝三种颜色,还镶有一些方形金箔装饰,盒内仅存骨灰,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一直未能引起人们的注意。

  1957年,有人偶然发现这只舍利盒颜色层内有绘画痕迹,经剥去表面颜料,终于显露出盒上绘制的图像,才使精美的乐舞图重见天日,大放异彩。日本《美术研究》杂志发表了熊谷宣夫的文章[1],对舍利盒及其绘画进行了研究。随后,中国又有霍旭初先生发表了一篇研究舍利盒乐舞图的文章[2]。

  这只舍利盒体外贴敷一层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后绘画,画的上面还涂了一层透明材料,制作十分精巧。盒盖上绘有四身演奏乐器的裸体童子,均为跪式。有二童子背有翅膀,一人吹筚篥,一人弹竖箜篌。另二童子身披蝉羽式天衣,一人弹曲颈琵琶,一人抱着类似五弦琵琶的弹拨乐器。这四身童子与斯坦因于1906年在米兰遗址佛塔发现的"有翼天使"相类似。据研究,这类童子是佛教中"迦陵频伽"的舞童,"迦陵频伽"原是一种能发出妙音的鸟,在佛经中逐渐演变为会作乐舞的拟人之鸟。舍利盒上的奏乐童子可能就是"迦陵频伽"演化的形象,将四童子绘于舍利盒上,也是为了供养之用。佛教非常重视对佛和菩萨的供养,而使乐供养是主要的内容之一。这具舍利盒里装的虽不是佛骨,但也可能是高僧骨灰,从佛教教义来看,实际上也是对佛祖的供养[3]。这四身绘于盒盖四周的奏乐童子,分别跪于联珠纹组成的四个圆圈内。四身童子全身赤裸,颈带串珠,手执乐器,神态天真祥和,造形丰满优美。全图虽然具有浓厚佛教色彩,但这些童子所持的龟兹乐器和外来乐器,却反映着龟兹乐舞的实况,表现出鲜明的龟兹世俗生活的图景。

  最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绘有一队形象极为生动的乐舞图,其编制似有歌舞戏的规模。这是一件十分罕见的反映龟兹音乐舞蹈(歌舞戏)艺术的珍贵形象资料,也是龟兹当时社会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霍旭初先生仔细辨认研究后认为,这幅乐舞图以一男一女手持舞旗(或为幡幢)为先导,依次是6个手牵手的舞蹈者和两个持舞棍独舞者,接着是一组由8人组成的乐队,最后是一持棍独舞者在作旋转动作,其左右有3个儿童助兴,整个画面由21人组成。从舞蹈者头戴各种面具和乐舞气氛威武雄壮等特点来看,这是一幅典型的龟兹"苏幕遮"乐舞图。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如下歌舞场面,由一男一女两个手持舞旄者为先导,三男三女手牵手的舞者和两个独舞者,均带各式假面具,他们依次作披方巾的武士、身着甲胄的将军、竖耳勾鼻的鹰头、浑脱尖帽的人面以及猴面长尾的动物等。他们边走边演奏歌舞,舞蹈者腿部舞姿非常优美,有的作端腿状,有的作吸腿状,那位头带盔冠的将军耸肩曲肘、吸腿而立,是一个颇似我国古装戏曲的"超霸"造型。他们在行进时侧面互视,舞蹈中左顾右盼,显然是交流感情、表演某种内容的情态。最后一个持棍猴面独舞者,旋转如飞,衣摆飘起,尾巴甩动,看来是一位技世高超的艺人,三个童子围绕左右,击掌雀跃,大约是在为这猴面独舞者精彩的压轴戏而喝彩吧。

  8位乐师组成的阵容强大的乐队,前面由两个儿童抬着大鼓,一位鼓手全神贯注地舞槌击打,指挥着全乐队的演奏。后面的乐手率相起乐,边奏边作神情交流,竖箜篌的演奏者将尾杆插入腰带内,记录了当时行走表演的情状。随后是演奏凤首箜篌、排箫、鼗鼓者,最后一名乐手对压后的独舞者高举铜角,奏出响亮的乐曲,使热烈雄浑的歌舞戏的气氛达到了最高潮。

  这幅乐舞图的舞蹈者都穿着彩色舞服,且一律头戴各种面具。而演奏箜篌、排箫、鼗鼓和铜角的乐手们,则完全是龟兹世俗男子的形象。他们身穿翻领紧袖花边长袍,腰扎联珠纹式腰带,下穿长裤,足登高筒皮靴,裤带上挂着一把剑刀,这是典型的"胡服"、"胡妆"。他们表演的"苏幕遮"歌舞戏,也是汇集龟兹乐舞各种类型的典型艺术形式。这种乐舞在《酉阳杂俎》中是这样记载的:"龟兹国,元日斗牛马驼为戏七日,观胜负……婆罗遮(即苏幕遮)并服猴头猴面,男女无昼夜歌舞。"[4]另《新唐书·宋务光传》载:"……此见坊邑,相率为浑脱队,骏马胡服,名曰苏莫遮,旗鼓相当军阵势也,腾逐喧噪,战争相也……"这些记载和舍利盒乐舞图的形象资料互为印证,互为注脚,说明这组歌舞是有一定内容和情节的"苏幕遮",可视为龟兹歌舞戏的雏形,充分再现了龟兹艺术和社会生活的真实画面。


龟兹昭怙厘寺舍利盒背后的故事

龟兹是西域佛教中心,而昭怙厘寺又是龟兹最大的寺庙。 关于昭怙厘寺的地望,有种种说法。清人徐松在《两域水道记》中,首倡库木吐拉千佛洞遗址与河西岸古城遗址,即玄奘所说的东西二昭怙厘寺。再就是“苏巴什遗址即昭怙厘大寺”说,此说由斯坦因发端并在学界得到较广泛认可。
出库车向北行20多公里,昭怙原佛寺遗址就呈现在雀格塔尔山下广阔的戈壁滩上了。铜广河从戈壁中间流过.把佛寺分成东区和西区两部分.东、西遗址在两岸台地上隔河相对。多年来,人们把这里称为苏巴什古城。苏巴什是维吾尔语,即“龙口”之意,其实它是一座典型的佛教寺院。
随山势起伏,整个遗址一层层铺开,参差错落、逶迤延伸。在河西遗址南北长700米、东西宽200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僧房、寺院、佛塔、窟群。保存较好的是靠近西河岸的一座方形大寺,四周有坚实厚重的墙垣。由寺南边的门进入殿堂残址,中央立着一座残高9米的方形土塔。大寺之外还有一组禅堂佛殿遗址。殿堂之西的戈壁上有一方形塔基和三角形塔身,高达10余米的舍利土塔之南连接着梯形平台,台上禅室内有残存的壁画。佛塔北面僧房禅室鳞次栉比,毗连数里。
历史上战争的破坏,自然界风沙的摧残,早已使一度辉煌的昭怙厘寺疮痍满身,面目全非,加之20世纪初外国探险队的纷至沓来,又给昭怙厘寺带来诸多纷扰,使它历尽了磨难。先后有俄、法、日、英、德等国的探险家,曾在这里大肆挖掘。他们盗掘、偷运了大量的佛像、壁画、古钱币和文书等珍贵文物,特别是日本大谷探险队和法国的伯希和,在这里发现了不少舍利盒,全部运到口本和法国。
有一个不平常的舍利盒,被大谷光瑞于1903年带往日本,现存东京,由私人收藏。这个舍利盒为木制。盒身被红、灰白、深蓝三种颜色覆盖,还镶有一些方形金箔装饰,盒内仅存骨灰,外形没有什么特殊之处,故蒙尘半个多世纪,没有被人们所注意。到了20世纪50年代,有人突然发现这个舍利盒颜色层内有绘画的痕迹,经剥去表面颜料,终于露出盒上绘制的图像,使精美的乐舞图重见天日.大放异彩。
舍利盒身为圆柱体,盖呈尖顶形,高3l厘米,直径约38 厘米,体外贴敷一层粗麻布,再用白色打底,然后施色,画的外面还涂有一层透明材料,制作十分精巧。盒盖上绘有四位演奏乐器的裸体童子,分别演奏筚篥、竖箜篌、琵琶和一个弹拨乐器。最为令人惊叹的是,盒身周围绘有形象十分生动的乐舞图,是一件极罕见的反映龟兹音乐舞蹈艺术活动的珍贵形象的资料,也是龟兹当时世俗生活的真实写照。
据日本学者熊谷宜夫研究,这个舍利盒是7世纪时所造。这一时期是中国隋代末期和盛唐初期。由于中央政府在龟兹先后设立都护府,使龟兹社会的各方面都得到迅猛发展,成为西域广大地区的政治文化中心。在这种形势下.音乐舞蹈等艺术也出现了空前繁荣的景象。龟兹社会的昌盛发达,完全可以从这幅乐舞图热烈的场面、饱满的情绪、丰富的舞姿、华丽的服装、多样的乐器和各式人物的神采里感受到。可以说,这幅乐舞图是龟兹社会繁盛历史的缩影。·此舍利盒从昭怙厘佛寺出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佛教文化和龟兹社会风行歌舞的盛况。同时,舍利盒制作和绘画非常精美,又出土于昭估厘大寺的中心殿堂的废墟下,显然是一位德高望重的名僧火化后所用。从而也证明了龟兹艺术强烈地影响着佛教文化。世俗的乐舞艺术堂而皇之地闯进佛教文化的门槛,并被“超脱尘世的”佛教僧倡所接受和喜爱,反映出歌舞艺术的巨大穿透力。
继大谷光瑞探险队之后,法国人伯希和于1907年也在西昭怙厘寺盗掘了6个舍利盒。据研究者称.这些舍利盒与大谷探险队带走的舍利盒很相似,但不如前者精美。
追寻历史的足音,不禁令人浮想联翩,无价的珍宝被外国所谓“探险家”的盗宝者掠夺,让国人愤慨,这之中又隐含着多少遗憾和悲叹,而不幸中的万幸是一块神秘的佛迹玉石奇迹般地被保存下。
据《大唐西域记》载:龟兹城北有两座著名的伽蓝,“东昭估厘佛堂中有玉石,面广二尺余.色带黄白,状如海蛤,其上有佛足履之迹,长尺有八寸,广余六寸矣。或有斋日,照烛光明。”这神秘的佛足印记,这巨大的玉中瑰宝,在这古老的佛寺中至少静卧了1300多年。不料,又是一个外国人给它带了厄运。1898年,俄国人科兹洛夫来到昭怙厘寺,要将“佛迹玉石”运走。但这块玉中之王约有2000公斤熏,别说运走,就是抬起来挪动一下位置都很困难。千斤玉石稀世珍宝,更何况重达4000斤呢,科兹洛夫当然不愿放弃,就找人将玉石砸成两块,然后又用圆木作成巨型爬犁式架子,马拉人拽,总算运到库车县城,待机运出国外。正在此时,幸有和田一位老玉工赶到库车,他识玉爱玉,胆大心细,联络当地百姓,巧妙地将这网块硕大无朋的玉石保护了下来。直到1964年,北京自然博网块硕大无朋的玉石保护了下来。直到1964年,北京自然博物馆派人到新疆征集玉石,这两块大玉石才得以重见天日。经取得有关方面同意,保存在库车县政府大院内的“佛迹玉石”,特别用两张大红毡包裹起来,运往北京。




龟兹佛教龟兹还是佛教文化传入中国最早的地区之一,佛教文化非常发达,大乘和小乘佛教由此传向中原。龟兹高僧鸠摩罗什曾长期生活在中原地区,除了在长安讲授佛法以外,还不遗余力地从事佛经的翻译工作。他和他的弟子们共翻译出佛经47部,384卷。

公元初年前后,印度佛教经大夏(今阿富汗北部),安息(今伊朗东北部),大月氏(今阿姆河流域),并越过葱岭(今帕米尔高原)传入龟兹。龟兹佛教以小乘为主,兼及大乘。公元3世纪中叶,龟兹佛教进入全盛时期,《晋书•四夷传》载:“龟兹国西去洛阳八千二百八十里,俗有城郭,其城三重,中有佛塔庙千所。”西晋以后,龟兹的佛教已经相当普及。唐贞观元年(627年)著名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在《大唐西域记》纪述屈支国(即龟兹)的佛教:“伽蓝百余所。僧徒五千余人习学小乘教说一切有部。经教律仪取则印度。”
  佛教很可能是最初由龟兹传入中国的。法国汉学家列维在《所谓吐火罗语B即龟兹语考》一文中指出据中国最早的2世纪佛经译本中的佛教用语如“沙门”,“沙弥”不能对比梵文的sramana、sramenera,但与龟兹语的samane、sanmir很近,由此断定中国2世纪佛经必定是从原始的龟兹语翻译而来,龟兹语作为佛经传入中国的谋介,大约在公元一世纪。著名的佛经翻译家如龟兹国师鸠摩罗什于401年到长安,组织译场翻译佛经。来自龟兹的高僧还有龟兹王世子帛延,帛尸梨蜜、帛法炬、佛图澄、莲华精进等。
龟兹的佛教石窟是中国佛教石窟中开凿最早的,包括六个主要石窟群:克孜尔石窟,库木吐拉石窟,森木塞姆石窟,克孜尕哈石窟,玛扎伯哈石窟,托乎拉克埃石窟。其中克孜尔石窟是龟兹石窟中建造最早的,也是现存规模最大的,有编号的洞窟达 236个。龟兹石窟在伊斯兰教征服西域后被埋没于荒沙蔓草之中近千年,直至被后人所发现。

佛教盛行于龟兹是有历史渊源的,昔日的龟兹国不仅因为处在东、西方往来的交通路口,也是一个人文思想汇聚交流的地方。公元一世纪末,小乘教派“说一切有部”传入龟兹,最初的小乘教僧众,可能是一些来自犍陀罗地区的大月氏人。那条佛传之路要翻越崎岖绵延的兴都库什山,穿行荒凉的戈壁沙漠,但对那些传经布道的僧众来说并不陌生,因为他们的先祖是世居祁连山一带的大月氏,他们在走着一条回归之路。磨难的经历赋予了小乘教派僧众坚韧的秉性,至今遗留在龟兹境内的佛教洞窟,记录了佛教东渐的历史。

在公元3世纪至10世纪开凿的众多佛教石窟,是龟兹地区最有价值的佛教文化遗产。这些分布在库车、拜城等处山谷中的石窟,以开凿时间早、内容最富外来文化色彩而出名。如著名的拜城克孜尔石窟、库车的库木吐拉石窟(千佛洞)、克孜尕哈石窟、森木塞姆石窟等。这种建造在山崖上的寺庙,构成了占代龟旌地区石窟建筑特有的面貌与内涵。



石窟内大都绘有壁画。公元6世纪以前,主要有释迦、交脚弥勒和表现释迦的本生、佛传、因缘等图像。公元6世纪出现了千佛。公元8世纪以后,逐渐受到中原北方地区石窟的影响,中原北方盛行的阿弥陀和阿弥陀净土,以及一些密教形象也逐渐地传播到了这里。
龟兹石窟群已编号的洞窟总数为570多个,其中克孜尔石窟编号的洞窟就有2236个,保存壁画10000平方米。最具代表性。克孜尔石窟西距拜城60公里,东距库车67公里,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红色的意思,大概是石窟坐落的雀尔达格山是赭红色,因在朝晖夕照中有如胭脂,与山脚下木扎提河水相映成趣而得名。

龟兹石窟壁画的题名落款大都是中原方式,而在库木吐拉和森木塞姆千佛洞内,还同时用汉文和龟兹文、回鹘文合璧榜书.可见中原文化渗透之深。
龟兹占代文化受犍陀罗影响很深,许多艺术观念、艺术风格、艺术技巧、艺术处理方式甚至有些艺术形象,都来自犍陀罗。龟兹佛塔的建筑、佛和神的形象、石窟的总体布局等方面,无不透出犍陀罗艺术的信息和气韵。
  

克孜尔千佛洞位于拜城县境内,从库车县城往西走约70公里既到,被誉为龟兹文化的“艺术宝库”,是新疆著名的古代文物遗迹的旅游胜地,1961年就被列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
克孜尔千佛洞


克孜尔是维吾尔语的译音,是“红色”的意思。佛洞洞窟开凿在木札提河北岸明屋达格山的峭壁之间,现存洞窟有编号的共236窟,历经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洞窟形制较为完整、壁画遗存较多的仅有三分之一。克孜尔千佛洞位是我国开凿最早、地理位置最西的大型石窟群,大约开凿于公元3世纪,在公元8-9世纪逐渐停建,延续时间之长在世界各国也是绝无仅有的。

克孜尔千佛洞杰出的艺术成就,集中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窟内瑰丽多彩的壁画,窟内的壁画,主要是以佛经题材的释迦牟尼诸菩萨;比丘阿难众弟子;本生、佛传众故事;经变图画,天宫伎乐、飞天、供养人等。许多都是描绘在大量菱形画面中。克孜尔千佛洞不仅有大量宣扬佛教教义的画面,也有畜牧、狩猎、农耕、乘骑、古建筑的真实写照。二是洞窟的建筑,最能体现克孜尔石窟建筑特点的是中心柱式石窟,它分为主室和后室。这些不同类型和用途的窟,多呈规律地修建在一起,组合成一个个单元。从配列的情况看,每个单元可能就是一座佛寺。从布局可以看出,当时克孜尔千佛洞是龟兹一处规模宏大的佛寺。这种窟室结构和布局,在我国石窟建筑中较为罕见。 龟兹石窟是一部古龟兹文化的百科全书。而在龟兹石窟群中,克孜尔石窟被视为群芳之冠。


阿艾石窟 :这是一座略呈长方形洞窟。窟内三面墙壁皆绘有壁画,正面壁画的下方有一坛台,坛台上已无塑像残留的痕迹。从洞窟的形制上看,与以往库车境内的其他石窟寺形制不同,可以排除大像窟、讲经窟、僧房窟、禅窟的可能,这座石窟应当是礼拜窟。礼拜窟的用途有两种:一是用来塑造、描绘佛像,用以纪念释迦牟尼;二是用来礼拜、供奉释迦牟尼的地方。在洞窟附近没有发现僧房窟,因此,洞窟不可能有固定居住的僧侣,只能是善男信女如期做礼拜的地方。   
洞窟正面的壁画上绘有西方三圣图,居中为阿弥陀佛,左侧是观音菩萨,右边为大势至菩萨。这幅壁画是依据《无量寿经》内容描绘出的西方极乐世界景象:画面的背景有亭台楼阁,上方绘有祥云朵朵,菩提双树和回环畅游云雾间的飞天像;下方阑台有宝池、玉桥,左为一组乐队,画面上有箜篌、琴、大鼓、筚篥、阮、腰鼓、排箫、琵琶等,构成了一幅西天极乐世界。   
洞窟的右壁绘有卢舍那佛、琉璃光佛和文殊菩萨等五尊画像。琉璃光佛又称药师琉璃光如来,也称作大医王佛,《药师本愿经》称琉璃光佛曾发十二誓愿,救助众生疾病,治无名痼疾。卢舍那佛又称大日如来,为密教的本尊。据密教经典称,卢舍那佛身内包含一切世界,能在一切世界中转法轮,调伏众生,法力无边。壁画中卢舍那佛的胸部、腹部、臂部都绘有小佛,尤其是佛膝下双腿各绘有两尊菩萨,双手托盘,盘中有水果等供品,这四尊菩萨均为供养菩萨。从面部和服饰的特征可以看出是以古代龟兹人作为绘画原型的。   
卢舍那佛右侧为文殊菩萨,文殊菩萨顶结五髻,表示五种智慧。按中原佛教的排序,他常伺立在释迦牟尼左侧,但在此处与卢舍那佛、药师琉璃光佛并行排列,或许表明与中原佛教微细处的差异。五尊菩萨旁均有汉字榜题,如:“清信佛弟子寇庭俊敬造卢舍那佛”、“文殊师利菩萨似光兰为合家大小敬造”等等。   
在右壁的上方绘有千佛,一排排小佛像身着僧衣结跏趺于莲台上。千佛旁可见榜题,如:“妻白二娘造七佛一心供养”、“申令光敬造十六佛一心供养”等。白姓自西汉至唐代是龟兹的大姓,白二娘应是一位龟兹女性,可见当时佛教在龟兹流行之盛。所谓十六佛即十六观,源出《无量寿经》,也就是密教所崇拜的十六尊佛。




《观无量寿经变》阿艾石窟




[ 此贴被昭昭木暮在2010-12-02 20:09重新编辑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