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生,门徒,学生,学徒,徒弟 词语解析对比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758 回复:5

[人文通史] 门生,门徒,学生,学徒,徒弟 词语解析对比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7-28 0
门生,门徒,学生,学徒,徒弟 词语解析对比
[color=#6600cc][color=#ff0000][color=#669900][size=5][b]百度百科[/b][/size][/color]

[b][size=4]门生[/size][/b][/color][size=4]

1.词语

  ● 中国东汉称儒学宗师亲自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东汉中后期,渐与宗师形成私人依附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成为世族豪强地主的一种依附人口。东汉入仕主要通过察举、征辟,又需官僚举荐,于是大批追求功名利禄之士纷纷投靠以儒学起家的官僚门下充当门生。门生投靠宗师举主者日多,对门阀大族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充当门生,不仅要出财货,致赙赠,还要为主人奔走服役,甚至要为主人行不法之事。门生要以君臣父子之礼事宗师举主,主子死了要服3年之丧,并继续侍奉其后人 ,形成一种世袭的臣属关系。魏晋南北朝时期,作为依附人口的门生,大致由两部分人组成。一部分门生属于被剥削阶层,常用于军事活动或生产活动,他们的身份地位相当于部曲、佃客。另一部分门生是比较富裕的庶族地主,他们为了提高社会政治地位,求取官职,往往通过送礼行贿,去投靠高门世族。唐代科举考试,考生得中进士后,对主考官亦称门生,虽有投靠援引之意,已非依附关系。后世门生,主要是指学术上的师承关系。
  
【词意探源】:[/size][/color][size=4]
[color=#6600cc][/color]
[color=#6600cc]  (1)汉时指再传弟子为“门生”。欧阳修《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宙碑阴题名》:“亲授业者为弟子,转向传受者为门生。”。后来,亦把亲授业者也为“门生”。[/color]
[/size][color=#6600cc]
[size=4]  (2)科举时代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新五代史·裴皞传》:“宰相马胤孙、桑维翰皆皞礼部所放进士也;皞喜作诗曰:‘门生门下见门生。” [/size][/color]
[color=#6600cc]
[size=4]  (3)晋南北朝时世家豪族的依附人口。《南齐书·刘怀珍传》:“怀珍北州旧姓,门附殷积,启上门生千人充宿卫。”


【基本解释】

汉人称亲受业者为弟子,相传受业者为门生。后世门生与弟子无别,甚至依附名势者,也自称门生

【详细解释】

  1. 东汉 时指再传弟子。

  《后汉书·贾逵传》:“皆拜 逵 所选弟子及门生为 千乘王国 郎。” 宋 欧阳修 《<集古录>跋尾·后汉孔庙碑阴题名》:“其亲授业者为弟子,转相传授者为门生。”   

        2. 后世亦指亲授业的学生。

  唐 杨炯 《遂州长江县先圣孔子庙堂碑》:“门生七十,仰天路以无阶;弟子三千,望宫墙而不入。” 明 唐顺之 《载迭前韵二首赠莲渠》之二:“字许门生问,诗从海上求。” 梁斌 《红旗谱》五三:“我教一点钟的课,也是师生,不能眼看我的门生遭荼毒。”

  3. 依附世族在其门下供役使的人

。   《后汉书·郅寿传》:“ 宪 ( 窦宪 )尝使门生齎书诣 寿 ,有所请托, 寿 即送诏狱。”《宋书·谢灵运传》:“迁相国从事中郎,世子左衞率。坐辄杀门生,免官。”《魏书·薛安都传》:“朝于京师,大见礼重,子侄羣从并处上客,皆封侯,至于门生无不收叙焉。”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门生》。

  4. 门客,幕僚。

  宋 司马光 《礼部尚书张公墓志铭》:“临终前一日,呼门生问西边用兵今何如?朝廷法令无复变更否?其忠爱之心盖出天性,非有为而为之也。” 宋 陆游 《静镇堂记》:“ 乾道 八年七月二十五日,门生左承议郎权 四川 宣抚使司干办公事兼检法官 陆某 谨记。”按, 陆游 时在 四川 宣抚使 王炎 幕下。   5. 科举考试及第者对主考官自称“门生”。

  唐 白居易 《洛下送牛相公出镇淮南》诗:“阃外君弥重,樽前我亦荣。何须身自得,将相是门生。” 五代 裴皞 《示门生马侍郎胤孙》诗:“三主礼闱年八十,门生门下见门生。”《儒林外史》第七回:“ 范进 道:‘门生终身皆顶戴老师高厚栽培。’”参阅 清 顾炎武 《日知录·座主门生》、 清 陆以湉 《冷庐杂识·受业》。

  6. 宋 朝因荐举而改官者对举主自称“门生”。

  宋 赵升 《朝野类要·升转》:“其举主各有格法限员,故求改官奏状,最为艰得,如得,则称门生。”

[color=#000000]————————————————————————————————————————[/color]

[color=#ff0000][b]门徒[/b][/color]

 
词义:指徒弟或跟随者。在新约圣经中特别指跟从耶稣的人,尤其是耶稣的十二个使徒,也指跟从施洗者约翰或保罗的人。

基本解释

  1. [disciple;adherent;apostle]∶弟子   

        2. [votary]∶旧指宗门之信徒

  大师和门徒之间零散而引人入胜的谈话


详细解释

  1. 弟子;徒弟。

  《东观汉记·周泽传》:“﹝ 周泽 ﹞好学问,治《严氏春秋》,门徒数百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二刻拍案惊奇》卷二:“﹝ 妙观 ﹞设个棋肆,教授门徒。” 徐特立 《怎样学习哲学》:“当 陶先生 还是 杜威 的门徒时候,他自名为 知行 ,当他离开了 杜威 体系的时候,改名为 行知 。”

  2. 守门吏。

  《周礼·地官·司门》“监门养之” 汉 郑玄 注:“监门,门徒。” 孙诒让 正义:“凡门徒主守视国门,故谓之监门。”

  3. 晋 、 南北朝 豪门世族的依附人口。

  《宋书·谢弘微传》:“自 混 亡,至是九载,而室宇修整,仓廪充盈,门徒业使,不异平日,田畴垦辟,有加於旧。”

  4. 拜僧尼为师的施主。

  南朝 宋 谢灵运 《庐山慧远法师诔》:“今子门徒,实同斯艰。” 唐 杜甫 《大觉高僧兰若》诗:“飞锡去年啼邑子,献花何日许门徒?”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十二月》:“诸大寺作浴佛会,并送七寳五味粥与门徒,谓之‘腊八粥’。”

  5. 江 南旧俗,大户人家有约定的僧尼道士做礼忏,平时互相往还,这些僧道被称为某施主的“门徒”。

  唐 裴铏 《传奇·孙恪》:“ 袁氏 曰:‘去此半程,江壖有 峡山寺 ,我家旧有门徒僧 惠幽 居於此寺。’” 宋 王溥 《唐会要·杂录》:“如闻百官家,多以僧尼道士等为门徒往还,妻子等无所避忌,或诡托禅观,祸福妄陈。事涉左道,深斁大猷。自今已后,百官家不得辄容僧尼等至家。”《二刻拍案惊奇》卷一:“﹝众僧﹞说道:‘上下不必粗鲁!本寺是 山塘 王 相府门徒,等闲也不受人欺侮。’


[/size][size=4][color=#000000]——————————————————————————————————
[/color]
[b][color=#ff0000]学生[/color][/b]   

学生的基本解释

  1. [student;pupil]∶在学校学习的人

  2. [disciple;follower]∶接受他人的教导并帮助传播和实行的人

  3.古代一种自我谦虚的称呼,多用于晚辈对于长辈请教或学习或尊师等行为。



学生的详细解释

  1. 学习养生之道。

  《庄子·达生》:“ 田开之见周威公 , 威公曰:‘吾闻祝肾学生,吾子与祝肾游,亦何闻焉?’” 陆德明释文引司马彪曰:“学养生之道也。”

  2. 在校学习的人。

  《后汉书·灵帝纪》:“﹝光和元年﹞始置鸿都门学生。” 李贤注:“ 鸿都 ,门名也。於内置学,时其中诸生……至千人焉。” 唐 韩愈 《请复国子监生徒状》:“国子舘学生三百人。”吴玉章 《从甲午战争前后到辛亥革命前后的回忆》一:“大致是书院刚成立不久,学生们即爱议论时政,臧否人物。”

  3. 借指向人家学习某种知识或经验、技能等的人。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帝国主义的侵略打破了中国人学西方的迷梦。很奇怪,为什么先生老是侵略学生呢?”

  4. 晚辈。   宋王辟之 《渑水燕谈录·名臣》:“宰相王溥父祚 ,少为太原掾属。 宿州防御使既老, 溥劝其退居 洛阳 ,居常怏怏,及溥为相,客或候祚 , 溥常朝服侍立,客不安席,求去。 祚曰:‘学生劳贤者起避耶?’” 明田艺蘅 《留青日札·学生》:“ 陈省华对客,子尧叟等列侍,客不安, 省华曰:‘学生列侍,常也。’”

  5. 明清读书人或官场中自称的谦词。

  《金瓶梅词话》第七四回:“ 西门庆 道:‘也是淮上一个人送学生的。’” 清孔尚任 《桃花扇·媚座》:“个个是学生提拔,如今皆成大僚了。”《说岳全传》第十回:“学生祖上,原系世代武职,故遗下此剑,今学生已三代改习文学,此剑并无甚用。”

  6. 方言。指男孩子。

  7.学习知识的人。

[color=#000000]———————————————————————————————————[/color]

[color=#ff0000][b]学徒[/b][/color]


字面意思


  学徒有徒弟的意思,跟着某行业的前辈一起学习东西的新手.就叫学徒或徒弟.

释义

  1.从师受业的人;学生。

汉 蔡邕 《司徒杨秉碑》:“于是门人学徒,相与刊石碑,表勒鸿勋。”《后汉书·郑玄传》:“家贫,客耕 东莱 ,学徒相随已数百千人。”《晋书·虞溥传》:“大修庠序,广招学徒。” 唐 王建 《荆南赠别李肇著作转韵诗》:“素业传学徒,清门有君子。”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夫妇死孝》:“ 杜阳父 友开 , 江阴 人,隐居教授…… 天历 间, 浙 右菑荒,米价腾踊,学徒散去。”
  2.泛指读书人。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夫文字者,坟籍根本,世之学徒,多不晓字。” 唐 朱庆馀 《送祝秀才归衢州》诗:“学徒花下别,乡路雪边寻。” 宋 王谠 《唐语林·企羡》:“侍中 裴耀卿 因入书库观书,既而谓人曰:‘圣上好文,书籍之盛事,自古未有。朝宰充使,学徒云集,官家设教,尽在是矣。’”

  3.在商店里学做买卖或在作坊、工厂里随师学技术的青少年。

邹韬奋 《经历·“难兄难弟”的又一个》:“十五岁的时候小学还未读完,就被送到一家趸批匹头的字号里做学徒。” 艾芜 《人生哲学的一课》:“后来,又翻看报,华安机器厂招收学徒的大字广告,跳到我的眼里来了。”

  4.当学徒。

老舍 《四世同堂》一:“他的儿子也只在私塾读过三年书,就去学徒。” 梁元勋 《人们在前进》:“我刮刮胡子跟你学徒去。”

[color=#000000]——————————————————————————————————————[/color]

[color=#ff0000][b]徒弟[/b][/color]


 详细解释

  从师学习的人。

  五代 齐己 《自遣》诗:“免有诸徒弟,时来吊石头。”《儿女英雄传》第二一回:“你老人家疼徒弟,也得疼疼女儿。” 曹禺 《日出》第二幕:“ 顾八奶奶 就是我的徒弟, 白露 也跟我学过。”

  概述:

  徒弟是由古代发展至今的称谓,又叫徒儿、学徒等,一般指男性,女的也可叫徒弟,或女徒弟。

  春秋战国时期便已出现师生关系,即出现了老师和学生,后来发展为师父与徒弟,即出现师徒关系。

  古时的老师和学生注重知识的传授和学习,而师父与徒弟则注重技能方面,比如武功、手工艺等。

  师徒之间辈分分明,师父具有高辈分、高威望,徒弟要尊重师父,孝敬师父,甚至有“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说法。

  师父的知识、技能要高于徒弟,徒弟学得一定本领或学习期满后就可以出师。

  直至今天,徒弟一词仍被广泛使用,尤其在网游上,拜师、收徒的现象十分普遍。

  现在的师徒关系已经不管辈分了,以知识、技能高低为主。




———————————————————————————————————
[color=#ff0000][/color][/size][/color]
[color=#6600cc][color=#ff0000][/color][/color]
[color=#6600cc][color=#ff0000][size=4]【[/size][/color][color=#6600cc][size=4][color=#ff0000]名称】天子门生[/color]
[/size][/color][/color][color=#6600cc][color=#6600cc]
[size=4]成语解释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  【拼音】tiān zǐ mén shēng [/color]
[/size][color=#6600cc]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size=4]  【解释】指由皇帝亲自考试录取的或殿试第一名者。 [/size][/color][/color]
[color=#6600cc]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size=4]  【出处】宋·[/size][/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18413.htm][color=#6600cc][size=4]岳珂[/size][/color][/url][color=#6600cc][size=4]《桯史·天子门生》:“卿乃朕自擢,秦桧日荐士,曾无一言及卿,以此知卿不附权贵,真天子门生也。” [/size][/color][/color]
[color=#6600cc]
[color=#6600cc][/color][size=4][color=#6600cc]  【用法】作主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color]

[color=#6600cc][/color][b][color=#6600cc]   [/color][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所谓天子门生,是指参加殿试被录取的进士。因为在科举时代,士子科考被录取后,称监考官员为宗师,自称学生。考官与考生以师生关系的名义互相勾结,朋比为奸。而殿试是国家最高级考试,皇帝为了防止大臣特别是宰相借做考官扩充势力,在殿试时往往亲自充当考官,那么在殿试中录取的进士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color][/b]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b]历史沿革[/b][/color]

[color=#6600cc]  唐朝的科举考试,同科及第的进士互称同年,称主考官为座主、座师或恩门,自称门生。这样,新进士就和主考官之间建立起了一种非常特殊的师生关系,新进士常把自己的及第看作是主考官对自己的一种恩情而感恩戴德,于是科举考试就成了主考官结党营私,建立和培植自己势力的一种渠道,这对皇帝的集权统治是非常不利的,唐末的牛李党争是为明证。赵匡胤有鉴于此,就把最终决定考生能否被录取的大权移到了自已的手上,从而形成了科举的第三级考试:殿试。皇帝成了最终的主考官,成了所有新进士的恩门,所有的新进士都成了皇帝的学生,成了天子门生,他们感恩戴德的对象只能是皇帝了。这样,皇帝就把科举的取士大权牢牢地抓在了自己的手上。这对巩固皇帝的集权统治应该说是有利的。[/color]
[color=#6600cc][/color]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  殿试早在武则天时就已经有过了。武则天为了避免人才被埋没,就在省试结束后,亲自对所有的新进士进行一次殿前的加试予以考察,这就是当时的殿试。但这类殿试在唐代时断时续,并没有形成一种制度。所以唐代的科举考试实际上还是两级考试制,即州府的解试和礼部的省试两级。[/color]

[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color][color=#6600cc]  而到北宋时,赵匡胤明确宣布说,所有礼部考试录取的考生,都必须到皇帝的殿前来进行复试,由皇帝亲自确定他们最终录取的名次。于是就形成了一种固定的殿试制度,科举考试也就从两级考试制度演进为三级考试制度了。据叶梦得《石林燕语》卷八的记载,殿试制度的最后形成似乎是带有一定的偶然性的。《石林燕语》说,宋太祖开宝六年(973),翰林学士李昉主持省试,录取了38名考生,赵匡胤在召对这些考生时,发现有两个考生材质太差而予以淘汰,其中一个叫武济川的刚好是李昉的同乡,这就引起了太祖的怀疑。而当时一些落第的考生又正好在击鼓控告李昉营私舞弊,希望能复试。于是太祖就命令在落第的考生中选出195人,和已录取的38人一起殿试,结果已录取的38人中有10人落选。李昉为此受到了降职的处分,而殿试则由此成了科举最高一级的考试形式,一直延续到了清朝。[/color]
[/size][/color][/color][/color]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7-28 0
已审
Gwynne

ZxID:10597016


等级: 热心会员
你 不 勇 敢, 没 人 替 你 坚 强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7-28 0
看看
未妖

ZxID:12785739

等级: 略知一二
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7-29 0
好厉害!好丰富!
多谢楼主!
真是受教了!
北清欢°

ZxID:10178158


等级: 内阁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7-29 0
师傅哇。你这帖子是让我看的吗?
总有时代结束总有故事未完

前庭雪

ZxID:9537993


等级: 热心会员
病啊病的就习惯了~~~潜啊潜的会潜没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2-12 0
有点复杂

还是原来那套门第品阶太讲究才衍生出来的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