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少数民族服装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18648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偶颜單色

ZxID:8364475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展雯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5-31 0
中国少数民族服装
[color=#6633CC][b][size=3]阿昌族[/size][/b][/color]

      阿昌族妇女的衣饰古老而独特。“挂膀”和“剪花衣”是梁河阿昌族别具特色的两种衣饰。“挂膀”是一种坎肩式小罩衣,多用黑绸或黑棉布做成,,前后边沿镶钉银泡,对襟,钉银牌扣。银牌扣一般长7厘米,宽4.5厘米,上刻有各种花纹图案。外挂银链、三须、灰盒、针筒、小鱼、耳勺、叉子、戳头棍等银饰物。这些饰物工艺精细纤巧,唯妙唯肖,栩栩如生。两排对称的银泡和宽大的银饰扣相衬,银光闪亮,其布局排列近似于古代出征将士的战袍。
[attachment=11327458]
      阿昌族的裙饰由围裙、花带子和筒裙构成。围裙,阿昌族称“毡裙”,由裙面、裙头和裙带三部分组成,长40厘米、宽33厘米左右。裙面为黑色,棉质。裙头选择鲜艳颜色布料做成,宽约10厘米,双层留口,可装钱币、烟盒及小镜子等物。裙带为黑底,顶端中央绣有各种花纹图案,边沿用各色彩线锁边,上面还坠有彩珠和彩色绒线球。裙带具有固定围裙的功能,又是妇女们的腰饰物。裙带在系紧围裙后,余下部分拖吊至膝间,飘逸洒脱。

        筒裙是阿昌族已婚妇女的服饰。分为无花纹的“素筒裙”和有花纹的“抠花筒裙”两种。“抠花筒裙”主要流行于梁河地区,其制作从纺线印染到制经纬线,再织成布,均采用传统手工艺方法。上用各色蚕丝线抠织有“阿波花”“节子花”、“筒子花”、“香炉花”、“梨翁花”、“李子花”等与阿昌族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花纹图案。

  传说中的节子花是当年孔明南征七擒孟获时为阿昌族妇女衣着制定的图样,它恰似一个手执兵戈的士卒,据说这是孔明特意鼓励南夷边民手执兵戈,把守边关,保卫好自己的疆土。裙脚上镶有3-5道花纹,意为水沟,代表着祖先的农耕生活。旧时,未婚女子也穿筒裙,现在仅限于已婚妇女。这种筒裙工艺复杂,织成一条筒裙,费时费力,还需要掌握高超的纺织技艺。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民族间的广泛交往,阿昌族服饰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仍保留着本民族特色。各地男子服饰大同小异,均留短发,未婚男子包一头或两头锁彩边的白布或黑布包头,已婚男子包藏青色布包头。青年男子的包头上往往插有鲜花或绒球饰。穿蓝、白、黑等素色斜纹布对襟布扣袢上衣,黑色或蓝色长裤,系黑色绑腿。陇川县腊撒地区成年男子有的穿左襟上衣,喜用银扣作装饰,爱戴银项圈。妇女服饰总的特点是,未婚妇女留长发盘辫。穿白、蓝色对襟银扣上衣,黑、蓝色长裤。系绣花飘带黑布裙。已婚妇女梳发髻,包黑布包头,穿蓝、黑对襟银扣或布扣上衣。下着长筒裙,系黑布围裙。均爱戴银耳环和银手镯。因地而异,妇女服饰可分为梁河、腾冲、腊撒和户撒等几种类型。不同地区的妇女服饰,除保留本民族服饰的基本款式特点外,又具有浓郁的地区特色。



[b][size=3][color=#6633CC]怒族[/color][/size][/b]

      怒族服饰的风格古朴素雅,男子的传统服饰为交领长衫,及膝长裤,穿时前襟上提,束腰带,扎成袋状,以便装物。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裹麻布绑腿。妇女穿右开襟上衣,长及脚踝的裙子,套黑色或红色的坎肩。年青姑娘喜欢在裙外系有彩色花边的围腰,已婚妇女的衣裙上都绣有花边。妇女头部及胸部多用珊瑚、玛瑙、贝壳、米珠、成串的银币装饰,戴钢质大耳垂于肩部。男女都喜欢用红藤作缠头和腰箍。贡山一带妇女喜用精致的竹管穿耳,体现其独到审美观。
[attachment=11327459]
      怒族妇女善于织麻布,因而怒族男女服装多由麻布制成。男子蓄发,用青布或白布包头,都穿交领麻布长衫,穿时前襟上提,用腰带系紧,使其成袋状,以便装物。贡山妇女不穿裙,而是在裤外用两块彩条麻布围身。

      怒族男女佩饰繁多,成年男子均在左腰佩挂砍刀,右肩背弩弓及箭包。怒族妇女喜欢用红藤缠绕于头部、腰部和足踝部。头部及胸部还多用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穿成串作为饰品,耳戴垂肩大铜环。贡山地区妇女不戴耳环,而以精致的竹管穿两耳为饰,体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情趣。



[color=#6633CC][b][size=3]黎族[/size][/b][/color]

      黎族妇女穿对襟无扣上衣和绣有花纹的筒裙,裙子分为长裙、中群和短裙三种,戴绣花头巾、戴耳环、项圈和手镯。男子的服饰比较简单,年长的一般是黑色或蓝色的对襟无领上衣,结髻于额前或脑后,年轻人穿白色或黄色上衣,外穿红褂扎红头巾。有个别地方的小部分黎族男子上衣与女子无分别,也戴耳环。黎族的服饰绚丽多彩,黎族五大支系“侾”、“祀”、“润”、“美孚”、“赛”在服饰上虽有相同之处,但又各有特点。无论服装款式、色彩、图案花纹,都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目前,随着时代和社会变化,男子的服装已完全现代化。在交通方便的城乡,妇女也极少穿着民族服饰。仅在传统的节日和婚丧时穿戴民族服装。在某些偏僻的山寨中,老年妇女仍穿戴本民族的传统服饰。
[attachment=11327460]
      “侾”系服饰侾,在黎族中人数最多,主要居住在乐东县,陵水、三亚、东方、昌江、保亭等县市也有散居。不同地区服饰又有差别。有的地区,妇女头发分拨两边,梳髻于脑后,不戴头巾,两耳戴沉重的大小多个金属圈或耳环,乃至使耳下垂至肩部。上衣对襟无领,用线系扣,衣的前摆长,后摆短,对襟两边和衣下有花纹,襟前左右花纹上端各系有铜钱和小花球,摆端往往系铜铃,挂流苏。衣背正中有一道垂直的红线或白线,把衣服分为左右两边。下身穿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以小方格几何图案为主。有的地区,妇女包黑头巾,戴小耳环,上身着开襟矮领黑上衣,下身穿长花筒裙,达小腿中部。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杞”系服饰“杞”,主要居住在琼中、保亭二县,乐东县的部分地区,昌东县的王下、陵水县的大里乡等地也有分布。妇女头系黑色长巾,部分地区系黑色两端以红黄线织出菱形方格花纹,并挂以流苏的花头巾。上身内着菱形胸挂,因地区不同有黑白之分,分穿对襟青、蓝色无领或矮领上衣,长袖口白布镶边间有二条红道,衣对襟处下部两边,有专为装饰用的金属扣饰,闪闪发光,两侧衣兜上绣各种彩色植物和几何花纹。背部绣各种五彩的动、植物花纹,内容繁多。下穿色彩艳丽的紧身过膝中花筒裙,筒裙花纹,有人物、动物、植物和几何图案,内容丰富。有的只织出各色花纹;有的织后再用彩绒绣边;还有的地区用绒绣,色彩鲜艳夺目。妇女盛装时,戴小耳环,颈饰扁形或圆形金属项圈,以及蓝色或白色料珠串成的多道项圈,胸挂银牌和珠铃,手脚戴银圈,行走时周身闪光,叮当作响。男子上穿麻衣,下着梯形吊(衤詹)。

      “润”系族饰“润”,亦称本地黎,居住在白沙县。妇女头缠厚厚的黑头巾,似戴一无顶宽边黑帽,发髻插一大型刻花骨簪,用红绿线挂穗,飘于左右两侧或一侧。上着黑色无领贯头衣,领口前后均呈“V”字形,或仅前呈“V”字形。有的领口用白绿两色珠串连成三条套边,衣身前后用小珠串连成方格的彩色图案;袖口和下摆均饰以贝纹为底,人和动物纹为主体图案的彩绣花布。下身穿色采艳丽的紧身超短花筒裙,坐时下拉,走时上提。花纹以人和动物为主,内容复杂,繁缛多变,花纹多为单面织,也有双面织的“双面绣”。小腿缠黑布绑腿,上方用红线扎结。男子上穿麻衣,下着三角包布。

      “美孚”服饰“美孚”,主要居住在东方、昌江两县。妇女头系黑布交扎于脑后,头巾在前额左右两侧各有白色相间两道。身着平领黑、蓝色开襟上衣,用红线系扣,衣背中间有一道横条几何形人纹图案。下身穿五光十色华丽的宽大长花筒裙,筒合口摺在前面,长盖脚面。筒裙花纹撷染而成,以人纹为主要题材,兽类、蛙类、鱼类等动物花纹为辅助题材,也有几何图形。男子穿开胸对襟无扣无领黑蓝上衣,下身系黑蓝色短圆裙。

      “赛”系服饰“赛”,主要分布在保亭县六弓、加茂地区,以及陵水县部分地区,三亚藤桥等地。由于与汉族交往频繁,传统服饰发生较大变化。妇女头系长黑巾飘于身后。身着各种浅色高领镶边右大襟上衣,与汉族服饰有相似之处。下穿长筒裙,达小腿部。筒裙花纹简单,多为成组细小的几何形花纹,有的为彩条花纹。男子衣着与汉族同。



[b][size=3][color=#FF33CC]仡佬族[/color][/size][/b]

      仡佬族妇女上衣仅及腰,袖背上绣鳞状花纹。下穿无褶长裙,裙子分为三段。中段用羊毛织成,染成红色,上下两段多用麻织,一般有青、白色条纹。外罩青色无袖长袍,长袍前短后长,均绣有花纹,穿时从头上套下。脚穿钩尖鞋。男子穿对襟衣,男女均以长帕包头。
[attachment=11327461]
      古代的仡佬族,男女皆穿裙(男裙短,女裙长)。用布一幅图于腰际,无摺皱,有如桶状,谓之“桶裙”裙有以布为之者,有用羊毛织成者。各地桶裙长短不一,颜色各异。男子皆穿短衣,女子或短衣或长衣,或短衣外套以前短后长之袍。质料有葛、麻、羊毛、丝、棉布等。头饰也各有区别,石阡府仡佬族男子“绾髻于顶”,修文县仡佬族男子“盘顶椎发”,平远州仡佬族女子“以青布束发如锅圈状”,平越府、黔西州仡佬族姑娘未婚者剪前发披后发作为标志。仡佬族无论男女皆“科头”,即不戴冠巾,惟女子或以“青线束发”,或用“布带盘顶”而已。妇女的装饰式样繁多,石阡府的颈上挂两三串青色珠子;贵阳府、安顺府的,腰间系布带一条;施秉县、龙泉县、黄平州的,身上缀以蚕茧;平远州、大定县的,“披青布囊”,并“缀海巴其上”(海巴,即海贝)。随着历史发展,仡佬族的头饰衣着逐渐发生变化,其中以男子的变化最早最快,明代中叶,男子“服饰语言稍如华人”,到了近代,男女多以长帕包头,有的妇女或用花布一块盖顶,服饰渐同于汉族。



[size=3][color=#6633CC][b]傣族[/b][/color][/size]

      傣族男子服装各地基本一致,多用白布或青布,上着无领对襟或大襟短衫,下着长裤,以青布束腰,红、白布或蓝布缠头,有的戴毛呢礼帽,天寒时喜披毛毯,四季常赤足。傣族男子过去有文身习俗,在胸、背、腹、四肢等处文文字符号或狮虎、麒麟、孔雀等图案,以示勇敢或祈求吉祥之意。
[attachment=11327462]
      傣族女子的服饰很有特色,但各地有所不同。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妇女一般上身穿白色、天蓝色或绯红色紧身内衣,外面套以大襟或对襟的圆领窄袖短衫。这种短衫独具特色,袖管又细又长,紧贴胳膊;衣服的腰身又细又短,腰背处有一小部分外露,下摆较宽而大。下身穿颜色艳丽的筒裙,长及脚面。过去,筒裙上有花条数道,花条的多少,表明所属阶层,规定极其严格,任何人不能违反。在这一地区,妇女有穿鞋的习惯,常见的有尖花鞋、朝鞋和拖鞋。她们一般都将长发盘结于头顶,插上一把月牙梳,有的还戴上一块花头巾,形象婀娜多姿,优美动人。

      傣族妇女的服饰还有个引人注目的地方,就是她们的腰际都系一根精致的银腰带,据说这根银腰带十分珍贵,是由母亲一代代传下来。实际上这是一种信物,如果姑娘将银腰带交给哪个小伙子,就意味着她已爱上他了。



[color=#6633CC][size=3][b]维吾尔族[/b][/size][/color]

      维吾尔人服饰特点是:式样宽松、洒脱,色彩对比强烈。

      维吾尔族男装,是以“袷袢”式服饰为主要款式,“袷袢”常用彩色条状绸作面料,这是一种深受欢迎的传统式衣料,名为“切克曼”,其次是“拜合散”,它织造细密,衣质轻软,是缝制“袢”的好面料。冬季穿着皮制“袷袢”,十分保暖。

      维吾尔妇女爱穿裙装,喜爱选择鲜艳的丝绸或毛料缝制,常见的有大红、大绿、金黄等色的裙装,内穿淡色衬裙。她们偏爱本民族独创的“爱得来斯绸”缝制连衣裙。
[attachment=11327463]
      “爱得来斯绸”即扎染绸,织造工艺独特,色彩变化多端,纹样若断若连,错落有致,可根据图案需要染成各种颜色,争奇斗艳,绚丽多彩,整体纹饰既抽象又浪漫。“爱得来斯绸”堪称维吾尔衣裙质料精品,每逢假日或喜庆佳节,从街市、乡村、山野,随处都可见到身着不同花色、纹样的爱得来斯绸缝制的花裙。丝绸的花纹如彩云飘飞,色泽明丽,浓艳华丽。

      维吾尔男女老少有戴帽冠的习俗。都喜爱戴“朵帕”(四棱小花帽)。帽冠上的图案纹样装饰绚丽多彩。维吾尔花帽不仅选料精良,且工艺精湛。花帽的图案与纹样千变万化,各不相同,这与地域环境有关,南疆喀什地区花帽样式繁多,尤以男花帽显著,它是以黑底白花纹为主,采用色彩对比强烈、格调典雅的“巴旦木”图案,按纹饰的线构成,棱角突起而显出立体感。和田、库车地区的花帽则以优质的丝绒作面料,又配以色彩各异的丝绒线缝织,吐鲁番地区的花帽则以色彩艳丽著称。伊犁地区的花帽则突出线纹的流动感,花帽造型扁浅圆饰,纹样简洁概括。维吾尔妇女戴小花帽,平时常披各色彩色头巾。冬季包厚实的大头巾。

      维吾尔人的鞋多为牛皮面制作。在农牧区生活的劳动者大都自己制鞋,也有制作鞋、靴的民间工匠。穿皮制鞋靴是维吾尔人传统的习惯。



[b][size=3][color=#6633CC]哈尼族[/color][/size][/b]

      哈尼族一般喜欢用自己染织的藏青色土布作衣料。男子穿对襟上衣和长裤,以黑布或白布裹头。西双版纳地区穿右襟上衣,沿大襟镶两行大银片,以黑布裹头。

      妇女着无领右襟上衣,穿长裤,衣服的托肩、大襟、袖口、胸前和裤脚皆镶彩色花边。西双版纳及澜沧一带,妇女穿短裙,裹护腿,胸前挂成串银饰,戴镶有小银泡的圆帽。墨江、元江、江城一带妇女,有的穿长筒裙或皱褶长裙,有的穿稍过膝盖的长裤,系绣花腰带和围腰。妇女一般喜欢带耳环和耳坠,不少地区还带银制项圈和大手镯。妇女是否已经结婚在服饰上有明显的区别,有的以单、双辫区分,有的以垂辫和盘辫区分,有的以围腰和腰带的花色区分等等。
[attachment=11327464]
      哈尼妇女在服装和服饰上的差异是区别她们是否结婚的重要标志。熟悉哈尼族的人,只要看一眼站在面前的哈尼妇女,就几乎可以准确地说出她的年龄和她所在的恋爱阶段。如果她的头后部佩戴一种叫“欧丘丘”装饰,表明她已满17岁,可以恋爱;如果她留了鬓角,表明她芳龄18,可以出嫁;如果她在“欧丘丘”上包了黑布,则说明她已有了归属。




[color=#6633CC][b][size=3]鄂伦春族[/size][/b][/color]

      鄂伦春族的服装为长袍式,狍皮“苏恩”(皮袍)样式讲究,大襟、袍边、袖口用浅色薄皮镶边,女式皮袍上绣花。因过去主要从事游猎,服饰多以鹿、狍、犴皮制作。领口、袖口、襟边、大袍开衩处均有刺绣、补花等装饰,常用云纹、鹿角纹等。去毛的狍皮衣是夏天的上装,冬季袍的下摆常镶上黑白相间的皮毛做装饰,有的镶上猞猁和狐狸皮领边,既耐磨又美观。为了便于骑马,狍皮衣都有开衩。纽扣早先用鹿、犴骨或硬木等制成。腰间男子扎皮带,妇女则扎各种不同颜色的布带。
[attachment=11327465]
      “额勒开依”(皮裤)冬季是带毛的,是用冬天打的狍皮制成,春秋季穿的皮裤一般用秋天猎获的狍皮制成,夏天穿的皮裤无毛,多为皮板,膝部饰以图案绣花。

      男子出猎时,穿狍皮衣、皮裤,戴狍头皮帽,穿乌拉。现今日常已普遍着布衣、胶鞋,但出猎时仍多着皮衣。

      服饰图案主要有几何纹、植物纹、动物纹三种:几何纹——数量最多,主要有圆点纹、三角纹、水波纹、浪花纹、半圆纹、单回纹、双回纹、丁字纹、方形纹、涡纹等。多半依个人需要大量组合,以产生新的图案节奏和旋律。植物纹——数量居次,以叶子纹、树形纹、花草纹、花蕾纹等为主,其中南绰罗花纹样尤为突出,运用甚广。鄂伦春语“南绰罗花”意为“最美的花”,象征纯洁的爱情。多用于姑娘嫁妆的,以示爱情纯真幸福。花形呈“十”字架,以云卷变形纹表示。动物纹——数量最少,主要有云卷蝴蝶纹、鹿形纹、鹿头云卷纹及马纹。还有借鉴他民族的纹样,如“寿”字纹等。

      鄂伦春人头上戴的“密塔哈”(狍头帽)是用狍头皮原样缝制的,保留了狍角和双耳,眼珠部位嵌以黑皮。妇女多喜欢戴猞猁皮帽子,上缝各种装饰和彩穗;姑娘戴缀有珠子、贝壳、扣子等装饰的头带。制作时,把耳朵剁掉,换上狍皮缝制的假耳朵,把眼圈用黑皮子镶上,毛、角、鼻、嘴仍然保留,猎人戴在头上,不仅防寒,还可伪装自己,诱惑野兽。女帽镶有花边,顶端缀着红绿线穗。鄂伦春人的装饰和服饰染色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皮袍开衩处及手套上多喜欢用红、绿、黄色缝绣出色彩艳丽的花纹图案。年轻人穿用的衣服、裤子和手套,多用柞树煮水揉染成黄色。

      鞋主要有三种:“奇哈米”、“奥劳其”、“温得”。“奇哈米”是用狍腿皮做靿儿、狍脖子皮做底的半高靿皮鞋。“奥劳其”是布靿儿皮底的,布靿是多层布缝制而成。“温得”是鹿腿皮做靿儿,鹿皮或靿皮做底,靿至膝的高靿皮靴。冬天,脚上常穿带毛的“道团安”(狍皮袜子)。



[color=#6633CC][size=3][b]裕固族[/b][/size][/color]

      裕固族妇女有戴帽子习惯。这种帽子是用白色羊毛压制的毡子制成,前缘镶有两道黑边,帽沿不宽,后沿微翘,前沿平伸,帽顶缀有红线穗子垂在帽顶周围。有的还饰有各色花纹,戴在头上像一只倒扣的喇叭,很是别致。
  [attachment=11327466]
      未婚少女和已婚妇女的帽子略有不同:未婚少女的前额戴“格尧则依捏”,即在一条长红布带上边缀以珊瑚珠,下边缘是用红、黄、白、绿、蓝五色的珊瑚和玉石小珠串成的许多穗,它象珠帘一样齐眉垂在前额。梳五条或七条发辫,辫梢内有彩色的丝绒线,系在背后的腰带里。盛装的妇女,戴宽沿圆筒平顶帽,帽顶上垂下大红彩络。已婚妇女戴长形的头面,即先将头发梳成三条辫子,一条垂在背后,左右辫由耳后垂在胸前。头面是三条,系在三条发辫上,每条又分三段,是用金属环子连接起来的,上面镶有银牌、珊瑚、玛瑙、彩珠、贝壳等饰品,构成美丽的图案。戴的头面要求上齐耳环,下至长袍底边,头面长短以身材高矮而定。

      裕固族男子服饰比较简单,但也有其独特之处。男子头戴金边白毡帽,帽沿后边卷起,后高前低,呈扇面形。也有的帽沿镶黑边,帽顶正中有在蓝缎上金线织成的圆形或八角形图案。身穿大领偏襟长袍,富裕人家多用布、绸,缎和紫红色氆氇等料缝制,贫穷人家多用白羊毛捻毛线织成的褐子缝制。冬季,多穿用绸、缎、布料做面的长袍,差些的则穿白板皮袄或褐面软毡里的毡衫过冬。男子一般都扎大红腰带,腰带上佩五寸腰刀、火镰、鼻烟壶。衣襟上无论单棉都用彩色布或织锦缎镶边,富人还用水獭皮镶外边。单、夹袍下摆左右开衩,在衣衩和下摆处镶边。上年纪的老人,腰间挂有香牛皮缝制的烟荷包。荷包呈长脖大肚花瓶状,底部垂红缨穗,荷包上还带有弩烟针和铜火盅。旱烟锅是用一尺多长的乌木杆,装上玉石或玛瑙烟嘴、青铜或黄铜烟锅头,总长二尺左右,平时从脖子后面插入衣领,烟嘴要齐耳露在领边。裕固族男子,逢年过节或遇重大活动,长袍上面要罩件青色长袖短褂,左右开小衩。

      裕固族男子下身穿单裤,冬季足穿用牛皮制成的高腰尖鼻的皮“亢沉”,穿毛袜。猎人狩猎常穿用牛皮自己缝制的皮窝子,里面垫毛或草轻巧舒适。在海子地区男子也穿手工制作的双鼻梁圆头高腰布靴,靴帮上一般在青布上纳白线缀云字形图案。裕固族男子也戴礼帽。冬季,无论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现在的裕固族男女一般都戴狐皮风雪帽。



[color=#6633CC][size=3][b]保安族[/b][/size][/color]

      保安族早期与蒙古族相邻而居,服饰也基本上与蒙古族相同。男女冬季多穿长皮袍,戴各式皮帽,夏秋则穿夹袄,戴白羊毛毡制的喇叭形高筒帽。男女均系各色鲜艳的丝绸腰带,并带有小装饰物。元朝后期,因受藏、土族的影响,保安族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均穿长衫,戴礼帽。有的男子还穿高领的白色短褂,外套黑色的坎肩;女子服饰色彩比较鲜艳,脚穿绣花鞋,这期间的服饰兼有藏、土族服饰特点。清朝咸丰、同治年间,保安人迁徙到今甘肃积石山大河家地区后,与周围的回族、东乡族、汉族密切往来,其服饰又有了明显变化。平时,男的喜戴白色或青色的软帽,穿白布衫,套青布坎肩;逢节庆时,一般头戴礼帽,身着黑条绒长袍,外扎彩色腰带、挂腰刀,足穿牛皮长筒靴。妇女平时穿紫红色或黑绿色灯心绒大襟上衣,蓝色或黑色裤子,有的喜欢穿过膝的长袍,下身多穿水红的花色裤,衬托的格外典雅俊俏。如今,保安人 男子平时戴白色号帽,身穿白色衬衣,黑色坎肩,蓝或灰色裤子;走亲访友或外出时,多穿中山服或军便服。女子穿右衽上衣、长裤、外套对襟或大襟坎肩。成年女子皆戴盖头或披大头巾,戴各种小首饰。
[attachment=11327503]
      保安族男子平时穿白布衫,青布坎肩,黑、蓝、灰色长裤,头戴布制黑、白色圆顶小帽;喜庆节日喜欢穿翻领、大襟、镶边的黑色条绒长袍,腰束之高阁5尺长的彩色长带,头戴礼帽,足蹬牛皮长筒靴;冬天穿褐色翻领皮袄。妇女穿大襟袄、坎肩,多以灯芯绒为原料,喜紫红、绿等艳丽的色彩,并镶有花边;一般戴盖头,姑娘戴绿的,少妇戴黑的,老妇戴白的;少女平日梳长辫,戴彩色纱巾,节日戴红、绿色礼帽。保安腰刀是保安族引以为自豪的手工艺品,也是最具特色的佩饰,同时还是表达男女爱情的信物和馈赠亲友的礼品。其工艺精巧,外形美观,锋利耐用。

      保安族妇女喜欢颜色鲜艳的衣服:上身多是大襟袄上套坎肩。长袍一般刚刚过双膝,衣袖和裤边都有不同花色的“加边”。她们多喜欢穿紫红、绿色等色彩鲜艳的灯芯绒衣裤,加边上绣着好看的花纹图案。总之,过去的服饰都比较宽大,都有各色“加边”,就是男子穿的冬天的白皮上衣,往往也加上红色边子,显得格外英俊。



[color=#6633CC][b][size=3]锡伯族[/size][/b][/color]

      锡伯族穿戴基本与满族相同,随着时代的变迁,地区的差异以及民族间的相互影响而有所变化和差异。锡伯人的长袍,底边在膝下半尺许,袖口为马蹄形,可以卷上,可以放下,下身穿的长裤,外加“套裤”(只有两条裤腿,没有裤裆和后腰),春秋穿的是“夹套裤”,冬季则穿“棉套裤”。锡伯族男子服装喜用青、灰、兰、棕等颜色,服饰与满族旗装样式基本相同。为便于骑马、劳动与操作,身穿左右开襟的长袍和短袄,上套坎肩,下着散腿长裤,扎腰带,腰带上经常挂上烟袋荷包,脚穿布靴,夏天头戴笠帽,冬天戴毡帽或礼帽。
[attachment=11327467]
      妇女穿戴要讲究些,大襟长袍要粘花边或绣花宽边,爱套穿坎肩,坎肩有对襟的,有大襟的,也贴花边,长裤扎黑色腿带,脚穿绣花鞋。少女与未婚姑娘,穿着淡雅漂亮的旗袍。右侧腰部的衣兜口内,掖一条彩色手帕,一半露在兜外,脚穿绣花布鞋,媳妇的服饰与姑娘无大差别但比姑娘穿着要鲜艳。少女与未婚姑娘,梳一条长辫,用各色“毛线”扎辫根,不剪头发帘,头上、辫梢爱戴些花。已婚妇女梳的是“盘龙髻”,额前有“刘海”,脑后有“燕尾”,头顶上乌发蓬起,盘成髻形,日常生活中将辫梳成双辫或两“抓髻”,合起成为一个大“疙瘩髻”。头发抹头油,没有头油的,用榆树皮泡的水也粘稠光亮。

    锡伯族男子服饰是大襟长袍或对襟短衫。长袍的式样是大襟右衽,左右两边开衩,喜欢青、蓝、棕色,腰系青布带。

    妇女的长袍式样与男子相同,但在领、袖、大襟等处镶有花边,还喜欢穿红、绿、粉等色的腰部和下摆处多褶的连衣裙,外套短坎肩。新娘的婚礼服饰特别讲究,面料质地优良、色泽鲜艳,制作精致考究。并佩戴额箍、簪子、鬓钗、绢花等首饰。男子戴圆顶帽,妇女则喜欢戴各色头巾,老年妇女一般用青色或白色的头巾包头,冬季戴青色棉帽。男穿厚底鞋,女穿绣花鞋。刺绣是锡伯族妇女必备的技能,擅长将花鸟鱼虫等图案绣在服饰及生活用品上。



[color=#6633CC][size=3][b]藏族[/b][/size][/color]

      通常情况下,藏族人喜欢穿长袍。尤其在牧区,长袍的好处更明显。藏族聚居的这几个地区,大多处在高原地区。无论农区还是牧区,日照都很充足,气温多变。常常是太阳当空时气温很高,云彩遮住太阳时,气温一下子就变得很低,而且常是一会儿晴,一会儿雨,甚至还有冰雹。在这种气候条件下,穿长袍自然很方便,热的时候,人们就把长袍的一只袖子脱下来掖在腰间用以散热。到了晚上,气温下降时,长袍摊在床上,又是一床挺不错的被子。只是长袍的袖子总有一只被脱下,时间一长,它似乎变成了装饰。于是,藏民们习惯了只穿一只袖子,另一只掖在腰间。藏袍的袖子一般比较长,平时挽着,舞蹈时,长袖甩起,十分好看。藏袍为直身大摆,穿起来宽松自在,束腰时人们常常先往上提摆,使胸前形成一个口袋似的空间,可放随身物品。

    与其他地区的藏族一样,康巴的藏族也喜欢穿长袍。他们的长袍色彩更艳丽,装饰更讲究。夏季的长袍多由绸段、棉布等薄料做成,男性为长袖,女性无袖,里面衬衬衣,腰间束围裙。
[attachment=11327468]
      最显示康巴人华贵的要算女性的头饰了。许多到过康巴的人都说,凭康巴藏族人家的摆设不能判断他们的富有程度,只有看到女主人的头饰才可以做出判断。女孩子长长的头发被编成许多细细的发辩时,说明她已经成年。她们的头发上就会戴起越来越多的饰物。其中较为普遍的一种是头顶正中戴一个类似银盘的发饰,银盘上铺以红色毡片,周围镶嵌着珊瑚珠和绿松石,中央是一颗硕大的红玛瑙珠。此外,头发两侧还要戴上一串串由各种宝石串成的饰物。有些妇女的头饰戴在头发后面,这是一条长长的带子,用布或氆氇做成。从头顶一直垂到腰际。带子上镶嵌着众多大大小小、不同造型的金的、银的、珍珠的、珊瑚的饰物,真可说价值连城……有的妇女戴一条,有的戴三条。



[b][size=3][color=#6633CC]乌孜别克族[/color][/size][/b]

      乌孜别克族的服饰五彩缤纷,款式独特,美观大方。男女在春、夏、秋三季喜欢戴花帽。这种花帽乌孜别克语称为“朵皮”,又分花、素两种。花“朵皮”用艳丽的五彩丝线精心绣成,图案别致,美丽鲜艳。男青年戴上,英姿勃勃;姑娘们戴上,俊美秀丽。素“朵皮”,以墨绿金丝绒为底料,用小珠、亮片镶出简朴大方的图案,老年男女戴上它,更显凝重端庄、古朴典雅。
[attachment=11327469]
      男子的传统服装是一种长度过膝的长衣,长衣有两种款式,一种为直领、开襟、无衽,在门襟、领边、袖口上绣花边,衣服上有花色图案,十分美观;另一种为斜领、右衽的长衣,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腰束三角形的绣花腰带,一般年轻人的腰带色彩都很艳丽,所穿衣服的领边、袖口、前襟开口处都绣着红、绿、蓝相间的彩色花边图案,表现了乌孜别克族工艺美术的特点。老年人却爱穿黑色长衣,腰带的颜色也偏于淡雅。乌孜别克男女,传统上都爱穿皮靴、皮鞋,长靴外面还常穿胶制浅口套鞋,进屋时脱下套鞋,就可以不把泥土带进屋内,十分卫生。

    夏季,青年女子多穿花团锦簇的连衣裙。胸前往往精工绣上各式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有时,在连衣裙的外面加上绣花衬衫,西服上衣,下配各式花裙,秀雅不俗,别具风采。相对而言,老年则喜欢宽大,褶多的衣裙,不过都是丝绸制成。妇女的冬装富有西北风情,除毛衣、毛裤、棉、绒上下衣、呢大衣之外,还喜欢穿价格昂贵的狐皮,羔皮、水獭、早獭等裘皮上衣,配上一双高筒皮靴,显得俏美华贵。

    乌孜别克族男子夏季喜欢穿绸制的套头短袖衬衣,衬衣的领口、袖口和前襟开口用红、绿、蓝相间的丝线绣成各种美丽的彩色图案花边。春秋两季,穿长过膝盖的长裕袢,腰束绸段或棉布制成的三角形绣花腰带。冬天穿毛衣、毛裤、羊皮袄等。

    妇女夏天穿丝绸衬衣、连衣裙等,老年妇女穿的连衣裙一般褶多宽大,颜色单调。青年妇女穿的连衣裙色彩艳丽,胸前绣有各样的花纹和图案,并缀上五彩珠和亮片。妇女穿的冬装除毛衣、毛裤、呢子大衣之外,一般喜欢穿狐皮、裘皮大衣,更显得气质高雅,雍荣华贵。乌孜别克族男女一年四季都要戴“朵皮”帽子。



[b][size=3][color=#6633CC]塔塔尔族[/color][/size][/b]

      塔塔尔族的女子服饰装束接近欧洲民间服饰,男子服饰与维吾尔族相似。女子上穿窄袖花边短衫,下着褶边长裙,外套绣花紧身小坎肩,头上沙巾系向脑后打结,腰间一条绣花小围裙。脚穿长统袜、皮鞋。耳环、手镯、戒指、项链、领口上的别针,是女子通常的装饰品。塔塔尔族妇女善刺绣。塔塔尔族的服饰干净、整洁、艳丽,表现了一种功利性的美。男子戴小花帽,穿绣花贯头衫,腰系三角绣花巾,外套对襟无扣短衣或“袷袢”,下着长裤、高筒皮靴。(“袷袢”:一种对襟无钮扣长大衣,维吾尔语称作“袷袢”)
[attachment=11327470]
      塔塔尔族的传统服饰,男子一般多穿套头、宽袖、绣花边的白衬衣,外加齐腰的黑色坎肩或黑色对襟、无扣的长衣,下配赤色窄腿长裤。农、牧民喜欢扎腰带,行动起来比较方便。冬季穿皮棉大衣。妇女多穿宽大荷叶边的连衣裙,颜色以黄、白、紫红色居多。外套西服上衣或深色坎肩。男子喜欢戴绣花小帽和圆形平顶丝绒花帽;冬季戴黑色羔皮帽,帽檐上卷。妇女戴嵌球小花帽,外面往往还加披头巾。特别喜欢佩戴耳环、手镯、戒指、项链等首饰。男女皆穿皮鞋或长筒皮靴。牧区妇女喜欢把银质或镍质的货币钉在衣服上。



[b][size=3][color=#6633CC]羌族[/color][/size][/b]

      羌族的服饰有关自己民族的特点,是羌族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至今,羌族服饰还保留着许多古俗。最具特色的地方是男女都喜欢在头上缠青色或白色瓦状头帕。
[attachment=11327471]
      羌族男子多穿自织麻布长衫,长过膝盖,多为白色或蓝色,外套羊皮褂子、腰系吊刀和皮制钱兜。穿布鞋或满耳草鞋,靠近藏区的地方,穿藏装藏革化的较多,但刺绣的图案仍自有特点,羌族男子一般裹羊毛制的绑腿,束腰带。

    羌族妇女爱穿自织的麻布长衫、形似旗袍,长及脚背,袍外多套上一件羊皮背心。领口、袖口、腰带上都绣有各种几何花纹图案,衣领镶有小粒银饰,头缠青色、或白色瓦状头帕,用绣花腰带束腰,脚打绑带,穿尖钓鞋,戴特大银耳环和项圈。

    羌族男女都喜欢包黑色和白色头帕,青年妇女的头帕上绣有各色图案,有的把青布叠成瓦壮顶在头上。男子则无多大讲究,头帕多为黑白两种颜色。




[b][size=3][color=#6633CC]苗族[/color][/size][/b]

      黔东南地区的苗族以各种银饰为主要佩饰,这构成了苗族身体佩饰的一大特色。在他们眼里,银饰不仅可避邪的神物,更可给人带来吉祥幸福。银饰同时也财富的象征。所以,苗家少女全身上下的佩饰清一色都是银饰,重的可达8-10公斤,其银饰种类繁多,造型奇特,工艺精致,在中国各民族中是首屈一指的。
[attachment=11327472]
      在绣衣上钉银饰而制成的银衣是苗族服饰中的精品。绉绣、散绣、堆绣是苗族特有的绣法。绉绣上衣花纹呈浮雕状,装饰效果强烈;散绣花纹十分精致漂亮;堆绣则指由各色三角绫子堆绣而成,装饰效果奇特而美丽。用这三种绣饰方法制作的上衣均为盛装礼服,称作“花衣”,盛装花衣必须钉上许多银饰才算最后完成,因此人们又将钉满银饰的花衣称作“银衣”。银衣的前襟、后背、衣袖、下摆等位置钉缀许多四方形、长方形、半圆形的银片和银泡、银铃等錾花银饰。这种绣饰精美的银衣可能是我国民族服饰中最为精美的。

    苗族姑娘胸前大都佩戴着硕大的银锁,银锁是苗族银装中的主要饰物,制作得十分精美,银匠在压制出的浮雕式纹样上錾出细部,纹样有龙、双狮、鱼、蝴蝶、绣球、花草等。银锁下沿垂有银链、银片、银铃等。银锁又有 “长命锁”、“银压领”等名称,苗族姑娘从小就佩戴,意在祈求平安吉祥,直到出嫁后方可取下。

    黔东南苗族男青年亦有佩戴银饰的习俗,有的地方并将其作为未婚的标志。苗族男子盛装时穿青色大襟衣、腰系花带,头缠包头帕,颈戴银项圈,胸佩银链饰或银牌。男子佩戴 3 根银项圈表示未婚,佩戴两根银项圈的表示已婚。他们常年腰刀不离身,腰带上系着火药葫芦和牛角筒及银钩、荷包等物。



[b][size=3][color=#6633CC]佤族[/color][/size][/b]

      盟地区佤族的服饰较多地保留了佤族原来服饰的特点,男子用黑布或红布缠头,穿无领短衣,裤子短而宽,手戴银镯穿耳,戴黑、红线穗,青年男子颈带竹藤圈。女子穿红、篮或黑色无领上衣和各色条纹的裙子,头戴银(或蔑)箍,耳坠银耳筒或大圆耳环,颈际饰一至数个项圈和数条项链,腕上戴一至数个银镯,指戴银戒指,有的在小腿和腰间系藤圈。男女皆跣足。天冷时,男女皆披麻被单或棉毯,睡时当被,围火而寝。天热时,男女穿着皆十分简单。
[attachment=11327473]
      佤族共同的古老衣着服饰是男子裹青红布于头,身着短衣,裤子短而肥大,尚黑色。颈上戴有银竹制项圈,手戴银(铜)手镯,耳附银环,腰系海贝,颈带项圈或珠串。佤族还有文身习俗,在胸、肩、臂、背等部位常刺有太阳、月亮、蜥蜴、牛头等图案。这些服饰渊源流长,经久不衰。究其原因,除了他们自认为保存祖传的“阿佤理”民族历史外,那就是他们通过神、宗教等方式保存了本民族的共同意识--传统民族精神。例如太阳、月亮、蜥蜴这些东西都是他们神话与宗教中崇拜的图腾,是伟大梅依格神的生命的物质体现。而莱姆山(公明山)崇拜是佤崩人特有的宗教仪式。



[b][size=3][color=#6633CC]哈萨克族[/color][/size][/b]

      冬季,哈萨克族男子放牧时下穿大裆皮裤,腰系宽皮带,戴着用狐狸皮或羊羔皮做的尖顶四楞,两耳及脖后带有三个垂帘的“吐马克”帽,或戴用羊羔皮、水獭皮、狼皮做的圆顶帽,脚牛筒长至膝盖的皮靴。若外出办事或走亲访友,则穿带布面或条绒面的大衣,颜色多为黑色,腰系一条镶着银饰的宽牛皮带,上挂一北精美的小刀。夏季,男子喜穿一种布面布里,内夹驼毛的大衣“库普”。伊犁哈萨克族男子头戴用羊羔毛制作的白毡帽“哈里帕克”,帽的翻边用黑平绒或羊羔皮制作,阿勒泰地区的哈萨克族男子头上多系一块白毛巾或三角白布,结扣扎在前颔,头顶露在外面。衬衣外面穿上棉坎肩或皮坎肩,扎上腰带,佩上小刀。男子的衬衣多用白布做成,衬衣领子一般为直翻领。年轻男子衣领上绣有各种图案。
[attachment=11327474]
      妇女爱穿花色连衣裙和坎肩,衣服多用花色的绸缎、绒、棉布缝制。姑娘和少妇一般穿袖子上绣花、下摆带有多褶的连衣裙,颜色多为红、绿和淡蓝大花。冬季,穿条绒棉大衣,或者穿带布面的毛皮制作的衣服;夏季,裙子外套坎肩或外外套。过去年轻妇女爱穿绣花套裤,衣服上装饰银元、银制品及各色珠扣,现在除了小姑娘外,这种服饰已很少见了。




[b][size=3][color=#6633CC]壮族[/color][/size][/b]

      在清朝末年(1911)年以前,壮人穿的衣服,都是自纺、自织、自缝制的。当时,女子的服装与男子相比显得多采些。她们上身穿的是大襟蓝干衣,领窝至右腋下的衣襟、两袖,均绣大花边,衣领矮,露颈部。下身穿的是长至脚踝的长折裙,或镶有花边的宽裤子,裙子外面,正两腿心处,各绣一条垂直对称的大花边,在臀部处打几个折,臀部下的裙脚卷起一寸左右,两边以几针缝住,形成后裙脚弓形翘起,从前面看是桶裙,背后看是折裙,上下衣裙贴身,线条分外明朗,十分雅观。脚登圆口绣花鞋。壮族男子穿的上衣,是黑布对襟衣,圆领阔袖,两襟扣子7—9个,扣子用黑布织成,穿时,将两襟的扣子扣起来。男子穿的下衣即裤子也是黑布,裤口宽大,一般为1—1.2尺寸。成年尤其是老人,头包长约4—5尺的黑巾,或用一块黑长方形的布合缝,上端打折,顶开圆孔,戴于头上。平时,一般打赤脚,只有过年过节,喜庆日子,走访亲友,才穿上土布鞋或龙凤鞋。
[attachment=11327475]
        这一时期女子改穿宽阔的唐装衣裤,腰间正面扎齐脚踝的半边围裙。围裙上头以两条印花布带系结于背后,并以两端各约两尺作飘带。壮族男子改穿对襟唐装衣,宽裤子。脚穿土布鞋。男子读书则穿中山装,剪西式头。老年人头扎黑布巾。



[b][size=3][color=#6633CC]土家族[/color][/size][/b]

      土家族在“改土归流”以前,男女均穿斑烂花衣(琵琶襟)和八幅罗裙。“改土归流”以后,男女服饰均为满襟款式,加以土家族花边,保持着自己的民族特色。

    黔江的土家族服饰,随着时代的发展,也不断的改进和变化。在解放前,土家族男子均穿保持着琵琶襟特点的满襟衣,多为布扣。女装为大衣大袖,镶阑干花边。男女都喜包青色或白色头帕,四季不离。
[attachment=11327476]
      成年男子头包青布或白布长帕,略成人字形。衣服有老壮之分,老人多穿满襟衣,短领,捆腰带;青壮年多穿对襟衣,缀布排扣,领高,袖小而长,袖口滚边。裤子不分老青壮,皆大脚大腰,一般为青布、蓝布作裤腿,缝上白布裤腰,穿时在前面打褶子,称之为“统统裤”。鞋子多为青面白底圆口鞋,冬天缠青、蓝布裹脚或穿白布袜子,多为自纺、自织、自染的土布,俗称“家机布”。

    妇女的服饰比较讲究,也有老、壮、青的年龄之别。总体为头包青丝或青布帕,衣服的袖口、领口较大,分为外托肩和银钩。外托肩圆领、滚边,向右边开襟,袖口和下摆有两道不同的青边。银钩矮领,在袖口和下摆外有一道宽青边,沿边镶有色彩鲜明的3条花边,胸襟前用彩色线钩上花纹、图案。裤脚有3条宽度不同的梅花条,腰、脚均很宽大。富裕妇女首饰较多,有耳环、戒指、手圈,头上别的银质、玉质、金质的簪子,胸前挂的银链、银铃、银牙签、银珠子等,十分引人注目。姑娘和已婚妇女在头饰打扮上有区别,姑娘留长辫子,用彩色头绳捆扎。已婚妇女挽发髻,多别银簪子。

    小孩的服饰特点,表现在帽子上。随着年龄、季节而不同,春秋戴“紫金冠”,夏季戴“冬瓜圈”,冬季戴“狗头帽”或“风帽”。帽上绣有图案,正面缀有“福禄寿禧”、“长命富贵”等银质字牌,或十八罗汉、大小八仙的银质铸像,两侧或尾部吊有银质响铃。



[b][size=3][color=#6633CC]赫哲族[/color][/size][/b]

      赫哲族人以捕鱼和狩猎为主,有着古老而独具民族特色的鱼皮服饰,早年的妇女们先把揉制加工好的鱼皮鱼线用野花染成各种颜色,然后精巧地缝制成各种鱼皮服饰。并磨鱼骨为扣,缀海贝壳为边饰。
[attachment=11327477]
      赫哲族的鱼皮衣服多用胖头、赶条、草根、鲩鱼、鲟、大马哈、鲤鱼等鱼皮制成,长衣居多,主要是妇女穿用。式样如同旗袍,袖子短肥、腰身窄瘦,身长过膝,下身肥大。领边、衣边、袖口、前后襟等处都绣有云纹或用染色的鹿皮剪贴成云纹或动物图案,风格淳朴浑厚、粗犷遒劲。早年衣下边往往还要缝缀海贝壳、铜铃和缨络珠琉绣穗之类的装饰品,更加别致美观。

    赫哲族的鱼皮袍等鱼皮服饰,不仅面料为鱼皮,缝衣服的线也是鱼皮的。鱼皮线是将胖头鱼皮(因其皮薄,做出的线细)的鳞刮掉熟好,涂抹上具有油性的狗鱼肝,使之保持柔软干燥,然后将其叠好压平、切成细丝即可,使用时再勒一勒,就更细而柔滑流利了。

    鱼皮袍等鱼皮服饰具有轻便、保暖、耐磨、防水、抗湿、易染色等特性。特别是在严寒的冬季不硬化、不会蒙上冰。俄罗斯远东沿海地区的那乃人、乌尔其人、基立亚克人及欧洲北部的沿海居民、日本的阿依努人等也曾有过穿着鱼皮服饰的历史,但赫哲族的鱼皮服饰文化是比较丰富而典型的。这充分反映出了赫哲族人民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生产力水平下适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聪明才智。近几十年来,随着赫哲民族经济文化的发展进步和纺织、化纤等各种现代服装面料的大量输入,鱼皮服饰在现实生活中已不见了。

    赫哲族渔民的鱼皮套裤是用怀头、哲罗或狗鱼皮制成的,分男女两种。男式的上端为斜口,女式的上端为齐口,并镶有或绣有花边。冬天穿它狩猎抗寒耐磨,春秋穿它捕鱼防水护膝。

    赫哲族的桦皮帽是夏天戴的,形如一般的斗笠,顶尖檐大,既可避雨,又可遮光。帽檐上刻有各种云卷纹、波浪纹以及狍、鹿、鱼的形象,轻巧美观。姑娘常将精心制作的桦皮帽送给自己的心上人,作为爱情的信物。



[b][size=3][color=#6633CC]满族[/color][/size][/b]

      满族的服饰色彩多以淡雅的白色、蓝紫色为主,红、粉、淡黄、黑色也是其服饰的常用色。在传统上,满族有尚白的习俗,以白色为洁、为贵,白色象征着吉祥如意。入关后,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满族的服饰在款式上、色彩上和图案上都有不同程度的演变。
[attachment=11327478]
      过去满族男子留发束辫,穿马蹄袖袍褂,常戴一种名为“瓜皮帽”的小帽。瓜皮帽,又称“帽头儿”,其形状上尖下宽,为六瓣缝合而成。底边镶一个约3厘米宽的小檐,有的甚至无檐,只用一片织金缎包边。冬春时一般用黑素缎为面,夏秋则多用黑实地纱为面。帽顶缀有一个丝绒结成的疙瘩,黑红不一,俗称“算盘结”。帽檐下方的正中钉有一个“标志”,称“帽正”,有珍珠、玛瑙的,也有小银片、玻璃的。相传这种帽最早始于明太祖朱元璋时期。因其为六瓣缝合,取“六合”,即天地四方“统一”之意,故盛行起来。满族入关以后,受汉族文化影响,也取其“六合统一”之意,开始戴用此帽,而且颇为流行。 在长袍之外,男子还要套穿马褂,马褂有长袖(对襟、窄袖、身略长)、短袖(袖长及肘,身长及脐,有大襟、对襟、琵琶襟三种)之分。另外“巴图鲁”是男子特有的坎肩,也称“一字襟”或“勇士坎肩”,分前后身两片,两肩及前胸都装有排扣,两侧腋下至下摆也有排扣,因此可隔袍穿脱,“巴图鲁”意为勇士,许多八旗子弟穿在长袍外,以示其勇武。

    满族妇女的发式变化很大,姑娘时代,只简单地把头发在脑后挽一下。长到快出嫁时,就要把头发梳成辫子并挽成单发髻,结婚后的发式有双髻式、单髻式等多种,双髻式发型把头发从头顶分梳为前后两部分。前髻梳成平顶状,以便戴冠,颈后髻梳成燕尾状,在胫后伸展开来,使得颈子总要保持挺直的状态,因此,满族女子走起路来就更显得高贵、尊严。

    旗袍是满族男女老少一年四季都穿着的服饰,它裁剪简单,圆领,前后襟宽大,而袖子较窄,四片裁制,衣衩较长,便于上马下马;窄窄的袖子,便于射箭。由于袖子口附有马蹄状的护袖,又称马蹄袖。在满族人逐渐脱离骑射生涯后,马蹄袖已成装饰,而放下马蹄袖仍然是满族人对长者、尊者致敬的礼仪。妇女旗袍的装饰性比男性旗袍更强。领子、前襟和袖口都有绣花装饰。随着时代的变迁,旗袍式样的变化也很大,四片裁制也改为两片裁制。满族妇女的旗袍最初是长马甲形,后为演变成宽腰直筒式,长至脚面。领、襟、袖的边缘镶上宽边作为装饰。坎肩是满族服饰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制作精致,不仅镶上各色花边,而且绣有花卉图案。旗袍能很好表现妇女的身段和曲线。

    满族妇女的“旗鞋”极富特色。这种绣花的旗鞋以木为底,史称“高底鞋”,或称“花盆底”鞋、“马蹄底”鞋。其木底高跟一般高5-10厘米左右,有的可达14-16厘米,最高的可达25厘米左右。一般用白布包裹,然后镶在鞋底中间脚心的部位。跟底的形状通常有两种,一种上敞下敛,呈倒梯形花盆状。另一种是上细下宽、前平后圆,其外形及落地印痕皆似马蹄。“花盆底”和“马蹄底”因此而得名,又统称“高底鞋”。除鞋帮上饰以蝉蝶等刺绣纹样或装饰片外,木跟不着地的部分也常用刺绣或串珠加以装饰。有的鞋尖处还饰有丝线编成的穗子,长可及地。这种鞋的高跟木底极为坚固,常常是鞋面破了,而鞋底仍完好无损,还可再用。高底旗鞋多为十三四岁以上的贵族中青年女子穿着。老年妇女的旗鞋,多以平木为底,称“平底鞋”,其前端着地处稍削,以便行走。



[size=3][color=#6633CC][b]撒拉族[/b][/color][/size]

      撒拉族男子头戴无檐白色或黑色六牙帽或小圆帽,外套“白布汗褡青夹夹”(即白衬衫上套一个黑坎肩),腰系红布带或红绸带,短衣宽,长衣窄。老年人穿的长衣衫,撒拉语称为“冬”。做礼拜时头缠“达斯达尔”,一种长约数尺的白布。
[attachment=11327479]
      撒拉族妇女喜欢色泽艳丽的大襟花衣服,外套黑色坎肩。喜欢佩戴长串耳环、戒指、手镯、串珠等手饰。受伊斯兰教文化影响,妇女普遍戴“盖头”。少女和少妇戴绿色的,青壮年妇女戴黑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年青女子喜欢穿颜色鲜艳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长裤,脚穿绣花鞋;中老年妇女的服装多为颜色素净的大襟夹棉长袍。另外,撒拉族妇女还喜欢戴戒指、手镯、耳环等饰物。



[b][size=3][color=#6633CC]独龙族[/color][/size][/b]

      据记载:独龙族人“男女均散发,……两耳皆穿,或系双环,或系单环,或以竹筒贯之。不知缝纫之法,男子上身但用麻布一方,斜披背后,由左肩右腋抄向胸前而拴结之,下身亦仅以麻布一块,用于臀股前后,遮羞而已。女子则以长麻布两方,自肩斜披至膝,左右包抄向前……。男子左佩利刀,右系篾箩,女子头面鼻梁两颊及上下唇均刺花纹。男女颈项皆悬车渠烧料等珠为饰,有悬至数十串者。”直到前几年,有人在独龙江畔个别偏僻的寨子里仍看到使用“遮羞板”和“兜档布”的情况。
[attachment=11327480]
      而今独龙妇女穿翻领对襟衫,下着长裤或长裙,胸前斜挂一块自织条纹麻布,以竹针拴结,具有突出的民族特色。同时,她们还保留着戴多串料珠项链,戴耳环和手环的传统;有的人受傈僳族的影响,在头部还戴上用贝壳和料珠做成的头饰,平添几分风采。独龙族男子的服装与女装相近,最具特色的仍是那条胸前背后斜挂的自织条纹麻布,人称“独龙毯”,显示出粗犷豪放的风格和古朴原始的风貌。




[b][size=3][color=#6633CC]彝族[/color][/size][/b]

      妇女上衣毛、棉、丝制、排襟、前襟、后项圈和袖口用彩线挑有图案花纹。领口周围缀以金器、银器、珠宝和玉器。有的饰以盘扣,用彩色丝线缠绕,形状各异颇具匠心。甘洛彝族女服中襟为多,独具风采。圣乍地区的兔毛背心又别具一格,即在青底彩花的坎肩袖笼底边镶上一圈雪白的兔毛,华美富丽。妇女多着百褶长裙,用宽布与窄布镶嵌横联而成。童裙以红、白色为主,或几色相间,青年以红、蓝、白色或红蓝白色相间为主,老年以青、蓝色或青蓝色相间为主。童裙裙短,一般为两节,腰小摆大。成人为三节,上节为腰,中节直桶状,下节成细密格纹。长裙的特点在于下节的层层皱折,所以俗称“百褶裙”,以多褶为贵。旧时裙式长短与身份有关,黑彝女子长裙拖地,行走时尘土飞扬,以示尊贵。所地地区羊毛裙质地柔厚高雅,中部桶状窄长,红色,下节蓝色细褶均匀齐整,其下横间以红、白、黑细条纹,色调和谐,再下是青色,膝盖处百褶四散,成喇叭状。行则褶皱闪动,轻盈飘逸。彝族妇女以针筒、口弦和避邪用的獐牙、麝香为胸饰。腰际佩挂三角形荷包,包面精饰各种纹样,衬以不同包布缝成,上端开口,下缀五色飘带,挂于左方腰际,实用又美观。腕饰以金、银、铜、玉、石质手镯,戴金银或石料镶金银马鞍形、猫眼形戒指。贵妇人还佩戴金、银、铜质链、锁、坠等头、胸、背饰。
[attachment=11327481]
      彝族男女都外着“察尔瓦”和彼毡。“察尔瓦”彝名“瓦拉”形似披风,用撵制的粗羊毛线织布缝制而成,一般13幅,每幅宽七八厘米,多染为深蓝色。以圣乍地区的最为华丽,边缘镶有红、黄牙边和青色衬布,下边吊有30厘米长的绳穗。被毡用两公斤左右羊毛缝制而成,薄如铜钱,折以6厘米宽的皱折.一般为30至90折,上方用毛绳收为领。多为原色或蓝色。察尔瓦和披毡是彝族男女老幼必备之服,白天为衣,夜里为被,挡雨挡雪,寒暑不易。

    一般青年男女服装色彩鲜艳,喜用红、黄、绿、橙、粉等对比强烈的颜色,纹样繁多。中年人服装的纹样较青年人为少,使用颜色为天蓝、绿、紫、青、白等色,素貌庄重。老年人多用青、蓝布,一般不做花,仅以青衣蓝边或蓝衣青边为饰。服装的花纹、花边,它有浓厚的民族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有日、月、星、云、天河、彩虹等天象,有山、河等大自然图,有鸡冠、牛眼、羊角、獐牙等动物方面的图,有叶、花、火镰、发辫、几何形等植物和什物图。装饰品美丽庄重、色彩鲜明。花样繁多、多以全、银、铜、玉、石、骨等为原料,铸造、打制、压制、镶嵌、雕刻部分为本地手工工匠制作。过去凉山彝族男女多赤足冬天或出远门时,脚穿用麻绳或草绳编织的草鞋,内穿羊毛织成的形似靴子的毡袜,或裹棉、毛绑腿以护脚和御寒。




[color=#6633CC][b][size=3]土族[/size][/b][/color]

      妇女一般穿绣花小领斜襟长衫。两袖由红、黄、橙、蓝、白、绿、黑七色彩布圈做成,鲜艳夺目,美观大方。俗称七彩袖,土族语称作秀苏,意为“花袖衫”,为土族妇女服饰的象征。从最底层数,第一道为黑色,象征土地;第二道绿色,象征青苗青草;第三道黄色,象征麦垛;第四道白色,象征甘露;第五道蓝色,象征蓝天;第六道橙色,象征金色的光芒;第七道红色,象征太阳。花袖长衫上面套有黑色,紫红色或镶边的蓝色坎肩,腰系白褐或蓝绿布带,带的两头有花、鸟、虫、蝶、彩云刺绣或盘线的花纹图案。腰带上有罗藏和钱褡裢。罗藏,是用铜、银薄片制成,有兽头形、圆形、桃形等样式,其上有孔,一般用于系花手巾、小铃铛、针扎等什物,垂吊于腰带左侧。钱褡裢,一般为长一尺五寸,宽四寸的小袋,两端有绣花或盘线图案饰物。女式的钱褡裢由三块白底绣花条块缝合而成,下端连三绺彩线穗。用作钱袋和装饰品。下穿褶裙或裤子。有镶白边的绯红百褶裙,裙分左右两扇,形似蝴蝶两扇红翅膀;裤子膝下部分套着一节蓝色或黑色的裤筒,土族语称“帖弯”。
[attachment=11327482]
      妇女戴额带,其形如倒写的“丁”字,用蓝布或黑布做成两指宽筒状后缝合,交叉处用白线挑成齿形花纹,称“狗牙花”。头戴卷边毡帽,足穿“过加”、“花云子鞋”、“腰鞋”。“过加”,又称“其吉都鞋”、“仄子花都鞋”,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成各种花卉及打仄子花,鞋尖饰彩色短穗,鞋后跟接三指大小的红布溜跟即成。“花云子鞋”,以鞋面上用彩色丝线绣制云纹状盘线图案,故名。“腰鞋”,又称“斯果尔玛鞋”、“怏子都鞋”,因其形似长筒靴,故名。老年妇女服饰以深色、黑色为主,一般头戴黑色卷边圆顶绒毡帽,身着小领斜襟长袍,上套黑色坎肩,不穿七彩花袖衫,不系绣花腰带。

    未婚姑娘习以两鬓梳小辫,中间梳一条辫,三条辫子合辫在背后,用绯红头绳扎紧,系一海螺圆片。少女额前戴的额带叫“箍儿”,白布绣花做成,宽二寸,长及两耳,上沿连几束彩线短穗和几个小铃铛。有的姑娘头戴一条绣花头巾。其裤腿套一尺长的红色“帖弯”,在膝下方用白色布条将“帖弯”与裤腿相连,使其经纬分明。发式、“帖弯”颜色和额带的不同,常是区别已婚或未婚妇女的标志。

    土族青壮年男子一般戴红缨帽和“鹰嘴啄食”毡帽。红缨帽,系一种织锦镶边的圆筒形毡帽,为土族语“加拉·莫立嘎”的意译。相传由清代朝帽演变而来。因红顶连一绺长约五寸的红缨,故名。“鹰嘴啄食”毡帽,其样式为帽子的后檐向上翻,前檐向前展开。衣服是穿小领斜襟的长衫,袖口镶有黑边,胸前镶有一块四寸方块的彩色图案。还有穿绣花领高约三寸的白色短褂,天冷时在领子上衬以羊羔皮。外套黑色或紫红色坎肩,纽扣多用铜制。腰系花头腰带,为一块十二尺长的窄幅蓝布或黑布,其两端缝上五寸长绣有花卉盘线图案的接头。穿蓝色或黑色大裆裤,系两头绣花的白色长裤带和花围肚,小腿扎“黑虎下山”的绑腿带,扎腿时把黑色的一边放在上边,故称“黑虎下山”。此又是青年男女表示爱情之信物,象征忠贞不二,足穿白袜或黑袜,鞋子为双楞子鞋和福盖地鞋。

    老年男子多戴礼帽。冬天戴皮帽,即用毛蓝布缝成喇叭口,喇叭口内缝以羊羔皮,可翻上或放下。帽顶上加有一颗核桃大的红绿线顶子。穿小领斜襟长袍,外套黑色坎肩,系黑色腰带,脚穿白袜黑鞋。



[color=#6633CC][b][size=3]回族[/size][/b][/color]

      圆顶白帽,用白布缝制而成。帽口比帽顶略大,边缘浅,以能戴到上耳根部为宜。一般为里、面双层,有的在帽顶添上阿文。威宁回族中圆顶白帽,是男子服饰的标志。阿訇和阿文学生常戴,节日时则绝大部分人都戴。盖头和鸠尾式包头,是威宁回族妇女穿戴中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特殊标志。盖头以青色、白色或浅绿色布料做成三角形状头巾。节日期间,部分妇女戴之。鸠尾式包头,以青色绿帕或青布包成,发不外露,中间形状似鸠尾,为回族妇女常扮头饰,稻田坝一带中老年妇女中尤为流行。
[attachment=11327483]
      威宁北部、西南部的回族服饰,与云南昭通、鲁甸接壤,男性多包白帕而不露头顶,或戴白帽而不折边。阿诡的白帽顶绣阿文,上装多为短便衣,少数穿长衫,裤脚7-9寸宽。姑娘喜戴耳坠,通常一只坠一个银铃,少数一只坠配两个银铃,以轻便、秀气为宜。不包包头,戴绣花勒子或顶红、绿色方巾,头发多系独辫。上身穿着大襟短服,腰系绣花围腰,讲颜色,求鲜艳。脚履精制绣花鞋,手戴银镯头,银戒指。婚后包鸠尾式包头,发不外露,衣服稍长。随着年龄的增长,色彩由鲜变素。老年妇女,头上多包白包头,鸠尾包头外勒白头巾。

    西南部与会泽、宣威为毗邻的乡村,青壮年男子大多头包青、蓝、白布,成大套头。身穿紧身短对襟衣,袖口细而短,几件叠加而穿。衣扣多用胶线或布条结成,又有用古铜毫银毫钱币焊作纽扣者,成对成排。有的上衣,外套褂褂。褂褂用青蓝布裁前,白线缝制,下沿八个衣袋相连,黑白相间,色泽分明,异常醒目。裤子为大裤脚,裤口最宽者须用解放前八幅小布缝成,腰部折成皱褶。已婚男子腰系白布挑花腰带,带头有须,下拖至膝头,行走时随风飘动。已婚男子的腰带,体现着女方手工针线的好孬,是评价女方的依据之一。男子多履挑花的布耳草鞋。部分青年喜用青丝帕或白布包于头上,黑、白交叉均匀,有棱角,俗称“喜鹊花包头”,双耳佩戴银耳坠。婚后多挽髻,套髻罩,上别银插簪,有的头上再系一串小银铃,行走时,铃声叮当,清脆悦耳。上穿大襟短衣,常用天蓝色布料,系花围腰。下装依上装而配,一般以衣裤不同色彩为宜。脚穿大花鞋,多为大红大绿的满帮花,有的鞋头上缀一朵红缨。




[b][size=3][color=#6633CC]朝鲜族[/color][/size][/b]

      男子穿白色斜襟短上衣,无纽扣,前襟两侧各钉有一飘带,穿衣时盘结在右襟中上方。他们还喜欢外套黑色或其他颜色的带纽扣的"背褂"(坎肩)。冬天多穿短大衣或棉、毛大衣。下穿灯笼裤,这种裤子裤腰宽,裤裆和裤管肥大,便于在炕上盘腿而坐,穿时将裤腰前部折起后系上腰带,裤管下口用布带系绑。节日时多戴礼帽。
朝鲜族女装多采用丝绸或柔软面料制成,其最大特点为短袄长裙,其色彩和纹饰都很讲究,优雅而漂亮。女袄的袄襟很短,无扣,用绸带系住,襟和下摆略呈弧形,线条柔和。年轻女子喜在袖口及衣襟处镶饰彩色绸缎边。老年妇女冬天外面加穿皮毛为里、绸缎为面的坎肩。裙子分筒裙和缠裙两种,又有长裙和短裙之别。中老年妇女多穿缠裙,系宽腰带,内套白色衬裙,再将外面的裙子缠裹下身,最后把裙子左下角提起掖在腰带内,这是雍容华贵的象征。年轻妇女可以穿缠裙或褶裙,未成年的少女只能穿褶裙,褶裙为直筒式,腰间有很多细褶,宽大而飘逸。
[attachment=11327484]
      朝鲜族童装色彩艳丽,多采用朝鲜族特有的七色彩缎作袖筒,衣身采用彩色绸缎,被称为“七彩衣”,象征着如彩虹般光明美好。

    朝鲜族妇女头饰较简单,女孩多留娃娃头短发,未婚少女梳一条长辫,婚后挽发于脑后,除在辫根和辫梢系彩色头绳及在发髻上插金属簪外,无其它饰物,朴素大方。

    朝鲜族男子通常穿短款上衣,斜襟、左衽,宽型袖筒,下身穿宽腿、肥腰、大裆的长裤。外出时喜欢穿斜襟长袍,无纽扣,以长布带打结。过运河习惯戴笠,现在青年男子戴鸭舌帽,中老年人戴毡帽。儿童上衣的袖筒多用色彩斑斓的“七色缎”做料,就像彩虹在身上飘逸。女服则为短衣长裙,朝鲜族叫“则”和“契玛”。喜欢选用黄、白、粉红色衣料。朝鲜族的鞋从木屐、草履到草鞋、麻鞋,直至近代男子宽大的长方形胶鞋、妇女鞋头尖面跷起的船形胶鞋,无不别具一格。




[b][size=3][color=#6633CC]蒙古族[/color][/size][/b]

      蒙古族历来以游牧、狩猎经济为主,形成男女喜欢穿长袍、靴子的习惯。男装宽领大袖,腰带上左边带火镰、烟荷包,右边带银链银镶鞘银镶把的蒙古刀,刀身掖在腰后;女装多为红绿色彩艳丽的长袍,姑娘以丝绸束腰,头扎彩巾。

[b][color=#6633CC]布里亚特服饰[/color][/b]

[attachment=11327485]
      男装:冬季头戴红缨角帽,前额上较高,后脖较长。帽边和帽耳里是羔皮和水獭等贵重皮毛;脖子上围有长毛绒线围脖,两头分别夹进腰带。身着大羊皮长袍,大襟扣在右边,镶彩边。扣子成双三个并排(银扣或自编);彩绸腰带扎得较低,腹部凸起,右前侧挂刀链,然后将刀掖在后腰带上;脚蹬布里亚特式厚毡底高腰蒙古靴。寒冬出远门或在野外放牧时套达哈(用山羊皮或狼皮做的宽大衣)。春秋身着布袍,脚穿皮靴。夏季,头戴呢子角帽,称为尤登,身着布夹袍,脚蹬皮靴,身着宽大的厚呢子做成的朝布(意雨衣),以防雨防冷。

[b][size=3][color=#6633CC]特尔古特男夏装[/color][/size][/b]

[attachment=11327486]
      女装:女子同男子着同样的帽子和靴子,身着女式袍。女式袍又有姑娘和已婚妇女之别。姑娘袍上身和袖子贴身,腰部有大褶,下摆似裙肥大,同上身相接处折褶用彩带盖上。已婚妇女袍则袖分两段,袖口部与姑娘袍相似,而与上身相接部肥大,袖子两段衔接处同袖口部大小相同,并用彩带盖上。已婚妇女外套坎肩,女长袍以不同季节有得勒(大毛)阿迪亚勒(夹的或没毛板皮)、单绸等区别。

[b][color=#6633CC]厄鲁特服饰[/color][/b]

[attachment=11327487]
      男装:在以前,冬季男子着白板袍(富者吊有布面),开衩,冬季戴圆耳毡帽或草原帽,夏季戴尤登帽或用白绸、白毛巾扎头。烟荷包、打火石等戴在左侧腰带上,右侧悬银质刀链,刀掖在后腰带上;右手拇指戴玛瑙或银质板指(射箭时用的戒指),用银子包上玛瑙或珊瑚,钉在帽子正面作为装饰。

    女装:女子长袍不开衩,衣边有各种图案的绣花边或金银线缝边。姑娘扎腰带,已婚妇女不扎腰带。女子用彩绸或纱巾缠头。脚穿自己熟皮、制作的鞋靴,上绣有各种图案。姑娘头发编成一条辫子,系银质花类饰品,外穿长襟坎肩。

    巴尔虎服饰普遍穿大团图案,以绸缎为面的紫红、绿、黄、蓝色的袍子,头上用白色绸布裹头,脚穿自制蒙古靴。陈巴尔虎男子夏季戴小圆帽(与汉族瓜皮帽相似),冬季戴四耳毡帽,脚穿苏格里靴。




[color=#6633CC][size=3][b]白族[/b][/size][/color]

      白族崇尚白色,衣物以白色为贵,再配以色彩对比明快而映衬协调、挑绣精美的披挂,充分反映了白族人在服装艺术上的高度智慧。
[attachment=11327488]
      大理一带的男子多穿白色对襟衣,外套黑领褂;海东(洱海东部地区)男子则外套鹿皮领褂,或数件皮质、绸缎领褂,俗称“三滴水”,腰系鹿皮或绣花兜肚,下著蓝色或黑色长裤。大理一带的妇女多穿白上衣、红坎肩或是浅蓝色上衣配丝绒黑坎肩,右衽结纽处挂“三须”、“五须”的银饰,腰间系有绣花飘带,上面多用黑软线绣上蝴蝶、蜜蜂等图案,下着蓝色宽裤,脚穿绣花的“白节鞋”。手上多半戴纽丝银镯、戒指。已婚妇女梳发髻,未婚少女则垂辫或盘辫于顶,有的则用红头绳缠绕着发辫下的花头巾,露出侧边飘动的雪白缨穗,点染出白族少女头饰和发型所特有的风韵。剑川一带的年轻女子则又喜戴小帽或“鱼尾帽”。洱源西山及保山地区的白族妇女,常束发于顶,上插银管,再以黑布包头,穿右襟圆领长衣,系绣花腰带,衣袖和裤脚喜镶绣各色宽窄不同的花边,有的还喜束护腿,显得十分匀称协调和俊俏美观。总之,各地白族的服饰虽呈现出某些地区性的差异,但色彩明快、映衬协调、挑绣精美、古雅端庄等,则又是共有的特征。

    白族服饰总体上看,男子的穿戴简洁朴素,中老年服饰较为淡雅,姑娘和小孩服饰比较艳丽。以年轻姑娘的服装为例,上衣多为白色或浅色襟衣或衬衣,紧袖管上镶有各色花边。外罩多为红色,浅蓝色为主的领褂。下穿白色或浅色长裤。腰系短围裙,镶有花边,缀有绣花图案。宽花腰带和飘带紧束腰身,头梳独辨,盘于叠成长条形的桃花或印花头巾中间,再缠以红头绳,左侧飘吊着一束雪白的缨穂,手腕上戴银质或玉石的手镯。脚穿绣花鞋。这一身打扮,浓艳而又不失庄重,线条美丽,婀娜多姿,飘然若舞,十分讨人喜欢。




[b][size=3][color=#6633CC]瑶族[/color][/size][/b]

      瑶族在风俗习惯方面一直保持本民族传统特点,尤其在男女衣着上更为明显。过去因其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特点不同,曾有“过山瑶”、“红头瑶”、“大板瑶”、“平头瑶”、“蓝靛瑶”、“沙瑶”、“白头瑶”等自称和他称。
[attachment=11327489]
      瑶族人精于织染、刺绣,服饰亦多种多样。防城花头瑶女子穿对襟交领长衣,衣襟滚边,袖口镶饰布条。下着短裤、绑腿,用红穗缠头,顶一方挑绣几何纹头帕。大瑶山花兰瑶女子穿对襟交领式长衣,衣侧开衩,领襟、衣摆、袖子皆施以精美的红色绣饰,下着青布短裤、织锦绑腿、木屐,青布帕、白帕包头,颈尖佩带银圈等饰物。金平红头瑶女子穿青布对襟长衣,领襟有红色绣饰和一排银牌。腰系青布带,带端刺绣几何纹,下着刺绣精美的宽大花裤,其裤子堪称珍贵艺术精品。贵州狗瑶女子身着狗尾衫,其前襟长至衣下,两端精心缝制若狗尾,穿时两襟在胸前交叉,系结于腰后,“狗尾”自然垂下。这种服饰与瑶族崇拜“盘瓠”(犬)有关。史载盘瓠“其毛五彩”,“狗头人身”,南蛮及其后裔均模仿盘瓠的颜色和形状制作衣物,瑶族至今仍穿五色服及狗尾衫,以示不忘祖先。常见的瑶族男子服装有对襟、左大襟短衣或长衫,束腰带,裤子也有长裤和短裤之分,以兰色为主。较为特殊的是南丹白裤瑶男子的白色灯笼裤,其宽臀紧腿,造型奇特,。瑶族头饰极为丰富,白裤瑶男子长发梳辨盘于头顶;大排瑶男子蓄发挽髻,头包红布,插饰野鸡尾;蓝靛瑶男子喜戴编制精美的马尾帽。茶山瑶女子戴三对翘翅大银板;花瑶女子戴狗头冠,盘瑶女子的锦绣帽绚美多姿;顶板瑶女子头顶“峨冠”;用锦帕包出的各种奇特的女子头饰多不胜数。

    瑶族人民精于蓝靛印染,在蓝靛布上染花,有蜡染、针线折染两种方式。瑶族人民以娴熟的蓝靛印染和印花技术,制作出了驰名国内外的“瑶斑布”。

    瑶族各支系服饰存在较大差异,男子服装以青蓝色为基本色调,以对襟、斜襟、琵琶襟短衣为主,也有的穿交领长衫,配长短不一裤子,扎头巾、打绑腿,朴实无华。

    妇女服饰有穿大襟上衣,束腰着裤的;有穿圆领短衣,下着百褶裙的;还有穿长衫配裤的。瑶族服饰的挑花构图风格独特,整幅图案均为几何纹。瑶族头饰特点更为突出,有“龙盘”形、“A”字形、“飞燕”形等。瑶族染织业发达,服装均用自染的土布制作,有一套完整的蓝靛印染技术。色彩常用红、绿、黄、白、黑五种,服饰制作彩挑花、刺绣、织锦、蜡染等工艺。



[color=#6633CC][size=3][b]高山族[/b][/size][/color]

      台湾高山族传统服饰色彩鲜艳,以红、黄、黑三种颜色为主,其中男子的服装有腰裙、套裙、挑绣羽冠、长袍等,女子有短衣长裙、围裙、膝裤等,除服装外,还有许多饰物,如冠饰、臂饰、脚饰等,以鲜花制成花环,在盛装舞蹈时,直接戴在头上,非常漂亮。因为在台湾高山族看来,饰物不但美观,而且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这也是我国古代百越族的传统。
[attachment=11327490]
      台湾高山族九个族群的传统服饰各有特色。如:排湾男人喜欢穿带有刺绣的衣服,用动物的羽毛做装饰物,女子盛装有花头巾、刺绣长衣、长袍;阿美人有刺绣围裙,男人有挑绣长袍、红羽毛织披肩;布农男人以皮衣为主,女子有缠头巾、短上衣、腰裙;卑南人以男子成年和女子结婚时的服装最为华丽漂亮。

    鲁凯人的传统服饰色彩鲜艳,手工精巧,是台湾高山族服饰中的佼佼者。在节庆的时候,鲁凯男人们戴上漂亮的帽章、佩上华丽的上衣,格外精神,女人们穿上挂满珠子的礼袍或裙子,非常漂亮。瞧,这位鲁凯姑娘从上到下披披挂挂,再加上一顶厚重的帽子,全身重量马上就多了二、三十斤,真是美女难为啊。

    泰雅人的服装可分为便装和盛装。平时劳动穿便装,十分简单,妇女的服装大都是无领无袖无扣的筒衣。节庆时穿盛装,还要加上许多的装饰品,有趣的是,泰雅男子的饰物比女子还要多。

    人数较少的赛夏人的服饰也很有特色,最吸引人的一种叫“背响”的饰物。“背响”也称“臀饰”,只在举行祭奠或舞蹈中使用,形状大小好像背心,上窄下宽,彩绣着各种花纹,下面缀着流苏和许多小铜铃,穿戴时背在背上,跳舞时响成一片,煞是好听。




[color=#6633CC][b][size=3]景颇族[/size][/b][/color]

      景颇族人的节日盛装非常漂亮,特别是姑娘们的装束更为精美艳丽。她们的上衣是黑色平绒缝制的紧身衫,前胸和后背镶嵌着3圈闪闪发光的银泡,从银泡上向下挂着一串串银链和银饰物,有的姑娘胸前和后背还镶嵌着2排银牌。这一套装扮,真好像古代女侠,走起路来哗啦啦响,更衬托出她们的矫健美丽。姑娘们说,那些银泡和银链装饰在身上,就好像那吉祥的孔雀。姑娘们的下身着红色的毛织统裙,上面还有她们巧手绣出的美丽的花纹。有的姑娘头上还戴着高高的红色的毛织包头,有的姑娘烫了发,头发披散在肩上,个个都显得很精神、很秀美。
[attachment=11327491]
      景颇族的小伙子的民族服装也很漂亮,特别是他们的头上裹着洁白的包头,在包头布的一端装饰着红色的绣球,挂在耳边格外的醒目。每个小伙子都佩戴着两件引人注目的东西:一只装饰着小银泡、小银链的挎包和一把挂在腰间的长刀。一般景颇族小伙子都有两把长刀,一把是平时劳动用的,一把是在喜庆节日时作为装饰的礼刀。礼刀很贵重,银制的刀把,刀鞘上面还刻着各种花纹。佩戴长刀可以显示景颇族人英勇顽强、刚毅不屈的性格,也是男性勇敢壮美的标志。




[b][size=3][color=#6633CC]京族[/color][/size][/b]

[b][color=#6633CC]男性服饰[/color][/b]
    男性穿的是无领、无扣的袒胸上衣。腰间还束以一条或二条彩色腰带;有的束至五、六条之多,并以腰带的多少来显示自己的富裕或能干。由于其衫长过膝,衫叉的裂旗又开得很长,所以平时就把两边的衣服撩起,打成球结,置于腹部。这种扮相,使人感到洒脱、俊逸、自然而豪放。男衫的颜色用浅青、淡蓝或浅棕三种。裤子惯穿黑色,既宽又长;其裤档尤长,几乎是裤长的三分之二。
[attachment=11327492]

[b][color=#6633CC]女子服饰[/color][/b]
      青年女性穿的通常是白、青或草绿色的上衣,裤多为黑色或褐色;中年人青年或浅绿色衣配以黑裤;老年妇女多用棕色衣或黑衣黑裤,其裤的宽阔度与男性无异,乍一看售货飘动的长裙。上衣与男性相反,很短;衫脚仅至腰间而不及臀部,故有“长不及臀“之说。衣袖之窄,同男性无异,其宽度仅能穿臂。其衣同样无领而开襟,但有纽扣三粒,袒胸处则遮以一块绣有图案的菱形小布;年青人用红色,中年人用浅红或米黄色,老年人用白色或蓝色。这小布通常称“遮胸”,又俗称“胸掩”,是妇女常用的装饰品之一。 据民间相传,妇女的这种装饰性的“胸掩”,早在京家人迁居三岛之前,由东汉时代的伏波将军马振所赠的。当年伏波将军来到交趾,见妇女所穿同男人一样袒胸,感到不甚文雅,便亲自为她们设计了一块美观的“胸掩”相赠。

    外出服饰以上所说的男女服饰,是平时在村里生产生活时的日常穿戴形式。如果离村外出、赶圩入市或探亲访友时,妇女加穿一件旗袍似的下摆较宽的矮领窄袖袒胸长衫外,另外还要戴一顶黑色或棕色的圆顶礼帽,俗称“头箍”。这种穿戴上的习俗,无论贫富,都是相同的,只是在用料的优劣上有所差异而已。多数家境平常的人家用自制的粗织麻布料,富有人家先用绫罗绸缎、蚕丝织品或香云纱,黑、白、红、褐等色贵重料子。




[color=#6633CC][size=3][b]门巴族[/b][/size][/color]

      门巴族服饰有地区差异,门隅地区的男女皆穿藏式的赭色氇氆长袍,束腰带。戴褐色小圆帽,帽边镶桔黄色,前边留一个精巧、醒目的小缺口,具有民族特色。脚穿筒靴,靴筒用红、黑两色氇氆缝制,靴底为牛皮软底。
[attachment=11327493]
      墨脱地区男女都喜欢穿棉麻制成的衣服,有长、短两种款式的白色上衣。男子留长发,佩戴耳环和腰刀。妇女穿花色裙子,发辫盘于头顶,并以红、黄、绿等彩色的线装饰。门巴族妇女擅长纺毛线、织氇氆和腰带,门巴族妇女喜欢佩戴嵌有珊瑚、绿松石等宝石的银手镯、耳环、戒指、项链。

    少女披羊尾和四条腿俱全的小羊皮,成年后披牛犊皮或山羊皮,即便是婚礼上,盛装的新娘也要披一张好羊皮。相传文成公主入藏时,为避邪,披兽皮,途经门隅时将这张皮赐给了门巴族妇女,自此相沿成俗。实际上这一风俗的来源可能更早,与门巴族的生活环境有直接关系。门巴族居住的门隅勒布地区气候潮湿、寒冷,身披兽皮,皮毛朝外,可挡风雨、防潮、保暖。再者,由于他们居住地区坡大路窄,人们擅背不擅挑,在背东西时兽皮可做垫物用。




[b][size=3][color=#6633CC]傈僳族[/color][/size][/b]

      傈僳族妇女的服饰非常美观大方。样式主要有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妇女的短衫傈僳语称“皮度”,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无钮扣,平素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对比强烈。建国前,由于各地傈僳族所穿麻布颜色的差异,就分黑、白、花傈僳三种。黑白傈僳妇女,普遍穿右衫上衣,麻布长裙,已婚妇女耳戴大铜环,长可垂肩,头上以珊瑚、料珠为饰。年轻姑娘喜欢用缀有小白贝的红线系辫;有些妇女还喜欢在胸前佩一串玛瑙、海贝或银币,傈僳语称这种胸饰为“拉白里底”。有的在海贝上刻有简单的横竖纹或钻以小圆孔。有些贵重的胸饰可值一至二头黄牛。有些妇女不穿长裙而穿长裤,腰间系一小围裙,青布包头,耳戴小珊瑚一类的饰品。妇女均喜在上衣及长裙上镶绣花边,行走时长裙摇曳摆动,色彩翻飞,非常漂亮。女子年幼时,头顶留三个尖角发,此后逐年增多,到十五岁蓄满。头顶用羊毛织成的带子编成的斗帽,傈僳语称“吾底”,维西傈僳族妇女一般裹头帕头巾,上缀贝壳、料珠,与怒江所戴的“欧勒帽”不同。澜沧江一带傈僳族妇女在额前戴一串齐眉粒珠,别具风采。有的上衣内穿白底黑纹短装,外罩大红或深黑色坎肩,下系百褶裙,有的在裙外面再系上风格独特的刺绣围腰。百褶裙分两种,长裙拖到脚面,短裙及膝,着短裙则要裹上绑腿。
[attachment=11327494]
      傈僳族男子都穿麻布长衫或短衫,裤长及膝。有的以青布包头,有的喜蓄发辫缠于脑后。头人或个别富裕之家的男子,左耳戴一串大红珊瑚,以示在社会上享有荣誉和尊严。所有成年男子都喜欢左边佩砍刀,右边挂箭包,箭包多以动物皮缝制,腰系一长带子。维西傈僳族男性有的头戴羊毛毡帽,形状有船形和圆顶宽帽糖两种。青年穿白底黑纹大襟短衣,老年穿大襟长衣,或夏着短衫、冬着长衫,中间系麻织花腰带。傈僳族男女都喜好斜挎缝制精细、刺绣精巧的“腊表”(一种挎包),喜欢系绑腿。男子外出身必背长刀和驽弓箭包。




[b][size=3][color=#6633CC]拉祜族[/color][/size][/b]

      拉祜族的传统服装极具民族特色,至今仍保留着北方畜牧文化的印迹。拉祜族喜爱黑色,在他们眼里黑色象征着吉祥、美丽、端庄、大方,拉祜族服饰以妇女服饰最具特点。

  拉祜族男子上穿对襟短衣,下穿黑色长裤,裹黑色头巾或戴黑色布便帽。

[attachment=11327495]
      靠边境地区和与傣族接近的拉祜族女性服式,为斜开襟白色(或黑色)短衣,下着统裙,头缠包头或包巾(与傣族女性服式相似)。成年妇女统裙多用黑、蓝布制作,青少年女性统裙多用各色花布制作。澜沧茨竹河、双江勐库、沧源、耿马等地穿长衣、长裤的拉祜族妇女,普遍束腰带;腰带多用红、绿、黄色布制作;腿上配有脚统,用青蓝布制成,长约一尺,上有精致的几何图案装饰。

    拉祜女性都较注重衣服上的饰品。最初的服饰较为简单,只在衣服的斜开襟、手袖边、背肩等处,用红、白、黄小块包布镶边。随着手工业的发展,用白银制作的各种服饰制品,倍受拉祜妇女喜爱。主要有银泡、银吊子、银钮扣、银手镯、银项圈、银耳环等。每逢喜庆日子,拉祜女性特别是青年妇女,都要身着用银制品装饰的盛装,带上耳坠耳环,脖系项圈,头缠包头聚集在一起,这时到处是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的景象。同时,银饰品也是拉祜青年男女互赠的信物。

  “背袋”既是拉祜族的生产生活用品,以是男女共同喜爱的服饰之一。无论走到哪里,拉祜人都挎一个背袋,装上生产、生活必需品。拉祜背袋的装饰,有的用小块花色布组成几何图案,有的用银泡或绒丝线制作,色彩鲜艳,美观大方,多数由美丽的拉祜女手工制作而成。




[b][size=3][color=#6633CC]布依族[/color][/size][/b]

      布依族男女服装多喜用蓝、青、黑、白等色布缝制。男子的服装式样各地基本上相同。青壮年多半包头巾,穿对襟短衣(或大襟长衫)和长裤。老年人大多穿大襟短衣或长衫。妇女的服饰多园地区的不同面呈现出形式各异的特点;如在八达河聚居区,七八个岁以上的妇女,仍保留有传统购布依族服饰,头缠蓝黑包布,身着青色的无领对襟短衣,身大袖宽,沿右衽无领衣缝处要镶一道两寸左右宽的边,上衣的下角边处还要攘绣各式的彩色滚边,习惯上内衣的袖口较外衣长而小,而外衣袖口则大而短。内外衣袖口处所绣织的花纹图案十分讲究,鲜艳美观,看上去两袖大小相同、长短协调,袖口外露的花色层次重叠和谐,格外醒目受看。当年老一辈多数均穿蓝黑色百榴长裙,有的也系青布围腰或绣花围裙,脚上还要穿一双十分精美的翘鼻子满花绣鞋,俗称“猫鼻子花鞋”(布依语叫“海兰高”)。

[attachment=11327496]
      整套服装可以说是集纺织、印染、挑花、刺绣等手工艺术于一体。正因为全身上下都是出自布依妇女灵巧的双手,因而筹集和缝制这一身服饰常常作为衡量一个布依妇女是否聪慧能干的标志。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年妇女的包头,有彻已用白毛巾代替,上衣已改穿有领或矮领,并在沿右按前下方处镶嵌二至三道带色的布边,领前的结扣处喜用银泡纽扣作装饰,两手袖口处仍保持了老一辈传统的风格,下身已改穿长裤,唯脚下的满花鞋逐渐变成半月型或鞋尖处绣小花。改变后的布依女腋饰仍显得净洁淡雅、古朴庄重。未婚女青年的服饰,除总体上与中年妇女相似外,只是还喜欢在包头布的末尾处镶绣极为鲜艳的花纹图案,坦露在头顶上方与护发银头智之间,显得洒脱大方、俊俏美观。每逢盛大节日或宴会时,妇女仍均喜佩带各式各样的耳环、戒指、项圈、发簪和手镯等银饰。杂居区的布依妇女,特别讲究包一丈五尺长的头帕,普遍仍穿蓝、青、黑、白等色的右袄大襟上衣,少数也系围腰,下着长裤。




[color=#6633CC][size=3][b]畲族[/b][/size][/color]

男子服饰
    过去畲族男子的服装式样有两种,一种是平常穿的大襟无领青色麻布短衫;另一种是结婚或祭祖时穿的礼服,红顶黑缎官帽,青色或红色长衫,外套龙凤马褂,长衫的襟口和胸前有一方绣有龙的花纹图案,脚案白色布袜,圆口黑面布底鞋。由于长期以来与汉族杂居,这两种服装现在很少有人穿了,他们的装束已与汉族没有什么差别。
[attachment=11327497]
      女子服饰畲族妇女的服装独具特色,大多是用自织的苎麻布制作,有黑蓝两色,黑色居多,衣服是右开襟,衣领、袖口、右襟多镶有彩色花边,一般来说,花多、边纹宽的是中青年妇女的服装。她们均系一条一尺多宽的围裙,腰间还束一条花腰带,亦叫合手巾带,宽四厘米,长一米余,上面有各种装饰花纹,也有绣上“百年合好”、“五世其昌”等吉祥语句的。还有的是用蓝印花布制作的,束上它别有一番风采。衣服和围裙上亦绣有各种花卉、鸟兽及几何图案,五彩缤纷,十分好看。 别外,有些地区的畲族妇方系黑色短裙,穿尖头有穗的绣花鞋;有的喜爱系入幅罗裙;裙长及脚面,周围绣有花边,中间绣有白云图案;还有的不分季节,一年到头穿短裤,裤脚镶有锯齿形花边,裹黑色绑腿,赤脚。

    妇女装饰畲族妇女的装饰要数发式最为引人注目。特别是已婚妇女,她们有将头发从后面梳成长筒式发髻,像一个鸡冠形的帽子扣在后脑勺上,发间用红绒线环束。有的是在头顶上放一个五六厘米长的小竹筒,把头发绕在竹筒上梳成螺形,显得很别致。梳头时,不仅要用茶油和水抹,还要掺以假发,所以显得高大、蓬松而且光亮。结婚时,小竹筒要用红布包裹,上饰以银钗、银牌,盘绕着石珠串。有的前顶还用银质头花围成环状,头花下沿有无数银球、银片之类的装饰品垂落在眼前。未婚少女的发式比较简单,只将头发梳平绕在头的周围,用红线束紧即可。不过,现在不少畲族姑娘也剪短发或梳辫子了。 畲族妇女多带大耳环、银手镯和戒指,外出时戴精致的斗笠。斗笠是畲族著名的编织工艺品,做工精细,上面有各式细巧的花纹,用二百多条一毫米粗的细竹丝编成,造型优美,再配上水红绸带、白绸带以及各色珠子,更加精致美观,成为畲族妇女最喜爱的装饰品。




[b][size=3][color=#6633CC]纳西族[/color][/size][/b]

      古代的纳西人,一般以自织的麻布或诅棉布做衣料,男穿短衣、长裤,女着短衣、长裙。维西一带,男子的裤子不过膝盖,女裙以盖膝为度。无论男女,大部不穿鞋妹,柬花布腰带,外披一块羊皮或毛毡,既可御寒,又便于扛重东西、背物时保护衣衫。清代以前,民间衣服的颜色以黑白为主:青壮年多着白色,老年人穿黑色,因黑色表示尊贵。土司有朝廷赐给的华贵官服和官帽,在见官、迎宾、拜客时穿用,平时恨少穿戴.在家时多穿黑锦缎做的长袍玛褂,戴贩瓣式小帽。土司妻女穿的裙子,长及足背,以示高贵。
[attachment=11327498]
      丽江、维西地区,在明代以前,男子头绾二髻,旁发削剃。已婚妇女梳高髻,未婚女子剪发齐眉,清代时略有变化。男子剃发戴帽或辫发不冠,用青布缠头。妇女在发髻外面,用黑布包成菱角形的大帽。

    本世纪中叶,丽江受汉族的影响较深,男子服饰与汉族的基本相同,穿长袍马褂或对襟短衫,下着长裤。妇女服装,除个别地方仍保持穿裙的习俗外,已改穿长裤],但整个服饰。仍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丽江妇女上宽腰大绣的大褂,前幅及膝,后幅及胫,外加坎肩,下穿长裤,系百褶围腰,穿船形绣花鞋。衣服多为蓝、白、黑三色,在领、袖、襟等处绣有花边,朴素大方。已婚妇女在头顶梳发髻,戴圆形的纱帽,未婚女子则将发辫盘在脑后,戴布头巾或黑绒小嵋。

    纳西族妇女服饰中最具特点的是身后的七星羊皮披肩,披肩上并排钉着七个直经为二寸左右的绣花圆布圈,每圈中有一对垂穗。这一装束的来源有多种不同的说法。较为通常的说法是代表七颗星星,寓意为“披星戴月”,据说圆布圈上用丝线所绣的是精美的星图,垂穗表示星星的光芒。传说上古一位叫英古的勤劳能干、聪明美丽的纳西姑娘与旱魔王搏斗,奋战九日,累倒身亡,白沙三多神为了表彰英古姑娘的勇敢行为,把雪精龙制服旱魔吞下的七个冷太阳捏成七个圆星星,镶在英古的顶阳衫上,以后纳西姑娘模仿英古,将七星图案钉在披肩上,象征披星戴月,勤劳勇敢。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纳西族自古将青蛙视为智慧之神,能解人危难,因此那些圆形图案代表青蛙的眼睛,是一种青蛙图腾崇拜的历史遗痕。




[color=#6633CC][size=3][b]毛南族[/b][/size][/color]

      毛南族的服饰,根据性别、年龄、季节用途和社会地位的不同,形成各种类型和模式,通常分为外衣(毛南语称“骨勤班”)、女衣(骨勒别),青年服装(骨勒作)、儿童服装(骨勒洁)和老人服装(骨勒老)是不一样的,根据季节与用法区分,冬季穿的衣服称“骨年香”、夏季穿的衣服称“骨年突”;喜事、走亲访友、赶穿的称“骨拜板”在家做工和下地劳动穿的称“骨费工”等等,各种称谓五花八门。
[attachment=11327499]
      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黄色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从衣领到衣襟镶有黑色花边,花边有大和小之分。大有筷头那么大,镶大条花边也费工少,缝制较容易,小条花边有火柴梗那样细小,缝制手工精细,穿起来也显得精致,美观,女裤的裤脚也镶三条黑色花边,花边大小要和上衣一样。盛装的头缠巾,发髻插银a或玉a衣襟挂银牌;手戴银镯或玉镯,脚穿绣花鞋,肩背精致的“顶布花”(花竹帽)。

    男装称为五扣衣,也同女装一样开右襟,但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毛南语称“骨娥妮”,意即五颗扣的衣服。领扣一颗,右襟三颗,和领扣垂直相对,安在肚脐位置一颗,下面开襟,衣服口袋和女装一样,缝在右衣襟里不外露。盛装时头巾,长约八尺,从左到右有归律地缠在头上,头巾一端有布须,露出头缠黑头巾顶,毛南话叫“挂爪“,腰缠八尺长的黑色腰带,腰带两头用红、黄、蓝、白绒线镶或锯齿形的布须,缠腰时两头有颜色的布须外露,下面穿宽筒裤子,脚穿白底黑面的布鞋。

    毛南族妇女爱穿绣花鞋,有“双桥”、“猫鼻”、“云头”等三种形式,“双桥”鞋是用红、绿两种颜色在鞋面上镶两条花边,象两座石拱桥横跨河面,也象一对彩虹吸水,因而得名。“猫鼻”鞋用五色花带鞋面上构成勾头形的鞋尖,尖头活象小花猫的鼻子。“云头”鞋的鞋面绣有云藕图案,这些精致的绣花鞋通常是要赴喜宴和走亲时才穿的,平时在家穿黑色布鞋毛南人走远路、赶圩多数穿草鞋,草鞋用竹壳、竹棉和禾米草编织而成。毛南族的银器饰物给妇女儿童增添了光彩,除了银手镯外,还有耳环、银项圈、银麒麟、银环、银簪、“五子登科”帽饰、银钗、银梳等。青年妇女戴上耳环,表示已出嫁或订婚了,小孩戴银锁驱邪禳灾。

    男女衣服颜色喜欢蓝青定自染的青色和蓝色,很少穿黄色和白色,只有孝服用白布缝制,忌穿白色衣服串门。服孝男女穿白衣,要进别家时,要把白衣、白巾脱于门外才能进屋,否则主家认为兆头不好。




[b][size=3][color=#6633CC]东乡族[/color][/size][/b]

    男子服饰上衣中间开口,一排整齐的布挽纽扣,领高寸许。下穿黑色或浅蓝色的裤子,长齐脚踝,有的还套上黑色套裤,与汉族男子穿的裤、褂无大区别。寒冷季节,披一件不褂面子的羊皮袄,斜襟,长的与大氅长短差不多,短的与短褂相似。穿短皮袄时,多系一条粗布制的腰带。老年人一般都内戴围肚。

    除了用黑布、毛蓝布缝制的衣裤外,还穿褐褂。褐褂系用东乡族自制的褐子缝制而成。褐子有深棕、米黄、黑、白四色,都是羊毛的本色,坚固耐用。褐褂分长、短两种,短褐褂一般在日常生活劳动时穿用,长褐褂则在探亲访友或上清真寺做礼拜时穿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褐褂的式样改变为时尚的中山装了。老教男子多穿挂裤和长袍,新教男子多穿制服和小反领黑布面大衣等。

    男子喜戴号帽。号帽是一种平顶软帽,有黑、白两色,多用布缝制,有钱的人家或用绸缎缝制或用线织成。黑色多是夹帽,白色是单帽。老教的黑色号帽帽顶用六块布缝制而成,新教的帽顶则用整块布缝成。号帽不大,仅可覆盖头顶。

    “仲白”是东乡族男子喜穿的一种礼服。“仲白”的样式,类似维吾尔族的袷袢,是一种小翻领对襟长衫式的外套,用黑色、灰色或白色布料缝制而成。人们穿上仲白,会给人一种庄严朴素之感。由于仲白是上清真寺聚礼和婚嫁、丧礼或探亲访友时的礼服,必须经常保持洁净,若不慎被秽物污染,要立即清洗干净。

    中老年人到清真寺做礼拜,一般头上爱戴一种名叫“台丝达日”的缠巾,缠巾长九个半时(一时等于从手指到肘的长度),通常用白纱、黄纱或白绸、黄绸制成。

    妇女服饰二十世纪初,较富裕的家庭妇女的服饰是:上衣齐膝盖,领圈及大襟都锈有花朵。袖子很宽大,袖口上滚着两道绣花边。下穿名叫“西古”的套裤,裤管上镶着两道绣花边。裤管后面开小叉,用飘带束着脚管。此外,还流行假袖,即从袖根到袖口间,用红、绿、蓝各色布缝成彩段,制成假袖,并在假袖的各段上绣以花边,给人一种好像穿着数件衣服的感觉。每逢喜庆节日,她们则身穿绣花裙子,足蹬高跟绣花鞋,不戴盖头,只包头巾,发髻插银制饰品,或插用羊毛制做的毛蓝花,胸前佩带饰物。

[attachment=11327500]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妇女服饰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服装颜色趋向单一,大多用黑、蓝或藏青色的布料制成,有的青年妇女着红、绿色。上衣长齐膝盖,十分宽大,大襟开在右边,袖长至腕,袖口约四至五寸,有的还在上衣外面加一件齐膝的布坎肩。下穿拖至脚面的长裤,裤管约七寸。冬季穿棉袄、棉裤,式样与单衣同。严寒时节也有穿皮袄的。东乡族妇女因受宗教影响,一般都戴盖头。自民国以后至今,仍盖头长至腰际,头发全被盖住,只露出面孔。这是因为伊斯兰教经典规定,妇女的头发是羞体,需要遮掩。

    青年妇女头戴黑色“昂处”(一种帽子),其特点是帽子的后面留有一个束口,帽沿上穿着一根丝线,丝线两头挽有丝穗,戴上帽子,束好束口,然后再把穗子别在两鬓。青年妇女亦喜戴银耳环、银手镯。姑娘出嫁时,还佩戴头饰、胸饰、银制牙签、圆形银牌,若家镜不好,可向富人家借用,待新娘第一次回娘家时归还原主。如今,新娘只在头上及胸前插几朵绢花,很少佩戴头饰和胸饰。

    东乡族妇女的发式与服饰随着不同的年龄与时代而变化着。女孩幼年时头发周围剃一圈,中间平分,梳两条小辫。八岁开始留发,梳成一条辫子,结婚后挽发髻,戴一白帽,外罩盖头。至今有些青年妇女多喜戴筒状白帽,身着时装。

    此外,东乡族人还普遍喜好戴“烟黄”色天然水晶石磨的墨镜和茶镜。这一习俗可能因其常年居住在海拔二千米的山区,光照和紫外线强烈,尤其是冬季雪后阳光耀人,为保护眼睛而形成的。




[b][size=3][color=#6633CC]侗族[/color][/size][/b]

      侗族人的衣料,过去普遍使用自种的棉花,自纺自织自染的侗布。细布绸缎只作盛装或配饰,现在也有的用“涤沦”、“的确凉”。喜着青、蓝、白、浅蓝色服。男子装束,与汉族相似,特别是年轻人更是如此。只有聚居在黎平、榕江、从江三县交界地区的,仍然保留着民族特色。头顶留团长发,挽成螺髻,或三四寸长的短发一团,不梳不挽,垂于脑后。穿右衽无领短大襟衣,宽筒裤,青布盘头,寒冬身系腰带,有的还足穿云钩鼻鞋。
[attachment=11327501]
        在从江县的高传等地,当青年人着装打扮时,头包花格布帕,上插羽毛,胸前斜挂银链,右肱膝颖垂吊一串银丝细牌,腰束或红或绿绸带,显得格外英俊。妇女的装束比较复杂,差别明显。在天柱、锦屏、三穗、玉屏、剑河等地,靠城镇近郊的,基本上与汉装无异,尤其是已婚妇女,最为突出。居边远山区的,大都穿右衽无领,订银珠大扣的短大襟衣,着长裤,系围腰或腰带,婚前多用红色毛绳结辫盘头,额前垂有“刘海”,有的还喜修眉整容。婚后挽髻插钗于脑后,包头帕或围长巾。榕江县的都柳江、寨蒿河、平永河两岸,和黎平县的天府、坝寨一带则另具一格。着右衽无领大襟衣,衣长及膝,下穿长裤。襟边、袖口、裤脚都镶有布滚或加花边,过去有的还穿蹋跟钩鼻花鞋和白布袜子,而且对袜底非常讲究,所挑的花纹图案,不但名称繁多,用色适度,美观精致,同时常常以此衡量作者的技艺水平和聪明才智。

    在黎平、从江两县的大部份地区,则又不相同。所有妇女,春冬寒天,穿右衽短大襟衣,夏秋热天,穿短无扣对襟衣,帖身胸前兜一方布,遮身蔽乳,系一围腰,下着百褶布裙,脚裹绑脚或布套,挽偏髻或盘髻,上插一长约五六寸银簪。在榕江县的“七十二寨”,则与之殊异。穿大袖右衽宽衣,衣襟、袖口镶宽边大滚,上绣龙凤花卉,无不风雅清秀,朴实大方,富有浓郁的古朴之风。此外,还普遍喜爱银饰,尤以黎平、榕江、从江等县的侗族姑娘最为突出,每逢喜庆佳节,颈挂项链,耳吊银环,手着银镯、戒指,显得更加秀丽多姿。




[b][size=3][color=#6633CC]鄂温克族[/color][/size][/b]

      鄂温克族妇女擅长刺绣、雕刻、剪纸等工艺。图样多取材于生产、生活,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过游猎生活的鄂温克人,善于用桦皮和蘑菇为原料,用刀和剪子刻剪成各种飞禽走兽,如汗、鹿、鸭子等,作儿童玩具,还善于在器皿上刻绘美丽的花卉图案。鄂温克族民间还有不少的剪纸艺人,他们能用纸剪成各种动物,形象逼真、美观,栩栩如生。他们供奉的各种神像,都是用桦皮剪成的小人模型涂色而成。
[attachment=11327502]
      鄂温克的服饰有农区和牧区之分。在大兴安岭南麓从事农业生产的鄂温克人穿大襟长袍,男袍素雅,女袍装饰华丽,其领、肩、襟、下摆、袖口、开衩等处都饰有花边。生活在额尔古纳左旗敖鲁古雅,以饲养驯鹿著称的鄂温克人服饰较独特:男子穿对襟皮短袍,女子穿大翻领对襟皮长袍,用染色鹿皮镶边,男女皆穿皮筒靴或软靴,女软靴饰有鹿角纹。在陈巴尔虎旗草原上放牧的鄂温克人穿蒙古式长袍,唯纹饰不同,领襟、双肩、前后胸、下摆开衩等处皆饰有卷云纹图案,男袍简练,女袍繁复。男女均系扎宽腰带,登软靴。

    鄂温克族服饰原料过去主要为兽皮,服装式样主要有大毛长衣、短皮上衣、羔皮袄、皮裤、皮套裤、皮靴等。大毛长衣斜对襟、衣袖肥大,束长腰带。短皮上衣、羔皮袄,是婚嫁或节日礼服。无论男女衣服,衣边、衣领等处都有用布或羔皮制作的装饰品镶边,穿用时束上腰带。喜爱蓝、黑色的衣服。皮套裤制作讲究,外面还绣着各种花纹,既美观大方,又防寒耐磨,天冷时穿在皮裤的外面。男子夏戴布制单帽,冬戴圆锥形皮帽,顶端缀有红缨穗。鄂温克族妇女普遍戴耳环、手镯、戒指,或镶饰珊瑚、玛瑙。已婚妇女还要戴上套筒、银牌、银圈等。
[ 此贴被灬千ヽ在2010-05-31 18:24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2 条评分 派派币 +15
  • 世木悄悄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 灬千ヽ

    派派币 +5

    补分,感谢支持素材区


kisskim

ZxID:5532602


等级: 禁止发言
配偶: 大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2 0
哇,表示有好多族都不知道的啊~~~服装挺不错的。(*^__^*) 嘻嘻……
又二每文

ZxID:7216582


等级: 热心会员
莫如云易散,须似月频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5-31 0
真是好看,不过有些族的名字不会读···
孟客

ZxID:1008341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百草春生
仿佛自如。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5-31 0
已审。内容不错。
素材有很多介绍服饰的帖。,若有兴趣可搜索看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