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学士』名花及名臣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465 回复:7

[人文通史] 『十八学士』名花及名臣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孟客

ZxID:10083412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百草春生
仿佛自如。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3-17 0
『十八学士』名花及名臣
[table=90%][tr][td]

[backcolor=#ff6666][b]茶花珍品[/b][/backcolor]

        十八学士茶花是茶花中的一个珍品,深为人们所厚爱。并不是如金庸《天龙八部》中段誉所描述的一棵茶花上能开出十八种不同颜色的花来。实际上“十八”指的是花瓣轮数而非花色数,相邻两角花瓣排列20轮左右,多为18轮,故称它为“十八学士”。它树型优美,花朵结构奇特,由70-130多片花瓣组成六角塔形花冠,层次分明,排列有序,十分美观。它常见的花色有朱红、绯红。粉红、全白诸色。
  十八学士,茶花的品种,有粉十八学士、红十八学士、白十八学士三种,全是单色系的。金庸也在《天龙八部》中提到“十八学士”的茶花品种。但纯粹是虚构的。 

注释:[b][/b]

  武侠大师金庸在《天龙八部》作品中,对茶花的描写登峰造极,文中提到“十八学士”品种:十八学士茶花。

  大理有一种名种茶花,叫作『十八学士』,那是天下的极品,一株上共开十八朵花,朵朵颜色不同,红的就是全红,紫的便是全紫,决无半分混杂。而且十八朵花形状朵朵不同,各有各的妙处,开时齐开,谢时齐谢。……比之『十八学士』次一等的,『十三太保』是十三朵不同颜色的花生於一株,『八仙过海』是八朵异色同株,『七仙女』是七朵,『风尘三侠』是三朵,『二乔』是一红一白的两朵。这些茶花必须纯色,若是红中夹白,白中带紫,便是下品了。……『八仙过海』中必须有深紫和淡红的花各一朵,那是铁拐李和何仙姑,要是少了这两种颜色,虽然是八色异花,也不能算『八仙过海』,那叫做『八宝妆』,也算是名种,但比『八仙过海』差了一级。……『风尘三侠』,也有正品和副品之分。凡是正品,三朵花中必须紫色者最大,那是虬髯客,白色者次之,那是李靖,红色者最娇艳而最小,那是红拂女。如果红花大过了紫花、白花,便属副品,身份就差得多了。」……段誉指著那株五色花茶道:「这一种茶花,论颜色,比十八学士少了一色,偏又是驳而不纯,开起来或迟或早,花朵又有大有小。它处处东施效颦,学那十八学士,却总是不像,那不是个半瓶醋的酸丁麼?因此我们叫它作『落第秀才』。

[attachment=11326673] [/td][/tr][/table]

[table=90%][tr][td]

[backcolor=#ff6666][b]唐太宗时期十八学士[/b][/backcolor]

        唐太宗在做秦王时建“文学馆”,收聘贤才,以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苏世长、姚思廉、薛收、褚亮、陆德明、孔颖十八学士图达、李玄道、李守素、虞世南、蔡允恭、颜相时、许敬宗、薛元敬、盖文达、苏勗十八人并为学士。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後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又因唐太宗常与门下十八学士弈棋,後人因此画有《十八学士弈棋图》。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6676] [/align]

[table=85%][tr][td]

[b]杜如晦[/b]

        唐武德元年(618)如晦被李世民(见李世民)引为秦王府属官。如晦常从征伐,参与机要、军国之事,剖断如流。又迁陕东道大行台司勋郎中,并以本官入文学馆为十八学士之首 。 四年,李世民建天策府,以如晦为从事郎中。当时世民弟兄间皇位继承的争夺十分激烈,太子建成企图翦除世民羽翼,在唐高祖李渊前谮(zèn 诬陷,中伤)毁世民的幕僚,因此如晦和房玄龄同被斥逐。九年,潜入秦王府谋划玄武门之变,以功擢(zhuó )拜太子左庶()子。太宗即位,如晦迁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二年(628),以本官检校侍中,摄吏部尚书,仍总监东宫兵马事。三年,任尚书右仆射,仍领选事。四年三月卒。如晦为相时,正值唐新建不久。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典章制度皆两人所定。时称如晦长于断,玄龄善于谋,两人配合默契,同心辅佐太宗,后世论唐代良相,首推房、杜。

  其祖父杜果官至隋朝工部尚书,其父杜咤(zha,四声)为隋朝昌州长史。杜如晦自少聪悟,好谈文史,是个典型的彬彬书生。隋炀帝大业年间作为候补官员,只补个滏阳尉的小官,不久就弃官回家。大业十三年(617)底,李渊父子率军队攻克长安,次年建立唐朝。秦王李世民闻知杜如晦足智多谋,便召进府中任兵曹参军。唐政权初建,需要向各地选派官员。时秦王府聚集了许多有才能的幕僚,一部分已被调出去任职。房玄龄对李世民说:“杜如晦聪明有胆识,是一个难得的人才。你以后要建立帝业,必须得此人辅佐。别的人全调走不足惜,唯社如晦不可舍。”李世民听到此说,立即上奏唐高祖,要求将社如晦留任秦王府。从此后,杜如晦跟随李世民左右,参赞机戎,成为李世民智囊集团中的核心人物。

  杜如晦画像武德元年(618)八月,盘据今陇右一带的薛举兵强马壮,趁李唐政权立足未稳,出兵东犯。高祖派李世民统兵征讨,杜如晦随军参赞,经两次交战,唐军彻底打垮了西秦的势力,解除了西北方面的威胁。李渊为嘉奖李世民的战功,命其出为使持节陕东道大行台。杜如晦随行任大行台司勋郎中,封建平县男,食邑三百户。其后,李世民连续统兵东征刘武周、宋金刚、王世充等武装割据势力,杜如晦每每随行,为之参谋帷幄,决胜于疆场。他遇事善断,处理公务迅速无误,是同僚中最为干练的人才。武德四年(621)十月,李世民为了笼络人才,研究文籍,设立了文学馆,置十八学士,杜如晦被选为学士。

  随着唐政权的巩固和发展,在皇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间,逐步展开了一场争夺皇位继承权的斗争。杜如晦和房玄龄为李世民出谋划策,鼓动他先发制人,发动政变,除掉李建成和李元吉。建成和元吉也在加紧策划,打算分化瓦解秦王府中的骨干力量,他深知“秦王府中所可惮者,唯社如晦与房玄龄耳。”于是,便向高祖上奏,说房、社二人对朝廷不利。高祖便令将房、社二人赶出秦王府,并不许以后私见李世民。当李世民下定决心要与建成、元首进行最后决战时,便密派尉迟敬德去召房玄龄、杜如晦人府计议。杜如晦化装成道士模样,随长孙无忌潜人秦王府。在经过一番周密安排之后,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凌晨,李世民率杜如晦、尉迟敬德等一班亲兵亲将,发动了有名的“玄武门事变”,杀了李建成和李元吉,消灭了政敌。李世民为皇太子,拜如晦为太子左庶子。

  唐太宗登基后不久就被太宗拜为兵部尚书,进封蔡国公。贞观初年,他与房玄龄共掌朝政,制定典章,品选官吏,好评如潮。贞观四年,杜如晦病重,李世民亲自去他家中探望,抚之流泪,在他咽气前超升其子杜构为尚舍奉御。即使皇帝如此贵重其人,杜如晦仍旧抗不过疾病之侵,死时年仅四十六。太宗哭之甚恸,赠司空,徒封莱国公,谥曰成,并手诏为制碑文。后来有一次唐太宗吃块美味的香瓜,忽然忆起杜如晦,怆然泪下,遣人以所食之半奠于这位文臣的灵牌前,不时送御馔(zhuan,四声)祭奠。在杜如晦的每年忌日,太宗都派人到他家里慰问其夫人儿子,一直保持其公府的官吏僚佐职位。“终始恩遇,未之有焉。”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6674] [/align] [/td][/tr][/table]

[table=85%][tr][td] [b]房玄龄[/b]

    房玄龄,(579年~648年),别名房乔,字玄龄(一说名玄龄,字乔松),汉族,唐代齐州临淄(今济南章丘相公庄人),是中国唐朝时的开国宰相,父房彦谦。玄龄博览经史,工书善文,18岁时本州举进士,先后授羽骑尉、隰城尉。隋末大乱,李渊率兵入关,玄龄于渭北投李世民,屡从秦王出征,参谋划策,典管书记,任秦王府记室。每平定一地,别人争着求取珍玩,他却首先为秦王幕府收罗人才。他和杜如晦是秦王最得力的谋士。唐武德九年(626)他参与玄武门之变的策划,与杜如晦、长孙无忌、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并功第一。唐太宗李世民即位,房玄龄为中书令。贞观三年(629)二月为尚书左仆射,监修国史。十一年封梁国公。与杜如晦、魏徵等同为太宗的重要助手。至十六年七月进位司空,仍综理朝政。曾受诏重撰《晋书》。太宗征高句丽时,他留守京师。二十二年病逝。

  贞观前,他协助李世民经营四方,削平群雄,夺取皇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贞观中,他辅佐太宗,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订,又曾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省并中央官员;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合称“房谋杜断”。

    【家门不幸】

  房玄龄有三子,房遗直、房遗爱、房遗则。

  玄龄公辞世后,承袭其“梁国公”爵位和偌大门庭的房遗直,违背祖训,德不压身,不知进退,终致兄弟阋墙、遭人陷害,成为一代名相房玄龄取败之由。“房遗爱谋反事件”指房遗爱和妻子高阳公主(太宗第十八女)阴谋发动的宫廷政变。但是事不机密,计划被泄露,一干人都被逮捕。高宗派长孙无忌审理此案,长孙无忌借此机会将吴王李恪也牵连进来,李元景、李恪、房遗爱、高阳公主、薛万彻、柴令武、巴陵公主等全部被杀。

  开皇(隋文帝年号)中,天下混一,皆谓隋祚方永,玄龄密白父曰:“上无功德,徒以周近亲,攘神器有之,不为子孙立长久计,淆置嫡庶,竟侈僭,终当内相诛夷。视今虽平。其亡、跬可须也。”隋末大乱,于渭北投归李世民,任秦王府记室,屡从秦王出征,网罗人才,协助李世民削平群雄登上帝位。李世民称赞他有“筹谋帷幄,定社稷之功”,与初唐其他二十三位开国功臣一起由画圣阎立本画像并供奉于“凌烟阁”。其以一介书生建功立业“画像上凌烟阁”事世受文人墨客们推崇。晚唐诗人李贺在诗《南园》中感叹:“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

  唐太宗在位期间,房玄龄受封为梁国公。官任中书令、尚书左仆射、司空等职,总领百司,掌政务达20年。参与制定典章制度,使唐律比前朝显为宽松,律条也臻完备,奠定了中国现存最古、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唐律疏议》,对后世影响极大;监修国史,主编了二十四史之《晋书》;与魏徵同修唐礼;调整政府机构,其省并中央官员之举为贞观善政之首;善于用人,不求备取人,也不问贵贱,随材授任;恪守职责,不自居功。后世以他和杜如晦为良相的典范,如《旧唐书》赞曰:“文含经纬,谋深夹辅。笙磬同音,唯房与杜。”因玄龄善于谋划,如晦善于决断,史称“房谋杜断”。
 
  唐太宗李世民本身也是一位有造诣的文学家。其诗作在《全唐诗》存89首。他曾作《威凤赋》自喻并赐长孙无忌。以诗《赐房玄龄》颂扬、勉励玄龄公为国求贤:“太液仙舟迥,西园引上才。未晓征车度,鸡鸣关早开。”又曾作《赋秋日悬清光赐房玄龄》一首:“秋露凝高掌,朝光上翠微。参差丽双阙,照耀满重闱。仙驭随轮转,灵乌带影飞。临波光定彩,入隙有圆晖。还当葵霍志,倾叶自相依。”一位开国君王,为一位大臣三次赋诗,可见其对玄龄公之倚重。

  玄龄公去世后,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唐大臣也是著名书法家的褚遂良,于唐永徽三年,为玄龄公墓刻“房玄龄碑”。碑文二千余字,其中最为知名的一句话是:“道光守器长琴振音,方嗣虞风仙管流声。”

  后世史学家在评论唐代宰相时,无不首推房玄龄,总是说:唐代贤相,前有房杜,后有姚宋。唐人柳芳叹道:“房玄龄佐太宗定天下,及终相位,凡三十二年,天下号为贤相。然无迹可寻,德亦至矣。故太宗定祸乱而房玄龄不言己功;王珪、魏征善谏,房玄龄赞其贤;李积、李靖善将兵,房玄龄行其道;使天下能者共辅太宗,理致太平,善归人主,真贤相也!房玄龄身处要职,然不跋扈,善始善终,此所以有贤相之令名也!”柳芳的评论可谓恰如其分,司马光、欧阳修后来写有关这段历史评论时,都全文抄录。而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所刻《历代古人像赞》中在玄龄公画像左上角所题对联一副:“辅相文皇功居第一,遗表之谏精忠贯日”。也是很好的注解。

  唐代文学家皮日休,早年即志在立功名、佐王治,追踪房玄龄、杜如晦的事业。他在【七爱诗.房杜二相国】中慷慨言道:“吾爱房与杜,贫贱共联步。脱身抛乱世,策杖归真主。纵横握中算,左右天下务。肮脏无敌才,磊落不世遇。美矣名公卿,魁然真宰辅。黄阁三十年,清风一万古。巨业照国史,大勋镇王府。遂使后世民,至今受陶铸。粤吾少有志,敢蹑前贤路。苟得同其时,愿为执鞭竖。”

【趣事:“吃醋”由来】

    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起兵前久居晋阳,“醋”也成为唐宫必不可少的调味品,且因皇上喜吃,皇宫储存极多。据说,唐太宗年间,宰相房玄龄惧内是有了名的。其妻虽然霸道,但对房玄龄衣食住行十分精心,从来都是一手料理,容不得别人插手。一日,唐太宗请开国元勋赴御宴,酒足饭饱之际,房玄龄经不得同僚的挑逗,吹了几句不怕老婆的牛皮,已有几分酒意的唐太宗乘着酒兴,便赐给了房玄龄两个美人。房玄龄不料酒后吹牛被皇上当了真,收了两位美人,想到霸道且精心的妻子,愁得不知怎么才好。还是尉迟敬德给打了气,说老婆再凶,也不敢把皇上赐的美人怎么样,房玄龄才小心翼翼地将两个美人领回家。不料,房玄龄的老婆却不管皇上不皇上,一见房玄龄带回两个年轻、漂亮的小妾,大发雷霆,指着房玄龄大吵大骂,并操起鸡毛掸子大打出手,赶两个“美人”出府。

    房玄龄见不对头,只好将美人送出府,此事马上便被唐太宗君臣知道了。李世民想压一压宰相夫人的横气,便立即召宰相房玄龄和夫人问罪。房玄龄夫人也知此祸不小,勉勉强强地跟随房玄龄来见唐太宗。唐太宗见他们来到,指着两位美女和一坛“毒酒”说:“我也不追究你违旨之罪,这里有两条路任你选择,一条是领回二位美女,和和美美过日子,另一条是吃了这坛‘毒酒’省得妒嫉旁人了。”房玄龄知夫人性烈,怕夫人喝“毒酒”,急跪地求情。李世民怒道:“汝身为当朝宰相,违旨抗命,还敢多言!”房夫人见事已至此,看了看二女容颜,知自己年老色衰,一旦这二女进府,自己迟早要走违旨抗命这条路,与其受气而死,不如喝了这坛“毒酒”痛快。

    尚未待唐太宗再催,房夫人举起坛子,“咕咕咚咚”的已将一坛“毒酒”喝光。房玄龄急得老泪纵横,抱着夫人抽泣,众臣子却一起大笑,原来那坛装的并非毒酒而是晋阳清源的食醋,根本无毒。唐太宗见房夫人这样的脾气,叹了口气道:“房夫人,莫怨朕用这法子逼你,你妒心也太大了。不过念你宁死也恋着丈夫,朕收回成命。”房夫人料不到自己冒死喝“毒酒”得了这么个结果,虽酸得伸头抖肘,但心中高兴万分。房玄龄也破涕为笑。从此,“吃醋”这个词便成了女人间妒忌的代名词。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6675] [/align]

[/td][/tr][/table]

[table=85%][tr][td]

[b]于志宁[/b]

    (588-665) 唐初大臣。字仲谧,京兆高陵(今属陕西)人。隋大业末为冠氏(一作清河)县长,时山东乱,弃官归里。唐高祖入关,迎谒于长春宫,授银青光禄大夫。历渭北道行军元帅府记室、天策府中郎、文学馆学士。贞观三年,进中书侍郎,加散骑常侍、行太子左庶子。十四年,兼太子詹事。太子承乾屡有过恶,志宁不时进谏,并上《谏苑》以讽,不为所纳。承乾废,晋王为皇太子,复拜左庶子,进侍中。

    永徽元年,封燕国公。二年,监修国史,拜尚书左仆射、同中书门下三品,三年以本官兼太子少师。显庆元年,兼太子太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以不附武后,于四年八月出为荣州刺史,徙岐州刺史、华州刺史。麟德二年卒,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志宁雅爱宾客,接引忘倦,后进文笔之志,无不影附。先后预修《隋书》、《大唐仪礼》、《留本司行格》、《周易正义》、《尚书正义》、《本草》。自撰《谏苑》二○卷、文集四○卷,已散佚。《全唐诗》卷三三录存其诗一首,《全唐诗补编·续拾》卷三辑补一首。《全唐文》卷一四四、一四五编文为二卷。《唐文拾遗》卷一四补两篇。生平事迹见令狐德棻《大唐故柱国燕国公于君碑铭并序》,《旧唐书》卷七八、《新唐书》卷一○四本传。于良史(生卒年里不详)约天宝末入仕。

    大历中任监察御史。贞元四年至十六年间,为徐泗濠节度使张建封从事。良史工诗。高仲武评曰:“侍御诗清雅,工于形似。如‘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吟之未终,皎然在目。”(《中兴间气集》)胡应麟将“风兼残雪起,河带断冰流”作为“中唐句”代表(《诗薮》)。《全唐诗》卷二七五存其诗七首。事迹散见《中兴间气集》卷上、《唐诗纪事》卷四三、《唐语林校证》卷四、《唐才子传校笺》卷三。

  祖父为北周太师,封燕国公;父宣道,隋为内史舍人。隋大业末,于志宁调任山东寇氏县令。其时,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在农民起义的打击下,隋王朝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政权垂危。于是,志宁弃官率领族人潜迁至今正宁县永和镇于家庄村一带定居。并在此深挖地道,修建地下营寨,屯军备战,操练兵马,坐观天下大势,待机举事。隋大业十四年(618)11月,李渊入关,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是为唐高祖。于志宁率众投唐,拜谒高祖于长春宫,被封为银青光禄大夫。不久,李渊次子李世民出任渭北道元帅,命于志宁担任了元帅府记室一职,与殷开山一道参赞军事,随军征战,平息了薛举之乱,收降其子薛仁杲。在征战中,还结识了尚在囚中的贤良之士褚亮。褚亮后因于志宁的保荐,效力于李世民,战功显赫。战罢归朝,于志宁因功受封为天荣府中郎、文学馆学士,为唐初文学馆十八学士之一,常与太宗李世民磋学经书,商谈治国之道。

    贞观三年(629),拜为中书侍郎。一次,太宗在内殿宴请贵臣,不见于志宁来赴宴,问何故,司徒奏道:“陛下诏宴三品以上的官员,志宁为四品,故而未来。”太宗方才醒悟,于是就加封于志宁散骑常侍、太子左庶子、黎阳县公。是时,群臣请太宗将十六国时的西凉武昭王李暠立为始祖,于志宁以李暠并非因袭王业为由,陈述理由,表示反对,太宗深是其言。有一次,太宗欲诏封功臣世袭刺史,于志宁认为这种作法后患无穷,非长久之计,太宗从其言。志宁后为太子师,皇太子承乾屡有不轨行为,志宁多次规劝,教其从善,并向太宗直奏其行。太宗甚为高兴,赐黄金10斤、绢300匹。志宁母亲去世后,准备回家奔丧,上表辞官,皇上夺情劝道:“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为亲守丧固然重要,但为国教诲太子更为迫切,请你三思而行。”志宁只得奉旨行事,未因私情而偏公务。

  太子在农忙季节大兴土木建造曲室,数日不来受教,志宁规谏说:“东宫本是隋代营建,豪华至极,怎能又营修彩饰呢?何况参与修建的工匠多是犯法囚徒,往来出入宫门,多不安全。又闻宫中鼓乐之声不断,狎昵妓女并留宿于宫中,传到外面影响多不好!我多次教诲,你为何不想一想?”太子不但不听劝告,而且还任用了许多宦官,一同作乐。志宁又劝谏说:“宦官多是奸佞之辈,仗势欺人,混乱宫廷,假传旨意为祸福,你不想想伊戾败宋、易牙乱齐、赵高亡秦、张让倾汉的惨痛教训吗?今殿下前后左右尽用佞人,轻视有品格的贵士。品命失序,纲纪不立,连行路之人都觉得奇怪。”太子不悦,又私引突厥头人,一起戏游。志宁无法管教,上书太宗。太子闻悉后大怒,遣张师政、纥干承基去刺杀志宁。二人入其宅,见志宁忧心如焚、积劳过度、面容憔悴,不忍下手而离去。太子事败,太宗知情后,废太子承乾为庶民,立晋王李治为皇太子。宫臣皆因牵连而获罪。而于志宁免于罪,加封为光禄大夫、燕国公,监修国史。太宗去世后,皇太子李治于公元650年即位,年号永徽,史称高宗。永徽二年(651),封志宁为尚书仆射兼太子少师。四年(653),凤翔降陨石,高宗问其吉凶,志宁解释说,这是自然现象,与人事无关,高宗才释去了心中的疑惑。不久,封志宁为太傅。高宗显庆四年(659),志宁因年老体弱,请求免去尚书仆射之职,诏准其奏。但又拜他为太子师,仍同中书门下三品。

  当高宗欲废王皇后,立武则天为皇后时,志宁态度暧昧,武后憎恶于志宁不趋附自己,免去其职,被贬出京城,降为荣州刺史。此间,于氏族人恐有灭门之罪,离开于家庄,避居在于潜川、于家嘴等偏远地带避祸。唐高宗麟德元年(664),转华州刺史,旋即年老告退,死于老家,时年78岁。朝廷赠幽州都督,谥曰定。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又追封光禄大夫、太子太师。

  于志宁知识渊博,秉性刚直,曾为朝廷撰令律,修礼典,编史志,并与司空李责力 修定本草并图54篇,其他文集20卷。于志宁之子立政为太仆侍少卿,孙辈无人入官。曾孙于休烈进士及第,官至国子监祭酒、工部侍郎、散骑常侍、太常卿、工部尚书等职,封爵东海郡公,赠尚书右仆射;其二子于益、于肃,相继为翰林学士。于肃有四子于球、于珪 、于环、于琮,以于琮最为显贵。黄巢攻陷长安后,欲起用于琮为相,不从,被义军杀死。今正宁县于家庄有于志宁在唐高宗永徽五年(654)所建玉皇庙遗址和记事碑一通。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苏世长[/b]  

    武德四年,高祖平定王世充后,他的行台仆射苏世长带着汉南来归顺。高祖指责他归顺迟了。苏世长深深作了一个揖说:“自古以来帝王登基,都是用擒鹿来作比喻,一个人获得了,其他众人便放手了。哪里有捕获鹿以后,还忿恨其他同猎的人,追究他们争夺鹿的罪名呢?”高祖和他有旧交,便一笑而过。后来苏世长与高祖在高陵围猎,那天收获很多,高祖命令将捕获的禽兽陈列在旌门。高祖环顾四周后问众位大臣说:“今天围猎,快乐吗?”苏世长回答说:“皇上您错过了许许多多的猎物,今天围猎,不过收获一百来只,不算十分快乐!”

    皇上吃惊得脸色都变了,后来又笑着说:“你发颠了吗?”苏世长回答说:“如果仅从我的角度来考虑便是发狂了,但如果从您的角度来考虑则是一片忠心呀!”苏世长曾经在披香殿侍候皇上用餐,酒喝到高兴的时候,上奏道:“这座宫殿是隋炀帝建的吧?为什么雕刻装饰这么像呢?”高祖回答说:“你好进谏像个直率的人,其实内心狡诈。你难道不知道这座宫殿是我建的,为什么要假装不知道而怀疑是隋炀帝建的呢?”苏世长回答说:“我实在不知道,只是看见倾宫、鹿台、琉璃等如此奢华,不是一位崇尚节约的君王所做的。如果真是您建造的,实在不合适呀!我是一介武夫,有幸能在这里陪侍。看见皇上的房屋能蔽风霜,就认为足够了。隋炀帝因为竭尽奢靡,百姓不堪忍受而造反,您得到了江山,其实是对他竭尽奢靡的惩罚,自己也要不忘节俭呀。现在在他的宫殿内又大加装饰,想拨乱反正,难道可能吗?”高祖每次都给他好的脸色。苏世长前前后后多次进谏,高祖从中得到极大的好处。

[/td][/tr][/table]

[table=85%][tr][td]

[b]姚思廉 [/b] 

    姚思廉(557—637),字简之,一说名简,字思廉,吴兴(今浙江湖州)人,唐朝初期史学家。约生于梁末陈初,在八十岁左右去世。世居吴兴(今浙江湖州)。他随父姚察在陈朝灭亡后到隋朝做官,迁至北方,故两《唐书》中《姚思廉传》称其为京兆万年(今陕西长安县)人。祖父姚僧垣“少好文史”,还“医术高妙,为当世所推”。曾多次治愈皇帝和王公大臣的疑难病症,得到赏赐颇多。名声也越来越大,以至于边地和外域都前来求医。僧垣“每得供赐,皆回给察兄弟”。姚察、姚最兄弟就是靠这种较充裕的收入,游历求学,购聚图书,见闻日益广博。姚察十三岁时就显露出才华,“于宣猷堂听讲论难,为儒者所称”。姚察这种勤奋好学的精神保持终生,即使在当了陈朝吏部尚书以后,仍大力寻求天下图书,遇到没见过的书即马上抄录下来。他聚书多达万余卷,并都阅读过,为梁、陈、隋之际公认的著名学者。隋平陈以后,隋文帝杨坚也以能得到姚察而高兴,他对臣下说:“闻姚察学行当今无比,我平陈唯得此一人。”姚察的著作很丰富,有《汉书训纂》30卷,《说林》10卷,《西聘》、《玉玺》、《建康三钟》等记各1卷,还有《文集》20卷,并行于世。此外,还有未撰成的梁、陈二史。

  这样的家学传统,对姚思廉有良好影响,少年时就喜好史学,不仅聪颖,而且勤奋学习,除了读书,再没有其他嗜好,甚至从不过问家人的生计状况。

【三朝仕宦】

  姚思廉所处的时代,正值中国由南北朝分裂走向隋唐大统一之际,一生经历了三个朝代。陈时,为衡阳王府法曹参军,转会稽王主簿。入隋后,补汉王府行参军,掌记室,寻除河间郡司法。入唐后,授秦王府文学,贞观初迁著作郎、弘文馆学士。贞观九年(635)拜散骑常侍,赐爵丰城县男。在仕途上还较顺利。 隋炀帝大业十三年(617),李渊乘农民大起义浪潮,在太原起兵直取长安。这时镇守长安的是隋炀帝孙子代王杨侑,姚思廉正任职于隋朝,为代王侍读。李渊率兵占领长安后,代王府僚属都惊骇走散,唯独姚思廉依然服侍代王,不离左右。唐兵涌入王府,思廉大声呵斥道:“唐公举义本匡王室,卿等不得无礼于王。”正往里冲的众兵将闻听此言十分惊愕,见思廉独自一人伴随代王而面无惧色,心中也觉钦佩,于是纷纷停立在大堂台阶之下。李渊闻知,于是准许思廉扶代王下堂。直到代王被安置到顺阳阁后,思廉才哭泣着拜辞而去。目睹此事者都很感慨,称他为“忠烈之士”。李渊、李世民父子由此便赏识和重用姚思廉。李渊称帝后,即授思廉为秦王文学。秦王李世民开文学府,招揽一些有文武韬略、兼通文史的博学之士,如杜如晦、房玄龄、于志宁、褚亮、陆德明、孔颖达、许敬宗等十八人,受到延聘亲重,姚思廉就是“十八学士”之一。

  武德年间,李世民曾率军赴鲁南征讨徐圆朗,战争间隙,他与人议论起隋朝事,谈到姚思廉挺身而出保护代王之举,感慨叹道:“姚思廉面对利刃而显示大节,即使古人也很罕见。”当时思廉远在洛阳,于是李世民专派使者带帛三百段赏赐思廉,并附信说:“想节义之风,故有斯赠。”这是很不寻常的优礼之举。李世民命著名画家阎立本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并命文学褚亮各为赞语,对思廉的评价是“志苦精勤,纪言实录。临危殉义,余风励俗”。从史学才能和政治节操两方面对思廉作出褒奖。“玄武门事变”之后,李世民当上太子,思廉也随即升迁为太子洗马。

  姚思廉对于政事“直言无隐”,督促太宗勤于国事。太宗因思廉是秦府旧人,许可他随时就政事的得失直接秘密上奏,思廉也利用这个有利条件,充分发表自己对政事的见解,“展尽无所讳”。有一年夏天,唐太宗准备往九成宫避暑,思廉劝谏说:“离宫游幸,秦皇、汉武之事,固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辞恳切尖锐。唐太宗只好下谕解释说:“朕有气疾,热便顿剧,固非情好游赏也。”为奖赏姚思廉的直谏,赐帛五十匹。姚思廉去世后,唐太宗深为哀悼,为之废朝一日,赠太常卿,谥号“康”,特准许葬于昭陵。

【撰梁、陈二史】

  姚思廉的一生,除了政治上有所作为,主要建树是在史学方面。

  隋大业五年(609),姚思廉奉炀帝之命,与起居舍人崔祖濬修《区宇图志》,这是一部历史地理著作,共250卷。

  唐代史家刘知几在叙述唐修国史情况时指出:“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这是武德、贞观二朝唯一的一次修成纪传体国史。由于思廉修这部国史是在贞观初,因此推知其内容应是“武德朝”史。这部国史的本来面目已无法窥见。唐高宗显庆元年(656),长孙无忌与令狐德棻缀集武德、贞观二朝史为80卷,显然,思廉所撰的国史为其奠定了基础。

  姚思廉费时数十年撰写的重要史著,当推继承父业而成的《梁书》、《陈书》。其父姚察不仅以文知名,而且潜心于修梁、陈二史,他在梁、陈、隋朝都任过史职,参与过国史的修撰。并且在陈宣帝时开始修前代史——梁史。陈亡入隋后,开皇九年(589),隋文帝诏授姚察秘书丞,命其撰梁、陈二代史。这样,在官方的支持下,姚察开始了全面系统的编纂工作。大业二年(606)姚察去世,二史尚未修成。在临终时他将修撰体例交给儿子,嘱他继续写完。思廉哭泣着接受了父亲的嘱托,从此,就开始了续撰工作。经内史侍郎虞世基奏闻隋炀帝,从而得到了官方的支持。

  唐初,曾两次诏修前代史,姚思廉均参予撰修工作。第一次是武德五年(622),唐高祖诏修前代六史,对梁、陈史的分工是:大理卿崔善为、中书舍人孔绍安、太子洗马萧德言修梁史,秘书监窦琎、给事中欧阳询、秦王府文学姚思廉修陈史。但这次修史没有成功就作罢了。第二次是贞观三年唐太宗诏修前代五史,思廉受诏与秘书监魏徵同撰梁、陈二史。贞观十年(636)正月,《梁书》、《陈书》与同时所修《北周书》、《北齐书》、《隋书》一起修成上进。

  梁、陈二史是姚氏父子接续而作。魏徵也在贞观初参与了修撰。那么,姚思廉对梁、陈二史做了多少工作呢?从书中史论的署名上大体可见端倪。《梁书》有三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十五篇,另有署“史臣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一篇(“史臣”二字当为衍文);署“史臣曰”二十七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一篇。《陈书》有一卷无史论,署“陈吏部尚书姚察曰”二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曰”一篇;署“史臣侍中郑国公魏徵考览记书,参详故老,云”一篇(兼补充史实);署“史臣曰”三十三篇。由以上数字可大体看出,就《梁书》而言,姚察与姚思廉所撰基本相当,而《陈书》,则多为思廉所撰。魏徵是以监修身份加以指导,共写了三篇论。虽然姚察有开创之功,但思廉对梁、陈二书的贡献是最大的。从撰述数量上看,思廉明显多于姚察,而且,思廉在贞观初奉诏修史,又要根据唐皇朝的政治需要,对姚察所撰部分作必要改动。思廉对梁、陈二书是有续撰、整理、定稿之功的。没有思廉的竭尽全力,这两部史书就很难问世。因此梁、陈二书题姚思廉撰,世人从无异议。这两部书也基本上反映了姚思廉的史学思想和文风特点。

[align=center] [attachment=11326677] [/align]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薛收[/b] 

   薛收,字伯褒,隋唐时蒲州汾阴(治今山西万荣县西南)人,约生于隋开皇十一年(591年),卒于唐武德七年(624年)。

  薛收生父薛道衡,为隋内史侍郎,侄子为薛元敬。他自幼过继给本家薛孺。薛孺工文史,生性正直,仕于隋,为官清廉。薛收从小受家庭的熏陶和教育,孝于父母,刻苦治学,12岁已能文。薛收的生父辞道衡因奏对不称旨,被隋炀帝赐死,天下称冤,薛收也因此不仕于隋。

  隋末李渊从太原起兵后,薛收入首阳山,聚集人马,准备响应。但:事情被蒲州通守尧君素知晓。尧君素因薛收是著名孝子,就将薛收生母囚禁起来招安他,这样,薛收被迫回城。不久,尧君素想投靠王世充,薛收不愿随从,就潜逃出来,投奔李渊。

  薛收归李渊后,受到其部属房玄龄的赏识,而把他捱荐给李渊次子秦王李世民。李世民召见薛收,询问时政,薛收陈说天下大势,很合李世民的心意,于是李世民授他为秦王府上簿,兼陕东道大行台金部郎中。当时群雄相争,李世民经常南征北伐,有关军事民政的檄文布告,大多出自薛收的手笔。薛收为文敏速,似有成竹在胸,马上写来,并无改动之处。

  唐武德四年(621年),李世民率军讨伐占据洛阳的王世充,至时,活动于今河北地区的窦建德率军前夹救援,一时形势紧张,李世民部将纷纷劝其退军。但薛收独排众议,建议李世民一鼓作气,消灭王、窦两军。李世民采钠了他的建议,击败了窦建德和王世充,并把他们擒获。之后,李世民入洛阳,看到隋朝的宫室非常奢华,不禁感叹,薛收又乘机援引前朝奢败俭兴的事例谏劝李世民,很为李世民所赞赏,及回师长安,李世民拜封薛收为天策府记室参军。不久,薛收又跟从李世民平刘黑闼,以功封汾阴县男。平时,薛收也非常尽责,李世民一度经常游猎,薛收上书谏止,被李世民视为知己,并赐黄金400斤。

  唐初虞世南长于文辞,李世民初授天策上将、尚书今时,曾分别让虞世南与薛收作谦让表,李世民比较之下竟采用了薛收所作。

  武德七年(624年),薛收病,李世民遣使问候,不绝于道,还命人用轿把他抬来,亲自为他披衣,与他叙谈往事。对此,薛收感动地流泪。不久,薛收病逝,年仅33岁。

  薛收死后,李世民痛哭—场,又给他的族兄于薛元敬去信表示慰抚,遣使吊祭,赠帛300段。后来,李世民为其府属十八学士图像时,曾感叹薛收早死,不得列于其间。李世民即位后,又对房玄龄说:“薛收若在,朕当以中书令处之。”贞观七年(633年)又追赠他为定州刺史。唐高宗即位后,又追赠他为太常卿,陪葬昭陵。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褚亮[/b]

    唐代大臣,唐朝阳翟(今禹州)人,又说为钱唐(今杭州余杭)人。[1]少年时机警敏捷,聪明好学,博览群书,善文工诗,喜交游名士。在陈隋时已有显名,十八岁仕后陈,陈至德元年(583),访尚书左仆射徐陵,受到赏识。陈后主闻而召见,命即席赋诗,在座诸人皆频首称许,任为尚书殿中侍郎。陈亡后入隋,为东宫学士、太常博士。大业中,炀帝嫉才,诬与杨玄感有牵连,贬为西海郡司户。大业十三年(617年),金人校尉薛举割据称王,任亮为黄门侍郎,参与机密。

    十四年,秦王李世民消灭薛举,入唐后为秦王府文学(如同教官),后唐太宗每次征伐,亮常随军参预密谋,侍从征战。唐立国之初,褚亮常对内外大政提出建议,曾劝止唐高祖冬猎,以免扰民。贞观元年(627年),与杜如晦等十八人授弘文馆学士,馆内轮流值宿,以备咨询军国大事。贞观九年,任员外散骑常侍。后迭有升迁,又改任通直散骑常侍。十六年,进爵为阳翟县侯。亮大力支持李世民扩大疆土政策,命子褚遂良从征,出兵突厥。唐统一全国后,他为文学馆招聘贤才,与杜如晦等人以本官兼任学士,共十八人。唐太宗曾命画家阎立本为他们绘像,并让亮为这些像作赞,号称《十八学士写真图》,题上名字爵位,收藏为朝廷档案,是当时极高荣誉。后辞官归里,晚年病休在家,李世民还不断派人慰问。年九十三卒,著有文集二十卷。

[/td][/tr][/table]

[table=85%][tr][td] 

[b]陆德明 [/b] 

    陆德明(约550-630) 名元朗,以字行。苏州吴人。经学家。训诂学家。初受学于周弘正,善言玄理。陈太建中,后主为太子,集名儒入讲承光殿,以弱冠与国子祭酒绿孝克抗辨,屡夺其说,举坐咨赏。起官始兴王国左常侍,迁国子助教。陈亡归里。隋炀帝嗣位召为秘书学士,授国子助教。王世充称帝欲以为子师,严拒之,唐初,秦王辟为文学馆学士,以经授中山王承乾,补太学博士。高祖已释奠,召博士徐文远,浮屠慧乘,道士刘进喜各讲经,德明驳难,随方立义,遍析其要,众为屈。贞观初迁国子博士,封吴县男。寻卒。著有《周易注》、《周易兼义》、《易释文》等。两《唐书》有传。

[/td][/tr][/table]

[table=85%][tr][td] 

[b]孔颖达[/b]资料暂无

[/td][/tr][/table]

[table=85%][tr][td] 

[b]李玄道[/b]

  唐文学家。本陇西人,世居郑州。仕隋为齐王府属,后任李密记室。密败,为王世充著作郎。东都洛阳平,秦王李世民召为秦王府主簿、文学馆学士。出为幽州长史,后因幽州都督反叛获罪,流配 州,迁常州刺史,有政绩。贞观三年(629)加银青光禄大夫。原有文集10卷,已佚。
[/td][/tr][/table]

[table=85%][tr][td] 

[b]李守素[/b]

  赵州人,世代为山东名族。十八学士之一。

  李世民击败王世充后,召署天策府仓曹参军,尤谙氏族学,“自晋宋已降,四海士流及诸勋贵华戎阀阅,莫不详究”[1],人称“肉谱”。尝与虞世南共谈人物,一开始谈论江左、山东士族时,世南尚能应对,谈到北地时,则笑而不答,虞叹曰:“肉谱定可畏。”许敬宗觉得肉谱之名不雅,世南却说:“昔任彦升通经,时称‘五经笥’,今以仓曹为‘人物志’,可乎?”当时渭州刺史李淹亦能通族谱学,能与守素相抗衡。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虞世南[/b]

    唐代诗人,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一,字伯施,余姚人,唐初书法家,文学家。隋炀帝时官起居舍人,唐时历任秘书监、弘文馆学士等。

  唐太宗称他德行、忠直、博学、文词、书翰为五绝(“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绝。一曰忠谠,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词藻,五曰书翰。”)。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蔡允恭 [/b] 

    荆州江陵人。蔡大宝的侄子。有风采,善缀文。仕隋,历著作佐郎、起居舍人。炀帝属词赋,多令讽诵之。入唐,为文学馆学士。贞观初,除太子洗马。集二十卷,今存诗一首。
[/td][/tr][/table]

[table=85%][tr][td] 

[b]颜相时 [/b] 

    颜相时(?-645年),表字睿,雍州万年县人。中国唐朝儒学者。颜师古之弟。秦王府十八学士之一。

  颜之推之孙,颜思鲁之子。与兄长颜师古都学问深厚。武德年间,为李世民属下天策府参军事、文学馆学士。贞观年间,拜为谏议大夫,有谏诤之风。转礼部侍郎。相时羸瘠多疾病,太宗常使赐以医药。。颜师古亡故后、相时不胜哀惜而卒。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许敬宗[/b]

  [公元五九二年至六七二年]字延族,杭州新城人,(旧唐书作兴城人。此从新唐书)许善心之子。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二年,卒于唐高宗咸亨三年,年八十一岁。性轻傲,善属文。隋大业中,第秀才,依李密为记室。唐初,为文学绾学士。贞观中,除著作郎,兼修国史。寻专掌诰令。高宗时,为礼部尚书。帝将立武昭仪,大臣切谏。敬宗阴揣帝私,即妄言之,帝意遂定。阴附武后,谋逐褚遂良,杀长孙无忌等,致位右相,威宠莫比。又窜改高祖、太宗实录,专出已私,其言率多诬罔,为世所诟病。咸亨初,以特进致仕,卒。敬宗著有文集八十卷,(旧唐书志作六十卷。此从旧唐书本传及新唐书志)传于世。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薛元敬[/b]

  薛收的侄子,李世民“十八学士”之一
[/td][/tr][/table]

[table=85%][tr][td] 

[b]盖文达[/b]

    冀州信都人,唐代大儒。

  师从刘焯。与盖文懿兄弟皆名儒,人称二盖。文达博览群书,尤精于三家《春秋》,入唐后由文学殿学士升谏议大夫,拜崇贤学士。刺史窦抗曾召集诸生,跟他进行辩论。当时大儒刘焯、刘轨思、孔颖达等人均在现场。文达对答如流,窦抗觉得好奇,问他是跟作学问的。刘焯说这个人的学问,出于自然,并无门户之见。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太宗选妃,盖文达选了一名美女武媚娘入宫,改名叫武照。
[/td][/tr][/table]

[table=85%][tr][td] 

[b]苏勗[/b]  

    苏勗(642前后),字慎行,京兆武功人。娶南昌公主,贞观十二年,“以自古名王多引宾客,以著述为美”,劝唐太宗四子李泰奏请撰《括地志》,後与著作郎萧德言、秘书郎顾胤、记室参军蒋亚卿、功曹参军谢偃等就府参撰,由光禄司供给饮食,卫尉供帐。贞观十五年,撰成《括地志》55O卷,又序略5卷,为唐代著名地理著作。李泰表上之,太宗赐李泰物万段,苏勗、萧德言等成加给赐物。
[/td][/tr][/table]

[/td][/tr][/table]

[table=90%][tr][td]

[backcolor=#ff6666][b]唐玄宗时期十八学士[/b][/backcolor]

      唐玄宗开元时,於上阳宫食象亭,以张说、徐坚、贺知章、赵冬曦、冯朝隐、康子元、侯行果、韦述、敬会真、赵玄默、毋煚、吕向、咸廙业、李子钊、东方颢、陆去泰、馀钦、孙季良为十八学士,命董萼画像,并记录所有十八学士的姓名、表字、爵位、籍贯等。[/td][/tr][/table]

[table=90%][tr][td]

[backcolor=#ff6666][b]五代时期十八学士[/b][/backcolor]

    五代楚国君王马希范在位时曾仿照唐太宗设天策府文学馆的先例,以幕僚拓跋恒、廖匡图、李弘皋、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号称“天策府十八学士”。《资治通鉴》二八二卷载:“楚王希范始开天策府,置护军都尉、领军司马等官,以诸弟及将校为之。又以幕僚拓跋恒、李弘皋、廖匡图、徐仲雅等十八人为学士。”[/td][/tr][/table]

[align=center][color=#660066]有些人物与二十四功臣相重,请参考《大唐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一文
[url]http://www.paipai.fm/r5884378_u10083412/[/url][/color][/align]
[ 此贴被世木悄悄在2010-03-17 17:43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lininxue

ZxID:14377668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23-07-11 0
十八学士花中极品,人中龙凤
@She@

ZxID:10296217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11-04-02 0
花很漂亮,人都长得差不多....
祤绫

ZxID:10371954


等级: 热心会员
配偶: 陸言生
企盼。珍惜。奈何。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11-02-11 0
其实十八学士很漂亮呢~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快乐de妮子

ZxID:9463627


等级: 明星作家
..6月29日考会计...努力吧!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1-02-11 0
学习咯~~`
我决定沉默Le;努力考会计.....祝福我吧!
ranfeng

ZxID:617650


等级: 内阁元老
配偶: xsp8679556
年纪大了,肝不动了!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1-02-11 0
这个十八学士茶花长的好标准啊 不像真花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3-17 0
呵呵,把相似内容都给出来了。。悄悄真是太用功了。。
yuwhy120

ZxID:10366879

等级: 牛刀小试
得不到;现实;只能沉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3-17 0
我看我看我看啊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