割肉故事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4484 回复:1

[人文通史] 割肉故事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囧Q

ZxID:9741308


等级: 派派贵宾
配偶: chantelle
我们钟情于某些音乐,终究是钟情于某些回忆。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16 0






割肉喂鹰


释尊有一次外出,正好遇到一只饥饿的老鹰追捕一只可怜的鸽子。
鸽子对老鹰说:“你放过我吧!你现在是在捕食,错过我还有下一个;我现在是在逃命,我的命只有一条啊!”
老鹰说:“我何尝不知道你说的道理呢?但我现在饿坏了,不吃了你我没法活。这个世界大家活着都不容易,不逼到绝路上我也不会紧追不舍的。”
释尊听了慈悲心起,就把鸽子伸手握住,藏在怀里。
老鹰怒火冲天,只好跟释尊理论说:“释尊你大慈大悲,救了这鸽子一命,难到就忍心我老鹰饿死吗?”
释尊说:“我不忍心你伤害这无辜的鸽子,也不想你白白的饿死。有道是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于是释尊就取出一个天平,一边放鸽子,另一边放上从自己身上割下的肉。
这鸽子看上去虽小,但无论释尊怎么割,割多少肉似乎都无法托起它的重量。
当释尊割下最后一片肉的时候,天平终于平衡了!
天地风云为之变色,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禅思禅语:

佛爱众生,不离众生。慈悲心怀是阐释佛教和禅宗的一个最基本的出发点。



(下面是详细版,而且名称稍有不同^^)


割肉喂鹰的正是释迦摩尼的前生.


    久远劫前,有一位护念众生、慈悲为众的萨波达国王,平日广行布施善法,凡是百姓有所需求,总是能够体察民情,悉心倾听,应愿供给,从不吝惜。
  一日,帝释天王的天寿即将终了,心中愁闷不乐。
  这时,所有的天龙鬼神见状,不约而同地相继询问:「天王您为什么如此面带愁容?」
  帝释回答:「我的生命将尽,死亡的征兆也已经出现。如今佛法已经落没,恐怕再也没有仁慈的大菩萨住世,我不知往后将归向何处,所以心中发愁啊!」
  诸天龙鬼神说:「在人世间有一位萨波达王,平日广修菩萨的道法,持戒完满,德行高远,慈愍众生,恩泽惠及有情、福德隆盛;不久之后,就会成佛,您若归投于他,必能长养法身,断诸疑虑!」
  帝释天王为了试探萨波达王,因此命令边境护守的王将毗首羯磨:「今天本王想测试萨波达王是否真的慈悲为怀,愍念众生,乃至是不是一位如实修行菩萨道的行者。请你化身为鸽,我将变作大鹰,急追在后,追到萨波达王的座前,你所化作的鸽子佯装出畏惧惶恐的表情,苦苦哀求国王给予保护,如果萨波达王确实心怀仁慈,必定会接受你的归投,这样一来便可速知真假。」
  言毕,毗首羯磨便化作一只鸽,帝释天王变成大鹰,凶猛地紧跟在鸽子后方,穷追不舍。
  鸽子一路惊慌地飞到萨波达王座前,一见萨波达王,便急急钻进国王腋下,上气不接下气地哀求萨波达王,保护它的小命。
  同时间,紧追在后的大鹰也来到了殿前,看到千辛万苦就快到手的鸽子,被萨波达王保护在衣袖之下,便目露凶光地说:「我数日来饥饿难忍,已没有耐心了,你身边的那只鸽子是我觅来的美食,速速归还给我!」
  萨波达王见状,缓缓地回答:「朕曾经发愿要救度一切众生、善护一切众生。今日我应该要救护这只鸽子,岂可归还给你,让你杀害生命来祭拜五脏六腑以求温饱呢?」
    大鹰更不甘示弱,反唇相讥:「国王您说要救度一切众生,但是今天如果您断绝了我的食物,我同样也活不下去。难道,我就不属于一切众生吗?」
  萨波达王于是语带慈祥地询问大鹰:「你需要什么食物充饥?只要能够放过鸽子一命,朕一定尽力满足你的需求!」
  「只有刚杀的、热腾腾的肉,我才吃!」大鹰毫不留情地说道。
  萨波达王心想:「它要求要吃刚杀的热肉,但是如果我害一以救一,也是不合道理;我既然已发大誓愿要救护一切众生,便应该以自身来救护众生。」
  于是萨波达王立即抽刀而出,割下自己身上的一块肉,交给老鹰,用来交换鸽子的性命。
  此时大鹰又开口说道:「国王您应当平等对待众生,我虽然属于畜生道,于理也不应偏颇;您若想用此肉来换取鸽子的性命,是否应该用秤子秤看看两者的重量有没有相等?」
  萨波达王便叫旁人拿秤子来,将鸽子放在一端,割下的肉放在另一端……。
  奇怪的事情发生了,任凭萨波达王不断割下身上的肉,直到身上的肉都快要割尽,仍然无法平衡在秤子另一端鸽子的重量。
  此时,萨波达王使尽力气,踉跄地站起身来,想要以全身爬上秤盘,换取鸽子。顿时,因气力不支,跌落在地而失去了知觉;苏醒后,萨波达王自责着说:「为了救度一切众生,我一定要勇敢地站起来,一切众生坠堕在忧苦大海中,我发心立誓救度一切,为什么还如此地懈怠迷糊!我现在所受的苦,远比众生在地狱中所受的苦少太多了;如今我有智能、禅定、持戒、精进等善法的功德福报,如果还把这短暂无常的肉身当做是苦,那更何况是地狱之中心性迷闷、煎熬大苦的众生呢?」
  不顾身肉割尽,血流淌地的痛苦,萨波达王不断地发着大愿。一心想要站起,一次又一次的倒地,依然使力挺身!倒了又起,倒了再起!
  老鹰见萨波达王如此,便问道:「现在你应该知道后悔了吧?放下吧!自己的生命最重要,痛在己身,谁代你苦啊!我还是劝你聪明点,乖乖地把鸽子交给我,这样说不定还可以保住一命,继续享你的人天福报,当个一国之王呢!」
  「我一点也不后悔!无始劫来我丧身无数,却丝毫无益于一切众生,如今我愿以此身誓求佛道。」萨波达坚毅地答着。
  突然,奇迹似地,萨波达王一股作气地登上了秤盘,两端刹时平衡。萨波达王欢喜地喊着:「我做到了!我做到了!秤盘终于平衡了!鸽子终于获救了!」
  此时,天地震动,大海扬起波涛,枯树也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天降下香水雨及香花瓣。天神天女目睹这个舍身救生的善行,都共同歌诵道:「是真菩萨,必早成佛。」
  这时,大鹰释恢复了帝释天王的原貌,矗立在大王面前道:「你今天做了如此难能可贵的事,你想要得到些什么?」
  萨波达王回答:「我发心救护一切众生,不求尊荣快乐,只愿早日悟道成佛。」
  「刚才你割损筋肉,痛彻入骨,难道没有丝毫悔意吗?」 「没有。」
  「我只见你身体颤抖,气将尽绝,却直说不曾后悔,这话有何凭证?」
  萨波达王便回答:「我从始至终,心中没有一点悔恨;如果我所说的属实,就让我的身体即刻平复如初!」萨波达王话一说完,身体果真马上恢复了原貌,真正圆满了救护一切众生的大悲愿行。
  此刻,人天同庆,欢喜雀跃,诵扬善行,叹未曾有。
  萨波达王就是释迦牟尼佛在往昔修行菩萨道的前身。
  省思
  古之行者,舍身救生,裨于利他的菩萨慈悲胸怀之中,圆满自利的诸善法行;今之群生,舍身求财色名食种种有漏等法,徒在气尽命绝之将近,嗟恨心灵的缺憾与空洞。
  古来德人,用有限的生命换取光明无尽的功德法财;时下的众等,却往往是以无尽光明的法身前途,折取生灭无常的世间糟粕。
  释迦牟尼佛的萨波达王本生故事,读来壮烈感人,其中的真义却更值得您我反复思量。










中国传统文化批判之——割肉大赛



忠臣孝子节妇争相割肉向其君其父其夫表现忠孝之心,是中国传统道德系列中最灿烂的景观之一。对这种最不人道的自残行为,大政治家管仲先生看得非常清楚。他病危时曾告诫国君姜小白不能让其三个亲信竖刁、易牙、卫开方掌握政治权力。这三个亲信之一的竖刁先生本来是个带兵打仗的将军,为了能贴身服侍敬爱的国君,自愿割掉男根。管仲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人性是这样的,没有人爱自己不超过爱别人,如果对自己身体都忍心残害,对别人岂不更忍心下毒手!”姜小白是一个伟大的君主,他敬重管仲,对其言听计从,并称其为“仲父”(意思是仅次于父亲的人物)。他在管仲的辅佐下创立霸业成为中原领袖,但却在小人面前大栽跟斗,他对管仲的话不以为然,结果被三个人困在宫中的病榻上活活饿死。

有西哲讲:世界上最愚蠢的人会在同一个地方摔倒两次。有东哲言:吃一百个豆不知豆腥味者纯属混帐王八蛋。儒家文化的特色之一就是率领全国人民在同一个地方频频摔跤,而且乐此不疲。像竖刁这样的小人不惜自残以实现自己的野心,被管仲先生一语道破,其足以警戒后世,昭示来人。但是,这种行为却被纳入儒家道德系统,不断被拔高充电、发扬光大。

儒家的拿手好戏是制造空前绝后的道德楷模,介子推先生荣幸当选割肉系列的标兵。介先生是晋国的大臣,曾跟随公子姬重耳在国外流亡十九年,在流亡途中,姬重耳饿得五迷三道、发昏章第十二,介先生就在屁股上割了一块肉熬汤给主子喝。后来,姬重耳回国当国君,过黄河的时候,叫人把过去用过的东西统统扔掉,介先生顿时开悟:如其在主子掌握大权后把自己像破鞋烂袜子一样扔掉;或像狗一样烹掉,不如就此开溜,回家编草鞋过几天安生日子。于是,带着老母到绵山隐居起来。姬重耳初夺王位,和所有的封建君主一样,高台阅兵、广场集会,高呼:“人民万岁!”,大行封赏。这时,有人提醒还有一位介子推不知所踪,姬重耳这才想起那位用屁股肉给自己熬汤喝的先生,这样的道德楷模如果组成割肉报告团到全国各地作报告,对宣扬忠于国君大有好处。连忙打发人去找,谁知打定主意不愿做鸟尽之弓的介先生就是不肯出山。结果,被姬重耳放火烧死在里面。据说,中国民间的“寒食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搭上一片臀肉而看破红尘的家伙。

在春秋时代,人身上割下来的肉还只有熬汤解饿解馋的功能(大概煎吃也可),后来,却成了医治百病的灵丹妙药。这是儒生和江湖游医合作搞出来的把戏,这里的道理很明白:如果不强调气功能治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大练特练,以至走火入魔;如果不强调保健品能治病,就不会有那么多的人大吃特吃,以至成瘾成癖。在儒生和江湖游医们的摇唇呐喊声中,晕头胀脑的男女们纷纷操刀猛割。《淮安府志》记载,东汉王朝时有个叫李妙宇的女子,为医治公爹的病,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三块肉,熬成汤给公爹吃。《新唐书》记载,安徽寿州安丰县官吏李兴的老爹患了病,李兴就从自己腿上割下一块肉来,送给他作药物食用。元王朝时,河南有个秦姓姑娘,竟然敲出脑髓给老爹喝,真是野蛮得透顶。《百孝图》中有个叫唐俨的家伙,十二岁就从身上割肉给老爹作药用,“父服之,病即霍然愈。”《明史》记载,十八岁的俨妻邓氏,见唐俨的嫡母(儒家系统嫡庶分明,犹如系国脉于一缕,乱则亡国灭种。不过,这里的解释非常简单,所谓唐俨的嫡母就是其老爹的大老婆,而不是唐俨先生的亲妈)患病,奋然“持剪刀割肋肉以进。”肋肉是人体的哪个部位?男子唤做胸大肌,女子就是乳房。中国民间有吃啥补啥的说法,这就是说邓氏割下自己的乳房不但能给她的准婆婆治病,还能为其隆乳,让公爹赏心悦目,一举两得。有人统计,明王朝就有619名女子割肉为长辈或丈夫治病,割肉的部位有大腿、胳膊、手指、耳朵、肝脏、乳房、肋骨、腰、膝、腹等。这种鲜血淋漓的自残行为理所当然地受到政府的隆重表彰,报纸上露脸、电视台上镜,州官县官亲自到场抚慰,并当场奖励贞烈牌匾一块,绢五匹、羊两头、田一顷。如果端坐金銮宝殿的皇帝陛下龙心大悦,兴许会欣然题词:“向李妙宇同志学习!”各类好处肯定滚滚而来,使其享之不尽,用之不竭。

这种变态的道德演示的背后往往包藏着许多不可告人的东西,像上边所说的那位唐俨先生,就用一片肉换到了免试做官的资格;还有一位叫沈德的先生,割下一块屁股肉给老人熬汤,发现朝廷没有太大的反应,又割下一块肝给老人熬汤,终于感动了皇帝朱元璋,授了他一个太常寺赞礼郎的官,我们可以想象,没有才能参加科举考试又有着极强的当官欲望的沈先生,如果得不到朝廷的封赏,还会继续割下去,直到呜呼哀哉!

把割肉技巧发挥到极致的是中国历史名女西太后那拉兰儿女士,据说,该女士的老公奕詝先生发现她的野心,临死前下密诏给大老婆慈安皇后,嘱其如果对那拉兰儿一旦失控,可用祖宗家法惩治。你看电影《垂帘听政》,那个刚刚出场亮相的俊妞,虽然是皇上的亲娘,但是却排在二把手的位置上,在一把手面前她总是不得不拿出乖乖相,希求能把那个密诏哄将出来。机会终于来了,这一天,一把手突然患病,二把手猫哭耗子般洒泪之后,“毅然”在手臂上割下一块肉,熬成汤端到了一把手的床前,在这般“孝心”的凌厉攻势下,一把手很痛快地缴械投降,当场将密诏烧掉。于是,失去一块精肉的毒爪在背后悄悄举起,没有了护身符的笨女人慈安在毒爪下立时化为齑粉。

以上我们看得非常明白,似乎是晕头胀脑的男女们是为了“忠孝”二字在大割特割,其实骨子里却都是为了“名利”二字,像竖刁先生、那拉兰儿女士的一片肉不但换来了对方的一具整尸,而且还要把整个朝廷拿在手中把玩一番,可见极端的道德演示后面藏有残忍与阴谋。



下面是paipai的一个贴子,我的意见是慎入的,特别是如果你在吃饭或是将要进行或是刚刚完成
抑或者你对这个世界怀着无比美好的看法之类的
总之,我是觉得有些E的= =
提醒在此,各位选择吧^^

中国古代人吃人的历史资料
http://www.paipai.fm/r5884967_u9741308/







引用
下面是一些具体的资料,在上面有出现过名字




竖刁

      竖刁,又名竖刀,春秋时齐国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听管仲遗言,亲信易牙、竖刁。桓公病危时,竖刁作乱,桓公衣袖蒙脸,气绝而死。桓公有六子,姜无诡继位,公子昭逃走,竖刁带人守住了正殿,与诸公子对峙,宫中成了剑拔弩张的战场。桓公已死六十七天,寝室蛆虫遍地,尸臭薰天,方才下葬。公子昭逃到宋国,在宋襄公的支持下,无诡元年(前642年),宋兵压齐都,掌兵权的易牙(本名雍巫)带兵迎敌,高虎等老臣守城,老臣高虎乘雍巫统兵出城,请竖刁进宫议事,竖刁不疑有他,被埋伏的兵甲杀死,迎公子昭回宫,无诡被杀,易牙逃亡鲁国。


竖刁资料

 1.管仲病重,齐桓公亲往探视。君臣就管仲之后择相之事,有一段对话,发人深省。桓公:“群臣之中谁可为相?”管仲:“知臣莫如君。”桓公:“易牙如何?”管仲:“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竖刁如何?”管仲:“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开方如何?”管仲:“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桓公:“鲍叔牙如何?”管仲:“鲍叔牙为人清廉纯正,是个真正的君子。但他对于善恶过于分明,一旦知道别人的过失,”终身不忘,这是他的短处,不可为相。“桓公:”隰朋如何?“管仲:”隰朋对自己要求很高,能做到不耻下问。对不如自己的人哀怜同情;对于国政,不需要他管的他就不打听;对于事务,不需要他了解的,就不过问;别人有些小毛病,他能装作没看见。不得已的话,可择隰朋为相。

  2.春秋时,齐国有个人名叫竖刁。竖刁知道齐桓公喜好女色,就把自己阉割成太监,以便能够经常接近齐桓公。齐桓公叹曰:“竖刁自宫以事寡人,是爱寡人胜于爱身”。竖刁因此得宠。这就是所谓的“竖刁自宫”的典故。可是齐桓公的宰相管仲却说:“人情非不爱其身也,于身之不爱,将何有于公?”(《管子——小称》)。后来竖刁果然作乱,齐桓公被活活渴死。事见《史记·齐太公世家》。

  3.《韩非子·二柄》: 故子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也,竖刁、易牙因君之欲以侵其君者也,其卒子哙以乱死,桓公虫流出户而不葬。

  4.《说苑·贵德》: 竖刁、易牙,毁体杀子以干利,卒为贼於齐。

  5.《春秋繁露·灭国下》: 齐桓卒,竖刁易牙之乱作。

  6.《吕氏春秋·不广》: 管子死,竖刁、易牙用,国之人常致不苦,不知致苦,卒为齐国良工,泽及子孙。

  7.《晏子春秋·景公贪长有国之乐晏子谏》: 及其卒而衰,怠于德而并于乐,身溺于妇侍而谋因竖刁,是以民苦其政,而世非其行,故身死乎胡宫而不举,虫出而不收。

  8.《大戴礼记·保傅》: 齐桓公得管仲,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再为义王;失管仲,任竖刁、狄牙,身死不葬,而为天下笑。

  9.《管子·戒》: 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故公死七日不歛,九月不葬,孝公奔宋,宋襄公率诸侯以伐齐,战於甗,大败齐师,杀公子无亏,立孝公而还。

  10《春秋公羊传·僖公十八年》: 桓公死,竖刁、易牙争权不葬,为是故伐之也。

  11.《汉书·眭两夏侯京翼李传》: 房曰:“齐桓公、秦二世亦尝闻此君而非笑之,然则任竖刁、赵高,政治日乱,盗贼满山,何不以幽厉卜之而觉寤乎?”

  12.《前汉记·孝元皇帝纪下》: 时任竖刁易牙赵高。

  13.《後汉书·宦者列传》: 及其敝也,则竖刁乱齐,伊戾祸宋。?

  14.列传 第五十六?
  史臣曰:李林甫以谄佞进身,位极台辅,不惧盈满,蔽主聪明,生既唯务陷人,死亦为人所陷,得非彼苍假手,以示祸淫者乎!杨国忠禀性奸回,才薄行秽,领四十余使,恣弄威权,天子莫见其非,群臣由之杜口,致禄山叛逆,銮辂播迁,枭首覆宗,莫救艰步。以玄宗之睿哲,而惑于二人者,盖巧言令色,先意承旨,财利诱之,迷而不悟也。开元任姚崇、宋璟而治,幸林甫、国忠而乱,与夫齐桓任管仲、隰朋,幸竖刁、易牙,亦何异哉!《书》曰:“臣有作福作威,害于而家,凶于而国。”孔子曰:“佞人殆。”诚哉是言也。张暐、王琚、王毛仲,皆邓通、闳孺之流也。琚有缔构之功,过多僭侈,死于非罪,亦何惜之!
  赞曰:天启乱阶,甫、忠当国。蔽主聪明,秉心谗慝。暐同二王,亦承恩德。吁哉僭逾,不知纪极。

  15.后任竖刁,虫流出户。 晏子平仲,积德兼仁。 与世沈德,未必思命。 仲尼之世,主国为君。 随制饮酒,扬波使官。 其二 自惜身薄祜,夙贱罹孤苦。 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

  16.镜鉴录:
  春秋时,竖刁、易牙都是齐桓公的近臣。竖刁为取悦桓公,自宫为阉人;易牙长于烹饪调味,烹其子为羹献于桓公。他们二人与桓公的长卫姫和开方等人相与为党,盅惑桓公,排挤管仲、鲍叔牙等人。管仲病危时,桓公与管仲商议群臣中谁可为相,桓公问:“易牙如何?”管仲说:“易牙烹其子讨好君主,没有人性。这种人不可接近。”桓公问:“竖刁如何?”管仲说:“竖刁阉割自己伺侯君主,不通人情。这种人不可亲近。”桓公问:“开方如何?”管仲说:“开方背弃自己的父母侍奉君主,不近人情。况且他本来是千乘之封的太子,能弃千乘之封,其欲望必然超过千乘。应当远离这种人,若重用必定乱国。”管仲死后,桓公曾任鲍叔牙为相。鲍叔牙死后,竖刁他们便把持了朝廷大权,齐国从此日益衰败。
 
  前643年,桓公一病不起。竖刁、易牙便合谋趁机改立桓公长子无诡为太子(齐桓公立的太子是三子昭)。他们先是假传圣旨,不准桓公诸子和大臣入宫探视桓公的病,继而掐断了桓公的饮食,然后派出宫廷卫卒要去东宫除掉太子昭,太子昭匆匆逃至宋国。桓公死后,竖刁、易牙秘而不宣,然后对云集在宫门口的朝廷官员大下毒手。顿时,血肉横飞,尸首遍地,一场宫廷政变终于发生了。接着,长公子无诡即位,公子潘、公子商人与公子元亦各自拥兵对抗,抢居偏殿,以图争夺君位。各派势力相持两月有余,以至齐桓公的尸体一直在床上停放了67天,没人理睬,弄得腐臭不堪,从尸体上滋生的蛆虫,竟爬出宫门之外。数月后,宋襄公以支持太子昭复国名义,纠合卫、曹、邾诸国出兵伐齐。高虎、国懿仲等大臣密谋商议,乘新任司马易牙驻郊迎战的机会发动宫中兵变,诱杀了竖刁,已上台为君的长公自无亏亦被众官员家属所杀。易牙闻变,乘夜逃奔鲁国。于是,太子昭即君位,是为齐孝公。孝公上台后,惩治了竖刁、易牙之党。齐国经过竖刁、易牙为首的一场动乱,虽然国祚仍甚绵长,但其国力已远非桓公为霸主时可比,国家自始呈现反复震荡、大乱不定的局面。奸臣结党误国,其害可谓大矣!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用,威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

  17.韩非子·难一
  愿君去竖刁,除易牙,远卫公子开方。易牙为君主,惟 人肉未尝,易牙烝其子首而进之。夫人唯情莫不爱其子,今弗爱其子,安能爱君?君 妒外而好内,竖刁自宫以治内。人情莫不爱其身,身且不爱,安能爱君?闻开方事君 十五年,齐卫之间不容...

  18.《吕氏春秋》载:“桓公行公去私恶,用管子而为五伯长:行私阿所爱,用竖刁而虫出于户。”说得是首先称霸的齐国国君齐桓公之所以能够称霸,是在于他能够去私无偏,抛除个人情感好恶,任用曾与他为敌并箭伤过他的管仲为相:结果他之所以...

  19.昭明文选卷五十
  及其弊也,竖刁乱齐,伊戾祸宋。左氏传曰: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而立公子无亏,孝公奔宋。杜预曰:寺人,内阉官竖刁也。史记曰:竖貂为竖刁,并音凋。左氏传曰:楚客聘於晋,过宋,太子知之,请野享之,公使...

  20竖刁:春秋时齐国宦官。他为了表示对齐桓公的忠心,自行阉割。而齐桓公也因为这件事而不听管仲遗言,亲信易牙、刁竖。桓公病危时刁竖作乱,桓公衣袖蒙脸,气绝而死。之后桓公五位公子为继位而明争暗斗,没人替桓公收尸。

  21.韩非子
  腰,而国中多饿人;齐桓公妒而好内,故竖刁自宫以 治内,桓公好味 ,易牙蒸其子首而进之;燕子哙好贤,故子之明不受 国。故君见恶则 群臣匿端,君见好则群臣诬能。人主欲见,则群臣之 情态得其资矣。 故子之托於贤以夺其君者...
  卒十月,隰朋亦卒.桓公去 易牙,竖刁,卫公子开方.五味不至,于是乎复反易牙.宫中乱,复反竖刁. 利言卑辞不在侧,复反卫公子开方.桓公内不量力,外不量交,而力伐四邻. 公薨.六子皆求立.易牙与卫公子内与竖刁,因共杀群吏,而立...

  22.霸诸侯,攘戎狄,终其身齐国富强, 诸侯不叛 .管仲死 ,竖刁,易牙,开方用,桓公薨于 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夫功之 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 之日,亦必有所由兆.则齐之治也,吾不...

  23.公孙友自刖而尊百里,竖刁自宫而谄桓公。其自刑则同,其所以自刑之为则异。慧子曰:“狂者东走,逐者亦东走。其东走则同,其所以东走之为则异。故曰:同事之人,不可不审察也。” 说林下第二十三 ??? 伯乐教二人相踶马,相与之简...

  24.史记新注 - 史记卷三十九 晋世家第九
  “竖刀”,亦作“竖刁”、“竖貂”,齐桓公寺人,故亦称寺人刀。管仲死后,与易牙、开方专权。齐桓公死,诸子争立,又与易牙等人杀群吏,立公子无诡为君,迫使太子昭出奔,造成齐国内乱。



易牙

人物简介
  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厨师,名叫易牙,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

庖厨祖师
  易牙是第一个运用调和之事操作烹饪的庖厨,好调味,很善于做莱。因为他是厨师出身,烹饪技艺很高,他又是第一个开私人饭馆的人,所以他被厨师们称作祖师。王充《论衡·谴告》说:“狄牙之调味也,酸则沃(浇)之以水,淡则加之以成,水火相变易,故膳无咸淡之失也。”即易牙通过水、咸(盐)、火的调和使用,做出酸咸合宜,美味适口的饭菜来。 旧彭城(今江苏徐州)流传有诗:“雍巫善味祖彭铿,(雍巫:即易牙,彭铿:即彭祖)三坊求师古彭城。九会诸侯任司庖(九会诸侯:指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庖:厨房,司庖,即管饮食的官)八盘五簋宴王公。”(簋:盛食物的容器)
  易牙与齐国彭城(今徐州)的渊源使他留名于今日的饮食文化中。齐国菜是我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后来成为中国的四大菜系之一(鲁菜),以其味鲜咸脆嫩、风味独特、制作精细享誉海内外。易牙对鲁菜的形成无疑是有功的。
  后世人撰写食经之类的作品,托名易牙也是常见的。例如:明代人韩奕,曾经以造、脯、蔬菜、笼造、炉造、糕饼、斋食、诸汤和诸药八类内容编成一书,书名就托称为《易牙遗意》。另外,明代人周履靖著《续易牙遗意》,也是托名的仿古食经之作。

易牙淄渑
  淄 渑:zī miǎn
  淄水和渑水的并称。皆在今山东省。相传二水味各不同,混合之则难以辨别。《吕氏春秋·精谕》:“孔子曰:‘淄渑之合者,易牙尝而知之。’”
  做为一个厨师,易牙对于味道有惊人的鉴别力。传说当时某公问孔子:把不同的水加到一起,味道如何?孔子道:即使将淄水、渑水两条河中的水混合起来,易牙也能够分辨出来。可见当时易牙味觉特别敏感,厨技之高超,连孔子都倍加推崇。《临淄县志·人物志》也记载:“易牙善调五味,渑淄之水尝而知之。”孟子曰:“口之于味,有同嗜者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以嗜者也……至于昧,天下期于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孟子·告子上》)孟子也高度评价易牙调和口味的能力。由此可见,易牙确是当时最为有名的善于调和口味的名厨。

烹子献糜
  一次桓公对易牙说:“山珍海味我都吃腻了,只是没吃过人肉,你如此会做菜,可知道怎么烹制人肉吗?味道又是如何?”桓公此言本是无心的戏言,而易牙却把这话牢记在心,一心想着怎样能作顿人肉宴给桓公吃,好博得桓公的欢心。后来他看见自己的儿子,就把儿子杀了给桓公作人宴,桓公在一次午膳上,吃到一盘鲜嫩无比,从未吃过的肉菜,便询问易牙,“此系何肉?”,易牙哭着说,“乃臣子之肉,献于大王尝鲜”。当桓公得知这是易牙儿子的肉时,内心很是不舒服,却被易牙杀子为自己食的行为所感动,认为易牙爱他胜过亲骨肉,从此桓公宠信易牙。

---------------------------

上文在介绍竖刁的16.镜鉴录里面
之后,易牙的情况

传说易牙干政事败后避居彭城,操烹饪业至终,而易牙食疗菜在彭城(今徐州)广为流传。
  易牙虽有“杀子以适君”,并参与发动政变,被后人所唾弃,但易牙作为厨艺的化身,已深深融入了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中。


民间传说
  一、易牙发现,削山芋时手会被山芋的皮刺激得奇痒难忍,他通过多次实践终于找到了一个解除发痒的办法:在削山芋之前先咬一口,嚼一嚼,就不会再痒了。
  二、有道叫鱼腹藏羊肉的名菜,也是山东名莱,相传由易牙所创。北方水产以鲤鱼为最鲜,肉以羊肉为最鲜,此菜两鲜并用,互相搭配,咸菜色泽光润,外酥里嫩,鲜美异常。我们注意到“鲜”字即由“鱼”和“羊”字合成。据说以名菜鱼腹藏羊肉而得鲜字是易牙创造的。
  三、易牙把烹饪和医疗结合起来,创制食物疗养菜莱。有一次长卫姬生病了,易牙以食疗菜进献长卫姬,长卫姬食后病愈,易牙以此深受齐桓公和长卫姬赏识。



卫开方

卫开方是春秋时期卫国的一位贵族,对齐桓公姜小白表面上忠心追随,十五年没有回家,父母去世也不回国奔丧。对于卫开方,管仲认为没有人是不关怀自己的父母的,卫开方的行为不合乎天理人情〔开方如何?对曰:倍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事实上,后来齐桓公病重时,易牙、竖刁、卫开方等人,禁锢桓公于室,筑高墙不准入,到了冬天桓公饿死。桓公尸体在床上六十七日,蛆出于户外,无人敢收葬。易牙、竖刁杀群吏,立公子姜无诡,卫开方拥立另一位公子姜潘。一说齐孝公死后,卫开方杀其子而立潘为齐昭公。




介子推

介子推简介

  介子推,重耳(献公子)微臣,后人尊为介子,周代晋国大臣,夏县裴介村人。(今山西省灵石县旌介村)人。一作介之推(介推),亦称介子。另有姓王名光之说。生年不详,卒于晋文公元年(前636年)。县志云,文公返国,介子推“不言禄”,隐于绵山。晋文公欲求却不得,放火焚山,他抱树而死。相传,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又据通志,介子推“隐后三十年,见东海边卖扇”。如是,其卒年可能在晋成公年间(前607年~前600年)。

介子推生平
  
奉公子重耳出亡

  介子推的出身事迹见诸文献的极少。春秋时候,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幸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女士之子奚齐为太子,由是引发一系列变乱。太子申生被骊姬女士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畏惧逃亡,重耳避难奔狄,随行贤士五人,即:狐偃、赵衰、魏武子、司空季子及介子推,又有“赵衰;狐偃咎犯,文公舅也;贾佗;先轸;魏武子”之说。介子推即是其中之一。介子推随重耳在外逃亡19年。风餐露宿,饥寒交迫,备尝“险阻艰难”。重耳最终能返回晋国,立为晋君,介子推也尽了犬马之劳。
  
割股充饥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据《韩诗外传》,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做头须(一作里凫须)的随从偷光了重耳的资粮,逃入深山。重耳无粮,饥饿难当向田夫乞讨,可不但没要来饭,反被农夫们用土块当成饭戏虐了一番。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到山沟里,把腿上的 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声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要好好报答介子推。在重耳落难之时,介子推能如此肝脑涂地,忠心耿耿,实属难能可贵。
  
辞官不言禄

  
  十九年的逃亡生涯结束后,重耳先生一下子由逃亡者变成了晋文公,时值周室内乱,“未尽行赏”,便出兵勤王,“是以赏从亡者未至隐者介分推”。对此,介子推没有象壶叔(一名陶叔狐)那样,主动请赏。他说,晋文公返国,实为天意,介子推却认为忠君的行为发乎自然,没必要得到奖赏,并以接受奖赏为耻辱,狐偃等“以为己力”,无异于“窃人之财”的盗贼,故“难于处矣”。介子推无视狐偃等人的夹辅之力是错误的,但其中丝毫没有对晋文公的怨恨;没有对功名利禄的艳羡。有的却是对狐偃,壶叔等追逐荣华富贵的鄙夷。介子推隐居绵山,成了一名不食君禄的隐士。
  《吕氏春秋》云,介子推不肯受赏,曾赋诗一首,“有龙于飞,周遍天下。五蛇从之,为之丞辅,龙反其乡,得其处所,四蛇从之,得其露雨,一蛇羞之,桥死于中野。”邻居解张为子推不平,夜里写了封书信挂到城门上。晋文公看到这首诗后,后悔自己忘恩负义,赶紧派人召介子推受封,才知道他已隐入绵山。晋文公便亲带广众人马前往绵山寻访。谁知那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竟无法可寻。晋文公求人心切,就下令三面烧山。没料到大火烧了三天,介子推的影子也没见。晋文公叫人在山前山后放火,周围绵延数里,火势三日才熄,介子推终究没有出来。后来有人在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母子的尸骨,晋文公悲痛万分,将一段烧焦的柳木,带回宫中做了一双木屐,每天望着它叹道:“悲哉足下。”此后,“足下”成为下级对上级或同辈之间相互尊敬的称呼,据说就是来源于此。又命人葬之于绵山,秦二世时迁葬于故里裴介村。并改绵山为介山,以警戒自己的过错。将一山岗定为介子推名义上的封地——介公岭,将介子推母子隐居的岩洞改建成介公祠,并立“介庙”于绵山脚下柏沟村南的柏树林之中,又命将定阳县改名为介休县。

介子推精神
  固然,作为春秋贵族,介子推的言行处处渗透着迂腐愚昧的成分,但是,介子推“舍身赴义”的洁芳善行,成为中国传统观念中大丈夫精神的渊源。介子推不言禄的行为也是知识分子独立精神的体现,正因为如此,黄庭坚赞叹道“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宋 黄庭坚《清明》 )。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种精神孕育和造就了中国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英雄豪杰,构成中华民族的脊梁,介子推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奸伪欺罔、人世谬举的愤懑,他的割股食君的牺牲精神,正是中华民族淳厚尚俭、信实礼让的传统美德的体现;从更深层次上看,在介子推身上蕴涵着对祖国的深沉赤诚的爱恋之情。晋献公嬖骊姬,杀申生,昏于家,乱于国,而重耳则成为振兴晋国的希望。介子推的行为是他笃信爱晋国须爱重耳的自然表露。也许,正是这种对祖国的挚爱,才是人民永远怀念介子的根本原因。

介子推纪念

介子推庙

  介子推庙,位于山西省晋中灵石县境内的张蒿村,称英毅圣王庙。介庙所建处,原有母子相、母子碑。传说母子柏所生之处是介子推母子相抱被焚死之地。介庙周围原来环境清幽,浓荫十里,风景秀丽,气候温凉。也由于这个原因,这里也被人称为“神林”。可惜1942年日本侵略者侵华时,这里的山林庙宇均被火焚毁,现仅存寺庙的偏院一处,院内还存有原庙基的石墩和五通石碑。

 
介子推与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节前二日,冬至以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要禁火,从上到下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民间普遍认为寒食起源于晋文公火烧介子推的故事。人们为了纪念介子推,就在那个月不生明火,吃饭也吃冷的食物。后来一个月渐渐减少到清明节的前一天,即为“寒食节”。过节的当天,家家门上插柳枝、烧纸钱、在野外祭祀、吃冷饭这些都是为了纪念介子推。不过现在人们也常常在寒食节纪念死去的亲人。
  虽然寒食节的真正起源并非来自于介子推,但将纪念介子推作为寒食节起源的说法却更为流行,甚至后来寒食节逐渐被清明节取代,许多人又把纪念介子推作说成清明节的起源。
  传说文公为哀悼介子推,下令全国介子推被焚的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禁止烟火,仅食寒食,并从此形成了中国古代一个著名的节日“寒食节”。第二年清明节,晋文公率众臣到绵山下的介庙祭奠介子推,看到焚烧林山坡上的被烧柳树死而复活。晋文公以 为柳树是介子推转化,他便赐柳树为清明柳。要求晋国百 姓家家门上挂柳枝,扫墓栽柳,上绵山踏青,抒发思念之 情。并令寒食前一是为“炊熟日”,人们要做许多蒸饼,称 作“子推蒸饼”;也有人家用面粉和枣泥做成燕子状饼(三 角馅饼),然后用柳条串起挂在门据上晾晒,称作“子推燕”。 每年清明节不仅在房屋(村后)栽柳,而且青年男女要上 山踏青,’并要头戴上用柳条编织的柳冠或柳环。当时有民 谣说:“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
  在介山,有“思烟台”遗址。传说文公焚林,有百鸦绕烟而噪,或围在介子推周围,用躯体遮挡烈焰。晋人感其功德,在此筑起一高台,纪念这些义禽。

历史留名

   据县志引《山堂肆考》,文公为哀悼介子推,曾下令全国,三月五日为火禁日。相传火禁不严,就会有风电之变,这便是我国数千年来寒食节的由来。在三晋历代,人们还修建了大量的祠堂庙宇,以妥介子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宋王当《春秋臣传》为介子推立传;民国《介休县志》、雍正《山西通志》[也为介子推立传;胡春霖《山西名贤辑要》,介子推被收入《廉介类》。


诗歌咏赞

  由于介子推的忠心耿耿和淡泊名利,一直是中国古代社会极力推崇的的高尚品质,所以介子推在历朝历代都得到了很多的赞誉。民间修建了许多祠堂庙宇,以慰籍介子推的在天之灵。宋天禧元年(1017年),宋真宗诏封介子推为洁惠侯。
  介子推是否被晋文公烧死,尚待进一步考证。但千百年来,劳动人民以各种形式纪念这位忠义之士;多少文人墨客、达官显宦,登临题咏,寓兴抒怀,抒发对介子的怀恋思慕之情。为介子推的事迹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如:

  清傅山有诗云
  青松白梧十里迥,
  狴(木字旁)青抵白祠堂幽。
  晋国园陵迷草木,
  绵田香火动春秋。
  名更卖扇传东海,
  身隐承颜肖故邱。
  还虑寒山太枯寂,
  婉客分到牡丹头。

  望江南 苏轼
  春未老,
  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
  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
  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
  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宋 黄庭坚《清明》
  士甘焚死不公侯,满眼蓬蒿共一丘

  明 愈汝为《过绵山吊介之推》
  民间禁火寒食节,绵上遗封莽未耘
 
 明 林魁《寒食题介子祠》
  但使亡人能返国,耻将股肉易封侯

  明 吕解元《绵山吊介子》
  百年节岁同寒食,万里封疆立介休

寒食节由来
  介子推"割股奉君" 是否属实在史界有争议。《史记》对介子推的介绍比较详细,有“龙蛇之歌”的记载,就是介子推的从人不服,编了个“民谣”挂在宫门口,说文公对待介子推不公平。对“割股奉君”只字未提。这个故事并不见于《左传》和《史记》的记载,南宋洪迈的《容斋随笔》专门考证过它。元张养浩曲《中吕。兼尧民歌。寒食道中》“清明禁烟,雨过郊原”似说寒食来源于唐尧传说。
  实际上,寒食节禁火习俗的起源与介子推毫无关系。从先秦的文献记载可知,当时已有比较严格的禁火制度,从官方到民间都有改火的习俗。《周礼》中即明确记载当时有“司炬”之官,每当仲春季节,气候干燥,不仅人类保存的火种容易引起火灾,而且春雷发生也易引起山火。古人在这个季节往往要进行隆重的祭祀活动,把上一年传下来的火种全部熄灭,即是“禁火”。然后重新钻燧取出新火,作为新一年生产与生活的起点,谓之“改火”。在禁火与改火期间,人们必须准备足够的熟食以冷食度日。
  由于古代的禁火制度过于残酷和严厉,并不顾各地具体情况,甚至影响到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于是,汉代发生了周举在太原一带废除禁火陋俗的事件,魏武帝曹操也发布了《明罚令》废止禁火:
  闻太原上党西河雁门,冬至后百有五日,皆绝火寒食,云为介子推。且北方冱寒之地,老少羸弱,将有不堪之患。令到,人不得寒食。若犯者,家长半岁刑,主吏百日刑,令长夺一百俸。
  除了周举、曹操,历代也多有人对禁火寒食持反对意见。但是,我们的民族是一个喜好传说、热衷礼仪的民族,寒食节依然长期流传。民间根据当地的条件和寒食的特点,纷纷创造出一些特殊的寒食节食品,凉菜冷食花样百出,形成了与岁时节日相联系的风味小吃,丰富了中华民族的饮食习俗。
  在长期形成并稳固流传的社会风俗面前,宫廷官府只能顺应其发展趋势。于是,为联络民众感情而产生了官方的赐火和请新火之举。据记载,唐代宫廷每到清明节前,要让宫内小孩钻榆木取火,先得火者,皇帝要赐绢三匹、银碗一只,是为“请新火”。对臣下赐火种表示关怀,以笼络人心,所以又有“赐火”之举。唐时的诗词和笔记小说中,有大量描述“赐火”、“御火”的文字,可见其俗之盛。由于民间普遍崇信介子推的“忠孝”精神,人们更乐意将寒食节与介子推联系在一起举行纪念活动。所以,千百年来,介子推的故事也在不断完善中流传下来。








割肉孝母——诗乡孝亲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居住在绥阳县温泉镇公坪乡的老百姓生活都十分贫苦,而在公坪乡有一条大河,河边上住着一户人家,父亲早亡,家中只有母子二人,母亲勤劳善良,为人忠厚,丈夫死了后,辛苦地将幼小的儿子拉扯长大成人。
  由于过度的劳累,母亲病倒了。儿子是个大孝子,从小就十分听话,他看到母亲病倒了,心中十分难过。他想:“母亲这么辛苦地把我养大成人,如今病倒了,都是因为我没有照顾好母亲,我真是不孝啊!”
儿子不断地责怪自己,他决定让母亲再也不用去劳动,自己一人承担家庭生活的责任,以后一定把母亲照顾好。
  儿子终于挑起了家庭的重担,他下田耕地,上山打柴,入林狩猎,下河捞鱼,想尽一切办法让母亲能享受到儿子带来的快乐。
  可是,田太薄了,加上几年中不断的天干水涝,他们家的生活过得更穷了,可每当有好吃好喝的,儿子总让母亲先享用,但由于缺钱看病治疗,母亲的病情好转后,眼睛却再也看不见了,只能摸索着在家里走动走动。
  有一年的二月刚过去,地里的庄稼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家中的粮食早已吃光了,为了不让母亲饿着,儿子耕好地就上山去砍柴卖,卖柴得到的钱又买米添补家用,能够勉强糊口已经很不错了,可瞎了眼的老母亲却向儿子说:“儿啦,我们好久都没有吃肉了,娘好想吃肉呢!”
  听了母亲的话,儿子感到好难受,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没有让母亲过上好日子,可是他也感到很为难,吃的米都已经很难满足了,又到哪里去拿钱来买肉呢?可他不愿意让母亲失望,仍然满口应承道:“娘啊,儿明天去买肉给你老人家吃。”母亲高兴地连声说道:“好,好!娘等着儿买肉来吃”。
  第二天,儿子早早地就起了床,他带上砍刀、绳子,准备到山里去砍一些柴,把柴卖掉后买米、买肉给母亲吃。他到山上后,很快就砍了一大担柴,他费力地把柴挑到集市上,等着买柴的人来,可是他在集市上站了几个时辰都没有人来买他的柴,他又等啊等啊,天色已经变暗了,太阳已经落山了,他的一担柴却仍然无人问津。
  儿子在集市中着急了,他想到老娘在家中一整天都无人照应了,柴也没有卖掉,不如先回家去再说。于是,儿子挑起柴担就回家了。
  在回家的路上,儿子心情十分沉重,他想:“没有卖掉柴,没有买到肉,回家后怎么向母亲说呢?”
  不知不觉间,他来到了家门前的河边上,可他再也没有勇气向家中走去,他没办法面对自己的母亲,就在河边走来走去,不时搓搓手,不时拍拍头,无意间,儿子的双手触摸到了自己的腿,他眼前一亮,心想:“我的身体这么结实,腿上的肉这么多,自己也实在没有钱买肉给母亲吃,反正母亲的眼瞎了看不见,不如把腿上的肉割一块下来煮给母亲吃。”
  想到这里,儿子从柴担上取下砍刀,挽起裤腿,咬着牙,忍着剧痛从自己的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用草绳系着提回了家中。
  瞎眼的母亲就站在门前等待儿子回家,听到脚步声时,母亲高兴地说:“儿啦,你回来啦,肉买了吗?”儿子擦去脸上痛出来的汗水,忍着伤口的疼痛对母亲说:“娘,肉买好了,一会儿我煮给您吃。”
  儿子放下柴担,把从自己腿上割下来的肉洗干净后,放到锅里煮起来。一会儿,锅里的肉香溢满了屋子,母亲连连说:“好香,好香的肉啊!”
  肉煮好了,儿子用碗盛好端给母亲吃,母亲一边吃,一边不停地说道:“好香啊,好久都没吃过这么香的肉了,儿啦,你也吃吧。”儿子强忍着伤痛说:“好的,好的。”可他的心里比伤口还痛,他认为自己没有孝敬好母亲,连一次真正的肉也没有让母亲吃上。
  儿子从割掉腿上的肉后,从来没有敷过药,他也没有钱请医生治疗,腿上割破的伤口开始发炎溃烂了。他病倒了,再也起不来了,终于在一天夜里悲惨地死去了。
  母亲悲痛地哭了起来,她的哭声惊动了乡邻,人们来了他的家中,也知道了儿子割肉让母亲吃的事,因为儿子在临死前把吃肉的真相告诉了母亲。人们非常感动,都夸奖他是一个好儿子,是一个大孝子。
  人们自发的组织起来为他举行葬礼,还在他的墓前刻了一块石碑,题名为孝子碑,把儿子割肉孝母的事刻记在上面,让人们记住他的美德,学习他的操行。
  人们还安顿好他的母亲,让她能安度晚年,以安慰死去的孝子。
  孝子死去了,可孝子碑却长存在世,成了人们传诵的佳话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16 0
已审。。感谢支持素材区。。

话说这些人有够疯狂。。

楼主留言:

嗯,不过,现代其实也有可能还有我们不知道的 = =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