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2512 回复:2

[人文通史] 泰山封禅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1-09 0
泰山封禅
[color=#669900][color=#ff0000][/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ff0000]新闻版
[/color][color=#000000] [/color][/color]
[color=#669900][color=#000000]      [/color][/color][color=#669900]泰山被誉为中华民族的神山、圣山,自古就有“泰山安则天下安”之说。“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是泰山最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因其历史悠久、规模之宏大、内涵之丰富,而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精神文化现象。郭沫若先生评价说:“所谓东方主生,帝出乎震,于是泰山便威灵赫了。自秦汉以来历代帝王封禅,也就是向泰山朝拜。比帝王还要高一等,因而谁也不敢藐视泰山了。”

      泰山封禅起源于泰山崇拜,发端于秦代,发展壮大于汉、宋。从栣至清,到泰山封禅或告祭的帝王达12位之多。

      封禅是中国古代帝王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地神灵的一种活动,古人解释说:“在泰山上筑土坛以祭天曰封; 在泰山下祭地曰禅。”

      泰山封禅源于中国原始宗教的自然崇拜。在众多的自然崇拜中,影响最大、流传最广的是大山崇拜。在三代以前,古人就在泰山极顶古登封台“燔柴以祀天”,即通过点燃柴火的方式,与天神沟通,以实现人类与大自然的情感交流。由此演变而来的历代帝王在泰山项上筑圆台祭天,在山下筑方台祭地的“封禅”祭典,就成了泰山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

        据《管子·封禅篇》记载:“古者封泰山、神梁父者七十二家。”讲的是炎帝、黄帝、尧、舜、禹、周成王等古代君王或强大的部落首领们都纷纷前来告祭泰山,仰告的是大业成功,祈求的是太平统一。

      泰山封禅,最早有正史确切记载、而且有实物证据的,是秦始皇。此后,共有12位帝王来泰山封禅、祭祀。
 
      公元前219年,秦始皇率朝廷众臣来到泰山举行封禅仪式,并在泰山项上勒刻了政治文告——俗称秦泰山刻石。同时还御封了护驾有功的泰山松树为“五大夫”。

        雄才大唎的汉武帝刘彻是历史上来泰山封禅次数最多的一位皇帝,面对泰山发出了“高矣!大矣!极矣!骇矣!惑矣!的感叹。他曾先后八次到泰山举行封禅,在泰山下亲手植下了“汉柏”,在山项立起了“无字碑”。

      公元666年元旦,唐高祖、武则天举行了历史上唯一的一次帝后共同封禅的大典。公元725年,良玄宗李隆基来泰山封禅,首封泰山神为“天齐王”,御制《纪泰山铭》,刻于岱项大观峰。于是,泰山由山变神,由神变王,泰山封禅祭祀达到了新的高度,封禅仪礼也臻于完备。

      公元1008年,宋真宗赵恒举行了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封禅泰山活动,在岱庙建起了“天贶殿”。

      宋代以后,泰山封禅祭祀礼仪由祭天地演变为祭泰山神——东岳大帝和碧霞无君,泰山封禅大典由“封禅”改变为“祭祀”。清代乾隆皇帝曾经十一次朝拜泰山,其中六次登上岱项。民间关于泰山神的崇拜也于明清达到鼎盛,全国各地都建有东岳庙或碧霞行宫。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也是中国历史上政治与信仰融为一体的独特文化现象,它结于中华民族精神的影响延续至今。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历史悠久,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形成了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政治需要与民间响应相结合。封禅大典的实质是沟通天意、上承天命。统治者利用泰山封禅这一“统和天人”的盛典,借泰山神道设教,“镇服四海,夸示戎狄”,向天下表明“君权天授”。在历代官方的宣扬和推动下,民间的祭祀崇拜活动愈演愈烈,尤其是到明清时期,泰山封禅逐渐嬗变为泰山祭祀,民间的泰山祭祀除祈祷子嗣和保护妇女、儿童外,几乎遍及生活所有领域;帝王、士大夫阶层的泰山祭祀除了和平民一样示祷子嗣康寿,更重要的是祈请泰山神、碧霞元君助其护国庇民、教化民众。两者不仅没有冲突,反而形成了泰山祭祀的多样性,使泰山神和碧霞元君祭祀达到了项峰,东岳庙、元君庙(行宫)遍布全国各地及海外部分地区。

      辐射传播的广泛性。从北方到南方,从汉族地区到少数民族地区,从大陆到台湾,从辆到国外,成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空间之一。

      地方性与民族性相结合。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在全国各地的传播中,与地方文化和寺方宗教相结合,使在各地都具有地方特色。同是,全国的泰山祭祀都具有文化的同源性,这就是被民间广泛接受的发源于泰山的平安文化。这一点正是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具有民族性的具体体现。

      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的开放性。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的影响在唐代就已跨洋过海传到国外,至今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支那地区和海外华裔居住都有泰山神、碧霞元君俗信。

      非物质形态与有形的物质形态相结合的传承。与泰山封禅与祭祀习俗相关的民间传说、表演、庙会及戏曲等表现形式,与泰山上下的秦刻石、汉柏、唐摩崖、双束碑、碧霞祠、岱庙、泰山三宝等文物古建、祭器大量共存。 [/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ff0000]百度百科版[/color]
[color=#669900][/color]
[color=#669900][/color]
[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389.htm][color=#669900]秦始皇[/color][/url][color=#669900]二十八年(前219年),也就是统一六国后的第三年,始皇东巡郡县,召集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余人到[/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464.htm][color=#669900]泰山[/color][/url][color=#669900]下,商议封禅的典礼,以表明自己当上皇帝是受命于天的。儒生们的议论各不相同,难于施行。于是他绌退所有的儒生,借用原来秦国祭祀雍上帝的礼封泰山、禅梁父,刻石颂秦德。颂辞称,「皇帝临位,作制明法,臣下修饬。二十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亲巡远方黎民,登兹泰山,周览东极。从臣思迹,本原事业,只颂功德。治道运行,诸产得宜,皆有法式」云云,都是称颂自己的功德,共一百四十七字。刻石是四面环刻,颂辞刻了三面。秦二世胡亥嗣位,于元年(前209年)也东巡,又在空余的一面刻上他的诏书和从臣姓名。刻辞为秦朝统一文字后的小篆,相传是李斯所书。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封禅是古已有之的礼仪。按照《史记·封禅书》张守节《 正义 》解释:“ [color=#6600cc]此泰山上筑土为坛以祭天,报天之功,故曰封。此泰山下小山上除地,报地之功,故曰禅。[/color]”这种看来简易明了的仪式,何以成为历代帝王神乎其事、无比隆重的盛典,其中究竟有何奥妙?自《 史记·封禅书 》出,封禅始于秦始皇之说几成定论,南宋马端临更直斥“七十二家”封禅之说是“陋儒之见”,“诗书所不载,非事实”。而恰恰是[/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055.htm][color=#669900]司马迁[/color][/url][color=#669900]在《 封禅书 》开篇就写得明明白白,封禅大典“厥旷远者千有余载,近者数百载,故其仪厥然堙灭,其详不可得而记闻云”。须知《封禅书》之于司马迁有极特殊的意义:其父司马谈因病未能随[/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17163.htm][color=#669900]汉武帝[/color][/url][color=#669900]行封禅,作为太史官的终生遗憾,临终前“执迁手泣”,悲叹,“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余不得从行, 是命也夫! 命边夫”(《太史公自序》)此言能不使司马迁刻骨铬心,剔抉搜罗封禅史料,“殚精竭虑靡辞”以赴?况且司马迁以刑余之身,完全靠“重于泰山”的精神力量从事他的“名山事业”,使他不敢对泰山封禅著述有丝毫懈怠。由于种种原因,他未能对封禅起源作出清晰描述,但司马父子对一这问题的探索和肯定却明白无误。无视这一事实,该不该算做“陋儒之见”呢?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如果不抱先入为主的偏见,就不难看到前人对封禅起源的追溯。那位孜孜不倦地追周礼,毕生以“克己复礼”为已任的孔老夫子,曾往来汲汲于泰山,寻觅封禅大礼的遗迹,“观易姓而王可得而数者七十余人,不得而数者万数也”(《韩诗外传》),以至在向弟子们传授六艺的时候,尴尬地说:“其俎豆之礼不章,盖难言之”遗憾地留下了空白。比司马迁早五百多年的管子曾经谈到过封禅,可惜《 管子 》一书中的《 封禅篇 》早已亡佚,现存该篇是从《史记·封禅书》中补抄的。它保存了关于封禅起源的一段珍贵史料:“[/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2841.htm][color=#669900]齐桓公[/color][/url][color=#669900]既霸,会诸侯于蔡丘,而欲封禅。管仲曰:古者封禅泰山禅梁父者七十家, 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禅泰山,禅云云;伏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路史》中记载,作为炎帝后裔的蚩尤“兴封禅”,也透出封禅起源的消息。以上诸说,显示了封禅起源的纵向系统。它虽开法构成信史,却有重要的参照价值。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封禅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或许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识封禅起源。 汉代班固《 白虎通义 》说:“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五经通义 》曰:“ 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似乎纯粹出于政治目的,表示帝受王命于天,向天告太平,对佑护之功表示答谢,当然更要报告帝王的政绩如何显赫。封禅的具体仪式富有象征性。班固说:“故升封者,增高也;下禅梁父之基,广厚也;刻石纪号者,著己之功绩以自效也。天以高为尊,地以厚为德,故增泰山之高以报天,附梁父之阯以报地,明天地之所命,功成事遂,有益于天地,若高者加高,厚者加厚矣”。(《白虎通义》《 礼记正义 》云:“祭天则燔柴也,天谓日也; 祭地, 瘗者,祭月也。”原来封禅的种种目的与象征,都包含着一层更为深潜的意识:沟通天人之际,协调天、地、神、人之间的关系,使之达到精神意志与外在行为的和谐统一。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秦始皇封禅,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汉武帝封禅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候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汉光武帝封禅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33126.htm][color=#669900]唐高宗[/color][/url][color=#669900]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二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5176.htm][color=#669900]唐玄宗[/color][/url][color=#669900]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二年(725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color][url=http://baike.baidu.com/view/8106.htm][color=#669900]宋真宗[/color][/url][color=#669900]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王旦撰《封祀坛颂》、王钦若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color]
[color=#669900][/color][color=#669900]  宋真宗之后,帝王来泰山只举行祭祀仪式,不再进行封禅.[/color]
[ 此贴被天若舞在2010-01-10 10:40重新编辑 ]
guaiqian

ZxID:521261

等级: 文学俊才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1-12 0
封禅是歌颂皇帝的丰功伟绩呀!不管他有没有。
流光容易把人抛。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0-01-10 0
已审。。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