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塔(11p)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866 回复:3

[人文通史] ★‥‥中国古塔(11p)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萧雨夜弦。

ZxID:7026152


等级: 内阁元老
原名鈅纞,可以叫我小月,月小雨,还记得我的朋友记得握个抓再走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31 0

中国古塔,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的载体之一,古塔为祖国城市山林增光添彩,塔被佛教界人士尊为佛塔。矗立在大江南北的古塔,被誉为中国古代杰出的高层建筑。塔,源于古印度兴建的年代,一说佛陀在世时王舍城有一位孤独长者就已开始,建造用以供养佛陀的头发、指甲来表达人们对佛陀的崇敬。一说是佛陀湟磐后才建造,用作安置佛骨舍利的塔,梵文音译“施堵坡”(Stupa)巴利文音译“塔婆”(Thupo),别音“兜婆”或称“浮屠”汉文意译为“聚”、“高显”“方坟”、“圆冢”、“灵庙”等,另有“舍 利塔”“七宝塔”等异称。

古塔分类
中国塔类型可分为两大部分:
按性质分类有:喇嘛塔(藏传佛塔)、宝箧印塔、金刚宝座塔、“中国?屠婆式”塔(无缝塔)多宝塔、文峰塔。
按形制分类有:楼阁式塔、密檐式塔、内部楼阁外部密檐式塔、造像塔、幢式塔、异形塔。

看一座塔,不能单纯地看它的外形,应当从内部构造与外部式样两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实际上中国的塔不全是高层建筑,也就是说不全是楼阁式塔,而楼阁式塔则是其中的一部分,中国大量的塔是用砖造的,是砖塔。而且绝大部分的塔是不可能登人的,只是一种象征性的塔,当然不可以一概而论。
中国塔数量很多,式样都不相同,塔的性质与佛教的分宗派也有关系。

著名古塔

西安大雁塔

古城西安南郊雁塔路南端的慈恩寺内,矗立着古朴雄伟的大雁塔。它是西安现存最著名的古塔,被视为古城的象征。大雁塔,全称“慈恩寺大雁塔”,楼阁式砖塔采用磨砖对缝,砖墙上显示出棱柱,可以明显分出墙壁开间,是中国特有的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据史书记载,慈恩寺始建于隋开皇9年(公元589年),初名无漏寺。唐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高宗李治做太子时,为追念他母亲文德皇后而扩建,寺院的规模很大,共有13个院落,897间房屋,云阁禅院,重楼复殿,异常豪华。唐王朝灭亡后,大慈恩寺也渐渐颓废毁坏。现存的寺院建筑大部分是明代时重修的。它北面正对大明宫含元殿,附近环绕曲江池、杏圆和乐游原,风景秀丽迷人。大雁塔是慈恩寺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法师自印度归来,带回大量梵文经典和佛像舍利,为了供奉和储藏这些宝物,而亲自设计并指导施工的。玄奘被尊称为“三藏法师”,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唐高宗和唐太宗曾亲自撰写《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和《述三藏圣教序记碑》。

  大雁塔是楼阁式砖塔,高64.517米,底层边长25米,塔身呈方形角锥体,坐落在底面积42.5×48.5米,高4.2米的方形砖台上,青砖砌成的塔身磨砖对缝,结构严整,外部由仿木结构形成开间,大小由下而上按比例递减,塔内有螺旋木梯可盘登而上。每层的四面各有一个拱券门洞,可以凭栏远眺。整个建筑气魄宏大,格调庄严古朴,造型简洁稳重,比例协调适度,是唐代建筑艺术的杰作。唐代许多著名诗人登临大雁塔都留下传诵至今的佳句,如杜甫的“高标跨苍穹,烈风无时休”;章八元的“却怪鸟飞平地上,自惊人语半空中”等。尤其是岑参的《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登临出世界,硷道盘虚空。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四角碍自日,七层摩苍穹。下窥指高鸟,俯呼闻惊风;连山若波涛,奔凑似朝东。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净理了可悟,腾因夙所宗;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诗人气势磅礴的描写与富于哲理的感叹,常常在人们登塔时引起共鸣。

  早在唐中宗神龙年间,雁塔题名就已形成风俗。凡新科进士及第,先要一起在曲江、杏园游宴,然后登临大雁塔,并题名塔壁留念。当年27岁的白居易成为进士,写下了“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的诗句;刘沧更豪迈的题下“及第新春选胜游,杏园初宴曲江头;紫豪粉壁题仙籍,柳色箫声拂玉楼”,把雁塔题名与登仙并提了,可见他们洋溢着春风得意的喜悦心情,把雁塔题名视作莫大的荣誉了。到后来大雁塔已形成“塔院小屋四壁,皆是卿相题名”的情景,可惜北宋神宗年间一场大火毁掉了珍贵的题壁。

  到了慈恩寺,人们自然会想起唐代名僧玄奘,他是这里的第一任主持方丈。玄奘,河南偃师人,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他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到祖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欢迎仪式,出动了1500多辆轩车、200多幅刺绣佛像、500多幅以金线绣出的经幡,入寺和送行的高僧分坐500辆庄宝车,盛况空前。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我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

  玄奘还应唐高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这位传奇式的人物被尊称为“三藏法师”,他不畏艰难,排除九九八十一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自唐代以来以来广为流传。明代小说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

  大雁塔确是尽收佛学经典之家,是皇家主持建造的寺院,有着显赫的地位和宏大的规模,更是您西安之行不可忽略的名胜。

  著名的玄奘法师,也就是尽人皆知的《西游记》里的“唐僧”,曾在这里翻译佛经,宣讲佛法。据说,唐玄奘“西天”取经回国后,便组织全国各地100位高僧,开始翻译他带回来的佛经。为了保护佛经,他向朝廷建议,修建一座塔,来贮存这些经典。唐高宗李治接受了他的请求,于永徽三年(公元650年)在慈恩寺修建了这座大雁塔。

  大雁塔初建时,同印度佛塔的样式相同:5层,砖表士心。塔上建有相轮露盘。各层贮藏佛经。后几经改建修缮,形成现在的式样。如今的大雁塔高64.1米,共7层,自第一层以上,每层显著向内收拢,呈方形锥体。塔身仿木构形式,用青砖砌成,每层砌成枋、斗拱、柱额和突出来的砖栏,形成一个个的房间。每层四面各有一个砖券拱门。塔内每层有呈方形的塔室,每层四面各有一个砖券拱门。塔内层有方形塔室,每室有阶梯,可逐层盘旋登至塔顶,登高观赏长安景色,吟诗赋词,抒发情怀。


小雁塔

西安城南1公里处的荐福寺内,有一座典型的密檐式佛塔-小雁塔。

  小雁塔建于公元707年,共15级,约45米高。相传,当年义净法师为了保存从印度带回的佛经,上表请求朝廷出资修建荐福寺塔。皇帝李显极其懦弱,凡事都要皇后拿主意。皇后得知此事后,即令后宫嫔妃及宫娥、彩女都捐钱修塔。宫人们争先恐后,慷慨解囊。捐的钱建了这座塔还未用完。

  在漫长的岁月中,小雁塔还有一段“神合”的历史呢!公元1487年,陕西发生了6级大地震,把小雁塔中间从上到下震裂了一条一尺多宽的缝。然而时隔34年,在1521年又一次大地震中,裂缝在一夜之间又合拢了。人们百思不得其解,便把小雁塔的合拢叫“神合”。1555年9月,一位名叫王鹤的小京官回乡途中夜宿小雁塔。听了目睹过这次“神合”的堪广和尚讲的这一段奇事后,惊异万分,把这段史料刻在小雁塔北门楣上。建国后修复小雁塔时,才发现它不是“神合”,而是“人合”。原来古代工匠根据西安地质情况特地将塔基用夯土筑成一个半圆球体,受震后压力均匀分散,这样小雁塔就象一个“不倒翁”一样,虽历经70余次地震,仍巍然屹立。这不能不令人叹服我国古代能工巧匠建筑技艺的高超!

灵光塔

1988年0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塔位于长白镇西北郊塔山西南端一平坦的台地上,海拔869米,北约200米有一山峰,称一览峰,高耸的一览峰成为灵光塔的自然屏障。塔山南约2华里,鸭绿江由东向西流,塔高出鸭绿江水面约百余米。鸭绿江和塔山之间为东西长约4华里,南北宽约2华里的盆地,原名塔甸,现变为街区和农田。长白至临江公路在塔山山麓下经西延伸。登上塔山远眺,长白镇市街和对岸朝鲜惠山市容尽收眼底。1988年1月13日,由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光塔为唐代渤海时期(698年~926年)所筑。是我国东北地区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古塔,也是唐渤海国遗存的一件最具代表性的历史文物。坐落在海拔869米的山顶上。为一座平面呈方形的楼阁式砖塔。底层檐下四面皆有纹饰花砖。第二层至第五层四面正中均有方形直棂窗。其形制与西安兴教寺唐代玄冀塔相似,具有唐代风格。

  灵光塔塔身高约13米,塔基为等边四边形,塔高五层,青砖结构。塔峰光平素朴。虽历经沧桑变迁,万物倾覆,唯此塔依然如故,巍然不动。宝塔居高临下,鸭绿江在其脚下日夜不息的流过,凡是到过长白县的中外游人,游塔山、观古塔、俯瞰一江两国风光,在塔前留影纪念,是一项不可缺少的活动。该塔对研究渤海时期的文化和建筑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山西应县木塔


山西应县木塔本名佛宫寺释迦塔,位于山西省应县城内西北佛宫寺内。因其全部为木构,遂通称为应县木塔。塔总高67.31米,是我国现存唯一的纯木构大塔,造型雄伟,结构严谨,塔内的木结构柱梁斗拱,纵横参差,不用一钉。。应县木塔建于辽清二年(1056年),在寺的前部中心位置上,当时是寺中的一个主要建筑。木塔修建在一个石砌高台上。台高4米余,上层台基和月台角石上雕有伏狮,风格古朴,是辽代遗物。台基上建木构塔身,外观五层,内部一到四层,每层有暗层,实为九层。总高67.31米。塔的底层平面呈八角形,直径30.27米,为古塔中直径最大的。底层重檐,并有附阶,塔的第一层南面辟门,迎面有一高约10米的释迦像,顶部有精美华丽的藻井。内槽墙壁上有6幅如来佛像。门洞两壁绘有金刚、天王等壁画,门额壁板上所绘的三幅女供养人像尤为精美。在第一层的西南面有木制楼梯。自第二层以上,八面凌空,豁然开朗,门户洞开,塔内外景色通连。每层塔外,均有宽广的平座和栏杆。九百年来,木塔曾经受了多次强烈地震的考验,屹然不动,未受到任何损害。说明它的抗震力很强,反映了我国古代木构建筑的成就。是我国现存木构建筑之最,也是现存世界古代木构建筑之最高者。

苏州虎丘塔

又称云岩寺塔,始建于隋文帝仁寿九年(601),初建成木塔,后毁。现存的虎丘塔建于后周乾佑八年至宋建隆二年(959—961)。塔系平面八角形,七级。原来的塔顶毁于雷击。1956年重修时,在第三层夹层内发现石函、经箱、铜佛、铜镜、越窑青瓷莲花碗等大批珍贵文物。虎丘塔现高47.5米,塔身全为砖砌,重6000多吨。据记载,由于地基原因,自明代(1368一1644)起,虎丘塔就向西北倾斜,塔顶中心偏离底层中心2.3米,斜度2゜40’,被称之“东方比萨斜塔”。1956年,苏州市政府邀请古建筑专家采用铁箍灌浆办法,加固修整,终于保住了这座亩塔。1961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山西五台县佛光寺祖师塔



在山西省五台县东北32公里佛光山佛光寺内。塔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公元471-499 年),是创建佛光寺的初祖禅师的墓塔, 砖结构,平面六角形,二层,高约8 米, 式样古朴。塔身由青砖砌筑而成,表面涂 以白色,以示清净纯洁。下层内部系六角 形小室,西面开券门。上层实心,西面作 圆券假门,西南、西北作假直棂窗,下层 塔身平素无装饰,门的券面用莲瓣形或火 焰形作装饰。塔身上部微出迭涩一层,涩 面砌出斗拱,每面九枚,其上又出迭涩一 层,上层密列莲瓣三层,莲瓣上又出迭涩 六层,构成第一层檐部,下层檐的背上, 用反迭涩仿木制胡状的形式,每角立瓶形 的角柱,每面作壶门四间,剔透凌空与内部塔体脱离。束腰上下收分甚紧束腰上涩之上,又出仰莲瓣三重,以承托上层塔身。上层塔身的六个角上都立倚柱,柱头柱脚,柱中都用仰莲花捆束着,富有印度 风格。西面假券门券面也作火焰形,近券 顶处并用施纹装饰,券下两扇假门左扇微 起错缝,仿佛开着一些,这层塔身表面用 土朱画作一部分结构作装饰。西北直棂窗 以上,在柱头间画额两层,额内画五个短椁,额以上画人字形的寂间铺作。上层塔身以上六角柱上,作出角梁头的形状,梁头之间出涩一层,其上出三层莲瓣,成为上檐。塔顶的砖刹,用仰覆莲作座,其上又安仰莲一层仰莲上安六瓣的覆钵,其上 又出莲瓣两重,以承托最上之宝珠。塔的形制是国内仅见的孤例,也是全国仅存的两座北魏石塔之一。

安徽安庆振风塔

在迎江寺内,原名万佛塔,又名迎江寺塔,后取名“振风”,有“以振文风”之意。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年),是长江沿岸著名古塔之一。素有“过了安庆不看塔”之誉。 楼阁式砖石结构,高7层,分168阶盘旋而上。每层八角,名悬铜铃,风起叮当作响;名层塔门多变化,游人往往迷入难出。内有浮雕佛像600多座,碑刻51块,外有石栏环卫。登塔眺望,巍巍龙山,浩浩长江,全市景色,一览无遗。“塔影横江”为“安庆八景”之一。造型和工艺技巧,具有明显时代特色,极为壮观,是我国长江中下游江岸上著名古塔,俗称“万里长江第一塔”。

宁夏银川海宝塔

海宝塔在银川市北,俗称北塔,常被作为银川的象征。塔原名黑宝塔,清康熙《重修海宝塔记》上说,因十六国时期夏国大单于赫连勃勃曾重修此塔,于是便有了“赫宝塔”的讹传。讹宝、黑宝、海宝三个名称音都相近,很有可能是“赫”字讹传的。海宝塔属于仿楼阁式砖塔,原塔十三级,高耸入云,自七层而上,从塔外盘旋凌空而上。重修以后,一是把原来七层以上在塔外凌空盘旋而上结构改变了,其次是把塔的层数减少了两层,成为连天盘在内的十一级塔。现在的塔就是九级,连塔座在内共十一级,通高53.9米。塔建在每边长19.7米、高5.7米的砖台上。塔后有天桥通向韦陀殿和卧佛殿。塔的平面为十字折角形,每面正中突出一部分。在高层楼阁式塔中,这种形式尚不他见。第一层塔的入口有小抱厦,进抱厦入卷门,迎面有罗汉龛,龛的两旁有砖梯可上登。每层正中辟卷门,两侧置假龛。卷门和假龛上,挑出菱形角牙子三层。自第二层开始,每边挑出叠涩三层,正好作为卷门和假龛的底边。塔身内部也呈十字形,中央为一方形塔室,每层宽度逐收15—20厘米。塔刹也与众不同,用绿色琉璃砖砌成的桃形四角攒尖顶,并无相轮、华盖、宝珠等部分。这种形制,非常罕见。

辽阳白塔



辽阳白塔是全国76 座古塔之一,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白塔座落于辽阳中华大街北侧,塔高七十一米 ,八角十三层密檐式结构,是东北地区最高的砖塔。因塔身、塔檐的砖瓦上涂抹白灰,俗称白塔。

杭州雷锋塔

杭州西湖边有一座千年雷锋塔,因为白娘子的传说而广为人知。1924年雷锋塔倒塌后,鲁迅先生的两篇杂文更使它名满天下。

  新雷锋塔坐落在西湖边的夕照山上,是由清华大学建筑学院设计的,建在雷锋塔原址上,全塔五层,高71米,占地面积3133平方米。据说把新塔建在原址上是一举两得的建造设计:即是对雷锋塔遗址的一种保护措施,又为西湖增添了一处与湖光山色相和谐,并能担纲总领湖山形胜的风景建筑。新雷锋塔的造型设计是以南宋重建后的姿容为形象依据,是一座八角形的楼阁式塔。

  公元10世纪,那时的杭州城是吴越国国都。在五代十国中,吴越国是个小国,统治的疆域为现中国浙江省为主的东南沿海一带。吴越国的创立者是来自浙江临安的钱缪,据说他非常尊重佛教,其原因是因为他早年身份微*时曾经受到浙江临安东天目山昭明禅寺法济湮禅师的器重。“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当他发迹建立了吴越国后,便大事提倡佛教,建造佛塔。王室人员更是带头礼佛、供佛,从而在全社会习佛蔚然成风,这种风气一直延续到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钱俶。

  钱俶以“敬天修德”名义在太平兴国二年(977年)召集一批顶尖的能工巧匠,在秀甲天下的西湖山水的最佳地段夕照山上开始了雷锋塔的建造。因为夕照山南麓曾是吴越国建杭州城池的西关,因此雷锋塔曾称为“西关砖塔”。在一些古人的著作论文中,也有称“王妃塔”或“皇妃塔”的。这一称呼涉及到造塔的又一来由,据这一缘由的说法,认为建雷锋塔是为了答谢佛恩使吴越王妃生了皇子。按吴越国王钱俶亲笔留题在雷锋塔《华严经》刻石后面的跋的说法,雷锋塔塔名确是“皇妃塔”。尽管两种说法不一,但都认为建塔是为了感谢佛恩。

  原先计划建造“千尺十三层”,由于财力所限,实际施工时只建了七层。雷锋塔初建成时,金碧辉煌,瑰丽多姿。全塔以砖石砌成塔身、塔心,塔基平面是一个等边八角形,外观八面。塔身外围设有木构檐廊,重檐飞栋,洞窗豁达,是一座典型的八面七层砖木结构楼阁式塔。沿塔身内、外围之间设有螺旋状登塔楼梯,可逐层上达塔顶。凭窗依阑远眺,西湖山水形胜尽在眼中。

  塔建成后,数次遭到战争的创伤。北京宣和年间(1119-1125年),浙江爆发了方腊领导的农民起义,起义军从杭州西南的青溪(今浙皖交界的淳安县)起兵,一度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攻占了“三吴都会”杭州城。北京政权对此十分惊惶,急调十万大军前来围剿。在惨烈的战乱中,年方140多岁的雷锋塔遭受重创。到了南宋初年,外观已经破烂不堪的雷锋塔在宋兵南下、金兵以钱塘江为前线的拉锯战中再次遭到摧残。

  南宋庆元年间(1195-1200年),雷锋塔由于战争的蹂躏已变得遍体鳞伤,于是,南宋政权决定对全塔进行了重修,砖砌塔身也因此从七层减为五层。雷锋塔重修之后,以其耸峙西湖南岸尽揽湖山胜景,备受讲究游山玩水的南宋统治者的青睐,一时成为南宋宫廷画师着意描绘的题材。

  南宋以后,雷锋塔景观犹盛。至元朝和明朝的前期,雷锋夕照一直为游人必到的景点。“烟光山色淡溟蒙,千尺浮屠兀倚空。湖上画船归欲尽,孤峰犹带夕阳红。”元朝一位诗人如是赞赏它。“暝色霏微入远林,乱山围绕半湖阴,浮图会得游人意,挡住夕阳一抹金。”明代诗人王瀛说得更是意趣横生。

  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雷锋塔再度遭到战争的破坏。那是狡诈残忍的倭寇(来自日本诸岛并杂有不少中国沿海岛人)一路侵掠杀戮后来到杭州城外,倭酋看见雷锋塔,怀疑其中藏有明军的伏兵,便下令纵火烧掉了塔外围的木构檐廊,只剩下砖砌的塔身(心)。不久,塔的顶部也毁残了,并长出了野草杂树,招来了雀鸟安巢。年届600的古塔从此显得老态龙钟,人们戏称他为“老衲”,但他依然突兀凌空。尤其是顶部长出的一株野桃树,春风三月,树上开出粉红色的桃花,高高地点染着湖山,竟让苏、白二堤上的桃花相形见绌。文人雅士们见此奇景,又各有一番“美的发现”,纷纷吟诗赋词歌咏。当然,也有取笑逗乐的,如一位一向恬淡正经的老学者,西湖诂经精舍山长俞曲园在他的赋词《扫花游》中,就拿老衲“开涮”了两下子。词中曲园老人取笑“老衲”道:“别看他身披破袈裟,春天来了头上还戴花,好不臭美!”

  从明末到清前期,雷锋塔以其裸露的砖砌塔身呈现的残缺美,成了西湖十景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名胜之一。清雍正《西湖志》是这样描写它的:“塔上向有重檐飞栋,窗户洞达,后毁于火,孤塔岿然独存,砖皆赤色,藤萝牵引,苍翠可爱。日光西照,亭台金碧,与山光倒映,如金镜初开,火珠将壁,呈赤城栖霞不是过也。”

  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古老中华面临着深重的社会危机,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积贫积弱,犹如年久失修的雷锋塔砖砌塔身一样岌岌可危。

  这时,市井乡间盛传起雷锋塔砖能“避邪”“宜男”“利蚕”之类荒诞不经的流言蜚语,芸芸众生中对现实和未来失去信心与希望的人们,纷纷想方设法挖取塔砖奉为至宝。当时杭州地方当局曾在塔下筑起围墙以阻隔盗砖者出入,哪知,这一堵建于世态人心如麻,封建统治进入未世之时的围墙竟也是偷工减料粗制滥造,没过多久,居然被一阵风吹倒一角。于是,盗砖者照旧鱼贯而入挖砖不止。这时,雷锋塔真如生命垂危的老衲一样,危在旦夕。

  20世纪20年代伊始,江南一带洪涝灾害不断,军阀混战,阴霾笼罩。1924年9月25日下午1点40分,仿佛是在回应这肆虐于浙、闽、赣等地的洪水的泛滥声,又好象是在回应孙传芳攻占杭州城的熗炮声,以砖砌塔身之躯苦苦支撑了400年遍体疮痍的雷锋塔轰然倒塌。霎时,尘土飞扬,夕阳山上如云屯烟聚,群鸦乱飞。

  雷锋塔倒掉了!这在当时是一特大消息。在这条惊人的消息面前,孙传芳大兵攻入杭州城而引起的恐慌气氛顿时也变得轻描淡写了许多。

只见杭州大街小巷间,人们奔走相告,许多好奇而又大胆的市民都去夕照山上去看个究竟;在塔中找寻塔藏宝物的人也络绎不绝,他们在塔砖堆成的小“山”上爬上爬下,不辞辛苦。到了10月24日半夜,更有孙传芳部的千余官兵蜂拥上山,翻天覆地地到处挖掘,可怜雷锋塔废墟被翻掘得残不忍睹。

  雷锋塔的倒塌轰动了全社会,派兵取塔藏文物者有之;高价收买塔砖、藏经、古钱者有之;捏造流言蜚语企图乱中取利者有之;伪造塔藏古董牟取暴利者有之;痛惜古物流失斯文扫地者也有之。文化界也出现“雷锋塔热”,各种各样和雷锋塔相关的工艺品则成了人们争相购买的“纪念”品。

  那是一个天下大乱的年代,那是一个民不聊生的岁月,那是一个文化沦落到崩溃边缘的时代。在那样的年代里,雷锋塔的倒塌并不是偶然才发生的巧合,而是偶然中包含无法回避的必然。

云南大理崇圣寺三塔

中国古代佛塔建筑。在云南省大理市西北1.5公里的崇圣寺遗址前。寺院毁于清末民初,唯三塔屹立在苍山洱海之间,排列成品字形。三塔分别建于南诏(649~902)和大理(937~1253)时期。文献记载,自宋以来,大理地区地震频繁,直接影响到三塔的达30次以上,塔身塔刹遭到破坏,明清两代曾多次加以修葺,但基本形状仍保持原来的面貌,是云南省最早建筑物之一。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主塔居中,又名千寻塔,为密檐式砖塔,平面正方形,面宽9.85米,十六层密檐,通高69.13米。下有台基两层,上层砖砌须弥座高2.07米,东面正中有一石照壁,镌刻“久镇山川”4字,下层台基高1.2~1.5米,四周围以青石栏板和望柱。塔身为环筑厚壁式结构,内壁垂直,上下贯通,内部设有木质楼板、楼梯,叠涩式塔檐。第1层高13.45米,约占塔高的五分之一,西面开有券门,第2层高3米以上,各层高度逐渐递减。均东西两面开券龛,内置石雕佛像1尊,南北两面开小窗。各层每面的两边各砌单层小方塔,外观呈弧线轮廓,与西安小雁塔十分相似,为中国典型的唐代砖塔。塔刹由刹座、相轮、宝盖、宝珠等组成。

  南北两座塔均为10层,8层以下塔身中空。各高42.19米,塔身均涂白灰皮。底层高度相对减低,2层以上塔层高度大体相近,外轮廓线近似锥形。第4、6、8层还有模仿楼阁式建筑的倚柱,破子楞窗,塔身八面砌出形状各异的塔形龛,塔檐上施以仰莲和团莲。造型玲珑娟秀,与千寻塔比,显然具有不同风格。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三塔得到了较好的保护。1984年成立文物保管所。1978~1981年对三塔进行维修加固,复原塔刹,安装避雷设施,修复塔内简易木质楼梯,开清理了清代封闭的东侧塔门。出土塔藏文物680余件,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南诏、大理时期文物中最丰富、最重要的一批。其中有各种佛教造像154尊,造像以青铜铸造的为主,也有金、银、水晶、玉石、木雕等其他种类。其中一尊金质观音像,高24厘米,重1135克,造型与著名的南诏《中兴国史图卷》所绘“圣像”相同,相传为最早传入大理地区的佛教造像之一。还发现布地墨书写经以及不同形式的塔模和从中原传入的瓷器、铜镜、印章等文物。

[ 此贴被鈅纞在2009-12-31 21:48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灬千ヽ

    派派币 +10

    我很赞同+基础分

journey忆

ZxID:9878078

等级: 才华横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1-02 0
自己的帖子,顶顶没啥吧
ー乐ハ拉面

ZxID:1693421


等级: 派派贵宾
像个孩子失去了心爱的玩具。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31 0
背景不错嘛,嘿嘿,有进步噢!
敏枫

ZxID:8761718


等级: 文坛鼻祖
配偶: shuling1234
长期潜水不定期冒泡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31 0
非常漂亮(*^__^*) 嘻嘻……
继续加油
么个亲家公O(∩_∩)O~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