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炷心香祭英魂,借此献给四海狼烟美少年——夏完淳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6469 回复:14

[人文通史] 一炷心香祭英魂,借此献给四海狼烟美少年——夏完淳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edith333

ZxID:8451377


等级: 热心会员
E?U?O | 忆你我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12-19 0
一炷心香祭英魂,借此献给四海狼烟美少年——夏完淳
        明靖交迭之际,壮烈殉国牺牲的仁人志士和儒生士大夫数以十万计,但均湮灭于历史的烟尘之中。时至今日,国人百分之九十五的人知道雍正、康熙、乾隆、多尔衮以及“刘罗锅”、纪晓岚等所谓名帝名臣,绝对不会有超过百分之五的人知道夏完淳——这位明末殉国的翩翩美少年。他牺牲时年仅17岁(虚岁),是集文才、人才、志气于一身,千年才可一见的卓然英豪。
[attachment=11325839]

[color=#6699CC][size=3][b]潜移默化,头角峥嵘[/b][/size]
        夏完淳(1631—1647年),字存古,乳名端哥,别号小隐。他虽然只活了十七岁,却参加了如火如荼的抗清斗争,表现了不屈不挠的民族气节,留下了震古铄今的爱国诗篇。

        夏完淳自幼聪明,但是,他之所以成为杰出人物,最主要的还是由于环境的熏陶、父师的教育和自身的努力。

        夏允彝(1596—1645年)是一位“学务经世”,“独处一室,志常在天下”(《明史稿·夏允彝传》)的学者、志士。完淳诞生的时候,允彝已经是名满海内的几社首领,来往的是当代知名学人。这些,对于幼年的完淳,无形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允彝不但教育完淳从小敦品励志,读书好学;而且,在赴京谒选、赴闽任职的时候,也带着七八岁的儿子同行,让他观览山川,阅历世事,增长实际知识。允彝还为完淳慎择良师,先后选了张溥、沈楫、周茂源、计东、陈子龙等人。幼年的完淳,求知欲很强,阅读的范围很广,除“五经”、“四书”、史书、诸子外,还涉猎五花八门的杂学,详览当时朝廷的公报——邸抄。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完淳五岁时,讲述《论语》精义,老儒不及;六岁时,接待父执,应对如流;九岁时,撰《代乳集》,其中《五贤祠》等诗流传至今;十二岁时,和人谈论九边烽警和攻守形势,娓娓可听;十三岁时,效法父辈的结社活动,和同辈朋友结社,称西南得朋会。在他幼小的心灵中,很早就萌发爱国的根芽,孕育报国的蓓蕾。[/color]
[attachment=11325840]

[color=#FF9900][size=3][b]投笔从戎,毁家抒难[/b][/size]

        不平常的时代,造就出不平常的人物。国家民族的危难,促使早熟的完淳,提前进入社会,投入波澜壮阔的反民族压迫的斗争洪流。

        1645年夏天,清兵南下江淮。南明的当权者朱由崧和马士英、阮大铖之流,不顾国家安危,忙于享乐营私,扬州陷落了、史可法壮烈殉国,不久,弘光政府便迅速瓦解了,清兵兵不血刃地占领南京、苏州、杭州等重要城市。

        江南人民,从农民、工匠、书生,到商人、地主、绅士,纷纷自发地举起义旗,拿起武器,保卫乡土,反对残暴的民族掠夺和压迫。夏允彝、陈子龙、侯峒曾、阎应元等人,是这场斗争的主要领导人。

        当时,太湖沿岸,苏南、浙东各地,义师并起。允彝等商定了一个宏大的计划:发动江南副总兵,威虏伯吴志葵的水师,直取苏州,然后由浙东义师攻克杭州,由苏南义师恢复南京和吴淞,一举将清兵赶出江南,并乘其半渡伏击而全部歼灭。允彝和吴志葵有师生旧谊,他作书召吴进兵,并亲至军中制定进军方案。这时,十五岁的完淳,刚刚草草完婚,也和父亲一起投笔从戎了。

        先锋鲁之玙(字瑟若),率众奋勇突入苏州的胥门,志葵却犹疑不决,闻入城孤军全部牺牲后,便准备登舟撤退。允彝、完淳父子,流涕遍拜诸将士,才在城下停留几天,但苏州终未攻下。

        兵败之后,夏允彝决心以死激励将士。1645年9月15日,他将所著《幸存录》手稿授予完淳,嘱为续写,又嘱毁家饷军,以期再起,然后,自沉松塘,以身殉国。他留下遗书说:“少受父训,长荷国恩。以身殉国,无愧忠贞。南都继没,犹望中兴。……人谁无死,不泯者心。修身俟命,敬励后人。”

        后来,夏完淳在《六哀》诗中,述及他所亲历的苏州之役。“瑟若轻健姿,一往仗奇气。宝剑酬君恩,深入无退志。孤军矢一战,光响横振厉。慷慨授命时,白虹贯吴市”,对鲁之玙表示高度的崇敬和悼念;“呜呼先文忠,横剑誓河曲”,“从容蹈东海,景耀长回烛”,对他父亲倾吐了无限的敬意和哀思。

      《明史》上讲他“自投深渊以死”,实乃误记。夏允彝自杀是形同日本人仪礼性的剖腹自杀,其兄、子、妻妾家人,皆肃穆哀恸地立于水滨观视。松塘水浅,只达夏允彝腰身以上,这位大才子生生埋头于水中,呛肺而死,他背部的衣衫都未沾湿,生殉了他的大明朝。彼情彼景,身为儿子的夏完淳肝胆欲裂,目睹父亲刚烈死状,他也更加坚定了必死报国之心。

        父亲的死更加激励了年轻的夏完淳,1646年春天,他再次从戎,投入明朝兵部职方司主事吴易军中,担任参谋的职务,并献出家中积蓄以充军饷。吴易的部队是江南第一支抗,清义师,曾克服吴江县城,也曾出动配合苏州之役,后来兵败溃散,吴易覆舟后泅水得生,召集散亡,重整旗鼓。在吴易军中,完淳写下“投笔新从定远侯,登坛誓饮月氏头”(《鱼服》),“我已破家酬大镇,相逢斜拂剑霜看”(《军宴》)这样一些抒发壮志豪情的诗句。

        三月间,吴易军大败清兵于分湖,“斩伪将二十三员,歼敌三千余级,获船五百余只”(《思文大纪》卷七)。这一仗,打得“水流尽赤,草腥不绿,兵威褫其三蘖,雄名振于七郡”(《湖隐外史》)。这一时期,完淳自然经常随军参加战斗,可惜,现在已无法见到具体记述的原始材料。在交战中,有胜利,也不免挫败。完淳在第二次海盐之役兵败之际,与大军失掉联系,终止了他的军事生活。不久,吴易中计被执,壮烈殉国。完淳的《即事》三首中的“落月翻旗影,清霜冷剑花。六军浑散尽,半夜起悲笳”,“一旅同仇谊,三秋故主怀”,“月明笳鼓切,今夜为谁哀”,就是对挫败的回忆和对战友的哀悼。[/color]
[attachment=11325847]

[color=#FF00CC][size=3][b]悲歌慷慨,壮怀激烈[/b][/size]

        义师失败后,夏完淳并没有灰心绝望。他的爱国思想,他的抗暴复国的决心和信心,仍然坚定不移。

      1646—1647年间,南明监国鲁王先后驻跸浙江绍兴、福建长垣,所部在浙江、福建部分地区坚持斗争;南明隆武政府虽在1646年秋覆灭,郑成功等仍树帜于闽南及海上,西南地区的大部分也仍然是明朝的天下。1646年春,完淳上书监国鲁王,鲁王授以中书舍人的官职(《南疆逸史·夏允彝传》);同年夏,隆武政府“赠夏允彝右春坊右中允,给与祭葬,諡曰文忠”(《思文大纪》卷五)。这些,都给完淳以极大的鼓舞。他时时翘首南向,想望故国的旌旗;也酝酿奔赴南方,投入故国的怀抱。

        不久,听闻太湖一带活跃着吴易领导的“白头军”(这支队伍的兵士皆以白布缠头作标志,以此为明朝“戴孝”),夏完淳喜出望外,连忙与老师陈子龙一起携家中所有金银奔赴军中,并充任吴易的参军。

    [blockquote]吴易,字日生,进士出身,吴江人,曾为复社的活跃分子,能诗善文,又喜读兵。北京陷于李自成的时候,他正作为侯补官员在京内,幸亏有大德知一禅师相助,吴易有幸从东便门逃出。后来,由史可法推荐,吴易在福王政权中有了一个“职方主事”(类似军政委)的官职。他离开扬州外出酬集粮饷时,扬州陷于清军之手。满清铁蹄迅疾,很快占领了吴易的老家吴江。县丞朱国佐降清,并斩杀了痛骂他卖国的学生吴鉴。吴易闻之大怒,率数人突入县衙,活捉朱国佐,在吴鉴灵前杀掉了这个叛国败类后,宣布反清。兴兵之初,吴易的“白头军”发展迅速,不少昔日当地的水贼头目如“赤脚张三”等人纷纷入伙,在民族矛盾上升到社会最主要矛盾的关头,这些人由“贼”而变成“官军”,在辽阔的太湖水面上给予清军沉重打击。白头军最漂亮的一仗是“分湖大捷”,杀敌三千多,斩清中下级军官二十多名,获战船五百余艘。当然,这种暂时的胜利,主要原因也在于当时清军没有有效组织起过硬的水军,水战外行,故而使得“白头军”大逞神威。[/blockquote]

        胜讯传出,南明的隆武政权和鲁王朝廷均派人携带“诏书”而来,对吴易加官晋爵,视为中兴大将。飘飘然之余,吴易与“白头军”将领们开始轻敌。许多水贼出身的将卒本性毕露,四处剽掠。清军方面,却加紧准备。海盐一战,“白头军”大败,夏完淳也因军败与吴易等人走散。至于陈子龙,他在海盐之战前已经看出吴易手下乌合之众难成大事,便以筹饷为名离开了“白头军”,想另行发展。吴易军败后,其父、其妻、其女均投湖自杀,以免被清军俘虏受辱。吴易本人逃入湖中,仍旧坚持抗清斗争。1646年夏,吴易听人风传满清任命的嘉善知县刘肃之想“反正”,便派人与之联络。孰料,这刘知县是个王八吃秤砣铁了心的汉奸,他之所以散布自己想“反正”,无非是想诱执吴易。见吴易自己送上门,刘肃之立刻派人持信来复,邀请吴易来县衙赴宴。吴易不疑有诈,只带随从数人来会。“鸿门宴”入易出难,刘肃之早就通知大批清兵埋伏,待吴易一入门,立即逮捕了这位“白头军”领袖,很快送往杭州处死。吴易为人虽属轻率无远略之人,大节不亏,慷慨归刑。夏完淳闻讯,立即白服以往,在吴江为吴易起衣冠冢,与文人同道哭吊.

        在这一两年当中,完淳继承父志,写下他的历史著作《续幸存录》,记述弘光一朝的大事,总结其经验教训;还写下大量洋溢爱国主义精神的诗篇。

        他通过杨柳莺花的咏叹,抒发山河变色的悲痛:
    [blockquote]“……昨宵烟雨尽伤心,今日莺花空满目。……到今罗绮古扬州,不辨秦灰十二楼。枯柳不知亡国事,乘春偏发大江头。……”(《杨柳怨和钱大》)[/blockquote] 

        他采取《楚辞》香草美人的比喻,隐微曲折地寄寓自己的爱国心情:
    [blockquote]“我欲登天云盘盘,我欲御风无羽翰,我欲陟山泥洹洹,我欲涉江忧天寒。……芳草盈筐怀所欢,美人何在青云端!……欲往从之道路难,相思双泪流轻纨。……”(《长歌》)[/blockquote]
        他多次直接倾吐对南明政府的向往和希望:
    [blockquote]“自拜南州使,清光几度看!……属国思归汉,嫖姚拟筑坛。……”(《对月忆南行者》)[/blockquote]

        然而,完淳决非一味观望等待,寄希望于间关南归。在荆天棘地当中,他始终不懈地进行抗暴复国的活动,不过留下的文字记载较少而已。

        1647年早春时分,得悉满清任命的苏松提督吴胜兆要反正的消息,少年夏完淳马上萌发了巨大的恢复希望,急忙为吴胜兆与浙东义师牵线搭桥,积极准备待事发时本人亲自参加战斗,做绝死之战。吴胜兆(这名字就不好,“无胜兆”也)谋泄,其手下将领抢先一步把他的计划上告满清。吴胜兆一卒未出,身已成擒。而浙东方面,屋漏偏遭连夜雨,义师水军刚离岸,飓风忽至,大部分人被淹呛而死,溃不成军。清廷对吴胜兆一案十分重视,四处抓人,陈子龙等人首先遭到逮捕。押送途中,陈子龙投水殉国。夏完淳喉中咸泪和血吞。由于他本人也在清政府通辑名单中,便一度曾匿藏于其兵父在嘉善的家中。1647年夏七月,他决定渡海加入鲁王政权军队。夏完淳至孝之人,临行前,他回乡间老家探望嫡母和生母,准备与二老告别之后再出发。清廷眼线多多,夏完淳甫一回家,即为人侦知。清廷人马俱至,逮捕了这位少年英雄。由于他是朝廷重犯,被立刻押赴南京受讯。

        完淳的被捕,一般认为,由于前往舟山,联络肃虏伯黄斌卿,图谋恢复的使者谢尧文被扣,携带的东南义士联名上监国鲁王的表文,系完淳执笔,不久,夏完淳被叛徒告密而被捕。(曹家驹《说梦》;侯玄涵《夏允彝传》;方授《南冠草叙》)还有记载认为,完淳与其师陈子龙,共同参与策动汉奸提督吴胜兆反正,吴的檄文,也出于完淳手笔(蔡嗣襄《夏完淳事略》;王弘撰《夏孝子传》)。他自己也说[b]:“我欲归来振羽翼,谁知一举入罗弋!”(《细林野哭》)[/b]可以想见,这一两年,他奔走于太湖地区,为抗暴复国事业尽了最大的努力。[/color]

[attachment=11325848]

[color=#663300][size=3][b] 英雄生死壮游时[/b][/size]
        1647年秋,完淳不幸被捕。他知道自己为国家和民族奉献生命的时候到了。受之于父师、深植于心底的做人与报国的信念,使他从容自若,毫无惧色。

        他是个感情丰富的诗人,永别故乡和亲人,自不免心情激荡,思绪翻腾;他又是个大节凛然,对猝然而至的变故早有抉择和准备的英雄,因而临难不惊,视死如归。

        在生离死别的时刻;诗人留下了许多高唱入云的诗篇:
  [blockquote] 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魂。(《土室余论》)

  “……循陔犹有梦,负米竟谁人!忠孝家门事,何须问此身!”(《拜辞家恭人》》)[/blockquote] 
        解到南京,完淳被羁押在皇城中一所原先属于太监的宅院中。在这里,他写下[b]《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寄内》、《寄荆隐女兄兼武功侯甥》、《柬半邨先生》、《自叙》、《感怀》[/b]等和血含泪、掷地有声的篇章。

      《狱中上母书》中,夏完淳回顾了[b]“慈君推干就湿,教礼习诗,十五年如一日;嫡母慈惠,千古所难”自己却“菽水之养无一日”“致慈君托迹于空门,生母寄生于别姓,一门漂泊,生不得相依,死不得相问”[/b]的内疚之情,抒发了对未能报答双亲之恩的拳拳深情和对家事的谆谆嘱托。信中夏完淳还不忘“中兴再造[b]”,“二十年后,淳且与先文忠为北塞之举”,“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世”,[/b]国难家仇的遗恨,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视死如归的战斗精神,浸满纸背,全信既血泪交萦又浩气回荡。《遗夫人书》中,夏完淳[b]盛赞妻子“贤淑和孝,千古所难”,又抒发自己“肝肠寸寸断,执笔心酸,对纸泪滴;欲书则一字俱无,欲言则万般难吐”[/b]的酸悲,英雄气壮与儿女情长交织在一起,催人泪下。我常想,面对“出师未捷身先死”(陆游诗)的遗恨,这个少年人该要辗转反侧多少个夜晚啊!其中的肝肠寸断,又有谁人能与之分担呢!我们今天读到[b]“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一片银铛影,还同剑佩看”(《被羁待鞫在皇城故内珰宅》),“英雄生死路,却似壮游时”(《柬半邨先生》)[/b]这样的词句,还禁不住热泪挥洒、热血沸腾呢!。

[size=2]怒斥洪承畴[/size]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时钱栴亦被捕,意志沮丧。完淳在旁勉励说:“今与公慷慨问死,以见陈公于地下,岂不亦奇伟大丈夫哉!”使钱得全晚节。

        在狱中谈笑自若。[b]自被捕至狱中写下得诗,名《南冠草》,都是慨世、伤时、怀友和悼念死者之作,慷慨悲凉,传诵千古。继其父所作之政论集《续幸存录》,分析南明弘光王朝败亡得原因,识见超卓。如谓“南都之政,幅员愈小,则官愈大;郡县愈少,则官愈大;财赋愈贫,则官愈富。斯之谓三反。三反之政,乌乎不亡?”故郭沫若惊叹“完淳不仅为一诗人,而实为备良史之才者也。[/b]” 九月十九日,被押出处斩。临刑,立而不跪,神色不变。死年才17岁。死后,由友人杜登春、沈羽霄收殓遗体,归葬于荡湾村夏允彝墓旁。

        10月16日,完淳就义于南京西市;临刑时,昂首挺立不跪,刽子手战战兢兢,不敢正视,过了很久,才持刀从喉间断之而绝(杜登春:《童心犯难集》)。

        夏完淳的妻子秦篆,同时受父死母丧夫亡的重大打击,悲痛欲绝,身体亦非常衰弱。几个月后她果然生下一个男孩,只是这孩子似乎在母体内感受了太多人间的苦难,很快便也夭折了。夏家终于无后。秦篆的哥哥钱默这时也终于看破红尘,出家为僧,不知所终。年仅十八九岁的秦篆便也削发为尼,独守青灯古佛,孤独地度过了一生。

        夏完淳壮烈牺牲了。他虽然只活了短短的十七年,但却以整个生命谱写了一首璀灿夺目、壮美绝伦的史诗。他不仅是朱明一代的英雄人物,也是几千年间中华民族最优秀的儿女之一。他必将永远受人崇敬、纪念。

        完淳的骸骨,由友人杜登春等运归松江,袝葬于城西北的小昆山下荡湾村允彝墓侧。1961年,陈毅同志为英雄父子亲题墓碑,以秀丽姿肆的笔触,大书:“夏允彝夏完淳父子之墓”。荡湾夏墓,如今成为人们瞻仰凭吊的胜迹。[/color]
[attachment=11325846]
[attachment=11325845]

[size=3][b]对夏完淳诗作评价 [/b][/size]
        夏完淳在世只有17年,但他在明末文坛上却有着不可磨灭的光辉。夏完淳短暂的一生中,著有赋12篇,各体诗337首,词41首,曲4首,文12篇。强烈的爱国思想,喷薄的爱国激情,炽热的战斗气息,动人的浪漫色彩和华美的文词,是他的诗的主要特色。他继承了屈原、杜甫、陆游、辛弃疾、文天祥以来的爱国主义传统,成为祖国优秀爱国诗人的一员。

        夏完淳,这是一个极让人缅怀的少年爱国作家。夏完淳之于明末文坛的意义,不仅在于给日益衰落的文坛带来阳刚之气,更重要的是他能以身作则,用十七岁的青春热血谱写生命的华章。阅读夏完淳的诗文,总感觉那股英雄气,在字句中驰骋纵横,或让人潸然泪下,或让人血脉喷张。 
 
  夏完淳的诗文风格,跟时代背景有着密切联系。明亡前,他有小部分作品受拟古主义的影响。他15岁前的早期作品,受拟古主义影响,内容比较单薄。如《青楼篇》、《杨柳怨》等诗,描写“醒来锦袖飘歌院,醉后红牙唱酒楼”的游冶生活,反映了他作为贵公子的思想局限。

        明亡后,由于亡国奴意识的强烈刺激,他的诗文一洗以往单薄的模拟面貌,展现出慷慨悲壮、凄楚激昂的独特风格。

    一、不再以拟古为主旨,而是直面人生,正视现实。如《军中有作》、《军宴》、《江城》、《避地》、《即事》、《翠华篇》等诗,小令《狱中草》,套数《自叙》、以及赓续其父所写的《续幸存录》等等,记述了江南亡国之变和自己抗清斗争的史实。叙事抒情,都有生活实感。

  二、展示了高昂的抗战激情和坚定的民族气节。他投笔从戎之后,“风骈霜胝,提襟短衣,备人世之艰辛,极忠臣之冤酷”,以血泪写了《大哀赋》,抨击了明朝廷弊政,剖析了亡国原因,描写了“竿木群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锐”的战争经历,表达了“乾坤重照,日月双悬”的复国志向,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同样的思想内涵,也见于《易水歌》、《博浪沙歌》、《南越行送人入闽》、《题曹溪草堂壁》、《霸图》等大量诗中;而在他被捕后写的《南冠草》中,有了更大的发扬。如其中《别云间》写道:“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寄内》:“九原应待汝,珍重腹中身”等句,都充满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壮志豪情。

  三、他虽备尝艰辛,终遭失败,但作品中流露出昂扬的乐观精神。如《哀燕京》诗写道:“风云江上钟山气,夜看牛斗伫中兴。”《土室馀论》文中也说:“呜呼,家仇未报,匡功未成。赍志重泉,流恨千古。今生已矣,来世为期。万岁千秋,不销义魄;九天八表,永厉英魄。”充满了光复故土的必胜信念。

  四、直抒胸臆,不事雕琢,形成朴直爽朗、慷慨悲壮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巨大的艺术感染力。如他悼念老师陈子龙的诗《细林野哭》:“去岁平陵鼓声死,与公同渡吴江水。今年梦断九峰云,旌旗犹映暮山紫”,“呜呼抚膺一声江云开,身在罗网且莫哀。公乎公乎为我筑室傍夜台,霜寒月苦行当来”,真挚的战斗情谊,极为感人。正如陈均在《夏节愍全集序》中所评:“故其忠肝义胆,发为文章,无非点点碧血所化。”

  夏完淳诗作,在艺术表现上,也有特色,如用典用事,比较工切;多用比兴,带有浪漫气息;富于想象,时见瑰丽色彩;善于以景为情,融情入景;善于选择特征性的事物和动作来概括情境,表现人物。集中的爱国主题,爱国激情,热烈的战斗气息,充沛的乐观精神,夺目的华美文词,动人的浪漫色彩都形成完淳诗歌的悲壮激昂、清新开朗的艺术风格。

  夏完淳的诗,并非以年少而见称,也并非因殉国而作传。幼年时代吸收的古典作品的精华,长大后实际斗争的磨炼,都形成了他诗歌慷慨悲壮、清新开朗的独特风格,有高度的艺术感染力,能引起人强烈共鸣。就诗论诗,亦足以睥睨一代,辉耀千秋,屹立于古今爱国诗人之林。但他的诗作毕竟受其年龄、经历、思想局限性影响,也有许多不足之处,题材比较单调狭隘,描写人民群众的疾苦和灾难的尚嫌薄弱;用典过多,有时有掉书袋之嫌。比起其师陈子龙来,自然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其影响却是巨大的。
 
        现代爱国诗人[b]柳亚子[/b]先生在青年时期读了夏完淳的诗歌后,敬慕不已,写下[b]“悲歌慷慨千秋血,文采风流一世宗。我亦年华垂二九,头颅如许负英雄。[/b]”以自比自励,从完淳的诗中吸取成才的精神力量和艺术营养。四川辛亥革命元勋[b]熊克武回忆说:“我在家念私塾时,……,特别喜欢明末夏完淳的诗文,一面抄写,一面熟读,至今还可背诵一二。”[/b][b]汪辟疆在《三百年前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中也慷慨激昂地说:“我早年从《艺海珠尘》内得读《夏内史集》,诵至他16岁所作的《大哀赋》和《狱中上母书》、《遗夫人书》这几篇,有时热血上涌,有时酸楚欲绝,不知不觉的使我对于这一位青年抗战的民族文艺家敬佩不已”。闻亦博在《明代模范学生夏完淳传记》中说:“他的一生,始终不肯休息,不肯妥协,燃烧着似火一般的民族思想,在诗句中发生伟大的力量,比之于普通抒情的作品,描写春花秋月的文章,不知要充实多少倍了”。文坛巨匠郭沫若先生也多次著文对夏完淳的诗作进行详细评点。 [/b]

  每每读及夏完淳的诗文,被那个时代的宏大场面所震撼、吸引的同时,又不禁想到今天的少年人。十七岁,对今天的少年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当十七岁的夏完淳吟出[b]“三年羁旅客,今日又南冠。无限河山泪,谁言天地宽!已知泉路近,欲别故乡难。毅魄归来日,灵旗空际看”(《别云间》)[/b]时,谁能品味出昔日少年英雄的悲壮与豪迈?谁能体会出十七岁与历尽沧桑竟有着对等的含义?

  夏完淳的诗文成就与他的年纪是不相称的,读他的诗文,丝毫感觉不出是出自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人之手。这种不相称折射出的是一种国破家亡、哀鸿遍野、百姓受尽苦难的乱世景象。夏完淳已实现了他“庙食千秋”的愿望了,其高贵的灵魂将永悬历史的星空。

        夏完淳的作品先曾编为《玉樊堂集》、《内史集》、《南冠草》、《续幸存录》等。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吴省兰合编为《夏内史集》,颇有遗漏。嘉庆十二年(1807),王昶、庄师洛编刻为较完整的《夏节愍全集》,14卷。1959年,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重加校订,编印为《夏完淳集》,为今日较完备的通行版本。

[color=#6699CC][size=3][b]诗作小选[/b][/size]

  [size=2]《别云间》[/size]
  三年羁旅客,    今日又南冠。
  无限河山泪,    谁言天地宽!
  已知泉路近,    欲别故乡难。
  毅魄归来日,    灵旗空际看。

  [size=2]《即事》[/size]
  复楚情何极,  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  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  戈船决死生!
  胡笳千古恨,  一片月临城。

  [size=2]绝句(四首选一)[/size]
  扁舟明月两峰间,    千顷芦花人未还;
  缥缈苍茫不可接,    白云空翠洞庭山。

  [size=2]《精卫》[/size]
  北风荡天地,    有鸟鸣空林。
  志长羽翼短,    衔石随浮沈。
  崇山日以高,    沧海日以深。
  愧非补天匹,    延颈振哀音。
  辛苦徒自力,    慷慨谁为心?
  滔滔东逝波,    劳劳成古今。

   [size=2]《卜算子》[/size]
  秋色到空闺,夜扫梧桐叶。    谁料同心结不成,翻就相思结。
  十二玉阑干,风有灯明灭。    立尽黄昏泪几行,一片鸦啼月。

  [size=2]《婆罗门引·春尽夜》[/size]
  晚鸦飞去,一枝花影送黄昏。春归不阻重门。辞却江南三月,何处梦堪温?更阶前新绿,空锁芳尘。
  随风摇曳云。不须兰棹朱轮。只有梧桐枝上,留得三分。多情皓魄,怕明宵、还照旧钗痕。登楼望、柳外销魂。

  [size=2]《鱼 服》[/size]
  投笔新从定远侯,    登坛誓饮月氏头。
  莲花剑淬胡霜重,    柳叶衣轻汉月秋。
  励志鸡鸣思击楫,    惊心鱼服愧同舟。
  一身湖海茫茫恨,    缟素秦庭矢报仇。

  [size=2]《细林夜哭歌》[/size]
  细林山上夜乌啼,      细林山下秋草齐。
  有客扁舟不系缆,      乘风直下松江西。
  却忆当年细林客,      孟公四海文章伯。
  昔日曾来访白云,      落叶满山寻不得。
  始知孟公湖海人,      荒台古月水粼粼。
  相逢对哭天下事,      酒酣睥睨意气亲。
  去岁平陵鼓声死,        与公同渡吴江水。
  今年梦断九峰云,        旌旗犹映暮山紫。
  潇洒秦庭泪已挥,    仿佛聊城矢更飞。
  黄鹄欲举六翮折,    茫茫四海将安归!
  天地跼蹐日月促,    气如长虹葬鱼腹。
  肠断当年国士恩,    剪纸招魂为公哭。
  烈皇乘云御六龙,    攀髯控驭先文忠。
  君臣地下会相见,    泪洒阊阖生悲风。
  我欲归来振羽翼,    谁知一举入罗弋!
  家世堪怜赵氏孤,    到今竟作田横客。
  呜呼!  抚膺一声江云开,  身在罗网且莫哀。
  公乎,  公乎!  为我筑室傍夜台,  霜寒月苦行当来!

[size=2]  《柬半邨先生》[/size]
  乐今竟如此,    王郎又若斯。
  自羞秦狱鬼,    犹是羽林儿。
  月白劳人唱,    霜空毅魄悲。
  英雄生死路,    却似壮游时。

  [size=2]《满江红·无限伤心》[/size]
  无限伤心,吊亡国云山故道。
  蓦蓦地,杜鹃啼血,棠梨开早。
  愁随花絮飞来也,四山锁尽愁难扫。
  叹年年春色倍还人,谁年少!
  梨花雪,丝风晓;
  柳杨枝,笼烟袅。
  禁三千白发,镜花虚照。
  襟袖朱颜人似玉,也应同向金樽老。
  想当时罗绮少年场,生春草。

  《大哀赋》
  《遗夫人书》
  《狱中上母文》 

  南仙吕.傍妆台.自叙
  <傍妆台> 客愁新,一帘秋影月黄昏。几回梦断三江月,愁杀五湖春。霜前白雁樽前泪,醉里青山梦里人。<合>英雄恨,泪满巾,响丁东玉漏声频。

  <前腔> 两眉颦,满腔心事向谁论?可怜天地无家客,湖海未归魂。三千宝剑埋何处?万里楼船更几人!<合>英雄恨,泪满巾,何处三户可亡秦!

  <不是路> 极目秋云,老去秋风剩此身。添愁闷,闷杀我楼台如水镜如尘。为伊人,几番抛死心头愤,勉强偷生旧日恩。水鳞鳞,雁飞欲寄衡阳信,素书无准,素书无准。

  <掉角儿序> 我本是西笑狂人。想那日束发从军,想那日霜角辕门,想那日挟剑惊风,想那日横槊凌云。帐前旗,腰后印,桃花马,衣柳叶,惊穿胡阵。<合>流光一瞬,离愁一身。望云山,当时壁垒,蔓草斜曛。

  <前腔> 盼杀我当日风云,盼杀我故国人民,盼杀我西笑狂夫,盼杀我东海孤臣。月轮空,风力紧。夜如年,花似雨,英雄双鬓。<合>黄花无分,丹萸几人。忆当年,吴钩月下,万里风尘。

  <余音> 可怜寂寞穷途恨,憔悴江湖九逝魂,一饭千金敢报恩。[/color]



        也许很多人都不知道他,但历史是不会忘记他的!!!
        郭沫若在抗战时期以夏完淳事迹为基础创作的话剧《南冠草》曾激动过多少誓以热血拯救祖国的中华儿女!

        后世也有专门写他的连环画。
[attachment=11325841]  [attachment=11325842]

        就是在现代也有不忘记他的为他自发举行祭祀。
[attachment=11325843] [attachment=11325844]
[ 此贴被edith333在2009-12-19 21:35重新编辑 ]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0
  • 天若舞

    派派币 +10

    基础分+我很赞同

rainlxsh

ZxID:3206502


等级: 素材组
顺其自然,为所当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12-19 0
很悲剧的一段历史成就一个少年英雄



天若舞

ZxID:789464


等级: 派派贵宾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12-19 0
还真是不知道他

死的时候真年轻...

美少年??
鹤煮琴焚

ZxID:7273906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12-19 0
  了解不多,不过有学过他的诗《别云间》,老师做过粗略的介绍...
gh88195761

ZxID:9026278


等级: 明星作家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9-12-19 0
完全不知道···
多比归来

ZxID:7837777

等级: 才华横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9-12-19 0
这人我不熟
姬月禅

ZxID:9045656


等级: 热心会员
福不唐捐。惜福,方能享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9-12-20 0
真是一代英雄啊

一个人__向左走

ZxID:9490813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9-12-22 0
历史会记住他的
长见识了  谢谢楼主
yangnx

ZxID:88484

等级: 牙牙学语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9-12-25 0
不知道好看与否,支持一下的撒
春雨入江南

ZxID:9059275

等级: 热心会员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9-12-28 0
愿他来世,生于太平盛世
zhoumou

ZxID:10152171

等级: 自由撰稿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9-12-29 0
      押至南京,洪承畴亲自讯问并劝降,说:“童子何知,岂能称兵叛逆?误堕贼中耳!归顺当不失官。”完淳挺立不跪,佯为不知审讯大院就是洪承畴,高声答道:“我闻亨九(洪承畴字)先生本朝人杰,松山、杏山之战,血溅章渠。先皇帝震悼褒恤,感动华夷。吾常慕其忠烈,年虽少,杀身报国,岂可以让之!”当左右差役告诉他堂上“大人”就是洪承畴时,完淳更声色俱厉地说:“亨九先生死王事已久,天下莫不闻之,曾经御祭七坛,天子亲临,泪满龙颜,群臣呜咽。汝何等逆徒,敢伪托其名,以污忠魄!”洪承畴色沮气夺,无辞以对。

高中读杂书时看过这一段,真是拍案叫绝啊!太帅了!!
像猫一样

ZxID:1519474

等级: 寒窗墨者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变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10-03-31 0
对他的了解仅限于课本……
liliumly1923

ZxID:11536971

等级: 略知一二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10-04-02 0
初中时学他的诗后便一直很喜欢他
月之祭奠

ZxID:10725313

等级: 热心会员
驻人生长河之畔,掬水在手,我感叹:那一捧流年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10-07-14 0
我记得他,小学的时候就看过有关他的故事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