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和各种书名的由来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006 回复:0

[人文通史] 图书和各种书名的由来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tiino

ZxID:7055860

等级: 禁止发言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8-02 0
图书和各种书名的由来
— (灬千ヽ) 我很慎重……很严肃的跟你提个建议吧……能不能把这些10多个帖子的什么什么东西的由来,全部放在一个帖子里面。这样还能成为优秀帖,还可以加分的说。 (2009-08-02 23:30) —
图书的由来

顾名思义图书就是指有图的书。在我国古代早已有这种图文并茂的书。清人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说:“古人以图书并称,凡有书必有图……《隋书经籍志·礼类》有《周官礼图》十四卷。”可见,给书插图是早于印刷术的事。到了宋代,印刷术盛行后,书中有图更为多见。在甘肃敦煌石窟发现的《金刚经》,是唐代咸通九年(868年)所刊,卷首就有一幅十分精美的佛说法图。宋末以后,绘图书籍的印刷水平更高,这样世代相传下来,书籍又叫图书了。


百科全书的由来

百科全书的拉丁文名为“encyclopaedia”,意思是一切知识的概要汇编,它包罗万象,卷帙浩繁,是集工具性和知识性为一体的书籍。世界上最先在书名上使用“百科全书”一词的是德国人斯卡列哲。1595年,他在瑞士巴塞尔出版了《百科全书,或神与世俗学科知识》。我国百科全书虽没有叫这个名字但相类似书的编纂和出版,比这部书要早得多。

最早的百科全书应是我国的“类书”。它是把古书中的材料分门别类地加以辑录.有些类书如《永乐大典》,是按韵编排的。即使是按类编排的,各书的分类也不完全雷同,这是我国类书较成功的一方面。我国最早的类书是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命人编纂的《皇览》。唐宋时期,随着科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类书的编纂兴盛起来,如《太平御览》、《艺文类聚》、《册府元龟》,动辄上百卷,甚至上千卷,资料十分丰富。明代以来,更有两万卷的《永乐大典》、一万卷的《图书集成》。类书的发展空前繁荣,其品类之多,也令人眼花缭乱。

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出版了百科全书,据统计有2000种以上。较著名的有《大英百科全书》(英)、《拉鲁斯百科全书》(法)、《世界大百科事典》(日)等等。


字典的由来

字典是一种以字为单位,按一定次序排列,每个字注明读音、意义和用法的工具书。

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时许慎所编,不过,当时这部字典并不是以“字典”命名,而是叫《说文解字》。它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和考究字源的字书,也是世界上最古的字书之一。那么,从什么时候才有“字典”之称呢?

第一部称为“字典”的书,是清朝由张玉书等30人花了六年时间编成的《康熙字典》。康熙皇帝看后曾说这部书“善美兼备”,可奉为“典常”,因此命名为“字典”。以后,凡是这类解释单字的书,就都称作“字典”了。


辞典的由来

我国最早的辞典是《尔雅》,它是一部介绍花草鱼虫兽畜和山水的百科小辞典。其次是《小尔雅》、《尔雅翼》、《通雅》、《别雅》、《释名》、《百谬正俗》等。这些和今日的辞典形式上距离较远。清代的《骈字类编》、《佩文韵府》,已有工具书的形态。191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辞源》正编,过了十六年,又编行《辞源》续编,这是中国最初的一部较完整的辞典。


《红楼梦》书名的由来

《红楼梦》这部古典小说还有《石头记》、《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书名,但都没有《红楼梦》更符合原书旨意。原书的“凡例”说,“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意思是说,整部小说写的就是红楼一梦。“红楼”和“朱门”一样,是古代王侯贵族住宅的代称。不言而喻,“红楼梦”就是说红楼贵族的显赫无非南柯一梦。

清代作家曹雪芹通过对宝黛爱情的悲剧以及贾、史、王、薛四大贵族家庭从兴盛到衰败的描写,生动形象地展示了传统封建意识对人性的禁锢以及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宛若就是一出“红楼梦”。


《水浒传》书名的由来

《水浒传》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四大名著之一。该书的作者是施耐庵,而书名却是罗贯中起的。

作者施耐庵是明朝人,由于他厌恶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活,仅供职两年,便辞职回苏州老家,一面教书,一面根据元人话本《张叔夜擒贼》写作《江湖豪客传》。脱稿以后,施耐庵对书中的大部分情节均很满意,但觉书名欠佳。当时还是施耐庵学生的罗贯中建议改书名为《水浒传》。施耐庵一听,高兴得拍着大腿,连声说:“好,好!这个书名太好了!‘水浒’即水边的意思,有‘在野’的含意,且合诗经里‘古公P211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的典故,妙哉!”于是遂将书正式定名为《水浒传》。


《西游记》的由来

《西游记》是一部浪漫主义文学名著。《西游记》源于如下史实:唐代佛学大师玄奘(俗称“唐僧”),为了剔除佛经的谬误,弄清佛教的根本,决定到佛教圣地天竺(今印度)去取经。贞观元年(627年)唐僧离开长安(今西安)西行,经兰州,到凉州(今甘肃武威),然后西奔瓜州(今甘肃安西),出玉门关,进入400公里的荒漠。他以惊人的顽强毅力,克服了数不清的艰难,历时十八载,行程2500公里,亲历110个国家,于贞观十九年正月,带着650多部佛经回到祖国,受到朝野僧俗的盛大欢迎。唐太宗李世民还在洛阳行宫召见了他,并亲自写了《大唐三藏圣教序》。3月初,他奉诏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十余万字的《大唐西域记》。书中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等等。

后门徒慧立、彦琮编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在描绘他克服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南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当取经故事串联起来。明小说家吴承恩在民间流传的唐僧取经故事和有关话本、杂剧的基础上,经过再创作,写成《西游记》。


《红与黑》的由来

《红与黑》是19世纪法国著名作家司汤达的一部批判现实主义文学作品,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欢迎。

1827年司汤达在一份“司法公报”上,看到一件情杀案的报道:铁匠的儿子裴尔特天资聪明,仪表英俊,布兰格牧师一心想使这个才华出众但社会地位低下的青年人出人投地,便帮他进了学校,后又推荐他做了富人米舒的家庭教师。米舒的太太对裴尔特关心备至,经常和他促膝交谈,十分投机,久而久之两人在不断接触中产生了火热的爱情。由于女仆告密,裴尔特只好离开米舒家。后来,布兰格牧师又介绍裴尔特到一个名叫德·考尔松的贵族家里当秘书,考尔松小姐对他又一见钟情。原来的情妇米舒太太对此大为嫉妒,给德·考尔松写了一封信揭发此事,裴尔特再次被解雇。裴尔特在绝望中产生了报复之心。一次,趁米舒太太在教堂做弥撒,裴尔特向她开了两熗。法庭以预谋杀人罪判他死刑。

司汤达此时正在写一部题为《于连》的小说。在这起新闻的启发下,他把原创作中主人公于连的命运和裴尔特的命运联系起来,并把保皇党反人民的阴谋事件当做故事核心,通过这个爱情悲剧来展示查理十世统治下法国社会的深刻矛盾,描绘社会各个阶层的生活面貌,写成了《红与黑》这部世界名著。

为什么叫“红与黑”呢?在法国“王政复辟”时期,南方小镇——维立尔市锯木工场主的儿子于连·索黑尔,把学好拉丁文当做进身贵族社会的阶梯。他野心勃勃,从小就向往飞黄腾达、出人投地。他狂热地崇拜拿破仑,一心想像拿破仑那样穿上“红”色军装。但是这个悲剧人物的个人奋斗目标只能是空想。在严酷的教会恶势力猖獗的现实面前,只有一条路,那就是穿上教士的“黑”色道袍。于连崇尚个人奋斗,结果没有当上大主教,只穿上了教士的道袍。这个在法国革命的最后时期努力为个人奋斗的青年,最终因爱情毁灭了自己,走上了断头台。

司汤达用“红”与“黑”,代表主人公寻求的不同的发迹之路,但两条路都未能走通。作者用《红与黑》的书名,反映了封建王朝没落无助的景象。

《老人与海》书名的由来

《老人与海》描写的是一位捕鱼的老人,在海上漂泊了几天,终于捕获了一条大鱼,但又被鲨鱼给吃光了。书中表现出一种孤独奋斗的悲怆人生,作者海明威因此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美国作家海明威自幼热爱大海,喜欢捕鱼。旅居古巴期间,他经常驾驶快艇出没于惊涛骇浪之中。有一次,他和大副弗翁蒂斯游弋在比那尔德里奥时,看见一个老人和一个孩子正在捕捞一条大马林鱼。马林鱼拚命挣脱,老人和孩子已累得筋疲力竭,渐渐不支,眼看鱼就要溜走了。这时,海明威上前想助一臂之力,不料老人很倔强,不但一口拒绝,还出言不逊,讽刺了海明威一通。海明威非常尴尬,只得袖手旁观。离去前,他吩咐随从将一些食品留下,供老人和孩子充饥,自己则在一旁掏出笔记本,记下所见所闻,为日后创作积累素材。果然,这个倔强老人的形象触发了海明威的灵感,他终于以老人为模特儿,加上自己的捕鱼经历和想象,写出了世界著名小说《老人与海》。


《悲惨世界》的由来

法国大文豪雨果的《悲惨世界》是一部被誉为“社会的史诗”的文学名著。

《悲惨世界》是以真实的事件为蓝本而创作的,当时一个贫苦农民因偷了一块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出狱后又因黄色身份证而不能就业,这深深触动了雨果,他花了17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部巨著。在“作者序”中雨果指明了创作目的:揭露因法律和习俗造成的压迫,暴露这个世界如何因贫困使男子潦倒、因饥饿使妇女堕落、因黑暗使儿童羸弱,企图使小说对社会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

1845年,雨果开始全神贯注地创作这部小说,初名为《受苦的人们》。作品于1848年2月接近脱稿,但欧洲大陆爆发的1848年革命使他被迫中断了写作。7月,王朝被推翻后,他被选为制宪议会的成员。然而,1851年,共和国总统路易·波拿巴发动政变做了皇帝,建立帝制,对共和主义者大肆进行镇压。雨果因发表反政变宣言只好流亡国外,定居在大西洋的杰西岛上,这时他才继续写小说。他在原稿的基础上充实了内容,深化了主题,于是《受苦的人们》扩展成为规模巨大的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牛虻》书名的由来

这个书名和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有关。

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因触犯了奴隶主贵族的利益被法庭处以死刑,罪名是用哲学腐蚀青年。临刑时他说:“假如诸位提出条件说,只要我以后不再从事哲学研究,就可以释放我的话,那我要回答说,只要我活着,我就坚决不放弃哲学研究。真正有意义的行动是不应当考虑生命危险的。我被派遣到这个城市里来,好比是马身上的一只牛虻,职责就是刺激它赶快前进。”

这番话强烈地震撼了后世爱尔兰女作家艾丽·伏尼契的心灵,她为苏格拉底忠于信仰、宁死不屈的崇高精神所感动,当她着手开始写反映意大利人民革命斗争的小说之时便打算将这种精神加进去。她按照那句话,把自己书中的主人公亚瑟取名为“牛虻”,又用这个名字做了小说的书名。《牛虻》出版后,一度激励着世界广大青年,成为一部不朽的经典名著。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