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相方略之八:忠心辅政的霍光+名相方略之九:执法不阿的张释之+名相方略之十:张承业吝啬保后唐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5072 回复:4

[人文通史] 名相方略之八:忠心辅政的霍光+名相方略之九:执法不阿的张释之+名相方略之十:张承业吝啬保后唐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yunaiyue

ZxID:1727285

等级: 脱颖而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21 0
名相方略之八:忠心辅政的霍光+名相方略之九:执法不阿的张释之+名相方略之十:张承业吝啬保后唐
[color=#FF0000]名相方略之八:忠心辅政的霍光[/color]

    霍光(?一公元前68年)字子盖,西汉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是名将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同父异母兄弟,十几岁时跟随哥哥霍去病来到京城。

    霍去病保举他入宫,担任宿卫宫廷的郎官。因为霍光为人端正,办事机灵严谨,深受汉武帝的喜爱。后来逐步提升为侍中(在内廷侍卫皇帝)。过了几年,霍去病死了,汉武帝就提拔他担任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经常伴随皇帝车驾出行,回宫时就在皇帝的左右侍奉。

霍光就这样在汉武帝身边工作了二十多年,平日为人忠厚可靠,端正严谨,办事又一贯小心谨慎,从来没有什么闪失。在他担任侍中时,谨记自己的职责就是侍卫皇帝,所以他每次出宫、下殿时,起止步都有固定的点,有人曾暗中跟随做出记号,事后再算量丝毫不差,可见他办事的周密、审慎。他这些好的品质得到了汉武帝的嘉奖。

受遗诏辅幼主

    七十多岁的汉武帝,体弱多病。又因太子卫在“巫蛊之祸”中自杀身亡,太子虚悬未定。汉武帝自知活不长了,对身后事非常忧虑,其中头等大事就是要早立太子,免得死后国家大乱。当时汉武帝还有三个儿子,燕王刘旦和广陵王刘胥是亲兄弟,他们平日骄横不法,不能立为太子。可是小儿子弗陵还只有七岁,汉武帝却想立他为太子。因此就想先为年幼的太子物色一个忠实可靠的大臣来加以辅佐。

    善于识人、用人的汉武帝认为,朝中大臣只有霍光可担此重任,所以就想把国事托付给霍光。汉武帝想起了古代周公辅佐年幼成王时的故事。周公曾背着小成王临朝,会见诸侯继承大统。汉武帝让人根据这个故事,画了一张“周公背成王朝诸侯图”送给霍光。这是用图来暗示霍光将来要像周公辅成王一样来辅佐幼主弗陵。

    霍光为人深沉、镇静,根本没去想汉武帝送给他那张画的用意是什么。

    过了一年,汉武帝病危,霍光流着眼泪问汉武帝:“如果陛下有个三长两短,由谁来继承皇位呢?”汉武帝这时明确地说:“立我的小儿子弗陵为太子,由你来履行周公辅成王似的职责。去年我送给你的那幅画,你到现在还没有领会其中的意思吗?”

    霍光叩头推辞说:“我才德浅薄,不如金日CHAN(归降的匈奴将领)。”

    汉武帝在病床上下令,任霍光为大司马大将军、金日CHAN任车骑将军、太仆上官继任左将军、搜粟都尉桑弘羊任御史大夫,让他们在霍光的领导下,共同辅佐幼小的太子,管理好国家大事。

    第二天,汉武帝就死了。太子刘弗陵继承皇位,他就是汉昭帝。

  为国事尽心尽职

    公元前87年,霍光受汉武帝遗诏,担负起辅佐幼主、治理国家的重任,所以他工作更加勤恳谨慎,时时刻刻关注朝廷的安危。如有一天,宫中出现了怪异现象,晚上群臣百官都惊恐不安。霍光担心宫中出事,就召见保管皇印的郎官,要他把皇印交出来自己保管。但是,这位郎官也忠于职守,不肯把皇印交给霍光。霍光想强夺皇印,郎官手握剑柄,按住皇印,对霍光说:“要我的脑袋可以。要皇印绝不可能。”

    当时霍光虽然碰了钉子,很生气,但是事后,霍光对这位郎官忠于职守的精神很钦佩,第二天就下令给这个郎官提升两级。他这种不计私怨、秉公办事、赏罚分明为朝廷的精神,受到朝中官员的敬佩,威望日渐提高。

    昭帝即位的第二年,辅政大臣、车骑将军金日CHAN病故。他有两个儿子叫金赏、金建,和汉昭帝是好朋友,经常在一起玩,有时还住在一起。汉昭帝看他们的父亲死了,就想按私情来照顾他们。昭帝与霍光商量说:“金家现在只有两兄弟,不妨都封他们为侯吧!”

    霍光说:“长子金赏已继承了他父亲的爵位,被封为侯了,这是按制度办事。至于次子金建就不能封侯了。”

    年幼的昭帝不把霍光的话当回事,笑着对霍光说:“我是皇帝,想要封他们为侯,还不是我一句话,这又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

    霍光立即正色地说:“无功者不得封侯,这是高祖皇帝立下的规矩,皇上怎么好轻易更动呢!”

    接着他又陈述了不能封金建为侯的道理,终于把汉昭帝说服了。

    霍光乘机教导昭帝要如何才能当一个好皇帝,并对昭帝说:“百姓至今还在想念着汉孝文帝和汉景帝。”汉昭帝不大明白就问:“百姓为什么想念他们?”霍光说:“因为他们待老百姓好。”

    于是,汉昭帝也懂得了要治理好国家,就要好好地爱护老百姓。他们两人就开始商量了安抚百姓的办法。第一,要各郡县推荐贤良的人才;第二,查办失职的官员;第三,为受诬陷的人申冤;第四,安抚孤独疾苦的贫民。为了发展农业生产,每当春耕时,霍光就派人到各地去查看生产情况,政府把种籽和粮食贷给缺粮少籽的贫民。秋天还下诏:“春天借给贫民的种籽、粮食,不再收回了,今年的田租税也一概免了。”

    贫苦百姓接到朝廷的诏令后,喜出望外的奔走相告,说;“又一个汉文帝来了。”百姓都知道这一切都是大司马大将军霍光辅佐朝政给百姓带来的实惠,他的声望随之增高。

  不拿原则作交易

    封建朝廷中争权夺利的斗争是一个顽症。霍光当政,必然招来其它也想掌权人的怨恨,加上霍光平日坚持制度,办事认真,这就更让一些人感到霍光处处碍手碍脚,使他们不能为所欲为,因此,勾心斗角的事一件接一件,使霍光应接不暇。

    想跟霍光争权的第一个人就是辅政大臣左将军上官桀。他和霍光本是儿女亲家,他的儿子上官安的妻子就是霍光的大女儿。上官桀的孙女(即霍光的外孙女)和汉昭帝年龄相当,为了和霍光争权,上官桀想把孙女儿嫁给昭帝,将来可立为皇后。上官桀父子为此事和霍光商量,霍光秉公说:“你的孙女儿也是我的外孙女,现在才六岁,就送进宫中去,这样做不合适,朝中官员会有议论的。”霍光这种一心为朝廷,不谋私利、不循私情的作法,本是辅政大臣应有的品德,但是,上官桀父子却为此事恨死了霍光,处处给霍光找麻烦。

    上官桀父子碰了霍光的钉子后并不死心,想办法另找门路,一心要把几岁的小女孩送进宫中去。他们知道汉昭帝自幼失母,由姐姐长公主照顾,所以一直很听长公主的话。于是他们就托长公主的情夫丁外人去求长公主出面周旋。长公主听了丁外人的话就同意了,昭帝是一个小孩,长公主同意了,他也就同意。这样上官桀的孙女儿就顺利入宫了,只几个月时间就立为皇后。从此,上官桀父子成了皇亲国戚,在朝廷更加位尊势盛了。

    他们非常感激长公主和丁外人的帮助,总想加以报答,于是就想为丁外人请求封侯。这明显的是想牺牲朝廷的利益来给自己作人情,而且这样封侯又不符合汉朝的制度。当他们与霍光商量此事时,霍光坚持“无功不得封侯”的原则。霍光坦率地对他们说:“汉高祖在世时立下的规矩就是,‘无功不得封侯’,现在丁外人没有为朝廷立什么功,你们要封他为侯,又拿不出为他求封的理由,这怎么能行呢?”

    不论上官桀父子怎么说,霍光就是不同意。上官桀无可奈何,只得降低要求说:“那就封丁外人为光禄大夫(皇帝身边的官员)总可以吧!”霍光不顾情面断然地回答说:“那也不行,丁外人在朝廷里声名狼藉,什么官爵都不能封,请你以后不要再提了。”上官桀父子在霍光处几次碰了壁,又气愤又羞愧,就跑到长公主和丁外人那儿添油加醋地说了一气,使长公主和丁外人也把霍光恨得咬牙切齿。

    为了拔除眼中钉,他们想办法排挤霍光。上官桀父子和长公主等人暗地里联络朝中反对霍光的力量。当时担任御史大夫的辅命大臣桑弘羊,凭借在汉武帝时期,曾建议创立盐铁官营、酒类专卖等制度,为朝廷增加了财富。加上他又善于理财,多次给国家开辟财源,为朝廷立过大功的资本,就总想为子孙在朝廷里谋求一官半职。

    霍光对桑弘羊的请求也不答应,并说:“你有功劳,朝廷赏赐你是应该的,但是你的子弟不能靠你的功劳做官,他们必须凭自己的本事才行。”霍光敢于打破这种世袭的陋习,本是有利于朝廷和百姓的。但是,晚年的桑弘羊居功自傲,在政见上和霍光已发生了严重分歧,现在又从自己的私利出发,提出非分要求被霍光拒绝后,怨恨霍光是有意刁难,气愤不已。霍光一下子成了许多人的眼中钉,他们下决心要把霍光打倒,一天到晚都在窥测方向,寻找机会以便下手。

  君臣不相疑

        汉昭帝的同父异母兄长燕王刘旦,因为没有当上皇帝,心里老是怨恨不已,当然想把辅命大臣霍光打倒。反对霍光的势力和燕王刘旦相勾结,密谋策划先挤垮霍光,再废昭帝拥立燕王为帝。燕王刘旦恨不得马上当皇帝,就催上官桀等人早点想办法动手。以燕王刘旦为首的政变集团,在暗中布下了罗网,就等着霍光往里钻了。

    有一天,霍光出长安城去检阅御林军(皇帝的近卫队)操练,并且调了一个校尉(仅次于将军的军职)到大将军府里来工作。上官桀等人认为这是整垮霍光的好机会,于是乘机假冒燕王刘旦的名义给昭帝上书,状告霍光。他们一说霍光出城集合御林军操练,一路上耀武扬威,坐着像皇帝出巡时一样的车马,违反礼仪规定,不像个大臣的样子。二告霍光擅自作主,私自调用校尉,有图谋不轨的阴谋。最后还表示愿交还燕王大印,回到宫里来警卫皇上,查处奸臣作乱的阴谋等等。昭帝看了告状信后,当时没有表示可否,就把此事先放下了。

    第二天早朝时,霍光已知道被他们告了,就不敢上朝,留在偏殿里等待昭帝的处置。昭帝一上朝,没有看见霍光,马上问:“大将军怎么没来上朝?”上官桀立即回答说:“大将军因被燕王告发,心虚不敢进来了。”汉昭帝派人去叫霍光进来。霍光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入朝,脱下帽子叩头请罪说:“臣该万死!请皇上发落。”

    汉昭帝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对霍光说。“大将军戴上帽子,请起来。 我知道这封告状信是假的,你没有过错。”

    霍光听了小皇帝的话后,又惊又喜,问昭帝:“陛下怎么知道信是假的呢?”昭帝说:“你出京城去阅兵,只是最近几天的事,选调校尉也不过十天,可是燕王远在北方,怎么就知道了呢?就算知道了,马上就写信派人送来,现在也到不了。如果大将军真的要作乱,也用不着调一个校尉。这件事明摆着是有人想陷害你。我虽然只有十四岁,但也不会上这种当的。”聪明机智的汉昭帝下令追查冒名伪造信件的人。上官桀等人焦急不安,怕查下去会暴露自己的阴谋,就劝昭帝说:“这点小事算了,不必再追查了吧!”昭帝不仅没有松口,反而更加怀疑上官桀等人了。

    粉碎宫廷政变的阴谋

    上官桀等人陷害霍光的目的没有达到,也没就此罢休。他们还是经常在昭帝面前说霍光的坏话,昭帝不仅不听他们的,反而大发脾气,警告他们说:“大将军是忠臣,先帝临终前托他辅佐我治理国家。他帮我办了很多好事,这是臣民有目共睹的,以后再有人毁谤他,我一定要从严惩处了。”这样上官桀等人想借皇帝的手来除掉霍光的阴谋也破产了。

    可是他们还不甘心,又心生歹计,策划暗中谋杀霍光然后夺取帝位。上官桀等人密谋由长公主出面请霍光去家中喝酒,在厅的四周埋伏下武士,待长公主向霍光敬酒时,刺杀霍光,进行宫廷政变。但是,纸里是包不住火的,上官桀等人的阴谋诡计还没有来得及动手,就被霍光发现了。霍光将他们政变的阴谋,奏告昭帝,然后把上官桀父子、桑弘羊、丁外人都杀了。燕王刘旦和长公主也畏罪自杀。一生严谨、端庄的霍光在朝廷安危的关键时刻,冷静、果断地帮助昭帝平定了政变,保持了西汉王朝的稳定和政策的连续性。

    霍光平定了这场政变后,请大臣推荐德才兼备的人到朝廷来任官,以补官员的不足。霍光严惩违法犯罪的人,而对百姓却尽量宽和,避免过多的使用武力,让百姓能够休养生息。遗憾的是年轻聪明的汉昭帝,二十一岁就死了。霍光辅佐昭帝十三年,为朝廷费尽了心,现在昭帝死了,又没有生下太子,该由谁来继承皇位呢?这是朝廷的头等大事。霍光责无旁贷的担当起了这个重任,为稳定西汉大局再次做出了贡献。

    拥立宣帝促中兴

    昭帝死后,朝中许多大臣主张立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广陵王刘胥为帝。但是霍光知道因刘胥品行不端,所以汉武帝才不选立他。现在由自己辅政,反而选立一个失德的皇帝,怎么对得起死去的汉武帝呢?霍光只得再冒得罪许多大臣的风险,决定另选立继承人。

    他和皇太后商量,迎立汉武帝之孙昌邑王刘贺为帝。等把昌邑王刘贺迎到宫中后才发现,昌邑王是一个荒淫无道的浪荡公子。霍光又气又愁,自感错立了皇帝,对不起汉武帝。他悄悄地和好友大司农田延年商量怎么办。

    田延年对他说:“大将军是国家的中流砥柱,既然知道昌邑王不配做君主,那就禀报太后把他废掉,另选一个贤明的人当君主好了。你应该向商朝的伊尹学习(伊尹曾立太甲为君,后又因太甲残暴而关押太甲三年,自己亲自主政,待太甲改正后又将政归还太甲)。做一个安定汉室社稷的重臣,你也就是汉朝的伊尹了。”

    霍光一贯忠心谨慎,怕田延年的意见不合礼法,所以又和其他两个重要大臣商量,大家一致决定要废掉这个无道昏君。霍光和群臣一起去见太后,陈述废掉昌邑王刘贺的理由,于是只当了二十七天皇帝的昌邑王就被废黜了。

    封建朝廷不可一日无君,现在昌邑王被废掉了,又怎么才能选择到一位贤明的君主呢?忠心辅政的霍光,日夜为此焦急不安。光禄大夫丙吉上书给霍光,推荐寄存在民间的汉武帝的曾孙刘病已,说这位皇曾孙有德有才,可接回宫中继承皇位。霍光和大臣们商量后,禀报皇太后,就把刘病已接回宫中,拥立为皇帝,他就是有名的贤君汉宣帝。

    霍光作为辅命大臣,在处理朝廷废立君主的大事上,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稳定了国家的大局。宣帝即位后对霍光又进行了嘉奖。霍光依然忠心耿耿地辅佐年轻的宣帝,教他如何才能做一个贤明的君主。汉宣帝在他的辅佐下,继续遵照“与民休息”的方针来制定政策,处理国事,使西汉王朝再次兴盛,史称“昭宣中兴”。这和霍光从汉武帝末年到昭、宣两朝辅政二十余年的功绩是密不可分的。地节二年(公元前68年),三朝元老霍光病逝。汉宣帝和皇太后亲自为霍光主持丧礼,并用极其隆重的礼仪,把这位忠心辅政安定社稷的重臣,埋葬在茂陵汉武帝陵墓的旁边,以示对他的尊宠。

[color=#FF0000] 名相方略之九:执法不阿的张释之[/color]
夸夸其谈未必是好官

张释之是西汉文帝时南阳堵阳县(今河南方城东)人。官任廷尉,掌管全国司法工作。当张释之还在任谒者仆射(负责接待宾客,传达政令官的首领)时,曾跟随汉文帝出行。当他们巡游到皇家动物园时,汉文帝很有兴趣地看园中畜养的老虎和其他动物。

看完后,汉文帝就问上林尉(主管动物园的官吏),园中饲养的动物有多少种类、每类有多少、牲畜繁殖、存活情况如何等等,一连问了十几个有关的事项。愚笨而又失职的上林尉被问得张口结舌,一个问题也回答不了,只好左顾右盼地期待有人出来为他解围。

正在上林尉焦急万分之时,站在旁边的啬夫(管理虎圈的小吏),立即上前代替上林尉详细、准确地回答了汉文帝所提到的有关皇家动物园中所饲养的各类动物的种类、数量、繁殖情况等等。他是想在皇帝面前表现自己,以便得到皇帝的奖赏。

汉文帝听了啬夫详尽而准确的回答后,就对身边的官员说:“上林尉作为皇宫动物园的主管官员,最起码应当像啬夫这样,结果却什么都回答不出来,真是太不称职了。”于是命令张释之起草诏令,罢免原来的上林尉,并要提升啬夫担任上林尉的官职,掌管皇家动物园的全面工作。

张释之在皇帝问话时,一言未发,但对这个啬夫在皇帝面前夸夸其谈,多方表现自己的作风已经不太满意了。现在皇帝居然要他写诏书罢免原来的上林尉,而由这个官卑却伶牙俐齿的啬夫来接任,他认为不妥。

于是,张释之就在脑子里想主意,如何才能使皇帝改变这个决定。忠于朝廷,崇尚实干而反对邀功取宠的张释之立即上前问汉文帝:“陛下认为前朝绎侯周勃(西汉功臣,文帝时著名丞相)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回答说。“他是德高望重的功臣长者。”张释之又问。“那么东阳侯张相如(西汉初功臣)又是什么样的人呢?”汉文帝又回答说;“当然也是德才兼备的长者。”

张释之接着皇帝的话说:“既然皇帝也认为绛侯周勃、东阳侯张相如都是有德有才的治国能臣,可是这两个人都曾在回答皇帝的提问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尤其是周勃,皇上不久前还亲自问他全国一年判案多少?钱财收支多少?周勃也回答不出来,皇上并没有罢他的官,还认为他是德高望重的长者能臣。

但是现在却因为上林尉没回答出皇帝的提问,而具体负责饲养动物的啬夫回答出来了,就要免去原上林尉而提拔啬夫。要是这样做的话,岂不是提倡人们都去向啬夫学习(啬夫尽心尽职做好本职工作的精神本应效法),都在皇上或上级面前伶牙俐齿、喋喋不休的显示自己,以便得到嘉奖和提升吗?皇上知道,秦朝重用的就是一批舞文弄法、耍嘴皮子的人为官吏,他们在任官期间不去体察民情,对百姓的痛苦毫无仁爱同情之心。

挖空心思只是想在官场上攀比看谁有口舌之才、看谁办案和完成朝廷交办的事快捷、看谁监督下级官吏和百姓苛暴繁细。他们不顾百姓的死活,不管会对国家造成什么样的危害。结果,秦朝官吏不干实事,搞得朝廷各职能部门也是徒具空名而无其实。这样一来,秦朝从上到下的官吏都把国家安危、百姓的命运置之脑后。

由于秦朝都是这样一批只图虚名而不干实事之徒掌握了国家大权,所以他们对秦始皇的过失不仅不谏阻,反而向朝廷隐瞒百姓的困苦和秦朝危亡的真情,从而加重了秦始皇的过失。这样,才会在秦二世的时候发生陈胜、吴广起义,秦朝也就土崩瓦解了。

现在,皇帝陛下因为看到啬夫口齿伶俐,善于对答就要破格提拔他。我担心从今以后天下的人都会争相仿效。我认为看人不能只重口辩之才,而不看重少说多干或只干不说的务实精神。再说,下面各地若知道这件事后,仿效起来就会如影之随形,响之随声一样快的。所以朝廷办任何一件事都要考虑到后果,什么该办,什么不该办,必须慎重啊!”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一番话后,改变了自己原来草率的决定,收回了罢免上林尉和任命啬夫的诏令,并真诚地说:“还是卿家的话说得对。”张释之处处以朝廷的利益为重,以秦朝二世灭亡的教训,谏劝汉文帝对官吏的升贬不能根据一时一事作决定,要警惕哗众取宠之徒,朝廷应该提倡踏实苦干,讲求实效的作风。反对华而不实、哗众取宠,这也是我们今天所应该提倡的。

量刑依法不阿君

后来,张释之被提拔为廷尉。有一次又随汉文帝出行。正当皇帝的车驾人马走到中渭桥时,突然从桥下窜出一个人,把皇帝座车的御马吓得又叫又跳,汉文帝大怒,立即派侍从把那个人抓起来,交给廷尉张释之去治罪。

张释之不敢懈怠,回去后立刻对那个人进行审讯。经过详细的审问后了解到,这个人原来是长安的一个乡下百姓,今天进城走到中渭桥时,正赶上皇帝车驾出行,下了清道戒严的命令,所以就急急忙忙躲到桥下。他在桥下等了好大一会儿,以为皇上的车驾人马已经过完了,就从桥下走了出来。刚出来就看到皇帝的御车和仪仗队伍正在桥上,吓得慌慌张张地赶紧跑开,没想到会惊吓了御马。

张释之查明案情后,认为这个人是偶然过失,只是违反了清道令,根据法律的规定,判处罚金后就把人放了,并将处理根据和结果禀报给汉文帝。

汉文帝因为自己座车的御马受了惊吓,龙颜大怒,不太理智,原以为张释之为了替自己出气,一定会将惊马的人从重治罪。没想到张释之不仅没有顺从皇帝的心意,反而只判了罚金就放人了。

汉文帝火冒三丈地责问张释之:“这个人胆大包天,竟敢惊吓了我的御马。幸亏这匹马脾气柔顺,要是一匹烈马,岂不是要让我受伤害吗?你怎么却只是判他罚金就了事呢?”张释之见皇帝不满意自己对惊马人的依法判决,而是想要超越法律,按他一时的情绪来加重判罪。

刚正不阿的张释之不怕冒犯皇帝,义正辞严地说:“国家的法律是皇帝和老百姓都应该共同遵守的。惊马人的案子,依据现在的法律,只应当判处罚金,可是皇上却想要超出法律加重处罚。若是按皇帝的意见办,以后法律就无法取信于民了。再说,如果当时皇帝下令立即处死惊马人,这案子也就算了。可现在陛下又把这个案子交给廷尉来审理,廷尉的职责就是要掌握量刑轻重,是主持天下公平的执法之人,一旦廷尉断案稍有差错疏忽,全国各地的执法官在量刑时就会忽轻忽重,甚至随意变更。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手足失措,无所适从了。这点还要请陛下三思。”

汉文帝听了张释之的这番话后,沉思良久,感到张释之所说的话句句在理,都是从维护国家法律来考虑的忠言,就接受了张释之的意见;并表示说:“廷尉的处置是恰当的。”张释之坚持依法量刑,避免了轻罪重判的错误。

天下无冤民

惊马人的案件处理后不久,西汉朝廷又发生了一起重大案件。有人胆大妄为,偷窃了汉高祖庙中神座前的玉环。汉文帝对窃贼敢于盗祖庙大为恼怒。全国上下一致行动,很快盗贼就被抓到了。汉文帝下令把盗庙贼交给廷尉严加惩治。张释之依据西汉法律中规定的偷窃宗庙的珍宝、服饰、器物的条款,判处盗贼斩首示众的“弃市”刑罚。

张释之把这个判决上奏汉文帝后,汉文帝勃然大怒,责问张释之:“这个贼无法无天,为非作歹,竟敢盗窃皇家祖庙中的玉环器物。我所以把此案交给廷尉去处治,就是要你严加惩处,判以灭族重刑。可是你却像办平时其它案子一样,只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上报判处的意见。你这样处置他,怎么能够维护先帝高祖的尊严呢?再说也违背了我尊奉祖先,恭敬、孝顺的心意。”

张释之看到汉文帝大发脾气,于是也脱帽叩头谢罪,口里却依然据理力争地辩驳说:“根据法律规定将窃贼判处‘弃市’就是最重的了。到底是判斩首弃市罪还是判灭族罪,应该按照罪行情节的轻重来定。现在要是对盗窃了宗庙中的玉环器物的贼就判以灭族罪的话,那么有朝一日,再有个胆大妄为的亡命之徒,若公然去挖掘祖庙,到那时陛下又将用什么刑罚来加以惩治了呢?”

开明的汉文帝听后沉思不语,下朝后与太后商量,并接受了张释之的正确意见。

由于张释之执法严明。依法办事并敢于坚持正确主张,不以个人好恶来论罪,对皇上也不阿谀逢迎,所以在他任廷尉期间避免了许多冤案,得到了当时百姓的称颂。历史上有记载说:“张释之为廷尉,天下无冤民。”

当然,张释之不阿谀权贵,依法办事,必然会招来许多封建贵族的忌恨。汉文帝死后,汉景帝即位。张释之知道有人会借机报复,故装病准备辞官。这时,有一个道家老者叫王生的人来到张释之办公的衙门,当着众多的公卿大人,对张释之说:“你替我把袜子脱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对张释之说:“你给我把袜子穿上。”张释之当着众人,跪下来为王生老人穿好了袜子。过后,许多人责备王生老人为什么要在衙门当着众人这样侮辱廷尉张释之?太过分了!

王生意味深长地说:“我又老又贫贱,自己这一生都没有对廷尉张释之做过什么好事,也不知怎么样来报答他。张廷尉是如今全国有名的德高望重的大臣。所以我故意耍弄他,让他为我脱袜穿袜,是想借此提高他的声望。”

张释之没有责怪王生的无礼,反而恭恭敬敬的按照老人的要求去做,使当时在场的公卿大臣更加敬重张释之的为人。王生老人为了提高张释之在君臣中的声望,甘冒犯戏弄大臣之罪的危险。这说明张释之受到了当时广大臣民的敬慕。他以法治国的精神在我国历代一直受到称颂。


[color=#FF0000]名相方略之十:张承业吝啬保后唐[/color]
辅佐李克用
张承业字继元,他本姓康,是同州(今陕西大荔)人,唐朝末年做宦官,后来被内常侍张泰收为养子,就改成了张承业这个名字。

在李克用用兵陕西,讨伐李茂贞等地方势力时,张承业受命往返于朝廷和李克用军中。时间一长,李克用对张承业非常赏识,他和一般的宦官不同,识大体,还懂谋略。后来唐昭宗准备逃脱李茂贞的威胁,去河东李克用那里避难,就先派张承业去准备,任命他为河东监军,因为他和李克用的关系很好。最后唐昭宗没有去河东,而张承业却被李克用劝说留在了河东。从此,张承业就一心辅佐李克用,在朱温灭唐后,他更是把复兴唐朝的希望寄托于李克用及其儿子李存勖的身上。

朱温在宰相崔胤的配合下,在长安对长期为害唐朝专权败政的宦官大开杀戒,为斩草除根,朱温又假借唐昭宗的诏书命各地的节度使杀尽所在地的宦官。李克用接到诏书后,马上将张承业藏进了寺庙里,然后杀了一个死囚犯来冒充张承业。在朱温灭唐以后,李克用又让张承业重新出来任职,有了这次救命之恩,张承业对李克用更是忠心不二,为李克用和李存勖与朱温的争战做了大量工作,主持内政事务,给前线输送粮草,后唐之所以能建立,张承业功不可没。

过河的传说

由于张承业的忠诚,李克用对他极为信任,张承业也是竭力报答。在潞州争夺战中,李克用派张承业到凤翔去求援兵。当时黄河中的浮冰很多,正是早春凌汛季节,舟船无法渡过。张承业便向河神祷告,夜里梦见一个神人对他说:明天你只管渡河就是了。天亮时,渡口的看守说河冰已经冻在一起可以渡河了。等张承业渡河刚到对岸,河冰便又融化分开了。其实,这也不是什么神人相助,张承业梦见神人也许是真,但黄河凌汛时在某一段重新结冰也是可能的,何况又隔一夜,白天融化的冰完全可以在夜间重新冻在一起。

援兵没有借到,等他回到河东,李克用已经病重,临死时拉着张承业的手托付后事:“我儿李存勖还小,没有什么经验,而群臣又骄横难制,我死之后,一切就全靠你来照顾了。”张承业奉李克用遗命立李存勖继承晋王之位。此后在平定内乱过程中显露出他不凡的谋略和才干。

劝说李存勖

李存勖继承晋王位时仅仅二十四岁,大将周德威还没回到晋阳,大臣们对周德威又有非议。李克用刚刚去世,政事无人管理,张承业便去找到李存勖,劝他节哀主持政务:“守孝不应该放弃家业,你现在不同一般百姓之孝,况且现在新旧交替之时,狡猾凶顽之徒也在窥视你的王位。还有现在潞州吃紧,梁军想趁我服丧期间攻城略地。你现在如果不节哀治国,领兵退敌,那不但长敌人的威风,恐怕内部也会出大乱,到时就难以收拾了。请听我一言,不要辜负了先王的希望,现在服丧听政,保家卫国,这才是真正的大孝!”

张承业的话说中了要害,当时确实形势非常危急。不说梁军围困潞州,就是内部也是危机四伏。李存勖的叔叔李克宁也掌握一些兵权,李存勖对他说:“侄儿年幼,不通政务,虽然秉承先父遗命,恐怕不能服众。叔叔功劳和品德都很高,也有威望,请叔叔全权掌握军务,等侄儿以后年长一些再听候叔叔的安排。”李克宁忙说:“亡兄有遗命在,让你主政,谁敢说三道四!”说完,李克宁率先向李存勖行礼祝贺。但实际上李克宁和其他一些李克用的旧将一样不服年幼的李存勖,有时不行礼,有时装病不出。心腹李存颢开始挑拨李克宁:“兄亡弟立,这是古今的旧例,叔叔向侄子行礼,你就安心吗?”李克宁的妻子也在他耳边吹风煽动他夺位。他的妻子平时就非常狠毒,这次又用话激怒李克宁图谋叛乱。他们定下一个阴谋,李存颢负责在李克宁家里安排谋害张承业和李存璋,然后将李存勖和曹太夫人送往后梁做人质,他们一起投降后梁。

有勇有谋 力挽狂澜
李克宁所拉拢的一个李存勖的近臣史敬熔得知他们的计划后,赶忙告诉了李存勖,李存勖又去找到曹太夫人,曹太夫人马上派人将张承业秘密叫进宫里,指着李存勖对他说:“先人将我儿托付给张公,现在有人要将我们母子送到大梁去,张公只要给我们母子一个安身的地方就行了,不要让我们乞食于大梁。”李存勖也在一旁说:“叔叔这样做事,已经没有叔侄之情,但亲骨肉不应自相残杀,我还是让位为好,那样灾难也就没有了。”张承业听了,赶忙说:“老臣受命于先王,言犹在耳。存颢之流想叛国投敌,大王你又能到哪里去求生呢?如果不立即除掉那就不知什么时候遭他们暗害了。”

然后,张承业紧急召集李存璋、李存敬和朱守殷等人,告诉了他们李克宁的叛国阴谋,众人商议完毕便寻机伏兵诛杀了李克宁等人,保住了李存勖的地位。张承业以他的忠贞和谋略稳定了河东的局势。

从此,张承业成了河东的首功之臣,李存勖对他感激万分,异常尊敬,称他为“七哥”,而且常到张承业的府第去看他,将他的母亲请出来跪拜。张承业虽然备受尊敬,但他对官职和富贵却看得很轻,有人提议给他加官晋爵,都被他拒绝了。他在用人方面也有值得称道的地方:幽州的刘守光被俘后,他的属将冯道也来到太原,张承业最初任命他为巡官,很看重他的文章。有一个叫周玄豹的官员和冯道不和,对张承业说:“冯道这个人没什么前程,公最好不要重用他。”管书记卢质则说冯道可以重用,不要听玄豹的一面之词。张承业最终没有听信谗言,而是实事求是地将冯道提升了官职。

在柏乡之战时,晋军已经逼近梁军大营,但周德威却怕李存勖冒险冲击,坚决要求他退守。李存勖很恼火,听不进去,回到帐中就躺下了。众将不敢再劝,都到张承业那里请他去解释。张承业就匆忙赶到李存勖的大帐,安抚并劝说他:“现在不是大王安睡的时候,周德威是员老将,洞察军事,作战都是考虑得很周全的,他的话不可不听啊。”李存勖翻身坐了起来,说:“我也正在想这个问题。”当天夜里,李存勖听从周德威的计划,退兵到高邑扎营,待机而动。这才有了柏乡大战的胜利。当初讨伐刘守光之前,周德威派张承业先去探察刘守光的虚实,张承业回来后,建议李存勖亲自领兵征讨,果然得胜而归。

张承业一直感激李克用对他的救命之恩,所以对李存勖竭尽全力辅佐。李存勖得到魏博后,将大本营移到了河北,和梁军在黄河两岸展开了长达十年的艰苦争夺。在这期间,李存勖将太原的一切军政事务全交给了张承业。张承业勤勤恳恳、鞠躬尽瘁、征兵买马支援前线,招抚流民生产务农,征集准备粮草充实军用,大大小小的事务都经由张承业之手,他将河东的后方治理得井井有条,让李存勖不但没有后顾之忧,专心对付后梁,而且还得到源源不断的兵源和粮草的支持。最后李存勖之所以能出奇兵灭掉后梁,张承业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因此史书上才说“成是霸业者,承业之忠力也。”

秉公执法 节俭为国

张承业治理后方时,对所有的人都一视同仁。因为太原是宗室和大臣聚积之地,加上皇后、嫔妃等人,难免常向张承业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张承业铁面无私,一概回绝,他本人清廉为公,为了复兴唐朝的大业,不惜得罪这些王公大臣。对于敢于以身试法的,不论其身份是什么,都依法严惩,毫不姑息。时间一长,太原的政治清明起来,李存勖有了一个稳固团结的后方,这是他在梁晋对抗中最终获胜的基础。而当时的后梁内部却奸臣当道,矛盾重重,甚至影响到了军队统帅的撤换,与河东相比,后梁的败亡也是必然的了。

虽然如此,但一些对他不满的人还是趁李存勖回来的时候大进谗言诬陷张承业,说他专权跋扈,广收贿赂。李存勖本来对张承业很信任,对这些话根本没往心里去。可他自己有时却亲自向张承业要钱,结果碰了钉子。

在李存勖回来看望母亲的时候,由于赏赐伶人、赌点钱找点刺激都需要钱,但张承业一心为公,给的钱很少。李存勖便借机要钱,他在钱库中设酒宴招待张承业,席间让儿子为张承业起舞助兴,舞罢,张承业拿出自己的宝带、马和钱给李存勖的儿子。李存勖不高兴了,他指着堆积的钱说:“和哥(指他的儿子)没有钱花,七哥就给他这一堆吧。宝马并不是什么值钱的东西。”张承业道歉说:“郎君为我歌舞,承业已经拿出自己的俸禄钱还报。而这些却是大王国库之物,是要支援三军作战用的,不敢用公物当私人礼物随便送人。”李存勖拉下脸来,趁着酒劲儿拿话责怪张承业。张承业说:“臣本来就是一个唐帝派来的使者而已,从不为子孙谋财,省钱都是为了大王的基业,大王如果要自己赏赐别人,对老夫也没什么,不过财尽兵散的时候,就一事无成了。”李存勖听了大怒,回头对侍从说:“给我去取宝剑来!”张承业拉住李存勖的衣角,流着泪说:“老奴受先王托孤之命,发誓为本朝效力诛杀梁贼,如果今天因为为大王节省国库财物而斩承业之首,那我死也无愧于先王了,请你杀我吧!”

后梁的降将阎宝解开张承业的手,让他退下,张承业骂道:“你当初和贼朱温同流合污,过来后也不尽心效忠我王,现在竟敢阿谀奉承献媚我王!”说完便挥拳打了过去。太后听说李存勖酒后行为不当,急忙派人来召他去。李存勖平时非常孝敬母亲,听说太后要他去,马上知道自己错了,赶紧给张承业磕头道歉:“我今天贪杯多喝了些酒,冒犯了七哥,太后一定会责怪我的,请七哥痛饮两杯酒,替我求情分点过失吧。”李存勖连饮四杯,然后劝张承业也喝,但张承业没有喝。李存勖回宫后,太后又派人转告张承业:“小儿冒犯张公,我已经责打他了,你可以回去了。”第二天,太后又领着李存勖去他的府上安慰他。

张承业并不总是这样和李存勖顶着做事,有时他也讲求策略。李存勖的手下那个管书记卢质虽然比较明事理,但常常嗜酒,酒后便发酒疯,大喊李存勖的兄弟们都是猪狗之类,李存勖很是恼火。张承业怕卢质日后吃亏,便找了个机会对李存勖说:“卢质总是无理取闹,臣请大王杀掉他算了,省得他再让大家难堪,你看可以吗?”李存勖没想到这是张承业的一计,赶忙说:“我现在正招贤纳士,开创霸业,七哥怎么这么说呢?”张承业见李存勖上了钩,便正色道:“大王既然这样说,那得天下就没什么问题了。”从此后,卢质虽然有时放肆一些,李存勖总是能容得下他,一直没有借故加害,这都是张承业的事先谋划的结果。

为唐朝忧疾而终

后来,李存勖在魏博因为受众将的劝进,想称帝登基。张承业本来辅佐李存勖也是为了最后灭掉后梁,复兴唐朝,见李存勖也要称帝,顾不得身体有病,让人抬着他到魏州去劝说李存勖,他对李存勖说:“大王父子血战三十余年,都是为国报仇,复兴唐室,现在梁贼未灭而民财快要用完了,如果再称帝,财力就将要耗尽,这是臣认为不能称帝的第一个原因;臣先前在宫中时,常见国家继位大礼要举办的时候,总是准备达一年之久才能完成。假如大王非要称帝,也不可违背制度,而礼乐现在还没有准备好,这是臣认为不可的第二个原因。凡做事要量力而行,不可听信他人的游说。”张承业的这些话其实也是一种推迟李存勖称帝的策略,在他内心深处还是忠于已被朱温灭掉的唐朝,不愿意李存勖称帝,那样他张承业也无法洗清自己了,他人会认为他兢兢业业是为了辅佐李克用和李存勖称帝。正因如此,在李存勖称帝不久,张承业便忧虑去世了。

李存勖见张承业老远赶来劝止,也不好说是自己的意思,只好说是众将的意思。张承业劝说半天,李存勖很难听进去,毕竟那个人人都向往的帝位的诱惑力太大了。张承业最后嚎哭着劝说也没有用,绝望的张承业恸哭不止,对李存勖说了最后一句话:“诸侯血战是为李唐王朝,现在我王自取之,误老奴矣!”然后丧魂落魄般回到晋阳,忧郁成疾,不久病死,享年七十七岁。太后闻知凶讯,马上到他的府第去吊唁,穿侄儿辈的孝服为张承业服丧。

张承业的忠心和敬业精神应该肯定,也值得我们现在的人学习,但他在唐朝没落时期不能看出这个王朝已经走到了绝路,而仅仅是存有一片忠心而已。就张承业一个人来看,朱温诛杀宦官有些过火了,但宦官专权败国却是事实,不知张承业是否也曾在这个问题上考虑过。封建社会像张承业这样有些愚忠的人大有人在,那么在李存勖称帝不久张承业的死也是无法避免的了。


[color=#0000FF][b][size=4]相关文章:
名相方略之一:殚精竭虑的周公+名相方略之二:善用计谋的范蠡+名相方略之三:一生利国利民的孙叔敖[/size][/b][/color]
[url]http://www.paipai.fm/r5884681&keyword=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5027%207373301129633439%202136%2054602511%20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202294%2041385135%2028383617%202136%2023228327%20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204093%2050274190%203291259032913581%202136%20437942691629[/url]

[color=#0000FF][b][size=4]名相方略之五:无为而治的曹参+名相方略之六:不言功而尽职的丙吉+名相方略之七:为国出奇谋的陈平[/size][/b][/color]
[url]http://www.paipai.fm/r5884701&keyword=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204669%204662461022885446%202136%2018601846%20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203389%201827%20495225062288%2030015416%202136%201791%202810%203591%204764%2023293452%205414%203863%204610%202590%201986%2038703617%202136%2019343829[/url]
[ 此贴被yunaiyue在2009-04-24 14:37重新编辑 ]
jasonmraz

ZxID:5506016

等级: 派派新人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4-21 0
宝座哈哈哈
秋陌夏觞

ZxID:8760212

等级: 自由撰稿
※微笑诠释幸福※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0-03-28 0
辛苦辛苦~
wintersweet001

ZxID:9514797

等级: 才华横溢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10-04-23 0
霍光是个能人,为国家作了很多,不过总觉得很汉宣帝的事和卫太子,霍去病有关联
豆一样的云

ZxID:11685605


等级: 热心会员
我在仰望那遥不可及的美好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10-04-23 0
我很喜欢的说。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