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宫廷做寿礼俗和相见礼俗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158 回复:3

[人文通史] 清代宫廷做寿礼俗和相见礼俗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usb类型

ZxID:773059

等级: 自由撰稿
如果没有奇迹,那就去创造一个!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12 0
清代宫廷做寿礼俗和相见礼俗
1.做寿礼

  清制,皇帝诞辰为万寿节,皇太后诞辰为圣寿节,皇后诞辰为千秋节,均为国家节日。
其中万寿节最为隆重,与元旦、冬至并称清廷“三大节”。尤其是皇帝逢旬(十)大寿,更
要举国欢庆。

  万寿节这天,清廷要举行大朝会,皇帝御太和殿,接受诸王、贝勒、贝子、文武百官和
外国使臣的朝贺,然后移驾乾清宫,接受皇子皇孙和后妃等的内朝贺礼。其仪式与元旦、冬
至两节略同。不同的是,参加贺寿的人均须向皇帝贡献寿礼。按清宫习俗,寿礼有如意、寿
佛、书画、珠室及金银制品等,以九件为一组,称“一九”,最多可达“九九”之数。

  此外,节日前后数日,禁止杀生;衙门不理刑名,文武大臣要按制穿蟒袍补服,称为“
花衣期”。

  清宫万寿节规模最大的有两次:一次是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三月十八日圣祖玄烨的
六旬大寿;一次是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八月十三日高宗弘历的80大寿。前者于节前一日
从畅春园回紫禁城,设大驾卤簿,由皇子、皇孙25人扶辇而行。车驾自畅春园入神武门,沿
途几十里道路两旁张灯结彩,百姓跪迎,并搭建龙棚、戏台20余座,颁赐臣民百姓酒果数千
席。万寿节当天,除正式大朝会外,从各地赶来行礼的耆老百姓,自午门一直排到天安门外
。后者,先于当年七月在承德避暑山庄,招集各族首领和外国使臣举行庆典,然后回京至圆
明园。仿效其祖父(康熙帝),命人于圆明园至西华门一路披红挂绿,搭满景点彩棚。节前
一日摆驾回宫,臣民夹道跪迎,塞衢填巷,竞献歌舞。诞辰当天,宫中朝廷和外地文武百官
贡献的珠宝珍玩,阵列殿阶,触目琳琅:各式各样的玉如意最多,几十个一辇的小金佛,盖
以黄帕,抬入宫门,络绎不绝,有高约3尺的珊瑚树;以金丝连络、青玉为叶、柑桔般大的
琥珀为果实的宝石盆景,晶光闪烁,尤其耀人眼目。这年,乾隆帝已“五世同堂”,朝贺、
内廷礼毕,又于乾清宫举行寿宴。宴间皇子、皇孙、皇曾孙、皇玄孙依次彩衣起舞,敬献万
寿之■,可谓欢乐已极。

  另外,遇有逢旬大寿,不能进京致贺的各地官员要在当地庆祝,或建行宫,或修庙宇,
或搭台唱戏,或设坛诵经,或磕头祝祷,或高呼万岁。总之沸沸扬扬,以示万民景仰,普天
同庆。

  皇太后诞辰的圣寿节规模亦很可观。按清代制度,廷臣及各地官员也要呈送寿礼。乾隆
十八年(1752年)十一月,乾隆帝为其生母崇庆皇太后六旬寿辰大事铺张,声势不亚于皇帝
万寿节。今故宫博物院藏有《慈宁燕喜图》大型画册和长约30米的《万寿点景图》巨幅画卷
。画册表现乾隆帝在太后居所慈宁宫中亲为其母捧■祝寿的情景;画卷描绘自清漪园至西华
门,沿途臣民跪迎太后的仪驾及张灯结彩、搭台唱戏的场面。两幅画作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
盛况。

  清末,慈禧太后的六旬大寿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期间(光绪二十年(1894年)十月),但
她置国势危亡与财政匮乏于不顾,为了满足一己的享乐和虚荣,竟以卖官鬻爵、挪用赈灾费
和海防经费的方法筹措白银1000多万两,用来修宫殿、造金辇、购寿礼、办宴席,并仿照“
康乾盛世”,从颐和园到西华门,沿途搭设彩棚、戏台等景点60余处。可谓豪奢已极,腐败
之至。此后,清宫大规模的祝寿活动便成绝响。

  皇后诞辰的千秋节则比较简单。一般诞辰当日,皇后先去皇帝和皇太后处行礼,然后回
中宫受皇子及嫔妃等的内廷贺礼。寿宴的规模自然也要小得多。至于嫔妃、答应、常在等的
生辰就更简单,通常给他们行礼的只有自己的宫女。

2.相见礼

  清代建国之初,尚无正式的宫廷相见礼。太宗皇太极称帝后,才借鉴明朝礼仪,融合满
汉习俗,制定并逐步完善了清代礼仪制度,其中也包括相见礼。如《大清会典?礼部?相见礼
》下设“相见礼通例”、“王贝勒府庆贺仪”、“王公途遇仪”、“京官敌体相见”、“京
官属官见长官”、“京官途遇仪”、“直省文职官相见”、“直省武职官相见”、“国学师
生相见”、“督学管关等官相见”、“外蕃见内王公文武官”及“士庶相见”等诸多项目。
这些项目中,包括了自亲王以至庶民、各个层级的相见礼仪,内容庞杂而又细致、具体。但
其中并不包括各级官员与皇帝的相见礼。这是因为,皇帝只有一个,唯我独尊,全部宫廷礼
仪都是围绕着皇帝这一核心而设计的,有关诸臣朝觐皇帝的礼仪已在常朝、大朝、册封、登
极等各种礼仪中有了详细的规定,故“相见礼”中就不再涉及这些内容。同时,相见礼中也
不包括清宫生活中的礼仪。而这些礼仪恰恰是宫中每天大量使用的,并且带有鲜明的满族民
族特色。

(1)请安礼

  满族风俗特敬尊长,晚辈每日早起要向自家长辈请安;去别家串门或路遇尊长也要行请
安礼。这一做法被清宫所继承。每天清晨,皇子(女)、皇孙(女)们起身后的第一件事,
就是分别去皇帝、皇太后和皇后等处请安。在各宫服役的太监、宫女们,也要向自己的主子
请安。

  “打千”(亦称打跧)是最常见的请安礼式。打千有男女之别,男性打千仪为:先立正
将左右袖口掸下,然后左脚前移半步下屈,右膝下跪,右手下垂,低头,上身前倾似拾物状
,同时口中说:××给××请安”。如“××给皇阿玛(父皇)请安!”“××给皇额娘(
母后)请安!”“××给皇上请安!”等。说完起身恢复立正,礼毕。据载,乾隆时新疆准
噶尔部叛乱,乾隆帝忙于军务,夜宿军机处,宫内幼年皇子,每日天色未明即由太监提灯导
送至上书房读书,路过军机处时,一一在窗帘外向乾隆帝报名打千请安。“军机如水静无惊
,金翠纱笼绛蜡明。上学阿哥帘外过,打跧微动玉珂声。”廷臣黄荣康这首《学前请安》诗
①生动地描写了当时的情景。

  女性打千为:立正,右足稍后引,双膝前屈、半蹲,两手扶于膝上,口称“请安”,复
原礼成。

  “跪安”也是一种较常见的男性礼式。其仪:行礼者对正受礼者后,掸下双袖,俯首急
步前行至受礼者旁,双手扶膝下跪,口称:“某某给某某请安!”称毕即起。各宫太监向其
主子请安,通常行跪安礼。以打千和跪安为标准的请安礼,适用于幼对长、下对上、卑对尊
的正规请安场合。如宫中普通太监、宫女相互问安,则稍稍欠身,略作打千之状即可。

  又据《国朝宫史》载,清代宫规:“凡宫殿监等处太监,行路或遇各宫女子,皆让女子
走过再行,不许搀杂争路。”这绝非今天所谓的“女士优先”,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它
只能说明普通太监地位的卑下。

(2)抱见礼

  抱见礼,全称抱腰接面礼,是满族传统的相见大礼。迎接年久不见的亲戚朋友和男女亲
家的初次见面多行此礼。其仪:行礼双方对面而立,先左后右以肩相碰,碰毕互以右手抱腰
,左手抚背,并交颈贴面,最后互相执手问安。清初,抱见礼被定为宫中规格最高的相见礼
仪,但其形式有所改变。凡向皇帝行抱见礼者,要先于略远处跪拜,近前再跪拜一次,然后
行抱见礼。皇帝坐于殿陛或行幄受礼。行礼者抱皇膝或腋下,皇帝一般不还礼。但行礼者若
地位尊贵或辈长,皇帝要视情形还礼,或起立受礼,或互行抱见礼,而以皇帝亲自郊迎,与
来者互拜并互行抱见礼为最高等级。清廷入关后,随着宫廷礼仪的正规化,抱见礼被逐渐取
消,而代之以执手礼。杨宾《柳边纪略》卷三载:“以抱不雅驯,相见与别但执手。”在京

的满洲贵族亦不再行抱见礼。但抱见礼在关外等地的满族民间仍长期保留着,直至解放后此
礼亦未消亡。

(3)跪叩礼

  跪叩礼也是满族传统的相见大礼。一般幼见长、下见上、仆见主时施行此礼。双膝着地
再起立为一跪;两手拊髀、屈躬俯首近地复挺身为一叩。跪、叩的不同组合,可形成一跪一
叩、一跪三叩、二跪六叩、三跪九叩等礼,跪叩次数愈多,礼愈重。清宫承袭此礼。通常在
隆重的场合,如朝会、登极等典礼中,诸王公大臣及皇帝家人(太后除外)向皇帝行三跪九
叩礼;皇帝祭天地、祖先及为皇太后祝寿时须亲行三跪九叩礼;一般内廷典礼,皇帝家人之
间,幼对长行二跪六叩礼;而大臣在宫中被皇帝招见,或宫中太监日常见皇帝,则多行一跪
三叩与一跪一叩礼。

①引自刘璐选注《清宫词选》,紫禁城出版社1985年版。

(4)公主与婆家相见礼

  按清代道光以前的制度,凡迎娶公主之家,额驸及其父母每天清晨须向公主行跪安礼,
公主若有赏赐,还须行跪叩礼。乾隆帝晚年曾谕诸皇孙女,应与公、婆及额驸行家人礼,不
能再以未嫁公主的礼节为例,但未形成制度。后道光帝认为原有礼节不合伦常,在其第四女
寿安公主下嫁后,明令更改。据《大清会典事例》载:“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谕:“向
来固伦公主、和硕公主下嫁,额驸及额驸之父母,俱给公主屈膝请安;如有赏项,亦必磕头
。此等礼节,殊属不合体制。本年十月初三日,寿安固伦公主下嫁后,固伦额驸德木楚克扎
布见公主时,著站立向公主请安,公主亦站立问好;额驸之父……与其福晋及额驸之生母见

公主时,俱著站立给公主请安,公主亦站立向其请安。如遇公主送给额驸之父母什物等事,
亦俱著站立向公主说磕头,不必屈膝,以重伦礼。各宜钦遵,著为令。”

  此后,公主与婆家行家人礼成为定制,并一直沿续至清亡。

(5)外国使节觐见礼

  清代在鸦片战争(1840年)以前,无论是藩属国如朝鲜、安南、暹罗等的使臣,还是西
洋各国如西班牙、葡萄牙、英吉利、意大利、荷兰、俄国等的使臣,觐见皇帝均行三跪九叩
礼两次,一在朝见之初,一在朝见结束。

  因西洋使臣不熟悉中国礼节,觐见前数日,由礼部鸿胪寺派官员教习。鸦片战争后,清
廷原有的藩属国逐渐落入西方列强之手,中国本土也被列强瓜分,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
,西方各国趁势要求清廷改变觐见中的跪叩礼。

  自咸丰时起,各国与清廷在觐见礼仪上就争执不下,为此,终咸丰一朝,未行觐见。同
治十二年(1873年),皇帝亲政,拟觐见各国使臣时仍令其行跪叩礼。但西方各国驻京大使
联名照会清廷:“(跪叩)有碍国体”,“断不肯行”(见清宫《军机处档案?各国照会》
)。出于无奈,清廷只好于同年五月将觐见中的三跪九叩礼改为五鞠躬礼。其仪大致是:使
臣至皇帝殿外一鞠躬,进殿至皇帝御座前一鞠躬,递交国书毕一鞠躬,听皇帝宣谕后一鞠躬
,退至殿门一鞠躬。皇帝不必答礼,但光绪、宣统时,各国公使行鞠躬礼后,皇帝要和其握
手,以示答谢。

  清宫觐见礼仪的变化,反映了清帝国由盛而衰的历史。
紫色沙砾

ZxID:2272920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9-04-12 0
宫廷真麻烦啊。。。。。
魅影流漓

ZxID:809408


等级: 热心会员
你给生命的就是生命给你的。。。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4-12 0
好复杂,这些“礼”不知道要多长时间才能练就啊

暧芋冰

ZxID:3478453


等级: 明星作家
芋头曰:“爱过恨过,爱恨不能过;哭过笑过,哭笑不得过。”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4-12 0
嗯,呃,哇啊。。。偶在想象ing
花盆底,然后还得做出个类似基础瑜伽的动作,难度虽然很低。。
不过。。能不摔么我看也不用复原了。。。直接摔地上爬起来完毕。。。

 女性打千为:立正,右足稍后引,双膝前屈、半蹲,两手扶于膝上,
口称“请安”,复原礼成。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