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十位皇后_派派后花园

用户中心 游戏论坛 社区服务
发帖 回复
阅读:3437 回复:2

[人文通史] 清朝十位皇后

刷新数据 楼层直达
灬千ヽ

ZxID:264835


等级: 内阁元老
倾力而为。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9-04-07 0
清朝十位皇后
[color=#669900]清太宗孝庄文皇后

    十七世纪初,明王朝衰落,东北女真族崛起。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建立后金国。努尔哈赤死后,第八子皇太极继承汗位,北伐蒙古、南征朝鲜,并于明崇须九年(1636)称帝,国号清,建元崇德,奠都盛京,与明朝遥相对峙。明崇祯十七年(1644)李自成领导的农民军攻占北京,崇祯皇帝缢死煤山,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叛明投清,于是清军铁骑奔突入关,逐鹿中原,李自成的大顺政权在清军追击下瓦解。九月十九日,清宗室郑亲王济尔哈朗率劲骑,护送清幼生从盛京迁居北京。十月一日黎明,古老的皇城装点一新,上午已时,皇极殿前鞭鸣三响,钟磐交鸣,韶和典乐徐徐奏起。年仅六岁的小皇帝福临,即位。清王朝统治中国二百五十年的历史,就从这里拉开帷幕。然而。这个小皇帝,并不理解这高高御座和声声欢呼的含义,只有坐在他旁边的那位头戴凤冠的青年妇女,面色凝重,她就是小皇帝的母亲、后世称为孝庄文皇后。


政治策略,满蒙联姻

    孝庄文皇后 一、政治婚姻中的配角 孝庄文皇后,一姓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部贝勒寨桑之女,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二月出生,一十三岁时,由她哥哥吴克善护送到盛京,嫁给皇太极。
清初满蒙联姻,是一项既定国策。皇太极时,蒙古族女子几乎垄断后宫,仅科尔沁贝勒寨桑一家,有封号的就有三位——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孝庄的姑妈)、宸妃博尔济吉特氏(孝庄之姐)及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孝庄从蒙古大草原来到盛京,给皇太极生下一男三女(儿子福临即后来的顺治皇帝),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时被封为永福官庄妃。在皇太极生前,孝庄在后宫的地位并不显赫。后宫统摄一切的是她姑妈,而受到皇太极专宠的则是她姐姐宸妃。

说服经略,凭才凭貌?

    崇德七年(1642)三月:清军俘获明朝蓟辽总督洪承畴,皇太极大喜。洪承畴是明朝很有影响的封疆大员,收服他对于收揽汉族知识分子之心、瓦解明朝统治具有非常的意义。皇太极下令把洪押到盛京,派汉臣范文程等轮番劝说,洪承畴“延颈承刀。始终不屈”,为此皇太极颇费踌躇,食不甘味。孝庄看到这种状况,毛遂自荐,亲自去劝说。她扮作一个待女,身上藏了一壶人参汁,来到洪承畴的居处,温颜婉语,“以壶承其唇”,一口一口给他灌下人参汁,动之以情,喻之以理,经过数天的努力,终于说服洪承畴投到清军辕下。

    由于孝庄经常留意参预清廷的政治活动,她的政治素质和才能得到了磨炼,很快脱颖而出。当重大政治事变突然发生的时候,这种才能就明显地显示出来了。


孤儿寡母,立储风波。

    崇德八年夏,清军大战松锦告捷后,国势大张,气象日上。皇太极踌躇满志,正擘划下一步战略,天不假年,八月九日在突发脑溢血,暴死于清宁宫。帝王暴卒,向来容易引起政治动乱。由于皇太极对皇位的继承问题没有留下遗嘱,在繁琐的丧仪背后,一场激烈的权力角逐正悄悄展开。
努尔哈赤生前曾规定,他的继承人必须由满洲贵族公议,从八大议政贝勒中推选,八大贝勒“同心谋国”,其中以军功昭著的儿子代善、莽古尔泰、皇太极及侄子阿敏轮月执政,朝贺时兄弟四人并排南面坐——这是一种原始军事民主制的残余。皇太极继承汗位后,打破了这个框框,皇帝南面独坐,独操大权。唯其如此,皇帝的称号对于跻身于最高权力圈、很有可能得到它的人们来说,更加具有诱惑力。

    暗中动作的双方很快明朗化:皇太极的长子肃亲王豪格,三十四岁,跟随父亲南征北战,拥有父亲亲将的两黄旗和伯父代著镶红旗、堂叔济尔哈朗镶蓝旗的拥护和支持;努尔哈赤的十四子睿亲王多尔衮,三十二岁,雄才大略,曾西征河套察哈尔林丹汗残部,得元朝传国玺归献皇太极,迫降朝鲜,用兵把握分寸,颇合用武之道,很得皇太极倚重和信赖,继位的呼声很高,拥护者有英亲王阿济格、豫郡王多锋和正、镶两白旗将领。

    正、镶两黄旗将领盟誓,宁可死作一处,坚决要立皇子;而正、镶两白旗大臣誓死不立豪格,他们跪劝多尔表立即即位:“汝不即立,莫非畏两黄旗大臣乎?”“两黄旗大臣愿立皇子即位者,不过数人尔!我等亲戚咸愿王即大位也!”

    串连、游说、盟舍、劝进,频繁的活动,导致了双方严重的对立。八月十四日,皇太极死后第五天,崇政殿诸王大会,彼此终于摊牌了!

    这天大清早,两黄旗大臣盟誓大清门前,命令本旗巴牙喇(天子禁军)张弓戴甲,环立宫殿。会议开始之前,黄旗大臣悉尼就提出:“先帝有皇子在,必立其一。”会议一开始,年高辈尊的代善首先发言;“虎口(豪格)帝之长子,当承大统。”豪格见气氛如此,料大位必囊中物,欲擒故纵,起身逊谢说:“福小德薄,非所堪当。”说完离开会场。豪格一谦让,阿济格、多锋乘机劝多尔衮即位,年老的代善不愿得罪锐气方刚的多尔衮,态度骑墙地说:“睿王若允,我国之福,否则当立皇子。”两黄旗大臣沉不住气了,佩剑而前,说:“吾等属食于帝,衣于帝,养育之恩与天同大,若不立帝之子,则宁死从帝于地下而已!”有人提出立代善,老头子不愿陷入旋涡,一说:“吾以帝兄,当时朝政,尚不预知,何可参于此议乎!”说完退场,阿济格也跟随而去。两黄旗大臣怒目相向,多铎默无一言,会议眼看陷于僵局。多尔衮发言:“虎口王即让而去,无继统之意,当立帝之第三仇)子。而年岁幼稚。八高(固)山军兵,否与右真王(济尔哈朗)分掌其半,左右辅政,年长之后,当即归政。”

    这是二个折中方案,皇子嗣位,两黄旗天子亲兵的地位保持不变,。因此两黄旗大臣不再坚持立豪格。转附多尔衮剑拔弩张的气氛顿时缓和。祭祖祷天、集体盟誓,六岁的小娃娃福临被扶上了皇帝宝座、改元顺治。

    多尔衮对皇位早已垂涎,为什么关键时刻主动放弃?缺乏与家格抗衡的力量?未必。或许是多尔衮从大局出发,为避免内乱而作退让。但促成这一举动的,还有一个不可忽略的因素——孝庄的幕后活动。

    作为爱新觉罗家族的一员,孝庄无疑是明白内乱会造成什么危害的,一要使双方的对立缓和,只有异中求同,一使双方的要求都得到部分满足——既要满足两黄旗大臣立皇子的要求,又要使多尔衮的权力欲望不致落空,解决这个问题的唯一办法是扶立幼主;当时年纪幼小的皇子有四五个,谁来占踞天子宝座?孝庄施展手腕。笼络多尔衮,使多尔表采纳了她的方案,把她儿子福临抱上了御座。

    孝庄如何笼络多尔衮?官修的史书实录没有留下任何记载,私家著述也没有留下更多的记录。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向多尔衮献出了自己。当然,这只是一种猜测。


叔父摄政,小皇受压

    多尔衮对于皇位,实际上是非常向往的。由于他在诸王大会上首倡立福临,格局一成,便难以出尔反尔,推翻前议了。虽然他高踞摄政王之位,掌握大清军政大权,一人之下,方人之上,但毕竟没有畅其所愿,还是一种缺憾,因此,在激烈动荡的戎马生涯之余,他的精神世界便陷入一种,自相矛盾、懊悔愁苦自怨自责的痛苦之中。随着他功业的累进,他的权力欲愈益炽烈,到后来,这种象火一样烤炙着他的心的欲望,竟使他做出可笑的举动:偷用御用器皿、私造皇帝龙袍、对镜自赏等等。

    当年妨碍他获得皇位的豪格,在顺治元年(1644)就被罗织罪名,废为庶人,也禁至死,豪格的福晋被他收系王府,纳为新人。与他同居辅政王之位的济尔哈朗,尽管一开始就很知趣地退避三舍,拱手将权力支出,但终因附依过豪格的前怨夙恨,于顺治四年( 1647)被罢职,第二年又降为郡王。多尔衮命史官按帝王之制为他撰写起居注,并营建规模超逾帝王的府第。大军调度、罚赏黜涉,一出己意,关内关外,只知有睿王一人。实际上,多尔衮掌握了一切权力。孝庄在多尔衮的步步进逼下,采取了隐忍、退让委曲求全的态度。她的方法是,不断给多尔衮戴高帽、加封号,不使多尔衮废帝自立。顺治元年十月,加封为叔父摄政王,旋又加封皇叔父摄政王。顺治四年,停止多尔衮御前跪拜。最后,大约在顺治四年年底,孝庄以太后的身份下嫁摄政王,福临称多尔衮为皇父,诸臣上疏称皇父摄政王。遇元旦或庆贺大礼,多尔衮与皇帝一起,接受文武百官跪拜。

皇父摄政,太后下嫁

    太后下嫁摄政王一事,史学界尚有争议。有的小说家试图从爱情角度解释这桩婚姻,这恐怕有点理想主义。多尔表生活放纵,拘家格妻其妻,又擅娶朝鲜国王族女,一女不足其欲又娶一女,这是官书明载的事情。太后下嫁,迫于时势,有什么爱情可言,恐怕是大值推敲的。何况实际上,尽管孝庄退让一而再,再而三,最后屈身下嫁,多尔衮对皇位的觊觎丝毫没消退。有一次他还对人说:“若以我为君,以今上居储位,我何以有此病症!”福临即位后,诸臣多次提出给皇帝延师典学,多尔衮都置之不理,有意让福临荒于教育,做一个傻皇帝,致使福临十四岁亲政时,不识汉字,诸臣奏章,茫然不解。多尔衮对孝庄儿子如此,所谓“爱情”云云是很难令人信服的。

    “太后下嫁摄政王”问题,是清史研究中一大疑案,至今史学界尚有争议。在民间,这个说法流传甚广,但见诸文字者,是清末刊行的明朝遗臣张煌言《苍水诗集》,其中《建夷宫词》有一首影射太后下嫁,诗文是这样写的:
上寿筋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
春官昨进新仪注,大礼恭逢太后婚。

    慈宁宫是皇太后的居处,春官指礼部官员。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慈宁宫里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昨天礼部呈进了预先拟定的礼仪格式,因为正遇上太后结婚典礼。《苍水诗集)}一出,“太后下嫁”一事仿佛得到了证实。张煌言作诗时间大概是顺治六、七年间,当时清宫的太后有两位,一位是正宫孝端文皇后,当时年近五十,不可能嫁给三十多岁的多尔衮,另一位就是福临的母亲孝庄文皇后,她小于多尔衮两岁,因此诗中所指的太后下嫁,只能是孝庄。然而这毕竟还只是一种推测,因为诗歌吟咏,是不能作为史证的。清亡后,民国教育部清理礼部档案,发现存档的历科殿试策文中有“皇父摄政王”字样,与“皇上”同格抬写;后来清理大库红本(皇帝御批之件〕档案,发现顺治四年之后内外奏疏亦多称“皇父”,与蒋良骐《东华录》顺治五年诏封皇叔父为皇父摄政王、顺治八年追论多尔衮罪状诏中“自称皇父摄政王”、“又亲到皇宫内院”等语正相照映,加上孝庄死后不与皇太极合葬,而是独葬关内,所以许多人认为,太后下嫁一事大致可作定论。

    著名清史学家孟森却不同意这一说法,认为张煌言对清廷怀有成见,其诗不能作为史实根据,帝后分葬在清代不乏其例。如真有其事,当时私人著述里应该有所反映,清末民初有大量的前清私家著述印行问世,除了张煌言的诗之外,没有什么可以印证“太后”下嫁摄政工的史料,因而下嫁云云,是“敌国”(指南明政权)之传闻而已。

    但也有人认为此事发生.的可能性极大。朝鲜李朝实录中有一段文字涉及“皇父”,很可玩味:“顺治六年二月壬寅,上潮鲜国王)曰:‘清国咨文中有皇父摄政王之语,此何举措?’金自点曰:‘臣问于来使,则答曰今则去叔字,朝贺一事,与皇帝一体云。’郑太和曰:‘敕中虽无此语,似是已为太上矣!’上曰:‘然则二帝矣!’”清廷使臣答朝鲜官员金自点那句话,含糊其辞,闪闪烁烁,正可说明其中有难言之隐,朝鲜大臣郑太和已看出其中委曲,指出多尔衮已作了太上皇,那么实际上就是说多尔衮已经当了皇帝的父亲,这跟说太后下嫁摄政王是一个意思。

    多尔衮死时,追谥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神位附太庙(祭祖之地),这种待遇,除了皇帝本人,只有以旁支入继大统的皇帝的生父才配享用,如果作为皇叔或者辅政大臣,多尔衮是难以企及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孝庄下嫁多尔衮是很有可能的。相信随着新史料的发现,这个历史疑案迟早会真相大白。


顺治亲政,改革吏治

    顺治七年(1650)十二月,多尔衮出猎,死于喀喇城,被追尊为“诚敬义皇帝”,用皇帝丧仪。福临亲政,来到两月,即宣布多尔衮“谋篡大位”等种种罪状,削爵毁墓并撤去太庙牌位,籍没家产,多尔衮的党羽也受到清洗。在“倒多”过程中,济尔哈朗取而代之,成为一个新的权力集中点。孝庄敏锐地发现了这一苗头,防微杜渐,让福临发布上谕,宣布一切章奏悉进皇帝亲览,不必启和硕郑亲王(济尔哈朗),消除了可能产生的隐患。年少的皇帝在太后的安排下理政、读书,如饥似渴地吸收汉文化,在大胆使用汉官、整顿吏治等方面,开创了清初政治新局面。

母子斗法,顺治遗恨

权力斗争刚告一段落,孝庄又陷入家庭矛盾的旋流。

    如前所述,满蒙联姻,是清太祖努尔哈赤在位时定下的既定国策。大清帝国的建立,蒙古八旗也立下汗马之功,蒙古王公在清廷政治生活中,一直是一股倚为股肱的力量。为了确保这种关系代代相传,也为了保持自己家族的特殊地位,福临即位不久,孝庄就册立自己的侄女、蒙古科尔沁贝勒吴克善的女儿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顺治皇帝条政当年,就大礼成婚,正中宫之位。自古帝王婚姻,总是带有明显的政治色彩,人的喜好与感情则是次要的。而福临恰恰缺乏这种胸怀,他更多以自己的好恶来对待这种关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聪明、漂亮,但喜欢奢侈,而且爱嫉妒。本来,作为一个贵族出身的女子,这些并不是什么大毛病,但福临却不能容忍,坚决要求废后另立。这个未成年的皇帝性格十分执拗,尽管大臣们屡次谏阻,仍然坚持己见,毫不退让。

    顺治十年(165)八月,孝庄见儿子实在没有回转余地,只好同意,皇后降为静妃,改居侧宫。为了消除这一举动可能带来的消极政治影响,孝庄又选择蒙古科尔沁多罗贝勒之女博尔济锦氏进宫为妃。但福临对这位蒙古包里出来的漂亮姑娘同样不感兴趣,反而如痴如醉地恋上了同父异母弟博穆博果尔的福晋董鄂氏。董鄂氏隶属满洲正白旗,父亲鄂硕,任内大臣,封三等伯(位同一品)。董鄂氏不但通诗文,而且性格温顺,仪表端庄,举止言语,很有凤采。顺治十年应秀女之选(清制:满族女子到应聘之年必须造册上报内务府,三年一选以充实后宫或指配皇弟皇子)许配给皇太极末子博穆博果尔。博穆博果尔经常从军出征,董鄂氏出入宫苑侍候后妃,与福临相识并坠入情网。孝庄察觉了这一危险苗子,立即采取措施,宣布停止命妇入侍的旧例,以“严上下之体,杜绝嫌疑”,同时赶紧给儿子完婚,博尔济锦氏成为第二任皇后。但这一切并不能阻止福临对董鄂氏的迷恋。为了获得更多接近董鄂氏的机会,顺治十二年(1655)二月,福临封博穆博果尔为和硕襄亲王,以示忧宠。后来博穆博果尔得悉其中内情,愤怒地训斥董鄂氏。这事被福临知道,他打了弟弟一耳光,博穆博果尔羞愤自杀——此事发生在顺治十三年(1656)七月。

    宫中发生了这种事情,传扬出去自然是不光彩的,孝庄悄悄地处理了这件事:博穆博果尔按亲王体例发丧,二十七天丧服期满,董鄂氏被接人宫中,封为贤妃,一个月后,又按儿子的意愿,晋封她为皇贵妃。

    皇贵妃在后宫的地位仅次于皇后,不过福临对董鄂氏的感情,已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他认为董鄂氏有德有才,正是理想的皇后人选,因此准备二次废后。假如福临再度废后,改立董鄂氏,蒙古女人失去中宫主子之位,势必影响满家关系,倾动大清帝国的立国之基,孝庄毫不犹豫地对儿子的举动进行了抑制。结果,母子间出现隔阂,顺治皇帝甚至公然下令抠去太庙匾额上的蒙古文字,而那位生活在感情荒漠中的蒙古皇后,对于安排自己命运的同族婆婆并无丝毫感激,相反把不幸和怨恨,统统归集到太后身上,连太后病倒,也不去问候一声。对于这一切,孝庄都忍受了。宽容理解是她的原则。这种微妙紧张的母子婆媳关系维持了五六年,幸而她有多年的政治经验和坚毅的性格,清帝国的基业才不致因后宫的倾动而发生动摇。孝庄这种苦心,福临与皇后恐怕都不理解,倒是通达人情的董鄂氏能够体谅孝庄的苦衷,她主动周旋于皇后与皇帝之间,缓和调节双方矛盾,有时起到孝庄所难以达到的作用。唯其如此,孝庄有什么事总是找董鄂氏商量,有什么话总是找这个儿媳妇说,以至于到后来,婆婆对儿媳几乎到了不能离开的地步。

    顺治十四年(1657)十月,董鄂氏产下一子,四个月后不幸夭折,丧子的悲伤使她郁郁成疾,宫廷矛盾的精神重负使她原来有病的身体更加虚损赢弱。顺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氏病故。皇帝遭此打击,精神颓落,恹恹无生趣,未出半年,患痘症而逝。

四臣辅政,玄烨擒鳌

    福临死前留下遗嘱,八岁的皇三予玄烨入继皇统,改元康熙。为了避兔摄政工专权的悲剧重演,皇帝有意撇开皇室亲王,安排了四位忠于皇室的满洲老臣索尼、遏必隆、苏克萨哈和鳌拜辅政。当时安徽有位叫周南的秀才千里迢迢赶到北京,请求皇太后垂帘听政,孝庄严词拒绝了,因为清建国之初曾总结历史上外戚干政导致亡国的教训,规定后妃不得临朝干政,孝庄当时虽有足够的声望与资历临朝,但此例一开,将来或许贻息后代。因此她坚持了大臣输政的体制,把朝政托付给四大臣,自己则倾力调教小孙子,培养他治国安邦的才能,以便他亲政后能担当起统御庞大帝国的重任。没有想到顺治所择非人,口是心非的鳌拜很快暴露出专横暴戾的本性,欺皇帝年幼无知,广植党羽,排斥异己,把揽朝政,俨然是摄政王再出。鳌拜出身戎伍,对于顺治朝吸收汉文化变更礼制的做法很不适应,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行,凡事都要循祖制、复旧章,并且公然打破顺治四年不再困地的禁令,借旗地交换之机,扩大圈地,使大批农民流离失所。鳌拜这种倒行逆施的行为,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但大部分人慑于鳌拜淫威,不敢作声。辅政大臣中,悉尼年老畏缩,遏必隆软弱,依附鳌拜,唯一敢于与鳌拜顶着干的苏克萨哈资历浅,一直处于受压地位。

    康熙(1667)六年,玄烨十四岁,按例亲政。但鳌拜不但没有收敛,反而变本加厉。苏克萨哈因为受鳌拜压制,乘皇帝亲政之机,上奏辞职。请求去守先帝陵寝,“俾如线余息,得以生全”。实际上是向皇帝抗议鳌拜的专横。螫拜也清楚苏哈萨克的用意,他和同党一起,捏造苏哈萨克二十四条大罪,将苏拘捕入狱,要处以极刑。苏哈萨克从监狱里送出申诉,皇帝获悉,坚决不同意,鳖拜竟“攘臂帝前,强奏累日”,最后,将苏哈萨克处以绞刑,九族株连,家产没官。鳖拜的存在已成为皇帝权威的一个威胁,但鳌拜羽翼已成,措置稍有不当,可能就会激成巨变。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此时的孝庄对这些问题已有了相当经验。她悄悄关照性急的孙子,要他隐忍一切,同时不露痕迹地布置起来。也不知从哪一天开始,皇宫里出现了一批少年,专门练布库(满语:摔跤),说是皇帝喜欢这种布库戏。对于一个十四五岁的少年来说,这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所以谁也没有多想什么。就在大家对宫廷布库戏习以为常的时候;康熙八年(1669)五月的一天,鳌拜进宫晋见,在路两旁要着玩的小孩突然一拥而上,七手八脚把他擒住了,等到螫拜缓过神来,纵有过人膂力,都已无济于事了。魔头落网,党羽流散,威胁皇权的鳌拜集团,就这样未动一刀一熗,连根拔除了。皇帝夺回了权力。

祖孙携手,共治天下

    顺治皇帝临终时,原属意于次于福全,孝庄看中了玄烨,通过皇帝信赖的传教士汤若望说项,才改立玄烨,所以说玄烨是孝庄一手扶立的。 玄烨八岁即位,十岁时生母佟佳氏亡故,照看他的是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所以祖孙二人感情十分融洽。孝庄不但关心他的起居,而且对他的言语举动,都立下规矩,严格要求,稍有逾越,则严厉批评,不稍宽纵与假贷。在她的教导下。玄烨健康成长,一个未来杰出帝王的特质和寸具,在少年时代打下了根基。鳖拜集团铲除后,孝庄放手让玄烨理政,让他在实践中得到锻炼,又一再提醒他要谨慎用人、安勿忘危、勤修武备等。对于祖母的教诲玄烨非常尊重,重大事情无不先一征求意见,然后施行。在他们的携手努力下,清王朝从动乱走向稳定,经济从萧条走向繁荣,为平定三藩、统一台湾和边疆用兵等大规模战争奠定了物质基础。清王朝在康熙朝形成第一个黄金时代,其中包含了孝庄的一份功劳和心血。

祖孙情深,情感天下

    孝庄生活俭朴,不事奢华,平定三藩时,把宫廷节省下的银两捐出犒赏出征士兵。每逢荒年歉岁,她总是把宫中积蓄拿出来赈济,全力配合、支持孙子的事业。她的表率行为,更使皇帝增加十二分敬意。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皇帝出巡盛京,沿途几乎每天派人驰书问候起居,报告自己行踪,并且把自己在河里捕抓的鲢鱼、鲫鱼脂封,派人送京给老祖母尝鲜;二十二年(1683)秋,康熙陪祖母巡幸五台山,一到上坡地方,皇帝每每下轿,亲自为祖母扶辇保护。孝庄与皇帝这种亲密和谐的关系,反映了她的为人,与二百年后同样经历三朝、对中国政治产生重大影响的慈禧太后,是截然不同的。

太后病逝,追封皇后

    康熙二十六年(1687)十二月,孝庄太后病危,康熙皇帝昼夜不离左右,亲奉汤药,并亲自率领王公大臣步行到天坛,祈告上苍,请求折损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寿数。康熙在颂读祝文时涕泪交颐,说:“忆自弱龄,早失估恃,趋承祖母膝下,三十余年,鞠养教诲,以至有成。设无祖母太皇太后,断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极之恩,毕生难报……若大算或穷,愿减臣龄,冀增太皇太后数年之寿。”然而自然规律是无法抗拒的,该月二十五日,孝庄走完了她的人生旅程,以七十五岁的高寿安然离开了人世。皇帝给祖母上了尊崇的谥号—一孝庄仁宣诚宪恭懿翊天启圣文皇后。根据她的遗愿,灵枢没有运往盛京与皇太极合葬,而是暂安在京东清东陵。

陵寝之谜,再展悬案

    据史书记载,孝庄之所以没有与皇太极合葬,是因为她病危时,曾对康熙皇帝说:“太宗文皇帝梓宫安奉已久,不可为我轻动,况我心恋汝皇父及汝,不忍远去,务于孝陵近地择吉安厝,则我心无憾矣!”孝庄死后,梓官(即棺材〕仅在宫中停放十七天,尊溢旋上旋停,在整个康熙朝一直没有启用;梓宫暂安(下葬前安放某处叫“暂安”)奉殿长达三十八年之久,直到雍正三年才匆匆动工营建陵寝(昭西陵),而陵工仓促,不到一年就草草修就。

    有的研究者认为,孝庄遗嘱中“不忍”云云,不过是一种托词,其实是因为下嫁多尔衮,无颜于黄泉下复见本夫;也有人认为,遗嘱本身可能是一种宫廷精心设计的伪词,为下一步丧葬处置作铺垫,这里又涉及到“太后下嫁”问题,请参照前面对于太后下嫁的介绍 。

    清世祖顺治皇帝妃,佟佳氏,都统佟图赖之女。顺治初年入宫,封佟妃,生玄烨(康熙)之后晋封佟贵妃。1661年顺治皇帝驾崩,孝庄文皇后册立佟佳氏所生玄烨为皇帝,即康熙皇帝。佟佳氏被尊为慈和皇太后。4个月后,体弱多病的皇太后驾崩于北京皇宫。

    孝康章皇后的娘家是满洲八大家之首的佟佳氏。该家族早在太祖起兵时就追随爱新觉罗家族鞍前马后。太祖的原配夫人就是佟佳氏的女儿。后来佟佳氏家族为清朝定鼎中原,并建立近300年的统治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对佟佳氏的生平,我们所知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一生是个悲剧。佟佳氏进宫时,正是顺治皇帝与董鄂妃爱得死去活来的时候。佟佳氏备受冷落。后来虽然生下了三阿哥玄烨,但仍然不能挽回丈夫的心。按照宫廷的规矩,皇子不能由生母抚养,因此佟佳氏可谓既得不到爱,又无从把爱付出。顺治死后的五个月是佟佳氏与儿子感情发展的高潮期,然而短短四个月后,身心备受折磨得佟佳氏就因为重病撒手人寰,时年仅24岁。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孝陵,雍正、乾隆朝累加谥,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一、天生丽质、可惜英年香消玉陨

关于佟佳氏,在东北还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

    相传有一天,顺治皇帝做了一个梦,梦见关外辽西方向松岭山脉的龙脉影壁山附近有一小镇,小镇内有一棵梧桐树发出霞光万道,仔细看时,原来有个绝世佳人站在梧桐树下,他正要起身相迎,那美人却一闪而去,随即消失在一户人家里。第二天清晨,皇上就把这件事告诉了青天鉴的主事(清朝的官名),青天鉴主事见皇上诉说此事,随即回答道:“陛下,微臣昨晚观天相,也观看到辽西方向星相不一般,在星光笼罩下,有一座酷似卧龙的山峦,那里一定是娘娘所在之地,这是国运亨昌啊!圣上何不早日请入宫中,以结圣缘呢!”顺治帝听罢龙颜大悦,即刻传下圣旨,命青天鉴前去访寻。

    再说在关外辽西龙脉影壁山脚下的连山镇乌金朝哈拉屯,驻守着一位定南大将军,名叫佟图赖,祖籍在佟佳。曾是当年皇太极手下大将,他膝下有两子一女,女儿年方一十三岁,长的天生丽质、亭亭玉立,是附近有名的绝世佳人。寻妃的官兵长途跋涉、舟车劳顿,来到关外辽西影壁山脚下的连山镇,按照皇上梦中所指的地点来找,找到门前栽有梧桐树住户的佟府,寻到定南大将军佟图赖,传下圣旨,佟公便把女儿引见到青天鉴近前,青天鉴一看,真是国色天香,就把她带回京城的宫中,顺治帝一看其容貌出众、气质非凡,龙颜大悦,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佟氏女被册封为妃,顺治十一年(公元1654年),佟妃15岁时生下爱新觉罗·玄烨,就是后来清圣祖康熙。

    当然,这只是一个美丽的传说而已,事实不可能是这样的,因为在清代,皇帝选妃子是有严格的程序的。清朝的皇帝选妃,第一步是选秀女,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

    可见,皇帝选妃是非常严肃的,绝不可能凭皇帝的一个梦就把一个女子纳为妃子的。事实上,佟佳氏幼年入宫,成为顺治皇帝的妃子,本来就是一个普通的后妃,名不见经传。顺治十一年(1654年)生下皇三子玄烨。由于当时顺治皇帝正在和董鄂妃热恋,皇帝宠爱的是董鄂妃而不是佟佳氏,所以只有17岁的她一直被冷落,直到顺治皇帝去世,情况也没有改观。按照皇宫的规矩,后妃生下皇子就被奶妈抱走抚养,作为亲生母亲根本见不到自己的亲生骨肉。即便是偶尔见到孩子,也只能是母子匆匆相见,像作贼一样,还来不急多抱一会自己的孩子,就被奶妈抱走了。

    被丈夫冷落,见不到自己的孩子,每晚只能独守空闱、以泪洗面了,也许正是这种经历,使得她身体孱弱。直到玄烨即位,她的地位才青云直上,与孝惠章皇后并称两宫皇太后。然而,还没有等到自己的孩子报答养育之恩,她就于康熙二年(1663年)撒手人寰,年仅24岁。距她康熙元年(1662年)十月被正式尊称慈和皇太后只有短短4个月的时间。相对而言,从玄烨即位到她病故,正是她和儿子接触最多的时期,在她患病期间,玄烨日夜在身边服侍,亲自为她尝药,甚至忘记了自己吃饭和睡觉。据康熙皇帝后来回忆,他本来对母后并没有过深的印象,也难怪,幼年的他和母后没有过多的接触。偶尔见到母后,只能从她黯然的眼神中看到无限的忧伤。只有在他继承大统之后,他们母子才可以毫无障碍地想见,此时,她们母子的感情正处在上升的阶段。然而,命运确对佟佳氏是如此不公,也许这正是大多数顺治朝后宫中嫔妃不幸遭遇的缩影。

    康熙二年(1663年)六月,佟佳氏与世祖福临合葬清孝陵,谥号为:孝康慈和庄懿恭惠温穆端靖崇天育圣章皇后。

二、显赫的家族

    满族有佟、关、马、索、齐、富、那、郎“八大姓”之说,而佟佳氏之佟姓位列八大姓之首。俗言清代官员佟氏占“佟半朝”。经考证,包括皇后、妃嫔在内,佟佳氏在清廷任职者108人,任职府、知县者577人,说“佟半朝”,确实名不虚传。

    满族的佟佳氏人丁兴旺、人才辈出,是满族大姓旺族。佟佳氏先祖本属于满族的前身女真族人,世居辽东佟佳江一带。佟氏的始祖名叫达尔汉,从事贸易开始寓居开原,后来迁移至明朝的抚顺关,遂定居于此。佟图赖13岁那一年。也就是后金天命三年(1618)三月,太祖努尔哈赤挥师攻下抚顺,佟图赖的父亲佟养正带领全家老小主动归附。在佟佳氏家族中,佟图赖的族叔佟养性在后金历史上是一个很有名的人物,家财万贯且学富五车,归顺后金后得到努尔哈赤极高礼遇,不仅委以重任,而且娶后金宗室爱新觉罗家族的女儿为妻,在后金国中他被尊称为“石乌礼额驸”。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康熙皇帝的第一位皇后,康熙初年,身为皇祖母的孝庄文皇后在为康熙皇帝选皇后时颇费了一番苦心。在候选人中,既有鳌拜的女儿,又有遏必隆的女儿,选谁为皇后必然会导致皇后所在家族力量的壮大,当时,熬拜的狂妄已经日益暴露出来,洞察力极强的孝庄文皇后当然不会没有察觉,因此,鳌拜的女儿被第一个从名单中去除。遏必隆是一个两边倒的人物,哪一方强大,他就倾向于那一方,对待遏必隆即不能完全依靠,又不能置之不理,所以遏必隆的女儿可以进宫为妃,但不可以为后。另外一位候选人就是四位顾命大臣之首索尼的孙女。索尼身位顾命大臣,除了对汉族官员有些排斥外,对清廷还是绝对衷心的,而且,他对于鳌拜的专权也早有意见,册立他的孙女为皇后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事实证明,孝庄文皇后的决策是十分正确的,在与鳌拜的斗争中,索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虽然老索尼中途去世,但是它的二儿子,也就是孝诚仁皇后的叔父--索额图,在这次斗争中帮助康熙皇帝取得了最后的胜利。孝诚仁皇后也因此受到了康熙皇帝的宠爱。

    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辅政大臣、一等大臣索尼孙领侍熙四年七月,册为皇后。十三年五月丙寅,生皇二子允礽,即于是日崩,年二十二。谥曰仁孝皇后。二十年,葬孝东陵之东,即景陵也。雍正元年,改谥。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诚恭肃正惠安和淑懿恪敏俪天襄圣仁皇后。子二:承祐,四岁殇;允礽。


    清世宗孝敬宪皇后,乌喇那拉氏,内大臣费扬古女。世宗为皇子,圣祖册后为嫡福晋。雍正元年,册为皇后。九年九月己丑,崩。时上病初愈,欲亲临含敛,诸大 臣谏止。上谕曰:“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皇考命,作配朕躬。结褵以来,四十馀载,孝顺恭敬,始终一致。朕调理经年,今始全愈,若亲临丧次,触景增悲,非摄养所 宜。但皇后丧事,国家典仪虽备,而朕礼数未周。权衡轻重,如何使情文兼尽,其 具议以闻。”诸大臣议,以明会典皇后丧无亲临祭奠之礼,令皇子朝夕奠,遇祭, 例可遣官,乞停亲奠,从之。谥孝敬皇后。及世宗崩,合葬清西陵泰陵。乾隆,嘉庆累加谥,曰孝敬恭和懿顺昭惠庄肃安康佐天翊圣宪皇后。 

    乌拉那拉氏为人温和恭敬,在藩邸和宫廷生活近四十年, 虽经历宫廷斗争,但得善终,实属不易也。 乌拉纳拉氏,是步军统领费扬古的女儿。胤禛为皇子时,娶了她。后来被康熙帝册封为雍亲王嫡福晋。她在雍正的藩邸生活了二十年,亲历了康熙年间宫廷斗争的多事之秋。 胤禛即位.是为雍正皇帝。那拉氏的地位也随之提高;雍正元年(1723),她被册封为皇后。 雍正没有声色犬马之好,继位后放掉了官内所养全部珍离异兽。他喜欢园林、常年办事的地点就在圆明园。闲暇时,喜欢留连于园中山水之间。其他生活用具,亦不太讲究。吃喝方面,只喜欢喝点酒,也有节制。当时传来西方的新鲜东西,像温度汁、望远镜等等,他接受得很快,还让宫廷匠役仿造,赐给亲近大臣。 乌拉那拉氏深知雍正公务繁忙,日理万机,所以对他生活上的一些爱好无不满足。在掌管六宫时,和嫔妃、宫娥之间关系也很好。这是因为那拉氏为人孝顺恭敬,无论在藩邸的年月还是被封为皇后以后,她始终如一。她曾为雍正生下长于弘弘晖,长到八岁,不幸夭折了。雍正对皇后很尊重,常常称赞她谦和顺从。雍正九年(1731)九月,皇后病故。雍正帝非常悲痛,他说:“皇后自垂髫之年,奉父皇之命,在我当亲王的时候,便嫁给我了。婚后四十余年,夫妻感情相融,她为人极好,孝顺恭敬,四十年如—日。”虽然刚刚大病初愈,身体虚弱,要亲临合殓,大臣们怕他触景增悲,非摄养所宜,纷纷谏止,雍正只好服从。他亲上谥号曰孝敬皇后。后来,与世宗合葬于泰陵。




    孝贤纯皇后(1712年2月22日~1748年3月11日),富察氏,满洲镶黄旗人,乾隆原配皇后,一等承恩公李荣保之女,其弟是大学士傅恒。出身于官宦之家。康熙五十一年二月二十二日(1712年)生,比乾隆帝小一岁。雍正五年七月十八经世宗指婚成为皇子嫡妃,雍正六年生皇长女,雍正八年生皇二子永琏,即端慧皇太子,雍正九年生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乾隆二年十二月初四为她举行皇后册立礼。乾隆十一年生皇七子永琮,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随驾东巡,三月十一日死于回銮途中的德州舟次,享年三十七岁。乾隆十七年(1752年)十月二十七日奉安于胜水峪地宫。谥:孝贤诚正敦穆仁惠徽恭康顺辅天昌圣纯皇后。

一、显赫的家世

    要说孝贤纯皇后,不能不提她这个大家族。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是满洲八大姓的佟、关、马、索、赫、富、那、郎中的第六个。 《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又作“傅察”,“富尔察”。女真最古老的姓氏,唐末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蒲察。金旧姓“蒲察”,以部为氏。蒲察,乃辽代女真旧部,势力强大。金朝时期,为女真黑号之姓第二姓,与皇室世代姻亲。金元时,曾冠汉字姓李。 该族世居沙济(辽宁省新宾)、界凡、叶赫、蜚优城、额宜湖(待考)、扎库塔、长白山、讷殷等地。所冠汉字姓富、傅、礼、石、谭、马、沙、付、庆、宁、李等。其中,世居沙济的汉字姓“沙”;世居讷殷的汉字姓“傅”。 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有记载: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注:佐领即牛录,为八旗的军事编制,早先女真人打猎的时候,十个人一个小组,每人一支箭,其中有一个人拿大箭,满语叫牛录。这十个人得有一个领导,这个领导满语叫额真,这个十人长就叫做牛录额真。

    努尔哈赤兴起之后,借用了女真人打猎的时候这个牛录组织,加以改造,加以扩编。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整编成四旗,每三百人设一个牛录,每五个牛录设一个甲喇,每五个甲喇设一个固山,三级组织,首领叫做就是固山额真,甲喇额真,牛录额真,这是满语,后来就把它翻译成汉语名字了,牛录额真叫佐领,甲山额真叫参领,固山额真叫都统,就是都统、参领、佐领,三级组织。一个牛录大约三百人,所以当时半个佐领相当于150多人。

    牛录额真  (佐领)  甲喇额真  (参领)  固山额真  (都统)  300人  1500人  7500人 富察氏的祖先名叫旺吉努,带着这150多人起家,历经太祖、太宗、顺治、康熙、雍正各朝。如此的一个大家族后来位居显赫、人才辈出,为大清朝的建立、繁荣建立了不朽功勋。 富察氏早在金朝就有很多著名人物:金肃宗靖宣皇后、睿宗钦慈皇后,兰陵郡王、东京留守、太祖驸马蒲察石家奴,平章政事蒲察通,参知政事兼左副元帅蒲察官奴。 富察氏在清朝著名人物有:太祖继妃,乾隆孝贤纯皇后,乾隆哲悯皇贵妃,乾隆太妃,同治淑慎皇贵妃,内务府总管、户部尚书、议政大臣米思翰,孝贤纯皇后之父察哈尔总管李荣保、傅恒、福灵安、福隆安、福康安、福长安,都为一时炙手可热的人物。“龙翰福先生”傅敏家族,大学士阿兰泰家族,都极有名望。

二、雍正亲自指婚给弘历

    孝贤纯皇后的父亲是察哈尔总管、大学士李荣保的女儿,她的哥哥是大学士傅恒。在这样显赫的家族中绝对算是名门望族之女,如此的家庭环境自然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在雍正五年(1727年),富察氏16岁时被雍正指婚给当时的皇四子弘历。当时的弘历已经17岁了,早在4年前的雍正元年八月(1723年)弘历13岁的时候,就被雍正秘密立储了,将密诏放于乾清宫的正大光明匾后面。当时的弘历并不知道自己已经被立为后任皇帝,但是在雍正眼中,弘历的嫡福晋就是以后的一国之母、统领六宫的皇后,所以富察氏实际上是雍正为他这个接班人精心挑选的,这是非常富有政治色彩的。

    满人的这个传统和汉人很不一样的。汉人传位、立储是立长子,而满人传位、立储是选贤能之子。汉人选后是看美貌,而满人还是选贤能。因而历史上很多汉人皇帝重美色而轻社稷,就是这个原因。而我们今天看到有些清末的清宫照片上的妃子、皇后不是很美貌的缘故,除了现在和当时审美观不一样,其中主要还是满人立贤能的传统。

    按照清朝皇子的婚礼制度,嫡福晋是指婚的,而富察氏就是嫡福晋。因而她的父亲李荣保在指婚那天,要到乾清门前,面向北方听传旨大臣的传旨:“今以富察氏李荣保之女作配皇子弘历为嫡福晋”,在三拜九叩谢过皇恩之后,就要选择良辰吉日等待弘历率领大臣、侍卫到她家行文定礼(民间称方定),在完婚前一天,富察氏的妆奁(奁:音莲。古代妇女梳妆用的镜匣)由她的额娘都送到了弘历的住所去了。次日,就是雍正五年(1727年)七月十八日,在紫禁城内的乾西二所(今天的故宫西北侧的重华宫,一部分是现在漱芳斋)与弘历成婚,史称“赐成大婚礼”,至此富察氏正式成为弘历的嫡福晋。直到乾隆二年(1737年)十二月,大行皇帝雍正去世27个月孝期已满,而弘历已成为了大清国第六任皇帝——乾隆皇帝,富察氏隆重举行了册立皇后大典,开始了他的皇后生涯。

三、富察皇后的子女们

富察氏共为乾隆生下了2个女儿和2个儿子,但是有三个不幸早亡。

1、皇长女

雍正六年(1728年),富察氏为弘历生了他的第一个皇长女,可惜这个皇长女早亡。

2、皇二子永琏

    雍正八年(1730年)六月二十六日,富察氏生下了皇二子永琏(即端慧皇太子),永琏这个名字是他的祖父雍正给起的,这个“琏”字,就是 寓意着有将来能够继承皇位之意。清朝入关后,前四个皇帝都是由妃子生的,没有一个是皇后生的。弘历立志从自己的下一代开始,皇帝均为嫡出。永琏为孝贤皇后富察氏所生,属于嫡子,又“聪明贵重,气宇不凡”,于是弘历在乾隆元年遵照雍正帝首创的秘密立储的方法,把永琏密定为皇太子,把谕旨用一个精致的匣子锁起来,放到乾清官“正大光明”匾的后面。未想到刚过了两年多,永琏就因“偶感风寒”,一病不起,竟于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十二日夭亡,年仅9岁。乾隆伤心极了,把密定谕旨公布于众,正式谥永琏为“端慧皇太子”。按皇太子之礼为永琏隆重举丧,弘历多次亲临奠酸。

    永琏死后,首先要办理的后事就是选择园址,营建园寝事宜。大臣们提出了几个地方,乾隆都不同意。为什么呢?原来乾隆想把永琏葬在自己的陵寝附近,使骄儿长倚膝下。而这时乾隆的万年吉地还没有派人卜择,这样永琏的葬地自然不能确定。所以只好把他的金棺暂安于京西田村殡宫。

    据史记载,清王朝共建有十二座皇帝陵、七座皇后陵及大量的皇室园寝,唯独皇太子陵只建有一座,即朱华山下的端慧皇太子永琏的园寝。朱华山,坐落于孙各庄满族乡朱华山村,村以山名。直到清道光年间,此山才载于《蓟州志》:“在州东三十里,内有端慧皇太子园寝。”

    乾隆七年(1742年),他的万年吉地终于确定在东陵的胜水峪(胜水峪在嘉庆四年(1799年)定名为裕陵)。随后,乾隆派大学士纳亲、户部尚书海望会同钦天监官员带领风水人员到东陵一带为永琏相度园址,先后相看了马兰峪、七星山等地,因这些地方垣局狭窄,下砂稍低,规模未备而落选。后来,相中了黄花山之南鞍子岭前的朱华山。朱华山来龙秀丽、穴情明确,水口交锁、罗城周密。考之理气,龙自天皇左旋入首,水从辛酉右转归辰,立癸山丁向兼子午,乘气消纳,最为合局。又刨验土色,至一丈有余,俱系纯黄嫩色,且坚而细,实为上等佳土。经风水官反复详加相看,以朱华山地方山势整秀,垣局实属严密,公同酌议,定下了在朱华山建造端慧皇太子园寝,并绘图呈请乾隆御览。经过反复挑选,最后朱华山以“来龙秀丽,穴情明确,土色纯黄”而中选。经乾隆钦定,钦天监选择吉期,于乾隆八年(1743年)二月初二日破土兴工,乾隆九年(1744年)十月园寝正式竣工,共耗银十六万八千二百三十五两,叶子金三百七十八两九钱九分二厘。永琏的葬期选择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二月十一日,当时园寝的大殿还未建成,仍如期葬人了园寝。

    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谒陵路过朱华山,还写了一首《朱华山酹酒》: “兆叶维熊意举男,髫龄书史即深耽。坟前省识吾怀悼,地下应知汝抱惭。觉后梦因原是幻,悲深痛定更难堪。从今拟废苍舒诔,古佛无生叩宝龛。”充分表达了乾隆失去爱子之后的悲痛心情。

    端慧皇太子园寝,坐北朝南,背靠朱华山,左右砂山围护,栽种了1360棵仪行树,建有三孔石桥一座,过桥东侧为神厨库、井亭,这是任何王爷陵都不曾有的设施,在太子陵后院,建有石券两座、砖券一座,三券并排,上面封土,里面安葬着端慧皇太子。端慧皇太子在乾隆八年(1743年)十月二十一日入葬,尽管园寝工程一直加紧施工,但直至端慧皇太子下葬时,大殿尚未建成,待皇太子金棺入葬中央石券后,工程才于第二年十月基本告竣。

    这座园寝,名为端慧皇太子园寝,不单单葬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人。乾隆为他心爱的皇太子永琏修建的园寝中,后来又陆续葬入了早殇的6个皇子、1个皇女共8人,故当地有人称之为“八仙陵”。正中石券内葬永琏一人,左侧石券内葬皇七子永琮、皇九子、皇十子。右边砖券内葬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皇八女葬于太子陵东南角的天落池中。

    其中皇七子永琮也是富察氏皇后所生,本文后面单有他的介绍。 因为是皇太子园寝,所以祭祀的等级仅次于帝、后陵。每年的清明、中元、冬至、岁暮祭日,都由皇帝从京师派王公前往祭祀。皇帝谒东陵时,有时也亲往奠酾。

    太子陵建成后,尽管有固定的人员看管,但因为陵园内有贵重的陈设与器皿,故受到许多人关注,自清末至民国年间,多次发生盗岸,不仅地宫中殉葬品被洗劫一空,就连地下、地上宫殿的砖、石、瓦、木也全被拆走。如今这座园寝已不复存在。

  3、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 雍正九年(1731年)五月二十四日,富察氏又生下了皇三女,这位固伦和敬公主算是长寿,到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二十八日去世为止,活了62岁。也算是间接弥补了她失去皇长女和皇二字的伤痛。 乾隆十二年(1747年)三月,16岁的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嫁给了蒙古科尔沁部博尔济济吉氏辅国公色布腾巴勒珠尔(亦称作:色布腾巴尔珠尔),这个额驸色布腾巴勒珠尔的身世来头可不小,他是科尔沁左翼中旗扎萨克达尔汉亲王满珠习礼的玄孙,满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父亲,而满珠习礼亲王的长兄吴克善(又称乌克善、卓礼克图亲王)的女儿就是后来被降作静妃的顺治帝皇后(孝庄皇后的侄女),而顺治的孝惠章皇后、淑惠妃又都是这一家子的。而色布腾巴勒珠尔早在乾隆八年(1743年)初封科尔沁辅国公,乾隆十七年(1752年)晋袭亲王,与公主婚后留住京师。 固伦和敬公主的府邸为王府建制,自外垣以内有正门、正殿、后寝、后楼及东西配房等。随着历代承袭爵位的降低,府邸多有改建。现主体建筑仍保留晚清风格。

  公主的后人曾受封为贝子,所以和敬公主府又称达贝子府。北洋政府时,这里是陆军部。解放后为中央办公机关,目前主要建筑保存修饰完好。 和敬公主死后,其遗体葬于北京东郊的东坝镇附近,与色布腾巴尔珠尔合葬。当时根据色布腾巴勒珠尔家族政治、经济地位上的需要,将和敬公主的衣冠埋于自己的领地,即今公主陵遗址。按照清朝的惯例,只有皇帝之墓称陵,而此处之所以称公主陵,其原因有二:一是和敬公主生前深受乾隆皇帝的宠爱,又其夫战功卓著;二是葬于科尔沁领地,距京遥远,称“陵”以提高其政治地位。  公主陵位于吉林省公岭市区以北5公里处,结处丘陵起伏,有九峰,中峰最高,俗称九凤朝阳之风水宝地,公主陵就坐落在中峰的山脚下(现已无存)。 清光绪三年(1877年)清朝在柳条边之外的扼要之地建怀德县,驻地八家子(今怀德镇)。解放后,迁至今公主岭市区所在地,1898~1903年沙俄修筑中东铁路时,称今公主岭为“三站”,日本侵占东北时期,因清朝公主陵墓在其北侧,改“三站”为“公主陵”因忌讳“陵”字不祥,遂将“陵”谐音为“岭”。“陵”改为“岭”的加一种说法是由于公主岭地处松花江和辽河流域的分水岭上遂将“陵”改为“岭”。从那时起,公主岭这一地名一直沿用至今。 综上所看,因该说富察氏这个皇三女固伦和敬公主算是幸福的。

    4、皇七子永琮 乾隆十一年(1746年),已经35岁的富察氏又为乾隆生下了皇七子永琮,即悼敏皇子。永琮出生这当天正逢亢旱之后大沛甘霖,又值“佛诞”——佛家指农历四月初八为佛生日——这吉祥的日子,皇帝大喜过望,挥笔写诗道: 九龙喷水梵函传,疑似今思信有焉。 已看黍田沾沃若,更欣树璧庆居然。 写到这里,怕别人不懂,皇帝又在下面加了“是日中宫有弄璋之喜”这样的注释。“弄璋”典出《诗经》:“乃生男子,载寝之床,载衣之裳,载弄之璋”,后人于是把生男孩文雅地称“弄璋”,这首名为“浴佛日复雨因题”的诗后两句是:“人情静验成和豫,天意钦承倍惕乾。额手但知丰是瑞,颙祈岁岁结为缘。”佛诞日民间有结缘之俗,乾隆祈盼年年浴佛日能结喜缘。第二年佛诞,永琮周岁,皇天不负乾隆所望,绵绵细雨竟夜而降,乾隆叠去岁韵再赋诗一首:  廉纤夜雨枕边传,天眷常承独厚焉。  饶有对时增惕若,那无抚节庆油然。  醉盘嘉祉微图箓,佛钵良因自竺乾。

  自注:  去岁中宫生子,今日适逢周醉。  恰忆去年得句日,果然岁岁结为缘。

    从这两首诗看,乾隆这时的心情好极了,他已把承继大统的希望完全寄托在这个富察氏嫡出的婴儿身上。 可惜的是,永琮未满两岁,又因出痘(天花)于乾隆十二年(1747年)腊月二十九日身亡,这一年除夕,当千家万户沉浸在辞旧迎新的欢乐之中时,皇宫里却一片死寂。而已15年没有生养的富察氏皇后因这次的爱子再遭夭折,终至一病不起。 为了表示对早丧幼子的钟爱,乾隆特颁谕旨:“皇七子永琮敏粹中宫,性成夙慧,甫及两周,岐嶷表异。圣母皇太后因其出自正嫡,聪颖异常,钟爱最笃,朕亦深望教养成立,可属承祧。今不意以出痘薨逝,深为轸悼。” 乾隆悲痛万分,谕曰:“先朝未有以元后正嫡绍承大统者,朕乃欲行先人所未行之事,邀先人不能获之福,此乃朕之过耶尸谥悼敏阿哥,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 因为既是乾隆自己心目中的继承人,也是中宫嫡子,加之有特谕指名“皇七子丧仪应视皇子为优”。于是这个内定的小太子(谥“悼敏皇子”,这在清朝皇子中是极少见的特例),同他的哥哥端慧皇太子永琏一起安葬在了朱华山太子陵园内,三座地宫并列排开,紧密相连。中间石券埋葬着乾隆八年(1743年)早亡的端慧皇太子永琏,而左侧石券埋葬着这位2岁亲王(嘉庆四年,即1799年,仁宗颙琰亲政,追赠永琮为哲亲王)和其他皇子。 富察氏一生中生了4个孩子,其中3个早亡,而永琮是在雍正九年(1731年)之后,时隔15年后好容易孕育的一个儿子却又一次的夭折,使本来美满的婚姻在反复失去爱子的打击下,蒙上一层悲哀的色彩。好在她和乾隆的夫妻感情非常好,在每次痛失爱子的时候乾隆总是用尽办法安慰她,尽量使她从痛苦中解脱出来。因此,乾隆决定带她出去散心,不曾想这个决定却是他们夫妻的永诀

    四、富察氏最后的日子 为了叫富察氏开心,淡化痛失爱子的痛苦,乾隆在富察氏失去在永琮的第二年,即乾隆十三年(1748年)正月,奉皇太后南巡山东之际,决定带富察皇后随驾出巡。 由于乾隆是一个大孝子,只要其母亲能够走得动,出游肯定要带上她(乾隆生母,孝圣皇后钮祜禄氏,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终年86岁)。所以,这次的出巡也不例外。既然皇太后也来了,虽然富察氏贵为中宫皇后,但也是儿媳妇,所以鞍前马后的照料老太太也是份内之事,可这也苦了富察氏。来回奔波加上痛失爱子还要强作欢笑,免不了疲劳过度,加上车马劳顿,所以行进在泰山行宫的时候,富察氏终于病倒了,经太医诊治,是身染风寒。富察氏感觉身体不行了,便劝说乾隆早日回京。

    乾隆便尽早结束南巡,在回京途中,富察氏的病情日益加重,终于,在回鸾的途中,龙舟行至山东德州的舟次时,富察氏撒手人寰,临终时乾隆的和皇三女在她的身边陪伴着她。这一天是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一日,富察氏年仅36岁,而乾隆37岁。他们短短的22年的夫妻生涯在爱与痛中结束了。 五、绝世罕有的待遇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三十二日,即大行皇后崩逝的次日,乾隆在停泊在运河旁边的青雀舫上写下了痛悼大行皇后的挽诗:
  恩情廿二载,内治十三年。 
  忽作春风梦,偏于旅岸边。
  圣慈深忆孝,宫壶尽钦贤。
  忍诵关雎什,朱琴已断弦。
  夏日冬之夜,归于纵有期。
  半生成永诀,一见定何时?
  棉服惊空设,兰帷此尚垂。
  回思想对坐,忍泪惜娇儿。
  愁喜惟予共,寒暄无刻忘。 
  绝伦轶巾帼,遗泽感嫔嫱。 
  一女悲何恃,双男痛早亡。
  不堪重忆旧,掷笔黯神伤!

    同日,向全国公布了噩耗,谕旨日: “皇后同朕奉皇太后东巡,诸礼已毕,忽在济南微感寒疾,将息数天,已觉渐愈,诚恐久驻劳众,重廑圣母之念,劝朕回銮;朕亦以肤疴已痊,途次亦可将息,因命车驾还京。今至德州水程,忽遭变故。言念大行皇后乃皇考恩命作配朕躬,二十二年以来,诚敬皇考,孝奉圣母,事朕尽礼。待下极仁,此亦宫中府中所尽知者。今在舟行,值此事故,永失内佐,痛何忍言!昔古帝王尚有因巡方而殂落在外者,况皇后随朕事圣母膝下,仙逝于此,亦所愉快。一应典礼,至京举行。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十六日正午,大行皇后梓宫由水路起旱,暂奉通州芦殿。在京王公以下,三品官以上,及诸皇子齐集举哀行礼。随后灵驾从通州芦殿出发。皇子们与皇后姻亲在旁痛哭随行。

    傍晚时分,灵驾至京。四品以下官员;公主、王妃,大臣官员的命妇;以及内务府佐领、内管领下妇女,分班在朝阳门、东华门内和储秀宫缟服跪迎。大行皇后梓宫进东华门,自宁寿宫西行,入苍震门,至长春宫,安奉于正殿。此时,先行还宫的皇帝身着白绸孝服,看视皇子们在灵前祭酒三爵。按照总理丧仪王大臣所议,皇帝辍朝九日,仍循以日易月之制,服缟二十七日;妃嫔、皇子、公主服白布孝服,皇子截发辫,皇子福晋剪发;亲王以下,凡有顶戴的满汉文武大臣一律百日后才准剃头;停止嫁娶作乐二十七天;京中所有军民,男去冠缨,女去耳环。至于外省是否与京师相同,恭办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们则颇感为难。清朝衙门办事,恪遵“有例不灭,无例不兴”的规矩。 皇后丧仪的先例载在《会典》,一翻便知。

    那是康熙十三年(1674年)五月初三,皇二子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卮赫舍里氏去世,其时正值三藩之乱,平西王吴三桂大军连陷湖南常德、澧州、衡州、岳州、长沙,靖南王耿精忠又响应吴藩,在福建举起叛旗,天下汹汹,民无固志。圣祖康熙皇帝惟恐外省各官举哀服丧,“有惑观听”,引起更大的惊恐混乱,遂降旨各省一切丧仪皆免。此后圣祖康熙诸后——孝昭仁皇后、孝懿仁皇后、孝恭仁皇后,世宗雍正孝敬宪皇后的大丧仪,一律循例而行,从未讣告在外文武官员、军民人等照京师治丧。如今令总理皇后大丧仪的王公大臣进退两难的是,照例行事,难免龙颜不悦,而违例提高丧仪规格,又必然遭致物议。权衡之下,他们决定索性抛开本朝《会典》而援引先朝《大明会典》所载皇后丧仪,联衔奏请外省一律照京师治丧,理由冠冕堂皇:“大行皇后正位中宫,母仪天下,忽值崩逝,正四海同哀之日”,皇帝自然照准。于是各省文武官员从奉到谕旨之日为始,摘除冠上的红缨,齐集公所,哭临三日,百日内不准剃头,持服穿孝的二十七天内,停止音乐嫁娶;一般军民,则摘冠缨七日,在此期间,亦不嫁娶,不作乐。天下臣民一律为国母故世而服丧,就清朝而言,尚属空前。尚属空前的还不止于此。

    早在乾隆十年(1745年),乾隆为去世的惠贤皇贵妃高佳氏拟定谥号时,富察皇后对乾隆说到过:“我日后可否以孝贤为谥?”回想起他与皇后的夫妻感情以及她对皇太后最孝,对自己最贤,这孝贤给她绝不为过,另外也算是了却了皇后的一片心愿。 乾隆于是在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二日谕礼部:“大行皇后谥为孝贤皇后,所有应行典礼照例奏闻。” 中国古代,极重所谓“谥法”。“谥”者,行之迹也。也就是帝后及大臣死后,要据其生前事迹,评定一个或褒或贬的称号。《大清会典》规定,皇帝崩逝所上庙号、尊谥,由大学士偕九卿科道等官会议,将所议定之字奏请嗣皇帝钦定;而后妃及王大臣凡应赐谥者,皆由大学士酌拟合适字样,奏请钦定。如今皇帝根本不理会内阁,径自降旨定大行皇后谥号为“孝贤”,实无先例。 随后,乾隆亲自护送载着富察氏灵柩的龙舟日夜兼程地赶回了北京,乾隆命令皇后的梓宫不能随便动,要连同龙舟一同运往富察氏生前居住的长春宫。但是龙舟太大,没办法通过城门,乾隆就命令把城门扒出一个缺口,把龙舟强行抬进去。经过万般困难,富察氏皇后的灵柩终于到了长春宫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三月二十五日,大行皇后梓宫移殡景山观德殿,乾隆亲临祭酒。在此之前,乾隆每天到皇后生前居住的长春宫灵前祭酒,此后的初祭、大祭礼、满月礼等到后来皇后梓宫暂奉东直门外静安庄以后的暂安礼、周年礼、二周年礼等等,每次乾隆都是亲临致祭。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五月二十一日,皇帝素服亲御太和门,遣正使庄亲王允禄、副使平郡王福彭亲往孝贤皇后灵前行册谥礼。

    一直到乾隆十七年(1752年)冬,东陵胜水峪地宫完工,乾隆亲自护送皇后梓宫安置于地宫宝床,至此,孝贤皇后大丧仪才落幕了。此是后话。 在富察皇后安放在裕陵地宫后的四年多时间里,为她祭酒一百一十次  清东陵(裕陵) 乾隆帝在皇后丧满之日,饱含热泪,十分悲痛地制写了著名的《述悲赋》:
  嗟予命之不辰兮,痛元嫡之连弃。
  致黯然以内伤兮,遂邈尔而长逝。
  抚诸子一如出兮,岂彼此之分视?
  值乖舛之迭遘兮,谁不增夫怨怼?
  况顾予之伤悼兮,更怳悢而切意。
  尚强欢以相慰兮,每禁情而制泪。
  制泪兮,泪滴襟,强欢兮,欢匪心。
  聿当春而启辔,随予驾以东临。
  抱轻疾兮念众劳,促归程兮变故遭,
  登画舫兮陈翟偷,由潞河兮还内朝。
  去内朝兮时未几,致邂逅兮怨无已。 
  切自尤兮不可追,论生平兮定于此。
  影与形兮离去一,居忽忽兮如有失。
  对嫔嫱兮想芳型,顾和敬兮怜弱质。 
  望湘浦兮何先徂?求北海兮乏神术。
  循丧仪兮徒怆然,例殿禽兮谥孝贤。
  思遗徽之莫尽兮,讵两字之能宣? 
  包四德而首出兮,谓庶几其可传。 
  惊时序之代谢兮,届十旬而迅如。
  睹新昌而增恸兮,陈旧物而忆初。
  亦有时而暂弭兮,旋触绪而欷觑。
  信人生之如梦兮,了万世之皆虚。
  呜呼!悲莫悲兮生别离,失内位兮孰予随? 
  入椒房兮阗寂,披凤幄兮空垂。 
  春风秋月兮尽于此,夏日冬夜兮知复何时?

    《述悲赋》具有催人泪下的震撼力量,历史上哪有这样的皇帝对爱情如此的转移深挚呢。 正值壮年的乾隆痛失爱妻,一度暴躁不已,而这期间,倒霉的皇长子永璜(哲悯皇贵妃富察氏所生)在因为毫无悲哀之意,而被盛怒的乾隆斥为不孝,连同其师傅、谙达等一同都受罚。而永璜也因为这次事件,失去竞争皇位的机会,没有了成为太子的可能,也为后来的颙琰登基埋下了伏笔。 富察皇后去世后,凡是她使用过的奁具、衣物等,全都保留,一切按原样摆放。 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冬巡盛京(今沈阳)途径科尔沁(今通辽),遇到了富察皇后所生的皇三女和敬公主,乾隆的心情是“同来侍宴承欢处,为忆前弦转鼻辛”看着女儿,想起发妻,鼻子酸酸,吃饭也不香。为了避免触景伤情,乾隆在以后的南巡再也没有进入过济南城,怕的是“恐防一入百悲生”。 六、夫妻团聚 直到嘉庆元年(1796年),身为太上皇的乾隆,最后一次到富察皇后的灵前祭奠时,他们已经阴阳分割48年了,乾隆已经是垂暮之人了,依然念念不忘富察皇后足以见得其夫妻感情的深厚。

    嘉庆四年(1799年)正月初三,太上皇乾隆皇帝驾崩与养心殿,享年89岁,阴阳阻隔50多年之久的恩爱夫妻,终于在地下又团聚了。[/color]
echo-dunn

ZxID:2296854

等级: 读书识字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9-04-07 0
清太宗孝庄文皇后绝对称得上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传奇色彩的皇后之一,她的一生步步精彩也是步步惊心的
honeyfei

ZxID:5954365

等级: 略有小成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9-05-06 0
乾隆皇帝与孝贤皇后的感情竟是如此之深,难得。
本帖最近评分记录: 1 条评分 派派币 +1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