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lor=#FF0066] 魏征是中国古代著名的贤臣,唐太宗则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明君,他们两人之间的君臣之情在历史上为人广为传诵。可是,在魏征死后,唐太宗却砸掉了魏征的墓碑。唐太宗与魏征的关系经历了一个由敌对到合作,由亲密到疏远,由憎恶到怀念的过程。
从对立到合作
魏征是馆陶(今属河北)人,从小丧失父母,家境贫寒,但喜爱读书,曾出家当过道士。隋大业末年,魏征被隋武阳郡(治所在今河北大名东北)丞元宝藏任为书记。元宝藏举郡归降李后,他又被李密任为元帅府文学参军,专掌文书卷宗。
唐太宗与魏征
唐高祖武德元年(618),李密失败后,魏征随其入关降唐,但很长时间没有得到重用。第二年,魏征请求去河北劝降,被批准。于是他来到黎阳(今河南浚县),劝李密的黎阳守将徐世绩归降唐朝。不久,窦建德攻占黎阳,魏征被俘。窦建德失败后,魏征又回到长安,被太子李建成引用为东宫僚属。玄武门之变以后,李世民由于早就器重他的胆识才能,非但没有怪罪于他,而且还把他任为谏官之职,并经常引入内廷,询问政事得失。
魏征喜逢知己之主,竭诚辅佐,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加之性格耿直,往往据理抗争,从不委曲求全。有时候,唐太宗听得不是滋味,沉下了脸,魏征还是照样说下去,叫唐太宗下不了台阶。但是唐太宗不但不记魏征的恨,反而夸奖魏征说:“人家都说魏征举止粗鲁,我看这正是他妩媚可爱的地方!”在魏征为官期间,他为唐朝贞观年间的繁荣作出了很大贡献。
由亲密到疏远
贞观四年(630),李靖与李绩摔兵攻灭东突厥,之后西北各族领袖又尊唐太宗为“天可汗,一时间太宗成为名义上的天下共主,同时大唐的经济状况也大为好转,唐太宗有了一些骄傲情绪,对谏言不是太听得进去了。
贞观六年(632),这种情况已经表现的十分明显了。一次唐太宗回宫气愤的对长孙皇后说:“一定要杀掉魏征这个乡巴老,才能一泄我心头之恨!”
贞观八年,太宗想要分派大臣为诸道黜陟大使,到各地视察,李靖推荐了魏征,太宗回答说:“征箴规朕失,不可一日离左右。”于是命令李靖与太常寺卿萧等共十三人分别巡行全国各地。魏征在贞观十一年(637)和贞观十二年(638)分别上奏了著名的《谏太宗十思疏》和《十渐不克终疏》,在《十渐不克终疏》中,魏征列举了唐太宗执政初到当前为政态度的十个变化。他还向太宗上了“十思”,即“见可欲则思知足,将兴缮则思知止,处高危则思谦降,临满盈则思挹损,遇逸乐则思撙节,在宴安则思后患,防拥蔽则思延纳,疾谗邪则思正己,行爵赏则思因喜而僭,施刑罚则思因怒而滥”十条。这埋下了未来清算魏征的种子。
砸掉魏征墓碑
公元643年,魏征病死。唐太宗很难过,不仅给以“废朝五日,赠司空、相州都督,谥曰文贞。给羽葆鼓吹、班剑四十人,赙绢布千段、米粟千石,陪葬昭陵“的优厚待遇,还亲自去魏征家吊唁,并且说出了那句著名的“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衰;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已过,今魏征殂逝,遂之一镜矣!”。
可是在魏征死后,一切都发生让人瞠目结舌的变化。魏征在死之前曾经向唐太宗秘密推荐当时的中书侍郎杜正伦和吏部尚书侯君集,说他们有当宰相才能。可是在魏征死后,杜正伦因为负罪被罢免,候君集因参与谋反而被斩首。李世民开始就怀疑魏征这位他认为很老实的人在朝廷有因私营党的嫌疑。
后来,唐太宗又得知消息:魏征曾将自己记录的与太宗一问一答的谏诤言辞拿给负责编写起居录的褚遂良作参考,唐太宗怀疑魏征故意博取清正的名声,心里很不高兴。先前唐太宗已经同意把衡山公主许配给魏征长子魏叔玉,这时也后悔了,下旨解除婚约。到后来他越想越恼火,竟然亲自砸掉了魏征的墓碑。
至此,唐太宗与魏征的纠缠还没完,贞观十八年(644),也就是魏征死后的第二年,唐太宗不顾大臣劝阻决定亲征高丽,虽然是连战连捷,可最后却因受阻于安市城和天气原因不得不放弃战果,回师中原。此时唐太宗又想起了魏征,他长叹道:“魏征若在,不使我有是行也!”同时“命驰驿祀征以少牢,复立所制碑,召其妻子诣行在,劳赐之”,也就是命人再去魏征墓前悼念一番,并且将当初推倒的墓碑又立了起来。[/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