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color=#FF33CC]【中国古代足球运动——蹴鞠】[/backcolor]
cù jū
“蹴鞠”一词,最早载于《史记·苏秦列传》,苏秦游说齐宣王时形容临苗:“临苗甚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竿、鼓瑟、蹋鞠者”。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即用脚踢,“鞠”系皮制的球,“蹴鞠”就是用脚踢球,它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蹴鞠流传了两千三百多年,它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齐国故都临淄,唐宋时期最为繁荣,经常出现“球终日不坠”,“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的情景。
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讲求“和”与“中庸”,多数情况下的社会文化心理是重“文治”而轻“武功”。人们推崇谦谦君子的温文尔雅,鄙薄孔武之士的争强好胜。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蹴鞠由对抗性比赛逐步演变为表演性竞技。
【蹴鞠溯源】
《史记》和《战国策》最早记录了足球运动的情况。《史记》和《战国策》记载都表明,在当时的齐国故都临淄,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成熟的游乐方式,而且在民间广为盛行。齐宣王于公元前319年——公元前301年在位,由此可以断定:在距今二千三百多年前或更早的一段历史时期,在齐国故都临淄城足球活动就已广泛开展。蹴鞠已发展成一种民间盛行的体育和娱乐活动项目。
秦统一六国后,蹴鞠运动一度沉寂。西汉建立后,又复兴盛。汉朝人把蹴鞠视为“治国习武”之道,不仅在军队中广泛展开,而且在宫廷贵族中普遍流行。《西京杂记》上就记载:刘邦当了皇帝之后,把父亲刘太公接到长安城的未央宫养老,吃穿用度极尽豪华,终日看歌舞伎乐。但他却并不满意,终日闷闷不乐。原来刘太公自幼生活在城市下层,接近凡夫走卒、屠狗杀牛之辈,工作之余的娱乐活动离不开斗鸡、蹴鞠。于是,刘邦就下了一道圣旨,在长安城东百里之处,仿照原来沛县丰邑的规模,造起了一座新城,把原来丰邑的居民全部迁住到新城,刘太公和刘温也迁住到那里。又开始“斗鸡、蹴鞠为欢”,这才心满意足。
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知道,在战国时期,足球是城市下层人民喜爱的娱乐活动,到了西汉初年,足球也得到贵族阶级的喜爱。桓宽的《盐铁论》中说,西汉社会承平日久,“贵人之家,蹴鞠斗鸡”为乐,一般的人们也是在“康庄驰逐,穷巷蹴鞠”。
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就很喜欢观看蹴鞠运动。《汉书》记载,汉武帝在宫中经常举行以斗鸡、蹴鞠比赛为内容的“鸡鞠之会”,宠臣董贤的家中还专门养了会踢球的“鞠客”(类似于今天的球星)。可见,在西汉时期,足球活动的社会面更为扩大了。
由于蹴鞠运动的兴盛,汉代还出现了研究这项运动的专著,汉代曾有人写了一部《蹴鞠二十五篇》,这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体育专业书籍,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体育专业书籍。班固在写《汉书·艺文志》时,把《蹴鞠二十五篇》列为兵书,属于军事训练的兵技巧类,可惜后来失传了。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不过他的经历却很不幸。《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足球制作技术也有所改进。唐代在制球工艺上有两大改进:一是把用两片皮合成的球壳改为用八片尖皮缝成圆形的球壳。球的形状更圆了。二是把球壳内塞毛发改为放一个动物尿泡,“嘘气闭而吹之”,成为充气的球,这在世界上也是第一个发明。据世界体育史记载,英国发明吹气的球是在十一世纪,比我国唐代晚了三、四百年时间。
唐代的球体轻了,可以踢高。球门就设在两根三丈高的竹竿上,称为“络网为门以度球”。在踢球方法上,汉代是直接对抗分队比赛,“僻脱承便,盖象兵戍”。双方队员身体接触就象打仗一样。唐代分队比赛,已不是直接对抗,而是中间隔着球门,双方各在一侧,以射门“数多者胜”。从足球技术来说,是一种发展:而间接对抗,从体力训练来说,却是足球运动的一个退步。
由于球体轻了,又无激烈的奔跑和争夺,唐代开始有了女子足球。女子足球的踢法是不用球门的,以踢高、踢出花样为能事,称为“白打”。唐代诗人王建有一首《宫词》说在寒食节这一天,宜春院的伎女以踢球为乐。唐太宗、玄宗都爱看踢足球,当时球门是“树两修竹,络网于上,以门为度球。球又分左右朋,以角胜负”。唐代不仅有了女子足球,而且有的女子踢球技术还很高超。
不仅皇帝宫中有这样的习俗活动,民间也有。诗人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中说,“蹴鞠屡过飞鸟上,秋千竞出垂杨里”,可见踢球之高。杜甫《清明》诗中也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也说明了踢球习俗的普遍。这种习俗一直延续到南宋时期,诗人陆游在《春晚感亭》诗中描写过这个情景:“寒食梁州十万家,秋千蹴鞠尚豪华。”又《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有比赛就有球星。当时以踢球出名的都是些什么人呢?如果你读的古书多,大概已经猜到了:恶少年。更出挑的是唐代的若干皇帝,例如唐文宗,常常爬上一个“勤政楼”去居高临下看人家蹴鞠和摔跤,这场景可真够讽刺的,比起列祖列宗,市井气重了不少。当然,也不只是他一个人如此,等到几代之后的唐僖宗,自己就变成了一个恶少年,亲自蹴鞠斗鸡,而唐代的末代皇帝昭宗被朱温逼迫着从长安搬迁到洛阳的路上,六军都跑光了,只剩下一批神策军或者恶少年出身的“打球供奉”跟着他,可见感情深厚。中唐以后的军队当中,本来就有不少是恶少年,平日间就在街上蹴鞠斗鸡赌博的。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高俅因踢球而发迹,告诉了我们这样两件事:一是宋代的皇帝和官僚贵族是喜爱踢球的,有些人本身爱踢球,有些人爱看踢球。宋徽宗赵佶是个足球迷,他看了宫女踢足球后写诗道:“韶光婉媚属清明,敞宴斯辰到穆清。近密被宣争蹴鞠,两朋庭际再输赢。”《文献通考》介绍:“宋女弟子队153人,衣四色,绣罗宽衫,系锦带,踢绣球,球不离足,足不离球,华庭观赏,万人瞻仰。”上海博物馆藏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了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据记载,北宋汴梁城和南宋临安城,在皇宫宴会上表演踢球的名手,就有苏述、孟宣、张俊、李正等;在市井瓦子里的踢球艺人,有黄如意、范老儿、小孙、张明、蔡润等。
宋代的足球和唐代的踢法一样,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但书上讲的大多都是白打踢法。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由射门比准已向灵巧和控制球技术方面发展。
宋代制球工艺比唐代又有提高,球壳从八片尖皮发展为“十二片香皮砌成”。原料是“熟硝黄革,实料轻裁”。工艺是“密砌缝成,不露线角”。做成的球重量要“正重十二两”。足球规格要“碎凑十分圆”。这样做成的球当然质量是很高了。当时手工业作坊制作的球,已有四十个不同的品种,每个品种各有自己的优缺点。制球工艺的改进,促进了踢球技术的发展;而制球手工业的发展又反映了社会需要量的增加。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至少在南宋时期,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活动的比赛组织和宣传推广,这是我国最早的单项运动协会,类似于今天的足球俱乐部;也可以说,它就是世界上最早的足球俱乐部。
到了元代,关汉卿等人的散曲中记述了男女对踢足球的情景。但这种男女对踢,已不是双方寻求自身的娱乐,而是以妇女踢球作为一种伎艺供他人欣赏。萨都刺《妓女蹴鞠》散曲中说:“毕罢了歌舞花前宴,习学成齐云天下圆”。可见踢球和歌舞一样,都是宴会上的伎艺。“占场儿陪伴了英豪”的妇女,大都是“谢馆秦楼”、“鸣珂巷里”的“绝色婵娟”,可见踢球成了妓女娱客的手段。踢球娱乐的社会性已大大缩小,它不再是节日的活动内容,也不再是宴会上的节目,而是和放荡行为相联系的娱乐。
《明史》上记载,拥兵三吴、称兵割据的吴王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每出师,不问军事,辄携樗蒲(一种赌具)、蹴鞠,拥妇女酣宴。”可见踢球已和淫乐连在一起。所以,朱元璋称帝之后,传下圣旨,严厉禁止军人踢球。朱元璋的圣旨只能禁止军人踢球,但并不能改变足球的娱乐性质。被称为明代社会百科大全的小说《金瓶梅》中,有一段描写西门庆在丽春院看妓女李桂姐踢球的事:西门庆吃了一回酒,出来外面院子里先踢,又教桂姐与两个圆社踢。“一个捎头,一个对障,拗踢拐打之间,无不假喝彩奉承。”上述描写,也很能表明明代踢球的娱乐性质。
到了清代,在史籍上有关足球活动的记载,就寥寥无几了。我国古代的蹴鞠活动,自战国起经历了几千年,在汉、唐、宋时代,曾经象彗星一样,发出闪亮的光辉;后来,投入清代社会的水中,只留下一点泡沫,终于暗落了。
【艺术特色】
蹴鞠是中国一项古老的体育运动,蹴鞠比赛有直接对抗、间接对抗和白打三种形式。
有球门的蹴鞠比赛又可分为双球门的直接竞赛和单球门的间接比赛。双球门的直接竞赛是汉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蹴鞠的主要方式,且被用于军事练兵。进行直接对抗比赛时,设鞠城即球场,周围有短墙。比赛双方都有像座小房子似的球门;场上队员各12名,双方进行身体直接接触的对抗,就像打仗一样,踢鞠入对方球门多者胜。
在专门的竞赛场地--鞠城,球门两厢对应,两边队员相对进攻,进球为胜由双球门竞赛演变而来的单球门间接比赛是唐(公元618年~907年)宋(公元960年~1279年)时期蹴鞠的主要方式,主要用于为朝廷宴乐和外交礼仪竞赛表演。进行间接对抗比赛时中间隔着球门,球门中间有两尺多的“风流眼”,双方各在一侧,在球不落地的情况下,能使之穿过风流眼多者胜。
无球门的散踢方式称作白打,历时最久,开展得最为广泛,有一人到十人场户等多种形式。白打则主要是比赛花样和技巧,亦称比赛“解数”,每一套解数都有多种踢球动作,如拐、蹑、搭、蹬、捻等,古人还给一些动作取了名字,如转乾坤、燕归巢、斜插花、风摆荷、佛顶珠、旱地拾鱼、金佛推磨、双肩背月、拐子流星等。
【传承意义】
流行了数千年的蹴鞠的兴衰,符合人类社会发展变化、新陈代谢的历史规律。跨越时间上的历史距离,消亡的古代蹴鞠又在兴盛的现代足球中获得新生。
2004年7月15日,国际足联主席布拉特先生在第三届中国国际足球博览会上向世界正式宣布“足球起源于中国”,山东淄博被正式确认为世界足球起源地。在2006年德国世界杯期间,布拉特再次表示:“足球起源于中国,临淄是足球的故乡,不仅是你们的骄傲,是中国人的骄傲,也是全世界的骄傲,是所有喜欢足球、喜欢世界杯的人的自豪。”
2006年4月,作为德国世界杯的一部分,德国汉堡足球博物馆正式开馆,向观众展示丰富的足球
【历史轶事】
第一个因踢球名垂史册的人
西汉时期的项处是第一个因足球而名垂史册的人。《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名医淳于意为项处看病,叮嘱他不要过度劳累,但项处不听,仍外出踢球,结果呕血身亡,这也使得项处成为了世界上有史可查的第一个狂热“球迷”。
蹴鞠位置分工的形成
汉代蹴鞠是训练士兵的手段,制定了较为完备的体制。如专门设置了球场,规定为东西方向的长方形,两端各设六个对称的“鞠域”也称“鞠室”,各由一人把守。场地四周设有围墙。比赛分为两队,互有攻守,以踢进对方鞠室的次数决定胜负。
经过汉代的初步流行,唐宋时期蹴鞠活动达到高潮,甚至出现了按照场上位置分工的踢法。唐代蹴鞠已有多种方式,有比赛巅球次数的“打鞠”,有场地中间挂网、类似网式足球的“白打”,有多人参与拼抢的“跃鞠”,还有了设立球门的比赛,这种方式每队有一定人数和固定位置,规定队员只能在自己的位置上踢,不能移动。
史上第一份首发名单
南宋《武林旧事》曾列出了“筑球三十二人”竞赛时两队的名单与位置:“左军一十六人:球头张俊、跷球王怜、正挟朱选、头挟施泽、左竿网丁诠、右竿网张林、散立胡椿等;右军一十六人:球头李正、跷球朱珍、正挟朱选、副挟张宁、左竿网徐宾、右竿网王用、散立陈俊等”。这恐怕是历史上的第一份足球“首发名单”了。
第一个因踢球而当官的人
施耐庵的《水浒全传》中,写了一个由踢球发迹当了太尉的高俅。小说虽然在人物事迹和性格上作了夸张,但基本上是宋代的事实。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这要算是最早的著名球星之一了。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蹴鞠小史】
很多人都知道古代有种叫蹴鞠的体育游戏,有好事者称此艺乃现代足球的鼻祖。其实,只能说蹴鞠与足球很相似,从球本身的构成及运动游戏规则来看,二者并非一回事。晋人郭璞在《三苍解诂》中称,蹴鞠是一种毛丸,可蹋戏。汉朝刘向认为,蹴鞠为黄帝所创,是当时的一种军中游戏。刘向的话当然是信不得的,蹴鞠大概起源于战国时代,《史记》曾记载战国时山东临淄一带就流行蹴鞠。
汉高祖刘邦的父亲早年曾是一踢球高手,刘邦当了皇帝后,其父一天到晚踢不着球十分郁闷。《西京杂记》记载:“高祖窃因左右问,(刘邦父)正以生平所好,皆屠贩少年,斗鸡蹴鞠以为欣,今皆无此,故不乐也。”刘邦也不是当年的街头蛊惑仔了,端着高皇帝的架子放不下来, 宫中好手又太少,自然不好组织一支皇室球队来娱乐自己的父亲。相比之下汉武帝就比较放得开。汉武帝在东部巡狩,封禅泰山之后,意兴所致,也喜欢踢上几脚蹴鞠,还让文官们写赋来赞颂自己。据说汉武帝平定西域(大概是匈奴藩属下的西域邦国)后,得了一胡人俘虏,身长善跃,蹴鞠技艺十分了得,“盖炫其便捷跳跃,帝好而为之。群臣不能谏。”看来这位胡人很有范巴斯滕的手段,他也许是历史上最早引进的外籍球员了。
曹操也是踢球高手,至少是位超级球迷。《魏略》称有个叫孔桂的,蹴鞠玩的实在太好,“故太祖爱之,每在左右。” 三国时蹴鞠也很盛行,《会稽典录》曾说:“三国鼎峙,互兴金革。士以弓马为务,家以蹴鞠为学。”所以,如果有人大话历史,称乡村地主出身的张飞是超一流的锋线杀手,倒也并非是空穴来风。
唐人踢球场面甚为火爆。唐朝仲无颜写了篇《气毬赋》,文中说,“广场春霁,寒食景研,交争竞逐,驰突喧阗”,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冬春之交,万象更新,正是唐人踢球的好时光,场面上对抗激烈,节奏快捷。赋中还说“或略地以走丸,乍凌空以月圆”,看来唐人对低平球和高空球的控制技巧掌握的很熟络。
《水浒传》中第一回中提到街头帮闲混混高逑,因球踢的好得到了端王即后来的宋徽宗赏识。当年端王在玩蹴鞠时,球落到了高逑面前,只见高逑,抖擞精神,使了一个漂亮的“鸳鸯拐”,把球踢还给端王。高手一出手,便知有没有。高逑凭这个鸳鸯拐,一下子把全场的人都给镇住了。高逑如果活在今天,李毅怎么也出不了名。高逑会被球迷尊称为“高逑大帝”,并有体育记者为其撰写“高逑本纪”。罗纳尔多也会在记者招待会上一脸真诚的说:“我的护球,很像中国的高逑。”大宋流行的是踢球,球技不高的人难免会受到排挤。就拿那个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来说吧,虽使得一身好熗棒,却踢得一脚臭球。难怪帮闲混混高逑还能执掌白虎堂,林冲却最后家破人亡,被逼上梁山。估计武松、鲁智深辈也不是踢球的料,三五脚都停不了球,一场比赛下来还会把蹴鞠踹坏几只。球场不得意,前途没有希望,所以这些人最后只好上了梁山。这真是:月儿弯弯照九州,几人踢球几人愁。只要球艺超一流,皇上面前充大牛。
《水浒传》毕竟是文学作品,人物、情节都是虚构的。不过历史上真有象高逑这样的,以高超的蹴鞠技艺,受到皇帝的欣赏进而升官发财的。《宋史王荣传》曾提到,宋太宗一次谈话中说:“张明起贱微中,以蹴鞠事朕,洁己小心,见于辈流。” 可见蹴鞠并非不入流的杂艺,只要机遇好,蹴鞠技艺高超,就如身负登龙术一般,前途不可限量。
中国历史上,自战国以来,汉、唐、宋、元、明等朝代都有不少人参与蹴鞠活动,高手也很多,后来到了清朝不知怎么回事就完全失传了。到了清末民初,全中国都找不到一个会踢蹴鞠的。难怪西方人死活不承认蹴鞠是现代足球的祖宗。所以到了现代,中国足球很鱼腩,长年与雄起无缘。道理很简单,为“往圣”继不了“绝学”嘛,一切都从零开始,起点太低,后天努力又不够,自然技不如人。(秦大路)
《旧唐书》中记载高丽人擅长踢球,“人能蹴鞠”。就是说,在古代高丽,基本上人人都会踢球。蹴鞠在中国古代虽然很流行,也没有做到这么普及。韩国有这么好的历史传统,难怪直到现在,中国足球还“逢韩必败”。(秦大路)
[编辑本段]蹴鞠消逝
蹴鞠运动的兴衰,与统治者的政策、提倡也是分不开的。
唐宋皇帝大多都重视蹴鞠运动,并把它当作一种军事训练手段,遇到比赛时都亲临观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相沿成风,广泛开展,这是唐宋时期蹴鞠运动兴盛的重要因素。
元朝是由生活在马背上的蒙古族建立的,出于生存习惯和民族隔阂等多方面的原因,他们对汉民族的游戏类型和体育项目不适应,更不提倡。蹴鞠运动不得不从官办转移到民间,逐渐成为民间的纯娱乐性文化活动。
朱元璋称帝以后,严禁军人蹴鞠,并下旨“蹴鞠者卸脚”,但由于蹴鞠运动本身的魅力所在,蹴鞠在民间依然盛行。
清朝入关后,喜欢射猎的满族统治者,对汉民族的蹴鞠也实行了禁止政策。顺治皇帝曾口谕禁止踢球,对蹴鞠要“即行严禁”。后来,乾隆皇帝干脆明令禁止蹴鞠活动,民间的蹴鞠运动因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backcolor=#FF66CC]【中国古代摔跤运动——角力】[/backcolor]
读音(jué lì) 角力是人们用自身的力量而不借用任何工具去征服自然界的一项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人类最原始、最早的一项体育活动。
角力的历史
角力运动虽在很早的时候就为人们所喜爱,但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开始之初,它并不是正式的比赛项目之一。
角力是在公元前708年的第十八届古代奥运会上被列为正式竞赛项目的,它同时也是“五项全能运动项目之一”。在古希腊,这是一项深受人们重视并且最为普及的竞赛活动。
在古代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角力比赛上,由于竞技不按体重分级别,而只有一项无差别的比赛,因此高水平的运动员往往都是一些身高体壮的大力士。
竞赛时,竞技者一对对地分开,双方可用腿足勾绊进攻,也可抓握对手身体的各部分,或以头撞击对手的头部,但严禁使用拳击动作。此情形好似现代的自由式摔跤。当时规则规定,竞技者只有使对方的双臂和背脊的其中一部分着地三次,才算获胜。从这点看,此种角斗的形式又酷似现代的古典式摔跤。
当时,输了的人即被淘汰,然后每对的优胜者再相互角逐,直至决出优胜者。如果参加角力的竞技者的人数是单数,那以最后一个没有对手的运动员(古希腊人称之为“艾菲德尔”)可以直接参加决赛,这是一个被人们轻视的幸运者。
因此,希腊人对第一次没有对手的单数运动员的胜利并不怎样欣赏。当某个角力竞技者获得优胜的时候,人们总要特别指出,他不是“艾菲德尔”(Afedadle)
几乎现代摔跤所知道的一切简单方法,远在公元前八世纪的古希腊人便已开始采用了。在他们看来,角力是一项技术和艺术相结合的运动,竞技时不仅需要灵敏的反应,合理动用身体各部分肌肉的力量,而且同时还要注意动作的优美和利落,要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
每逢竞赛时,在角力场上都要先浇上水,然后盖上一层土,这样泥土可使身体打滑,再加上水的渗合,泥泞的身躯就更难使人用手捉住了,从而也加剧了竞技的激烈程度,当时希腊人认为,这样做的目的还在于;泥浆对增强皮肤有好处,而且运动员摔倒在地上不至于受伤。有时竞技比赛是在沙地上进行的。
为了在角力比赛中获得胜利,有许多运动员也采用各种方法来促使自己的身体锻炼得更加魁梧强壮。因为这样一来,就使对方难于抱住或举起自己,从而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据史料记载,斯巴达的著名选手古斯波芬在公元前624年一公元前608年间,曾连续五届(第三十九届至第四十三届)夺得奥运会的角力冠军,因而名噪一时。
以后,保持了近三十年奥运会角力冠军称号(公元前540年一公元前512年,蝉联六届)、并被人们称誉为大力神化身的米伦,也取得辉煌的成绩。
古代奥运会的角力比赛,是今天摔跤运动的先驱,今天的摔跤运动是从角力发展演变而来。
[backcolor=#FF66CC]【中国古代体育运动——捶丸】[/backcolor]
捶丸,来源于唐代的“步打球”,与现代曲棍球十分相似。但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非对抗性比赛,取消了球门,该用球穴,球进穴得一分。竞赛形式变了,名称也随之改变了,叫“捶丸”。“捶”即击,“丸”即球。
在体育史界对高尔夫球的起源一直有很大争议,西方体育史家有些认为起源于苏格兰,有些起源于荷兰。但在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年间,有一位题其书房为“宁志斋”的老人,著《丸经》2卷共32章。他在肯定捶丸有“收其放心,养其血脉,怡怿乎精神”的作用,并视为“训将练兵之一伎”时,对捶丸活动的场地、设备、竞赛方式与裁判规则等,进行了详细记载。即根据地形选择场地,作球穴。球则用坚固的木料制成,棒用木竹合制。竞赛时人数可3—10人,双数可分成两班比赛。竞赛方看过大陆故宫收藏的明朝〈宣宗行乐图〉,任谁都不免要惊呼:「哪来的古装人物学打现代高尔夫?」成于元朝的《丸经》,内容从比赛规则到挥杆要领,一应俱全。(右)明朝杜堇所画的《仕女图》中,老松树下,两位丫环权充杆弟,三位簪花仕女优雅推杆,算是女性打高尔夫的老祖先吧?
(取材自中国古代体育文物图集)
宣宗追逐小白球
明宣宗──画中挥杆人,以皇帝之尊打球,排场足以让今天的运动明星咋舌。宣宗的球杆,一根根分门别类「站」在特制的球台上,一旁还有两人看守,多位可能具有太监身份的「杆弟」,一人捧着一根推杆,大气不喘、小心翼翼的等候主子换杆。
宣宗的私人球场上,草皮剪裁的平服妥贴,四大片草皮上共有十个球洞,正如今天高球场在每个球洞插有旗杆,图中每个球洞也各插有不同颜色的彩棋作为提示。
类似明宣宗捶丸的中国古画还有多幅,画中挥杆人有孩童、有仕女,显然当时人们不分男女贵贱都爱捶丸。再加上元世祖至元十九年宁志老人编写的《丸经》一书,更让人不得不细细玩味捶丸与现代高尔夫的关系。
《丸经》记载,中国在宋朝已出现捶丸运动,当时最爱追逐小白球的帝王当属宋徽宗与金章宗。两人平日「深求古人之宜制,而益致其精也」,就像现代人藉助教练与教学录像带来改善球技,两位帝王则三不五时以古为师,让球技精益求精。至于帝王的球杆,则以纯金打造缘边,顶上缀饰玉器,结束球戏后,两人的球具不装在球袋而收藏在锦盒中,所谓「盛以锦囊,击以彩棒,碾玉缀顶,饰金缘边」,今天八、九十万一套的名贵球具与之相较起来恐怕都嫌寒碜。蒙古人带进欧洲?
《丸经》全书目录有三十二章,从捶丸比赛规则到挥杆要领,从球棒的制造到场地如何保养,洋洋洒洒,专业与精致的程度似也不输工商业与科技发达下的现代高尔夫球运动。
比如捶丸的球杆就有杓棒、扑棒、单手、鹰嘴等十种,与高尔夫选手在比赛中需要用到木杆、铁杆、长杆、短杆辅助,捶丸的讲究犹有过之。
除了利用天然山坡打球,同样的,即使在平坦的草地上,捶丸的场地也人为地设些高低不平的障碍。今天高尔夫球设有发球座作为每一洞的发球点,捶丸也划定击球点称为「基」,捶球时分头棒、二棒、三棒,头棒需先安基再击球,每棒以前一落球处为新的起点。林林总总,可以说除了名称不同,捶丸的整套球戏模式,几乎是高尔夫运动的翻版。
莫怪近来捶丸已成为探讨体育与游艺史学界不可缺的研究项目。「被西方称为发源于十四世纪的高尔夫球,是否与火药一样,也是由蒙古大军在十三世纪带进欧洲?」不少人正试图了解高尔夫球是否由中国古代的捶丸发展、演变而成。
高尔夫亡国记
中国捶丸与现代高尔夫是否真有「祖孙」关系,是史家研究的新领域;但现代风靡全球的标准十八洞高尔夫球运动,研究人员却很确定是由苏格兰首先带起风气。苏格兰圣?安卓附近的天然滨海球场,从十八世纪成为比赛场地开始,至今仍是职业高尔夫球选手的梦幻球场。
每年在圣?安卓球场举办的世界四大赛之一的「全英公开赛」,盛况正如全美篮球、足球的冠亚军赛,透过电子媒体,早在许多国家造成观看热潮。台湾早期高球好手吕良焕曾在此拿过公开赛第二名。日本描述高尔夫球选手生涯的漫画《新好小子》,书中主角向太阳野心勃勃,「以胜利者的姿态走过圣?安卓球场」正是他高球生涯的最终目标。
根据英国出版的《高尔夫百科全书》记载,高尔夫约在一三一九年左右成为苏格兰人的休闲活动,连军人武士都乐此不疲。一四五七年国王詹姆斯二世还因此颁布「高尔夫应被彻底铲除」的法令,试图将民心拉回到练习射箭上,以保卫苏格兰王权。
只是,一连串的禁令无法阻止人们追逐小白球。随着苏格兰人对高尔夫的热爱一日胜过一日,军事技能也一日不如一日,最后苏格兰臣服英国,高尔夫球却也因此席卷大英帝国,一路跟随英国殖民脚步跨越美洲、澳纽、印度、非洲,进而在二十世纪「征服」全球。
现代高尔夫运动拜苏格兰之赐普及各国殆无疑问,但高尔夫球是否真的创始于苏格兰,却一直存在争议。特别苏格兰发明高尔夫球的过程一直停留在乡野奇谭。
据说,苏格兰东岸渔夫在返家路上经过布满沙丘的草坡地,会随手捡起海岸漂来的浮木枯枝,朝着路旁的小圆石挥击,其中有个球滚进了兔子窝,高尔夫这项运动因此诞生了。
由于当地冬季非常寒冷,牧羊人或渔夫们每回出门打球总在口袋放一瓶烈酒,发球前先喝一小瓶盖酒。一瓶酒十八盎司,一瓶盖正好一盎司,打完十八洞,酒也喝完了,球友们就在寒天中分手回家。一场高尔夫球打十八洞的规则也就此定桩。
罗马人最早挥杆?
这样的高尔夫创始论听来顺理成章,但以「虐待兔子」作为高球起源的说法,却很难说服运动史专家:今天看起来这么高级的运动怎会有如此荒谬的起源?
果然,有人努力追溯运动史发现,高球其实「系出名门」。早在罗马帝国时代,就流行一种名为「Paganica」的球戏,弯曲的木杆,加上内部填满羽毛的皮革球,才是高尔夫球的远祖。随着罗马帝国由地中海附近向外扩张,才造成这种运动对外流传。日后北欧各种球杆与球类型的游戏,包括比利时、卢森堡等低地国的高尔夫球都起源于此。
此外,法国南方传统的槌球、荷兰人玩的「kolf」,都是利用木杆击球进洞的游戏,也都有人坚持它们才是高尔夫的始祖。
不追究则已,一追究竟然百花齐放,到处都有类似高尔夫的民族游戏。《高尔夫百科全书》就指出,高尔夫这种看来简单的「进洞」游戏,自古就风靡了千千万万人。从古至今,在地上挖几个洞,把球推进去的游戏,更不知凡几。
「人类历史上,『球杆与球』类型的球戏有太多了,」《高尔夫百科全书》写道,高尔夫球起源的各种揣测也因此层出不穷,众说纷纭。
中国捶丸的「出土」与研究,显然更证实了人类对进洞游戏的喜好还真不分古今中外!从马球到捶丸中国捶丸又是怎么发明的?研究者认为,捶丸是由唐朝马球演变而来。唐朝的马球比赛,竞技者跨马奔驰在约七百五十公尺长、六百公尺宽的球场上,互相举杖击球,球戏激烈异常。由于唐玄宗球艺高超,后宫为博得皇帝青睐,也跃跃欲试,只不过,剧烈的马球并非人人能打,宫女中体弱胆小的因此发明了「步打球」,打球人不需骑马,以跑步挥杖击球,看谁打得最高最远。大陆上海博物馆就存有一幅仕女步打球图画,证明当时宫女如何极尽巧思,自得其乐。
到了中唐,宫女们又更新花样,她们在草地上挖了几个「窟洞」,分成两队比赛。捶丸的形制到宋代发展完备,运动之盛更空前绝后。风气及于元、明两朝,元人杂剧《庆赏端阳》中就有道白:「你敢和我捶丸射柳,比试武艺么?」想来,说话者捶丸功夫了得,可惜看不出他的具体成绩如何,差「标准杆」几杆?
明朝万历年间周履靖重刻《丸经》,附了一篇跋于卷后,也提到「予壮游都邑间,好事者多好捶丸。」都会挥杆人口众多,是纯粹好玩,或也如时下人们多将挥杆当成商场社交的工具?
小白球飞越长城
至于这个几乎与现代高尔夫球雷同的捶丸运动,在中国后来的发展却无力为继。大陆出版的《斗草藏钩》一书作者顾鸣塘指出,明朝捶丸游戏已逐渐走下坡,「场地的限制」则是捶丸逐渐冷却,并未广泛流行的原因。
只是,这一说也还未被识家普遍接受,尤其捶丸深得帝王喜爱,哪会有什么场地的限制?帝王体力不佳,对运动没兴趣,可能还比较说得通。
时至今日,总算后人有出息,在先进机具的帮助下,台湾高尔夫球场攻向一球球的山坡。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大陆在江泽民主席一声号令与台商推波助澜下,高尔夫也朝职业化运动迈进,超英赶美指日可待,华人老祖先或可告慰于九泉?
法主要是以棒击球进穴,以筹计胜负等。因此,从《丸经》这一珍贵的体育专著中,可知在中国的宋元时期,就已经有了类似高尔夫球的运动了。
[backcolor=#FF66CC]【中国古代体育运动——射箭】[/backcolor]
【射箭历史】
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准确性的体育运动项目,为射箭运动。远在1万年前的中石器时代,人类就发明了弓箭来狩猎捕鱼。以后很长时间,弓箭又是用于战争的武器之一,现弓箭作为人们喜欢的体育运动项目存在下来。
现代射箭运动最早出现在英国,英格兰约克郡自1673年起举行的方斯科顿银箭赛,延续至今。1787年英国成立皇家射箭协会,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射箭组织。18世纪初,射箭传入美国,1828年成立费城射箭联合会。1844年举办第1届全英射箭锦标赛。1861年英国射箭协会成立,统一竞赛规程。1879年成立全美射箭协会,同年在芝加哥举行第1届全美射箭比赛。1931年,以英国和法国为主,成立了国际射箭联合会,同年在波兰的里沃夫举行了第1届世界锦标赛。在世界射箭运动中占优势的国家有美国,俄国,韩国。射箭运动要求有平衡,注意力集中,协调和时间感觉等素质和能力。射箭运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考古发现,早在旧石器时代晚期就发明了弓箭。但是现代射箭运动却开展较晚。新中国成立前,射箭作为武术项目中的表演项目,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以前射箭仍然为表演项目,1956年开始列为比赛项目,1959年才开始按照国际规则举办比赛。射箭运动先后在中国2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开展起来,1961年上海运动员赵素霞首次打破世界纪录,从1961年-1994年间,先后曾有赵素霞、李淑兰、徐开才、王锡华、孙春兰、石桂珍、王荣娟、扎拉嘎、姜胜玲、黄淑艳、宋淑贤、王文娟、孟凡爱、孙伟、刘光志、王晓竹、林桑、张帆等优秀运动员,共计46次打破世界纪录。著名女运动员李淑兰一人11次打破个人世界纪录,6次与队友打破团体世界纪录,她是中国体育史上目前打破世界纪录最多的优秀运动员。 中国射箭运动也很普及,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开展较好,每年少数民族的节日都举办民族形式的射箭比赛。如青海省藏族举办射远比赛、拉弓比赛、射准比赛。内蒙古的"那达幕"大会进行传统的骑马射箭、射准比赛。四川省的地区、市基本上都建立了射箭业余体校,目前成立了十六个队,成为中国从事射箭运动最多的省,他们向全国输送运动员近百人。
【规则要点】
射箭是用弓把箭射出并射中预定目标,打在靶上的技艺。射箭比赛的胜负是以运动员射中箭靶目标的环数计算的,命中靶的箭越靠近中心,所得环数越高。射箭运动员准备发射时,用执弓手握住弓,并伸直执弓臂,再用拉弦手向后拉弓弦,直到满弓点,注视瞄准具然后撒放。
比赛时限
比赛时限是指规则中规定的发射时间限制。规则规定,运动员在时限之前或时限之后射出箭,都要受到处罚。具体时限说明如下:
比赛赛制
奥运会射箭比赛采用单淘汰赛赛制,比赛时间为6天。
个人赛
个人赛分为排名赛、淘汰赛和决赛3个阶段,射程均为70米。首先进行排名赛,男、女各64名运动员,每人射6组箭,每组6支,共36支箭;休息10-15分钟之后,按照上述程序再射一遍,共72支箭。并以这72支箭的累积环数排出男、女第1-64名选手的名次,按照射箭规则淘汰赛配对表进行配对,如:第1名对第64名,第2名对第63名,依此类推,进行淘汰赛。淘汰赛每名运动员射12支箭,分4组进行,每组3支箭,每箭30秒,采用一对一交替发射的方式,胜者进入下一阶段比赛,最后决出8名运动员进入决赛;决赛时运动员的发射方法、箭数和淘汰赛相同,最后决出冠、亚军。
团体赛
团体赛分为淘汰赛和决赛两个阶段。每队3名运动员,射程均为70米。根据个人排名赛中每队3名运动员的成绩之和排出男、女团体第1-16名的队进入团体淘汰赛。每队共射24支箭,分4组。每组6支箭,每人射2支,限时2分钟。先发射的队射3支箭(每名运动员轮流各射1支箭)后,计时钟暂停并保留剩余时间,同时,另一个队的计时钟启动,按同样方法射3支箭。然后,先发射的队在剩余的时间里再完成3支箭,接着,后发射的队按同样方法完成这组箭的发射。获胜队进入下一阶段比赛。决赛发射方法、箭数和淘汰赛相同,最后决出冠、亚军。
比赛发射的规定
由于射箭项目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故对不同射箭比赛的发射有各种明确的规定,如除身体残障或坐轮椅的运动员外,发射时双脚必须分跨在起射线上,或双脚同时踏在起射线上;比赛场内,除了在规定的练习时间或在发令长的信号指挥下,运动员在起射线上可以正对靶的方向外,其他时间不得向其他方向开弓;比赛时,除轮到发射的运动员外,其他人一律不得进入发射区等等。
记分、判环的主要规定
记分方法 射箭比赛的环数也称分数,报环也称报靶或报分。确认淘汰赛和决赛的环值时,裁判员按降序报分,记分员和运动员代理核实记分表上的成绩。其具体的记分方法是:射中最外面的白色环区得1分——直到射中内黄心得10分。
如果某一箭命中位置触及两个颜色的环区或箭杆触及环线时,记为高分。如果某一箭正好射在靶面上某一箭尾上,则按已中靶箭的环值得分。如果某一箭射穿了靶面,或者射中靶面后反弹落地,根据该箭在靶面上留下的中靶点或未标箭孔记分。 无论是否射中箭靶,箭在越过3米线以外就被记分;如果箭不慎落地,但箭杆的一部分落在3米线内,裁判员判该箭为未射出,运动员可再射一支箭。
判环的主要规定
判环依据箭的箭杆在靶上所嵌位置记录环(分)数。所有报分、记分、判环均应在拔箭前进行。记录后,运动员或代理人应标出已射中的箭的箭孔。当箭太靠近环线、靶上出现特殊情况(如穿箭等)或本靶运动员对所报环数有异议时,必须请裁判员判环。对于裁判员判环,规则也有明确规定。如:箭杆触到环线,判高环;如果箭射到了已中靶的箭后又射中其他地方,则按最终着靶的位置判环等等。
犯规处罚
射准射箭比赛,犯规的主要处罚包括口头警告、黄牌警告、红牌警告及相应的扣环、取消比赛成绩等等。 口头警告为轻微犯规;黄牌警告也属轻微犯规;红牌警告为严重犯规。团体比赛时,当运动员无视黄牌警告,继续发射,裁判员出示红牌,并扣除该队在本组环数最高环值的得分。 除此以外,运动员使用不符合国际箭联规定的器材,弄虚作假、服用兴奋剂等,都要受到取消比赛成绩的处罚。
比赛时限
30秒 运动员在交替发射时射一支箭的时限; 40秒 个人赛解决平局采取附加赛射一支箭的时限;在补 箭时射1支箭的时限; 60秒 团体附加赛时,每队射3支箭(每人射1支箭)的 时限; 120秒 个人赛运动员射3支箭的时限;团体赛每队射6支 箭的时限(每人射2支箭); 240秒 在同时发射时,每组射6支箭的时限。
【观赛礼仪】
观众的观赛行为像一把双刃剑,只有正确地使用它才能让观众成为整个精彩射箭比赛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不文明的观赛行为,不合时宜的鼓掌加油都可能影响射箭运动员技术的稳定发挥。因此,观众在观看比赛时应做文明观众,严格遵守以下要求:
(1) 到指定的观众席位就座。由于射箭比赛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所以一定要按照赛场的要求到指定的地点就座,不要到禁区,以免发生危险。
(2)严禁在比赛场地内大声喧哗、打闹、争斗和吸烟。手机要关机或设置在振动、静音状态。在运动员发箭时一定要保持赛场安静,以免影响运动员的注意力。
(3)不要吝啬鼓掌。在运动员射出一支精准的好箭后,观众应报以热烈的掌声;即使射出的不是好箭,也应鼓掌予以鼓励,而不要嘘声四起,鼓倒掌。
(4)对运动员的支持要适时。应该知道在适当的时候对运动员予以支持,爆发掌声,当运动员正在瞄准,将要发射时,千万不要突然爆发声响,这是观赏射箭比赛时特别要注意的。
(5)爱护公共设施,保持场内清洁。不要随地乱扔纸屑、果皮和空瓶罐等。
【场地器材】
比赛场地
奥运会排名赛场地:一般设22个箭靶,宽度在150米左右,男、女分开进行排名赛。排名赛场地也是赛前、淘汰赛和决赛期间的热身训练场地。除22个箭靶以外,还应提供一定数量的10米距离的热身撒放箭靶。
奥运会淘汰赛和决赛场地:淘汰赛阶段即可以采用一个场地共设4个箭靶的方案,也可采用2个场地各设2个箭靶的方案。但在决赛阶段,场地上只设2个箭靶,淘汰赛和决赛场地的周围要设观众席。
按不同的功能,射箭场分为几个区域。
场地器材
箭靶
射箭比赛用靶一般有方形和圆形两种。箭靶用稻草加麻布或其他适合的材料制作。箭靶的边长和直径不得少于124厘米,厚度一般在15-25厘米。箭靶要求结实耐用,坚硬适度,使箭既易射入不受损又不易穿透或反弹、脱落。
靶架
支撑箭靶的架子称为靶架,用木料或竹料制成,要求坚固,但不能对箭造成损伤。靶架斜放在终点线上,与地面垂直线的夹角约10-15度。各环靶中心的高度距地面130厘米,均应在一条直线上。
环靶
环靶为圆形,直径122厘米,自中心向外分别为黄色、红色、浅蓝色、黑色和白色五个等宽同心圆色区。每一色区由一条细线分为两个同色的等宽区,这样就构成了10个等宽的环区,10环区内有一个中心环线,称为内10环,用于评定一些环数相同的名次。分区环线划在高环区内。最外面的白色区外缘线,划在记分区内。线宽均不得超过2毫米。环靶中心用"+"符号标出,称为针孔。"+"符号的线宽不超过1毫米。环靶可用纸、布或其它适当的材料制成,但同一次比赛中,要求所有材料相同、规格统一。
计时设备
射箭场地上应设置红、绿、黄三种颜色的信号灯,同时还有倒计时的数字钟。这种装置的正式名称为"计时器信号灯",简称"计时器"或"信号灯"。根据比赛赛制和比赛阶段的需要,计时器或放在赛场的两边,或放在运动员的前面。
运动员的器械
运动员的器械包括弓、箭及其它装备。
弓
目前,射箭运动员使用的弓、箭器械是现代最新科技的成果,具有良好的性能。弓上可安装瞄准器,并允许安装稳定器或箭飞行防震器,但不准用作引弦瞄准,不能触及他物。
一般来说,弓的种类可以分为复合弓、反曲弓、十字弓与罗宾汉弓。
根据最早的运动文献记录,中国在汉朝时期便有十字弓活动,当时称为「弩弓」,亦有文献记载远朔自西元前六世纪时,但却是在经历了娄世纪后中国人才再次执弓,并活跃在世界运动舞台。
一把弓主要是由瞄准器、夹箭器、箭座、弓震吸收器、V型座、延伸杆、握把、V型平衡杆、中央安定杆、弦距调整器所够成。
箭
箭包括箭头、箭杆、箭尾和箭羽。动员在同一组比赛所使用箭支的样式、箭羽和颜色必须相同。每个运动员的每支箭上都应标明自己的姓名或姓名的缩写,以示区别。
其它装备
运动员可戴一些护具,包括持弓手护指套(护手皮片)、护臂、护胸、射箭眼镜和太阳镜等。这些装备必须符合国际箭联规则。射准射箭比赛前,运动员使用的弓、箭和护指套(护手皮片),必须经裁判检查符合竞赛规则。
【端午有射箭之戏】
《金史·礼志》:“金因辽俗,重五日插柳去地约数寸,削其皮而白之。先以一人驰马前导,后驰马以无羽横簇箭射之。既断柳,又以手接而弛去者为上。断而不能接去者次之。每射必发鼓以助其气。”至明代,是把鸟雀贮于葫芦中射之。
【动作要领】
1、站位:射手站在起射线上,左肩对目标靶位,左手持弓,两脚开立与肩同宽,身体的重量均匀的落在双脚上 ,并且身体微向前倾。
2、搭箭:把箭搭在箭台上,单色主羽毛向自己,箭尾槽扣在弓弦箭扣上。
3、扣弦:右手以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扣弦,食指置于箭尾上方,中指及无名指置于箭尾下方。
4、预拉:射手举弓时左臂下沉,肘内旋,用左手虎口推弓,并固定好。
5、开弓:射手以左肩推右肩拉的力将弓拉开,并继续拉至右手“虎口”靠位下颌。
6、瞄准:射手在开弓的过程中同时将眼,准星和靶上的瞄点连成一线。
7、脱弦:待开弓,瞄准后右肩继续加力同时扣弦的右手三指迅速张开,箭即射出。
8、放松:箭中靶位后,左臂由腕、肘、肩至全身依次放松。
使箭脱离弓飞向靶纸,一般人均可做到。但引弦后经正确瞄准,使箭射中靶标,则必须有一定的经验累积才可练成。每次射箭时要用固定的姿势,相同的力道。但是人在精神及肉体上会时时产生变化,要每次都以同样的状态或同样的样子来射箭是不可能的。为了使射箭姿势尽量正确,必须学习射箭的技巧、知识。学习后按照姿势反覆练习,不断调整自己的姿势,熟能生巧,最终都能练成与正确姿势接近的自己的姿势,这时即使意外地遭到精神上或肉体上的不安影响亦能充分把持,不致误差太多。
固定是初学者最重要的一个基本动作,固定并非固定不动,而是一连串动作后松弦时一定要自然放松手指,不可发力造成回拉。
射箭要注意到放箭的节奏,若节奏改变,表示动作已经改变。
射箭的目的不在于增强肌肉,拉弦时不可使出全身之力,应只让两手用力扩张,肩膀的肌肉必须放松,你要能做到这一点,才算是完成了用心灵挽弓射箭的条件之一;吸气后,轻轻的将气往下压,使得腹部绷紧,再引弓射箭,呼气要尽量的慢而稳,而且要一口气完全呼完;引弓手轻柔地向后方伸展至完全伸直,是松弦、保持最重要的条件。
射箭的量要多,量多才可有技术的讨论空间。
射箭动作在确立之后,不可轻易更改。
【中国古代射箭】
射箭在我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弓箭的发明使用,作为由中级蒙昧社会向高级蒙昧社会开始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他说:”由于有了弓箭,猎物便成了日常食物,而打猎也成了普通的劳动部门之一了。”弓箭的使用对于上古仕会的进步起了极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弓箭具有强大的杀伤能力,增加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威力。
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夏之大学称“序”。《孟子》云:“序者,射也”。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专人从事习射的管理工作。《礼记·王制》云:“耆老皆朝於痒,元日,习射上功”。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据《太平御览》三百四十七卷记载,夏朝已经有了教授射箭的专职教员,同时还有了习射机构-“序”。夏之大学称“序”。《孟子》云:“序者,射也”。商朝沿袭了夏朝的习射制度并有所发展,亦有专人从事习射的
管理工作。《礼记·王制》云:“耆老皆朝於痒,元日,习射上功”。说明当时学校习射是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在弓箭制作方面,春秋战国时期已具有一套完整的方法和经验。对于弓箭的选材、制作程序和规格都有严格的规定,并有专门的弓匠来制作。弓箭的种类与西周时没有太大的差异,只是制造更加精细。箭镞同属中轴制及三棱制的范畴,而形式却是多种多样的,真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春秋时期还发明了弩,它又比弓先进了一步。一个是比弓射的远,二是命中率比弓高。到了战国时期弩已增加到四种。在《吴越春秋》中,详解了关于弩射之法,当时对弩射研究的深入程度反映了它的重要地位。
到了汉代,随着铁制器械的发展,青铜箭镞逐渐地向铁箭镞发展。射箭运动除了在实践上有了很大的发展,在理论上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总结,仅《汉书·艺文志》记载的射法,就包括《李将军射法》、《魏氏射法》等等有八种六十九篇之多。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射箭出现了专业的比赛,在《魏宗室常山王遵传》里边,曾经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当时的北魏孝武帝在洛阳的华林园举行了一次射箭比赛,他把一个能容两升的酒杯,悬于百步之外,让19个运动员进行竞射,最后谁把这个酒杯射着了,谁就把这个酒杯据为己有,这在当时叫“奖杯赛”,在中国体育史上,这可是最早的一次奖杯赛了。
从魏晋南北朝开始一直到隋唐,射箭活动得到了巨大发展。唐代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制,在武举制里规定了九项选拔和考核人才的标准,其中五项是射箭,包括长跺、马射、步射、平射还有筒射等等。从唐代到宋代,整个射箭在民间更为普及,根据有关文献记载,在当时的河北一带,民间组织的“弓箭社”就有六百多个,参加的人员有三万多,这可以说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专业运动员组织了。
清朝时期,由于满族人入主中原,把少数民族的射箭活动也带入中原,射箭得到了更广泛的开展。康熙61年(1722年),曾经将“木兰秋狝”定为恒制,把承德作为涉猎的一个重要活动场所,提高了整个射箭的开展。当时,由于射箭活动比较普及,加上清代中后期西方的火器在中国进一步普及,射箭逐渐地从军事领域退出去了,演变为一种纯粹的射箭比赛。
[ 此贴被linda11在2009-03-25 18:42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