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成公主于公元641年入吐蕃,在吐蕃居留40年,据《新唐书》载,文成公主死于永隆元年(公元680年),但是怎么死的,却没有说明。
1981年,我国学者王尧得到法国西藏学研究中心石泰安教授寄赠的新版《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王尧先生译为《于阗教法史》,在翻译这部经籍时,发现了文成公主的死因。《于阗教法史》记载:“(于阗僧侣)初夏4月到达吐蕃,及至此时,有众多僧侣还俗,亦有多人饿毙道中……公主于吐蕃修建一所极大伽蓝,并献与土地、奴仆、牲畜。全体比丘来至此处,生活均由公主供养,吐蕃之境大乘佛法更为弘扬光大。十二年间,比丘众与俗人民户虔信佛法,幸福安康,忽有群魔侵扰,黑痘等症盛行。文成公主罹染黑痘之灾,痘毒攻心而薨。于是俗人民户顿起疑心,云:‘黑痘等症流行系比丘僧众来到吐蕃遭致祸殃,决不能再有一名比丘留于吐蕃’,将彼等驱赶回至各个原地。”从这段记载看,青海、新疆一带的僧侣进到吐蕃(西藏),文成公主都给以很好的安置,供养他们的生活。后来黑痘(痘疹一类疾病)流行,文成公主死于黑痘。俗人民户出于对文成公主之死的悲伤痛惜,疑为僧侣带来的祸殃,便将这些僧侣赶回各个原地。
1300多年前,唐朝文成公主离开繁华的都城长安(今陕西西安西北),西行约3000公里,历经千难万险,来到雪域高原,与吐蕃王松赞干布和亲,开创了唐蕃交好的新时代。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故事至今还在汉藏民间广为流传。
七世纪初,中原地区经过数年的战争,李渊(唐高祖)、李世民(唐太宗)父子于618年以长安为都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空前的大唐帝国,国势非常强盛,成为当时东亚地区文明的中心,对周边民族部落为生了强烈的影响,许多民族部落纷纷与唐朝修好,或称臣内附,或纳贡请封,促进了汉族与其它少数民族的交流。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松赞干布即位为吐蕃(藏族的祖先)赞普(国王),年仅十三岁,并依靠论科耳,尚囊等辅臣,讨伐叛乱,统一吐蕃。当唐帝国称霸中原时,松赞干布也已称雄雪域高原,完成了对一些小国的兼并,定都逻娑(今西藏自治区拉萨),建立了统一的吐蕃王朝,并积极谋求与唐朝建立密切关系。从公元634年始,他两次派能言善辩,聪明机智的大相禄东赞出使长安, 向唐皇求亲。公元641元,唐太宗终于同意了松赞干布和亲的请求,答应把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他。于是文成公主在唐蕃专使及为侍从的陪同下,踏上了漫漫的唐蕃古道。有关禄东赞出使长安的传说,以及他运用聪明才智,勘破了唐皇设的一道道难题,终于为松赞干布娶回了美丽善良的文成公主的故事,在藏族民间故事中有许多记载。
松赞干布多年的夙愿得以实现,十分高兴,亲自率军远行至柏海(今青海玛多县境)迎候。在离黄河源头不太远的扎陵湖和鄂陵湖畔,松赞干布建起「柏海行馆」,一对异族夫妇便在这美丽的地方,度过了他们的洞房花烛夜。
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至玉树(在今青海省)时,看到这里景色优美,气候宜人,而且长途跋涉,需要休息,两人便在一条山谷里住了一个月。文成公主闲暇时,拿出父皇送给她的谷物种子和菜籽与工匠一起向玉树人传授种植的方法和磨面、酿酒等技术。玉树人非常感激文成公主,当公主要离开继续向拉萨出发时,他们都依依不舍。当地的藏民还保留了她的账房遗址,把她的足为和相貌都刻在石头上,年年膜拜。公元710年,唐中宗时, 唐室的又一名公主金城公主也远嫁藏王,路过这里时,为文成公主修了一座庙,赐名为「文成公主庙」。
文成公主安抵拉萨时,人们载歌载舞,欢腾雀跃,欢迎她的到来。
当时,唐朝佛教盛行,而藏地无佛。文成公主是一位虔诚的佛教徒,她携带了佛塔、经书和佛像入蕃,决意建寺弘佛。她让山羊背土填卧塘,建成了「大昭寺」。大昭寺建成后,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亲自到庙门外栽插柳树,成为后世著名的「唐柳」。著名的「甥舅同盟碑」,也称「长庆会盟碑」就立在唐柳旁。现在大昭寺大殿正中供奉着的一尊释迦牟尼塑像,也是文成公主当年从长安请来的。大殿两侧的配殿内,有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的塑像,十分精美生动。只是他们脸上因布施献金的人太多,而绽开了金皮疙瘩。
后来,文成公主又修建了小昭寺。从此,佛教慢慢开始在西藏流传。文成公主还对拉萨四周的山分别以妙莲、宝伞、右施海螺、金刚、胜利幢、宝瓶、金鱼等八宝命名,这些山名一直沿用到现在。
文成公主一方面弘传佛教,为藏民祈福消灾,同时,还拿出五谷种子及菜籽,教人们种植。玉米、土豆、蚕豆、油菜能够适应高原气候,生长良好。而小麦却不断变种,最后长成藏族人喜欢的青稞。文成公主还带来了车舆、马、骡、骆驼以及有关生为技术和医学著作,促进了吐蕃的社会进步。
松赞干布非常喜欢贤淑多才的文成公主,专门为公主修筑的布达拉宫,共有1000间宫室,富丽壮观。但后来毁于雷电、战火。经过十七世纪的两次扩建,形成现在的规模。布达拉宫主楼13层,高117米,占地面积36万余平方米,气势磅为。布达拉宫中保存有大量内容丰富的壁画,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难吐蕃婚使噶尔禄东赞的故事,文成公主进藏一路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抵达拉萨时受到热烈欢迎的场面等。这些壁画构图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鲜艳。布达拉宫的吐蕃遗址后面还有松赞干布当年修身静坐之室,四壁陈列着松赞干布、文成公主、禄东赞等的彩色塑像。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后,中原与吐蕃之间关系极为友好,此后200多年间,很少有战事, 使臣和商人频繁往来。松赞干布十分倾慕中原文化,他脱掉毡裘,改穿绢绮,并派吐蕃贵族子弟到长安国学读书。唐朝也不断派出各类工匠到吐蕃,传授各种技术。
公元649年,唐太宗李世民去世, 新君高宗李治继位后,遣使入蕃告哀,以松赞干布为驸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赞干布欣然接受了唐朝的官爵封号,并致书司徒长孙无忌等人说:「天子初即位,若臣下有不忠者,当发兵赴国征讨。」同时,还献金银珠宝十五种,请求置于唐太宗灵柩之前,表示深切哀悼和怀念之情。唐高宗并刻了他的石像列在唐太宗的昭陵前,以示褒奖。
松赞干布雄才大略,统一西藏,促进了吐蕃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藏族与汉族的亲密关系,为中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文成公主知书达礼,不避艰险,远嫁吐蕃,为促进唐蕃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增进汉藏两族人民亲密、友好、合作的关系,做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文成公主进吐蕃
唐太宗灭了东突厥后,又派李靖击败了西南的吐谷浑,打通了西域的通道。西域各国纷纷和唐朝交往,远在西南的吐蕃,也派使者来了。
当时的吐蕃赞普名叫松赞干布,是个能文能武的人才。他在十三岁的时候,就精通骑马、射箭、击剑等各种武艺,而且爱好民歌,善于写诗,受到吐蕃人的爱戴。他的父亲死去后,吐蕃贵族发动叛乱,松赞干布靠他的勇敢才智,很快把叛乱平定了。
年轻的松赞干布并不满足吐蕃的贵族生活,为了学习唐朝的文化,他派出使者,长途跋涉,到长安来要求跟唐朝建立友好关系。
唐太宗也听到吐蕃的名声,愿意跟他们结交,还派使者到吐蕃去回访。
过了两年,松赞干布又派使者到长安向唐朝求亲,唐太宗没有答应。吐蕃使者怕松赞责备他不会办事,回到吐蕃后,向松赞撒谎说:“唐天子快要答应把公主下嫁给我们啦,因为吐谷浑王也去求亲,才把我们求亲的事给担搁了。”
吐蕃和吐谷浑两国本来就在闹摩擦,松赞干布听了使者的回报,更加怨恨吐谷浑。他马上出动二十万人马进攻吐谷浑。吐谷浑王看吐蕃军攻势很猛,抵挡不住,就退到环海一带。
松赞干布打败了吐谷浑,乘胜打到唐朝境内的松州,又打了个大胜仗。松赞干布骄傲起来,派人威胁唐朝说:“如果不把公主嫁给我,我就带兵打到长安。”
唐太宗生气了,派大将侯君集带兵反击吐蕃。吐蕃将士对松赞干布挑起跟唐朝的战争,本来不愿意,看到唐朝派大军前来,都要求退兵。松赞干布眼看蛮干下去,要遭到失败,就向唐朝求和。
唐太宗本来愿意同吐蕃友好,也就同意讲和了。
公元640年,松赞干布又派了个能干的使者禄东赞带了一百人的出使队伍,备了五千两黄金和许多珍宝的厚礼,到长安去求亲。
唐太宗接见了禄东赞。禄东赞传达了他们的年青国王想跟唐朝友好的心愿,说得娓娓动听。唐太宗心里挺满意,就在皇族的女儿中,挑选一个美丽温柔的,封为文成公主,把她许嫁给松赞干布。
据说,使者禄东赞是个绝顶聪明的人。后来,在青藏高原的人民中,流传着一个“五难求婚使”的动人故事:
禄东赞在长安求亲的时候,各国来求亲的使者很多。唐太宗下了一道命令,要前来求亲的使者先解答五个难题。哪一国使者能够解答,就答允跟那国和亲。
第一道题目是要求把一根很细的丝线,穿过一颗有九曲孔道的明珠。禄东赞把丝线系在一只蚂蚁的腰部。蚂蚁带着丝线,爬过明珠的九曲孔道,丝线也就带过来了。
第二道题目是把一百匹母马和一百匹小马驹儿放在一起,要求辨认出哪匹马驹儿是哪匹母马生的。禄东赞把母马和马驹儿分开关了一天,断绝了马驹儿的饲料和水。第二天,再把它们放在一起。饿慌了的马驹儿分别奔到自己的母亲那里去吃奶。它们的母子关系也就认出来了。
禄东赞通过了一道道考试,最后一道是要从二千五百名美貌年青的女子中,找出谁是文成公主。禄东赞凭他敏锐的眼力,一下子就把那仪态大方的公主认出来了。
这些传说不大可能是事实,但是却反映了吐蕃人民对唐蕃友好的愿望和完成这个使命的使者的赞美。
公元641年,二十四岁的文成公主在江夏王李道宗的护送下,动身到吐蕃去。唐朝廷为公主备了一份十分丰富的嫁妆。金银珠宝,绫罗绸缎,当然是少不了的,除此以外,还有许多吐蕃没有的谷物、果品、蔬菜的种子,药材,蚕种。她还带了大批的医药、种树、工程技术、天文历法的书籍。
文成公主出嫁的消息传到吐蕃,从唐朝边境到吐蕃,一路上都有人准备好马匹、牦牛、船只、食物,接送文成公主。松赞干布亲自从逻些赶到柏海迎接。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在那里举行了隆重的婚礼。
婚礼结束后,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越过雪山高原,到了逻些城。公主入城的那天,逻些人民像过盛大节日一样,载歌载舞,夹道欢迎。松赞干布还在逻些按照唐朝的建筑格式,为公主专门建造了一座城郭宫殿,给公主居住。
文成公主在吐蕃生活了四十年,她为汉藏两族人民的友好联系和发展藏族经济文化作出了贡献。直到现在,在西藏的大昭寺和布达拉宫,还供奉着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的塑像。公元650年,松赞干布死去。唐太宗也在前一年病死,接替他的是太子李治,这就是唐高宗。
今天,人们常说:“先有大昭寺,后有拉萨城。”到拉萨旅游的人,布达拉宫和大昭寺是两个必去的景点。尤其是大昭寺,因为与文成公主的传说联系在一起,格外声名远播。有的历史、旅游手册上面甚至说,大昭寺是文成公主修建的。这是不准确的。文成公主为大昭寺的修建出过力,但修建大昭寺的却另有起其人。说来话长。
当年吐蕃王朝在松赞干布的带领下,国势蒸蒸日上。年轻的国王东征西讨,征服了大片土地,威慑着周围的小国。处于政治上的考虑,尼泊尔国王将自己的女儿尺尊公主嫁给了松赞干布。为了显示实力,吐蕃又向东邻大唐求婚,几经软硬兼施,唐太宗终于同意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入吐蕃。
那时,吐蕃的基地尚在今天西藏的山南地区泽当一带,但也在拉萨河边的红山上修建有零星的类似行宫的建筑。松赞干布也在那里为文成公主修建了房屋。由于两位公主都信佛,文成公主更是带来了世界上总共只有四尊的释迦牟尼等身像,尺尊公主决定修建一座寺庙来供奉那尊释迦牟尼亲自开过光的12岁时的等身像。所谓等身像,是佛祖释迦牟尼得道后应徒众要求建造的自己12岁、25岁等四个年龄段和真身一样大小的佛像,据说是参照了佛祖母亲的回忆,并由释迦牟尼本人亲自开光。藏语称这样的佛像为“觉阿”, 英文为“jowo”,所以,供奉“觉阿”的寺庙就被成为“觉康”,英文为“jokang”。汉语习惯称为“大昭寺”。
所以,大昭寺是由尼泊尔尺尊公主修建的,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内地带来的释迦牟尼佛像。
大昭寺开始动工的时候困难重重。藏族的传说是,当时根本建不起墙,修了就倒,在尺尊公主没有办法的时候,文成公主上观天象下察地理,观测出拉萨河谷是一个罗刹魔女的形状,只有将庙建在魔女的心脏部位上才能镇住她,庙才能建起来。公主推算,红山东一公里的地方,才是建庙的最佳方位枣那里是一片湖水和沼泽地。
后来的历史学家告诉我们,大昭寺之所以建了又倒,是由于当时与佛教竞争激烈的本教势力的破坏,关于这方面的情况,可以参见我对藏传佛教在西藏流布的叙述。
成公主虽然指明了建寺的方位,但是尺尊公主却不太愿意遵循, 因为那关系到面子问题。在骑虎难下之时,松赞干布察觉到了事情的微妙之处。一天,松赞干布请尺尊公主出来散心,两人并肩骑马,一路说笑。当松赞干布问起建寺情形,尺尊公主面有难色。
松赞干布拿起公主的手,从上面摘下一个戒指,对公主说,这样吧,我将戒指抛向天空,它在哪里落下,就在哪里建寺,让上天决定吧!聪明的尺尊公主也明白了国王的苦心。结果,戒指准确地落在了那片湖水中。
从松赞干布处理两个妻子之间微妙关系的手法来看,他的确是英明过人,作出决断又不伤和气,显示了高超的领导艺术。今天,松赞干布已经成为西藏家家供奉的藏族第一人。在大大小小的寺院里面,松赞干布的像也同释迦牟尼、宗咯巴等宗教大师并列。西藏的寺院供奉的佛像很多,大多面孔相近,不加说明,外人是难以区别谁是谁的,但是,松赞干布的像人们却能一眼就认出来。原来,松赞干布的头上还有一个头!这是藏族人民为了表达对松赞干布大智大勇的敬仰,在绘制他的像时,特地这样做的。大昭寺里就有一尊松赞干布双头像。
文成公主为大昭寺指明地址后,浩大的填湖建寺工程就开始了。藏族的传说是:填湖用的土是白山羊驮来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西藏传统的运输工具,可当时建大昭寺为什么偏偏用山羊?充满神秘的解释是,文成公主推算出如果不用山羊驮土,那土就永远不能把湖填平。如果历史的来看,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断:在拉萨河谷建造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政治谋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为迁都做准备,使吐蕃王朝走出狭窄的山南地方,另一方面是摆脱山南旧贵族势力的牵制。而拉萨河谷是西藏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界处,吐蕃王朝算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当时,松赞干布刚刚征服拉萨河谷北面的一个叫“苏毗”的牧业部落。我估计,松赞干布要用牦牛来驮土的话,就得从山南征调,那样势必引起贵族“劳民伤财”的非议,还不如用征服来的牧业部落的山羊来干,即经济又省事。有趣的是“羊驮土”这件事还形成了 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面“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久尔久之,“热萨”演变为“拉萨”,其意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为“圣地”了。
文成公主远嫁西藏,像当年的昭君和番一样,无疑是一桩政治婚姻,不过,我还是相信,公主在高原上会得到幸福,毕竟,她嫁给了一个有着人格魅力干出一番轰轰烈烈事业的人。
遗憾的是,我们至今还不知道公主与松赞干布在年龄上是否般配:松赞干布的生年无确切记载,历史上有着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一说松赞干布在25岁那年就去世了,这意味着文成公主与松赞干布在一起生活的时间并不长;另一说松赞干布虽然活了很老,但也是在公主嫁过去没有多久就去世了。有史料记载,他们在一起只生活了三年。
松赞干布去世后,文成公主在西藏的生活,今天我们已经无法知道多少了。当然,千百年来,也没有多少人关心一个女子在异域他乡的景况。大昭寺人来人往,但有几个为她而驻足?大昭寺前的艾草燃了一茬又一茬,又有多少烟雾为她而飘摇?大昭寺前磕长头的人此起彼伏,又有多少人为她而祈祷?
今天大昭寺已经是一座标准的藏传佛教寺院,其规模并不大,拉萨三大寺的规模都超过它,它也不在著名的藏传佛教六大寺院之列,但其影响与声名却超过六大寺院中的任何一座,其原因是显而易见的:要是没有那个有着巨大勇气的汉家女子,大昭寺也许早就湮灭在历史的长河中了。
大昭寺的面积并不大,但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和历史上长期形成的特殊地位,大凡所有去西藏的人,都要到大昭寺。一是朝佛方便,像拉萨三大寺都在郊区,最近的色拉寺距离城区也有十几公里,所以大昭寺香火极为旺盛,转经添酥油的人络绎不绝。二是访古,大昭寺可以说是西藏现存的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一千多年的风雨使其形成了深厚的历史积淀,它不仅是拉萨城市发展的见证人,也是西藏历史发展的见证人。大昭寺前有座字迹斑驳的唐朝时立的“唐蕃会盟碑”,其铭刻的不仅是汉藏民族的交往,也是大昭寺在西藏政治生活中作用的显现。
在拉萨大昭寺前,相传有一棵文成公主亲手栽种的“唐柳”。记者此次进藏参加西藏和平解放50周年报道,行装甫卸便勿勿赶往被阳光照射得熠熠生辉的大昭寺,只见那棵“唐柳”依然枝繁叶茂、绿意浓浓,在微风中仿佛在向人们诉说着悠远的过去。
1360年前,文成公主告别繁华的唐朝都城长安,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这段汉藏和亲的佳话,不仅揭开了汉藏民族关系的新篇章,而且通过贤良的文成公主,给雪域高原带来了中原较为发达的医药、纺织、历算、造纸、制陶等技术,促进了西藏的发展,文成公主也因此受到了汉藏人民的爱戴。至今,在西藏博物馆、大昭寺、布达拉宫内,文成公主的画像、塑像随处可见,传统藏戏《文成公主》演了一遍又一遍,人们在小说、诗歌、口头文学中也经常讲述她的故事。
大昭寺前的“唐柳”是汉藏民族大团结的历史见证,在“唐柳”下面,“唐蕃会盟碑”上藏汉两种文字至今清晰可辨:“唐蕃社稷如一,结立大和盟约,永无渝替,神人俱以证之。”
历史的风雨能改变世间的许多东西,但难以消磨人们对文成公主传奇经历的记忆,随着“唐柳”的年年新绿,这段万里和亲的历史显得越发清晰、亲切。
唐与吐蕃的亲谊关系共历200多年,其间形成了历史上有名的“茶马互市”、“古茶叶之路”、“唐蕃古道” 、“古麝香之路”等,吐蕃还派出一批批学子到唐都长安学习。
大昭寺前的“唐柳”,有着坚韧的生命力,是牢不可破的民族团结的象征。西藏和平解放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奔赴雪域高原,为祖国的统一、民族的团结和西藏的发展,默默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
松赞干布迎娶文成公主的传说
这则传说普遍流传在藏族各个地区,真是人人皆知,个个乐道。传说讲的是:藏王松赞干布是个英明有为的赞普,他仰慕唐朝的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又听说皇帝唐太宗有一位贞淑美丽的女儿文成公主,便想求娶来做妃子。于是派出聪明能干的大臣噶尔·东赞率领求婚使团,前往国都长安请婚。不料同时还有波斯、霍尔、格萨和印度等处的使团也来求娶文成公主。各处婚使都希能迎回贤慧的文成公主做自己国王的王妃,这使唐太宗非常为难。为了做得公平合理,就决定让婚使、们比赛智慧,谁胜利了,便可把公主迎去。于是,展开了一连串比巧斗智的场面,先给了使臣们一颗九曲明珠和一条丝带,叫他们把柔软的丝带穿过明珠的九曲孔眼。其他使臣抢先接去,想尽千方百计,可是怎么也穿不过去。这时,噶尔·东赞坐在一棵大树下想主意,偶然发现一只大蚂蚁,便灵机一动,将一根丝线的一头系在蚂蚁腰上,另一头系紧丝带的一端。在九曲孔眼的一边抹上蜂蜜,把蚂蚁放进另一边,蚂蚁闻到蜂蜜的香味,便带着丝线,曲曲弯弯爬去。爬了一阵丝线忽然不动了,原来蚂蚁太累了,在半道休息呐。噶尔挺着急,忙顺着孔眼往里慢慢吹气。这时,蚂蚁也歇过来了,便借助吹气的力量,很顺利地从那边爬出来,由于拉着丝线爬弯弯曲曲的路,特别费劲,所以蚂蚁的腰部都给勒得细细的了。
[ 此贴被qianwen在2009-02-16 16:45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