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可爱喵
时间:1-6
服饰详谈:
元朝服饰特点:
元代是由蒙古人统治,所以元代的服饰也有些特别的。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蒙古人一般都把额上的头发弄成一小绺,像个桃子,其他的就编成两条辫子,再绕成两个大环垂在耳朵后面,头上戴笠子帽。元代人的衣服主要是“质孙服”是较短的长袍,比较紧、比较窄,在腰部有很多衣褶,这种衣服比较方便上马下马的。这个时代的服装以长袍为主。官员和士庶的日常服装多为窄袖长袍。另外,在元代大宴活动中,天子百官要穿统一颜色的服装,称为“质孙服”,据古籍记载,天子的质孙服款式繁多,冬服有11种,夏服有15种。元代的贵族妇女,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妇女,多是穿黑色的袍子。

这是贵族妇女的服饰~~
元朝的官服第一要讲究颜色,是清一色的,所以叫“一色服”。在元代,质孙衣初为皇帝专用,后成百官、侍卫礼服。《元史·舆服志一》:“质孙,汉言一色服也,内庭大宴则服之.冬夏之服不同,然无定制.凡勋戚大臣近侍,赐则服之。”在吸收汉族服制的同时,详尽制订等同国法的朝仪服色,从至元八年八月庆贺天寿圣节开始正式使用,“粲然其有章,秩然其有序.”冠服车舆“大抵参酌古今,随时损益,兼存国制,用备仪文。”自隋唐始,黄色与帝王服饰相关联,据《旧唐书·舆服志》载“禁士庶小得以赤黄为衣服杂饰”,元代曾明令“庶人不得服赭黄”(《元史 舆服志》)。看来,元朝蒙古皇帝也经常穿黄色御服,但并不是死穿黄色。所谓“一色服”,指的是一次赴宴穿一种颜色的服装,皇帝和百官有13种颜色的服饰元朝的官员服饰,基本依照汉族服装,"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就是我们常说的乌纱帽.貌似元代的服装也蛮多啊~~

这是官员的服饰~~
元朝地域比较辽阔,种族混杂,各种文化交相辉映,既有农耕文化,也有草原文化,既有中土文化,又有西亚伊斯兰文化,欧洲基督教文化,这就造成了元朝服饰的多样化。
元代服装,是长袍为主。男子的公服多从汉族习俗,“制以罗,大袖,盘领,右衽”。其职位级别,在服装的颜色及纹样上表示。公服之冠,皆用幞头,制以漆纱,展其双脚,
妇女梳髻,髻上插有发饰,耳垂挂有耳饰,身穿窄袖短襦,下穿曳地长裙,在腰的左侧,还垂有一条绶带,带上打有一结。
元代平民百姓服饰 元代汉族平民百姓多用巾裹头,无一定格式。

这是老百姓的服饰图片~~
再来介绍一下元代杂剧,白朴的《墙头马上》全名《裴少俊墙头马上》,
,与关汉卿的《拜月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郑光祖的《倩女离魂》合称为“元代四大爱情剧”。
元朝白朴所著的《墙头马上》,是一部具有浓厚喜剧色彩的爱情戏。属于杂曲之中的言情。
此剧的素材,源于白居易的《井底引银瓶》一诗。白诗记述一个婚姻悲剧故事:一个女子爱上了一位男子,同居了五六年,但被家长认为“聘则为妻奔则妾”,逐出家门。在 “始乱终弃”的社会风气中,白居易对这不幸的女子给予同情,并对世人提出 “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的告诫。白朴在戏中所写的内容,大致与《井底引银瓶》一诗相同,但它表现的思想倾向,则与原诗迥异。整个剧本,
洋溢着火热的激情。它描绘女子大胆地追求爱情,勇敢地向封建家长挑战,成为一曲歌颂婚姻自由的赞歌。
关汉卿是元代杂剧作家。是中国古代戏曲创作的代表人物,“元曲四大家”之首。
【中吕】古调石榴花
朝代:元代

作者:关汉卿
原文:
闺思
颠狂柳絮扑帘飞,绿暗红稀。垂杨影里杜鹃啼,一弄儿断送了春归。牡丹亭畔人寂静,恼芳心似醉如痴。恹恹为他成病也,松金钏,褪罗衣。